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是一本由亚当·罗宾逊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学习》读后感(一):Practice makes perfect
Up to today, I just finished reading half of this book, yet I am amaze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rite book reflection like this, which I hope can be the starting point, cuz I am eager to change and to share... As you know, tomorrow is always endless, if you don't do it now, you may not do it at all.
I believe I have the learning attitude, yet I have been lacking kinda of appropriate method...
If you want to get things from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 is the way to go, but 'how' has haunted me for quite a while...
Till now, I believe asking yourself relative questions is crucial, as well as asking yourself what I know related to this topic, by doing which can really help me to link the knowledge. It feels good to me.
Having attitude is the foremost factor, practicing is the following.
Let's roll
To myself, to you
《如何学习》读后感(二):如何对科目进行分析阅读?(v0.30)
1.我阅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确定目的)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些什么?(思考已知)阅读阶段(5个问题):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4~6建立对话)5.「专业问题」是什么?(问题的专业化;套用问题模板)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信息的个人化;自己来提问)7.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记什么;发现重要信息)阅读后阶段(可收起教科书,5个问题):
8.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怎么记)9.我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组织信息;帮助你回答问题)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用图表)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我的记忆点事什么?(如何记忆)12.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经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与过去的知识)3)寻找重要信息
4)通过略读获知大概内容
几个问题——关于这个话题,你知道些什么?(若是已学过,可快速回顾)
——这个话题让你想起些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或你希望学到什么?
作用——热身促使你提问?减少对文中的依赖,强迫你思考。让你知道自己的「知」与「不知」。
——使你进入寻找信息的状态。
——热身也是一次复习。
——训练你利用已知知识的能力。对话题知之甚少是,利用已知信息给出「过得去」回答的能力。
你要留意的——主要观点及主题(6个左右)
——各章总结(如果很长,读每个总结的第一段和最后几段)
各章的主要内容——章节标题和小标题(扫一眼所有的小标题)
——该章节的第一段及最后的几段
——每一段首尾的一句话
——章节总结(看之前,先试着自己总结)
——章节结尾处的问题(看之前,试着自己提问)
作用——恰如画家,画某部分细节是后退几步,看看它们是否与其他部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学习时也是,别想把所有的信息和细节加下,却把几个主要的观点忽略了
——尝试简略回答章节后的问题
——定义 + 例子
——问题 + 答案
——原因 + 影响
语法线索——介绍新观点:但是、不管、尽管如此、然而、除了
——解释或强调讨论后的观点:同时、此外、也、不仅如此、除此之外
——为总结提供理由:因为、基于、由于、作为结果
——提供清单: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做法——除非是很重要的问题(记在空白处),否则不需要写下预测
专业问题:各学科、独特的、一套问题。(为弄懂学科,所必须系统思考的)
——想像专家一样思考,就先像专家一样提问(一听这发问,就知道是内行)
——作用:帮助你提取、理解科目
——如何确定:阅读章节总结的问题,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那类问题
——不因科目而改变
五个导读问题:
1)它的定义是什么?
2)可以举一个关于它的例子吗?
3)它有哪些不同类型?
4)它跟什么有联系?
5)可以拿它与什么相比较?
● 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 怎样对它进行判别认定?
● 有没有其他过程通常会同时发生?
● 通常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它?
● 通常找到它的同时,或者在它附近还能找到什么?
● 什么过程能够让它发生改变?会是什么样的改变?
● 关于它的历史,我知道些什么?
自己提问题——个人兴趣、提问
——怎样做:新闻问题、好问题
——回答问题:
1)猜猜看(错了也没事)
2)按重要性次序思考问题(高,必须回答;低,权当兴趣)
六大新闻问题:
1)谁?
2)什么?
3)在哪里?
4)什么时间?
5)为什么?
6)以什么方式?
四个有用的问题:
1)又如何?(它重要吗?还提示了什么?)
2)谁说的?(事实?个人观点?如何证实?依赖于什么?)
3)假如。。。(会发生什么?)
——三种变体:原封不动运用信息
改变信息
将信息个人化
4)这让我想起什么?(哪里见过类似?对此有何启示?)(本书中最重要)
重要信息——比较重要(20%,记笔记),不太重要(80%,基本忽略)
——是否重要,也取决你的目的
——绝对重要的部分:
1)回答导读、专业问题,所需的信息、观点
3)关键术语、概念或观点
——重要观点的线索:
1)开头、结尾
2)用不同字体表示的内容
3)章节总结
——略读的诀窍:浏览文章→绝对重点→慢读重点,略读不重要的细节
——反复自问问题7(以前重要,现在未必重要)
2)任何黑板上的内容
3)老师重复、重读或强调的内容
6)教科书没有的,老师不同意教科书的部分
7)老师着重讲细节,还是勾勒大框架及概况主要内容
8)老师是否不断提及之前的内容
9)讲义上的任何内容
记阅读笔记(课前准备)→记课堂笔记(课间)→合并笔记(课后)
记笔记——使用缩写、标记
——几个规则:
1)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但应保留,作者再三使用的术语或短语)
2)用尽可能少的字数(挤压、浓缩)
——基本要点:
1)读完一部分再记(不要读一句记一句)
3)组织笔记,要形成结构,而非简单列举
4)用图、表、示意图,转换文字
6)使用活页纸(记上页数、标注时间,在教科书上、注明笔记页码)
7)每张纸只写一面
8)不要在电脑上录入你的笔记(失去自由度、参与度;写论文则推荐)
课堂笔记要点:
1)留心老师常用的术语、词汇、口头禅(推荐在考试、论文中使用)
2)课后在进行思考的问题,可用「Q+问题」表示
3)不确定老师说的,标注「sp」,在课后查证
4)没上课借笔记,找一五一十记下所有的人借,再自己决定什么重要
合并笔记——删除重复的内容,将补充的所有新信息、加入阅读笔记(不要删除老师提到的内容)
——基本要点:
1)笔的颜色,一两种就好
2)整段读完,在做标记
3)减少标画的字数,不要标整个句子(可在空白处做垂直标记)
4)在空白处,写下你的想法和问题
5)不要用尺子
信息组织:对信息分类
促使你与材料互动,而非仅仅“看”
——如何提问:
1)可以用多少种方式比较(不断打乱信息,重新分组)
2))哪些内容有相似之处(并分到同一组,起类别名称。最多十组)
3)哪些内容不同(并分在不同类别内)
4)哪些内容紧密相关(找出各孤立信息间的联系)
5)据专业、导读问题,不一样的内容有何不同
——组织信息,回答专业问题
《如何学习》读后感(三):我们真的懂学习么?
1.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学习之道
2. 这本书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主要有两个大板块。
尖子生的十二个原则和赛博学习法。
作者把它们非常非常细致化地描写出来。开始的时候我看到这十二个原则和赛博学习法还不以为然,但是经过作者细致讲解一番后我才发现作者的这一套理论的确精辟。
首先说尖子生的十二个原则。
1.在教育你这件事上,没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
的确,主动权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无论老师讲得如何精辟入里,如果我们自己没得这个积极主动的心思,那谁也没办法。
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多也只是达到一个还算过得去的普通生的成绩。而尖子生则会想方设法地去了解更多。因为他们知道,仅仅局限于老师的讲解是不可能满足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的。
3.并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都同等重要。
这个在于你自己的取舍。看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4.分数只是主观的意识。
你的成绩如何完全不是最重要的。它所呈现出来的也无非只是你在这次测验中的表现。它跟你的个人能力,才智丝毫不挂钩。
5犯错是你为学习或者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避免犯错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弊端。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怕犯一丝错引来别人的反感或者不屑。但是这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必不可少的,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老话了,但的确是这样。根本没有所谓意义上的失败,每一次的试错都是我们离宝藏更近一步的脚印。
6.问题的意义在于得到你的思考——而非仅仅得到你的答案。
得出一个答案很简单。但是深入地进行思考,寻求多方面的解答却比较困难。而尖子生则是这样,不满足于答案,他们追求的也不是答案,而是一种对于世界,对于问题的一种深入的思考,探究。因为他们的确对这一切都很好奇。
7.你上学的目的是学会自己怎样思考,而非重复教给你的一切那跟一台机器有什么差别?
唯有你自己的思索之光才能照亮你的精神世界。
8.并不是所有科目看上去都很有趣,很重要,但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比起无聊被动且学不到好得多。
的确,一个是无聊还浪费时间,另一个选择虽然有点费力,但是让你更积极,更富有挑战性,身为男人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9.真正的学习可能又难又令人沮丧,同时还让人畏惧,但它也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力量。
只要你深入地研究某一样事物,甚至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虽然会很累很疲惫,但是我想当你完成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和回报是任何感觉都无法比拟的。
10.你在学校成绩如何反映的是你的态度和方法,而不是你的能力。基本上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成绩,当然如果有一个好方法则更是如虎添翼。但这一切反映的都不代表你这个人如何,不是你完成的差劲,你这个人也就差劲儿。它只反映出你对于此事的态度及方法是否正确。11.如果你是为了分数或者别人的认同而学习,那么你会失去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你还将你的自尊置于你无法掌控的事情之中。 不说学习,任何事情都是。如果你是为了他人的看法或者期待而做的,那么这个过程便会变得很煎熬,你也会变得不像自己。一切唯有从心出发,实实在在是为了自己,自己便能承担起这个责任,也就能享受起这个过程来了。是福是祸,是劫是缘,都是我是自己事儿。 12.学校是一场比赛,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我已经离开学校了。这场比赛我的成绩并不怎么好。这十二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学校,在社会上工作的时候学习任何事物也可以运用上这些原则。这些原则 就像一套罗汉阵一样,对任何对手都管用!接下来是赛博学习法的分析。赛博学习法主要是提问。通过不断的提问来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问不比回答简单。如果说做一个比喻,“回答”则是一名执行任务的士兵,冲锋陷阵。而“提问”则是一名统率的将军,运筹帷幄。我相信赛博学习法的这十二个问题能让你成为一名很好的将军。1. 我阅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确连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闷着头瞎做。目的就是你航海路上的风向标,不想迷失在茫茫大海上,你就得跟着自己的风向标走。2. 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这一步能够将脑海梳理一番,让你对事物的认知更清晰。3.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括事物的能力。4. 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这能让你跟作者形成一种互动。猜中了当然可喜,不过即使猜错了也无妨。一场游戏重在参与。5. 专业问题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专业问题。而你的任务便是去找出这些专业问题,并回答。6. 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越多越好。这是引起你自主思考的关键7. 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 这个学校里哪些是漂亮女孩?同理。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它们来,然后跟它们形成连接。8. 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除非是文学摘抄,否则其余的你都要试图用自己的话用更少的话说出来。因为摘抄并不代表你就了解了。9. 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把你所知道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出来会帮你形成另一种思维。10. 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尽量用图表去表达你所知道的信息。因为人的记忆力对于图表是文字速度的好几倍。11. 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是需要刻入脑海的?这个需要自己去衡量12. 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就像一片片的湖泊,如果把阻塞它们连接的土地挖出一条沟来,那么总能形成一片汪洋大海。 学习个东西还得遵守这么多原则,回答这么多问题,真是麻烦。反正我是不会做的,你们呢?
《如何学习》读后感(四):学霸是如何炼成的之赛博学习法
赛博学习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理解知识,
学霸不仅知道比赛的规则,还了解老师评分的依据。
这种方法原理是会针对正在学习的课程知识材料,提出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慢慢地,通过信息的整理和再整理,以及在新知识与你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才会真正理解所学新的课程知识。
赛博学习法:十二个问题
当学霸在学习某一个科目的时候,不管有意无意,他们都会问自己同样的十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是赛博学习法的基础。
问题1:我阅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在阅读之前,你必须知道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知道自己应该留心什么。
问题2:关于这个知识点,我已经知道些什么?
在你看完标题但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之前,作为热身,你应该花几分钟的时间快速写下关于对应知识点所有你知道的事情。
问题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开始仔细阅读之前,你需要通过略读文章来知道文章的要点梗概。
问题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你可以尝试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作者接下来要讲些什么内容,让自己先他(或她)一步。
问题5:“专业问题”是什么?
每一个科目都会有一套自己的问题,必须牢记这些问题。
问题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你必须意识到你能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问题。
问题7:这篇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
你必须分辨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值得你把它们写进你的笔记里面,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你的阅读目的(问题1)。
问题8: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在你选择、记录重要信息的过程中,你应该用你自己的话,尽可能简短地来表达作者的意思。
问题9: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记完笔记之后,仔细看看你的笔记,看看文章是如何组织信息的,同
时,也想想你是否能够创造合理的新信息组或者信息关联。
问题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
再一次通读笔记,你现在的目标应该是将尽可能多地将信息转化成符号或者图片。
问题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现在你已经对文章的信息进行了处理,而且也开始理解这些信息,你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你,确保你能够记住考试所需要的信息。
问题12: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当你阅读笔记时,你应该看看新信息怎样才能够与你已经知道的知识结
合起来——不是只关于这个话题,而是关于其他所有方面。
赛博学习法使用原则
关于赛博学习问题,请记住以下要点:
● 不管是十二个赛博学习问题,还是你提出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根据你正在学的材料以及你的阅读目的,有些问题你可以直接跳过,而有些问题必须仔细研究回答。
● 有时候你并不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重要的是你尝试回答的过程。
● 十二个赛博学习问题的顺序只是大致顺序;有些重复,有些甚至可以合并。当你掌握了问问题的过程之后,同时对信息进行改述(问题8)、组织(问题9)、图表化(问题10)以及记忆点的生成(问题11),对你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 你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科目来调整十二个赛博学习问题。
● 尽管十二个赛博学习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但你仍需不断重复问这些问题。在同一份材料中,你提问赛博学习问题的次数并没有限制,就如同下面这个图表所展示的一样,赛博学习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进行的过程。
《如何学习》读后感(五):学习才能带给你真正的满足感
毕业多年之后,面对现实的工作环境,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并没有真正主动的学习过什么,就像书里说的,一直都在被填鸭式的教育。
我是个很典型右脑思考的人,对文字的理解远不如图片,初读时被里面细碎的方法论述快绕蒙了,一度中断了阅读。
机缘巧合,在知乎看到一个介绍“费曼技巧”的帖子,突然就想到了这本书,终于决定再复读一遍,果然收获颇丰,现把书内的“赛博学习法”自我内化理解后总结如下:
1.“学校的成绩反映的是你的态度和方法,与能力无关。”
2.该有的态度:
(1)学习才能带来的真正的满足感
(2)带着你的好奇心,质疑显而易见的一切
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孩子因为好奇而天真快乐,而娱乐致死的年代,我们的大脑更适应娱乐和游戏带来的刺激感,很容易觉得无聊。学习成了一件被动的事,我们为了“上大学,走上成功之路”、“满足大人期待”、“让别人敬佩”而读书,却忘了学习最原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3.学习是什么?思考
4.思考是什么?理解你好奇或你本不理解的事
5.要怎么理解?
(1)找出关键点,与自己已理解的知识相关联
(2)尝试多个角度重组信息,越多关联越能加深理解
(3)确立了联系点后,把他放到你能理解的结构里并记忆
6.没了
引用一句作者的话
“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好理解,是你赋予了世界结构和意义。如果不是你塑造信息、关联信息,那么知识和信息其实并不存在。”
共勉
《如何学习》读后感(六):一本有干货的好书
最近学习任务繁重,总是觉得自己效率太低,于是决定向外求。类似的书翻过不少,这本书难得的干货比较多,刷新了下自己的学习方法,比较有收获。推荐大家阅读。
顺手分享下读书笔记,准备照此实践一下,给大家作个参考:
我从本书中学到的学习态度:
* 不追求速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科目也有不同的速度
* 最好的资料不一定是教科书
* 要始终保持不断提问的状态,学会提问,不要等着被提问
学习的时候时刻放手边的准则:
* 赛博学习法
1. 为什么学这个
2. 我都已知什么?
* 更好地记忆新知识
* 应试时,大脑一片空白,迅速回顾已知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 避免受作者影响,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 测试下自己知道了多少
3. 确定主要内容
* 框架图,科目框架图,非教科书框架图
* 细节不重要,时间不要多花
* 学习过程中,是不是退回来看看框架图
* 文章
* 主要观点、术语、概念
* 主要观点和概念等出现的顺序
* 书
* 序言、简介
* 作者生平
* 目录、各章总结
* 章节标题、第一段最后几段、首尾句
* 百科、知乎、豆瓣参考书等
4. 猜下作者可能要说什么
5. 要会提一些专业的问题:定义、例子、类型、联系、相似比较
6. 自己另外还关心什么问题,多联系,可以提高洞察力
7. 重点在哪里?80%的精力放在20%的重点上
8. 自己的改述和总结
* 笔记不是复制,是思考处理过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
* 随着思考的深入,不断地更新迭代
* 字数尽可能少,但是记下来的,就要确保隔很久也能看得明白
* 写一面,方便铺开复习
* 读完一段后再划线,段落用垂直线
9. 脱离教科书,重新组织信息
* 重新寻找分类角度,带给自己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
10. 用图表表达学习思考的过程,总结知识点。把书中的图表,用文字表达。
11.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重点记忆:理解、找特征、找联系、重复
12. 把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
* 学习笔记,就是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
* 任何时间跨度或者学科跨度的知识,都能用一页纸表达
数学金融类学习方法补充:
* 熟悉所有符号体系及术语定义
* 大量练习,每次练习同一类问题
* 从模仿教科书的步骤开始,再简单的也要认真模仿
* 切记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收集和整理信息
学习安排:
* 待办事项:必须完成,尽快完成
* 一周日程表,知道自己哪些时间是空的,好把番茄任务塞进去
* 大任务分解成尽可能小的小任务,比较容易执行,而且不怕被别的任务打断
* 某个科目看不进去了,可以换一个科目
* 每周整理一次笔记
《如何学习》读后感(七):一本真正的学习指导书
在看了很多知乎推荐的比如跟时间做朋友之类的垃圾书之后,总算让我找到了这本充满干货的书。甚至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如何快速高效的学习,是我的问题,我带着这一问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这本中系统化的方法,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所研究的问题,准确一点来讲,应该叫做,如何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来进行自学,并且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这本书中所针对的是美国的在校学生,很多地方对于我来讲有一些的差异。并且他提出的更多是如何学习,关于如何考试拿分其实并不是特别偏重。是一种系统化的进攻性学习。
我接下来想试着结合一些其他内容对其进行一番改造,以适应自学的特殊性。
首先,学习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理解和记忆。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达成两者,并且有些努力同时达成两者。那学习方法是什么,就是最快速、高效的理解和记忆。不过有学习方法是不够的。要完成我的目标“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来进行自学,并且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应该是由3个方面来构成。1、最快读、高效的学习方法 2、最明确、细致的考试策略。3、最有效的精力与时间管理
让我们来对书中十二个问题进行一番解读
1、我阅读这篇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在书中 ,作者给它的定义是预热。我也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心理学中也验证了这个问题,称作启动效应。我们首先给自己的系统1进行启动,用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完成这个目的,或者注意这个目的。
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开始对过往的知识进行了连接,用所谓高速公路理论来说,就是通往一个地方的路越多,越容易记忆,理解。
3、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略读,来大致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概念的框架。
这三部为起步
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我认为这一个步在阅读一些结构散漫的材料的时候或许有用,就教科书而言,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给你猜的,我对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你看困了,是因为你的大脑无聊,很赞同,我觉得这一步应该是在你有多余脑力的时候再去做,其余时候应该略去,专注于其他的问题。
5、专业问题是什么?
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用一个词描述,叫对话式的阅读。要理解,首先要通过阅读,如何阅读能达到更好的理解,作者这里给出了答案,对话式的阅读。通过提出问题,来与作者对话。不是在记录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作者来解答。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而不是被动的被填鸭。类似的讲法,学校里也听过,
这两部可以归类为增强理解,因为对话式阅读是为了增进理解。
7、这篇文章里有哪些重要信息
8、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9、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
这四个问题,归类为这之前提到的,增进理解和记忆的共同的区间。
这里讲一下目前为止关于关于提高记忆的几个方法,这里面有些方法也可以提高理解。
1、排序(不是单纯标数字)
2、图表化、联想 比喻 编故事等小技巧
3、艺造
4、重复 (并且是否可以进行主动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思考 如何改进和添加。)
这4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成1.收集资料(路线图),2.对这些资料进行一次小费曼。3.分类、4、图表化信息。
视觉是人类最敏感的感觉,在单纯线性笔记的基础上延展,分别是对重要问题进行费曼方法,另外又重新分类,把一个问题肢解分类,一方面为图表化提供素材,一方面更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依然要定期的重复,这里说的用测试代替重复,本质上还是重复。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反思之前笔记是否可以做的更好,有更加优质的联想或者其他助记方法的加入,并且这里的测试,也应该是自己测试自己,对自己进行提问,而不应该是单纯的做题。
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12、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这两部分是归为记忆。首先各个问题之间的顺序并不必那么死板,因为有些增强记忆的方法,比如联想和比喻,同时还可以增进理解,那么在之前就可以运用这种小技巧。在之后,我们可以再审视一些难点,加上一些小技巧。
而其后所说的把所有的内容总结在一张纸上的方法,我觉得也是非常好。一方面温习之前的内容,一方面记忆点这个概念很有启发,是否可以不断的把知识浓缩成一个记忆点。记忆点是人类的记忆的一把钥匙,在艺造记忆中,它通过一点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来回忆。我对于艺造记忆耿根于怀,我觉得确实无法通过形象记忆一本包含几万个复杂概念的教科书,但是艺造记忆是否可以去记忆一点。通过这个浓缩的点,去回忆起整本书呢?
那按照这些问题,进行学习的步奏应该是这样
1、进行启动效应的预热
2、对话式阅读
3、信息收集分类——重点部分费曼——信息再归类——图表化笔记——重复测试(这里作者通过分布的方法,先是线性笔记的收集信息,再进行图表化笔记,我觉得学习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图表化笔记,也就是所谓的笔记流。)
4、添加记忆点——不断1纸压缩
对比起传统学习方法
线性阅读+线性笔记+机械重复。我只能说,自然有效率的多得多。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本的作者,在12个问题后面隐藏着的,基本上是人类至今所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我只能说,令人赞叹。不过,对于我而言,这或许还不是终点。
《如何学习》读后感(八):《如何学习》读后感
这本书的更适合高中、大学生来读。在后几章关于论文如何写,我就跳掉没有看。
书中主要提到“赛博学习法”,按我的理解,就是把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其实他所提到的方法,模模糊糊的印象,觉得以前老师也有所提及。只不过当时也许小,不能完全明白。也不像他所写的这么系统。
任何一套好的方法,不需要完全照搬。只要吸收其中的几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融会贯通的运用就已经非常有效了。以下是对我有用的方法:
1、看一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猜测作者的意图,提出问题并问问自己,我知道什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章节、开头、结尾。老师的板书及上课老师说的,书中没有的内容。
2、笔记:用自己的话总结,用图来表示,不断地修改(不要抄,每次都自己再写一遍),与我所了解的知识相连接。
3、学习不是一个会自动发生的过程。你需要创造信息,而不是搜寻信息;你需要去构建理解力,而不是被动等待。
4、遇到无法理解的内容:1)查字典、网络。2)回到关注主要的内容中去。3)看结尾部分。 4)看例子。5)重走你走过的路 6)边睡边想 7)教别人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就不要再去想了,时间会给解决答案。
《如何学习》读后感(九):《如何学习》与学习材料对话
《如何学习》原书出版于1993年,而我于2016年读它时,距离其出版已经23年了。读完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在上学时就与它相遇,那我的学生生涯乃至整个人生会大不一样。
我是文科生,并且严重偏科。数学、英语是我的弱项。老师、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希望能向擅长这两科的同学请教,该怎样学习。结果是一无所获,就如同其他同学向我请教,语文,历史这些科目应怎样学,我说不出所以然一样。别人以为我记忆力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我擅长的这些科目很少背,因为高考的考试根本不会考「某某朝代是何年建立」这种问题。那这其中的关键在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阅读了这本书。
这个关键就是我对这些学科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对于我学习好的科目,我不自觉的使用了本书中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
「Cyber学习法,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第一步是对话:你会针对正在学习的材料,提出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慢慢地,通过信息的整理和再整理,以及在新材料与你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你将真正理解材料。……关键在于知道该问什么问题,以及该在什么时候问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份学习材料时,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希望从中得到什么,并且必须很具体。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的放矢,让材料为我所用,不再困惑迷茫。我们需要问自己对于将要学习的材料,知道些什么,能联想到什么,希望学习到什么。这能使学习变成一场「游戏」,刺激我们的大脑,使它高速的运转起来。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材料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这才是我们想要学习的,要避免被一些细枝末节的观点所困扰。
当正式开始学习时,我们需要进行「主动阅读」。不断的猜测作者将会讲些什么,主动的与作者进行「对话」。这使得我们可以及时得到反馈,让沉闷的学习变得有趣。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导读问题」引领我们快速的进入材料之中,而「专业问题」是我们系统学习的必要所在。而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假如……」或「这让我想起了什么?」这种问题,将激发我们的想象,引导我们去发现与回答其他所有的问题。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牢记我们最希望从中学到的什么。试图理解材料中所有的信息,是对自己时间与精力的极大浪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获得的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形成笔记。笔记要有清晰的结构,而不只是简单的复制。并且最好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将笔记进行重组,这会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材料。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来呈现信息,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思维导图」。
记笔记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的记忆。每个人偏爱的记忆方式并不相同,因此所谓的记不住并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我们要牢记的是:
「你的记忆力完全没问题。记忆力并不是与生俱来而且无法改变的,记忆是一项技能,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
最终,随着学习理解的深入,我们可以将新的信息融入到整个知识结构中,使之更加完整。而这并不是终点,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使用「Cyber学习法」重复这一过程,最终改变我们整个人生。
《如何学习》读后感(十):学习是一场自我拷问
虽然已经毕业了几年,还是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下这本书,因为在整个上学期间 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圪塔,我想解开它。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病,不管开始去学习什么 我总想要完全准备好了再去学才算是真正开始,比如现在上班了, 要做个什么 如果不看几本相关的书籍或者相关的课件,形成自己的系统,我就觉得自己不行,特别不爽,根本没信心,就算实在工作当中用的还不错。
回到本书,尽管书中对一些具体学科的学习列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对我而言 正如作者所说,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嗯,不要迷恋和神话学校、老师,他们也是普通人罢了,他们的教学很难照顾到每个人,而具体到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又是不同的,这个时候主动,有着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会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这个时候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脱颖而出。
拒绝被动,在学习的路上不要停止拷问和质疑。提问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引发思考,成就感不是为了得到外界认可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