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欲日本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0 20: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欲日本的读后感10篇

  《爱欲日本》是一本由[日] 佐伯顺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日本》读后感(一):从色到爱的日本文化

  本书中文名为《爱欲日本》,显然根据只这个名字来猜测本书的实质内容,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猜对。所以其实本书还是应该在副标题上标明其日文名称:《「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即《“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

  作为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年轻学者佐伯顺子,本书是其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化中的男与女——“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编辑而成,而自论文完成到本文出版,已经过了六个年头,本书虽然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但论文的整体架构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著作,由于其涉及到很多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作品,所以建议阅读本书之前或者之后,对本书中引用的很多作品进行补充阅读,相信会对本书会有进一步的加深理解

  本书的整个结构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章节介绍日本近代爱情文学,每一章涉及一位或一类型的著名作家。其中包括了坪内逍遥、尾崎红叶、二叶亭四迷、森鸥外、泉镜花、夏目簌石,以及很多日本近代的女性作家。文章通过分析各位作者优秀作品,从而提取其对于爱情的价值观,从而进行分析解答,来表现当时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与色欲之间的比较关系

  从文章可以看出,日本早期文学作品中对于爱情还停留在色欲这个层面上来,而在西方文学开始进入日本之后,由于西化的影响,才开始将精神层面的爱情和肉体层面的欲望开始分开来讨论,例如坪内逍遥先生的《当代书生气质》一文中,就将恋爱分为三个等级,意气相投的爱、贪慕其色的爱、只为肉体快乐的爱。可以说正是这三个等级的划分,才开始把色与爱进行了分类,而不是混淆在一块儿的讨论。

  而对于日本近代爱情文学,我们会发现其很多作品的场合都涉及在交际女子故事,包括了泉镜花以及夏目簌石等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与交际女子身处的环境更能表达其爱情观有很大的因素。对于交际女子,爱情对于她们来说是每天必须要利用手段,她们每天都在色与爱之间拿捏的尺度,从而达到目的,显然爱与色是她们必须要分清的两件事,所以她们对于爱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能践行她们的爱情观。

  另一个经常在爱情小说中涉及的群体就是学生,由于历史大环境影响,当时的日本学生受到各种思潮影响,其对于爱情观的改变也可以作为其标榜思想进步的一个手段,所以当时关于学生的作品也非常之多。

  而到了后期,由于讨论的深入,文学作品开始不仅仅简单的讨论爱情与欲望的区别了,更多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作品之中,包括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不伦之恋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看到了关于爱情道德观的很多讨论,也从侧面说明了日本爱情文学开始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对于本文的阅读,尤其是国人,会不自觉地带中国当时的爱情文学是什么样子的。显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进入全面西化的时代,包括了文学在内的社会各种意识形态都开始快速的转变。而中国的这一时期,则比日本要晚了将近半个世纪,在五四之后,中国的爱情文学才开始发生类似日本这样的变化,其比较有代表性有新视觉派、沪港平民传奇这样的流派的出现,开始就近代爱情文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作为一本非常有内容的文学研究著作,本文虽然设计概念很多,但作者并未把文章写得非常晦涩难懂,更多的是通过例子来阐述观点,而如果对于日本近代文学有非常浓厚兴趣的读者,应该会对本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爱欲日本》读后感(二):是什么规约了日本人的“恋爱观”

  《爱欲日本》的原作名是《「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翻译成中文也就是《“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单看书名大多数读者容易在第一时间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与误解,而原作名字则比较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研究内容是:有关“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这是在评论此书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

  作者佐伯顺子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近代化中的男与女——“色”与“爱”的比较文化史》基础之上编辑成了这本书,通过对坪内逍遥、尾崎红叶、森鸥外、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等二十位近世文学名家的三十五部情爱作品解读,来研究日本明治时期有关“色”与“爱”的心态史,以及在此嬗变中每部作品所处的位置

  所以,这本书本身其实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且属于对日本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历史的研究范畴。作为普通读者,看到这里大多都有点望而却步,毕竟作为非专业人员即便读过一些相关作品,也不会深入到从历史文化层面去研究考证的程度。不过结合当今社会男女关系的现实性与复杂性,以及对日本人“恋爱观”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受到何种规约才演变为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形态,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与探究来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从一个相对容易的角度切入内容。

  本书共分九个章节,有七个章节是以作家的作品为主题围绕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其余两章涉及的是读者相对不太熟悉作家作品,但就内容而言是与前后文都有关联的分析比较。所以,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研究过程中,她排除了“单个作家”研究的思路,而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心态的历史。

  书中从坪内逍遥《当世书生气质》引出“love”(爱)这个词的提倡,从当时的众多流行作品中对“爱”、“色”、“恋爱”、“色恋”、“情”、“性”、“神圣”、“胁迫婚姻”、“自由婚姻”的定义、理解、表现来研究明治时期作家作品所反映出的“西洋”崇拜、“文明”社会上升意志、“平等理想人道主义等。

  日本文化中所谓的“爱”其实承载着非常多样的文化背景,尽力厘清这些词义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人恋爱观中的诸多奇特矛盾的现象。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女人一旦结婚就辞去工作专心家庭主妇繁荣色情行业,日本男人对于在外寻欢作乐与回到家庭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佐伯顺子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要赞美“色”或“爱”的任何一方。而是在承认“爱”与“色”合理存在前提下讨论究竟是什么东西规约了日本人的“恋爱观”。而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十分复杂且表现多样化的。选取明治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来作为线索无疑是一种较为清晰和容易把握方式

  至于书中的纷繁复杂的词义解析,则可以简单从几个对立不同点进行总结:一、精神之爱(纯爱)与肉体之爱(色);二、良家女子,艺妓游女,女学生;三、情欲、恋爱、婚姻。无论是书中提及的哪部作品,都是在围绕不同情节人物、环境之中主人公对待“爱”与“色”的态度来展开深入分析的。

  书中涉及较多且贯穿始终的几部作品,如坪内逍遥《当世书生气质》、《妹妹背镜》;二叶亭四迷《浮云》、《平凡》;森鸥外《性欲生活》;夏目漱石《行人》、《门》、《心》;清水紫琴《破碎戒指》;樋口一叶《浊流》、《青梅竹马》等,建议最好是可以在阅读本书之前先进行阅读,会对内容理解非常有帮助。另外,也可以先翻看“终章”的内容,大体了解这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思路,以免在阅读过程中抓不准重点

  综合来说,《爱欲日本》是一部非常严谨、深入、扎实的研究著作。专业人士可以将其作为对日本近现代文化、性文化、游女文化等研究的参考资料。非专业研究者可以通过作品解读部分了解明治时期的名家名作,创作主题及表现手法等。而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一时期的文化历史与心态嬗变过程,反观今日的诸多社会现象。这也不失为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欣赏

  《爱欲日本》读后感(三):在“色”与“爱”之间

  ↓

  在“色”与“爱”之间

  ↓

  爱 欲 日 本

  ↓

  欣赏书影请戳

  《爱欲日本》

  《爱欲日本》读后感(四):那场来自西方的“爱”之洪流

  时至今日,“爱”这个字对于每个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也常常挂在嘴边,但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世界的东方甚至还没有出现这个概念。若要真正追寻“爱”的源头可能就要从西方的宗教说起,随着英国的黑色巨轮驶进日本港湾,“爱”就像一股旋风,瞬间席卷了整个明治时期的日本。而这本佐伯顺子的《爱欲日本》也要从那个年代开始讲起。

  佐伯顺子作为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的博士后,对于比较文化史和性与文学、媒体表象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出版《爱欲日本》之前,她也写过《游女文化史》、《泉镜花》、《“爱”与“性”的文化史》等多部作品,但无一例外,它们都为《爱欲日本》做下了坚实有力铺垫

  文化观念发展与转变,总是离不开时代背景。明治维新的产生将日本渐渐演变成了一代强国,也导致了日本出现了新的词汇——LOVE,即“爱”。而在此之前,日本只存在“色”,即一种以游廓为背景、男人和艺娼妓之间产生的感觉艺术,带有褒义色彩,因为它常常会跟“意气”、“粹”等词汇联合在一起,和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明治维新开始之后,在短短的三十年内,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入,“爱”的出现,“色”瞬间变成了其对立面,贬义色彩极为浓重。但这场来自西方的“爱”之洪流真的就让日本人民懂“爱”了吗?

  佐伯顺子将她的回答都写在了这本书里,其间复杂的曲折变化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从最早提出love的坪内逍遥到在“色”与“爱”之间徘徊的尾崎红叶,从提倡艺娼妓“爱死合一”模式、活在幻想之中的泉镜花到看透“自由婚姻”内在矛盾、基于现实的夏目漱石,还有那些许许多多的反对女性歧视的女性作家们……都在这本书中逐一登场,又逐一没落,亦或是被后人寻找到出路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人逐渐与“爱”之洪流亲密接触同时,除了对其概念的发展性误解以外,他们也发现了“爱”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比如在这本书中很多作者提到的“爱的反社会性”,以及独立自主人格所造成的“男女之爱无法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导致其自身的绝对孤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从来都只是一个人。”

  这种对于“爱”的质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条螺旋上升的发展线——西方的“爱”之理念是如何渐渐地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日本又是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后发展成具有日本风格的恋爱观。

  但直到最后,我们依然无法完全去评判如今所谓的“恋爱观”就是我们想要的,正如佐伯顺子所说:“‘何为幸福,何为不幸’的问题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自身的人生观、恋爱观上。即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辈人,会有人感到与特定的异性结成具有排他性的关系是幸福的‘爱’,也会有人渴望在与众多对象发生关系的‘好色’的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毕竟,爱千变万化,而人心最是难读。

  《爱欲日本》读后感(五):日本文学中的恋爱、色欲与婚姻

  爱情无疑排在文学作品主题的第一位。两性之间的互动,难免归宿于爱情,而另一方面,爱情几乎是最复杂的情感,不仅教人生死相许,更是综合了纯爱、欲望多种元素,而当面对爱情的结局——婚姻,亦幻化成无数种可能。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同样拥有了东方的爱情气质,含蓄内敛,却终逃不脱爱欲的纠葛,在其近代文学作品中可谓一览无余。在佐伯顺子的《爱欲日本》中,便按照作家与类型作为分类,对德川时代与江户时代的日本近代文学爱之意象进行了梳理,试图讨论日式爱欲的奥秘

  无论在哪个时代,爱与欲似乎都难以互相割舍,如津田左右吉在《表现在文学中的日本国民思想的研究》中所言:“一方面基于性欲,另一方面却又力图超越之,恋爱就是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产生的。”虽然两者相依相存,但在传统文化中,却仍然要努力将之分出高下。于是在坪内逍遥那里,将恋爱分为三个品级:上品之恋是“意气相投的爱”,因仰慕而产生的爱,鲜与欲为伍;中品之恋“并非是意气相投为主,首先是贪慕其色”,类似于现今的颜值决定一切,爱欲交织;下品之恋则是“只以肉体的快乐为唯一目的,以男女相慕、谈情说爱来发泄鸟兽之欲”,欲的比重无限升高。可见,在日本近代文化中,将精神与肉体全然对立,对应于恋爱与色欲,“假令痴迷其色,便不应沉湎于情”。

  与“不以结婚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概念类似,在日本的文化中,婚姻被极度看重,甚至成了爱的结局与前提。日本近代文学中亦多次强调夫妻之爱乃纯粹恋爱的归宿,两性在婚姻中彼此平等,妻子与“色”的泾渭分明标志着欲望与生活的清晰界限。同时,作家们似乎并未说服自己,在明治时代的爱情描写中,“理想的女性‘恋爱’对象一旦成为妻子,她们在丈夫的眼中便沦为烦恼的‘尘世的代名词’。”柴米油盐的琐碎打破了恋爱理想的浪漫纯粹,如二叶亭四迷在《春》中所写:“正如恋爱毫不费力地迷惑了他的双眼一样,婚姻也毫不费力地令他万念俱灰。”

  然而,尽管理想中的恋爱难觅,婚姻似乎亦算不上解决之道,日本文学却仍然孜孜不倦地试图避开性与欲,寻找纯粹恋爱的达成方法。到了森鸥外那里,由于男女主人公“不能发生肉体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作者美化了的作为爱情表现浓缩形式的接吻场面”。亲吻作为游离于欲望底线边缘的亲密举动,成为了近代日本文学中爱情高潮的代言。作为二分法的“恋爱”与“色欲”太过不近人情,只能用暧昧的亲吻作为调和。同时,只存于幻象中的恋爱,与对于色欲的阉割式隔离,让日本文学中的爱欲观,显得不那么接地气,甚至在夏目漱石那里上升为“他者性”的孤独,带上了孤独与忧伤的光环。

  因为良人恋爱观中对性与欲的隔绝,游女艺妓的形象成为了“色”的代言,成为了非日常性的代表,同样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常驻形象,甚至成为了“完美的爱”的化身。虽然,她们为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为不能纳入“婚姻”伦理的框架之内,游女们的真爱只能用死亡来证明。壮烈地为爱而死,才能原谅欲望,升华爱情。有时,死的救赎也成为泡影,爱进一步走向虚无。

  综看日本近代文学的爱欲交织与人为分割,再加之婚姻伦理的传统心态,让爱情的纯粹最终不可得,反而陷入了套路之中,压抑过甚的恋爱观,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欲日本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