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一起思考》是一本由[德]格哈德·恩斯特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读后感(一):小心!你的知识可能正让你变蠢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每天在网上搜罗到不少绝妙知识,可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象依然什么都没学会,于己而言并没什么长进。
更要命的是:一离开电脑,你似乎就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创意想不出来,东西写不出来,甚至整个人都困乏无力。
如果是,要小心了,不知不觉,你可能要陷入惰性知识带给人的变蠢陷阱中。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惰性知识“呢?所谓“惰性知识”,即指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接收过却不能被自发地提取利用的碎片化知识。仔细想想,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是不是掌握着很多听起来可能很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也没法和现实结合,没有任何活力的知识储备呢?
与”惰性知识“相对应的,是”活性知识“的拥有。所谓”活性知识“,就是你大脑中已经穿成线的知识,它们成体系并且有条理,能在你的大脑中自如运行,而且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比如说你学会的某一门语言,就是这样的活性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多的拥有”活性知识“,避免”惰性知识“带给人的变蠢陷阱呢?有学者指出:对拥有”活性知识“而言,培养自己专注核心知识的能力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获取渠道其实只有三类,第一类是数学,第二类是逻辑,第三类便是哲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学者指出:除了数学、逻辑和哲学这三门学科之外,其余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个假说,没法确定它是不是正确。这时候也许有人要疑惑了:”不对吧,科学不也是被证明了是正确的吗?那么科学相关的学科也应该是获取“活性知识”的渠道啊。诶,还真不是。
一个几乎是科学界共识的常识告诉我们:所谓的科学,其实就是不断证伪,让它错误的含量降低一点的过程。想想我们的物理学知识,最早的地心说被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有了开普勒的日心说。牛顿的三大定律被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站出来啪啪打了它脸。其它科学学科?一样啊,想想现代医学出现前的2000多年吧,西医那时候给人治病几乎就只懂得放血,甚至,会用水蛭给人吸血,别的?对不起,没有。
回到哲学来看,想从哲学方面获取”活性知识“,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谈何容易?我们这种没经历过正统哲学训练的,看起中学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哲学相关内容恐怕头都会大,更不用说正儿八经去读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了,而这,也刚好是《与哲学家一起思考》的价值所在。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可以获取”活性知识“。延展开来说,是可以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从单纯的惰性知识陷阱中唯结论者进化为体系性思维能力者。对哲学问题从最初的观察开始,分析、预判、行动、再到最后的结果被获知整个熟悉的过程,也是大脑潜移默化,形成体系化的认知能力的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一本好的入门级教材开始。作为一部这样的入门级作品,《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从最为经典的道德、存在等问题开始,以对话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回答讨论。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哲学,因为否则根本无法知道,究竟哪些目标才值得去努力追求,以及哪些物品具备工具性价值。
当然,我们可能不会有这种高度,也很难有这类感受,但不能否认,在《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中研讨哲学的过程中,我们的确可以掌握不少在其他生活领域中也能用到的技能线索:分析文章、不把主要思路步骤同修辞学混淆、还原论据、弄清以及检验前提条件、找到不同论据之间的关联,还有最重要的——进行独立论证并且清晰明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光凭这一点,《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便也值得我等哲学小白们反思思考了。
一个事物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相对其他事物而言的价值,它的内在价值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毫无疑问,哲学两者兼具。
一本哲学书籍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能避免“惰性知识”的变蠢陷阱,而其的内在价值则是在于其本身能给予的”活性知识“塑造体系。
毫无疑问,《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两者兼具。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读后感(二):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少交智商税!
向来于哲学一窍不通,更遑论发表意见。不料读完此书,竟也有胆量和兴致来胡诌几句,实在让我自己都诧异得很。
为何以前对哲学毫不感兴趣甚至隐隐排斥呢?老实讲,一来是被“故弄玄虚的二道贩子们”和他们的艰深名词吓唬住了,以为非有大能不可窥其门径;二来觉得哲学纯属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怎么会对它抱有好感呢!
哲学当然不简单,但也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复杂高深,更不能被视作“空谈”,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直接感受。
能有机会翻开这本深入浅出介绍哲学和引导哲学思考的小书,还得归功于“故弄玄虚的二道贩子”们。这些年来,他们制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堆砌汪洋般的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很多时候并属于其本专业领域,而是哲学范畴的概念,以达到使人晕头转向,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的目的。他们实际提供了什么内容?约等于零。不过,也只有在对其使用的名词进行了解后,才能不被吓住,才能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本书的好处正在此,读过之后自然明白了许多哲学概念的真正内涵,例如“存在主义”、“功利主义”、“怀疑论”等等,这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说对“故弄玄虚”的厌恶由来已久,通过本书更多是增进“理论自信”的话,那么读过本书后才真正意识到哲学的一些实际作用。
近来大热的一个名词叫“智商税”。何为“智商税”?凡是缺乏判断力、白花冤枉钱就可以视之为交“智商税”,比如买彩票,P2P投资。用某篇文章的话讲叫做“无论智商高低,总有一款智商税适合你。”按道理说,学历较高、见识较广的人群,具备较高判断力的比例也更高,不太可能会交“智商税”,可是事实上,我们看到最近的投资骗局中,很多受害人都属于这一类人群。本书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释:不理智。
“不理智”更多是与理性相对的一种状态,当你的认识和行动与一些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矛盾时,你就陷入了非理性的“不理智”状态。现在盛行的“一元夺宝”就是很好的例子:换一部Iphone6s,需要7000元的总份额,而我们知道,6s的实际售价不过六千多,因此商家必然稳赚不赔,参与者则是白白送钱。之所以人们还会去乐此不疲地参与,就因为抱有侥幸,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唯一的幸运儿,却置上面明显正确的结论于不顾,这当然是“不理智”的。如果认识到“不理智”的可能性,就会在生活中加以注意,这正是本书所说的:“哲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事物或联系。”
本书作为哲学译著,对译者要求颇高,翻译也颇见功力。百合悠悠翻译的文字晓畅明白,一气呵成,毫无译著常见的晦涩之感;编校者冯小茫先生则从专业角度出发把关,适时在书中关键处加以注释,引导读者思考。他们的工作,才使得我这样既不熟谙外文,又不通于哲学的门外汉可以一窥哲学之奥妙,免受无端之误导,实在是非常感谢!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需要谈论什么?
看到《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下文简称《与哲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与哲课》也许对哲学研究无多裨益,但作为哲学普及书籍窃以为较为成功。本书形式上采用了柏拉图的古典对话式,内容上既拆解了编年体通史的传统哲学书写,也摆脱了哲学大师自成系统的话语,将之揉碎,生活化。
《与哲课》分为七章,暗合了《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时间。在材料的选择上由泛泛到深入。如果你纯粹对生活本身好奇,其实阅读到周四就足矣,你需要了解该怎样生活、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道德观、如何面对认识论。
如果让笔者推荐,从阅读趣味上,周三的道德思考与周四的认识论最具有阅读性。在此类问题的讲述中,本书跳脱堆积哲学史料的窠臼,举出充满思辨的案例。书中在对道德自由的探讨中,拿出了“电车难题”:一名男子站在轨道的道岔处,五个孩子在火车飞驰的铁轨上玩耍,另一条铁轨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他该如何选择?这个案例对道德制定的公平与自由提出了反思,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确保多数人的利益究竟算不算不道德?答案是:没有定论,因为绝对客观的自由和绝对客观的公平都不存在。否则我们如何在当下大热的《奇葩说》中看到依然有贾玲和100名船员谁生谁死的辩题呢?
而正是因为很多哲学命题本身没有定论,所以在道德探讨上我们要类比科学的“反思平衡”——将某些通过观察得出的特定事实理解成用于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理由,然后再通过更多的观察对我们的理解做出修订并将它们归纳成全面的综合理论。不仅道德问题如此,所有哲学问题也是。如此因此,“与哲学家一起思考”才显得格外有意义。
周四的认识论则在另一个维度上开起了脑洞。从我们出生那刻起,我们就在不断汲取知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然而怀疑论者站出来否定了你:你其实什么都不能知道。在追问一件事情上,怀疑论者认为只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无穷倒退、假设武断和循环论证。其一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理论上所有的解答都没有终极答案;其二是在某个时刻停止寻找理由,可因此我们也得不到答案;其三是在某个时刻又回到之前列举的某个理由,原地转圈了,即所谓的阿格里帕三重困境。不过我们确定我们知道一些东西,《黑客帝国》与“庄生梦蝶”毕竟是脑洞。当然,怀疑论者对人类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傲慢提出警惕是十分必要的,但他们的犬儒和固步自封也需我们辩证看待。
如果你对哲学终极问题感兴趣,可往下阅读周五到周日部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徳写过一本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中神秘人传授给苏菲许多哲学知识,然而最终苏菲意识到自己只是神秘人上校艾伯特为女儿席徳庆生虚构出来的人物,有了自由意志的苏菲挣脱了“书”的虚拟世界,来到席徳的真实世界。
《苏菲的世界》巧思在本身包含对上帝与人、肉身与精神、哲学本身的追思,而这也是本书的压轴大戏。(在此用唯心唯物、主观客观这样的名词解释对话内容,可能对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更为耳熟。)不过《与哲课》在此只负责播种知识,世界究竟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主客二分还是主客不二分(现象学),存在“不动的推动者”还是上帝死了,留与后人说。而在回答什么是哲学上,诚如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就是不是这样,可又一定是这样的一堆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哲学史的建构源于对这类终极问题的解答,反复推到、重建,在反思平衡中前行。
《与哲课》从生活出发,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想要了解的东西。书中小到爱情、友情、亲情的人际探讨,大到宇宙洪荒的畅想,兼而有之。从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开始,“我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相处”,到最后应答“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进行哲学思考”。这种逻辑的安置显然更符合读者的期待:从我最在意的地方谈起;哲学终极问题,三思之后再选择是否拜读。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读后感(四):当火车又一次驶上抉择的铁轨
“一位男子站在一条轨道的岔道处。他看见五个孩子在一条铁轨上玩耍,一辆飞驰而来的列车正通过道岔往这条铁轨上迎面驶来。这位男子还有时间将道岔迅速扳倒另一条铁轨上去,那里只有一个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要不要强制一个健康人捐献器官去救另外五个人等等。自从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视屏传遍大江南北之后,这些个听上去就非常深刻、关乎伦理道德的问题也变得人尽皆知。大概只要以“一条铁轨五个孩子”开个头,大家就会心领神会地说,”嗯,不就是那个问题嘛,blabla,别说啦,早就听过了啦。”
嗯,早就听过无数遍了呢。不过小小声问一句,你知道学界对这种题的官方答题思路了吗……
如果你对此表示“天啦噜我居然还是不知道!”,那么基于以下几个理由,大概你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
1. 哈佛的幸福课的本质是道德哲学,也是本书第二、第三章的主题。如果你对此类议题有兴趣,基本的有关道德哲学观点的发展、论述与讨论,书里都会覆盖到。
2. 本书用问答的方式写成,虽然这种写法放在别的领域可能会显得特别的骗字数以及低龄化,但是在哲学普及方面有着浑然天成的优势。作为一个曾经受过西方道德哲学教育的人,我觉得本书的写法极好地重现了课堂上的场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授会一一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问和驳斥,直到你对自己的既有知识在逻辑上产生质疑。也就是说,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七天的哲学课》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和幸福课相类似的听课体验。(当然课堂的另一个核心:阅读哲学原著的部分被抹去了)
3. 如果你说,我对哲学神马的完全不感兴趣,我只是很想知道那个火车问题的官方答案来满足一下好奇心或者用来装逼。嗯,perfect,上面这个问题是从书里原文引述出来的,你需要的那个答案,就在第71页,而且还是用康德的理论来回答的哦。
再说些我喜欢这本书的其他的理由。此书名为《与哲学家一起思考》,顾名思义,主要内容就是向大家完整的展现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基于严密逻辑的文本论证,俗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写议论文。
举个书里的例子,一个典型的哲学论题:有限的生命是否没有意义?
作者提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思考:
(1) 生命是有限的(假设前提)
(2) 如果生命是有限的,那么就没有意义(假设前提)
(3) 所以生命没有意义(推论)
如果我们不想接受推论(3)的话,就必须驳斥(1)、(2)两个假设前提中的一个。
以(2)为例,如果我们的生命终会终止,那么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吗?
举例来说,炎热夏日里的一杯清凉冰饮,在被我们喝掉后就消逝了,那么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吗? 结合生活经验好像并非如此,毕竟我们曾经用它来解除干渴。由此可见,有限性并不里所当然地使一件事物的价值或者意义化为乌有。甚至我们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唯有有限的生命才可能有意义。如果可以长生不死,人们可以将所有的决定反复修改,所有实现了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而终极目标根本不存在。就像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这样一来一切反而失去了意义。
是不是很像一篇高分的高考作文(。
看到这里也许会觉得,哲学真是个好东西,可以用严丝合缝的逻辑推导出一个充满希望的结论,继而对我们的实际生活起到帮助。但是,通过哲学推导得到的结论,并不总是这么有趣和励志,有时候也会显得很无聊,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我们要如何分辨快乐的质量,即区分哪些快乐是高级的,哪些快乐是低级的。比如说,冬天里洗一个热水澡带来的快乐和阅读一首好诗带来的快乐,孰强孰弱?
支持功利主义的穆勒认为,”如果想要比较两种快乐的质量,必须去问一个体验过这两种快乐并且不持偏见、没有堕落而且尽可能客观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会告诉你,读诗带来的乐趣要比洗热水澡带来的乐趣高级。“
估计大家都会反驳:这样说有点武断吧?我的朋友里就有人觉得泡个澡比读诗歌强多了。然而穆勒会回答你,”这只能说明他们享受不到诗歌带来的快乐,所以也没有资格作为评判员去评判这种快乐的质量。“
是不是瞬间觉得特别无语……
总而言之,至少对我而言,这本书,以及哲学之于我的乐趣和意义,比起那些大哲学家们的结论,论证过程本身更为重要。就像在我念书的时候教授反复告诉我们的: 没有经过批判的相信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经过反思的道德不过是你自以为是的伪善。你真的相信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吗?你真的认为自己会去扶一个老太太过马路而非踹她一脚是出于自身的道德感和善良,而不是出于私心,希望自己年老时也能被人温柔以待?结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学会了去质疑所谓的常识,去摧毁自己相信了20多年的信念,然后在一堆认知的废墟和瓦砾上,重构起全新的相信,相信要如何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读后感(五):一本瞬间抓住你兴奋点的哲学入门书
黑格尔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
爱因斯坦和诺瓦利斯均表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但即便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先行者说过的名言警句再深刻隽永,也难以改变人们对哲学的一个较为根深蒂固的印象:哲学比较枯燥而且深奥,很难让人搞定,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可千万不要接触哲学,因为很可能会因为自己搞不懂它而产生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其实,哲学是一门人人皆可接触的学科。但前提就是:要选对入门书。
比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教授的这本《与哲学家一起思考》,就属于那种能够在瞬间撩拨起人们阅读兴趣的哲学入门书。这本面向那些渴望了解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的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在这本书里,恩斯特教授设定了两个人物:读者和哲学家,而关于哲学领域中的诸多重要论题,便都是在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展开的。每天,读者和哲学家都会围绕着某一个哲学问题而展开对话讨论,用了一周的时间,讨论了七个比较重要的论题:我应该怎样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相处、道德究竟有多客观、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存在着什么、什么是哲学以及为什么进行哲学思考。
在读者与哲学家的对话中,不仅能看到众多著名哲学家的名字(有些人的名字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还能接触到许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哲学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何为道德?享乐主义真的不好吗?),当然,书中还涵盖了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哲学流派(诸如存在主义、怀疑主义等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这样高深莫测的对话里肯定充满了各哲学领域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怪问题,读起来必然枯燥乏味,就好比是虽然营养丰富却毫无味道的食物一般难以下咽。其实,你只是猜对了一半。这些对话确实“营养丰富”、干货十足,但并算不上枯燥乏味。这场充满学术性的对话,轻松活泼、趣味无穷。有些像两个老友之间在探讨问题,没有拘束,谈天说地、气氛融洽。但这并不会给人以零散破碎的感觉,因为在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对话之后,都有一份谈话记录,里面都是谈话中的精华部分,这有些类似于我们在每堂课上做的重点笔记。看完对话之后,如果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那就把谈话记录多读几遍,也能从中有所收获。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一本哲学入门书,所以,不要妄想通过这些总结性文字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对话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美好的人生,即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这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但是,当我们在询问“生命有何意义”时,其实是对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进行了质疑。
再谈完关于美好人生这个问题后,谈话的层次又更深入了一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家。恩斯特教授借书中哲学家之口说,哲学家的观点不应该成为一种指令,而我们也不必刻板、僵化、教条地去看待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因为哲学家的观点是作为“每个人独立思考时的帮助”。所以,尽管书中出现了不少哲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名言警句和思想精髓,但恩斯特教授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记下这些牛叉闪闪的人名和他们那些光芒万丈的哲学理念,而是要给思考中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并且,恩斯特教授认为,哲学是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理解自我以及这个世界”,当然,这依然是借书中哲学家之口说出的道理。
当我们终有一天理解到,“对哲学问题得出的答案同时也塑造了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会认真而审慎地面对自己心头的困惑以及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好奇。说到底,哲学并不是为了把人们变得疯狂,而是要让人们对自己的行动、生活进行反思。套用一句特别流行的话:我们不能走得太快,也得适当地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实际上,我们要等的不是灵魂,而是对自己的行为等等进行思考,不然,缺少哲学反思的行动就会失去了方向。
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这本书的亮点正在于用一种活泼有趣的方式勾起了读者们的阅读兴趣,然后如聊家常一般地了解到西方哲学中的那些重要哲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虽然是以一种看似零散的方式呈现出哲学的大部分领域,但实际上,书的内容则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最后,为什么恩斯特教授要写这样一本能够瞬间抓住人们兴趣点的哲学书呢?而为什么,我们又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去读这本哲理满天飞的书呢?这是因为柏拉图认为,“没有哲学思考的生活,是没有生活价值的人类生活”。换言之,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人生、对世间的各种现象产生种种疑问,而这种疑问正是推动我们不断进行哲学反思的一种动力。
如果,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还不过瘾,或者,通过阅读本书真正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或者,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一下本书作者的其他著作,那么可以继续关注一下附录中的这份书单。说什么在哲学之路上进行更长远地探索,这些都尚且太远,但如果自己对哲学的兴趣真正被撩起来之后,不妨跟随哲学家的脚步,对书单上的书籍进行较为系统地阅读。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延伸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