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0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10篇

  《布拉格精神》是一本由[捷克] 伊凡·克里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一):悲戚的辉煌

  克里玛的理性思考冷峻到令人发冷,透彻又毫不偏颇,那种清醒感就是他回首民族的苦难时没有谴责或控诉,而是细细解剖;回首捷克文学的黄金时代,面对文学必将衰退的现实,他很坦然地接受自己使命的变迁,也不过度吹捧知识分子的作用。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捷克人以克里玛为豪,他真的点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史。相比之下,昆德拉那种对集权对狂热对共产幻想的批判,带着夸张与轻高,有些故作玄虚地演绎着变形与荒谬。

  集中营的童年经历,民主与集权的摇摆和变更,让他的思想不再带有任何明显的偏向,话语中的深刻带着历史的教训和智者的清醒,是见证过各色极端后的痛悟。从法西斯集权到苏联的解放战争,他不再相信“救世主”这一绝对善化的概念,也指出了经历过噩梦的民族共有的灾难性逻辑,即把解放者当作一切希望而期待善必压恶,对正义的希望变成解放后的盲从和狂热。捷克在后来经历的集权噩梦苏联噩梦更是让他看透了集权主义,历史的残酷就是自由与解放的幌子会变成报复,无权者夺权后只会变本加厉,政权因为恐惧而收的更紧,也利用恐惧来控制人心。很感谢克里玛让我又重新思考了集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他能从知识分子的角度看清权力,夺权者靠武力积攒的权力,集权偶像用人血和恐惧把持的权力,以及后来演变成一个即使人员调动也依然无法攻破的权力结构,一个没有面孔却催人窒息的体系。而他也亲身实践了一个靠精神压制而化解权力的革命,不能不说那时捷克的知识分子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在精神上孤立了一个政权而最后架空。《有权者和无权者》《文化与极权主义》还有《极权主义始末》三篇真的值得反复阅读,每次看到这种从东欧写出来的集权解剖都感慨万千,这种阅读太应得到推广而避免更多民族落入狂热的理想陷阱,提防狂热病每个时代都是必要的,尤其是提防官方词汇里带着的宏远许诺、绝对理想、敌我划分。对于斯洛伐克问题的看法也使人对民族主义产生深思,鼓动民族自尊心的一批人恰恰就是一批因短见而耽搁民族的分离者。

  这本选集的名字“布拉格精神”只是听到就让人肃然起敬,毕竟捷克的历史太沉重又太富饶,诞生了胡斯的土地是注定不凡的,像马萨里克一样想拓出“第三条道路”的后继者层出不穷,因为经历了太多而不轻易妥协不轻易依附,独立的精神属于这个做出“掷出窗外”举动的民族,所以它会是欧洲宗教版图上无神论者集中的板块,会是欧盟里游移的一角,会是唯一一个愿意出席中国阅兵仪式的欧洲国家。其实也没有想到克里玛最后用“悖谬”来概括布拉格精神,他说布拉格的每个标志建筑物却大多是民族耻辱的见证者,背负着沉重历史,而多元的建筑风格,恰巧是不断被征服被侵略的象征,想到这里只有更深的喟叹了。

  从小就向往的这个小国,愈发阅读它的文学愈是着迷,愈发了解它的历史愈是深爱。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二):认识布拉格城市的窗口

  《布拉格精神》是我2018年读完的第三本书:

  本书有一种杂文选集的感觉,前部分写作者成长经历,中间是社会评论、杂文,第五部分是卡夫卡作品导读。写的最好的是布拉格精神,作者从当地人的眼中像世界阐述一个真实的布拉格,屈辱,压抑,低调,坚毅的布拉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有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战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就是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这个词来形容生活的荒谬,而把自己能够藐视这种话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及完全的消极抵抗称为“哈谢克式的”。

  当一种犯罪的制度破坏了法律规范,当犯罪是得到认可和赞许的,当某些人可以高踞于法律之上,企图剥夺他人的自由和他们的基本权利,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深受影响。犯罪的制度企图通过散步恐怖,来维持体面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举止,没有这些便没有社会,没有可以让这样的政权来统治的社会。但事实表明,当人们失去符合道德的行为的刺激后,散步恐怖也收效甚微。

  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是为了战胜这种毁灭。

  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是作为其创造者的一种喊叫,是对于笼罩于他本人,同样也笼罩于他的前辈和同代人、他的时代、他所说的语言身上的遗忘的抗议。一部文学作品是激怒死亡的某些东西。

  扬·胡斯(宗教改革运动)

  扬·帕拉赫(布拉格之春)

  七七宪章(人权运动)

  瓦茨拉夫·哈维尔

  天鹅绒革命

  卡夫卡灵感的源泉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三):寻一处让心灵宁谧的森林

  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小学者”向我强烈推荐的第一本书。刚读到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童年,伊凡在集中营的压抑和不同集中营之间的辗转,让我觉得和自己现在的处境和生活差不多,或者说,大部分人其实都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中营中。人们从一个集中营走到另一个集中营,在每个集中营生存,都会面临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再加上权力者的施压和暴政,成年人这时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此时并不会好于一个孩子。这一部分,作者是从孩童的角度和心理来回忆和描述的,因此在那样一个其实很残酷和充满蹂躏的地方,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天真和快乐,比如他的荷马史诗,他的美丽的米里娅姆,他作文中的那篇森林,他游戏中真正的友谊。也许这就是一种精神吧。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是一段集中营式的生活,那么我们能否保持孩童般的纯净,让自己别去理会那些阻碍你的“成长”和“享受”的人和事情,或者说,让他们对你的危害降到最低,自己在内心深处,永远知道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追求的生活是什么。胸无大志,必然会被琐事困扰。无论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付出泪水和辛苦。所以呢,既然道理都这么清楚明白,那就别再理会那些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生活总是被琐事烦扰,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别人不尊重你,就学会自己尊重自己;别人不相信你,就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别人不帮助你,就学会独立自主,自己帮助自己。每一个实现梦想的道路都是荆棘丛生的,但是请不要忘了梦想,任何时候,都应当坚守初心,都应当义无反顾的,享受当下,笑赢未来。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四):崔卫平:一个人如何站稳自己的脚跟| 记《布拉格精神》再版

  捷克小说家伊凡·克里玛的随笔《布拉格精神》,199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当时删除了两篇文章,另有一篇文章被改了名字。不知为什么,克里玛本人特地为此写的中文版序言也没有刊出,这回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完整面世,于2016年1月出版。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的这篇再版后记没有跟得上这本书本身的节奏,真是十分遗憾。但无论如何,我的编辑李恒嘉先生不要因此再哭了。

  伊万·克里玛1931年生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疯狂的20世纪,他把自传直接命名为《我的疯狂世纪》。他声称自己活过了两次极权主义的寿命,看到了它们的倒塌,这在他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身处其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活得比它们长久。第一次是跟随父母在纳粹集中营当了两年多的小囚犯,1945年被苏联军队解放;第二次是1968年苏军入侵之后因自由思想被剥夺作家资格,做过土地测量助理员等多种体力劳动,直到1990年他才再度公开回到了自己的作家身份,迎来了另一个创作高峰。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五):书写是为了记忆

  历史学家约翰·萨瑟兰说:“荒谬文学坚持,文学也可以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毫无意义。”但作家们的表达之责倘若仅是个人的随性而至,焉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认为,作品取决于作者的经历、性格和环境,其背后蕴藏着民族的精神特质。如此解读与他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卡夫卡,克里玛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讽刺和愤懑,而是特定历史的记忆——被压抑的自由之下,悖谬无处不在,卡夫卡是刀剑逼近下挺身受难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克里玛的随笔集《布拉格精神》收录了他对政治、文学、人生的观点,无一例外地,显露着城市的印记。克里玛的个人经历也是捷克政局的缩影:因祖辈的犹太血统,十岁被送入集中营,看惯周遭的生离死别;四年后被苏军解放,全家幸存;苏军进入捷克,生在美国的克里玛毅然返回故乡;失去工作、作品被禁,谋生堪忧之际仍以化名笔耕奋战。在克里玛看来,文字本身就是记忆:“我们写作是为了保留对于一种现实的记忆,它似乎无可挽回地跌入一种欺骗性和强迫的遗忘当中。”

  对现实的记忆并不局限于政治斗争,在答记者问时,克里玛清楚地表明,他并非一个战士。和压制作斗争是记忆的一部分,探索生活的本质同样是记忆的一部分,书写是为了记忆,而不是选择环境。克里玛在他扎根的土壤中成熟起来,阅历渗透到他的观点中,譬如向时被苏军救出集中营,他以为是善战胜了恶,后来明白,不过是两种力量的制衡与竞争,“比赛谁能控制世界”。他的记忆誓要与民族的记忆休戚与共,克里玛始终贴近着他的故土,哪怕这是一条更艰辛的道路。

  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背井离乡的人,那些有着共同民族记忆的人,也许更理性、更现实,却只能伴着疏离遥遥叹息。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写道:“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未来只是一个谁都不感兴趣的无关紧要的虚空,过去才是生机盎然的。它的面孔让人愤怒,惹人恼火,给人伤寒,以致我们要毁掉它或重新描绘它。人们只是为了能够改变过去,才要成为未来的主人。”而克里玛只是简简单单地开始动笔书写记忆,不若趁着生机盎然,先刻下一个过去。

  书写记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忠诚。这是克里玛最珍视的东西,和他心心念念的布拉格精神一样:“没有比失去忠诚和道德上被削弱更难以恢复的了。”在捷克的共同记忆中,他读懂了卡夫卡对时代困境的探索,悖谬不是消极避退,是英雄式的寂寞和舍生取义。而捷克人也读懂了克里玛的探索,扎根于民族、融于每个人生命的精神面貌,他们淡然又不无骄傲地对追捧昆德拉的异乡人说:“你们读昆德拉,我们读克里玛。”

  ——丙申年读伊凡·克里玛《布拉格精神》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六):权力是沒有灵魂的

  布拉格于我而言是个虽未谋面,却神游已久的城市。一切源自我最喜爱的作家卡夫卡。虽然他对故乡的感情是冷淡而羞涩的,甚至于憎恶,曾将它比喻为难以逃离其魔爪的老巫婆,然而这听起来更像一个青春期孩子对母亲的抱怨。可惜的是,如果以能否将希望转化为行动作为孩子和成人的分界线,卡夫卡终其一生只能算作一个孩子,他始终未逃离故乡的束缚,达到真正的独立。

  这几年,从各种各样的游记和随笔、评论中,我积攒着对布拉格的感受,为亲眼见它做着充足的准备。老城广场、查理大桥、伏尔塔瓦河、冶金术士街、卡夫卡、里尔克、哈谢克、伏契克、哈维尔、米兰·昆德拉、哈布斯堡王朝、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了解一座城市,很像了解一个人,从它的外表深入内心,会发现它也有性格,也有脾气,也有坚强和软弱。爱一个城市,也像爱上一个人,一旦了解,便无法自拔。

  伊凡·克里玛的《布拉格精神》是本评论集。作为土生土长的布拉格人,他对这个城市最有发言权。他描述儿时看到的布拉格,作为犹太人被送入集中营的经历,布拉格的历史,布拉格的文学艺术,布拉格的政治磨难,布拉格的抵抗和妥协,布拉格的精神,布拉格的著名作家……他反思从纳粹到极权主义,恶是如何产生和传播;也反思受害者并非天然代表真理和善,他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世界。他评点在不同的制度下,文学该如何自处,如何摒弃虚伪,保存真实。他回答为何有些捷克人反感米兰·昆德拉。正如有些中国人曾反感那些一味展示中国落后与苦难的电影导演一样,捷克人也不喜欢在某种意义上为迎合西方口味而展示捷克经历的昆德拉。他分析卡夫卡的人格与作品,指出卡夫卡的伟大在于描述个体经验,却暗合着人类的整体困境,他的隐喻,他的悖论,他的复杂性,给了后人无穷解读的可能。

  同为受前苏联影响巨大的国家,中国和捷克的处境曾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伊凡·克里玛的文字,读起来感同身受。极权统治下的捷克,与中国上世纪那特殊的十年,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威权下知识分子对独立与自由思想,以及自由表达的坚持,捷克犹胜于中国。在一次次的被占领中,布拉格人形成了独特的应对苦难的方式,忍耐中不无坚持。

  “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这个词来形容生活的荒谬,而把自己能够藐视这种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及完全的消极抵抗称之为'哈谢克式的'。”

  这就是布拉格式的悖谬。这种悖谬让布拉格人饱经历史风霜、苦难沧桑,又沉迷于世俗的微小快乐与满足感。在悖谬中,他们等来了民主时代,与我们一样,又迎来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困惑。

  经历过集中营、极权统治、民主时代,伊凡·克里玛的目光极具穿透力,对他所生活的地方、他所见过的人有着一针见血的评判。他既能看透为官方写作者的虚伪,也能看透西方媒体的冷漠与猎奇。他仿佛一个穿过岁月的时间老人,以自己的经验俯视一座城市和世事的变迁。他强调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同时适当限制物质与精神的高速发展,前者丰满我们的人性,后者节制我们的欲望。这是一个经历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崩溃之一”的老人对我们的时代以及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也可以看作一种警告,不知现今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去?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七):“悖谬”中的坚强(一)

  一口气读完捷克作家克里玛的这本评论集,第一次读评论和随笔这样激动。一直很疑惑这块东欧大陆上的弹丸之地为什么可以出那么多的大师?为什么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始终有一批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文人、学者在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捷克二战后和中国所走的相似的道路,只是89之后经过“天鹅绒革命”,选择了向西方民主制度靠拢的不同道路,也许从一个捷克学者的观察和思考,让我们可以映照自己,反思这几十年的磨难与发展中,我们需要的和缺失的。

  克里玛是与米兰昆德拉和赫拉巴尔齐名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而克里玛,却不大被我们熟悉,至少孤陋寡闻的我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先来说说作者非同寻常的经历吧。克里玛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家庭,二战期间难逃厄运,全家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奇迹生还。战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68年苏军进入捷克,在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克里玛一年后坚持回到捷克。失去工作,作品不能发表,靠做消防员、清洁员谋生,却依然积极写作,作品只能通过地下渠道流传,直到89后,才有了出版机会。不同于米兰昆德拉的“旁观者”身份,克里玛却是“始终在场”。经历了极端境遇的克里玛说:“任何始终捍卫他的灵魂、他的内心正直,随时准备放弃任何东西,乃至瞬间的自由、他的生命的人,不可能被恐惧所压垮,因而他能处于权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他变成自由的,变成权力的一个对手,不是作为追逐控制国家、人民和食物的权力的竞争者,而是作为权力所维护的每个谎言和无常事务的一个活生生的精神。”

  作者从7岁起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最突出的当然是死亡的不断出现,尸体的搬运贯穿童年,以及伴随死亡而来的恐惧。作者说:“当死亡时刻环绕在你周围,你必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一种决断。知道你明天可能被杀掉,会引起一种对生活的强烈渴望;知道正在与之谈话的某人明天会被杀掉。而他正是你所喜欢的人,会导致内在的恐惧。你会在内部砌一道墙,在它背后将自身的脆弱隐藏起来:你最深的感情,你与他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与你最亲密的人。这是忍受那种经常性的令人绝望和无可避免的分离的唯一途径。”面对极端境遇,在心底建一道墙,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但走出这种境遇之后,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推倒它。幸亏,作者在集中营的学校开始尝试写作,写作带来难以想象的自由解放的力量。是的,无论在何时何地,不管是二战集中营还是看似欣欣向荣的当下,写作都是让我们摆脱现实世界的困境,进入现实生活中难以到达的境地的途径。

  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作者对集中营的生活也有深刻的反思。在集中营除了有被称赞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外,还有因食物匮乏而出现的偷窃行为,也许因为极端的贫困和饥饿而应该被谅解,但是作者却清醒地意识到:每一个建立在欺诈之上的社会,将犯罪视作正常行为的一部分加以忍受的社会,哪怕是在一小部分特权集团之内,当试图剥夺其他团体的名誉甚至生存权利的时候,不管在何种意义上,都宣告了其自身道德的堕落,并且最终走向死亡。没有比失去忠诚和道德上被削弱更难以恢复的了。从这段反思中,也许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68年以后的极权统治下,坚持回到捷克,坚持写作,努力去维持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东西。反观我们所经历的文革,当我们将人性之恶更多地归为时代的悲剧,当人们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甚至罪责开脱时,这经历的一切苦难,又会将我们引向何处?没有灵魂深处的反思,又怎能找到智慧之路?所幸,这几年,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尽量依然很微弱。

  任何形式的狂热只是暴力和恐惧的一种心理前提。一次又一次,我们无力地看着众多的人朝向由狂热的新变种所支配的命运前进。这个世界有着许多打着“拯救”旗号的狂热学说,有的是需要牺牲人民利益至少是部分人民利益的各种借口。作者清醒地意识到:剥夺别人生命的人是可恶的和不能容忍的,然而从被剥夺人的经历中也许并非必然生长出真理和正义,因为极端的经验可能使人们的判断力发生倾斜。受苦难经历中得出的结论,会被导向致命的错误。极端的经历并不打开通向智慧的道路。这些深刻的认识,放在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国,也是非常宝贵的。自己学识短浅,不知在国内的学者里,有着这样清醒认识和深远眼光的,有几人?即便有,敢于写下这些的认识,又有几人?正像作者所说,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却最难坚持。是的,坚持,即便在这个时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八):世界的喧嚣,片刻的思考

  这是一部思想集,《布拉格精神》只是其中一篇文章。书中充满了作者伊凡·克里玛的思考。《布拉格的精神》让人想起的是天鹅绒革命与哈维尔。那个年轻的哲学家,因为敢于与当时的政权相斗争,而成为一代精神的导师。

  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伊凡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那一段发生在1939年之后的事情,是大部分欧洲人挥之不去的梦靥。伊凡也是其中之一。当他开始回忆布拉格曾经发生的一切时,犹太人遭受的苦难便是不能忘却和跳过的一页篇章。那一段苦难的历史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如此的奇妙,有些人因此沉沦,有些人命丧黄泉,而存活下来的犹太人似乎都有了自己更好的事业和人生。有时候我们的人生便是如此,当你的生命与死亡相错而过,你才能真正明白,活着对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伊凡说,犹太人的灭绝对他产生的是希望。有些人总是日夜忧心,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一次发生,但是伊凡并不这么看,在他眼里,那一段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未来,不论发生什么,都会比曾经经历过的要好得多。

  不知道是否应该去羡慕这些人的状态,还是说羡慕他们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当然,这种擦肩是有极大的风险的。也许活了下来,也许就此,再也没有了擦肩之后的回眸。但是当世界重归平静之时,思考就成了作者伊凡的重点。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作者对于人生与文化、思想的思考。伊凡站在的是曾经过来人的立场上来看待我们这个社会。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在《文明的终结》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心。这种担心是不无必要的,但也深藏讽刺。历经劫难的一代人相继离开,而下一代却开始了另一段自毁之路。地球上的煤、原油、银都将耗尽,而人们对此却无动于衷。当燃料耗尽,人们想出了数百种替代品,但已经为时已晚。

  “我们的文明将开始像一个垂死的人的身体:可能给他一个新的心脏或胃,往他的血管里输一些血,但是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真正的生命。”

  作者伊凡的经历是奇特的,年少之时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犹太人惨遭屠戮,之后苏联进入东欧,布拉格成为红色的海洋。最后哈维尔为代表的一代精神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天鹅绒革命,从此布拉格变换了他的色彩。这样奇特的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思考源泉。当重温过去,看向未来,伊凡给予的视角与思考的方式总是与现代人不同。在经历过那些惨变之后,他的思考变得深邃,当他看向过去,犹太人的厄运,他想到的是如今人类的罔顾生命;当他看到二战的残忍,他想到的是未来,文明的终结。

  也许,我们都需要听一听来自伊凡的声音,就如同倾听来自过往的经历,让我们的目光也看得更加深邃、幽远。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九):“悖谬”中的坚强(二)

  没有去过布拉格,常常听人说布拉格是最浪漫的城市,让人去了想再去。当然许许多多关于布拉格的赞美,关于布拉格这座城市的书,都是来此游历的外国人写的:捷克、德国、犹太三种文化相混合,创造出一种激发人们创造的空气,神秘和令人兴奋的城市,童话故事般的魅力。还有世纪之交生活在这里的一大群杰出人物们:德沃夏克、哈谢克、卡夫卡、里尔克、斯美塔那.....毫无疑问,布拉格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但是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城市的: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欧洲的战争常常影响到这里,布拉格经常被包围和占领,这个城市更宁愿谈判、甚至投降,而不是反抗,这也使它得以幸存。失败、丧失自由、被征服,在急促成功之后,是新的失败和新的沦丧,这似乎表明布拉格是一个悲剧性的城市。但是作者又说:但是这正是这个城市的神秘性,它甚至能从如此不详的命运中引出某种积极的东西。多灾多难的布拉格,多灾多难的捷克,忍耐和不屈不挠是必须的。在作者看来,布拉格的象征不是老城广场、瓦茨拉夫广场这些明信片上最常出现的景象,而是有七百年历史、贯穿东西的石头大桥。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罕见的坚强,它有从灾难中重新恢复的能力。

  那么,能够代表布拉格的精神是什么?是悖谬!作者说:布拉格充满了悖谬。它布满了教堂,而实际上基督徒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它为自己拥有中欧最古老的大学及拥有相当数量有文化的人而自豪,但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像这里轻视学问的。另一个悖谬是统治这座城市的建筑物,那个城堡。它是中欧最大的王室城堡之一,后来又是总统所在地,九位前总统六位入狱,三位逃亡国外。监狱和王室城堡,统治者和阶下囚,之间的联系奇特而悖谬!还有诞生在这个城市的两位杰出作家卡夫卡和哈谢克,出生的时间、去世的时间、生活的地方都如此相近,但两个人却迥然不同,差异巨大,作品更是在年代和地点上拉开距离。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素食主义、纠结于自己的责任、使命的苦行僧,甚至活着的时候不敢出版自己的作品,临终让好友将自己的作品烧掉,好在好友没有照做。而哈谢克则是个酒鬼、无政府主义着、美食家,可以为了一点啤酒把自己的作品卖掉。从此,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来形容生活的荒谬,用“哈谢克式的”来藐视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和抵抗。

  饱经磨难的布拉格,在新时代里又用自己最悖谬的方式争取自由之路。“天鹅绒革命”,用完全和平的方式,用铺天盖地的标语,以不动声色中饱含的激越之情,打开捷克人的自由之路。虽然我们和捷克现在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历经灾难却始终坚强、正直、不屈不挠的布拉格精神,让我们回望自己,我们的民族也曾是多灾多难,饱受创伤,在现代化的繁华和生机勃勃中,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

  布拉格,想去看看你,经历了二十几年前的那场变革后,现在是什么样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去感受。作为一个外来的观光客,也许只能浮光掠影,无法深入其中。关于东欧的记忆,还是来自于金雁的那本《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十):布拉格的自由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伊凡·克里玛的杂感短文集合,购买《天鹅绒监狱》、《被禁锢的头脑》时,我顺便将此书加入了购物单,之所以三本书一起购买,是因为我想了解东欧的极权主义制度剖析。

  相比《天鹅绒监狱》、《被禁锢的头脑》,此书更为零散。《天鹅绒监狱》的主题很明确,深入分析了文化艺术家寄生于体制乃至独立性的丧失;《被禁锢的头脑》从社会、思想等层面评论极权主义带来的变化,崔卫平甚至说此书在某种意义上比《1984》更伟大。《布拉格精神》当然涉及到了极权主义的评论,但客观来说,其穿透力不如前两者。

  这本书中写了自己童年生活在集中营的经历,写了如何喜欢上写作以及写作的理由,写了作者自己眼中的布拉格历史和代表的精神,写了对极权主义的描述和评论,写了一些给报刊的很短小的杂感短文,写了对文学、对捷克传统与发展的限制的看法,最后一部分还长篇分析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当然,硬是要说有一根主线的话,那么这跟主线就是生活在极权主义下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作者,并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了这种影响和相应的思考。过于散乱的杂感使我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是差强人意的一本书。

  但正如苏联管制的极权主义东欧作家作品一样,这种作品不应该缺席。作为时代隐喻的政治写作自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正如作者自己在文学和记忆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在不自由的时期,当我们被谎言所轰炸,每一件真实的事情、每一件旨在提升人本身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存在并被宣布为虚无和遗忘时,写作时为了战胜这种毁灭。”“我们写作是为了保留对于一种现实的记忆,它似乎无可挽回地跌入一种欺骗性和强迫的遗忘当中。”这种特殊时期的写作就是对抗遗忘、对抗死亡。

  或许这正是布拉格所代表的精神之一,即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精神。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米兰·昆德拉、哈维尔等伟大的作家,爱因斯坦、里尔克也曾长时间停留在此。它是艺术文化之城,几个世纪以来却一直被强国凌虐,但终究不影响它的文化地位,它孕育了如此多的伟大天才。

  对我来说,东欧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性书籍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是一面镜子,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们的历史甚至现实,可悲的是我们自己的同类著作却总是如此之少,很多题材至今未解禁,权力运作制造了历史真空,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极权主义的轮廓都甚为模糊,很多人还有着失真的历史构想。权力与恐惧配上了经济文明的加速度,真实被遗忘在历史时空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极权主义的历史描述、剖析与挖掘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正是对抗民族遗忘的方法之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布拉格精神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