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山区光棍》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31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山区光棍》的读后感10篇

  《山区光棍》是一本由[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山区光棍》读后感(一):特雷弗的悲伤怜悯

  读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集《山区光棍》时,心中时常会泛起丝丝怜悯,这是故事之中人物命运现实生活揭示产生共鸣自然流露出的同情

  特雷弗的作品之中深深的嵌入了一份悲伤,并令其从头至尾贯穿、遍布于整个故事,他以平缓柔和的笔法进行对故事的叙述,却把故事之中的真相写的很隐晦,但让人惊喜的是其每一部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悲伤情绪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如他的《出轨》是以一种灰暗阴郁悲情基调来揭示出生活所带来的失望,而在《山区光棍》中特雷弗为其注入了一丝的暖意,让所有的故事都蕴含着希望,如果对这本短篇小说集所流露的情绪进行精准描述――怜悯,无疑是最为恰当的。

  如在故事《好消息》中写道:“这里要表现的是怜悯。……就像一只可怜的受了伤的小鸟。……一只断了翅膀燕子。你为它感到可怜,因为别的燕子飞得快,能抢到面包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少女碧娅期望父母重归于好,父母的形象过往通过碧娅的内心独白而被勾画出,父亲迪基的颓废母亲艾丽丝对丈夫的失望,以至于在不如意生活中时常因琐事争吵,导致最终分居。

  这个故事伊始便以女儿碧娅的角度展开,特雷弗如此的安排别有一番深意,他以一种旁观者态度,通过碧娅的内心独白而揭示出一个家庭残缺原因。他用当下和回忆去探讨了现实与过往,为生活的现况找出了原因。故事中碧娅如一只受了伤的小鸟,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来自于家庭的关爱,那类似天空自由。但碧娅却坚信,只要生活得以改善,父母就一定会重归于好。特雷弗在这个故事之中没有让碧娅流露出一丝对于幸福追求的态度,但碧娅却坚信这一切的原因只是生活的不顺,只要改变这一点,一切又将回归正途。但她却忘了一件重要的事,她没有意识到对生活而言,改变自身那根深蒂固习性才是真正的好消息。虽然故事最终艾丽丝与迪基的关系得以破冰,令其回归家庭。

  以往的生活经历是否会重演,特雷弗对此却并不抱以希望,故事结束时碧娅所流露出的依然是一种悲观的期望。

  福克纳曾说:“可能所有小说家开始想写诗,发现自己干不了,就想写短篇小说,它是排在诗歌之后更苛求形式的体裁。然后,再失败也就只有写小说了。”从福克纳对于文学体裁的这一描述不难看出短篇小说的特点要求更高的艺术概括力,这不仅仅考验作者对于文字叙述结构的驾驭,同时也是作者自身才华的呈露。

  开篇的《三人行》在本书中最能代表特雷弗的文学造诣,它完全体现出了作者在短篇小说这种体裁上的艺术概括力和叙述结构高要求的驾驭,誉其为“爱尔兰的契诃夫”,是对威廉•特雷弗短篇小说的一种肯定

  如果直接的描述《三人行》的内容,这将是一个非常单薄直白、缺乏魅力的故事:长相欠佳的西德尼在一件凶杀案上证明了薇拉在案发时正与其在电影院内观赏电影死者是薇拉因病不能行走的妹妹莫娜,警察一度怀疑是薇拉因不堪忍受莫娜的拖累而将其杀害,直到西德尼为其作证洗脱了嫌疑,也因此两人的生活便开始有了交集

  特雷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设置悬念情节推进,他将悬念、线索、真相一并的推展于读者眼前,他把时间推后到案件发生后的十四年,用旁白的方式叙述出这对“情侣”内心所经受的道德拷问、背负一辈子的沉重包袱。特雷弗并没有落俗的写这些人内心是否有悔意,也不从道德层面谴责,因为他深明其中人物必然将遭受一生的煎熬。

  “他站在煤气炉边取暖,揉搓着手指。没有他的存在,将没有理由扮演那些角色,没有理由沉浸于骗局之中。他们黑暗秘密将会被照亮,以及他们因互相怜悯而产生的爱意:所有的这些将填满楼上那间空荡荡的屋子,填满房子的每个角落。但是薇拉也知道,没有了父亲,他们会让对方感观到害怕。”

  在这部《山区光棍》之中,即使是再不幸运的人生,特雷弗亦为人物留一扇门或开一扇窗,让原本沉重的故事注入一丝的温暖,以至于让人在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时,能感受到在其背后尚有值得我们为之坚守的希望。

  特雷弗对于书的阅读品味有这样的见解,他说:“判断口味方法在于是否重读。”将这一标准延伸至对作家水平高低的判定也同样适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经受挑剔而令读者对其念念不忘,而特雷弗其自身的小说就具有这种令读者重复阅读的价值

  《山区光棍》读后感(二):《山区光棍》:即便美好不再

  人的一生,究竟可以相信什么,又应当去争取和拥有些什么呢?我们已经看到的命运如此多变与无常,那么去相信改变的契机,或是虔信不变的恒久,真的有意义吗?当美好不再,我们又要以怎样的眼光去打量余下的生活呢?

  作为曾被《纽约客》评价为是“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迄今为止已经创作了数百篇短篇小说。同时他还出版了近二十部中长篇作品——似乎那困扰了很多同行的高产与作品质量之间“必然矛盾”,在特雷弗身上很难看得见踪影。他的每部作品都细腻深邃,展现着生活的真实情状。

  至于灵感来源,他的故事永远关于生活本身——那里永远有着不会枯竭的素材可能性

  《山区光棍》里收录的十二个故事,依旧是关于特雷弗所关注的那些生活中的“败者的怯懦”——在他看来,英雄无关短篇小说,“比起非黑即白的成功,我觉得人身上的怯懦一面倒是来得更有趣、更好玩。”由此出发,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那些被生活中的“灾难”和自己的怯懦撕扯的普通人。尽管怯懦可以没有来由,但也只有在情节之中,怯懦才会被人窥见。

  怯懦并不总是让人蒙羞的东西——它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并且确实可以在某些极端状态下避免伤害。像是作品集里的《哀悼》一篇,爱尔兰少年最终也没能“富于勇气”地实践自己的许诺——走投无路的他最终回了他曾无比渴望离开家乡,并且将原本要用于恐怖袭击的炸药丢进了水中。他的怯懦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无数个可能遭到伤害的无辜之人。

  特雷弗最擅长的,是以片段化——时间点上的细腻描写,来渲染和支撑他想要表达的情绪与人性。在《时运不济》里,一对男女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尝试接近彼此,并且在几天之后达成了一桩“交易”——或是约定。当约定期满,一方毁约,可是两人却经历了同样难熬的失落男人发觉自己的虔诚并不值得珍重,而女人则是厌倦了自己以“账本”的方式与生活中的所有不期而遇打交道。这便是特雷弗尝试表现的“命运”:没有人可以逃得开灰色与凄厉的破碎,所以美好的宿命,永远在于它的不可挽留——他们最初的触碰如此小心翼翼,其实早已暴露了彼此的怯懦与不轨。

  宿命如此,但它却绝非总是如此残酷。在作品《圣母馈赠》里,特雷弗写了一个关于“宛如天启”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在上天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了自己的“荣耀之地”。一切似乎无法被解释,可是,“肯定是天使编制了这个奥秘,一个天赐的儿子又被馈赠。”以爱尔兰人的方式,特雷弗触碰了生活的原貌,其实一切颠沛流离不过是命运使然,倘若虔信,天赐终会馈赠美满。在爱尔兰的土地上,有着被英国人鄙夷的粗鲁和莽撞,有着让人难以忍受冷风冷雨和贫苦难捱,可也只有这海角之地,才时刻诵祷着无限接近光明的祈盼。

  一个好的故事,究竟应当有怎样的模样?如果说一部悲剧是要把美好撕碎,一部喜剧是要将丑陋拉近——它们尝试让人发现不同于生活的“夸饰”,从而可以回看生活,那么一个不偏不倚的故事,其实要让人伤心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发觉慈悲。这大概也是威廉•特雷弗作为一位短篇小说大师的魅力所在吧。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拥有意味着承担,可是承担的意义或许也在于可以拥有——像是在最后一篇作品《山区光棍》里,男人保利选择回到山区照料自己孀居的母亲,可他回到这里的意义却并不止于此,“坚韧的、恒久不变的大山等待着他,等待着认领属于它们的一份子。”命运使然,人从来都无法抗拒,可选择承担,也意味着可以收纳命运最好的安排。

  即便美好不再,相信或是怀念,却依旧不应在生活中缺位或是被置换,毕竟阳光随时可能普照大地新生或是理想,其实触手可及。

  《山区光棍》读后感(三):隐秘展现生活的高手

  威廉•特雷弗在短篇小说的创作领域绝对一代巨匠,看过《雨后》和《出轨》之后,再度阅读《山区光棍》,我好像遇到了久别的故旧,那熟悉嗓音又在耳畔响起,这些故事,一个个被讲述,显出人生的真相,时而让我点头同意,时而让我会心一笑,时而让我黯然深思。

  私以为,优秀的短篇小说能长久停留在读者的心间,让人不时想起故事里的角色,角色的生活,几个角色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角色的虚拟生活与读者的现实生活存在的联系。此外,故事的结尾也不是那么直截了当,而是充满变数或是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可以参与其中体会思维乐趣。这些故事你会读得很慢,它们会逗留脑海久久不去,而每次重读又能得到更多的体悟和趣味。这样的短篇小说历久弥新,而威廉•特雷弗便极擅创造此类佳作,通过间接隐射的手法,与读者互动,逼出生活的真实面目

  就像《好消息》中的小女孩碧娅,她无奈,但又无法告诉母亲在片场有个男人骚扰她,因为她害怕由于这个原因,她母亲和她继父不能破镜重圆。这篇《好消息》是特雷弗间接隐射手法的完美体现,“儿童性骚扰”的主题一直盘踞全篇,但从未直接的明示与说破,这反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也暗示出在现实生活中此类问题极易被忽视,进而使读者对此可怕问题在生活中的存进行思索反省。以这种方式,特雷弗让读者也涉及到这以事件中,感受小女孩可怜可怖无奈无助状况

  而同名短篇《山区光棍》则又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保利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而其实他对父亲所知甚微。回到那片多年未回的贫瘠山区里偏远农场,保利其实百感交集。当兄弟姐妹奔丧齐聚后,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个疑问,谁来照顾年迈的母亲?谁都知道母亲不能独自生活在这穷山恶水,而保利知道其他人心中的想法,他是唯一一个未婚无子的人,因由他搬回并照料母亲。在欲望亲情的夹缝中,保利必须做出抉择,最终他听从了土地的呼唤,选择了贫穷独身生活,虽然他知道这命运只系于己手,但他心意已决,坦然接受它作为自己的终选。这时的特雷弗则展现出其悲悯的情怀,在悲伤的色调下,投射怜悯的温情

  特雷弗而立之后开始写作,起步较晚,曾做过雕塑师的他在做抽象的雕塑时,发现自己对雕塑的兴趣减退,因为他错失了许多与人的接触情感的维系。此后他便通过一个个凡人的故事来弥补这一点。我们看到他的故事里充满了各色人物,都难被归类,却过着真实又尴尬的人生,或者可以说处于边缘生存状态的人物是特雷弗笔下的常客。西方众多评论家都认为威廉•特雷弗是英语世界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在,诚哉斯言,他的故事简洁,柔和,少戏剧性,但在这些平凡的表层下掩盖着洞悉人性、窥探世态深度,确实少有人可匹敌。

  2015/11/29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山区光棍》读后感(四):困境或抉择

  困境或抉择

  ——读威廉·特雷弗短篇集《山区光棍》

  威廉特雷弗的短篇集《山区光棍》由十二篇故事组成,主人公都是生活中庸俗平常小人物,故事中描述他们或面对抉择,或面对困境时的心理行动坚定,或者犹疑,都无形构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要提到这篇题目叫《哀悼》的小说,同作者其他很多小说善用的主题一样,此故事也是讲述关于爱尔兰独立运动这个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主人公离开家乡去追梦,在伦敦受到各种歧视,而给其帮助的菲尼和麦克泰格先生应该早有预谋,指使他去实施恐怖计划。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任何战斗细节,只通过侧面讲述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变迁,以及躁动的自我心理斗争,暗示个体在民族争斗这个层面所要面临的抉择。小说的结尾,他最终放弃计划,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以求得自己解脱

  另一个故事《时运不济》也是根植在动乱的背景下,布莱克里和金凯夫人身上都有着因时代背景留下的悲剧后遗症,前者失去亲人,后者被人骗走财产同病相怜使他们走到一起,但金凯夫人最后完成了预谋,并没有信守承诺假设世道像金凯夫人一直期盼的那样,快速走向和平,那么,她一定会回到布莱克里身边,“当好一个火鸡农场主的妻子”。然而,世道的动荡让他们的心灵随之动荡,人心惶惶。以此昭示,个体的命运总是纠结于时代大潮下。

  就在读完本书之前,十一月十三日这天,巴黎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恐怖袭击事件,死伤上百人。全世界都在瞩目法国,人类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状,高速发展的文明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可覆灭的对抗,真得搞不明白,那些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到底怀有怎样的信念,面对无辜的人疯狂实施撒旦之恶。而在《哀悼》这个故事里,即便利亚姆幻想过自己迈着革命英雄迈克尔·科林斯的步伐,却也抛开唆使中断了恐怖活动。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通道,威廉·特雷弗深谙此道,这与他很多小说都是在针对爱尔兰运动背景下展开有着很大关联,他用他的笔墨在小说里埋伏着个人对暴力的疑惑和抵抗,以及所要留给后世的警示。

  1928年出生的威廉·特雷弗足够老了,他有一张沟渠纵横的脸,那里不曾黯淡,镶嵌着文学的光彩。很多媒体将威廉特雷弗归为“流亡作家”,这有些过于牵强。作者辗转英国去到美国,站在另一个地方去回看自己的故地,必然会有当时不曾触及到的感悟。于是,我们看到特雷弗很多小说都在描述他的故地爱尔兰所发生的故事,他更善于用他的过去来组织记忆。他总是从小人物下手,专注于大背景对小人物所产生的影响,相容、疏离,或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家只看到他对人物简介明快的描述,像极了契诃夫的笔法,与其将特雷弗跟契诃夫拉到一起,不如,将他跟詹姆斯·乔伊斯归类比较。后者的《都柏林人》也是在爱尔兰背景下完成对人事风情的刻画。在对人物本身的勾勒,对细节的高度把握,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方面,两人都有着同源共流的特质。

  威廉·特雷弗的小说总体可以归类为传统小说。《生意上的朋友》这一篇完全是靠女主人的心理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种写法并不简单,写得好会增彩,如果一味地去描述第三人称的心里活动,又像是步入小说写作的窠臼。如此分析又发觉,特雷弗的小说很少用到第一人称,也许是他怕“我”的出现太容易搞得主观侵入。《电话游戏》情节相对简单,一对明天即将踏上金婚殿堂的男女,因为一个电话游戏,突然变得隔阂,对原来的默契也暗生顾虑,差点上升到两个国家的分歧上,人物之间的矛盾由于大背景的掺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圣母的馈赠》可能属于小说集里唯一用到超现实的手法。主人公迈克尔先后在三次梦中得到圣母的指引,让他离开家园和姑娘,然后“找寻孤独”,最后一次圣母却对他说离开这里。即便他已习惯了孤独,与身边的一草一木相融以沫,仍然听从“圣母”指引一路赶回老家。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记录,出走,解脱,蜕变,回归这几个人生步骤一一完成,但是“圣母”的意象运用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神秘,且流露出的归宿感和使命感,如信仰一般打动了观者。

  相对于短篇大师艾丽丝·门罗善于运用大跨度结构去写作,特雷弗更关注某些单一片段,以此延伸、加工润色,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光彩。他捕捉人物异常敏感,当你深入其中,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特雷弗就站在这些人物中间,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及每一个心里微妙的变化。他用细节最真实地呈现困境和失意,但是他不会轻易把背景深层的原因过多展现给你,这种留白成就了大师级写作,而不是絮絮叨叨的全景式呈现,好比漂白粉一样苍白的颜色。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通过一篇文章说到,“至于我的作品,颁奖词说:‘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其实这样的赞誉不单单是对我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说得正是如此,威廉特雷弗就是这么做的,也一直在做。

  《山区光棍》读后感(五):当世界即将终结

  当旧世界即将结束,新世界已经开始的时候,你会如何做出选择呢?

  传说教皇格列高利因为所处时代的缘故,所以坚信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尽管绝望,但作为教皇,他决定努力在末日来临之前让上帝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为此派遣了传教士渡海进入英国,而正是这个举措让基督教进入了英国。

  不过当明知道那个旧的世界脚要被抛弃,却仍愿意选择同旧的时代一起走向终点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说句实话我很难想象,说愚蠢也好,说可怜也好,终究还是难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但看到他们的时候,总有一种“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感动。其实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他们的选择感兴趣,不过,如果像我一样,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稍稍好奇的话,《教士》,《低谷星期日》和《山区光棍》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体会到新旧的世代交替的沉重步伐,以及那些同旧世界渐渐消亡的人们。

  虽然,在看完后,我还是不懂23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山区光棍》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