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1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经典读后感10篇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是一本由[日]中野京子(Nakano Kyoko)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一):藏在名画里的历史

  文/夏丽柠

  有趣的历史总是隐藏在话语中、纸页里、器物上、在画作里,通过这些线索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当属一件难得的文艺趣事

  像马未都通过器物论历史一样,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中野京子是通过名画论历史,并先后出版了“名画之谜”系列丛书。《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本,是她写给月刊杂志《文艺春秋》的彩页专栏结集。

  中野京子在本书的序言里写道:在谈论了希腊诸神之后,这次的主角人类。从古代的汉尼拔、印象时代的巴黎市民,到被纳粹列入黑名单的犹太画家,他们都是曾经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的真实人物,这本书就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正如中野京子所说,本书的重点在于历史,而非画作。画作只是一个优美容器,而其中指点江山笑看风云的人物,才是中野京子要带领我们去揭秘的所在。所以,书中所选取的名画无一例外的都是人物画,没有一幅纯粹风景画。

  即便是色调明艳景致迷人的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所表现的也是巴黎各阶层男女去塞纳河中的沙岛游玩的情景。那么,这幅即不宫廷也不宗教平民色彩颇重的名画的谜团在哪里呢?

  中野京子将重点部分用红框圈出来给我们看:瞧,远远近近,大大小小的数把遮阳伞是那个时代工业发展象征,而遮阳伞生产也推动了女性就业。小仲马的《茶花女》里的主人公原形就曾经是一名遮阳伞厂里的女工!可她们的命运肯定不像手举美丽遮阳伞那么简单

  中野京子说,画中的女性可没有一个人拿手提包哦。嗯,问题来了……像这样的噱头在书中比比皆是。我们只能像只迷途小鹿跟着中野京子纵横在历史的幽深之地。

  除了解读画中历史,中野京子也会对画家、流派和技法作相应的分析说明。不过,从绘画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普及常识。依然用画家修拉举例,这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艺术家,将全新的光学和彩色理论运用到绘画里,也就是所谓的“点彩法”将印象派画作推上了新的台阶。在技术创新上,修拉是超过了莫奈、德加和雷诺阿。中野京子讲绘画,懂得点到为止,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

  当然,书中的名画可并非都如《大碗岛》般甜美。更多的是像保罗•德拉罗什的《塔中王子》隐藏着理查三世是不是罪大恶极的杀人犯的秘密; 拉斐尔•桑蒂的《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经衣主教》隐藏着教皇之家奢侈腐败引发宗教革命的秘密; 伊利亚•列宾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人回信给土耳其苏丹》隐藏着哥萨克民族 为何如此强悍的秘密……

  纵观全书,中野京子真是一位历史文化知识宽泛,视角独特作家。本书收录并解密了包括提香、丢勒、格罗兹等二十多位画家的三十一幅画作,并在每个主题之后列出了同时代的欧洲、世界与日本的大事年表,以期加深读者对历史事件理解

  海子在《历史》中写道: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的确,历史就是一次美丽的微笑,可惜我们总是遇不到。

  转载请豆邮联系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二):名画中的西方历史

  用画笔描摹时代的风土人情记录改变历史的著名事件、甚至发挥想象力画出很久以前发生异国的故事,是历代画家们的重要题材。本书是《名画之谜》的第二卷,是中野京子解读西方以历史为题材的名画,告诉读者画面之中和画面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所以书中解读的文字多是对画面描绘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对绘画的技法涉及不多,只是极其简洁一带而过,不过多的缠绕,所以作为普通读者读起来没有晦涩之感,非常轻松。也许,这正契合了作者中野京子的一个重要理念:“只要了解画中讲述的故事,就能更加愉快地欣赏绘画作品。”“只要欣赏绘画作品,历史就会变得更加有趣。”

  对画作涉及的历史事件,作者附录了事件图表,让我们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

  也许,通过本书,我们获得的是关于西方历史的感知——更大程度上是对历史、文化细节的感知,惟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对画的艺术赏析太少。

  书的纸张厚重、柔韧、光滑,拿在手中质感非常强。并且纸的着墨效果非常好,勾画批注的笔迹赏心悦目。线装订后又加胶,结实耐用。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三):画里有故事

  有了孩子之后陪孩子看了很多的绘本,都是比较有名的画家专门为孩子创作的,也逐渐提升自己图画书的欣赏水平,当然离欣赏名画有一定距离,但是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嘛。对于我们这一代,搞艺术的都是“边缘”人,个性十足、学习不好奇装异服甚至性格偏执,然而这只是我们这些门外汉对“艺术”的偏见,在我们的后代身上会得到一定的纠正的,因为更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甚至对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艺术课堂,学习绘画知识,阅读越来越优秀的绘本。

  《名画之谜》系列让我们普通读者接触了更加生动的绘画故事,也找到了了解欣赏这些名画的途径。普通读者去看画展或许只能看个热闹,但如果知道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创作的背景、所要表达东西,都特别有助于欣赏画作,并且能知道画作的“所以然”。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选取了17个主题、33幅艺术作品,依据作者掌握的历史史实,以“八卦调侃”的口气,轻松勾勒名画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俗,远比正儿八经介绍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的那些图书更吸引人、打动人,也更接地气。艺术并不总是居“庙堂之上”,而是始终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书籍是用无声的文字语言直接记录下一段段历史,那么画作则是浓缩地非直接地甚至是非常委婉含蓄地展现曾经的历史,而能够理解了解画作的故事和内涵的,则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艺术欣赏水平,作者中野京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了这些画作,并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他的观点,让更多人通过画作感受历史生活、人文风俗、政治际遇综合知识。

  作者中野京子解读的方式是独特的,除了海量的人文知识之外,他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不仅标示了画作中重要的细节部分,还运用图表 等方式介绍画作牵涉的历史背景,可谓理性感性完美结合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四):长江后浪,青出于蓝——评《评论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终于迎来了这个系列的第二部。

  与《希腊神话篇》“维纳斯的诞生”相比,用长得实在不怎么样且穿着密集恐惧礼服的“伊利莎白一世”作为封面,《历史故事篇》的第一观感真是无甚美感可言,甚至还有那么点瘆人。书架上,如果两位女性并排一起,读者拿起的一定是养眼的《希神篇》。但和前者“讲述宙斯那些不怎么穿衣服的后代们的故事”相比,《历事篇》展现出的花花世界那些世俗欲望却让我觉得简直精彩有趣的太多了。用一个“瑕不掩瑜”或可以表达我对这个封面的看法了吧。

  虽然全新的主题让本书可作独立阅读,但作为系列中的一员,有对比自然而然的。在此间或拉上《希神篇》,随便说几句。

  对比《希神篇》热情洋溢的明黄主色,整体呈现一种粉橙(好高级颜色)的《历事篇》气质上显得内敛知性了不少。内页文字、图片的排版较前作也更为美观成熟。加上效果、质感俱佳的纸张,都让这个开本不大的小书读起来异常舒服。也让我再次感叹“如果是一个漂亮女人做封面就更好了。”

  《希神篇》中,比较在意的画作注释页局部截图过小的问题,在本作未有改善。这样的将错就错,或是处于尊重原版的考虑,或为了保持整个系列的一致不得而知。反正这无益于观察画作细节的细节成为了一个遗憾。再有,画作“图穷才能匕见”的问题也因为文章中穿插了多幅插图从而得到了缓解。至此才可算得上图文并茂

  奥林匹斯山众神的数量着实不少,但说破了大天,还是宙斯家的家长里短,终有掣肘之感。回到人间,历史让作者放开了手脚。从理查三世与亨利七世的恩怨说起,后段还联系上了伊利莎白一世大婶;在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说如今职业女性的随身装备;借一幅画,吁叨了歌德的大半生;因一场决斗进而伤感舞台上丑角的悲哀……作者没有拘泥于现实题材的画幅本身,借题发挥,瞄的是背后无比广阔的历史空间。籍着其一贯的细腻犀利,小处着眼,从有限平面中搜寻着可用的蛛丝马迹。从点说起,旁征博引中,不知觉的,话题已经进入了当年蓬勃的大时代中去。

  其中,尤其喜欢的是《消失的少年们》和《无敌舰队》这两篇。不仅因为它们故事说得精彩,我更为看中的是其中广泛的历史联系。读罢这二文,你基本上对英格兰的约克王朝和兰开斯特王朝的家族关系知道了个大概,顺带也能了解西班牙王室一二。由此引起我的一个疑问:书中画作的选择是否有一个计划标准呢?还是作者想到哪个就说哪个?除了前面这两篇,我没有看出其他文章间有什么联系,于是阅读时就不会有联系思考后的醍醐灌顶之感。如果作者更能有计划地选择话题,将本书全文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是否能够带给读者更为深入的观感呢?这终归只能是我的一厢情愿

  题材的不同使两部作品无法直接分个伯仲。但在我看来,《历史故事篇》在各方面都要比《希腊神话篇》精彩有看头得多。希望《名画之谜》系列能够保持这个趋势

  期待下一部作品。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五):艺术家的话语权

  闻名如莎士比亚,也不能随心所欲针砭时弊。明哲的莎翁将作品舞台搬离伦敦这方熟悉土地,倘若你在他笔下读到了当时政治的影射,那便是身为读者自己的问题了。

  以绘画为载体,艺术家确乎更能蕴藉地表达时势,理解作品本就见仁见智,留给创作的余地也更大些。可是,艺术家从来都是带着镣铐在跳舞,既然能够传播思想,就必然要面临诸方施压和桎梏。中野京子的《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提到,得宠的宫廷画家戈雅自以为地位稳若磐石,还是险因讽刺政治宗教惹祸上身;私相创作严令禁止的裸体画更是差点将他推上异端审判法庭离经叛道的达达主义核心画家格罗兹的作品招来杀身之祸,幸亏及时流亡异国。

  然而艺术家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还是能从作品中觅得蛛丝马迹,这便是中野京子在名画中孜孜以求原因。她的解读让历史变得更真实——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年代、在言路闭塞的年代、在文盲很多却能识图的年代,艺术作品无疑具有鲜活生命力,其中的细节往往是打开历史大门钥匙

  且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宗教势力强盛的时代,异端审判的瘆人场景在戈雅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修道士政府要员、受审者家属、黑鸦鸦的旁听者情态各异,带着火刑帽的受审者低眉垂首,聆听着对他们的宣判。切莫以为接下去就要接受火刑了,戴着帽子接受审判本身即等同于实施了火刑。若只是庭训,今天听上去似乎并不可怕,但戈雅通过层次分明的一幅画面将当时冗长逼仄、被视为奇耻大辱延及子孙的恐惧生动呈现。

  生活的细节暗示价值观,譬如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看看修拉的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花朵般遍地绽放的遮阳伞代表着技术革新后的喜悦,此时的遮阳伞不再是权力荣耀的象征。再细瞧画面中是不是缺少点什么?和今天喜欢用买包犒赏自己的女性不同,19世纪巴黎女性带包是要遭到歧视的,淑女们应当把付钱之类麻烦事情交给男伴。同样不合时宜的还有高尔绘制的《伊丽莎白一世》,铁丝支起的长长环领是当时贵族男女追捧的时尚,也是用餐的障碍为此经过改良的长柄餐具应运而生

  而名画背后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人性弱点从没改变,不同时代的不同场景重演着相似的内核。美丽的女子总是集万千宠爱一身,即使倾了国,也容易原谅,比如特洛伊战争后,美貌更胜当年的海伦立即被丈夫原谅了。胸大无脑的年轻女子比优雅有才的贵妇更有市场,这是缇士拜恩笔下风流的歌德四处游历后得到的启示婚姻可以作为筹码择偶需要全面考量,伊丽莎白一世为此毕生纠结。

  中野京子认为:“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的绘画就是全部,画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但对观者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越是细究越是历久弥新。创作的自由会被限制,艺术家的话语权却竭尽所能透露微光,拾掇着散落的历史碎片

  ——乙未年读中野京子《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六):当西方历史被定格在画框里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但在遥远的过去,在那些没有视频更没有照片的时代里,三千年的历史是何其庞大,抽象的文字又如何能被完全记载?于是,绘画开始发挥它的业余作用——记载历史。而西方由于注重写实与具象,画家们笔下的历史愈加逼真传神,有些传世名画的影响效果甚至不亚于一张债片、一部电影。

  中野京子在她的《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中,就那些生动描述了西方历史缩影的名画,结合当下一些新鲜的元素和历史背景,展开了极为有趣的探讨。和中野京子之前的《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疯狂年代》不同的是,没有以特定人物为界限的板块分割,也没有所谓的“时间流水线”,《历史故事篇》更为随意自然,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从中世纪有名的“玫瑰战争”到后来的宗教改革,从腓尼基人和罗马人的布匿战争到荷兰小屋里连空气都变得暧昧的情书,从女王到士兵,从风景到人物,从世俗到宗教……

  在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画作中,除了一些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我们也能发现,过去西方人记录历史的名画主要有两种:人物肖像画和故事情节画。在书中,提到的人物肖像画有《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查理五世骑马图》、《理查三世》、《伊丽莎白一世》,当然这些肖像画由于种种历史与个人原因,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值得现代人去相信,特别是《伊丽莎白一世》那毫无特点的白脸,夸张到无以复加、只是为了显示其华贵特征的蝴蝶结,对此中野京子狠狠地吐槽了一番,并据此推断雄才大略的伊丽莎白一世其实是一张“大众脸”。

  而比起经过修饰或丑化的人物肖像画,故事情节画显得极为有看头。仿佛是继承了卡拉瓦乔的“瞬间定格术”,维米尔、德拉罗什、贺加斯、透纳、列宾、戈雅等等一大票绘画巨匠纷纷通过画笔,试图展现意味深长的镜头剪影,那些场景与人物鲜活得仿佛只是视频被按下了暂停键,只要轻轻点击,它们就会重新活动起来。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列宾的《扎波罗热•哥萨克人回信给土耳其苏丹》,这幅画的名字很长也缺乏美感,基本上就已经把这幅画的隐性与显性内容都展现了人们面前,但即使如此,知道真相的观众们还是会被那逼真得犹如3D效果的巨型画作所深深震撼:围了一桌的哥萨克人挤在一张画布上,或站或坐,或笑或严肃,或仰或睡,流动的肢体语言,细微的神情变化,仿佛透过指尖,就能感受到那热烈的气氛,那豪放的哥萨克人气概,甚至听到那些雄厚有力、绵绵不绝的玩笑话。名画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

  《苏菲的世界》中说:“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文字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让我们生而为人。但唯有历史被定格画框里时,后来的我们才能真正地被历史触动,从而看清历史,想象根源。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七):用头脑构筑历史

  作为系列第二本,作者对系列作品驾轻就熟。不同于高高在上的冷僻解说,中野京子的文笔流畅的一塌糊涂。对于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更是惊人。大段的情景描写仿佛身临其境,又恰到好处的点出名画中隐藏的秘密,这一切,都足以让普通读者轻易了解名画与历史的连线,作者独有的语言魅力更成为本书特色之一。

  倘若你喜欢推理作品且足够仔细,封面的名字设计就够你回味一阵儿了。翻开书页,首先是整页的纯色,渐变为素色花纹,接着是红绿搭配的目录。视觉上,好感大增。每章更是固定形式,素色简介开头,搭配流畅的场景说明与名画的全彩影印,让每章都独立具体,历史的脉络瞬间清晰可见。区区两百页,却让人回味良久,隐藏书中的彩蛋,相信绝不止一两处,这是本透着谜题与惊喜的书。

  稳定的时间: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作者选取50年左右的范围来解读历史。这样一来,基本把每幅作品的由来乃至背景都进行完整交待。理解起来也很轻松,想想吧,倘若是那种“关公战秦琼”的叙述方式,该有多混乱?作者头脑的缜密也可见一斑。

  深度的历史:

  旁征博引来形容作者文笔,很是恰当。我也读过《希腊神话》,却无法像作者一样把其串联在一起。那些历史上传言的事情究竟如何?神话究竟有多少值得相信?作者都通过名画一一解答,时不时的对比当时的日本历史。想必对日本当地读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吧。好在附录还有世界简史时间表,对照之下,让本书的科普性大大提高。这样扎实的历史论证,估计本书作者是独一家。

  独特的推理:“

  中野京子不愧是曾闯入推理新人小说决赛的人物!加之本身拥有的丰富历史底蕴,让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穿越时空的错觉:那些对历史故事的描述仿佛近在眼前,太多被现代人误解的细节更是得到完整说明。很多被推翻的历史,透过名画的证实,让我们确信作者的推断更加合理。

  解读的名画:

  看过侦探剧的人,相比对”证据墙“不会陌生,整面墙壁的琐碎照片,简报等,只需通过一只笔就能联系在一起。书里却反其道行之,把完整的名画拆分成各个细节,并用当时人们的想法来解读。就这样,名画与文字的搭配更加协调有效。

  若只想显摆自己的博学,可以直接翻看名画部分的解析。若是想进行头脑风暴,就按照作者描述,一点点揭开名画面纱。若是好奇真正的历史,就拿上一本好好阅读吧。

  擅长同类解谜文章且自成系列的中野京子,实在很有一套。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八):赏名画知历史

  历史名画常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相关联。在古时候,相机摄影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画是最直接描绘一个人的形象模样或是记录历史事件的直观艺术手法。很多画虽然没有字,但是远比文字涵盖的内容和要传达的讯息更丰富。

  很多名画中绘画的是当时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事件或是历史人物,也有的名画中的人物主角则是当时的当权者,前者是用画的手法来记载历史,而后者可能更多是当权者让名画家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形象永远地保留下去,让世代后人可以瞻仰。一年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后,这些画越来越有名、越来越值钱。但是在抛却金钱价值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推敲或是探究其中的故事谜团。很多的名画不仅仅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内容,画家在画这些画的时候可能出于很多原因,或是驱于某种利益,日本的中野京子老师为我们揭开了一些名画的背后历史故事之谜。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查理五世骑马图》、《腓力二世骑士铠甲》,中野从这些画中讲到了身份地位象征以及流行时尚的甲胄。很多权威人士,以铠甲或是骑马来掩饰身体上的不完美特征。

  每一幅画作都给我们留下一些线索,让我们去读线索背面的真相,如同探案一般,这样的形式比较新颖,即使我们对画作不甚了解,但是一点点小线索小故事串联起来以后,加深了对名画们的了解。

  并且,将画作一一拆解、解说其中人物、绘画的特色、画作中的精彩之处以及我们一眼难以发现的小秘密,如此一详解,我们再来欣赏就容易明白了。另外作者还对画作的创作背景以及希腊神话故事做了交待后,我们不仅欣赏了名画,也更进一步地知道了那些古老的希腊神话。除了专业的绘画细节解说,还给一些画作配了有趣的话外音,使得该书显得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对于这样的图书,看得轻松,容易读进去。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九):好画还需好“导游”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绘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门派众多,再加上各国的风俗习惯各异,画家的性格不同,要想看出其中的“门道”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去旅游,同是看故宫,若是不了解其历史,你看到的只会是一间间冰冷空旷的房子,一旦你跟随导游的讲解,知道了这间房子曾经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故事,对历史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房子立刻就有了沧桑的故事和时间的厚重,再看这房子,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读后感(十):历史的旮旯角落

  中野京子名画之谜系列第二本,与其说是一本画作普及读本,不如说是一本画作周边八卦及历史旮旯的床边读物。日本人的艺术史书籍总有鲜明的特点,就像一个人一丝不苟的拿着放大镜研究,怎么都透着股学究味。

  第一篇,关于德拉罗什的《塔中王子》以及佚名画家的《理查三世》。用两幅画引出莎翁笔下的反派人物理查三世以及那段红白玫瑰战争的故事。其实更推荐看纪录片《理查三世:停车场里的国王》电视《白王后》,这两部都是洗白理查三世的,而莎翁的戏剧却是把理查三世钉死在耻辱柱上,偏偏讽刺的是,反而是后者让理查千古留名,也许恶名更符合人们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为了篡位杀害了两个侄儿,他的畸形身躯、他死后被裸尸示众的羞辱统统是他罪恶的证明。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真相早就淹没于伦敦塔的厚墙陈砖之中。

  格列柯的《拉奥孔》VS《拉奥孔群雕》,拉奥孔的故事源于荷马史诗的故事,雕塑的拉奥孔与绘画的拉奥孔之间隔了千年。这尊雕像作为罗马艺术的典型代表早就在艺术史上留下大名,但在这之前更为辉煌的是希腊艺术,希腊艺术以先是埃及艺术,真要从头说起的话,那真是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了。埃及艺术讲求如实反映,艺术并非为美,只为了视死如生;到了希腊艺术时期,雕塑不再千篇一律,肢体不再是数字和比例的一成不变,而是成为理想的试验田,希腊人的雕塑是想象中神的模样,有最端庄的神态、最和谐的肢体,美,呼之欲出。与黄金时期的希腊相比,罗马不过是荒蛮之地,不过历史从来就是野蛮蹂躏文明,罗马接过希腊的火炬,但艺术却被添加了狂野的因子,于是这一尊拉奥孔凝固了时间,死亡的那一瞬间不再是和谐的、理想的,扭曲的肢体、无声的呐喊,这是另一种美,令人颤栗的死亡的美;一千多年以后,那个生活在托莱多的格列柯在画布上留下了另一个模样的拉奥孔,肢体不再健硕、神情不再悲愤,肉体的扭曲、拉长与变形充满了样式主义的特征,明明师从以色彩而出名的提香,最后他却变本加厉的发挥了米开朗基罗的形式,所有的情绪与情节在变形中展开,艺术不再需要美,艺术只是个人的代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