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港乐2》是一本由何言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80后,我们是听着香港的流行音乐长大成人的一代,当然粤语歌曲作为香港城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影响了其他世代的人,比如70后,甚至是90后。几乎可以说在这三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港乐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人生必修课。这本《夜话港乐2》讲述了粤语歌的光辉岁月:狮子山下一代代填词人,如草根词人黎彼得,一代鬼才黄霑等创作历程;港乐萌芽时期的泰迪•罗宾、许冠杰等人的开风气之先;金曲奖典礼上校长和哥哥的恩恩怨怨;四大天王“张刘郭黎”的崛起;歌手李克勤、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在乐坛各领风骚。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我们一段青春的闪亮见证。
生于内地一个不大不小的沿海城市的我,从小对香港就有好感,特别是艾敬写了那首关于香港的歌《我的1997》后,更是对香港向往不已,连带着爱听粤语歌,尤其喜欢狮子山下填词人如林夕、林振强、黄伟文等人。我向来都觉得作词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无论什么样的情感透过他们的文字表现出来都是不得了的沁人心脾。所以我听歌时非常留意歌名和歌词,也常常和歌词发生共鸣,感动得涕泪四流,心里觉得他们太厉害了,短短上百字就说中了我的心声。
因为一直对填词人感兴趣,好奇他们是怎么样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何会如此丰富,所以《夜话港乐2》的第一部分读来十分畅快。原来他们在填词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并且每首歌都有它背后的意义,都可以代表词人写给当时的自己或是写给他人的内心独白。一一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不仅有趣,也看到了作词人的真实人生。比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黄霑,印象中是写出《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豪迈壮绝的一代天才,不曾想原来他还是个“咸湿佬”,写过一本充斥着大量黄色笑话和荤言秽语的《不文集》,还参与拍摄了不少色情电影。这样一个放浪形骸的鬼才,恐怕也只有香港社会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下才能出现,若放在内地早就被舆论的道德大炮轰炸而亡了。
当作者何言细细梳理谭张争霸的来龙去脉时,他用的笔触带有几分感伤,叙述也是中规中矩尽量不偏不倚。造成最后的一退一隐两败俱伤的结局,作者认为双方的歌迷疯狂行径和媒体的恶意炒作才是主因,而两位歌手虽然涉事其中,却并无多大过错。并且粉丝的不理智和新闻报道的捕风捉影都对其后的香港乐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恶劣影响,甚至成为香港社会的一种不良传统,还波及到后来的四大天王等人。
当然最令人感伤的是哥哥张国荣的逝去,读到TVB为悼念他而举办《追忆张国荣》音乐会的那一节,真的情难自已。特别是现场谭咏麟唱着《风继续吹》,而背后的屏幕上哥哥也唱着这首歌,虽近在咫尺,却天人永隔,令人唏嘘不已。记得黄霑写给哥哥的悼词,“或者是否上天要透过Leslie令我们明白人生根本就是无常,红尘是永远多苦?又或者是否上天想透过他,教我们从今以后要好好学懂珍惜,由今日起我们要很率心地爱护我们本来就该爱护的事事物物,因为好的事物不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这段辞也适合香港的粤语歌的现状,尽管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但作为我们青春的见证,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在心中好好珍惜、爱护那段如歌记忆。
《夜话港乐2》读后感(二):粤语歌曲人物志
粤语歌曲人物志
文/王传言
【《夜话港乐2》,何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对粤语歌曲,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几首。尽管,你不懂得歌词的真意,却总是想着哼唱几句。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你如痴如醉呢?何言的这本《夜话港乐2》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些许的答案。他从60年代粤语歌曲的萌芽谈及,直到今天发展的模样,都能够悉数告诉,娓娓道来。对于其中的那些人物,那些歌曲,那些歌曲背后的故事,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震撼的感觉。而笔者以为,该书从漫话的形式,到每个人物的阐述,更应该称之为粤语歌曲的人物志。
按照作者的分析,最切实要害的在于,当初的港英政府对文化的态度,没有加强管制,而是放松,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历史文化。如此背景,也造就了粤语歌曲的光辉岁月。从中,作者也说,对于思想的控制越是严格,就越是不可能早就文化的辉煌,歌曲的创作只是一个缩影,却能够管窥豹斑。对于香港这座城市来说,因为有了灿烂的文化,无论的电影还是音乐都风靡一时。而这,注定又不能够离开政府对文化的态度。试想,钳制思想,禁锢自由,文化岂能有自由发展之空间?
在粤语歌曲的人物中,作词、作曲和演唱者,往往是三者分离的。而在他们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比如陈百强、梅艳芳、张国荣、李克勤、谭咏麟、四大天王,诸如此类。而也有我们并非熟悉的,比如黄霑、张国江、卢国沾、泰迪•罗宾,诸如此类。而这些人物,都在不同的时代中出现,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和历史意义,在作者的眼中,正是这些不同时代的粤语歌曲的人物塑造了整个粤语歌曲的辉煌时代。
而像我们的理解那样,粤语歌曲是从不登大雅之堂成为华人世界的主流的。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很多移民的涌入,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居民进入,带着属于粤剧的小调,逐渐演变成为大众所熟悉的歌曲。在这个演变中,许冠杰为代表的许氏兄弟的电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电影与歌曲,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懂得,如果没有电影创作者勇敢地用粤语歌曲来充当主题曲,那就会给粤语歌曲的发展带来很多时滞。但,历史总是如此机缘巧合,两者遇到了,且受到了好评,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夜话港乐2》读后感(三):港乐的光辉岁月
我没有读过《夜话港乐》的第一部,看了一下目录,上一部更加现代,讲的都是我们熟知的作词人、歌手、唱片,而第二部更加追根溯源,我想两本书都在的情况下,应该先读第二部才好,再读第一部,连起来正好是一部完整的港乐进化史。
从BEYOND的《真的爱你》、《喜欢你》到陈奕迅的《十年》、《爱情转移》、《富士山下》,相信每个80后心中都有几首粤语歌在回旋着,成为我们青春时期最深刻的记忆。从谭咏麟、张国荣到四大天王,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香港偶像,但是在八九十年代那个通讯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我们知道的也仅仅是几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曲,几个歌手的名字,从未有过深刻的认识,更不知那些幕后杰出的作词人。《夜话港乐——粤语歌的光辉岁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香港音乐的画面,从填词人、争霸格局、闪耀巨星等方方面面讲述了香港音乐的进化史,条理清晰,见解深刻,用词精准,读着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上学时读“文学史”类书籍的感觉,让我们来看看港乐是如何从粤剧小调成为具有亚洲影响力的音乐势力的吧!
对港乐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林夕的词,总是在低沉回环的字眼中写出惆怅的情绪,我喜欢这种带有“blue”色彩的词曲。一首歌因为歌词而有了情绪,有了灵魂,有了魅力,可见作词对于一首歌曲多么重要。在港乐殿堂的缔造者中,作词人功不可没。如果港乐是一座恢弘的殿堂,那么作词人就是这个殿堂的匠人,他们心思细腻,才华横溢。写作这本书的作者就像是一个史官一样,翔实的记录着他们的卓越功勋。从许冠杰到陈少琪,每位词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我最中意的是作词人身上对于时代的嗅觉,他们将自己对时代、对社会的感知和思考用歌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为了创作最卖座的歌曲,所以书中所记录的这些作词人不仅才华横溢,更是学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有担当的“社会良心”,简直可以给他们每个人都颁发一个终身成就奖。优秀的作词使得香港音乐不仅仅是流行音乐,更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地区的穿透力。
当然香港音乐的繁荣也离不开那些优秀的歌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德华和黄家驹。刘德华在事业初期,由于种种因素,专辑的制作和销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并不想放弃音乐,只专注于演艺事业,于是在经纪人的建议下,自己开公司制作唱片,从而在音乐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如果华仔不是对音乐孜孜以求,那么会少很多伴随我们青春年少的歌曲吧!刘德华也不会像我们现在的看到的那样全能、优秀,天王的光环也会失去不少华彩吧!而Beyond是迄今为止香港最杰出的乐队,其灵魂人物黄家驹对于整个乐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乐队最初的音乐风格非主流,并不能为市场和听众所接受,为了能够在主流音乐领域发展自己喜欢的音乐,黄家驹及其乐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将一张专辑分为几个空间,一部分是流行音乐,用来迎合市场,另一部分用来拓展音乐上更多的可能性。他对于每张专辑都有自己清晰的制作理念,才能让乐队在强手如林的香港乐坛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香港最成功的乐队。
对港乐知道的越多,爱的越深,曾经拥有光辉岁月,相信未来会有更加辉煌的前路,希望有越来越多好听的粤语歌曲和国语歌曲,让华语音乐在世界流行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PS:很想读《夜话港乐》第一部!
《夜话港乐2》读后感(四):一曲一世,衷心到底
有些城市平淡无奇,有些城市却有它独特的符号。港影、港乐,乃至港剧,都可以说是一种风情。香港在我心里大概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郎,风韵天成,尤其是鼎盛时期。八十年代这样的巅峰可能不会再来,而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却总有说不完的往事。
黄家驹讲,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在这个粉丝经济的时代,音乐更加快餐化,靡靡之音加上爱来爱去的歌词,真心不如回味那些鼎盛时期的经典。《夜话港乐2》以时间线为主,细述了香港乐坛从六十年代起至今的发展,作曲、词人、歌手,他们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汇聚成了那个巅峰时代最绚烂的烟火。
不知道为什么,这类文章百看不厌。哪怕是相当熟悉的歌手,早已了解他的生平,却又好像每次看别人写他时,都有不同的体验。偶有新鲜的不知道的事,就会觉得收获颇丰。对于不熟悉的人,尝试收下一份作者安利,去听一首从未听过的歌,去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如果说到填词,可能林夕的名气是最响的,而在香港乐坛,拿得出手的作词人起码是两位数的。换到内地,这方面非常缺乏,太多的无病呻吟,不知所谓的情情爱爱,充斥着整个市场。所以,究竟是唱片业不景气在先,还是诸位从业者的不上心在先呢?
写作应该是相通的,无论是写诗、写词、写散文、写小说,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是讲明白一个事。对于一首歌来说,歌词是灵魂,歌手是演绎,歌曲是载体。八十年代左右,婉约内敛的粤语歌,无论是要讲奋斗、讲爱情,还是谈人生,都能感受到那份用心和精致,有时候是对时代变迁的抒发,有时候是一个迷离梦幻的爱情故事,哪怕有时候是说教,今时今日回味起来,也可以感受到潜藏在歌词背后,词人的思考。对于当今的所谓乐坛,不求金句,但求不要玩弄听众的智商,空洞乏味的歌词,不如一个“啦”字带过咯。
夜话港乐,当属一种优雅的小情调。但我们可以从经典港乐中习得的,不仅是其所承载的那个年代的文化,也有认真做事的方法。真正的沉下心去,写一些能让人一起思考的作品,不眼热那些快钱。
但我却发自内心的觉得,盛年不重来。一曲一世,让人衷心到底的年代终归是过去了。
《夜话港乐2》读后感(五):就着港乐阅读♪
就着港乐阅读♪
身为准90后生人,未能见证港乐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今天恰好借着《夜话港乐2》一书从文字慢慢走进那个陌生的而光辉的年代。
此书开篇部分叫“狮子山下的填词人”。记得以前自己曾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如果说曲是一首歌的精髓,词是一首歌的皮囊,那么,我独爱这皮囊。那时候,大概爱林夕、方文山的词爱得太深。这一部分里提到十二位填词人,惭愧,孤陋寡闻的我只听过“许冠杰“和“黄霑”的大名。一页一页翻阅,仿佛从短短的文章里看完了他们的一生,而我也在不断惊叹“原来这首歌的词是他写的!”“那首歌的填词人是这个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很多歌曲红的是演唱者,君不见背后辛苦的创作者。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到——
许冠杰居然是第一代歌神,他创作的《半斤八两》对于黄家驹影响很大,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当代流行乐坛的序幕;
香港第一个乐队是“花花公子”,由泰迪•罗宾组建;
卢国沾卢大侠内敛婉约的歌词写法奠定整个香港乐坛的基调,后成为港乐的主流品种;
顾嘉辉是“香港乐坛教父”,和黄霑是最佳拍档,“辉黄”是香港乐坛的一大金字招牌;
郑国江在新千年之前一直保持香港填词人的记录(后被林夕打破),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以前辈的姿态扶持陈百强、张国荣、梅艳芳等新星,这点和许冠杰很像;
草根出身的黎彼得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其填写的《Monica》为张国荣赢得第一首十大中文金曲;
与金庸、倪匡、蔡澜合誉“香港四大才子”的黄霑,活到老学到老,个性洒脱不羁,心直口快,不过其私生活的放荡确实让我大跌眼镜,以前只听闻其横溢才华;
林振强的斜刺风格影响到林夕,就连他的笔名“林”也是源于林振强;
潘源良、周耀辉、刘卓辉一样是写社会题材的个中翘楚;
周礼茂和陈少琪爱玩食字经;
……
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在谭张争霸和四大天王。无论是谭张争霸还是四大天王,他们如日中天的时候我是未能亲见,但是即使是到现在,一提到他们的大名,似乎仍是无人不晓,可见其盛名不虚,影响久远。我是张国荣去世那年知道他,于是听他演唱的歌看他主演的电影看关于他报道,才逐渐了解他,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大将风范的全才艺人,也难怪有那么多明星将其视为精神偶像。谭张争霸的在数年间从单纯的奖项争夺演变成两人歌迷争执、打架甚至流血事件,最终的结果是两位主角“一退一隐”,但事情似乎并未结束,直到今日“谭派”与“张派”粉丝依然界限分明,正所谓“乐迷真疯狂,媒体真疯狂,乐坛真疯狂”。再说“四大天王”,现在的娱乐圈流行的一茬茬新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四小天后、四大教主等称号,应该都源于此吧。四大天王在90年代曾统治香港乐坛,各种歌曲颁奖典礼,他们拿奖拿到手软,直到今日四大天王的歌曲仍是常常响起于大街小巷、商场酒吧,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第三部分以“今夜星光灿烂”,重点讲述李克勤、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和张国荣。香港确实诞生了太多优秀的流行的歌手,但是书的篇幅有限,作者做了取舍,才呈现如今这书的模样,希望在下一部书里看到更多优秀的写词人、作曲者和歌手。
《夜话港乐2》一书有三点很喜欢:一,书里穿插不少经典唱片的封面,虽然是黑白色,但是看起来亲切,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二,作者提到很多当时流行或代表性的歌曲名,每篇文章都以一首歌作尾,让我不仅对这些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粤语歌曲了解太少;三,作者的论述较少掺入个人的感情,比较客观中立,比如谭张争霸事件的梳理,让我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既然是一本关于港乐的图书,那就将此书当主食,以港乐作菜,如此,你会收获很多意外惊喜!
《夜话港乐2》读后感(六):港乐传奇
第一次读何言的书,也是第一次认真的了解粤语歌曲的过往。
平时听音乐的时候,也会经常听一些粤语歌曲,听不懂歌词,只是欣赏旋律——这样欣赏粤语歌很像是欣赏是一首曲子,歌手的声音也仿佛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参与到整首音乐中,别有趣味。渐渐地,音乐听得多了,也知道了刘德华、知道了张国荣、知道了梅艳芳、知道了Beyond、知道了黄家驹、知道了许冠杰……他们都太重要了,重要到谈到粤语歌就不能不谈到他们。
《夜话港乐》是一部歌手、乐队、填词人串联起来的港乐发展历史,尽管它并不全面。
香港的音乐风格和形式是很不同于大陆的,因为大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同。香港曾经历过100年的资本主义政体,又是中国最先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地区之一,而大陆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政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政体必然催生出两种文化,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必然造就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不管是词作、曲作还是表现形式,港乐都较大陆音乐更丰富、更自由、更多样、更创新、更包容、发展的更快,而大陆的音乐总是似有若无的跟着港乐在走,在模仿甚至在抄袭。在近代音乐史上,香港乐坛的地位恐怕要远超大陆乐坛。
读《夜话港乐》里的一位又一位音乐人的故事,看他们一张张音乐专辑的黑白图片,嚼他们一首又一首饱含真情的歌词,仿佛你就走在香港的街头,瑟瑟飒飒的风雨,明亮鲜丽的霓虹灯,街角别具一格的乐队表演……极强的代入感会让人觉得从来不曾距离音乐这么近,近得触手可及。
当然,《夜话港乐》也有它的局限和不足。
首先,前面已经提到了,它可以当做粤语歌曲的“史书”来读,但它是不够全面的。一个个的故事只算是点状历史的描述,况且这些点还不够密集,不能够代表港乐的全部。作者在书中选取的音乐人都太为人所熟知了,我相信香港乐坛是丰富的,为港乐作出突出贡献的不仅仅有“天王天后”,不仅仅有许冠杰和黄家驹。音乐史不该是为了“帝王将相”做传,倘出现在音乐史里的名字尽是些在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尽是些人所众知的名字,那么这部“史”显然是需要去丰富的。
坦白的说,作者的文字并不十分凝练,甚至有些啰嗦,读久了会觉得累,觉得厌烦。我想,倘作者能够更好地精炼下文字,或可以删减掉全书1/3甚至更多的篇幅。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客观的,作者并没有让自己的观点太多的渗透到书中,他很忠实的记录,留给读者去体会去思考。如果想要了解香港音乐,这本书还是很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夜话港乐2》读后感(七):一本香港音乐的入门读物
粤语歌,曾经到底有多风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新民晚报》在回顾中国流行文化时,就曾感叹,纵观世界流行音乐史,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奇观——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用一种自己根本不熟悉的语言去唱歌,而且学得不亦乐乎。这大概可以算是比较贴切而形象的答案了,粤语歌的影响可见一斑。但是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到书籍,去系统地讲述香港那个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所以,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眼前一亮。看书名:《夜话港乐》,显得随意而又大气,副标题“粤语歌的光辉岁月”更是让人心领神会。然而,当我抱着极大的热情读完这本书之后,却稍微感到有些遗憾。
以前在网上读到过黄霑的博士论文《香港流行曲的发展和兴衰》。黄霑虽然生性风流,才子的美誉却非浪得虚名,这篇论文从社会、文化等各个角度阐述香港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是研究香港流行音乐的重要文献,可谓是珠玉在前。李白在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之后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对作者来说,还不至于有这种情况,反而因为黄霑的是博士论文,相对来说更加要求学术性,而可读性相对欠缺。所以,作者反而可以在借鉴黄霑那种提纲挈领、以管窥豹的专业叙述的基础上,更加往可读性发展。说白了,拼不了专业,那就拼娱乐。香港乐坛细数来也有几十年了,随便加几个关于某首歌、某个音乐人的小段子,还不是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反正,开始我有奔着这个来。
可惜的是,这本书不论从内容或者文字风格,都颇有些温水煮青蛙,显得不痛不痒。尤其是对那些对港乐如数家珍的乐迷来说,恐怕更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了。拿四大天王来说,像这种“刘德华综合实力最强、张学友唱功最好、郭富城跳舞最厉害以及黎明最儒雅”的噱头,大概在我上小学就算是老梗了。但是作者在讲到四大天王这一部分的时候,却依然还是拿这种陈年段子在说,显得像是在炒冷饭。在介绍乐坛著名的填词人、作曲人也基本是是一个套路,文字读来有些琐碎乏味。无外乎看到有读者评论说,有一种在看百度百科的感觉。所以,到最后就是:专业性既不是那么强,关于那些歌曲、音乐人的“奇闻异事”又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有点儿高低不就。
当然,平心而论,如果这本书作为一本香港音乐的普及书籍,却是十分合格的。开篇就极为详细地分析了粤语歌曲之所以在香港逐渐兴起以致最后风靡大陆的原因。同时,如果你以前没怎么听过粤语歌曲,作者在书中罗列的歌曲都是经典之作,你可直接拿去听。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讨论香港音乐何以做到如此昌盛的时候,不忘与大陆进行关照:香港,一座街道的拆除、变迁,就有了一首《喜帖街》,并且还提到了从《狮子山下》到《喜帖街》的一种内在传承。这些的确都是值得深思的。
《夜话港乐2》读后感(八):听何言讲粤语歌的那些事儿
粤语歌进入我的记忆中大概是小学的时候在黑白电视机里看《上海滩》的时候。每次广告过后响起“浪奔,浪流”的声音时就会格外的激动。但那个时候只觉得这歌好听,有一股子热血沸腾的感觉,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没有去关注过这是谁写的曲子又是谁做的词。一直到读了何言的《夜话港乐2》才恍然,原来这是顾嘉辉的曲,黄霑的词。前者是被称为“香港乐坛教父”级别的人物,他的作品唱红了一大票直到现在都被镌刻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名字,张国荣、梅艳芳等等等等。而后者是跟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
身为90后,从小又生在中部农村,普通话都没讲好,粤语就更加云里雾里了。但是却也并不妨碍喜欢听粤语歌曲,张国荣、黄家驹、梅艳芳是都爱听的,再年轻一点的陈奕迅、杨千嬅也是常常挂在耳边的。很多的歌也能唱全或是哼唱一两句,但真的很少去关注作曲、作词的人,要说有也就记得一个林夕。黄霑也是认识的,但是更多的名字却怎么也叫不出了。直到读完《夜话港乐2》,才终于对粤语对香港流行乐坛有了更多一点点的认识。
如本书的副书名:《粤语歌的光辉岁月》,这本书讲述的是粤语歌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些历史、事件、八卦以及背后的故事。让门外汉们能够粗略一窥粤语歌的前世今生。对粤语歌甚至是香港流行乐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何言系统地从粤语歌的萌芽时期说起,第一部分一一介绍了对香港流行乐坛做出奉献的作曲家作词家,第二部分则从“谭张争霸”讲到四大天王,将六个内地乐迷甚至是全世界的乐迷都耳熟能详的歌手点了个遍。在将谭咏麟跟张国荣在金曲奖上“争霸”一事梳理一遍以后,何言感叹到:当年情犹在,尽藏未了事。而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今夜星光灿烂》则介绍了李克勤、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张国荣的音乐之旅。这些名字都代表着粤语歌甚至是香港乐坛最辉煌的时代。而如今这些名字有的以及离我们远去,有的以及隐退,我们也只有靠流传的旋律歌词来缅怀一二了。
这是一个资深乐迷展露的对粤语歌的爱,他介绍了很多举足轻重的乐坛大佬,也推荐了很多好歌,有的耳熟能详,有的早被忽略。当然也有他对歌曲的评论,带着很多浓烈的个人情感,主观却并不让人感觉到突兀。读到有些句子,也会觉得这就是我对这首歌的感受。比如他评论张国荣的《左右手》说林夕“将一个人面对分手后爱人远离以后的苦楚写得触目惊心”。这也是我听这首歌的感觉,那种呼吸都困难的痛,很多恋爱中的人都遭受过,也许是因为离别,也许是一次分手。但是足够“触目惊心”,也足够“面目可憎”。何言写得随心随意,我也读得随心随意,这不是一本什么专业书籍,当作睡前读物,听作者何言讲那些关于粤语歌的事儿,数一数那些灿烂辉煌的人名,再顺便放一首经典粤语老歌,就能够度过漫漫长夜了。
《夜话港乐2》读后感(九):粤语歌曲的光辉岁月
从红馆开始,以天堂结束,粤语歌曲的光辉岁月闪耀着太多的闪亮明星。何言一本《夜话港乐2——粤语歌的光辉岁月》将香港粤语歌曲最群星闪耀,最具实力的歌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些人有些已经离开人世,在天堂俯瞰着世间的变更,歌曲的流传与消逝,有些人活跃在娱乐圈,混迹于电影圈子,创造自己的第二春;而有些人由于年纪慢慢增长,悄然褪色,纵然想要改变什么,已然力不从心。香港一方小岛,有太多的上升与沉沦,总有人在为之歌唱,为这个时代歌唱。
香港的粤语歌曲源于粤曲小调和欧美音乐,从小调到粤语歌曲的过程中,罗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诚言,泰迪罗宾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是不知道的,即便从小听着粤语歌曲长大。而到了许冠杰,粤语歌曲开始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去。借助着电影电视的传播粤语歌曲广泛地接受和流传。当然,在狮子山下的那群填词者让粤语歌曲增添了诸多含义,即便那时候填写的歌词多是武侠电影的主题曲,却也不少关注社会,以及情爱的歌曲。
如今我们听到的许多粤语歌曲,大多与情爱有关,诸如林夕,黄伟文,小美等人写的情爱歌曲更是占据了粤语歌坛的大部分领地。而从武侠主题曲到情爱歌曲的泛滥,谭张争霸与四大天王是起源点。谭张争霸的结果是谭咏麟不再领奖,而张国荣则是宣布退隐。即便后来重新复出,红馆的演唱会让哥哥展现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最后还是让一些歌迷和媒体逼入了绝境。而四大天王则当之无愧地是香港乐坛上着重的一笔,不管其是商业策划亦或是无心插柳的名号,他们的存在让许多歌手隐形,也让一批填词人的名字被记住。然而,重复地歌唱情爱,让许多歌曲同质化严重,量产导致歌词的水准下滑,诞生了一大批注定要被遗忘地歌曲。
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黄家驹这句话或许被大家所熟知,甚至比许多黄家驹的歌曲还更熟悉。Beyond无疑是香港粤语歌曲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他们怀揣着今天依然还在被谈论的摇滚梦想,用着自己的嗓子来呐喊那个只有情爱和绯闻的时代。他书写了许多大世界的歌曲,诸如《Amani》《光辉岁月》等,同样也唱着许多小人物的歌曲,唱着洋溢感恩的《真的爱你》。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Beyond是一支贩卖鸡汤的乐队,唱着理想,愤怒怒号,冲开一切,即便最后跟理想说再见,依然看到海阔天空。然而,这就是Beyond。他们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曲,不屑整个歌圈,远走日本,哪怕最后是黄家驹地离开。当年透过视频观看Beyond的演唱会,少了一个人,却又没有少,他一直都在,那是灵魂,一个歌者的灵魂,我们听着歌曲,祝你愉快。
黄家驹与张国荣从高处落下,带给香港粤语歌曲的影响不仅仅是两声轰隆,也不仅仅是失去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歌者。一路走来的粤语歌曲,被许多不懂粤语的歌迷传唱,并不仅仅是因为歌者长得多帅,而是那一声声歌声,传递着歌者内心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传递自己内心的独白,而恰巧这些,都触动了每一位听歌的歌迷。我们总是听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我们也听说“This city isdying!”纵然如此,香港的粤语歌曲会一直唱下去,或许是因为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或者是我们选择不去听罢了。
《夜话港乐2》读后感(十):忆家驹:多少崎岖不变爱
又到一年一度好声音季,选手们的唱功、技巧日益娴熟,飙高音嗖的一声就上去了,一首歌忽快忽慢摇滚抒情民谣爵士换了N种方式演绎,可是不知为什么,动人的东西却少了。
“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20多年前,家驹的一句名言,现在同样适用于看着闹腾,心里却空荡荡的流行乐市场和各色选秀舞台。
今年的《我是歌手》比赛中,古巨基翻唱了一首BEYOND的《情人》,去年的好声音,有一位来自香港的乐队主唱也以BEYOND作为标杆。偶在好乐迪随意挑选着歌曲,无意中发现,邓紫棋也翻唱过《喜欢你》。家驹离开这个世界22年了,可是,仍然幽灵般游荡在歌坛,在一茬茬的新老歌手身上不时浮现。
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后浪推前浪前浪shi在沙滩上、娱乐产品爆炸受众如此健忘的年代,为什么我们还会对一位歌手、一个乐队如此念念不忘?
因为“二十年的时间证明,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黄家驹。”
语出何言《夜话港乐2》。
这本回顾粤语歌坛黄金时代的书籍,从许冠杰一直讲到张国荣。偶打开的时候,直接翻到了位于200多页的BEYOND篇,然后发现,原来BEYOND也是作者的挚爱,刘张郭黎四大天王每人只领到了不到10页的篇幅,而家驹一个人占据了近30页,“人均占地面积”位居全书之首。而且书名的副标题“粤语歌的光辉岁月”也出自BEYOND的名曲。
据不完全统计加狭隘的个人感受,上海的80后小时候迷BEYOND的并不太多,那时候,男孩子在春游的大巴上哼唱的是小虎队,后来卡带里放的也多是吻别和忘情水,女孩子听BEYOND的就更屈指可数了。现在想来,十多岁的年龄,本来也是理解不了BEYOND他们歌唱和呐喊的内容的。
偶也是高中时代,才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带到了BEYOND的音乐世界里。第一首留下痕迹的是《曾是拥有》,“无边的空虚涌上心间,只感到呆坐强忍泪流。从不懂收起心里的真,此刻我还是强装自然。曾在午夜沉醉,一切多么的美好,无奈我在惭愧这欺骗。”这首歌蓝色的前奏一出,偶就自动进入结界模式,仿佛置身午夜街头,前尘往事涌上心头,不觉泪湿眼眶。随后就买了一堆专辑CD、演唱会VCD、BEYOND演的电影,粤语听力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不过,所有的钟爱都是感性及零碎的,并没有系统地去了解他们出道的整个过程。所以,尽管已当了他们多年的粉丝,但是阅读《夜话港乐2》黄家驹篇还是觉得颇有收获。
书中,在对BEYOND地下乐队时期、香港走红期和日本发展期的介绍,以及几张重要专辑《BEYOND IV》《继续革命》《乐与怒》的盘点中,BEYOND的发展脉络被梳理清楚,而BEYOND的无奈和彷徨也被放大。
从地下走到红馆,家驹靠的不单单是才华,还有“变通”。1983年,BEYOND就拿到了全港乐队比赛的冠军,然而,1985年他们自筹开演唱会,1986年自费出专辑,都赔本收场。于是,家驹开始曲线救国,1987年出了中东音乐风的《亚拉伯跳舞女郎》,专辑里有好几首舞曲,能够在酒吧、迪厅抢占市场,1988年出慢板情歌《冷雨夜》,走的则是“惨情歌”路线,这些都是杀入主流歌坛的招数。
但是红了之后的BEYOND却不得不疲于应酬,赶通告,参加电视节目,赔笑脸,虚伪寒暄,静下心来做音乐的时间和心境也都没有了。他们写了《俾面派对》来抒发不满,“来让我去告诉你,派对永无真意义”,可讽刺的是,这首歌竟然成为当年十大金曲,让他们更红,派对更多。。。
1992年,BEYOND“逃往”日本发展,然而并没什么用,日本也不是世外桃源,不过是从一个绳套,跳入了另一个绳套。他们“依然需要做节目,玩游戏,继续被人整蛊。”甚至,最后夺去家驹性命的也是他们最厌恶的电视游戏,1993年6月24日凌晨,BEYOND在富士电视台录制节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时,家驹不慎滑倒跌落台下。六天之后,离开人世,长眠于香港将军澳。
从此,BEYOND失了灵魂,歌坛亦是。
提到BEYOND,大家总会称赞他们的多样性,总说他们开拓了粤语歌的新天地,写种族斗士曼德拉的《光辉岁月》,歌颂和平与爱的《AMANI》,还有《真的爱你》、《长城》和《农民》等等。不过,在偶的最爱菜单里,有好几首都是情歌,喜欢BEYOND的情歌肿么了,偶不需要标榜自己的大气和格局。偶就是喜欢沉醉在吉他贝斯渲染的“冷雨夜”中,怀念“曾是拥有”的“情人”,喜欢他“那双眼动人,笑声更迷人”(《喜欢你》)
好的情歌,两个字,一个是“境”,一个是“心”。“境”,如“在雨中漫步,蓝色街灯渐露”“任雨洒我面,难分水点泪痕”,音乐歌词一出,好似时空幕布拉开,你步入了那个“怕望你背影,只苦笑望雨点”的环境里,冷雨淅沥,触颊冰凉。
“心”,如“盼望你没有为我又再度暗中淌泪,我不想留底你的心空虚;盼望你别再让我像背负太深的罪,我的心如水你不必痴醉”“盼望我别去后会共你在远方相聚,每一天望海每一天相对;盼望你现已没有让我别去的恐惧,我即使离开你的天空里”,排比连绵而出,你好似遥对情人欲语还休,“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有泪有罪有付出还有忍耐,是人是墙是寒冬藏在眼内,有日有夜有幻想没法等待”。
好的情歌,入境,走心。一如家驹做的那样。
虽然离开22年,可家驹在《海阔天空》中,一身暗绿色的夹克,站在惊涛拍岸的海边礁石上歌唱的面容和身影总浮现眼前。那个“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家驹,一定会“仍然自由自我 永远高唱我歌 走遍千里”。
“今天我 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
风雨里追赶 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