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她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2 20: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她们读后感10篇

  《她们》是一本由【美】玛丽·麦卡锡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们》读后感(一):选择决定生活性格决定命运

  读懂《她们》这本书是件不那么容易事情,但如果能真的读进去,收益定会无穷。第一次阅读花了两周,是2016年目前所读的书里花时间最多的一本书。看完第一遍后,建议读者先了解两个最基本的信息

  1、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Poughkeepsie的一所文理学院。学校成立于1861年,建校之初是一所女校,也是著名的“七姐妹”之一,1969年起,Vassar才开始招收男性学生。学校目前约有在校学生2450人,师生比例是1:8,来自50个国家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8%。学校在最新的US News文理学院排名中位列第12。

  2、作者玛丽•特莱斯•麦卡锡(Mary Therese McCarthy,1912—1989)是一位在美国当代文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作家。她擅长对婚姻、两性关系知识分子以及女性角色进行辛辣评论

  全书以一场特殊婚礼开篇新娘凯是个刚从瓦萨学院一周的学生,新郎是个不太靠谱艺术工作者。参加婚礼的没有亲人,而是一群令人眼花缭乱女孩,这些女孩跟新娘一样都来自瓦萨学院。全书也正是围绕这群女孩而开展的,特别是新娘交往甚密的好友多蒂、海伦娜、诺琳、波奇(玛丽)、波莉、普瑞斯、莱基、丽比,她们在瓦萨学院接受高级教育拥有改变世界理想,但因为来自不同家庭所以他们拥有相对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故在她们融入社会过程中,都做了不同的选择,使得自己拥有了不同的信仰,从而后续他们也拥有了不同的生活。

  就如凯来自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对她非常的宠爱,她性格外向,拥有积极向上人生观,深爱着她的爱人哈罗德。繁忙工作贫困的婚后生活、爱人的谎言她都容忍着,她活在自己虚构生活中。哈罗德在凯及他的众多女伴的眼中算是一个比较才华编剧。但他本人在书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怨天尤人而不那么努力的,他总是将他的失意归结于某些外部原因:比如将他的失业归罪于他拒绝了那个有点娘娘腔的导演对他的骚扰,将他的贫穷归结于他因为选择热爱生活的凯而没有选择那些更富有的女性。他是一个极度矛盾个体,他深爱着热爱生活的凯,同时他也无法拒绝各种诱惑,特别是女性肉体的诱惑。婚前他乱搞男女关系,婚后他依然没有停止他的种马行为。久而久之,他们的婚姻终于走向终点。而对于努力的凯来说,这样的失败是她无法接受的,所以她崩溃了。虽然她的父母用更多的宠爱去修复她的创伤,但最终也无法挽救她。她的生命终止于从她第二十层都公寓里的跌落,警察结果是她是失去平衡而无意跌落,而她的前夫哈罗德却认为她是自杀。就在同样的一天,在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里举行了凯的丧礼。同样参加丧礼的不是挚亲而是那群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瓦萨学院的挚友

  一群美丽的瓦萨女孩,一群拥有不同信仰的瓦萨女孩,一群屈服于社会及环境的美丽瓦萨女孩,最终她们在那个变革年代里没有实现改变世界的理想,而只是屈服于社会。她们反抗过,她们努力过,但她们的努力并没为改变什么。富家女成为了富豪太太,虽然是被人不太尊重犹太人医院的女技师更加严谨的尊重刻度标尺;欧洲战争爆发了,莱基终于带着她的女伴回到了纽约。。。。。。。

  《她们》结束了,但她们依然在继续,发生在无数“她们”身上的故事随着充满变革的时代在不停的变迁着。美国在发生变革,全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在不停的变化着。但对于女性面对婚前性行为、坏男人、工作和家庭的矛盾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存在,这其中唯一不同的是女性的选择。

  《她们》读后感(二):Saying Good-Bye to Mary——她活脱脱就是一个女神

  我们的玛丽·麦卡锡

  曾经许多次听闻玛丽·麦卡锡的大名,我很少能完整的想起她到底是何人,而我最早想到却是汉娜·阿伦特。很奇怪,在1975年12月4日,69岁的汉娜·阿伦特在家中会客,却心脏病椅子上倒了下去,至此没再醒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言,但不知真假,当时汉娜·阿伦特会客的人可能是玛丽·麦卡锡。

  前几年,看过电影《汉娜·阿伦特》,在电影中一直陪伴她左右的那位,气质绝佳的珍妮·麦克蒂尔女士扮演的就是玛丽·麦卡锡。作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我还把玛丽·麦卡锡的照片和珍妮·麦克蒂尔的照片,两两对照,不用多说,长得还是真是相像,这点还包括在气质上。

  是的,这个纯属是笔者个人喜好。我是珍妮·麦克蒂尔的影迷,还想推荐各位看官去认真观赏《黑天鹅礼服》、《时梦时醒》和《圣埃克苏佩里》三部电影。

  这纯属我的题外话,回到正题,我们的玛丽·麦卡锡在阿伦特去世的一个月之后,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一篇悼念长文叫做《再见,汉娜》(Saying Good-Bye to Hannah),现在读来仍是十分真挚感人,网上还是能找到部分节译,大家不妨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悼念长文中关于汉娜·阿伦特外表描述,那么我们静下心来,姑且摘录两端,听玛丽·麦卡锡怎么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妩媚诱人、富有女人味,因此,我称她是女犹太人(Jewess)——一个用来称呼锡安人的女儿们的旧时词汇。就像西班牙流苏围巾和汉娜非常相配一样,这个称呼和她相得益彰。尤其是她的眼睛,如此明亮闪烁,当她高兴激动时候,一双明眸熠熠生辉,但她的眼睛也很深邃黑色眸子深远目光,敛着一泊灵性。汉娜身上有某种深不可测东西,安居于她的目光之中。/她有一双小巧的手,迷人的脚踝,优雅的双足。在我认识她的这么多年里,她很喜欢鞋子,从没亏待过她的脚。她的腿,她的脚,她的脚踝,全都透露着敏捷决断。只需看看她在讲台上的姿态小腿、脚踝和双脚都好似要和她的思绪保持一致。当她讲话时,她会踱来踱去,有时双手插入口袋,像在独自散步,沉思。允许的情况下,在讲台上她会一边踱步,一边手拿一支装着烟嘴的香烟,时不时吸上一口……她是一个如此随性的人,会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停住,皱着眉,盯着天花板,咬着嘴唇,沉思地托着下巴。如果她是在念一篇演说稿,那么就总是会插入旁白和感叹,就像她文稿中的脚注一样,布满限定性的条件附加说明

  “ 如果你对汉娜有所理解,就会认识到,汉娜更倾向于多而不是一(这也许能够解释,对于极权主义这一世界中的新现象,她为何抱以如此恐怖的认识)。她没有寻找万能方法或放之四海皆准的通则的意愿,如果她有所信仰,那么这信仰绝不会是一神论的。她的作品向许多方向发散,在每个方向上,都像青嫩的树芽,抽枝延蔓,毫无疑问,这部分要归因于她对经院学术喜爱,但与此同时也证明了,在世界的丰富性和强烈独特性面前,她那充满敬畏谦卑。”

  如果,可以我实在不想再描绘玛丽·麦卡锡的相貌,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就此画上句号。如果,玛丽·麦卡锡很像汉娜·阿伦特,反之,汉娜·阿伦特更像是玛丽·麦卡锡。权当是另一个身份下的另一幅侧写像。

  不过,不同的是我们的玛丽·麦卡锡很爱笑。

  事实上,1966年出版的《她们》这部小说是玛丽·麦卡锡的最好的一部小说,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那么阅读一部好的小说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管,玛丽·麦卡锡的这部小说的中文译名是《她们》,《群像》抑或是《群体》这样的滑稽,除非是够好的话,真的够好,这不是谎话,所以,让我们再一次或者是第一次仔细聆听玛丽·麦卡锡,然后从这里试着往前或往后走下去,顺着文字走下去。

  玛丽·麦卡锡笔下的她们

  在一些西方评论者的笔下,常常会拿玛丽·麦卡锡和海明威进行比较,较之海明威的简约新闻体,玛丽·麦卡锡语句的读感更像是冷漠。海明威这样的大男子,几乎不会把笔触的目光注视到女性身上,在《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巴克莱就像是一件为了结局提供悲剧性的道具,跟亨利上床,怀孕,最终死于难产,难免不禁让我唏嘘,此刻的亨利是悲情无奈,死亡带走了女性,给男性开了一个浮夸的,感伤的时代玩笑

  玛丽·麦卡锡则完全不同,脱开小说自身的内容,和小说的题目是作者命名,她使用了一个掌故,一个历史性的时代印记

  故事从罗斯福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写起,罗斯福总统的任期有一部分深刻的跟二战联系在一起,毕竟罗斯福先生由于二战原因当了12年总统,从一开始就把这几个女孩推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具有死亡意象的时代,写到艾森豪威尔总统就职典礼时才就此打住。

  海明威的小说以一次世界大战背景时代,给笔下的男性愚弄了一个时代玩笑。玛丽·麦卡锡毫不隐瞒地告诉我们,《她们》正是一个同样的故事,她们明明自己知晓并无奈迎向时代玩笑的故事。

  《她们》描写的事是1933年从瓦萨学院毕业的八位女性的生活,时间比较接近1940年的即将发生的战争。熟知玛丽·麦卡锡自会晓得,这是有意思的,因为小说里的瓦萨学院也正是现实中玛丽·麦卡锡就读的学院名字,而小说中的八位女性毕业的时间1933年也正是玛丽·麦卡锡毕业的时间。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刚出校门漂亮女生稚嫩脸庞上却凸显一双犀利、尖刻的眼睛,而她观察对象,正是学院里另外八位女性同学的话,这无疑就像是玛丽·麦卡锡式的玩笑。

  她爱笑,是无疑的。

  在我所看到的的一张黑白照片中。

  几乎玛丽·麦卡锡就处在照片中的正中央位置逗着身边的尼古拉·乔洛蒙蒂开怀大笑,罗伯特·洛威尔则在一边若有所思的听着;后面就是由海因里希·布吕歇(阿伦特的丈夫和朋友)和德怀特·麦克唐纳(他的妻子就在身边)共同搀扶的阿伦特。

  玛丽·麦卡锡和朋友们在一起总是爱笑。

  我再来例举几个例子,玛丽·麦卡锡的朋友提到的爱笑的玛丽·麦卡锡。

  她的好友兰德尔·贾雷尔说:“暴躁动物看见她的微笑也会走开。”

  德怀特·麦克唐纳的评语才是客观的:“她的微笑相当危险。大多数漂亮女子对你微笑时,你的感觉会非常好;而玛丽冲着你微笑时,你会看看自己的裤子拉链是否拉上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玛丽·麦卡锡是以一个嘲笑的态度来看待那个时代。

  在小说的第二章,描绘那个时代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如今的都读者都会喜欢这一章,甚至是觉得玛丽·麦卡锡的笔触是不是太过于缺乏人性,而玛丽·麦卡锡告诉大家,我就是这样一个作家想描绘时代的时候,当时的读者们因惊讶而掉在地上的下巴也是掷地有声

  1933年毕业的瓦萨学院女学生,固执刻板的多蒂·伦弗鲁还是一个美丽的处女,她和帅气但浪荡的迪克·布朗一起约会后回家。迪克·布朗满脑子想的就是要和多蒂·伦弗鲁上床,愚蠢的是他竟然没有床,只有一条像是地毯毛巾,他慢慢脱掉多蒂·伦弗鲁的衣服,按照小说里的描述,几乎一丝不挂的多蒂·伦弗鲁,她的脖子上只有一条珍珠项链,不知是冷还是害怕得在发抖,被迪克·布朗摁在地毯般的毛巾上,他像一个毛头小子一样,抚摸和摩擦了一小会儿,只有一小会儿,多蒂·伦弗鲁只感到一些冲击和刺痛,等多蒂·伦弗鲁的感觉上来了,迪克·布朗便结束了,感到抱歉的似乎只有多蒂·伦弗鲁,她在做爱的时候,难以控制肌肉紧缩,打了嗝。第一次的经历根本没有浪漫,玛丽·麦卡锡也没用浪漫的笔触,同样多蒂·伦弗鲁也不会觉得舒服。迪克·布朗一点都不在意多蒂·伦弗鲁的感受,拿起了那条毛巾,看了一眼处女的落红。然后,迪克·布朗说了一句在整本小说里,他可能说的一句最浪漫的话语,也是最粗俗的枕边话,提到了他的前妻的第一次——“贝蒂就像一只猪在流血。”

  来到小说的第三章,玛丽·麦卡锡更是语出惊人。第二天,迪克·布朗来到多蒂·伦弗鲁的门前,告诉她——翻译成中文就是“给自己弄个子宫套”。这就是迪克·布朗看待女性的一种时代态度。

  在小说阅读的规则中总有一些不可以狎亵,不容许乱来的东西,只有读者自己探险所发现珍宝,才最为宝贵,作品本身的伟大才会一点一点显现。

  那么,继续胡乱瞎扯一些。

  在小说《她们》发表的前3年,也就是1963年,这又给小说的出版又加了一层模糊的背景,那一年是第二波女权运动年的开始。按照,一些传记后世记录表明,玛丽·麦卡锡从没有参加过女权运动,她只是藐视性别上的任何特殊待遇

  也是戏剧性的是,玛丽·麦卡锡的母校瓦萨学院成了女权运动的重灾区,这一年,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面世;这一年,拉德克里夫的女孩艾德里安娜·里奇发型了她的第三本诗歌集《速写媳妇》,都极大的推动了女权运动的政治影响。

  我很难描述那个时代,围绕小说《她们》所造成的时代轰动,以及隐约在其周围不断登场的各式人等。

  唯一让记得是诺曼·梅勒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在《时代周刊》的撰文,给了玛丽·麦卡锡许多致敬:“我们的圣人,我们的裁判,照亮我们的仲裁人,我们的大刀,我们的埃塞尔·巴里摩尔,我们的女爵士,我们的女首领,我们的圣女贞德……划破夜空的闪电……”写了许多赞扬的话,比如“玛丽写的最独创的小说”,“小说人物十分生动,缺乏人性描写”,总而言之,诺曼·梅勒最后给了小说一个评价“好但也不够好。”

  “好但也不够好”是如何一个层次,我无法说通。

  最后再说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言,苏珊·桑塔格也是因为读了《她们》之后追随麦卡锡的脚步,突然成为了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从玛丽·麦卡锡看见一颗公众知识分子的良心。

  同样,《她们》是一部拥有玛丽·麦卡锡的良心的小说,这就足够了

  《她们》读后感(三):一些片段

  《她们》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对于婚姻和性的对话剖析。诺莉的丈夫普斯南有着性障碍(对底层社会的淫秽女人与妓女才有性感受,对着妻子这一类的“好女人”却是阳痿状态),于是她三番两次和男人偷情,最终被好友凯的丈夫哈罗德吸引。海伦娜作为他们的朋友,意外发现了这件事。哈罗德为了掩饰心虚当即做些“焚烧自己手稿讨好妻子”的把戏,以及言语间不断透露“自己的可怜与可悲”(暂时搁置一边不加赘述了)。 诺莉为了不让海伦娜将事情揭发,将自己和丈夫不幸的婚姻生活暴露在她面前(有祈求同情之嫌)。海伦娜对她委婉表示同情之时,用“许多女人没有性也能生活”“而许多女人没有普特南也可以生活”来劝谏她远离情人和丈夫离婚,劝说丈夫去治好性障碍。 在诺莉叙述她的不幸中有几个小细节,虽然性生活不和谐来自于丈夫的性障碍,但却是她去看过两次医生,其中一次对方问她是不是为了怀孕,她说不是(只是为了性生活正常),对方竟然将她赶了出来。两人的婚姻生活每天都是在记账单上倒腾,丈夫控制着她的花销,两人的生活质量也很低(虽然并不贫穷,且在社会上都有一定地位。) 经过海伦娜的劝说之后,“巧舌如簧”的诺莉用她和丈夫的社会地位说明了两人不可能离婚,且自己也没办法减少和哈罗德的接触。 有点唏嘘,艺术家用艺术的形式维持婚姻,社会学家用地位来继续婚姻生活。夫妻关系即使名存实亡也能成为某些成为歧途女人的“救命稻草”,可是啊,命是救了,但也只剩一条苟延残喘的命罢了。

  《她们》读后感(四):重创的疼痛

  据说苏珊桑塔格是读了这本书然后决定追随麦卡锡的脚步成为一个知识分子。

  《她们》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八个20余岁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她们名校毕业,心中满怀理想,不甘做没有姓名的家庭主妇,努力工作养活自己。但当她们与现实生活遭遇时,虽有惊喜,更多的却是种种问题。

  刚开始是完全是混乱的。婚礼开头,主要人物全部登场,谁都没有记住,坚持读下去终于渐渐入戏。结尾葬礼,每个各有千秋、个性十足的姑娘在步入社会不久后境遇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麦卡锡像是局外人始终冷漠克制,每个女人都经历过或事业或爱情或家庭的重创,由于个人选择的不同结局不同。

  我看这本书大概还是早了点。前言《欲望都市》的编剧说:年轻的时候把这本书当小说当故事看,当自己到了一定岁数,有过一些经历,发现字字珠玑,每个女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生活的足迹。年轻的女孩子看这本书怕是要恐婚。我越来越发现婚姻从来不会是女人的避风港,相反婚姻是她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只有足够独立自主才能掌控婚姻的自主权包括幸福,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经济独立。时代再发展女性面对的困境也会随之增多,我们与“她们”所处年代环境不同,但仍能感受到强烈的认同感和被动的无力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吧。

  《她们》读后感(五):如果理解生活……

  在看过《爱这个世界:阿伦特》和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集《朋友之间》之后,很期待看麦卡锡的著作,特别哪些辛辣尖锐的书评,不过只找到《群体》即《她们》,我还没有练习着写书评,也没有做笔记,本来以为两个晚上能看完的,但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第四天晚上,我只是打开就很快睡着了,当时,正在说丽比……

  直到遇到一个周末,把外出的计划都搁浅了,干脆继续看书。

  思想的密度,很多时候,不能简单的说思想,已经是“判断或者看法”了,密集的各种内容和观点,即没有时间消化,也是普通人的生活里缺乏的,这或许是为什么麦卡锡写此书或者书名是《The Group》的原因。大部分人并不关心自身之外的世界,而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关心,她们,在某种意义上,是麦卡锡她自己的许多思辨交织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她把自己的不同面向多多少少掺合在每个人物之中,当然,每个人身上又有别人,许多真实的人的影子……(在她与阿伦特的信件往来间,在《她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包括各种攻击………

  想摘引一段她1973年10月4日写给阿伦特的信:“我并不担心自己的小日子和社会大事件放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我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很多社会事件也只不过是些琐碎卑微之事。我只是想以自己作为任何一个多多少少有些“正义感”的美国人的例子——一个非常谦卑的想法。

  书摘:

  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但是任由自己像称盘上的秤砣一样由人摆布,波莉可是连想都不敢想。

  ………

  《她们》读后感(六):她们依旧在奋斗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女性都有一些她们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有些相同的困境却并不会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所接收的文化熏陶而有所改变。就如这本《她们》,发表于1963年,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八位女孩毕业后的生活轨迹。然而书中她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时代看起来,依然是那样冷酷的存在着。女性,像是一个被社会施了魔法的群体,仅仅因为第二性的身份,不得不面临那种无形又冷酷的魔法所施与的无能为力。

  仅从这本小说里,你或许觉得难以揣测出玛丽·麦卡锡对女性究竟是持同情的态度,还是冷眼旁边的,亦或是热爱的。《她们》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八个20余岁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她们受过现代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与报负。在写到每个女孩时,作者都给她们一些吸引人的特质,多才多艺、性格好,聪明漂亮……每个女孩身上都带着一些迷人的特质,好像作者深爱着她们。然而在安排她们命运的走向时,却又无比绝情。你找不到一个所谓的“人生赢家”,每个人依旧在为生活而挣扎,谁也不认为谁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

  从毕业后仓促举行的婚礼开始,又从八年后同一个场所举行的葬礼结束。并未对八位女孩的友情进行过多着墨,她们彼此之间却又互相牵连出彼此的人生轨迹。有交集,又相同点又有不一样的人生模式。大量的独白与现实的交织,映衬出现实的冷酷。有婚前性形为,有埋在心底自认为的“深爱”,同性恋,还有围绕女性才独有的育儿话题,是否母乳,是否训练如厕……这些在如今依旧可以轻易引起女性的共鸣。

  近年来有几部关于女性的美剧风靡中国,“她们”作为绝对的主角登入舞台。像《绝望主妇》、《欲望都市》、《傲骨贤妻》……我们渐渐的熟悉起另一个国度的女性风情。女性的独立、性情生活习惯等通过电视屏幕个性鲜明的深入人心。然而这些20世纪30年代的女孩的生活,还能在今天引起我们的深思。就像《欲望都市》的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序言一样,读懂了这本书就再也放不下来,被它深深的吸引并在心底引起震撼。

  在看这本书时,对国外人名不够敏感的人,一定要自己边看边列个人物关系啊。八位女孩,各自的全名、昵称,再加上他们的父母、管家、同事等不停出现的人物名字,在看的时候迅速理清各种关系,实在是一个考验。

  《她们》读后感(七):“她们”即“我们”

  文/夏月

  《欲望都市》的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说在自己十来岁的时候,母亲向自己推荐了麦卡锡的小说《她们》,但当时的她觉得书中的人物对自己没有什么意义,多年后,当布什奈尔重新拿起这本书开始,她就读了不下十遍,“因为那个年龄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成人的种种失望及其背后复杂的原因”。

  的确,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会从《她们》中读出不同的东西,可能有曾经失去的爱情,可能有初入社会职场的屡屡碰壁,可能有哺育婴儿的艰辛……诸如种种,《她们》通过生活在美国30年代的8个女孩的故事,写出现代女性走向社会,面对婚姻、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困惑与艰难。即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的今天,书中刻画的女子群体就像活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过去的“她们”即是今日的“我们”。

  《她们》以瓦萨学院33届毕业生凯和哈罗德的婚礼开场,一开始,读者就可以嗅到这场婚礼背后的危机,给人以各种不适之感,“小礼拜堂里的每个人都注意到事情有点不对头”,特别是牧师在祝词中强调的“他们的婚姻是不合法的”。在这样一场婚礼中,8个女孩竞相登场,她们的家庭背景、性格、身材外形等各有特点,唯一的相同点是她们都毕业于当时非常有名的学校瓦萨学院,有着好学历,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个个如同刚刚放出笼子的小鸟,想要在浩瀚的天空中飞翔。然而,真实的生活却非如此,一直在脑海中构想自己井井有条的家庭生活的凯,经历的却是丈夫哈罗德的背叛、暴力,最后以悲剧收场。而其他人呢,自认有才华、精通外语的丽比想在编辑工作上大展宏图,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当工作有起色,自以为遇到了童话中白马王子的男人时,这个男人却粗暴得只想到性;当诺琳觉得自己在哈罗德心中与众不同时,在哈罗德的心中诺琳只不过是个婊子,是个“真正的敲诈者”;当普瑞斯经过几次流产才生下孩子,感到无比幸福之时,对于育儿方法的家庭矛盾才刚刚是个开始……进入社会的女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就算是个性独立、不受束缚的单身者、同性恋者也要顶住社会、家人和朋友的异样眼光。

  整部小说的人物众多,但通过麦卡锡的精妙构思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丝毫没有给人以混乱之感。小说以婚礼开场,以葬礼结束,寓意发人深省。就算在思想较为开放的当代,女人仍然没有摆脱过去的命运,你的周边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她们”。

  原创,转载请豆邮联系。

  《她们》读后感(八):凯的葬礼

  凯是《她们》中最惹人恋爱的一个女人。她大胆,敢于众姐妹前结婚,且婚礼也很新颖——简而言之就是“简单”“快捷”,她似乎把结婚当成人生中一件好不惊奇的小事,却将自己十分投入到婚姻。

  小说的开篇是凯的婚礼,末篇是凯的葬礼。两种截然不同的仪式在同一座教堂举行。参加凯婚礼的人在葬礼上都出现了。

  在凯的葬礼上,人们似乎同在她婚礼上各怀心事一样一个一个又在“若有所思”。众姐妹中,有的为了遗体是否该穿内衣踌躇满志;有的为了是否立即下葬还是举办风光的葬礼而谋划着;有的在葬礼仪式进行中不知道该跪还是该坐;有的在担心自己的婴儿是否把大便拉在了裤子上……凯的前夫也来了,他一来便将众人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去,他这样一位剧作家,总是喜爱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就连凯的死,他都能将重心引到自己身上。“我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女人们都该为我服务”他大概是这样想的。直到最后,众姐妹中出柜的莱基看透了他的把戏,将他逼迫现了真身:他其实爱的是男人。可是他却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都归咎于女人……

  凯的葬礼,让很多人释然,让很多人不安。他们忧虑的事情太多以至于在葬礼上忘却了葬礼本身。他们怀念着凯,当然,他们今后还得在怀念某人的言语中打发漫长无聊的带孩子时光。

  瓦萨学院的女才子们都湮灭了——凯的死亡大约也隐喻着这一点。

  《她们》读后感(九):《她们》中的女性群像

  1998年,美国HBO电视台出品了一部名为《欲望都市》的剧集,2004年最终季,主角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4个女人。在《欲望都市》结束的同一年,美国ABC工作室出品了《绝望的主妇》,主角也是4个女人。2009年,美国CBS电视台出品了《傲骨贤妻》,如今还在更新中,这一次,它的主角是一个人——一个女人。

  如果说这几部剧有什么相同点的话,那就是它们都是讲女性的故事,并且,她们的故事,就算是剧集结束了还是拥有很多忠实的观众。

  其实,如果你足够留心,就会发现,关于女性的文艺作品,女性塑造女性、女性书写女性的作品,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会有市场,而且永远都有故事可以挖掘。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女性到底有什么魅力?她们到底有什么故事,能超越时光,能跨越族群?

  在《她们》中,也许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非常丰满的小说。它讲述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8个20出头的女孩从美国著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后的人生轨迹。时间跨度为7年,从一场婚礼开始,至一场葬礼结束。从一次分开之前的相聚开始,到一次分开之后的相聚结束。8个女孩,涵盖了欲望都市4个city girl的人生,也涵盖了在婚姻中隐忍和包容的绝望主妇式的人生,没错,它也有女人奋起奋斗自强不息的人生。

  《欲望都市》的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曾经坦言,自己深受玛丽·麦卡锡的影响,甚至《她们》自己读了不下十遍。如果正好看过两部作品的话,的确能从中看出互文的蛛丝马迹。只不过坎迪斯•布什奈尔将范围缩小了,将女性的身份限定在一个框架内构建她们的人生,而玛丽·麦卡锡却着力于女性群像的描写。

  在《她们》中,是没有严格意义的主角的,更没有戏剧中所需要的大起大落、激烈冲突。8个鲜艳欲滴的女孩子,从高等学府毕业,投奔自己的人生。面对的,和昨天、今天以至于未来女性面对的问题都一样——工作、婚姻、育儿。

  在凯的身上,玛丽·麦卡锡描写了庸常人生之失落。凯曾经是瓦萨学院33届毕业生中的风云人物,她积极、乐观、直爽,却在一毕业就进入了婚姻殿堂。不但她的小伙伴们不理解,连读者也会困惑。这样的一个女孩,为什么不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呢?电影《时时刻刻》中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克拉丽萨,倒是和凯的人生选择有几分相像。克拉丽萨始终照顾着自己的天才朋友理查德,就像凯一个人扛起了两个人的家庭的全部重担。在她们身上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女性心理动机——期待成功,渴望实现梦想。凯和克拉丽萨们也许不会承认,她们的其实就是并不具备惊世才华的文艺女青年,但现实却是一地鸡毛。生活需要妥协,于是她们将自己的文艺梦托付到一个男人身上,担负起这个人的世俗生活。

  在中国,不也是一样吗?那所谓的“每一个伟大的男性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的论调,不正是给这种心理涂脂抹粉吗?凯并不单纯,也没有那么伟大,她的丈夫哈罗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未必能扛起她所有的希望。这样的女性,终归是要失望的。

  在《她们》中,女孩都不完美,玛丽·麦卡锡并没有塑造一个假大空、高大上、美貌与智慧并重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的女性,那不真实。丽比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强人,但是女孩们却不喜欢她,她更是功利主义者,并且还非常的吝啬。波莉美丽,但却有些圣母范,有主动承担照顾那些脆弱的人的心理胜肽,但是她遇到了行动派的吉姆,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结合治愈了她的“怪”。作者给予了多蒂太多细致的描写,就像在写每一个女孩,最初爱上一个人,是爱的多么卑微和怯懦。但是在经历了失望和伤害自尊后,女孩最终会成长,就像多蒂,理智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啊,人生就是这样不完美啊,想要的也许不会全部给你,但是女孩的坚强,却别有动人心魄的魅力。在普瑞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艰难地成为一个母亲的过程,以及一个新手妈妈的笨拙和社会给予母亲的压力。这是只有女人才会懂得,并且感同身受的。在上世纪30年代,各种育儿理念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激励的交锋,玛丽并未做出结论,但是却生动地描写了直到今天仍在争论不休的“母乳vs奶瓶”、“训练婴儿vs顺其自然”、“要不要用安抚奶嘴”等各种交锋。

  于是,我们竟然和坎迪斯•布什奈尔一样,在《她们》中看不到时光的痕迹,一代一代女性都是如此,这就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真谛。8个女孩真实的如同生活中的你我,她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在时光中并未变化太多,在时空中似乎也可以置换。而作者的笔触细腻的有如意识流派,她将女性的内心世界描摹的细致入微,就像此时彼刻的另一个自己。

  “她们”即我们,我们或许没有经历她们的人生,但是却面临着“她们”的选择。玛丽·麦卡锡并未给出“她们”出路,就像生活本身,别人永远也指导不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真实的面目。

  《她们》读后感(十):镜子

  看《她们》之前,先看了坎迪斯·布什奈尔为《她们》写的序。坎迪斯坦城自己从年少无法读懂这本书,到成熟后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受其影响很大。她的作品《欲望都市》受到全球女性的欢迎,编辑称之为现代版的《她们》。不同年代的女性,背负着不同年代的烙印,但是对生活、爱情、友情和自我的疑问和探寻从不曾停止。

  《她们》和《欲望都市》所处年代不同,现代的欲望都市女性更独立、选择更多、诱惑更多,社会的宽容程度也越大。对,宽容程度,由此可见,女性仍旧处于社会的“第二性”地位,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她们》是女性主义作家玛丽·麦卡锡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开启了女性自我解放主题讨论的先河。这本书为探讨女性追寻自我而生,虽描写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却从不将眼光局限在一小方天地中。书中八个女孩各自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背景,有自身鲜明的性格,经历各有不同,玛丽善用女性的细腻描绘衣着、器物、环境、背景,也精于对神色、言语、心理、动作着笔,人物和环境互相烘托,读者很容易融入其中。

  带有使命感的小说,便不再是单纯消磨时光之物,它是作者的思想所成,不会为了评价和销量一味迎合受众的喜好,这样带有作者个性标记的文字,才能在不同年代都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故事从凯和哈罗德的婚礼开始,七个姑娘去参加她的婚礼,人物陆续登场。对于刚从学校毕业,还闪耀着单纯和烂漫的少女们来说,婚姻的重要性不亚于出生,每个女生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自己心中期望的那样,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凯的婚礼是怎样的呢?没有亲朋好友出席,没有蜜月旅行,新郎甚至晚上还得去上班,然而在凯的字典里,这些都没所谓,因为这是她梦想的婚礼,既展示了她激进的一面,也显示出她在姐妹中仍是那个大胆且耀眼的凯。玛丽并没有因为这是个充满活力的姑娘,就温柔以待,她的文字带有些许冷酷的嘲弄,通过姐妹们对这场婚礼的评论,通过对姐妹们内心不适、忐忑的描写,充满祝福的婚礼瞬间变得现实,还有些滑稽。当众人走出酒店时,莱基还是不能“免俗”,她中途决定弄来的米让大家放松了那么一点,即使这个举动她们仍认为老套了些。这是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追求和思想的姑娘们,她们自诩为进步派,不想重复父母那种老派又保守的生活,可终究是这种生活养育了她们,为什么新派的婚礼上会感觉不太舒坦?和胆量或是决心无关,成长的印记总是会刻在人的骨子里。

  多蒂的妈妈也受过高等的教育,算是她们那一代人里面的激进派,她的很多想法和做法至今在我看来,仍显开明。也许是在这种物质精神都比较宽松的氛围中成长,多蒂并不是一个犀利的女孩,她勇敢、渴望真爱,同时惧怕伤害,相比同伴们更加理性。她的故事在凯的婚礼之后出场,她爱迪克,迪克只要性,她独自去医生那里咨询子宫帽的行为,让凯这种大胆的姑娘都叹服。不过,迪克的冷漠、世俗里的子宫帽们的种种结局,还是让这个姑娘及时抽身,避免了更大的伤害,但这种遗憾的情绪绵延,伴随她直到多年之后。

  姑娘们的故事从凯的婚礼开始,自凯的葬礼结束。婚宴酒店前,大家欢呼着向新人撒米的时候,如何会想到这对夫妻将经历争吵、猜忌、出轨、陷害和自杀?又怎能想到自己将会面临的困窘和挫折?玛丽笔下的每个姑娘都不完美,甚至有着致命的弱点,在生活中,处处能发现她们的原型,她们的困惑和挣扎是具有代表性的困惑和挣扎。

  玛丽天生不是那种温情脉脉鼓励女性自立自强的人,犀利的文字和冷漠的态度是她的武器。玛丽和《她们》像一面冰冷又清晰的镜子,不是谄媚的美颜相机,也不是虚伪的photoshop,她毫无怜悯的映照出面庞上的每一个毛孔,身体上的每一寸赘肉。书中姑娘们人生中的阴暗与狼狈都无处遁形,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至于读者是否会有共鸣,是否会引发思考,又是否会改变人生,玛丽并不在意。社会在进步,世界在融合,女权在斗争,《她们》里的姑娘们几十年会,必定会变成《欲望都市》中的姑娘们,《欲望都市》中的姑娘们几十年后又会变成怎样?

  文/团团花哚 2016.01.1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她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