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3 14: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百年小册

  老师的作业,写了3000字论文,来贴豆瓣上保存着哈哈。

  一本小书,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1838-1926,这正是中国饱经风霜的年代,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一次又一次的救国运动,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中国由封闭自满到被炮火击溃再到民族新的希望成为星星之火的艰辛之路。

  作者蒋廷黻不愧为民国时期最富盛名的史学家,这本书其实只是作者关于近代史的整体思考,他在1949年7月为台湾启明书局将之改名为《中国近代史大纲》重排出版时写的《小序》中有所说明:“我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然而就这样一个初步报告,却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传世之作,这恐怕是作者所未料到的。本书读起来言简意骇,仿佛在读一本通史小说,实际内容丰富,是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思考,无论对于学生阅读还是史学研究,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本书总论中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民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四个问题道出了中国近代在挣扎中前行的步伐。作者认为唯有变法,让中国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现代化。作者说到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这些即使放到更近的历史时期也是正确的。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基本也算是封闭的,与西方国家往来不多,美国更是头号敌人,中国人沉浸在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中,服从着毛泽东的指挥,结果中国还是在倒退,挣扎在阶级革命中。到了邓小平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以市场为主导,跟西方国家合作,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人民变得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见作者的思想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作者最后写道: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确实如此,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读完本书之后的感受。

  一、 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二、 近代的救国人士

  近代中国涌现许多救国之人,虽然他们的方案和措施不尽相同,目的也有所区别,但救国于危亡之中是他们共同之处。本书中对于这些人也有着精彩的、甚至不同于我们以往认知的评论。首先是林则徐,在我们的印象中,林则徐是禁烟英雄,民族功臣,是那时旧中国的希望。而作者说林则徐“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做好的产品。”不难看出,作者在指责林则徐。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独善其身,不肯发奋去唤醒中国这头睡龙,致使中国的觉醒晚了二十年,作者的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禁烟英雄,作者写出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其次是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一直以来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因为曾国藩认为,一旦发生革命,必会导致国家长期内战,在强敌入侵的时候,若此事发生,亡国的危险很大,所以他所做就是为了防止亡国,维护清朝。这种看法作者是同意的,也对曾国藩表示了赞扬之情,但一心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也必然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后还有李鸿章,作者写出了他在近代史中的多面性。一方面,他在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表现出极高的远见性。作者认为“这封信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对日本的狼子野心也一直颇有防范!认为“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同时,他也有着实干精神。洋务运动的一系列举措与建设也显示出他的精明干练。另一方面,作者说李鸿章自己的科学知识幼稚也是他的事业失败的缘故之一,他自身不太廉洁,手下更是如此,所以自强运动也以失败告终。而且,作者认为“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秘约》是李鸿章的终身大错,”“威特的本意不是要援助中国,是要利用中东铁路来侵略中国的。以后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国难都是那个秘约引出来的。”李鸿章的多面性也使历史对他的评判不一,或许他就是中国新旧文化的一个结合体,也是一个转折点。

  三、 近代史中的救国方案

  救国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必须有着详实而可靠的方案,引领近代中国改革的那些风流人物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自强运动可以说是改革先行之风,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使用西洋武器,实行新政等,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由于旧中国腐朽的制度与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最终一场甲午战争将其毁灭。不过洋务运动还是为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后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打响,他想要建立新朝,推翻清政府,一开始军事顺利,胜利不断,不是太平军本身优秀,而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势力,富有朝气,能拼命、能牺牲。而后来洪秀全荒淫无度,内讧不断,也导致其必然失败。作者说道:“洪秀全想打倒清政府,恢复汉族自由,是我们应该佩服的。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以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但他不能为民族造福。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再后来,甲午落败后,青年人士愤慨不已。很快,康有为提出方案,想要借助光绪帝的力量变法。他推行新政,如不用八股文,靠真才实学,调整行政机构,裁汰无用衙门和官职等。他虽以孔子学说为护身保障,但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在西太后的势力下,变法很快失败。于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方案再次被抹杀。最后就到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复兴方案。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实为民族之光,作者作为孙的信徒对先生的革命事业也倍加推崇。孙总理结合海内外势力,并集结兵力,进行一系列起义,革命,所到之处莫不受人民欢迎。最后,十三个省宣布独立,然后清政府瓦解,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民族复兴的障碍被扫除,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史为鉴,这是人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也是我非常赞同的。当历史的横流带着往日的人和事涌入大海,我们能否探寻它的脚步,从一个个细微之处发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历史的原因。蒋廷黻先生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我们的近代史曲折而艰辛,探明历史带给我们的真谛,会给历史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可贵的是说得够直接

  乱世的人,有种要死卵朝天的精神。就像蒋廷黻书里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怕清议的指摘,怕坏一辈子名声,怕这怕那,默而不言,最后就像《猫城记》里那样,全灭。

  好在,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像一个五世同堂的老爷子,活得久了,什么都见识过,心知每逢乱世,必有一两子孙站出来。然后就是循环往复。到了承平日久的今天,连解说一场球赛,对着区区万名观众,看着一个百分百的假摔,都不敢把话说死。习惯用“有一点点”“或许”给自己留个生门。

  也是蒋廷黻书里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做点事很不容易”。

  乱世里著书,到著者身殁之后还能流传于世的,百里无一。这就是经典。藏之名山的太史公书是,历代焚毁靠吟诵传世的儒经是,这本也是。

  蒋廷黻写《中国近代史》那会儿,正是乱世。死生之地,存亡之秋。写这本书,目的明确,就是唤醒青年。有教无类,凡是能认字、会听书的最广大的青年。所以不会有“一点点”这类车轱辘话。

  你们听我说,然后去救世。“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如果能找出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能有所贡献了。”

  中国到了近代,就是该不该西化,能不能西化,这两个问题。

  该,而且必须;能,否则冚家富贵。

  中兴名臣胡林翼,见西人的铁甲战舰劈波逆流而上,不语良久,险呕血堕马,说,“要变天了”。于是有专事船炮的洋务运动。这是近代西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科技现代化,号曰“中为体,西为用”。(等同于2016年初,中超动辄以半亿欧元引进欧洲二流球员的那股虚火)

  然并卵,一场甲午战争,主力旗舰被日本俘虏去做了趸船,三十五年事功尘与土。

  同期,民间的传统糟粕也粉墨登场,掀起一波画风诡异的自救运动,号曰太平天国。顺便说一句,长毛的洪天王是广州人,为何跑去广西起事?因为五口通商之后,原先一口通商的广州没落了,影响甚至波及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的生计。

  长毛们流窜千里,从“地狱”金田一路打进“天堂”苏杭南京,高歌猛进,然后虚火就灭了。再要从天堂打回地狱,明显违反人性,于是北伐轰轰烈烈地猛进,可歌可泣地告终。必然的。天王们从没真心想过北伐,他们眼里的天国就那一亩三分地,没有北伐的炮灰们。于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天国的闹剧演完了,但有个副产品流传下来。朝廷经年累月、有意无意地废弛武备,至此,纸老虎彻底被戳破,罢敝已极的官军经此一役彻底进了垃圾堆(参看《倭寇的踪迹》)。私人武装兴起,流毒数百年。

  乌合之众的故事没完。长毛之后,1900又有庚子拳乱,这是继白莲教和捻军之后,又一波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逆流,将杯底的渣滓余末尽数卷起。西太后脑洞大开,仗着刀枪不入的神拳,向所有列强同时宣战。

  老舍当时生未盈岁,他爹就是北京城的一个满族护军,阵亡于八国联军攻城的炮火。莫言根据拳民早期在山东的故事,著成《檀香刑》。

  近代史大戏唱完,乌合之众的故事却永远没完。半个世纪后,这片土地上还会有一场又一场闹剧般的运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参看《乌合之众》)

  1895甲午战后,代表科技现代化的洋务运动被证明此路不通。(然而直到抗战,泰半中国军队用的还是老祖宗张之洞搞洋务弄出来的汉阳造)

  政治现代化一跃而为主题。前有康梁维新百日,后有孙文武力起事(广州和广东人那阵子引时代之先)。

  然后民国了。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读过《猫城记》,看过徐浩峰,我有点懂了。那是个处处是规矩、到处有讲究的年代,是个面上风光,内里罢敝的年代。

  经过“二次革命”,孙袁二人都意识到松散的代议政体不合乱世的时变,此路不通。就连受西方文化熏陶、足迹遍布欧美的孙,都用喝血酒、发誓效忠党魁这类帮会手段改组起了中华革命党,旧人物如袁,能想到的也只有当皇帝一条路了。可惜,这条路错得离谱。袁定年号洪宪,“弘扬宪法”也。可惜,袁当年被日本人逼得紧,“低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的血性言犹在耳,回头就干起了当皇帝的蠢事。

  袁当年是李合肥的入室弟子,最明白日本才是心腹之患的道理。

  果然,1931,九一八了。年前,东北军少帅宣布易帜,入关拥干将,打成了一锅粥的中原大战就此结束。东北系独占平津、东北、华北,成为人生赢家,甚至与干将隔河而治,风光无两。那一天,是1930年的9月18,少帅人生的顶点,距离“九一八”整整一周年。老天的黑色幽默就是这么绝。

  顺便提一句,少帅名“学良”,字汉臣,他爹张大帅希望长子像张良其心昭昭。结果,像个毛线。

  对了,还有1919,五四。政治上风云变幻之际,新学人的代表胡适之等认为,科技余事也,政治经济亦余事也,病灶在文化。于是有五四运动,号曰全盘西化,一切文化都要破旧。

  然后就到了龙王和干将。从始皇扫灭六国,政治贵族绝迹起,天下之争演变为两虎相斗的模式,行之两千年。发轫于刘项,终于龙王干将,据说都是老婆坏的那边赢。往后,身系土地的广大平民退出历史舞台,农民起义不会有了,至少不再是“农民”起义了。(参看《出梁庄记》)

  龙王干将那一战,像极中日甲午一役。都是看似强大的一方,惨败;都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干将那一边,从美国参战起就逐渐收起心气,(美国就好比一个挨了记黑拳的职业拳手,你说会遭到他怎样的反击?)准备犁庭扫穴地安内了。结果,干将的团队管理太逊,一松开来,再想重启就不易了。(参看《刀背藏身》)

  而龙王,经1936的西安故事,已浴火重生。少帅真龙王命中贵人,首功之臣也。张少帅一腔热血,继亡图存,无奈政治素养像韩信,战斗力只有五,被一帮老赌客玩弄于鼓掌。西安前,龙王的团队刚经历史诗一般,退而不乱败而不溃的长途旅行(参看《长征:前所未知的故事》,拍案叫绝),但新落脚点环境依然恶劣。恰逢此时,一个偶然的西安故事,让他们从濒临再次旅行的绝地,一跃而为合法的抗日武装,并且占尽政治、文宣的先手。

  (1950,老天又发扬了幽默感。高丽战起,龙王被逼放下台海,入局。美国航母进驻海峡,这次轮到原已濒死的干将还了阳。天道好还,为今天在主旋律外保留了一线多样性。)

  以上。近现代史血泪无数,这本薄薄小书里的每一个字,背景都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两千年前,老祖宗们就打上前线大军百万,对赌国运的战争了,西方人还是见血太少)

  唐先生说的在理,从1840开始的这个西化过程,是中华史的第二次大转型,它是分阶段推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波浪般向前推进。这一阶段的主题,到了下一阶段就会落伍;这一阶段的副题,可能就是下一阶段的主题。不能落后,不能躐等。建立民国的时候,不能回头去做皇帝,也不能搞保皇搞复辟;一致对外的时候,也不能躐等去搞社会改革。

  孙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竟能抓准了两次主题。一是驱除鞑虏,二是以俄为师。看官发现没有,干将原先是以俄为师的,后来清共了,不师了,最后赢的果然是以俄为师的龙王。

  这次大转型的终点,像上次转型后的汉唐一样,是一个自信的新时代。这个观点,很燃,跟蒋廷黻、季羡林、习大大等的说法是一致的。

  上一次大转型,祖辈花了两百年,发轫于商鞅变法,高潮于始皇一统,完成于汉武的帝国,将封邦建国变成了一统的帝国。眼下这次,将从帝国变成真正的民国,从1840算起,怎么也得两百年吧,不出幺蛾子的话。(参看《晚清七十年》远流版)

  最后,吐个槽。从祖师爷司马迁起,一个历史学家的最高成就是成一家之言。我们并没天真到要求一个历史学家讲清人生奥义,把史实说圆,让故事脍炙人口,有教无类,泽备青年,就是功德无量了。毕竟无论东西,从司马迁到维吉尔,都是讲故事的好手,历史就是该是人人听得懂、看得懂的。(参看《故事》)

  蒋廷黻这本小书做到了,只会做学报文章的教授们没有。

  对了,这个蓝皮的新版本,用料挺讲究。内文轻薄,而且不透,一夜到天亮。业界良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重回一九三八

  蒋廷黻的黻字起初是不会读的,虽然知道费正清,但是不知道蒋老师费的老师。历史知识也仅限于大秦帝国、雍正王朝与其它的历史剧,不过作为2017年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在下还是自觉来绉篇读后感。

  我看豆瓣有评论蒋老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不过尔尔,可是如果我们重回二十世纪初,你还会这么觉得嘛,日本侵华刚刚爆发,革命离最终的成功还相距甚远,谁可有蒋老的深邃和睿智,方能洞见这历史的迷雾——是什么,让民族的复兴变得如此艰难。

  西方的列强并不是急于发动战争,如果清政府懂得外交,而不是剿夷抚夷呢?

  士大夫阶层的固己思维无法无法被打破,那如果康有为再耐心一点呢?

  如果当年的袁世凯品行再端正一些,或者野心小那么一点点呢?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是有逻辑可循的,历史不是事件的堆叠,历史是大势的延展,历史给英雄人物以舞台,历史也留给芸芸众生。

  蒋老也有他的舞台,可惜下半生离了婚,被原配甚至跑到就职的联合国去维权,之后再无佳作留后人了。著作等身、位高权重、粉黛佳人,到底孰轻孰重呢,呵呵。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四):历史是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

  我们都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普通人,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求知提高自己的上限。

  列强来到中国,对当时的国人,大概基本有如外星人降临地球。

  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国人自以为是的聪明其实愚蠢。

  太多人,太多事,用现在的眼光看,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对。

  我们作为个人,只能做自己当时当地觉得对的事情。

  就像康有为,他也就只能想到君主立宪这儿了。

  可是孙中山,他看得到共和国。

  蒋廷黻自己,信仰孙提出的三民主义。

  他还看不到,后来还有共产主义。

  比较起来有意思的点。

  1.原来总觉得保守派是昏庸,书中觉得他们也不一定是不爱国。

  2. 李鸿章铁杆俄粉,林则徐铁杆强硬派,能全身后名不至于误国全靠死的及时。

  3.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

  4. 历史的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伟人们也是人民的一员。其实集体意识会吞噬掉那些超前太多又能量不足的个体,而能量巨大的超前个体意识又可能负重将整个时代往前推一点点。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五):历史是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

  我们都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普通人,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求知提高自己的上限。

  列强来到中国,对当时的国人,大概基本有如外星人降临地球。

  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国人自以为是的聪明其实愚蠢。

  太多人,太多事,用现在的眼光看,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对。

  我们作为个人,只能做自己当时当地觉得对的事情。

  就像康有为,他也就只能想到君主立宪这儿了。

  可是孙中山,他看得到共和国。

  蒋廷黻自己,信仰孙提出的三民主义。

  他还看不到,后来还有共产主义。

  比较起来有意思的点。

  1.原来总觉得保守派是昏庸,书中觉得他们也不一定是不爱国。

  2. 李鸿章铁杆俄粉,林则徐铁杆强硬派,能全身后名不至于误国全靠死的及时。不能不说,人的出生和死亡其实都是运气。有时也不是越长越好。如汪精卫只是死于刺杀醇亲王,会留名青史吧。

  3.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嗯,资本主义是生产方式,帝国主义是殖民意图。

  4. 历史的全体人民共同的选择。伟人们也是人民的一员。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集体的文化里,集体意识常常会吞噬掉那些超前太多又能量不足的个体,而能量巨大的超前个体意识又可能负重将整个时代往前推一点点。看起来许多偶然事件,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推动了历史,可是冥冥之中,集体意识和什么别的东西,所谓的大势,似乎是一条暗藏的不会偏离的轨道。

  5. 比古人知道的多了那么一点点,可是对于当前的时代,身在此山中,仍是不识真面目。对于我等见识浅薄的普通人,时代的真面目不是在那些高谈阔论的清议里,而是隐藏在我们真正的生活里。当物质变得越来越丰盛,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趣,精神同样的饱满充实,而每一个人都怀着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的时候。那当然,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好时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六):【笔记】古书读得愈多,思想就愈陈旧,愈糊涂

  7p 邦交原来没有的一个缘故,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体统、仪式是对外交流的大阻碍。

  15p 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不能高度改革,就不能与列强竞争。

  18p 峰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空泛而动听的不诚实行为,是中国士大夫的毛病之一。动不动就谈“民心”,主政者应当负责指导舆论,否则就是失职。

  23p 上面要调兵,下面就请饷;道光帝最怕花钱,于是对林则徐的信任就减少了,而当琦善三寸之舌说退英国陆海军,便更认为是孟浪多事,革职查办,而战争失败以后,抚夷派当然更得势了。

  29p 中国文化不但有守旧的基因,也是士大夫的生命线,而中国的这些知识分子和官员,最缺乏独立、大无畏的精神,即便能看事较远较清,也会因怕清议的指摘而默默不言。

  30p 在士大夫眼里,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古法不行,而是由于奸臣误国,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所以既不服输,也反对改革。

  35p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这种无知加上法制落后,让他们争所不当争(五口通商、赔款),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割地,协定关税、治外法权)。

  52p 外交虽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因素。

  59p 在士大夫眼里,君臣之分既定,不宜作乱,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则是极难的。

  65p 中国社会千年来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头等领袖必须兼具精神和事业,既注重为人,也不忽略做事。

  71p 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97p 资本如水,可以灌溉农田、便利交通,也可以成灾、起祸。

  116p 军事消极,外交积极的办法,是很奇怪的。

  123p 国际关系不比私人关系,不讲理、不论情。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利害相同就结合为友;利害冲突就成为对敌。

  134p 国难再严重,饭碗更看重,想从“之乎者也”里升官发财的人是社会主体。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七):以自由的视角解释神圣的史实

  提起中国近代史,涌现在眼前的只有几个不愿提及的词:腐败、落后、不平等条约、耻辱,等等。小时候听故事,知道这段历史很乱;上学读书,教科书教导我们,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签订了一大些不平等条约,外国列强如何瓜分中国,以及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忍辱负重,如何地任人欺凌。每次读史,都刻意的避开这段历史,尽可能地享受秦皇汉风的骄傲风骨。少时求强好胜,不知愁滋味。长大之后,方才明白一个道理,吸收教训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如果对以往的教训视而不见,大多只会重蹈覆辙,因循老路,同样的耻辱将依旧继续。知耻而后勇,怀着这种心情,百度过了一些知识,指导蒋廷黻先生的史书非常有价值,而自己也有幸读到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本相对而言非常薄的书,但是它涵盖了中国1838年至1926年以来的重要历史。这段历史对我而言,一直是个盲点,造成了我对中国历史的断代。但是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书,不但让我续接了历史,更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认识。

  m(>^ω^<)m震惊于蒋廷黻先生对中国朝代更迭的认识——经济因素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因素。

  我们中国经历了18个朝代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朝代更迭,我们只是知道改朝换代的原因在政府的腐败和对人民的压迫,而从未深刻思考期间的真正原因。蒋先生独辟蹊径,从清末朝代的内政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内政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不独中国如此,世界潮流依然如此。在朝代初起之时,由于战乱,人口稀少,对于封建社会的民耕时代而言,土地资源相对丰厚,固定的土地产出使得民众丰衣足食,从而很容易产生政通人和的“盛世”。盛世之时,衣食无忧,必然导致人口的不节制生育,造成人均资源的严重匮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口的加速繁殖,就造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土地产出之间的严重矛盾,从而引发了社会矛盾激化,致使朝代更迭。蒋廷黻先生亲切的将这种循环称之为“中国历史的循环套”。我深以为然。

  m(>^ω^<)m震惊于蒋廷黻先生对中国吏治的认识——是否倾听民意是吏治清明与否的重要因素。

  对于历史的天理循环,蒋廷黻先生又提到另一个循环套。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以及大部分开国元勋都来自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办事认真,所以能够造就内政昌明、吏治澄清的辉煌时代。但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各级官吏已经严重脱离了普罗大众,走向奢侈腐败,进而加速政府的衰亡。周而复始,终无停歇。我们当前社会提出的反腐倡廉工作,其根本也是源于此。官二代、三代已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导致腐败现象此起彼伏。幸而党和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大力惩治腐败,并开展了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多种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政者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情,做到从民众利益出发,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固以及人民的昌盛。知而后动,民之幸也。

  m(>^ω^<)m震惊于蒋廷黻先生对不平等条约的理解——国际贸易是联系国际社会的重要纽带。

  针对清朝的屈辱,蒋先生也有自己的解释。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一句: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由于几千年来的闭关锁国,造成了我们中国为世界中央的错觉,认为其他国家均为“夷族”,处于劣势,瞧不起人家。当英国先后两次向乾隆、嘉庆皇帝提出通商请求时,依旧对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极力否认,闭关自守,对正常的外交关系视而不见,甚至以为洪水猛兽,对对方不理不睬,轻而慢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并不坚固的防线,自然西方世界携战胜之余威,自然不会以平等国家而待之,不平等条约自然也就找上门来了。之后,破窗效应日益显现,各种各样、花式翻新的条约也纷纷出炉,使得中国社会民不聊生。

  m(>^ω^<)m震惊于蒋廷黻先生对革新人物的认识——人才的建设才是民族发展之本。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各路英豪,历史教材大多没有给予很高评价,仅仅对林则徐的禁烟赞赏有加。但是,通读此书,我们便可以了解到历史潮流中依然不乏傲立潮头的先锋人物,比如李鸿章,比如康有为,比如袁世凯,比如孙中山。所谓的保守派也好、裱糊匠也好,也都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荣辱,自强不息,力图创新。期间的差别,也只是立场和角度,历史观、世界观的差别而已。试问,在人心思变的当时社会,有几人能够挺身而出,不顾个人荣辱,力图改革的?我自问不能,同样林则徐也不能。书中提到,林则徐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也曾帮助魏源写就了震惊世人的《海国图志》,但是自己依然没有勇气提出革命的思路,所有的想法也只是存在于与友人的书信之间。

  蒋廷黻先生出生于1895年,殁于1965年。我认为,他对历史的分析非常深刻,但是对于自身经历的时代,认识仍有其特定的局限性,比如对袁世凯的坚决否定,抹杀其不世功绩。除此之外,更让人感佩的是蒋廷黻先生“经世致用”的理论,读史不但是对历史的感怀,而更应该是对未来的借鉴。对此,蒋先生书中也有深刻的见解。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只是个人的理解。如果想要换个角度阅读历史,建议读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不但有不同于世人的理解,更有客观的历史记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八):近代史映前衬后1-5

  从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到不平等条约的开始,无论是通过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所了解到的,还是现代社会所猜忌出来的,时刻在告诉我们创新,迎新,纳新的重要性。不懂得创新,也不愿意踏出自己的世界,就只有被宰割、被压迫、被当今世人皆知这些惨重的代价。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且不说一个人的二十年光阴的价值。光阴,与你与我,同他族我族都是平起平坐,一个民族的二十年,(有的话需要保留一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罪魁祸首,我们贪图安逸,我们不思进取,我们坐享其成,我们胆小怕事...重要的是,我们还喜欢装。民族所丧失的二十年,现人的我们看起来不痛不痒,拉起那时代的熟睡中的人,他们也会融入当下,但却不会忘却前世,那不仅仅丧失的是当朝的二十年,更反应出这二十年前的盛世繁荣,对于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至于咸丰年前自家人吵吵架,咸丰后它洲人动动手。

  别人动手当然不会手下留情,毕竟花很美,且不是采花者所养育,最终目的往往是拿下这朵花,插进自家花瓶,这时候,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花了,我们拱手让人的还有栽培者的汗水。

  (当你坐在金山上,在暴露的环境下,请先确认你有没有能力守住它,若没有你还不去利用这些暴露的金银来制造保护锁)战争总会有失败方,那么为何我不做胜利者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九):就像《猜火车》里头说的:“如果柠檬水犯法,我们连柠檬水都嗑。”

  作为一名文科生,上学时候背了许许多多条不平等条约,早就厌倦了近代史那段“黑暗”的年代。 但念大学的时候听说了蒋廷黻(fú,不是“拔”啊)《中国近代史》的大名,据说市面上现存版本都是删减版。这本书因此在我脑中是“自带光环”的,类似禁书的那种光环。 就像《猜火车》里头说的:“如果柠檬水犯法,我们连柠檬水都嗑。” 真的是柠檬水,好喝健康的柠檬水。篇幅很短,点到为止,却可以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比如,蒋廷黻用“外交”的眼光审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几笔阐明前因后果。 再例如,清政府的“剿夷”与“抚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级进退两难的困境。明哲保身还是挺身而出,甚至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仍旧是无法摆脱的束缚。 而战争迫在眉睫,要不要开战,如何迎战,恐怕是玩多少遍“文明”也无法解答的难题。 从前大概是受了教科书的荼毒太久,看历史书只会看古代的。读了这一本,不愿触碰的近代史变得有趣了许多。读档重玩,未必会输。 干了这杯柠檬水,可能不会立即感到通体舒畅,但它至少让你神清气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