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生变态狂》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0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生变态狂》经典读后感10篇

  《天生变态狂》是一本由[美]詹姆斯·法隆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一):犯罪&变态

  犯罪和变态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关键词

  人们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想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毫无人性地杀戮;人们对变态感兴趣,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有那么不可思议的癖好。当犯罪和变态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切仿佛就合理了,因为他变态,所以他会犯罪。而如果深究一步呢,犯罪的都是变态吗?其实很多罪犯并不是心理变态吧?而变态者都会犯罪吗?也有很多心理变态的人并不会实施犯罪吧?

  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研究人的大脑行为关系科学家有趣的是,他偶然间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携带了变态基因的人。通过不断地研究分析,他慢慢解释了自己的很多行为特征和心理状态,他是一个缺乏同理心并具有战斗基因的人,所以他常常做出只顾自己快活伤害身边人感情举动

  之前听过国内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节目,知道了反社会人格真的存在,就是没有同理心,因而对他人的遭遇产生不了感同身受,所以就会特别冷血。看了本书就更明白了是大脑的额叶和颞叶部位普通人差异,如果再有基因中的战斗基因,童年再有过被暴力伤害或性侵害的经历,那么这个人的变态犯罪可能就非常大了。这的确是犯罪心理这类电视剧特别好的素材基础,也难怪作者和犯罪心理有各种渊源了。

  稍微了解点犯罪心理和神经科学非常有意思,但是人的行为和心理始终是非复杂系统工程,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任何单一理论可能都会有失偏颇。不过看完这类书,至少也明白对于有些极恶分子圣母心真的是没有用的。法律国家机器需要适当情况发挥作用。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二):所以变态、抑郁、狂躁、好战、恋童癖好是天生不可改变的吗?

  第一次在当当网书。买了之后着急想看,就到处搜免费试读。坐地铁时看完试读,觉得实在吸引人,等不及书寄到就赶紧在豆瓣上买了电子版。不长,一口气读完了。

  讲的是一位神经学科学家在几十年研究变态杀人狂大脑过程中,偶然发现自己的脑构造也符合自己科研论述中的变态大脑。自己如今的成就与自己所研究的项目结果相悖。呵呵是不是听起来就很刺激?我个人倒是非常相信很多特质、癖好,例如:恋童,恋尸,sm,反社会人格,抑郁,躁郁,精神疾病,都是与生俱来的基因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后天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不幸遭遇,影响了这些人的特质是否能被压制或激发出来。就像近视眼不会遗传,但是高度近视的双亲生出的小孩会成为容易近视的人群中的一员。

  这本书像是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企图用逻辑诠释、分析一些尚且未知空白领域。不能完全认同作者的一些主观观点,其中一些理论定会随着科技完善,研究者的增多被完善或是被完全推翻。开篇引人入胜,后半部分我都是一目十行看的。但是以心理变态脑领域的新发现来看,挺有意思,我自己很喜欢,大家感兴趣可以读读。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三):你是个正常人还是心理变态者,从这可知道

  每个人的内心都匍匐着一头黑暗巨兽,伺机将你拖入无尽的深渊,唯有爱与陪伴能带给你寻找光明力量。 1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是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某个人说了一些恶心的话,或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而骂对方“变态”。 那么,你知道一个人是怎么走向心理变态吗? 这里首先说下作者。 詹姆斯·法隆,一名精神学家,加州大学教授,《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年来成就最大的神经科学家,他有着美满事业和家庭,研究大脑组织35年。多年来,他深深着迷于心理变态者的脑部结构研究,并发现心理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 2005年,在对正常人和异常人脑部扫描图的研究中,他竟然滑稽地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跟心理变态罪犯的一模一样。 同年在家庭聚会上,母亲悄悄塞给他一本书说:“这本书,或许可以让你好过一些。是关于你父亲家族的。”书开头就讲述了詹姆斯父系血统康奈尔家族的第一桩弑母案,随后的200年里,其父系陆续曝出过杀妻弑母等数个杀亲案件。2011年后,另两支父系血脉,一支被曝出全是凶杀犯,一支全是抛弃妻子流氓恶棍。 2008年,詹姆斯受邀参加TED,鼓起勇气自白了自己的狗血家族史。演讲被放到YOUTOBE上后引起关注热潮。 2 从这本书中,我们先来看詹姆斯是怎样分析一个心理变态者形成过程。 他主要是从伦理话的角度出发,将基因,脑损伤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大脑的工作原理作为分析基础。 其长期以来研究的对象是: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后生效应,大脑损伤,环境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而一个心理变态狂变成杀手原因:就决定于大脑损伤发生确切时间时机的掌握真的需要恰到好处。 由于心理变态是有各种各样的,在通过检查每一个人,每一个杀人凶手,每一个连环手后,可以发现其规律是:都在大脑的额眶部皮质有所损伤,就在眼睛眼眶正上方,再有就是太阳穴的内侧。 但彼此之间又稍微有点不同,他们也有其他类型的脑损伤,重点最主要在于暴力原因,被称为MAO-A基因。正常人群中是这个基因的变种。我们中的一些人就有这个变种,它是和性别有关。是在X染色体上,正因如此,你只能从你母亲那遗传这个基因。 事实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男人男孩更有可能变为心理变态者的杀人凶手,变得非常暴力倾向。因为女儿还是可以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个X染色体,从妈妈那里得到另一个,所以总体上的效果就更好,像抵消了一样。但如果是儿子的话,他就只能从他妈妈那里得到一个X染色体。 3 它也跟成长过程中分泌的血清素有关,这其实是挺有趣的现象,因为血清素本该让你平静放松下来,但如果你拥有这个基因,在母体里的时候,你的大脑就是整个沉浸在血清素之中。所以你的整个大脑都对血清素麻木了。正因如此,在你随后的生命中,它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若想让这基因发挥其作用,引发暴力,那么在很早的时候,在青春期之前,你必须经历一些非常惨痛事情。不是一点点小小的压力,打屁股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目睹暴力,或置身其中,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系统工作原理。 这样一来,如果你有那个基因,而又在某个场合下,目睹了大量暴力,那么灾难就会产生,绝对的灾难。 而如果长期置身于暴力笼罩的区域内,很可能发生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目睹着周边的一切暴力。 假如一个姑娘,生活在某个暴力的地区,20岁,想找个伴侣,通常她会找个非常强壮男生保护自己,而这个男生或许带着战士基因(指的是位于X染色体上,代号为MAOA的基因。这个基因对应的蛋白在脑部信号分子失去功能负责将其分解,其中包括血液复合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如果它无法正常工作,这些失效神经传递素的堆积将造成反常情绪和暴力行为)。 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因为这些基因被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也会遗传这些基因。 4 对比拥有心理变态者脑部扫描图的詹姆斯·法隆和那些有着实际罪行为的心理变态者,不难发现,除先天因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 一个童年或幼年时遭受不同程度虐待,再加上施暴者的心理变态,往往会导致那些人爆发,从而慢慢走向性格扭曲的变态道路。 而詹姆斯从小生活在一个良好家庭氛围下,虽性格偶有缺陷,但整体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阳光友善幽默的人,这就说明他为什么最后成为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心理变态者。 5 这也警示着每个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该如何预测出孩子这些问题。 有以下两点可以参考: 01.具体表现为他们感知到的是孩子注视他们的方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可能在看你的时候会将视线投在你的右侧,或者穿过你,好像他完全不在意你的存在。 这些孩子很少表现出恐惧,甚至非常地大胆。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操控你。有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即使只有五岁,也会表现得很好色。 02.还有一些表现为,尿床,玩火,以及虐待动物,不过仅仅凭这些行为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这些行为在男孩中比较常见。 希望每个父母能早早发现孩子身上的缺陷和问题,并一直用爱与温暖引导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四):如何成功的成为一个心理变态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相信命运。倒不是消极宿命论,而是性格决定命运。大脑、基因和早期成长环境会影响我们一生,换句话说,在你惶惶摇摆,不知道人生下一步如何选择时,你的DNA已经为你铺设好了未来所有道路。《天生变态狂》作者詹姆斯•法隆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年来成就最大的神经科学家,他以他的亲身经历及他整个家族的血腥史为蓝本,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大脑皮层扫描图,将所有光明的、黑暗的、能摆到台面上说的和需要隐藏的阴暗角落统统都铺在我们面前。

  本书的上架归类为畅销心理,我认为归到专业科普类也完全合适,里面有很多术语需要边看边查阅资料,对于心理学小白来说,想通读此书,辅助资料至少要读此书篇幅的三倍以上。作者将他研究的犯罪遗传学、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的脑成像规律,再掺和一些他狗血的家族史,与他自己的自身经历,时而诙谐幽默的插科打诨,时而一本正经严肃学术,综合成一本书放到读者面前,绝对干货,让人大饱眼福同时,偷偷研究自己,会不会也对上几条,算是高危人群。如作者所说“……这些发现都是可以对人炫耀的资本,这就好比,如果你发现自己家族里出过好多江洋大盗,远比发现自己的贵族血统要夸耀的多。”

  现今科学家们主流意见认为,人格更多是基因决定的,不能改变。而作者显然是抱有不同观点,甚至书中抛出问题“你能改变一个心理变态吗”。作者患有躁郁症、缺乏同理心、喜欢刺激和冒险的举动、善于操控别人,但是这些特质却并未将他推向一个杀人犯的路径。他将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自己良好的童年和亲人的爱与支持。这让人想起香港电影中杀人犯经典开场白“我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在詹姆斯提出的三角凳构想中,大脑损伤,基因病变,早期心理受到精神、身体的虐待,三者合一才可能引发心理变态。美好的童年会让人变的善良,亲人的爱与支持会让人变得豁达,一个善良豁达的人,总会在生活中碰到有趣的事,即使遇到小小挫折也不会哭天抢地的咒骂老天不公。哪个环节不到位都成不了一个“成功”的心理变态。

  就如本书封内写的那样,每个人的内心都匍匐着一头黑暗巨兽,伺机将你拖入无尽的深渊,唯有爱与陪伴能带给你寻找光明的力量。

  读过此书后,我对周围一些朋友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在爱的表达上更加外露,还有,我想会在未来对孩子的教育上起到关键作用。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五):天生变态狂

  这是一本充分结合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的书籍,里面有很多这三个专业的专属于,这对于一个出生在医学世家学习过四年生物学,对教育学心理学有简单学习的门外汉还算是小有难度的,这本书充分激发了我对这几个领域的好奇心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是我比较混沌地方,可能跟翻译过来的版本有关,又或者他们的逻辑思维就是这样的:

  一、一张脑部扫描图引起的混乱

  二、成长之路:那些不起眼的“罪恶

  三、我是谁:科学家VS心理变态

  四、充满血腥的家族史

  五、变态大脑的现实成功之谜

  六、从TED到《犯罪心理》

  七、爱情友情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韵事

  八、其实我还有躁郁症

  九、你能改变一个心理变态吗?

  十、论心理变态存在的必要

  不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天才的脑回路跟常人总是略有不同的。书中提到,心理变态者脑中的边缘皮质以及额眶部皮质、腹正中前额皮质都显示出了发育不正常或早期永久性伤害的现象。

  而,一个人如此热衷于研究变态心理学,竟然把自己的“与众不同”也拿来研究,这一点是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以前我觉得性格上有缺陷是令人很苦恼的事情,至少在大家看来,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无法同他人一样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突然觉得,这也许是上天赐给你的一份不同的礼物,让你如此的与众不同,是让你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出一些别有用心贡献而已。

  大脑的研究是很奇特的部分,我的大伯就是脑外科的医生,每次上了手术台,都要七八个小时打底,我经常戏谑:这万一哪个神经打错了,基本上就变成了神经病了吧。

  不过,当你对某一件事变得特别执着的时候,想要不成功也难,比如作者,成功的出版了很多书籍,且走访了很多高校进行自己研究的讲座。书中的作者发现了自己的大脑扫描图完美吻合了心理变态模式这件事之后,他把手头上的工作都暂停了下来,一度坚信自己能找到帮助破解心理变态的钥匙。

  我体内的好战基因,应该源自祖上的基因吧,反正内心里总是很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这些应该都是我从祖先那里遗传到了很多高危的突变基因,每一种都会造成好斗的性格和怪异的行为,不过多番控制,或许也是有效果的。

  每个人心里都有些许盗窃心理,我们愿意雇佣那些聪明又无情的心理变态者来帮助我们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事实上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渴望被虐,心理变态既可以带来新鲜刺激感,也可以带来危险,反正就是那种又痛又痒的感觉,总是让人神往又痛苦不堪。归根结底,大家的脑回路都不太正常就是了。

  最强有力的证明则为:真正优良的教养可以战胜先天不足的基因。这个也同样适用于母亲对我的教育,斗智斗勇。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六):毫不知情的读了一个不认识的人的自传

  如作者所说,“变态狂”这几个字足以引起每个人的注意力,我就是被标题所吸引拿起这本书,读完序言觉得作者文笔还挺有意思。

  但是读到中间,出现太多过于专业化的脑部词汇,包括我这种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啃起来都觉吃力,于是略过了稍微专业的章节。

  读到后面越来越不喜欢作者,因为这就是一本自恋的的自传。作者把自己有暴力基因的有名祖先拿出来炫耀一下,顺便给自己现在身边所有的亲朋点一次名,介绍一下他们有多优秀,再聊一聊自己在学术上多么牛逼,去过很多国家参加过很多次演讲,这本书就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作者的脑部扫描和变态杀人狂的脑补扫描很相似没有让我吃惊,让我吃惊的是作者竟然不觉这本书写得如此不讨喜。嗯,他就是这种缺乏同理心的脑部受损者。

  我拒绝读一个没有伟人名气的人的自传,还把自己写得如此与众不同。其实我觉得自己也挺与众不同的。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七):看了感觉自己乖乖的

  一看到这本书就被他的名字所吸引,自己本来就特别喜欢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这个书名又是如此的引人入目,因而直接入手了。看下去跟书介绍一样,主要围绕作者个人而展开,在为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吸引的同时,对作者所展示的理论也感到一丝的新奇。联想到自己,真想给自己做个脑部ct。

  这是书的介绍,大致不差,值得一读:

  本书是詹姆斯•法隆的自传,无论是想了解他的犯罪遗传学研究、变态人格的脑成像规律,还是他的奇葩家族史事、以及他私人生活中的风流韵事、冒险经历等,这本书都将让你大开眼界并大饱眼福。在这本书里,詹姆斯对自己的人格也进行了坦诚地剖析,“愿我的家人读完此书后,不会与我断绝关系。”实际上,詹姆斯•法隆将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自己良好的童年和亲人的爱与支持。他本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轻度的)、缺乏同理心、喜欢刺激和冒险的举动、善于操控别人——这些特质却并未将他推向一个杀人犯的路径。你可能也发现了,正是在很多成功者身上,这类属于犯罪型人格的特质反而高频存在。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八):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可以从天使变成恶魔,也可以从疯子变成天才

  昨天去北京大学听了津巴多的讲座。津巴多先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在贫民窟长大,身边的孩子接触毒品,做坏事,而自己却走了更为正确的道路。他告诉了我们情境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当然,路西法效应和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让他享誉全球的实验自然是重点费口舌的部门。但这并不是演讲的重心。老爷子,后半部门主要讲述自己现在投入精力做的研究:英雄及英雄主义。仿佛要做一个遍布好多好多国家的大教育工程。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做斯坦福实验,证明了人的无限潜力,所以,人可以。。。。他没有说出,可以想象,就是:人有无限潜力,因此可以做我们想象不到的坏事,变得很坏很坏。

  而他把余年用于英雄主义上,也是因为坚信:人有无限潜力以及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只要提供好的环境和引导,一个人也可以变得很好很好。

  这让我想到了这本书《天生变态狂》,作者的成长路径和他提倡的核心观点与津巴多不谋而合。詹姆斯·法隆也是个厉害角色,研究大脑组织,发现导致一个人成为心理变态的三个因素,两个先天和一个后天的。先天的是大脑和基因,后天的是环境。而人与人后续的发展,环境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詹姆斯自己的大脑结构跟变态者一样,虽然自己的祖祖辈辈出现了数个大名鼎鼎的杀人犯,而自己有幸摊上了爱自己的母亲,给自己好的童年和成长环境,让自己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家。

  虽然看似狗血,实则发人深思。

  很不错的启发案例。

  这儿有很好的报道。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15058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九):虽是管中窥豹,毕竟可见一斑

  看一个“亲社会的变态分子”,一个博士后的教授,从科学的(基因和环境)和自身的(成长过程、人际关系、自我心理剖析)角度,以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以本人为个案,用尽量“客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多个方面。这种机会可不多见!

  ---

  这是一本偏学术性的书,虽然标语的撰写方式可能会很吸引猎奇心的读者;

  但猎奇者还是会得到满足,因为虽然篇幅不乏多种科学研究和介绍,这本书本质上还是一本自传;

  或者说,是资深教授采用科学方法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的个案研究,但由于这个个案是他自己,所以还是“自传”;

  以自己为个案,自然参考价值有限,不过还是提供了一种窥视“心理变态”的新视角,透过他的介绍,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心理变态在重重帏帐后隐约的身影轮廓。虽然是管中窥豹,毕竟还可见一斑。

  ----

  虽然我对书中理论不置可否,但作者提出的先天与后天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养育“心理变态”的方式,但仍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方向。

  《天生变态狂》读后感(十):这个世界需要心理变态,因此他们无处不在

  说到心理变态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美剧里面的变态杀人狂还是新闻里那些反社会反人类的罪犯?其实心理变态不只是这些犯下令人发指行为的人,变态这个词汇在心理学中概念为偏离了正常社会普遍任何的准则。

  其实心理变态者并不只存在于监狱,电影,书,犯罪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无处不在。

  在美国脑科专家、心理学家詹姆斯·法隆的《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中,深入探究了心理变态者脑结构与基因的根源。

  最终得出结论,心理变态者是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的,他们有着好斗的战士基因和与常人不同的大脑。

  在研究中,作者戏剧性的发现自己的大脑结构完全属于心理变态的脑结构,经过基因检测,自己也有战士基因。

  于是他更加深入的对自己的基因族谱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这个研究心理变态的专家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变态。

  心理变态不只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些有着非人爱好,以杀人为乐的人。

  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因为大脑前额皮质和杏仁核之间的连通性降低,也就是负责道德,情感,行为的区域与常人不同。

  他们无法建立正常的道德观,无法理解别人的情感,不能感同身受。他们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又往往非常聪明,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这么形容有没有觉得很像身边某个人呢?充满魅力,善于操纵他人和欺骗,无视社会准则,自私自利,情绪多变,不在乎责任。

  在另一本名为《我们身边的心理变态者》的书中对他们是这么形容的,他们所过之处往往会留下一连串的眼泪。

  犯罪分子中有很多心理变态者,但不是所有的心理变态者都是犯罪分子。

  作者,也就是发现自己是心理变态的脑科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环境与家庭的影响着心理变态者会不会走向犯罪之路。在一个良好环境下成长的人,会有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但总会有办法回到正轨。环境的约束力与家庭的欢笑,可以很大程度上与顽固的基因作对抗。如作者一样,拥有近乎于完美的人生。

  那些在恶劣环境下成长的心理变态者,他们的基因完全被激发出来,如果没有外界的束缚,很容易走向悲剧。

  但即使有了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对自己的研究,作者发现自己很多行为是不受控制的。比如想要利用和操纵别人的心,自私行为以及无法完全对别人的感受产生同感。

  他试图用心理学的方式纠正自己的行为,证明心理变态者可以通过矫正的方式回归正常。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作为专家的他都无法抵抗自己基因中的恶。

  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心理变态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基因库中,还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一定会有原因。因为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理论,一个基因如果有损于种族,那么它必将衰败,甚至于消失。

  从人类文明有记载起心理变态者就一直存在。这就证明心理变态是人类必须的存在,存在既有理由。

  作者研究发现,心理变态者在恶劣环境下更容易活下来,在重大决判面前他们更不会被感情所左右,能够冷静的做出最佳选择。并且天生的战士基因和不受控制的冲动让他们更加骁勇善战。

  作为大脑区域补偿,情感区不够发达的心理变态者们智商往往都很高,他们要比一般人更聪明。如果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又或者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要比普通人高很多。

  这个世界是需要心理变态的。

  他们如火般的热情和狂热可以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文明和价值,也会贡献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危机关头可以带领普通人平安度过。为了生存他们总能做出最佳判断,面对危难他们也总能冲锋陷阵。

  换句话说,人类因有心理变态者们而持续发展。他们在历史上往往扮演了救世主,英雄的角色。在战争时期,他们带领人民胜利。在饥荒或者天灾中,他们又有办法保全少部分人,使得种族可以延续。

  即使如此在和平年代,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还是要小心那些伪装成普通人心理变态。他们永远不能换位思考,不会体贴体谅别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如果不想满身伤痕或者是上当受骗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请小心身边的心理变态。

  他们往往是这样的人:

  1.爱迟到或者是不遵守社会准则,并看不起社会准则。让人觉得他们叛逆又离经叛道。通常的社会准则不能接受和遵行。

  2.他们异常充满魅力,很有表演天赋,经常神采奕奕,幽默又吸引人。但是他们的许多行为很夸张,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着自己开心。

  3.当有责任面对的时候,他们总会选择逃避。找各种理由逃脱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振振有词。

  4.他们喜欢操纵别人,控制别人。待人接物都别有用心,圆滑老道。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喜欢让人服从自己。

  5.他们经常情绪失控,对待小事爱发脾气。喜欢引发冲突,惹怒别人。不会主动认错。更不会主动去安慰别人。

  6.自大,喜欢夸夸其谈,总觉得自己最厉害,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常会透露出优越感。仿佛他就是电,他就是光,他就是唯一的神话。

  其实心理变态者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出于生理原因,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行事作风。

  不要妄想去感化,改变一个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改变。你总不能教会一个盲人什么是蓝色,什么是红色。

  小心那些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变态者,但不要排斥他们。没有人想天生成为心理变态,况且他们都有着敏感易受伤的心灵。

  学会保护自己,以及不要轻信他人,不要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尤其是心理变态者的身上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生变态狂》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