《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是一本由[美] 帕特丽夏·康薇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01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一):华特·席格入围开膛手杰克的最佳扮演者
画家华特·席格究竟是否就是开膛手杰克?这位在1888年8月到11月期间,于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多名妓女的凶手,一直以来都引起大家极度的关注和讨论,至今仍旧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连环杀手之一。
其实,我特别好奇,600万究竟花在哪里呢?为此还专门收集查阅了资料,答案是,康薇尔用这笔巨款购买了华特·席格的32幅油画,以及他的工作服、画笔、画桌和绝大部分信件。在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后,她甚至还专门邀请了有关的专家对华特·席格进行DNA鉴定。如此痴迷于破案,也叫让不得不服呀。
在确定凶手到底是不是就是华特·席格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很究纠结的状态,并产生极大的好奇。看了后,不得不说,他们两者之间确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都是病态而暴力的。华特·席格有很强的作案动机,因为他天生阴茎畸形,有强烈的性暴力欲望,他的仇恨,以及他对公众注意力无法满足的需要。开膛手杰克杀害的对象都是妓女,且要么很瘦,要么很胖,年龄都接近四十或四十出头。而华特·席格喜欢使用非常肥胖和瘦弱的女性做模特,模特的社会阶层越低,越丑陋,他越满意。
其次,华特·席格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懂得多种语言,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者和模仿者。开膛手杰克提到的城市,华特·席格曾经也光顾过。他对伦敦城的夜晚和贫民窟了如指掌。他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他们都喜欢大量使用“蠢货”一词。华特·席格最喜爱的一种侮辱方式是称人们为“蠢货”。开膛手杰克也非常喜欢使用这个词语,对他来说,除了他自己,每个人都是蠢货。
最后,无论是在绘画作品上,用纸上,语言习惯上,还是DNA检测上,都可以看出华特·席格是开膛手杰克的最佳扮演者。
可读了之后,还是感觉更喜欢康薇尔其它的“首席女法医”系列作品。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二):摘掉开膛手的百年面纱
文/河北小珊 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开膛手杰克,一个怂人听闻的名字,虽然这已是百年前的案子,但提到开膛手,还是让人心头微微发颤。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则新闻,一名名叫塔玛拉的68岁老太太,竟然20年来犯案十余起,手段极其残忍,知道最后一次作案才被抓,她用来记录犯案过程的杀人日记也随之曝光,网友称之为“开膛奶奶”。
这样的杀手绝对可以用杀人不眨眼来形容,在他们眼里或许那些受害者根本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可以随心情捏死的一只臭虫,甚至是撕碎的一张皱纸。他们心理极其扭曲、变态,这样的人格一般和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而他们的行凶对象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点。变态杀手的可怕之处在于常人无法理解其思维过程,他们就像是不定时会爆炸的炸弹,弄得四周人心惶惶。100多年前的伦敦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被残忍杀害,割喉、剖腹、砸烂子宫、肠子被甩出。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这等凶残现在想象都会头皮发麻,想必当时的伦敦居民一定是整天心提到嗓子眼,胆战心惊过日子吧!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三):在推理和描摹中徘徊
文/赵焕发
我不想逃避我对开膛手杰克的陌生,客观的讲,我是第一次读关于开膛手的作品,我对自己对如此知名的事件孤陋而感到羞愧。但是,我承认在我读完之后似乎对心理画像逻辑推理有了更多的认知,虽然我也不得不接受的是,放下书本,面对黑夜,一股悚然从后背蔓延开来。
关于推理,在很多年前我就曾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后续零星阅读的日本推理小说;关于法证,我喜欢的几部tvb电视剧也反复看过几次,当然也有宋慈的故事;关于心理,前些天又温习了《心理罪》,而关于心理画像的浅层次理论也算基本了解……至于小说,我曾读过无数,只是对于这本书,我似乎不敢轻易的做一个定位。
毋庸置疑,这本书专业性强于文学性,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本意,从作者职业的出发点,力求严谨完备合理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大量的事实叙述和逻辑推断之后,结论自然呈现。甚至可以说,作者已经坚定的认为,席格就是那个心理扭曲残忍暴戾的开膛手。在阅读中,看起来零散割裂的片段在作者的整合下,慢慢显像出一个清晰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黑色礼服的男子,拄着手杖,眼睛深陷在高高礼帽阴影下,掩藏在阴影下的双眼放射出恶狠狠的目光,明暗闪烁的盯着不远处的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发出桀桀的声音,似乎要向我们靠近,但又似乎在侧耳聆听,随时隐没在身后的黑暗中。我在看着他了,每个人,视线在渐渐模糊不清晰的时候,又感觉到他猛的扑过来,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寒气十足的长刀……
我知道,在我的描述中,很多细节与书中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背离了作者对人物基本外在的描述,但是这是我读完书反复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这得益于作者对场景的描述,时隔如此多年的陈年旧账在作者理性的推理中耐心细致的铺排开来,从席格扭曲的童年家庭,从席格凄惨的儿童经历,从席格鲜为人知的病痛,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一个艺术家的诞生,也能预感一个残忍屠夫的孕育,天使和恶魔仅仅一线之隔,不幸的是,席格游走于天使和恶魔之间,当然,这些论调必须建立在席格就是那个开膛手杰克。
人性的多重性,也许是人社会属性的必要特征了,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不甚相同的角色,甚至是完全背离的两种或者多种角色扮演,在这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越是成功者,性格的混淆也许越不明显,如果说席格就是开膛手杰克,那么,他强大的神经线条是让他能够在艺术领域和魔鬼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扭曲变态的屠夫不断的屠戮、示威,在常人面前是如何隐藏自己的残忍和喜悦。
文字阅读中,我也曾多次怀疑席格是不是真的就是开膛手,诸多客观的事实和严谨的推理却又将我拉回作者的情境中,作者并不回避那些看似对自己论证的事件,而这种相对全面综合的呈现反而增强了对她观点的认同度,这也许就是客观的力量吧。
和其他所阅读过的推理小说比起来,这部作品并没有细致的情节,更多的是场景的重现和分析推理,但是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细腻、紧张氛围却丝毫不逊色。席格严重的心理缺陷让人同情,妓女被残忍肢解让人恐惧,儿童被杀害又让人愤怒,每一次想象推测的情境真实可感。
在阅读、写作的时候,人物代入或者角色代入是必不可少的,在作者的笔下,一部古老的戏剧在眼前,也许并非是戏剧,而是一部纪录片。我是在跟着作者一起时光倒流重新经历了那段让人不敢想象的经历,古老破旧的伦敦贫民窟,生活在社会底层糜烂的不幸女,忙碌穷困的却又倍受指责的警察,作者展现给大家的时代背景是特征显著的,但是在她的笔下,却并不缺少熟悉感,脑海中自然呈现出黝黑的街道,起伏的青石路,昏黄隐没的灯光,耳边也仿佛可以听到教堂喑呜的钟声,咔哒咔哒的马蹄声,笨重的马车轱辘在路上碾压声,嘈杂的人声,警察厚重的皮靴行走不平整土地的踢踏声,偶尔的,站街女和路人的调笑声,突然的,在寂静的空气里,传来尖利的叫声……
对于对推理心理方面喜爱的读者,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玩味的作品,当然,如果你厌恶暴力和血腥,也可以选择敬而远之。
作为不甚成功的读者,我会在不远的时光机再次乃至多次细细品读,因为它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的确对我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作者耗资六百万自费调查这宗案件,也由原来的不理解变为尊敬,个人认为,这是对作者本人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尊重,而作者对推理和描摹同样功力深厚,让人慢慢从艰涩中走出,流连于文字之中,虽惊恐,但不畏惧。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四):真相也许不止一个
开膛手杰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十大未解奇案之首,没有破案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除了没有破案,凶手缜密的作案手段,妓女、贫民区,肮脏的交易、混乱的社会秩序,刑侦手段的落后,当局的不重视,都为这一案件添上了一层迷雾,越看不透越吸引人。
有时我曾想,如果是包拯来破案,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他会找到开膛手杰克的真凶是谁么?如果是福尔摩斯呢?真凶是不是就不会逍遥法外数百年?只可惜,这两个人跟开膛手杰克,都不在一个时空内。最终破案的却是帕特丽夏.康薇尔,本书的作者。
所有的侦探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故事的曲折和逻辑推理的严密,开膛手杰克的素材无疑拥有了曲折的故事这一点;而严密的推理逻辑,身为法医的康薇尔,没有人比她更适合了,根据自身的法医工作经验,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精于调查真实的犯罪案件,了解办案的流程,自费600万调查这一历史悬案,使得本书拥有了顶尖侦探小说的所有吸睛元素。
更重要的是,因为开膛手杰克该案件的特殊性,关注度太高,既要抽丝剥茧的分析案件,还要高度还原案件本身,使相当不容易的,作者用她的审慎、细致,将曲折和严密配合得天衣无缝。
写作手法,作者并没有保留悬念到最后,而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真凶——画家席格,并围绕席格的一切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一步一步的印证最后的结论,我想这是一份结案报告的应有的陈述逻辑,作者做得分毫不差。
但,真凶真的是席格么?根据2014年最新的调查报告,真凶另有他人,真相也许不止一个。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五):一个法医笔下的推理事实
一个法医笔下的推理事实-评《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文/信实的精灵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死了,所有的人都死了。”被害者和凶手杰克无一幸免。
一股恐惧正在蔓延,无数惊惶的人们声称,魔鬼已再度降临大地。
——伦敦东区无名传教士,一八八八年
到底是真的有魔鬼存在?还是人的心比魔鬼更恐怖?
看完这本书更是让人觉得欲罢不能。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来临的,但是对于1888年的8月到11月之间,伦敦白教堂区的这至少七名遭到谋杀的女子来说,命运的结束似乎有点惨绝人寰。她们的悲惨遭遇在该区引发恐慌达数月之久,从此诞生了一个令人闻之丧胆的杀人狂——开膛手杰克,伦敦白教堂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许多人慕名前往,想要一窥当年的惨案发生地,可是众多的游客包括现在读书的你和我,除了感叹,还是感叹,谁能为当年的事实评定一个结果呢?可以说,我们无能为力。看罢此书,唯有增加知识而已。
再说了,即使真的通过种种手段找到当年案情的蛛丝马迹,断然决定就是某一个人,又能如何呢?连曾经轰动一时、令人闻风丧胆的开膛手杰克都已经去世,历史过去这么多年了,他的尸骨或许都已经灰飞烟灭,唯有让人们知道他惨无人道的杀人手法后恨得牙痒痒之外,我们好像什么都做不了。
然而,对于有着“首席女法医”之称的帕特里夏•康薇儿来说,她似乎可以做得更多。如同《纽约时报》所言,“康薇儿应该是解决这个犯罪史上最大谜案的最佳人选”。我只想说一句话,可惜她生错了年代,不然在当时,或许真的可以还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妓女们一个公道。这些个妓女们即使在当时的白教堂区被人瞧不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她们没有必要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手下冤魂。
查阅过很多的网络资料,一百多年来,开膛手杰克的连环谋杀案始终居于历史重大悬案之首,众说纷纭的揣测使得凶嫌名单包括皇室成员、理发师、医生和画家多人,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当然了,在很早之前就有人开始怀疑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华特•席格,然而都是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合适的证据,甚至于有些证据貌似可以顺理成章地推翻他是凶手的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康薇儿自费600万美金彻底调查这件事情,她亲自深入当年的犯罪现场,甚至于往返数次于当年的伦敦警察厅和伦敦市警察局之间,从很多当年找到的信件中抽丝拨茧,采用现代的医学技术DNA比对等进行彻底分析调查,力求还这个事件一个完满的结局。然而,终究不能过于完满,因为连凶手都死了,所谓“死无对证”。
我一直自诩自己算是一个“推理悬疑”书籍迷,这本书在这方面还是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毕竟用左手蹩脚地模仿右手写字之类,还是给人很大的迷惑性。再加上,一个人如果表面看起来很温文尔雅、冠冕堂皇,然而在一个类似于“大好人”的皮囊包裹下,“精神分裂”和“暴力倾向”都是完全存在的,这都给当时的断案人员造成极大的困惑。
比如现代社会上一些人,平时在人的面前完全就是正人君子,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异样,然而的,当真正的孤独来临的时候,他无从排解,或者会一个人跑到超市里面,一包包捏碎所有的方袋装便面,或者采用极端的方式,靠鲜血和暴力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灵魂。
然而,作者在写作方面的技巧还是有待提高,毕竟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来说,断然不能在这本书一开头就告诉我这部剧最大的惊喜在哪里。在这本书里面,很多推理的细节读者还没有来得及给自己一个了解和推理的过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已经层层剧透,想来所有的结局都是在她的意料之中。这可能也是这本书难以成真正的推理书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连环杀人案的结案报告我倒觉得是真心不错,毕竟证据相当详实,加上作者对于画家席格这个人详详细细的调查和取证,几乎真的就可以认定他就是当年的那一个杀人狂魔。
此外,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毕竟是专攻法医学专业, 里面不时穿插着的大部分的医学知识,甚至于她经常接触各种犯罪人群的原因,使得这本书在很多方面还是略微有点恐怖悬疑的成分,所以呢,胆小者,慎入。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曾经对这本破获了百年悬案的结案报告作品作过报道。如果你想一窥当年的开膛手杰克案件的真相,这里面除了杀人细节和杀人凶手的描述之外,也能带给你断案之外的很多内容。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六):关于开膛手杰克的结案说明书
文/猫豆小漾
对悬疑推理案件有一种钟爱的情结,追根溯源,是受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影响,该小学生精力充沛,总是以一副黑框眼镜,红色领结示人,时刻自信满满,习惯以单手托腮陷入思考状,只要背后一道闪电划过,便可以解决任何难题,从他身上我知道了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该男孩就是推理动漫的殿堂级元老——江户川柯南,另一个名字另一个名字也叫作工藤新一。
作为不折不扣的“柯南迷”,追这部动漫长达十几年之久,从第一集到最新动向,认真的我可谓没有一集错过,剧场版,特别版统统拿下,有些剧情还会反复钻研,以便满足内心小小的推理情绪,其中一部《贝克街的亡灵》更是深入分析多次,因为这段故事揭秘了史上最神秘的杀手之一“开膛手杰克”,这个杀手的出现也带来了一段百年谜案。
当然这部动漫是以开膛手杰克为原型虚构了一段精彩剧集,杰克的出现不过是点缀这段推理故事的小小花絮,但《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可截然不同,这本书并非简单推理,而是作者帕特丽夏•康薇尔耗资六百万美元,提取二百风欣赏的DNA样本分析出来的最终实绩。康薇尔是美国的一名著名作家,出版小说多部,但是这本书,我不愿将他定义为小说,而更愿将他判定为一本说明书,关于开膛手杰克的调查说明书,有此定义源于这本书的真实,作者在大量证据面前抽丝剥茧一般对大量证据进行分析,判定华特•席格为这个百年谜案的罪魁祸首,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也并非简单的推理,而是来源于大量的证据分析。其中就包括了对华特•席格身世背景的细致分析,甚至生理缺陷的深入调查。当然这一段证明过程也是极其艰辛的,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比如对华特•席格和开膛手杰克的信进行DNA比对,这就需要几百次的实验分析,当然,作案工具也是研究必备品,康薇尔就着重研究了杰克使用的切割工具,印度匕首、东方匕首都被纳入作者的调查范围。杰克信件中的语法规则,表达方式,拼写爱好,华特•席格私人信件上的信纸水印(当然包括信纸生产厂皮里父子纸业的调查),在至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伦敦警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考察,细致到夜间巡逻的步速。
对席格画作的研究也大大增强了这一结论的可信度,一九三二年创作的《从里士满山俯瞰格罗弗岛》画作中出现的一轮太阳,与一名被开膛手杀死的女性艾米莉生前常去的酒馆大门上的太阳惊人相似,《迪耶普圣约翰街的手推车》也和警察厅存储间看到的几乎完全相同,收藏在泰特美术馆、雷丁大学、利物浦沃克画廊和利兹市立美术馆的那些笔触轻盈的铅笔素描画,也都展示一些被肢解切割的躯体,根据画家本人的习惯,习惯描绘他所看到的场景,这是否又是一种暗示呢?此外,作者还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席格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只可惜在此方面了解颇浅的我只能在旁默默说句“原来如此”。
当然,作者的调查也是基于一定的事实,即席格已经被作为凶手与开膛手杰克的犯罪事实联系在一起,康薇尔正是在此论断上进行的深入调查研究,一个名闻天下的著名画家与一个臭名昭著的杀人真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感觉有一种荒诞不羁,但是若真拿事实说话,在康薇尔提供的大量证据面前,不挂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782823902@qq.con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七):深度剖析:阴影下的开膛手
在诸多涉及开膛手杰克的资料中,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分析得最为详实透彻的。整本书阅读起来一气呵成,在了解案件线索的同时,也仿佛跟着作者的步伐身临其境,回到了1888年伦敦白教堂附近的案发地。
最初知道开膛手杰克,是源于《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自此,我才开始对这个Jack The Ripper产生兴趣,继而看了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像《来自地狱》《到底谁是魔鬼》等等。这些作品让我更想去了解扑朔迷离的真相。
这个臭名昭著的变态杀人魔JTR是谁?为什么他残忍杀害的对象都是丑陋的妓女?为什么在当时直至百余年来人们都没法解开事实真相?
在我看了康薇儿的结案报告后,我明白整个案件的始末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自费600万美金彻查案件的决心极大限度的还原了历史。
作者并没有如市面上的刑侦小说那样注重情节,将凶手留在最后揭晓,而是直接抛出了华特•席格这个犯罪嫌疑人,把更多的笔墨着于他的背景案情分析,以杀害的多名妓女为线索,逐个叙述,层层分析,体现了作者“女法医”细腻专业的一面。
就席格而言,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我们从他扭曲心理背后理应看到的是他悲惨的童年遭遇。试想一个自幼生活在德国的五岁男童,语言不通,被父母丢在冰冷的病房,像阉猪一样遭受绷带缚住,接受三次羞耻痛苦且危及生命的阴茎瘘管手术。每次术后,他独自忍受着疼痛,默默哭泣,无人陪伴,甚至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为男性。
在他的书信及评论中,有关赤裸、手术台、阉割、内脏、解剖、畸形等等都具有隐喻意义。而他会在讨论艺术时,不时地提及病态恐惧、垂死、流产、切割、鲜血等字眼,展现出血腥比喻。为此,作者在调查时将很大精力投入到他的书信及画作中,从精神层面窥探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搜寻蛛丝马迹。比如,嫌疑人虽然在嘲讽信中故意暴露很多拼写错误,但一个词的拼写错误多样,反倒证明其受过良好教育。再比如,他曾做过一幅素描,标题是《一个威尼斯女人的头的研究》。画中的女人眼睛睁大,凝视远方,好像死了,脖子上有奇怪的线条。三年后,他有一幅名为《夏夜》的油画,画上有个裸体人像,躺在铁架床上。而玛丽•安•尼克尔斯——受害的一个妓女——正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被谋杀,素描和油画中的女人看起来都一样,画中人的面庞更像是在停尸房中所拍。停尸房的照片仅用于证明身份,不对外公开,蹊跷之处不言而喻。
除此以外,作者对于19世纪的伦敦社会描写分析还是很不错的,我从中得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个人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也对案件的调查产生了较大阻碍。在那样动乱的时代,民众对于警察的仇恨日益增长,而警察待遇微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斧头行刑的年代,拒绝贿赂刽子手的结果是故意不瞄准再砍。“一日为妓,终身为妓”的思想致使了民众对生命的漠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法医方面的知识。环境温度、尸体的胖瘦程度、死者穿着、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细节都可以揭露真相。
总的来说,对于开膛手案件细节始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值得去读。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八):谜团的背后是血腥屠杀
帕特丽夏•康薇尔的《首席女法医》系列我没有读全,但已经对康薇尔敬佩有加。其一她几乎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更新着人们对女法医的尊敬。其二她的小说中所叙述的案例和结案过程充满了曲折,让人读着过瘾。其三一位女性作家竟然从事过多种职业,正是这些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塑造出的女法医与福尔摩斯齐名,可见她的文学功底深厚。也正因为如此吧,很多人都成了康薇尔的粉丝,追寻着她的每一部作品。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是康薇尔的又一部作品,不是《首席女法医》系列中的一部。一开始我也向很多读者一样有着疑问,为何不将这个故事也纳入《首席女法医》系列呢?但是读完整篇故事之后我才明白,其实作者很理性,第一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不适合她的《首席女法医》一贯的叙事风格。第二这个历史真实事件至今还是一个迷,凶手并没有被抓获,所以无法展示当时的办案过程。第三当时还没有女法医这个职业。所以作者采取独立成章的方式对这个案件进行了全方位剖析。虽然最后作者根据分析、判断,甚至一些蛛丝马迹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明显这个答案也只能作为众多推理当中的一个假设。
开膛手杰克是世界十大变态杀手之一,也是至今为止世界十大未解奇案之首。开膛手杰克通过残忍手段杀害女性,甚至剖腹、肢解,竟然还写信给媒体和警察进行挑衅,侮辱依然没有抓到他的警察们不过是酒囊饭袋。而当时的警察们也确实不给力,主要还是当时没有现在这些高精尖的检验设备和专业人才。假设这个案件发生在现在,这个谜团早就迎刃而解了。还是用康薇尔所做的调查来说明这个案件的可破解缘由,第一杀人凶手竟然敢写信挑衅,要知道现在从笔迹就可以判定一个人。(这里得注解一下,1045年中国的毕升发明了活字打印机。世界上第一台针式打印机是由Centronics公司推出的,可由于当时技术上的不完善,没有推广进入市场,所以几乎没有人记住它。一直到了1968年9月由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推出EP-101针式打印机,这才是被人们誉为第一款商品化的针式打印机。而开膛手杰克是1888年开始做的案,从时间上看,不可能使用打印机,而是采取手写的方式。)好吧,即便不用笔迹,用指纹同样可以判定杀手。第二凶手选择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而这些人并没有被当时的上层社会所重视,这也是让这个案子成为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开膛手杰克选择的都是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估计这个迷也不称为迷了。第三当时也并不是没有指向,只是警察们的推理都不成立,所以错失了很多结案的大好时机,这也是让这个变态杀手的杀人案竟然成了千古之谜。
康薇尔根据血迹、刀痕、书信、证词、死者的尸体、遗物以及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细微之处,通过自己的调查经验追查案情,并还原当年整个凶案的原貌,证明这名杀人魔王就是世界知名的画家华特•席格。他是一位拥有荷兰和丹麦血统,却在德国出生,在英国发展的艺术家。大家之所以怀疑他是因为他是第一位提出开膛手杰克皇室阴谋论部分理论的人,而且他的画作有些晦暗。有点像《达芬奇的密码》一样,作者的推理或许更多一些,不过康薇尔也算是理性,她也深知关键性证据如DNA已无法提取,虽然在开膛手杰克寄给警察的信上提取到两枚清晰的指纹,但是却没有华特•席格的指纹与之对比。因此所有的分析、判断按照现在的审理模式都是没有法律根据的,用一句法律术语就是没有确凿证据。
以上是关于这本书的一点理解。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这位杀人者杰克。我觉得他的确有些心理变态,一定是精神上受过刺激或者心理不健全之人,从他的作案手法和所选择作案对象来看他应该很仇视这些社会底层的女人,他一定觉得她们丑陋,甚至肮脏,所以他在屠杀她们时没有一丝愧疚甚至怜惜,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都有选择活着的理由,而开膛手杰克就是终止她们继续活着的刽子手。他不仅凶残,而且恶毒,无论如何是不应该让其逍遥法外的。记得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节目,一位中国最底层的女警察,她能通过一枚脚印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身高、年龄,甚至走路习惯,可见当时连这样的断案高手都没有,要是有一位这样的高手在,这个案子也了结了。
关于此书我觉得不能仅仅从一本小说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分析康薇尔为何要选择这个案例进行再次剖析。从时间上看,犯罪分子早不在人世了,结了这个案子有什么必要吗?当然有必要,这其实就是要告诉现在的掌握法律武器的警察们,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案子都不要轻易选择放弃,要让那些死去的人瞑目,只有你们不断强大才会确保一方安宁,要不然就会像开膛手杰克一样,那些犯罪分子一边做着案,一边轻蔑你们的无能。
合上此书,心情很沉重,目前像开膛手杰克一样的凶手还存在着,即便有些谜团被解开了,可是还有很多谜团依然是迷,真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血腥,多一些美好。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九):或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第一次知道开膛手杰克,记得是在08年看的一部名为《来自地狱》的电影。那个时候,我唯一觉得的只是这个杀手绝对有严重的心里问题,杀人如杀猪,割喉、剖腹、取内脏,竟然还吃这些内脏,搞得我那两天一直是食不下咽!但翻看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才知道,原来这震惊整个世界的变态杀手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并不像电影里的故事结局那般。
读完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基本上认定这个恶贯满盈的杀手就是这位拥有荷兰和丹麦血统,在德国出生,却在英国发展的复杂画家华特•席格了。但1888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证据也早已泯灭,亚伦•柯斯米斯基、塞维林•安东尼诺维奇•克拉索威斯基、马塔古•约翰•杜立德等很多人都是怀疑的对象,可却从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是凶手。所以对于这个大画家到底是不是凶手,我也只能持保留态度了。
不过作者康维尔自费600万美金去做这项调查,我觉得这是一种态度,对历史事件的认真与执着。我习惯在看每一本书的时候,先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在网上查找了康维尔的履历。大学毕业后的她,当过记者,做过法医办公室检测记录员与资料分析员,后来又在地方警务工作。或许正是这种曲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这个可与福尔摩斯齐名的首席女法医。
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应该是康维尔继《验尸》、《首席女法医》等之后的又一悬疑推理小说,怎么说呢,她之前的书我并没有读过,就这本来说,像书名一样,是对开膛手杰克这个历史名人的结案报告。故事的一开始抛出了凶手就是著名画家华特•席格(我们暂且认为凶手就是他),之后整本书围绕着他所杀之人以及所有的证据展开调查,证明华特•席格就是凶手。
首先,华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五岁之前经历了三场可怕的瘘管手术,试想一下,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在一个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自己的父亲又对自己毫不关心,一场场可怕的手术带给他的是多么可怕的心里阴影?他喜欢阴暗的环境,所有的画室阴暗脏乱,常常独自一个人深夜在伦敦的街上独自行走。他喜欢找妓女做模特,他的很多画作都带着诡异的恐怖。他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二十岁,我不会看一眼四十岁以下的女人。”。
第二,死去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死去的人都是妓女,而且无一不是又丑又胖的老女人,这些人死前死后都没有遭到任何的性侵,而她们死后性器官又被无情的刺伤掠夺,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正与华特的遭遇相对应,他在性方面无能,又因为小时候的手术,对女人充满了愤恨,尤其是老女人。
其实读完这本《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我觉得除了华特的性格外,最重要的是华特的画,他的很多作品都与当年发生的杀人事件场景是那么的相似……
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读者,来看这百年之前恶贯满盈的杀手,我只能庆幸,我们处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世界充满爱,我们有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更有我们要为他付出一生的人。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读后感(十):那个黑暗年代的谜案
开膛手杰克案件发生在一八八八年的伦敦,距今一百多年,但研究该案的书籍、由其创作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当年因缺乏证据、法医技术、刑侦手段的缺乏,让凶手至今都是一个谜团。帕特丽夏•康薇尔用《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一书,为我们还原了那个黑暗且残酷的年代里的一个个凶案现场,让真凶浮出水面。
其实开膛手杰克的连环杀人案,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具体的作案细节也会从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知道案件的大体内容。本书中作者将这些案件作了自费600万美金对此案进行的调查,高度还原了每一起案件的经过,对被害人的姓名、经历、死亡时间等等都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已经给出了她的结论,通过多方调查,她认为开膛手杰克的凶手是著名画家华特•席格,随后在书中她详细介绍了席格的生平,并从其画作、生活习惯、自传等文字资料中,分析了席格由于幼年时期的经历,导致成年后精神变态,并极有可能已经存在严重的人格分裂症状。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残忍的创作,并且有些作品与开膛手杰克案被害人的极为相似。作者还从其日常的行为习惯、分析出去其在案发时间总在案发地周边出现。最后作者从开膛手寄给苏格兰场的二百多封信上取下DNA样本,通过复杂的比对和检验也与席格相关。大量的证据表明、合理的分析,使作者将真凶锁定在了席格身上。
本书的作者将自己你的调查结果详细的呈现了出来,有理有据让人十分信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开膛手杰克案成为了百年的未解之谜,作者在书中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全书除了对案件的调查、人物性格的分析、证据的罗列外,作者将那个杂乱、灰暗的伦敦区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开膛手杰克杀人案中的被害者大多是妓女,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天天酗酒,用酒精麻痹自己,然后半夜出门出卖肉体避免夜晚的流离失所。在“不幸女”这一章中,作者就介绍了那个年代英国对于女性不公平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妓女的歧视。甚至于在刚开始案发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随后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出现,才开始引起了恐慌。混乱的伦敦区,警察、治安机制的极度不完善,为凶手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八八八年的伦敦,应该是贫富差距极大的时期,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伦敦区就如同一个贫民区一般。而对于绅士的崇拜与尊敬,使得席格一直未被人怀疑,即使他有着极度偏执的性格,不合常理的生活习惯,暴力、血腥的创作灵感,与杰克十分相似的嘲讽的语言习惯,都未能将他划入嫌疑人的范畴,不得不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时席格变态人格的形成,其原因也是让人叹息的,毕竟他幼年时期的遭遇是悲惨的。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现代化的检验手段,并结合自己的法医知识,为我们分析了死者的死亡方式,也让我们看到法医在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比起她的“女法医系列”小说,这本书应该是最能体现作者的经历。从残留的案件记录、死亡时的照片、目击者的证言、警察的回忆中,作者详细的分析了被害人的死亡经过,其中大量的专业知识,让我们对法医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法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对死因、死亡时间判断的偏差,也间接导致在凶手的认定出现了偏差。作者在书中就多次表示,如果有完善的法医尸检记录、发达如现代的刑侦手段,也许开膛手杰克就不可能逍遥法外了。
开膛手杰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十大未解奇案之首,除了开膛手杰克缜密的作案手段外,妓女、无赖汇集的贫民区,为生活所迫的人们,肮脏的交易、混乱的社会秩序,警察等社会治安机构漏洞百出、刑侦手段的无力,都为这一变态杀手提供了便利。疑点重重的悬案背后,回响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