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之道》是一本由金璞 / 张仲荣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运营之道》读后感(一):抽丝剥茧方法论:PDCA
猛一看,PDCA和之前很有名的什么CDMA很容易混淆……其实这PDCA是这本书里非常经典,甚至可以说是少量亮点的模式抽样化。
虽然作为运营来说,这个工种实在很难有相对固定,相对大同小异的流程化东西的。
lan
Do
Check
Action
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我认为作者是希望通过这个模型,从其之前经历的运营工作中找出规律的,作为读者,我非常赞同这种逻辑,当然这可能也是这本书几乎仅有的亮点。
巧合的是,我最近手头也还有其他类似的书要读,比如《从零开始做运营》,其实光翻目录就能看出——
在这两部作品里,运营无一例外被拆解为:内容,活动,用户,若是非要包含三者,用“产品”则再恰当不过;
最后的评价就是,入门级运营读物,适合了解和初步梳理运营思路框架。
《互联网运营之道》读后感(二):内容+活动+用户【互联网运营之道】
一.运营基本逻辑
二.内容运营
三.活动运营
四.用户运营
五.数据运营
产品运营就是商场本身的建设和布局优化,尽量为用户在商场和购买时提供方便和舒适的环境;
内容运营则是商户的引入和展示,提供更多的商品,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商家和商品的摆放和推广;
用户运营则需要研究用户心理,研究用户逛商城的路径消费习惯等。
互联网一定要达到垄断才能最大获利,而这个垄断一定伴随着长尾理论的实践
===================一.运营基本逻辑
在产品同质化的时候,运用成了同质化产品竞争的法宝。特别是到产品后期,运营为产品带来的差异化价值越来越大。
====产品贯穿于用户的四个周期:
1.1解决什么用户需求(今天、昨天、和明天的需求)?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要占多少市场份额,用户量级有多少?
1.2圈中用户
1.3搭建应用场景(明确的用户、明确的场合、不复杂的操作、可以落地的闭环)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为什么说运营驱动产品?
是因为运营在面对数据、面对用户、面对用户真实的应用场景时,需要不断地通过真实的数据来给产品反馈。
正确的时机,已经准备好的市场和技术背景,加上累积已久的能力。
运营的基本流程:PDCA
D执行
C检查
===================二.内容运营
GC
UGC
5W1H(WWWWW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1、对象 (What)——什么事情
5W1H分析法思路
5W1H分析法思路
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这个产品不挣钱,换个利润高点的好不好?
2、场所 (Where)——什么地点
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
3、时间和程序 (When)——什么时候
例如这个工序或者零部件是在什么时候干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干?把后工序提到前面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干?
4、人员 (Who)——责任人
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既不负责任,脾气又很大,是不是可以换个人?有时候换一个人,整个生产就有起色了。
5、为什么(Why)——原因
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变动?为什么不能使用?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非做不可?
6、方式 (How)——如何
手段也就是工艺方法,例如,我们是怎样干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干?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干?到底应该怎么干?有时候方法一改,全局就会改变。[1]
3.信息发布:受众清晰、目标明确、时间恰当
新媒体:
3.信息推广:定义目标用户、找到目标用户、适时投放、联合发酵
===================三.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的目标就是获得新用户和激活老用户,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非常模糊。需要5W1H量化
--如何量化目标?
2.研究自己过去的运营情况
3.明确目标用户的用户特征。比如湖南卫视就偏向年轻人,节目类型和服务风格以及主持人
--活动策划
2.吸引力
3.执行力
4.传播力
让利
试图引起讨论甚至争论
爆点要有争论性,爆点的切入点要足够新颖
冲高回落概念值:
[活动后数据-活动前数据]÷活动峰值数据*100%
活动增长率;
[活动后数据-活动前数据]÷活动前数*100%
===================四.用户运营
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变现大多数来自产品售卖;
互联网行业,却往往通过大量用户免费使用产品获取流量,再依靠流量变现
互联网3C模型:用户-内容-收入
DAU日活 WAU周活 MAU月活
用户运营3件事:
开源:提高注册用户量;入口+转化
节流:防止用户流失、召回流失用户
APP产品重点:结合产品的主要功能,找到用户的最高诉求,只打一个点
互联网人认为微博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而三四线城市觉得微博就是上访的
产品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用户曲线:正态分布
我们要留住用户,就要研究用户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要回答三个问题:
1.用户为什么会流失?
2.如何防止用户流失?
3.用户流失了怎么召回?
用户建模:
某个游戏产品,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活跃用户在活跃过程中会加入某些工会,但有些渠道进来的用户特别用户流失。
那么我们就要去研究这个渠道进来的用户是否不知道如何游戏,就要针对渠道引入的用户进行教育,提供玩游戏以及加入工会。
1.分离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
2.研究活跃用户的成长路径
3.引导不活跃用户走向活跃
==优质成长路径:高概率命中、可复用到其它用户
大部门的产品运营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办法明确用户所有的使用行为,我们只知道用户不活跃,但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活跃,怎么让他们活跃?
比如母婴。用户从怀孕开始到生产,时间点是可以预知的,而且这个预判的变化基本不会太大,这种用户需求也几乎是统一的
比如双十一:别人都在买,你不买就吃亏的潜在心理
用户激励四部曲:
1.用户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用户的哪些行为应该被激烈;
4.搭建用户体系
产品激励的三种手段:
产品功能得分级满足
《互联网运营之道》读后感(三):入门书籍,先免费提供服务获得海量用户,再通过交叉补贴的方法盈利
第一遍(5小时25分钟)
第二遍(2小时)
总阅读时间7小时25分钟
早上把这本书过了一遍,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把运营过了一遍,什么是运营,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比如广义上的理解是:将产品推向市场到实现商业化策划,并持续产品良性运转的过程。不置可否,云里雾里的。广义上的运营有:市场推广、商务合作、产品、运营、平台服务、商业策划、销售。把用户变成客户的过程。
狭义上的是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每一个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比较浅显。当然也没记住多少。
印象最深的有几点。
1、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先免费提供服务获得海量用户,再通过交叉补贴的方法盈利,汇聚用户到流量变现的过程。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不过很遗憾,我们的产品不是,更多的是利益驱动。佣金的模式。
2、活动的目的,一是获得新用户,二是激励好用户,促进活跃(之前没有这么明确,可以加强)
3、一套用户激励系统,促进用户成长,
然后还有其他一部分比较靠近心智的内容,比如,做公司的运营啦,狼性这些东西。
内容还是不错的,只是不适合现在聚享游这个平台而已。能借鉴的就借鉴了吧。就像用手机注册这个借口,还是可行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研究清楚期目的是什么,才能更好的采用其方法。直白点说就是,抓目标用户,而不是大撒网。
小结:该书还是以方法论为主,比较适合新人,增加一下知识面,拓展一下业务水平,还是不错的,容易让你形成一个大致的知识体系,方便之后的发展。
吸取个教训:看书的时候勤记笔记,对于这类的书籍,可以适当的放慢一些,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写写画画一起上,是最好的。
《互联网运营之道》读后感(四):适合互联网产品运营求职小白扫盲入门读
这本书被认为是互联网运营三部曲,主要是因为产品运营这个岗位太新,新到能人们都在抓紧时间埋头工作挣钱,而非总结方法论集结成书出版,而让这个领域的好书太少。
本书最好的部分在1、2章,极其适合给互联网新人扫盲,理清楚运营、市场、商务、产品各自的kpi和职责是什么。还没在互联网企业入职的,通过这个可以知道互联网企业的基本架构;在互联网实习过的或刚入职的,则更能结合实践,明白互联网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体是怎样的存在。整本书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两个章节啦,可以细读。
接下来的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和用户运营三章,可能是篇幅或作者个人阅历原因,写得比较浅。不过用户运营部分有点意思,讲了几个如何留存、召回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