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民国记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2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民国记事》经典读后感10篇

  《民国记事》是一本由徐铸成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记事》读后感(一):推荐《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

  回忆录往往是人们记忆结晶。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熠熠生辉。《民国记事》是由徐铸成先生一篇篇记载时事报道和回忆共同构成的。本书采用报人视角,直击民国时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鲜为人知一面,跟随作者体会不同场景下,人、事、物的变幻。

  徐铸成先生的成名作是在1929年,当时徐铸成先生就任于《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让其采访处于中原大战前,被阎锡山软禁在太原的冯玉祥,当时冯处于尘封状态外界鲜知他的行踪。徐铸成进人太原,运用独特智慧,不仅采访到了冯玉祥,还在山西严格的新闻封锁下发出了新闻。一篇《晋祠访冯记》一炮成功,开启了徐铸成先生的报人生涯。他曾评价说:“我跑政治新闻,第一炮打响了。”

  从书中“阎锡山软禁冯玉祥”这段所描写的回忆给我一种时光错觉,似乎我也回到那个时期、时刻。冒着大雪驱车到五台山,在建安村与冯玉祥见面吃火锅。席中,徐老随口询问前方战况(宋哲元和石敬亭等人反蒋的战事),冯先生却箸指着火锅说:“我也没接到什么消息(由于阎锡山的封锁),我的消息都是从火锅里来的。”火锅怎能传递什么消息呢?徐铸成先生听闻莫名其妙,却听一位秘书先生解释到:“这里的招待,时常有变化,前方我们打好了,我们就能吃的好些。前几天火锅里尽是粉条白菜,因为宋(哲元)明轩他们打了一次败仗。”冯玉祥接着指指火锅说:“你看,今天火锅里又有肉丸,又有海参,看来前方打得不错呀!”

  冯先生一段“火锅”漫话,立马就勾画出阎锡山的卑鄙无耻势利小人面貌。也说明冯对阎的鄙视和藐视。冯军中更是创作出一本“剧本”,题目是“阎王登殿”。把阎形容得淋漓尽致,揭露他的丑陋面目。也让我体会到冯玉祥先生的淳朴爱国之心,制定严格军纪,对士兵们严格要求,这可能也是冯先生能威慑到蒋介石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中不仅描写当时军阀割据下,笼罩在整个中国上方的阴谋氛围,军阀们各怀鬼胎,趋炎附势,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祖国统一之路漫漫。而中国民主人士也异军突起积极组织爱国行动,支起笔杆,用笔做刃,在上空切割开一个口子,让阳光普照大地

  从徐老先生回忆与傅雷先生的交往经历。让我真切感知到,原来《傅雷家书》中温和谦逊的傅雷先生竟然有如此激昂,如此热情,如此豪爽而又博学多才的一面。其执着地、真诚地为祖国的发展前景,为祖国的文艺事业,为祖国更美好未来进行构思创造。傅雷先生的箴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感情第二。”对于学识学术和艺术),他广博精深,勤于探索;对于真理,他会努力求真,绝不人云亦云,等自己认为清楚了便执着地热爱与维护;对于黑暗和他看不顺眼事物,“如蝇在食,不吐不快”,如若不容许大声呵斥,也必暗中唾弃。在徐铸成先生的回忆中,傅雷先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使吾等惭愧不已。生在现代社会,运用到现代科技,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快餐式的知识消费,而未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没有感知,为蝇头小利急功近利;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形成自私自利之心的一个写照。应该学习傅雷先生这些品德而反问自己,我能为推动这个世界发展做些什么?

  徐铸成先生这部著作,如回忆,也如报人法则。其一生为《大公报》《文汇报》奔波劳碌深入一线采写新闻,访谈历史知名人物,采写重大历史事件。作为青年记者,他所具有的新闻敏感性促使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1930年3月初,冯被阎从建安村“请”到了太原,住在傅公祠内。然而徐铸成先生在3月12日的早晨访友途中看见冯的几个秘书在房间里打牌。冯对部下要求严厉众所周知,如果冯还在太原,他们怎么敢在这里打牌呢?怀着这个疑问徐铸成先生驱车访问了刘治洲先生。刘是冯的总参议,参与冯的机密。徐先生不经意间一问:“冯先生怎么离开太原了?”让刘先生大惊失色,从而得知冯“反客为主”,扭转颓势,直接促使阎锡山由假变真反蒋的内幕。

  《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这不仅是一本记录作者传奇经历的著作,也是新闻从业者指南,更是一本历史长河中风云变幻政权跌宕,人物风骚的纪实之作。如果你有民国情节,对军阀割据时期知之甚少,或想感受文人骚客的风雅,又或是作为传媒传播中的一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那属于你的一段历史经历。

  《民国记事》读后感(二):【书评俱乐部】民国画卷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提到民国就想到“五四运动”、想到民国女高和慷慨激昂学生运动、想到民国时期各大家族之间的传奇故事,也会想到林徽因徐志摩这样的才子佳人,更会想到至今让无数男孩儿热血澎湃和心生向往的上海滩。而属于民国记忆的不仅有这些,民国还有不断更换的总理、时时变化的派系斗争和军阀混战、还有那些没有想象美好文化环境,民国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盛产文艺青年时代,犹如《云水谣》一样美好。《民国记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

  民国在我看来是一个让人听着就很激动年代,是一个拥有最多知识分子的年代,那时的知识分子不就拥有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也有包容他人、善待他人的品质,更有属于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坚毅品格。在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身处黑暗年代的文人们虽身处险境却依旧通过自己的笔告诉世人国家现状引导世人认清现实,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文人,中国20世纪著名报人,他个人多次辗转异地,且在当时的报界很有地位,却在书中谦逊的将自己的成就一笔带过,这就是真正的大家。

  《民国记事》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我们熟知或不熟知的军阀,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我们知道的一些大事件背后我们所不了解细节,一个事情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因素促成的。就拿“西安事变”来讲,张学良将军决定发动“西安事变”并不单是我们历史书上讲的那些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张学良将军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一直在为蒋介石背着不抗日的黑锅,而1934年张学良将军在武汉大学视察时,被众多学生开窗当面高喊“不抵抗将军,快打回东北去!”所受的“当面开销”的奇耻大辱有关,而“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将军虽被软禁,但他和家人生命安全并没有受到伤害,而杨虎城将军一家却遭惨死,并不是蒋介石与张学良将军有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张学良手中有在西安时蒋介石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据。张学良在入狱后,让前来探监的莫德惠等人带给于凤至夫人,才保的他和家人平安,我在读此书之后我才知道张学良将军居然吸过毒,且通过医生的帮助和自己的决心才最终于毒品决裂,我想这就是真正要做大事的大人物吧!

  《民国记事》 这本书是作者徐铸成的回忆录,作者将自己的真实经历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民国历史,作者作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将那段我们不了解的历史通过文字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幅民国大咖的画像,让那些我们了解的和不了解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立体立体丰满起来了。

  看完此书,我觉得我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虽然有些浮躁,学习知识有些功利,但我们不用经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我们不用品饥饿痛苦。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没有民国时期那么多的大家,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领袖,我们现在所创造着的历史,也会被后人津津乐道,也会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历史画卷。

  《民国记事》读后感(三):民国记事

  对于历史,我还是很喜欢的,不是努力研究历史,而是知道历史的过往。说起民国更是国人应该铭记的一段历史。《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详解,作者以新闻工作者严谨态度,将这段历史完美书写。徐铸成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报人,《文汇报创始人、《大公报》总编辑,是民国时期很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徐铸成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本书记录的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民国报业的概貌。记叙内容既有对历史大事件的宏观记录,也有个体对当时人、事、物的独特细微感受。

  《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的写作风格自然不必多说,以新闻纪实的形式铸成。语言多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句句真言,别无多字。本书分为民国人物见闻、民国大事见闻、民国报业见闻三部分。书中都是作者自己的见闻,可谓是真实可靠。本书具有无可替代史料价值,是了解民国时期诸多人、事、物的必读参考书。书中写的内容也是很吸引人,作者的文底功很扎实,以见闻的时间完整叙述完每一件事情。这本并不是小说,对战阵、人物的细节描写不够详细,但是重在讲诉事情和人物的所作所为。作者作为新闻人,站在中立的角度来写这些事情,确实不易。当然,有些地方还是有着重描写的,比方说当一个大人物做决定的时候,对其细节描写就很好,还有对心理暗示都写的很好。还有就是读完这本书,对民国的人物称呼也有一些了解,算是意外的收获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辉煌也有战争,但是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必须我们牢记。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回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段历史就应该刻在我们心中,只有牢记这段历史,我们才知道战争的残酷,才更懂得和平不易。《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这本书就是对这段屈辱的历史的描绘,希望每一个热血中国人都去看看,牢记这段历史。俗话说乱世英雄。这个年代虽然动荡但是又生机勃勃,不论人物好坏,历史总有评价,我们需要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民国记事》读后感(四):民国,让人怀念的一个时代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应征,几乎成了绝对。1945年,范长江跟陈毅到安徽天长县时,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说:‘有了,有了,阎锡山的对子我对起来了!他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是我从“老六”张立宪的《读库》里读来的段子。民国人事,想来总是带有仙风道骨意味,你看那个阎老西兴致来了也能出个对子,而且很是不赖,民国风流可见一斑

  在那期《读库》里有一章节花了相当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民国期间著名报刊《大公报》旗下一批著名办报人,范长江是其中之一。当时还记住了被蒋介石赏识、器重的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被张先生苦心栽培、打算培养为其接班人的王芸京和徐铸成二位先生。如今,正好读完徐铸成先生的回忆录《民国纪事》,算是再一次细致地解了不仅《大公报》,还有《文汇报》、《申报》等这些著名报刊的来龙去脉。也更深入体会到民国文人风貌

  徐先生是江苏宜兴人,我和他还算是同省老乡。看他的晚年照片,俨然一个和蔼可亲慈祥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正是江南儒生模样。然后,读了他的回忆录,你会发现,就是这样一个儒生,却有着异常坚定不屈的性格。《大公报》创立之初,坚持文人办报,有“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可以说,徐先生以一个读书人节操,是践行着《大公报》这“四不主义”的。随举一例子便可说明。

  大概背景是抗战胜利国民党意欲发动内战,当然需要控制舆论,当时在上海徐先生所主编的提倡民主反对内战的《文汇报》自然首当其冲。一日,徐先生被一干国民党干部请去赴宴,自然宴无好宴。酒过三巡便撕破脸皮,轮番以言语威胁徐先生。在这种来势凶猛的情况下,徐先生不为所动,说出以下一番言语:“《文汇报》所以有今日,主要是我们明辨是非黑白,敢于说真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决不允许颠倒黑白,成心说瞎话!”先生之不卑不亢,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还有一例不得不说。当然是和徐铸成先生无关的。

  说的是民国时期使老牌报纸《申报》快速发展的史量才先生。因为办报主张和国民党当局相悖,尤其和蒋介石对着干,便被老蒋拉去谈话,最后谈崩。蒋气急败坏地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先生冷然回答说:“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史先生一副傲骨,真是针锋相对、毫不相让。然而不久之后,史量才先生便被人暗杀了,凶手自然是蒋介石无疑。不得不说,老蒋的失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你看,当他气急败坏的时候,竟然像个孩子一样,试图愚蠢地以人多来恐吓反对自己的一方。一旦失败,就用他的老把戏,派人暗杀,还以为就是把一切都搞定了。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起了前段时间天津大爆炸,全国上下都关心着天津人民的一切,而天津当地媒体却几乎毫无作为,天津电视台据说还在播放什么韩剧之类,因而招致一片骂声。我们有时候会特别怀念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总说那是一个真的还有大师的年代。就像所有的骂声都有理由一样,所有的怀念也都不是毫无缘由的。讽刺的是,《大公报》创立之初所在地,就是如今被网友讥讽为“没有新闻的城市”天津,不知诸位先生若是知道如今情况会作何感想。徐先生以他严谨而真实之笔,写出民国文人之风骨。令人怀念过去,同样也让人思考现今。

  《民国记事》读后感(五):用新闻人的眼光打量民国 ——读《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

  用新闻人的眼光打量民国

  ——读《民国记事·徐铸成回忆录》

  文/张剑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只占有很小一页的民国,没想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以其摄人心魄的历史魅力,凝聚着现代人们对那段历史如痴如醉的迷恋与向往。在过往的诸多研究中,前辈学人要么直接以政治的视角切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要么通过史料的回顾,旁人的佐证,对那段时期的历史风貌、学人风骨加以细分。然而,当这些研究者都“随大流”的通过第三方材料帮助我们回到民国那个现场时,这本书的作者徐铸成却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通过一个报人的独特视角向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丑恶与美好、幻灭和重生。

  为了给大家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察维度,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徐铸成,其在叙述风格上也是颇有讲究,自成一体。本书第一辑“民国人物见闻”就是这种叙述风格的直接体现。表面上看,第一辑中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作者在“自说自话”:其要么叙述他和某个人物的交往经历,要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描述。但细读这些文章后你又会发现,作者其实是想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个体,借助他们对世态变化所作出的点滴反应,来呈现那个局势混乱、各利益集团纠葛不清的纷繁世相。

  而这之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却恰恰又是教科书无法给我们呈现的。《记张学良往事》一文中提到了一个事后迄未公开却又十分确切的“内幕新闻”,说张学良成为“阶下囚”后对傅作义仍不死心,并暗中致电,希望傅以他的“失败”为前车之鉴与中共划清界限,然而傅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议”,而是坚持己见并以此为契机促成了绥远的和平解放。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也都以其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客观的将他们记录了下来,这些本就来源于现实,但却缺席于历史记录的珍贵史料,它在给我们还原民国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打量那个时代提供了另外的视角。

  作为记者,徐铸成的另外一个职责当然是参与重大事件的报道。本书第二部分呈现的,也正是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在参与“冯玉祥被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报道后的“自我复述”。这些处处都有一个“我”存在的回忆文章,严格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闻报道,但是,你却能透过这些平实而又客观的文字去触摸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并由这些内容的延展去了解一个你在新闻报道上可能见不到的民国。这样的叙事方式,更是其它民国读本所不能比拟的。

  而作为报人的徐铸成,办一份有品格、有骨气的报纸,不但是他毕生的追求,更是他办报以来从未放弃过的信念。本书第三部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角度立意,在展现民国各报纸立场及生存状况的同时,给大家讲述了他进入新闻界以来是怎样体现自己的办报理念和坚守办报底线的。在其三十年的办报生涯中,虽然因为现实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个报纸中兜来兜去,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办报初衷,将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个人品格完全融入到了这两份报纸的核心理念里。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回忆录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透过这些文章其实更不难看出,徐铸成要和我们分享的,正是之于个人,他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情感,之于一个媒体从业者,他对那个时代记录的纷繁镜像。但回到现实,我们又该如何通过这样的记录来打量当下这个多元的世界,又该如何从这不一样的情景再现中去考量那个多姿多彩的民国界,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今天带给我们的最大思考吧。

  刊现代快报、北京晨报http://bjcb.morningpost.com.cn/html/2015-08/16/content_362562.htm

  《民国记事》读后感(六):群雄万相:听听那时他们的故事

  近年来“民国”这两个字不知为何突然间吸引到谜一般多的粉丝,可能是穿越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的功劳,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认为关于民国的故事,除了爱情就是战争,或者是爱情与战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在这本书中你想要这样的故事,那也大错特错了。民国只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仅此而已。作者是亲历民国的著名报人,他的回忆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了解那段历史与那些政要,读到在历史书上觅不到的细节。

  当然,回忆录也有其局限性。与日记不同,日记是在当时情况下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的反映,所以学界研究时会参考名人的日记,因为这些文字是原生态的、真实的。而回忆录多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早年生活见闻的回顾,因年代过于久远,可能会有所疏漏,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几十年来物非人非的变化,作者会有所顾忌,有意无意地按照写作时的心态写,而非当时的真实感受。但即便这样,回忆录仍能给我们提供不少信息。

  徐铸成是《大公报》培养出的著名报人,后又任《文汇报》主笔,以当时《大公报》在舆论界的地位和张季鸾的人脉,作为记者的徐铸成也可以采访到军界名流政要,以记者的新闻敏感与对人的独到观察,徐铸成给我们这些后辈读者呈现出政要们不同于大历史的细节。

  现在提及张学良,人们总是将一些溢美之词毫不吝惜地用在这位少帅身上,然而对于西安事变后他的遭遇,史书上一笔带过,那短短的几句话,怎么能讲清西安事变的后遗症。徐铸成在回忆录中写到,张学良到南京后即失去自由,先后被禁于奉化、赣州、息烽等地,心酸与愤恨有谁知。张学良一介武夫,终算计不过计谋多端的蒋介石。徐铸成的回忆,以一个记者的角度向读者讲述自己在其中的所见所闻,为我们提供多一种看待历史的角度。

  除民国政要与民国大事外,徐铸成用了颇多笔墨回忆自己从事一生的新闻事业。他成长于《大公报》,这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报纸。虽然香港版至今仍在出版,但与当初英敛之先生初创之时的宗旨已相去甚远。是特殊的历史时期成就了《大公报》的盛名,同时,《大公报》报社的报人也以自己的才华与爱国之心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件的报道与新闻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徐铸成忆及师友的文章,多介绍当时新闻界的工作情况及他们的为人与办事风格,言辞间不乏真挚与怀念。当今社会,我们见多了“红包记者”与造谣的记者,以致提及这一职业,就会有人投以不屑与鄙视,这是令人极为痛心的。

  民国时不是没有人给记者红包,甚至金额比起现在来要高很多倍,然而在国难当头之际,有良知的新闻人并不为其所动。当时军阀林立,各种思想潮流、派别纷争很多,而作为舆论阵地的有影响力的报纸自是他们收买的对象,但我国那些优秀报人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是与蒋介石私交甚笃的张季鸾,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对蒋政权也并不让步,虽然曾有人说《大公报》对蒋介石是“小骂大帮忙”,但历史会还给《大公报》及其报人一个公道。

  徐铸成在书中也提到自己主笔《文汇报》的经过,其间经历的种种惊险与挫折,是那个时代报人的集体写照。报纸经营有困难,若求助党派,必然思想上不能独立,而自己筹措资金,就要面对很多困难。在当时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文汇报》取得很大的成功,与徐铸成的精心努力密不可分。反观现在江河日下的报业,除了新媒体的冲击外,是不是自身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呢?

  老一代报人办报的经验与精神,如果今天的新闻人能够借鉴一二,新闻界现在也不会是这样乌烟瘴气的样子。在徐铸成的回忆录里,我看到那逝去的烽火岁月中,那些不平凡的人与那些惊天动地的事,并非只有我们通常所见的宏大叙事那一面。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方使历史人物真正被视为人的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民国记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