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叛逆》是一本由徐烨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一):理性读日本
作为对日本历史零基础的人来说这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语言风趣幽默,叙事简单易懂。
开篇从日本神话时代讲起:高天原统治者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几经征战建立起统一的大和国,经历向唐朝学习的“大化改新”、武士阶层为领导的幕府时代、战国时代到最后一路向西的“”明治维新” 。同时提到一些代表人物:搞中央集权改革的圣德太子、“胡作非为”的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典型的雄主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通过明治维新实现日本现代化的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打造日本现代化军队的山县有朋和第一代首相伊藤博文。整本书读下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基本掌握了日本历史的来龙去脉。
作者用“叛逆”来形容日本实质指的是其特有的政治生态。日本历来都是分权(贵族、幕府、大名雄藩对天皇权利的制约)而非集权(区别于亚洲其他主要国家)这是让日本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能快速跟进的重要因素。而日本政治环境中对“和”的强调,即在权利斗争中多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妥协而非中国式的残酷无情、血流城河。其中典型的例子:德川幕府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权利斗争失败后没被处死反而得到善终,比他的政治对手活的更久,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至于日本的“叛逆”是如何形成的值得深入思考,也许就像作者表达的权利制衡与“和”的精神。全书字数不多在休闲时轻松读完,推荐给希望了解日本历史的朋友阅读。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二):一个诡异的逆袭
这本书确实看得酣畅淋漓,虽然很多人诟病其过于浅显,但事实上这本书的受众就是像我这样对于日本历史基本没有概念的人。作为一本普及型的手边读物,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然而,对于日本“叛逆”的根本原因确实没有认真地归纳和挖掘。日本之所以能够完成明治维新,作者隐隐将其归结于历史中未曾出现中央集权,而这个现象的深层原因似乎有没有好好挖掘,仅有第一章提及皇权天授,幕府难以篡权,窃以为这个原因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作为日本封建制度的“老师”,中国自秦朝以来就一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似乎在当时并没有遇到极大的阻力,作为面积和民族问题都尚不尖锐的“小国”,为什么日本一直难以实施呢?从历史上看,日本的政治家未尝不想仿效中国对社会进行有效“改革”,完成皇权的集权,却一再失败。日本自从天皇统一列岛后,一直实行封建制,除了近代出现过一次军阀混战外,没有出现长期大规模社会动乱,更没有改朝换代。这是极其诡异的。
日本的“叛逆”与其说是日本社会的主动改革,不如说是集权失败的负负得正,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依然值得反思。
《亚洲的叛逆》读后感(三):愿此书大卖
遗憾也有.除了内容过浅(众口难调?),作者从神话写起,遗漏了一个对理解日本非常紧要的神话:“大国主神转让国家。对新的入侵者转让权力。这个神话,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在遥远的过去,绳文人住的地方被弥生人侵占,绳文人就把国土让给弥生人。神话是这个记忆的复苏。明治维新是这个记忆的再现。”
1945年日本战败,裕仁天皇拜会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言语谦恭至极:“我对战争中所有的政治、军事决定和行动负全部责任,我把自己交由阁下代表的盟国裁决。”大国主神转让国家的神话再次显现。
日本深受中国影响,大国主神转让国家的神话就是“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表现。
日本能够成为亚洲的叛逆,很大原因在于对儒学的吸收与批判.日本像是一个敞开的瓶子,外面的东西尽管进来,但这个瓶子也有取舍侧重.是鲁迅拿来主义的样板.
周作人:“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不独尊儒术、不取八股,给西学留下了空间,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的文化吸收机制,二战惨败之后,日本又迅速崛起,国民素质、环保水平、人均收入、政府廉洁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
日本学者依田憙家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态比较适合于吸收外来文化,自上古时期日本便成功地源源不断地从大陆摄取了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在不断获益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开放的引进机制和健全的吸收体。日本较早地出现了限制儒学有效范围的倾向,而中国却迟迟摆脱不了儒学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