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31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10篇

  《我们在此相遇》是一本由[英]约翰·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一):重新修补的机会

  在鱼市:贝类有四万五千种,每一种都是其它贝壳食物,每一种都是掠食者。相对于另个世界永恒不变循环不已的复杂性,年龄只是某种微不足道东西

  死去的人的世界里,很多人患了希望症。在这里,希望症就和人世间忧郁一样普遍。这种病的末期症状之一,就是想再次介入生命,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绝症

  每一样东西都是酸的,然后慢慢变甜,接着转为苦涩。每样东西始于死亡。创造起始于死亡。之所以有诞生,是为了要给那些要坏了的东西,在死亡之后,有个重新修补的机会。这就是我们为何出生在这世上的原因。你和我们,我们都在这世上,为了修补一些已经破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为何会出现的原因。成为存在的。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二):那是一个银色笑容

  电影院哭泣的人:电影可以把你带上去,再带回原来的地方。这就是人们在电影院里哭泣的原因之一。而人们在电影院哭泣的理由就跟买票进去的人数一样多。

  母亲说:太迟了! 这句话涉及时间折叠的方式,这些折痕确保有些东西可以挽救,有些则不能。

  母亲的笑:那是一个银色的笑容。

  在鱼市:贝类有四万五千种,每一种都是其它贝壳的食物,每一种都是掠食者。相对于另个世界的永恒不变与循环不已的复杂性,年龄只是某种微不足道的东西。

  死去的人的世界里,很多人患了希望症。在这里,希望症就和人世间的忧郁症一样普遍。这种病的末期症状之一,就是想再次介入生命,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绝症。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三):我们在此相遇

  直到时间的尽头

  我们都无法回首

  像划破黑夜流星

  转瞬即逝,不能逗留

  那些犹豫路口

  那些擦身而过回眸

  随时间都化为乌有

  只留些许遗憾,时而忧愁

  我们在此相遇

  各自命运花园里穿行

  遗忘是注定的结局

  相遇是幸运更是奇迹

  我们在此相遇

  赴约同一片风景邀请

  人生若是一次旅行

  从出生那刻就已经启程

  就像是有轨电车

  我们循着生命的轨迹

  穿越星尘的缝隙

  在此相遇,然后分离

  期待再一次相遇

  却已不是从前的自己

  曾幻想人生无限可能

  最终不过是场单程迷局

  我们在此相遇

  各自命运花园里穿行

  遗忘是注定的结局

  相遇是幸运更是奇迹

  我们在此相遇

  赴约同一片风景的邀请

  人生若是一次旅行

  从出生那刻就已经启程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四):约翰•伯格,那个讲故事的人

  文/严杰夫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英国作家约翰•伯格在《约定》这部文集的开头写道。伯格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美国怪才导演蒂姆•波顿的电影《大鱼》。

  在那部影片中,濒死的父亲儿子讲述自己一生奇特历险,那些经历似乎存在于奇幻小说中。儿子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相信父亲的遗言。直到葬礼举行,他才发现理解,父亲的传奇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真实的。

  《大鱼》本质上并不是想要探讨父亲的经历真实与否,亦或是讨论临死之人的记忆是否应该被相信。导演想说的应当是,对于人的记忆来说,最珍贵部分应该是那些被我们一直以来都记住的事,而个中细节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也就并不重要了。

  这一点与约翰•伯格作品中反复在表达的一种观念极其相似,那就是人的记忆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着这种不确定,才勾勒出世界“确定的”美。

  说起约翰•伯格的经历,也有几分和《大鱼》里那位父亲相似的传奇。1926年,伯格出生于英国伦敦,长大后曾就学于牛津的圣爱德华学校。但未等毕业,伯格就因为追求艺术梦想辍学了。有意思的是,伯格的父亲曾在一战期间担任过步军军官,而伯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也在英国军队里服过役。直到退役后,伯格才真正进入艺术院校,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最初,伯格是以画家身份登山艺术舞台的。不久,他在教授画业的同时,又开始给英国著名的时政周刊《新政治家》撰写评论。左派的立场犀利的论点,令伯格迅速成为一名颇具争议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伯格撰写了数本虚构作品,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今天的伯格,隐居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里,同许多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一样,避退到远离尘嚣的“世外”,冷冷旁观着大众世界。

  在伯格的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观看之道》和《G》。前者是作者世纪70年代在BBC制作电视系列片,此后这部片子也被制成图文册,并成为艺术批评的经典;后者则是伯格的一部小说,曾为作者赢得了布克奖。除去这两部大名鼎鼎的作品之外,伯格的其它作品也颇值得玩味,例如《约定》、《讲故事的人》和《我们在此相遇》这三本随笔集

  粗略来看,这几部随笔集或许并不像两部代表作那样,为伯格带来了显赫名声,但却丝毫没有减弱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悟。那些“信守约定的故事”,反而更加自然地从作者的笔端流露。这也让我们从更多元、更隐私角度,来体味到了伯格的“记忆”。

  作为艺术批评家,艺术批评当然是伯格随笔集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约定》、《讲故事的人》两部集子中尤为如此。特别是在《约定》里,伯格点评对象有丢勒、伦勃朗这样的大师,也有费迪南•谢瓦尔这样的“农民艺术家”。而这些看似散乱,实则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艺术批评极好地呈现了伯格的立场。

  作为一个很早就接触政府主义,此后又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的左翼艺术家,伯格的美学观毫无疑问十分激进。在《理想宫》一文里,伯格对谢瓦尔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他的观点里,“农民邮差”谢瓦尔的雕塑作品“理想宫”代表的是“一个天才所梦想的自然”。在伯格看来,谢瓦尔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显示了一个农民的梦想所能创造出的力量魅力。所以,伯格将谢瓦尔树立于主角位置歌德、卢梭等伟大名字也都只能沦为配角,这一切都是为了凸显这位农民艺术家的天才智慧。通过谢瓦尔的“理想宫”,伯格无疑想要强调,艺术是属于大众的,而非某个阶级

  艺术是大众的,这种观念还体现在伯格对电影美学的评论上。《约定》里的第二篇文章《每当我们说再见》,谈论的就是与电影有关的美学理论。在这篇文章中,伯格将电影与绘画作了详细对比

  伯格表示,电影的影像移动的,而绘画是静止的;电影带着我们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绘画则是把场景带回来;电影与现实太过接近,但电影又创造梦想。因此,伯格认为,“电影的本质觉得了它让我们穿梭在此处和彼处之间”。读到此处,我们或许还会觉得,伯格的电影美学观与大部分艺术家似乎并无不同。那么别急,最重要的总是在最后,“当电影成为艺术,它所拯救的是作为自发的连续谱系的全人类”。这才是伯格最终想表达的电影美学——“电影不是王公贵族中产阶级的艺术。它是大众和游民的艺术。

  这种大众美学观在伯格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在《约定》这部作品里,不仅仅是对电影,对农民艺术家,还有将努瓦尔的塑像看作是巴黎的城市肖像,在西班牙画家苏巴朗的作品中发现圣洁感,这一切无一不是在表达同样的一个观点:艺术是属于大众的。

  一以贯之,伯格的这种大众观念还体现在他的公共评论上。在《讲故事的人》这本文集中,尤为引起我注意的是一篇名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文章。

  从内容来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就是作者在伊斯坦布尔的游记。但与大部分游记不同,作者观察视角并没有摆在那些著名景点上。并非是伯格一点都不愿提及伊斯坦布尔的景点,但对于旅行者们熟悉的那些地方,伯格的的确确惜字如金。例如,他在写道托普卡普皇宫时,只是简单地评论,“奢靡排场是如此盛大,它渗入西方人想象……在现实里,它不过是王朝妄想狂迷宫般的纪念碑”。简单一句话,伯格对这座海峡旁的庞大建筑群的描写结束了。

  伯格选择把更多地文笔留给那些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普通人。来往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渡船上,伯格有充裕的时间观察这些人物男人女人乞丐、推销员……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这座城市真实的当下。在这些人身上,伯格看到的是土耳其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这个国家政治运作。生活于伊斯坦布尔底层的人,大部分都来自安纳塔利亚中部。例如孔亚(书中译为科尼亚),这座曾经奥斯曼帝国的早期首都。那些地方如今是重要的劳工输出地,贫穷的内陆居民在生活的驱动下,来到国家的经济心脏寻找机会,进而寻找心满意足的生活。

  伯格显然是为这些人感到高兴,所以他认为他们每个人都能“带着会心呵护、纵容的神情看着自己的人生”。与之相对,在这座城市里,还有另一类人——所谓的“有钱中产阶级女人”,伯格却刻薄地把她们称为是“阴鸷的”、“懒惰而带着病态”。

  在伯格眼里,伊斯坦布尔的绝妙风景显然不如这座城市内部分化明显阶层状态,要来得更加引人瞩目。所以,他用素描的技法加上一些联想,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一幅博斯普鲁斯海峡渡船上的群像。

  如果说,在三部随笔集中,《约定》侧重于艺术评论和鉴赏,《讲故事的人》则更多地偏向公共观察和评论,而《我们在此相遇》就几乎是带有浓重的个人气质。伯格的“记忆”之旅在此书中迎来了一波高潮

  《我们在此相遇》里的文章几乎全都与记忆有关。在这部集子里,作者回忆自己的父母、回忆曾经的师友,甚至还回忆革命领袖。有些人的确与伯格有着亲密关系,而有些人却很难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伯格在现实中曾和他们发生过关系。

  所以,与很多读者不同,其他人或许会对《我们在此相遇》里那篇在里斯本回忆母亲的文章颇有感触,但我却好奇于《伊斯灵顿》里,他对前女友的回忆。伯格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

  在文章的开头,伯格前去拜访老友,谈话中两人回忆起伯格曾经交往过的一位女友。但伯格却始终无法想起女友的名字,老友也对这位前女友“讳莫如深”。就在这种细节缺乏的情况下,伯格和老友却侃侃而谈女友的画作,并在谈话中逐渐回忆起与女友交往的种种细节。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的回忆好像涟漪般一圈圈散开。而随着诸多细节的重新浮现,作者终于拼贴起了那段情感故事的全部情节。在最后,老友终于提醒作者女友的名字,作者才仿佛恍然大悟,给回忆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一段看似虚构的回忆,终于有了现实的证据,变得真实起来。

  伯格的大部分作品就是这样,无论是艺术评论还是公共评论,亦或有关个人情感,乃至于虚构的故事,都是摇摆于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农民艺术家的艺术梦想,伊斯坦布尔平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去世的亲友的回忆,都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那些艺术品、那些城市、那些人、那些回忆,都是伯格眼中的世界、伯格眼中的风景,和伯格眼中的传奇。

  于是,我们这些读者就好像是《大鱼》里,那位蹲守在父亲床边的儿子,半信半疑地聆听着父亲诉说的传奇。正如伯格自己所说,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确定,因为我们对其充满怀疑。而生命最终只能用体验的方式去充盈神秘丰满智慧

  这是伯格的美学观,也正是伯格的人生观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五):在此相遇的珍贵

  读完《我们在此相遇》,好像是什么也没读到,回去翻了翻,这是约翰伯格作品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一本。所以要写下些语句才能静下心来回忆书中的让你相遇心动时刻

  选择这本还是喜欢约翰伯格地质学的书写范式,只不过相同的时间空间,却被他赋予了故去的人物和想象的故事,记忆的拼贴术被运用在辗转反侧的时空中,就像是漂浮着的根,寻找心灵归宿。"进入我们人生的生命数量是无法计算的。"在那一页巨大的留白中,我总想着写些什么, 努力回忆进入生命的人脸,努力回忆承载生命的"城堡"。在约翰伯格的城堡里装着:

  里斯本——理性对称的新城市,实现银行家的梦想街道规则透明、平行、可靠,风格妥善记录的账目极为相配,可是在这里的人却终在没落时代保持着半空状态。显然,约翰的母亲并未来到过里斯本,可她总想着虽不能全部生涯都在蜜月里,但是可以全部"死"涯在蜜月里。日常里最平常的东西,鱼籽、咖啡、桥拱……都被赋予了生命。"所以,你说,每样东西都始于死亡。"随后才有诞生。

  日内瓦——复杂矛盾、难解如迷的城市,约翰把它比作一个国籍为中立的人,当一个城市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时,它的浪漫和情趣该怎样被展现,还好有博尔赫斯,还好有那些耐心收集档案,不知疲惫的漫游者。仿佛这座城市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一样,他们最伟大的作品,正是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各色名目。

  克拉科夫——约翰总在一个城市的广场上开始相遇,也许广阔的地方居于城市中心最易于观察,这个处在忧郁王国波兰的城市,激励表演者的兴奋和惊喜,却依然逃不过生命命题:"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单人脱口秀"。约翰将生于新西兰的肯安置在克拉科夫,环境的极大冲击,上演着人生的一个个悲喜剧。最喜欢这里面的一句话,"每个喜剧演员都在扮演受害者,这个受害者必须赢的所有买票观众的信,而那些观众也都是受害者。"

  伊斯灵顿——这个英国伦敦地区时髦的住宅区,曾被称为"英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家",好像这里应该是约翰的精神归宿,尽管狂飙突进应该是知识分子的常态,可是在这里,他们还是喜欢倾听,喜欢文艺,喜欢挑剔的固执,但固执的时候却举着一杯啤酒、喝着一杯绿茶,或者呷着一块黄瓜三明治。

  阿尔克桥——总说遍布城市少不了法国,特别喜欢约翰在这一章里的描述,一种欲说还休,博古通今的顺畅感。"今日的我们则是生活在一个不听‘离开’与‘进步’的文化里,这一文化迄今存在了两三百年。"在阿尔克桥,他没有放置任何人,却只有静寂。静寂是时间和空间的凝固,既空旷又隐蔽,既光明又黑暗。洞窟里的岩画像是为了静寂而存在的,经久不息,又是"幸存的希望"。

  马德里——也许马德里确实是不思议的,艺术家是一个多么符号化的存在,可以消遣,可以高尚,可以任由自己支配。遇见的女子,想在等待某个迟到的人。遇见的老妇,像是等待着死亡的缓慢到来。遇见的男人,像是用雪茄来减缓对过程的意识。人们用在小城里的等待来减缓节奏,减缓一切事物变糟。

  浚河和清河——这里开始变得复杂,所以到这本书的最后,我开始不懂。只得原封不动将我最爱的语句誊抄于此:

  【浚河和清河流着同一种声音。

  自由并不慈爱。

  没什么是完整的,没什么是完结的。

  没人告诉我这些,但我知道它就在戈登大道上。

  ……

  微笑邀人加入幸福,但它们没有透露是哪种幸福。

  在人类的属性中,永不缺席的脆弱,最为珍贵。】

  而我想,走过的城市,感受过的人,记忆的拼贴,才最为珍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在此相遇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