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孩子》是一本由老生著作,西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你的森林就在那里,别迷路了
拿到书的时候,封面鲜亮的绿色让我感觉到了浓浓春的气息,细看上面的一个个黑线勾勒的小图,画面精致,两个孩子悠闲而自由;封底是黑色作底,绿线勾勒的小图与封面遥相呼应,共同突出一个主题——每个人心底的森林里都住着一群孩子。
老生自称是总在码字,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可想而知,但他不忘初心,追求努力前行,用诗性的线条编织灵性的文字。这本书是献给他妻子和儿子的,看得出这是个内心充满童心、能和孩子做朋友、有责任感的幸福爸爸。
这本书是写给小孩子和大孩子的诗歌,小孩子篇以四季为中心,分成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里的篇名都以单字呈现,各篇名看似无条理,细读来,可以结合插画看到其中的连贯性。
我是愈读愈喜欢,跟着老生像一个小孩子一样,随着脚步的心意在森林里转悠,时不时地和星星做个朋友,在洒满阳光的树顶上睡一觉,偶尔喝醉了纵情地疯笑,也会念着咒语做着规定动作穿过树洞沿着青色石板路回到曾经的家园,更会和蜗牛先森聊天直到太阳西斜……这些都是在探索森林,也或许森林就像是他的家,他走到哪里都会有朋友,走到哪里都不会孤单。
可是,慢慢的,孩子慢慢长大了,直到——他遇到了她,她遇到了他。他们开始感受到孤独,他会坐在月光下的池边看着水面发呆,她会做好琴在睡着森林的月色里随着音乐轻轻摇摆;他会把耳朵凑在海螺口心中升起异样的渴望,她会在满月升起的森林里悄看一朵莲花的绽放;他会在每个有阳光的清晨收集新鲜的露水,她会在静夜攀上老树的肩膀低声絮絮……经历寒冬的折磨,在冬至这天,他们冰面上的重逢竟然摔作一团;在平安夜的晚上,他们坐在树顶的枯枝上晃悠着双脚看天上的月亮,她终于说出了练习一个下午的台词;他走后的夜晚,莫名的忧伤开始蔓延,即使约好了日期,却还忐忑不安;隔着遥远的距离,仿佛心有灵犀,思念缠绕在了一起……终于的终于,春姑娘轻轻呵着气,让树洞里的冬沉沉睡去,蒲公英开始散落天涯,树洞里白色石子在月光下慢慢褪色,她知道,他要回来了。咒语念遍,门不停开合,幻界的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相逢的人再重逢。然后,开始在一起的日子。孤独被驱赶,甜蜜在蔓延……
紧接着是大孩子篇,我们都需要一片可以躲藏的森林,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每个人都属于森林的孩子。在森林里,没有外界形形色色压力压得你喘不过起来,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假意奉承虚与委蛇。
大孩子们,聪明的们,你要足够坚强才能找到你的森林,别在通往你的森林的路上迷失了。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二):写诗读诗的孩子,不丢人
写诗读诗的孩子,不丢人
读《森林的孩子》
文/方木鱼
你有多久不看书了?你有多久不读诗了?你有多久不具有诗意的情怀了?
老生很了不起,在这个纸媒式微的年代,老生居然还能出一本诗集,且还得到了众筹网、荔枝FM、做书的联合推荐。
诗歌是什么?诗歌应该是我们的理想吧,诗歌应该是我们小时候那些想说就说,不说就哭的直接到赤裸裸的理想。
可是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学会了伪装,我们学会了隐藏。我们内心有,但是我们就是不说,因为说出来,会被别人笑话,比如你书,我是个诗人,比如你说,我最近读了一首诗。但这不能掩盖,我们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有那些如诗一般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迷惑,困顿。
所以,我说,老生很了不起。他敢于在书的扉页上说:献给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瑞典作家爱莎•博斯克有一本绘本《森林的孩子》:快乐的黛西、汤姆、哈丽特和山姆跟着爸爸妈妈,从彩虹镇搬到了森林。他们可高兴了,因为,一年四季,他们有玩不尽的东西。春天,他们可以和小松鼠们捉迷藏;夏天,他们忙着和青蛙朋友们谈天说地;秋天,他们在雨后采蘑菇;冬天,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
有一首而歌叫《森林的孩子》:我坐在草地上,温暖的风吹来,带给我神奇遐想。一千张快乐的小树叶,在扇动绿的翅膀,象一千只美丽的小鸟,飞在我的头上。
老生的诗集也叫《森林的孩子》。其实我们都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可惜我们现在都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吃精致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我们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生活。
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故事。他写夏:别怕啊,胆小的精灵的孩子……让我带你回家。他写醉:你举着永远喝不干的酒杯,念叨着早上学会的咒语,叶子从树枝上疯长起来,我在属下微笑着,醉了。
最后还是想说,读诗和写诗真的很丢人吗?真的很丢人吗?真的很丢人吗?重要的事情真的要问三遍吗?
我想起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训那个门卫:开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我又想起结尾的那个镜头:刘若英怀了身孕后,一个而你在餐厅里大口吃着大葱蘸酱。警察走来,刘若英说,能不能等我吃饱饭再说。然后,民警等着,说:等孩子出生以后,告诉孩子, 他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丢人。刘若英大口大口地吃饭,极力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是的,如果我说我是一个诗人,丢人吗?
老生也是,不丢人。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三):找回我们的想象力
许久不曾提笔,写作的感觉早已生疏。每天都接收各种信息,但转眼又抛诸脑后。生活在现代社会,接触大量的电子文本,但我最喜欢的但是阅读纸书。或许这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或许这是我固执的坚守。
念书的时候,每次语文考试最头疼的就是诗歌鉴赏,那是我最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力有多么匮乏的时候。如果说上学的时候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学业限制了我的想象,那么现在限制我的想象的是什么呢?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吗?是转瞬即逝的光阴吗?又或许这些都是借口。后来我想,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想象力也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或多或少,这个社会所谓的规则早已经将我们潜移默化了。我们的思维很多都已经形成定势,我们因循守旧而不自知。而这些都是限制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枷锁。但是,孩子们不一样。他们是天真烂漫的,他们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森林的孩子》的封面、色彩、装帧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本诗集虽说是陪孩子读诗,但是我们也是可读的。今日正好读到“年”:沉默的年,催动硕大轮盘,靠近每个生命,轮盘亮起数字——你看不见他。忧伤的年,手指划过轮盘,数字瞬间跳动,一道纹路刻下——你感受到痛。这说的不就是光阴的流逝吗?每天我们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在新年的时候,我们却清晰地感到又过了一年,又长了一岁,时间的年轮又转了一圈。
这本诗集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听”。扫描页面的二维码,我们就可以听到诗歌了。
老生,一个70年代的人,尚且能够不断耕耘,编织他的诗性,我们又何尝不行呢?也许读读他的诗,我们也会诗兴大发呢!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森林的孩子
拿到《森林的孩子》这本书的时候最大感受是春天来了,这整本书的装帧都绿得很抢眼,但并不刺眼。将书脊装订部分直接裸露出来的设计并不少见,虽然我挺担心它的胶牢靠程度以及硬封会不会掉,但我还是喜欢这本书连装订线都是绿色的。
半透明的腰封有一段小诗及配图,没有塞满赞美的文案宣传,所以不扔也可。书名下有一行“每个人心底的森林里都住着一群孩子”,对我来说无法认同,因为我的内心即使有片森林,里面也只会有一个孩子,那就是“我”。
说到作者老生,嗯,没听说过。看作者简介中的介绍,说了跟没说一样,那就索性抛开作者直接看作品吧。
本书大致分了“小孩子篇”和“大孩子篇”两大部分,而前者又分为“夏寻、秋悟、冬智、春爱”四个小部分。
若是平常的读诗习惯,我是会随手乱翻的,翻开哪页就读哪页,绝不会乖乖地从“小孩子”读到“大孩子”,但这次纸质不仅看着就连摸着都太舒服了,所以没能跳开“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的文字其行文用词给我的感觉偏女人,细碎、敏感,有点小天真,只是这“天真”是他内心的天真还是有子在侧所激发出的天真就不得而知了。
一句“电脑里的文字似乎受到感染,重新排列队形,站成一道坚强”,以及“红叶已经褪色,印在纸上的叶脉痕迹愈发清晰”,瞬间让我跳戏到曾经写过这类感怀伤秋的空间。
然后...然后我就开始跳着页数读诗了。
内文排版上基本是一图一诗的搭配,诗的名字都是一个单字,而配图看上去简简单单,不喧宾夺主。不得不提,内文纸页的绿比封面的慵懒。
随手一翻,是33页的《雀》,“树洞门口响起笃笃声”,我以为“醒来的孩子看见”的是一只啄木鸟。“小小的脑袋左歪歪右歪歪”很生动的将麻雀带到了我的面前。
紧接着又随手翻了几篇,“月亮、老树、长老、小鸟、魔法、松鼠、权杖、森林”等词汇被作者频繁使用,作者的心底果然有一片森林。
读老生的诗,会触发童年记忆的某一个点,莫非这就是“小孩子篇”的意义。
等到了“大孩子篇”,文字变成了竖版,也没有了配图。我在177页发现了另一篇《雀》,读起来倒是另外一种味道。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人的配备是它有十首诗是可以扫码来聆听的,我翻了一下,大致记录如下:21页《蜗》、37页《马》、45页《月》、53页《螺》、59页《露》、75页《夜》、107页《蒲》、111页《逢》、113页《诗》、131页《藏》。
为什么偏偏选了这十首呢,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十个字连在一起可能是一句话,一句温暖人心或者让人瞬间醒悟明白了这本书存在的意义之类的话,然后还真试着连了一下,好吧...是我想多了~~
现在这本书已经读完了,“小孩子篇”准备留给孩子来读,期待有不一样的角度发现我没能看清楚的角落,这也是阅读的一点小乐趣吧。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五):给热爱的生活的孩子们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收到了这本诗集《森林的孩子》。打开包裹的时候,看到绿色的封面,映衬着窗外明亮的阳光和飘飘扬扬的柳絮,突然觉得这一切多么和谐,多么美好,这真的是一本很适合在春天阅读的诗集,很应景。
随手翻开一页,是小孩子篇里面的《雀》,“树洞门口响起笃笃声”, “小小的脑袋左歪歪右歪歪”。寥寥几句,却把我带到了那个场景里,仿佛那只可爱的小麻雀敲击的就是我家门前的那棵大槐树,而我正躲在窗户后面悄悄的观望着这一切。
读诗集向来无法一气呵成,喜欢随意的读到哪页算哪页,喜欢放在手边,想起来就读上一段,于是这本《森林的孩子》我也依然是花了好几天,慢慢读完了。
这本诗集在读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很愉悦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和春天的感觉很相似。锦绣春日最可爱的,莫过于充裕的阳光和烂漫的鲜花。密集的阳光无死角的普照着着大地,让我这种需要光合作用的人倍感心情舒畅。而更让我欣喜的是春天那漫山遍野的绿色、花朵。如果,坐在草地上或者是在天地间一架小小的秋千上赏春光、读诗集,《森林的孩子》最为合适。因为在我看来,它拥有一切我喜欢的元素:清新、简洁、坚强、乐观,当然还有童心和生活。
很喜欢书里有10首诗做了配乐听诗的二维码设计,这种设计很方便的让读者可随时随地沐浴古典音乐和优美诗歌的熏陶。心烦了的时候只要轻轻的扫一下,就可以很迅速的换一个环境,也换一个心境。躲在诗歌和音乐的小世界里,自己抚慰自己受伤的心,养好伤又要露出笑脸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这是一本送给热爱生活的孩子们的礼物,不管你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可以在这本诗集里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看到温暖。如果我有一个可爱的宝宝,我会和它一起读这本诗集,和她一起感受春意浓浓,感受这世界的美好,感受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让她从小的时候就拥有一颗诗意心,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底的那篇郁郁葱葱的森林。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六):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故事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
《森林的孩子》一本可以“听”的诗画绘本。书的封面装帧成翠绿色,采用硬硬的双封面,很有质感,书脊装订部分直接裸露,连装订线都是绿色的。迫不及待的翻开书,翻开每一页,一边是精美手绘插图,一边是浪漫的诗歌。刚读一篇就被其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非常安静,非常唯美,像夜下的森林。
森林,给人一种神秘和自由的感觉,书中写到“纱一样的雾/在林中弥漫的时候/我们开始/飞翔/穿行在夜色里/尽情吟唱” 那种自由自在的情怀油然而生,飞翔在纱一样的雾中无拘无束,像孩子天阔任鸟飞的思维。广阔的森林有着我们许多无知的世界,也充满了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故事。全书的诗歌内容分别用“夏,秋,冬,春”来呈现,细细品味每一首诗,体会到里面的故事,更是让我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诗》:“怕忘记昨夜梦里的诗句/不停地小声念叨”, 当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想到小时侯,为爸爸跑腿去村里的小卖铺买烟,总是记不住烟的名字,怕忘记了,就边走边小声的念叨着“鄂西,鄂西,鄂西……”,可是,走在半路上,经过别人家的门前,遇到狗追咬,吓得我连忙逃跑,忘记了口中的念词,不愿再往回走,只好先到了再说。“买烟!”“买什么烟呀?”“不知道!”老板给我拿了一包标价最高的烟,拿回去爸爸并没有说我什么,看来是蒙对了!
《萤》:“萤火虫从我摊开的手掌起飞/做我们归家的灯”想到车胤,以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囊萤夜读”的典故。当然让我想到最多的是小时候,夏夜,老家收玉米的时候,相邻相近的都来帮忙一起撕玉米壳,一家忙完了大家又一期就会再去下一家,都是相互帮忙。大人们边谈笑边忙碌着,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小孩子就在成堆的玉米壳子,和成堆的玉米棒子,之间穿梭,打滚,嬉闹,捕捉萤火虫,玩得不亦乐乎。
《螺》:“午后在河里游泳的孩子/被什么东西扎到了脚/在阳光下仔细观察/有点像小个子的蜗牛朋友”那个扎脚的蜗牛朋友,老家没有河,我们的是长在田里山上的,叫做“螺蛳”。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就在田边或者草丛里捡蜗牛壳玩。和小伙伴儿们,用蜗牛壳尖相对,相互用力抵,看谁的壳硬,抵破了就输了。我从山里的草丛中捡到一个很牛的蜗牛壳,打败全村无敌手,我当时还当宝贝似的保管着,其乐无穷,这种游戏就叫做“抵螺蛳”。
《雪》:“一个雪球打在肩上/左右看看却没有人影/又一个雪球打在屁股上/——哎呀!是谁?是谁这么坏?”多么有回忆感的画面。虽然现在的老家冬天还是会下雪,但终究没有小时候的雪大雪厚。我们除了堆雪人,打雪仗,还有更好玩的。记得有一次大雪,在上学的路上,挖一个雪坑盖上树枝,再用雪伪装一下,远远的躲着,等待后面的老师掉进去,然后绕道走到老师的后面,愉快的去上学。
小时候的贪玩,调皮,甚至是恶作剧等等,在看这本书《森林的孩子》的时候,这些故事都还历历在目,重新浮现在眼前,给我带来了美好回忆。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七):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读诗
如果这个社会太现实了。父母每天忙着带孩子去各种培训班,跳舞,钢琴,奥数……为什么要孩子艰苦地学习这么多的特长,也许大多数的家长答案都是一样——艺多不压身,高考要加分。
谁还会记得,那曾经丰富了我们孩童时期的内心的,还有这样一件美好的事物——诗歌。那些年,我们是60后70后80后,捧着徐志摩、海子、顾城、顾婷的诗集,读得懵懂,却觉得丰富了内心,不懂得这样几行的文字为什么就那么深入骨髓地打动着自己,女孩小心翼翼地摘录着美好的句子在小抄本上,男孩在写情书的时候不时地引用几句名句。
诗歌,是一种情况。体会到世界的真善美,是人生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优于那些技艺,是美好的向往,是丰富的内心体验。
会读诗的孩子,不会差的。
带着你的孩子,一起读诗吧。
浮躁快餐式的社会,“文艺”这词听上去有那么一丝戏谑,至于诗歌嘛,也不过就是个附庸风雅的标签,所以当你想要告诉旁人你内心对诗歌的向往,你可能会顾虑他会不会回答你“先解决眼前的苟且吧!”这无疑很伤人,把你从那些梦一般美好的场景中拖出来,逼得你承认——诗确实在远方,脑海中的几步之遥,现实中的触不可及。
这样的一本书,整个儿泛着绿,看似大胆却又和谐温婉的配色,无论是封一的绿底黑色线描,还是封四的黑底绿色线描,那些寥寥几笔没有填色的插画,大片大片的留白,一个字一个字的诗名……乍看之下,简直文艺得不像话,若有若无地刺激着还向往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哦,对了,还有中年人,不要忘了,这本书就是老生这个已为人父的中年人写的嘛!大家或许会羡慕他,等读过了几首诗,又似乎觉得没有太多的大不了,反而觉得这人运气怎么这么好,能得到诸方支持,为什么我这个“诗人梦”就不能成真?为什么我甚至害怕于人前提起的时候被人戏笑?
我想了想,那些你没有实现的所谓梦想,要么是经不起现实环境的打压,要么是经不起你内心时光的消磨,那些纯真被逝去的年华逼得四散逃窜,你抓不住、凑不齐、拼不圆。于是,洗去热爱和坚持,剩下的可能也就是哀怨了。可是,老生却没有丢掉这些可爱的纯真的东西,即使他的时光和你的一样,都在流逝。他以父之名,以夫之名,写下了这些字,把他的内心织成一个世界,风和日丽或小雨淅淅,绿意盎然又充满生机。
你看着这本泛着绿光的诗集,一开始你可能暗暗在心底说两句矫情,但是很快你就会放弃。因为,当你随着他在森林间奔跑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慢慢找回属于你的孩子气,猛然间回忆起那还残留着童真的时期,那么远,又那么愉悦,一切都简单又自然。还因为,他们带出了你的往日时光和你没有实现却又蠢蠢欲动的梦想。
你会沉浸在这字里行间,不愿离去。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八):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叶子黄了,所以它们跳着舞落了下来。”孩子今年七岁,这是他前几天对我说的话。
蓝天白云花花草草在他口中突然有了画面感,他会像吟诗一样和我对话,单独提炼和记录下来,分成了行,竟也成了一首诗。
很惊讶,七岁的他竟然开始用诗意的眼光看待和探索这个世界。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情感是细腻的,情怀也是充满诗意的,哪怕几句短小的话语,都是最原始淳朴的情感抒发,是一闪而过的智慧火花。
所以,我开始关注儿童诗,关注这种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
认识一个小姑娘,高璨,八岁出了第一本儿童诗集,十年前他寄给我的书放在书架上,上面是她稚嫩的签名,那些书如今也成了儿子的读物。高璨笔下是怎样的世界呢?
“绿把春含进嘴里/好久不放/只将几声/鸟的歌儿放出来”;
“时间像草原上的草/我抓得住/却阻止不住它的衰老、枯黄”;
“小镇的清晨/风是起得最早的人/问候过的布帘子/在窗框里伸着懒腰”。
这是一个小小的灵魂看世界的角度。于丹老师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是用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他们还不懂得成人规则的世界。
闲来无事,我也会翻起那些诗集,连同这本《森林的孩子》。
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
老生 70年代人,一个总在码字的公务员,一个努力前行的思考者,一个诗性线条的编织,一个灵性文字的耕种者,重要的是,他是个幸福而又细腻的爸爸——正如他写的夏:别怕啊,胆小的精灵的孩子……让我带你回家。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每个成年人心中都还存留些许诗意,我们匆匆地在城市森林的钢筋水泥中行走,逐渐忘了我们行走的初衷,忘了曾经拥有过的梦。
孩子不一样,他们拥有一整片森林,每一丝风,每一片云,每一滴露珠,每一片树叶,都有着别样的灵动,他们小鹿一样穿行在森林中采集珍宝,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小世界。
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未必还喜欢诗歌,也未必会成为诗人,但他们终究会慢慢丢失了童心。所以,让这些童诗伴他们长大。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九):抓不住的年华 不愿丢掉的纯真
浮躁快餐式的社会,“文艺”这词听上去有那么一丝戏谑,至于诗歌嘛,也不过就是个附庸风雅的标签,所以当你想要告诉旁人你内心对诗歌的向往,你可能会顾虑他会不会回答你“先解决眼前的苟且吧!”这无疑很伤人,把你从那些梦一般美好的场景中拖出来,逼得你承认——诗确实在远方,脑海中的几步之遥,现实中的触不可及。
这样的一本书,整个儿泛着绿,看似大胆却又和谐温婉的配色,无论是封一的绿底黑色线描,还是封四的黑底绿色线描,那些寥寥几笔没有填色的插画,大片大片的留白,一个字一个字的诗名……乍看之下,简直文艺得不像话,若有若无地刺激着还向往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哦,对了,还有中年人,不要忘了,这本书就是老生这个已为人父的中年人写的嘛!大家或许会羡慕他,等读过了几首诗,又似乎觉得没有太多的大不了,反而觉得这人运气怎么这么好,能得到诸方支持,为什么我这个“诗人梦”就不能成真?为什么我甚至害怕于人前提起的时候被人戏笑?
我想了想,那些你没有实现的所谓梦想,要么是经不起现实环境的打压,要么是经不起你内心时光的消磨,那些纯真被逝去的年华逼得四散逃窜,你抓不住、凑不齐、拼不圆。于是,洗去热爱和坚持,剩下的可能也就是哀怨了。可是,老生却没有丢掉这些可爱的纯真的东西,即使他的时光和你的一样,都在流逝。他以父之名,以夫之名,写下了这些字,把他的内心织成一个世界,风和日丽或小雨淅淅,绿意盎然又充满生机。
你看着这本泛着绿光的诗集,一开始你可能暗暗在心底说两句矫情,但是很快你就会放弃。因为,当你随着他在森林间奔跑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慢慢找回属于你的孩子气,猛然间回忆起那还残留着童真的时期,那么远,又那么愉悦,一切都简单又自然。还因为,他们带出了你的往日时光和你没有实现却又蠢蠢欲动的梦想。
你会沉浸在这字里行间,不愿离去。
《森林的孩子》读后感(十):力荐
拿到《森林的孩子》这本书的时候最大感受是春天来了,这整本书的装帧都绿得很抢眼,但并不刺眼。将书脊装订部分直接裸露出来的设计并不少见,虽然我挺担心它的胶牢靠程度以及硬封会不会掉,但我还是喜欢这本书连装订线都是绿色的。
半透明的腰封有一段小诗及配图,没有塞满赞美的文案宣传,所以不扔也可。书名下有一行“每个人心底的森林里都住着一群孩子”,对我来说无法认同,因为我的内心即使有片森林,里面也只会有一个孩子,那就是“我”。
说到作者老生,嗯,没听说过。看作者简介中的介绍,说了跟没说一样,那就索性抛开作者直接看作品吧。
本书大致分了“小孩子篇”和“大孩子篇”两大部分,而前者又分为“夏寻、秋悟、冬智、春爱”四个小部分。
若是平常的读诗习惯,我是会随手乱翻的,翻开哪页就读哪页,绝不会乖乖地从“小孩子”读到“大孩子”,但这次纸质不仅看着就连摸着都太舒服了,所以没能跳开“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的文字其行文用词给我的感觉偏女人,细碎、敏感,有点小天真,只是这“天真”是他内心的天真还是有子在侧所激发出的天真就不得而知了。
一句“电脑里的文字似乎受到感染,重新排列队形,站成一道坚强”,以及“红叶已经褪色,印在纸上的叶脉痕迹愈发清晰”,瞬间让我跳戏到曾经写过这类感怀伤秋的空间。
然后...然后我就开始跳着页数读诗了。
内文排版上基本是一图一诗的搭配,诗的名字都是一个单字,而配图看上去简简单单,不喧宾夺主。不得不提,内文纸页的绿比封面的慵懒。
随手一翻,是33页的《雀》,“树洞门口响起笃笃声”,我以为“醒来的孩子看见”的是一只啄木鸟。“小小的脑袋左歪歪右歪歪”很生动的将麻雀带到了我的面前。
紧接着又随手翻了几篇,“月亮、老树、长老、小鸟、魔法、松鼠、权杖、森林”等词汇被作者频繁使用,作者的心底果然有一片森林。
读老生的诗,会触发童年记忆的某一个点,莫非这就是“小孩子篇”的意义。
等到了“大孩子篇”,文字变成了竖版,也没有了配图。我在177页发现了另一篇《雀》,读起来倒是另外一种味道。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人的配备是它有十首诗是可以扫码来聆听的,我翻了一下,大致记录如下:21页《蜗》、37页《马》、45页《月》、53页《螺》、59页《露》、75页《夜》、107页《蒲》、111页《逢》、113页《诗》、131页《藏》。
为什么偏偏选了这十首呢,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十个字连在一起可能是一句话,一句温暖人心或者让人瞬间醒悟明白了这本书存在的意义之类的话,然后还真试着连了一下,好吧...是我想多了~~
现在这本书已经读完了,“小孩子篇”准备留给孩子来读,期待有不一样的角度发现我没能看清楚的角落,这也是阅读的一点小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