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半生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15:3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半生为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半生为人》是一本由徐晓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生为人》读后感(一):评《半生为人》

  《爱一个人能有多久》。本篇写的还是给重病丈夫治病的往事。作者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挖掘,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对那段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折磨的日子,作者一方面反复表明:我不后悔,一切都是我该做的,另外一方面又始终对两人之间的一些恩怨无法释怀。所谓恩怨,就是丈夫的不温柔不体谅。这体现了作者在成为一个圣徒和达不到完全放弃自我间的矛盾。爱一个人能有多久?作者没给出答案。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分不清到底是爱还是责任在支撑我们走下去。老周94年去世,本书05年出版,我不知道本文写成于什么时候,但我感觉那种痛苦始终深深扎根在作者心底,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写作本身是加深了还是缓解了这种痛苦呢?很难说。心放下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不必想值不值,不必对过去耿耿于怀,向前看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监狱中的日常生活》和《幸存者的不幸》。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理想主义在今天还存不存在。其实也不必太过悲观,今天的年轻人未必全不懂理想、信仰的含义,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在一场政治风波中入狱两年,在对政治还很懵懂的年纪被当作政治犯关了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一生。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自身的不幸可以咬牙承担,对那些被无辜牵连的人的内疚和歉意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就是幸存者的不幸,永远活在自责和忏悔里,作者说,这也是人之为人最后的证明。

  《〈今天〉与我》。你不一定知道《今天》,但你一定读过北岛的《回答》和食指的《相信未来》,这些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最先是刊发在《今天》这本民间纯文学刊物上的。本文刻画了与《今天》有关的一群人,他们是《今天》的创始人、作者、编辑、工作人员,他们曾经把全部的理想、热血、激情投入其中。时代已经远去,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充满理性的怀疑精神,仍然值得人尊重和纪念。

  《我的朋友史铁生》。史铁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我与地坛》深深打动过我。作者笔下的史铁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了不起的作家或英雄,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史铁生。他胃口极佳,笑起来像个孩子,也有自己难以言说的痛苦。无论如何,我不同意作者说失去双腿是上帝对他的恩宠,失去双腿是人生的大不幸,不管因此而成就了什么。

  《有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不安》。作者写了一个特别的朋友,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随性潇洒,不谙世情,隐隐有魏晋人士独立于尘世之外的风骨。为什么让作者不安呢?大概是因为既让她操心又让她叹服吧。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陌生人。每天我从地铁站出来都会碰到她,差不多的时间,差不多的地点。她那种孤高清冷的神情气质,让我很久之前就注意到了她,走在人群里,你一眼就能看到她。我总忍不住猜想她是干什么的,她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我还觉得她年轻时一定长得很美,因为她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年轻了,却皮肤白皙,鼻梁挺直,一双大眼睛清澈有神……

  读完了本书的最后四篇。我不能说我喜欢这本书,我也不能说我不喜欢这本书。词汇准确丰富,感情充沛细腻,不管是语言还是情感的逻辑都非常强,说服力强,能引导读者完全进入到作者创造的那种悲情的叙述中去,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一定会被她打动。刘瑜的序中说,作者以本书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青春很美好,充满热情,充满理想,像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就像作者在书里所写的那些人一样。但我们总要告别青春期,走向成熟,走向理性,这不是放弃或背叛,而是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后自愿做出的谅解和妥协。从这意义上说,作者的青春期早该结束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校长对法罕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作者擅长反思,但多是从事理层面,甚至我觉得那反思带有一点自恋,并没有从社会政治层面对那一代人做出反思——也许我没有资格这样说,因为他们的青春远比我悲壮和多灾多难。必须说作者的态度在经历过那些事情的那一辈人中,算温和的了。但作为新的年轻一代,读本书得到的思考可能是与作者想表达的恰恰相反的。

  《半生为人》读后感(二):半生回忆录

  刘瑜在封面题到‘’’一个时代最闪光的人,最绚烂的往事和已成绝响的爱情‘’,精辟至极。本书更多的是徐晓的个人回忆录,前两章《永远的五月》和《爱一个人有多久》,徐晓写他的丈夫周郿英,写他们的爱情,最令人印象深刻,命运的捉弄,和一个强大而敏感的女性,她不屈于命运,明知丈夫身染疾病也要嫁给他,倾尽全力想要更久的握住流沙般的幸福,四处凑钱,天南海北求医问药,不放过任何一个救治丈夫的机会。尤其《爱一个人有多久》这一篇,是回忆也是对丈夫的倾诉,仿佛是梦里对逝去丈夫的促膝长谈,讨论痛苦讨论幸福讨论人生讨论家庭,读来不禁泪目。其后的大多章节主要写人,北岛,芒克,史铁生,各种奇人轶事,让人感慨于那个年代有志青年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的激情,虽然笨拙,虽然盲目,却步步铿锵有力,然而,比起对于其丈夫的描述,后面的章节显得浮于表面而不够深刻,仿佛为了记录而记录。徐晓描述北岛写名人,“写他们的癖性,写他们个性上的可爱之处,真实之处,因为他知道,仅仅高尚,博学,才气,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一个可爱的人,或者一个能被人记住的人’”。徐晓或许也是揣着要世人记住书中这些时代骄子的使命,才会事无巨细的去写她身边的朋友,想要面面俱到,却反而没法突出人物特点,宽度大于了深度。

  《半生为人》读后感(三):《半生为人》语录摘抄

  1、如果你受了伤,没有别的办法,一个人舔干净伤口,然后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2、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

  3、几年来,我常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沙漠中的旅人,用近乎自我欣赏的目光,自作多情地看着一个落寞、孤独而又自信的女人,在最美好的季节里凋敝。她无时无刻不在破碎,不在七零八落,不在死亡。她以全部身心期待着,相信总有一天能在共同的自我毁灭中达到完美,在创造自身中得到升华。

  4、我从遗憾和悔悟中感知时间、历史和人,感知生命,死亡和爱。

  5、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

  6、按照哲学性的表达,人是被上帝抛向这个世界的,虽然此间痛苦无绝期,但没有人因此而对上帝不满,相反还庆幸上帝给了自己生命。但却没有人会庆幸自己被什么人投入监狱,虽然那经历能让人体验到多数人不可能体验到的东西。“抛向”意味着你虽然不能选择是不是要来到这个世界,也意味着你有权利自由地选择你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这种自由被视为形而上意义的人生绝境。“投入”则完全不同,它不仅意味着你没有权利选择你去不去把你投入到的那个地方,当然也意味着你没有任何权利决定你在那个地方怎样生活。这种没有自由被视为形而下意义的人生绝境。都是绝境,形不同而质同。

  7、如果我怀疑朋友,就等于我自己同样应该被怀疑。

  8、人与人像链条一样连接着,上帝总是借他人之手将幸运或者厄运传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既是施者,又是受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如同耶稣基督,承受人间所有荣辱,再把所有荣辱投向人间。

  《半生为人》读后感(四):年轻时候,寒衣相解,互赠御冬

  最近身体不好,对许多事都无精打采,闲了躺着,把徐晓的《半生为人》翻了一遍。

  说起来里面的人物,都是父母年龄的老人了,可是吧……比如北岛,在我的印象里就永远是一个年轻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因为他还在人生的苦恼中写诗?因为他年轻时的诗,所以他青涩而愤怒的脸让人牢记,而因为他还在写诗,所以觉得他依然在真实而思索地活着,所以不会老去?

  大概是这样吧。

  《半生为人》里还有许多善良可爱的人,和他们可爱的青年时代。旧日的温和气息,贫穷但生活在云端的精神贵族们,最终零落天涯的诗人们,早逝的故友,地坛孤单单的史铁生……

  其实最让我心动的,是他们竟然曾经那样地拥有彼此,甚至一度摆脱了生的沉重。

  看到《今天》的小伙伴们的青年时代的情谊,真是羡慕嫉妒恨。

  我们能不能拥有那样的,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的朋友呢?

  年轻时候,寒衣相解,互赠御冬。到老时候,还能坟头相哭相送。

  说起来,如果一生的苦不能避免,那么是否拥有过闪亮的日子,就太重要啦。

  世俗有世俗的活法,有时候按照世俗的方式去待人,会更简单一些,也安全。但有些人还是选择不合时宜的天真的待人方式,是不是……因为希望……在遇上真正的感情,遇上真正的挚友和知己的时候……还能配得上他们呢?

  说不好。只能那么做试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半生为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