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钟表馆事件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4 21: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钟表馆事件的读后感10篇

  《钟表事件》是一本由[日] 绫辻行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一):“制造时间的时计馆

  与时间竞赛,从来都是有趣事情。最终发现,始终敌不过的,还是时间。

  本格派的推理小说,读完以后通常很难能有读完社会派的那种深刻反省思考动机的设置上,通常有极深远的社会意义阅读感受通常有百般滋味。本格派则着力于诡计的设计上,单从推理本身而言,显得更加纯粹。也就是这种纯粹,大多数需要一个抽离于现实的场境,从建筑空间入手,则是绫辻行人“馆”系列最引人之处。

  日语中的钟表,汉字的写法是“时计”,这样的表达,用于本书的时间诡计,似乎更加耐人寻味。读到中间部分,似乎已经能够感觉出,旧馆与外界的时间并不是一致,但总只觉得是时间走快了,或者走慢了,而难以想象利用的是两套完全一样的计时方式。历法向来有不同设定标准,这是以年月单位;但时间基本都是以日落日出为节点来表达,由于人对于每日循环的感觉,要比每年循环的感觉敏感得多,因此要设定与外界不一样的计时方式,挑战的是光照与温度。时计馆的设计,正是制造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或者让被“禁锢”其中的人感知时间的不同。

  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回忆起多年前读过的一篇短篇小说《一日囚》,讲的是被判刑的人,永远只能活在那一日当中,外界的人打个哈欠的功夫,被囚的人已经过了几日。被囚的人永远只能活在那一日中,他的世界里,每天都是一样的。人身虽然自由,但每天都是同一样的生活,也许只有深处其间的人才明白痛苦所在。(讽刺的是,也许很多人现在过的就是日复一日都是“相同”的生活,每日三点一线按部就班行尸走肉。)另一个想法是,原来避世还可以有这样的方式。通常“逃离”俗世选择的是空间上的远离,但远离俗世的“时间”,真的是脑洞大开的方式,也是只能有足够的财力才能做到。“制造”时间,是否就真的赢得时间呢?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二):凄美偏执童话,时间与谎言交织的钟表馆

  读的第一本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希望先从评价最高的一本了解模式已经定下,建筑物与密室杀人的结合相信每一本都是在这个既定模式下展开的不同背景故事吧,这种写作模式的选择有点类似于丹·布朗的兰登系列,同样的也有一个模式,主角以一座我们耳熟能详历史悠久城市舞台,将宗教符号等结合起来推理解谜,这样的模式的固定,更能让老读者产生对系列的期待,期待着作者下一本书又会在一个我们好像熟悉的模式下奉献给我们一个怎样精彩的故事(个人感觉)。

  书中多以江南和鹿谷为主角展开旧馆内与旧馆外两条线的情节,穿插着以被害人为主角的小段描写,更加凸显了旧馆内压迫的感觉和恐惧气氛,互相的猜疑也增加紧张的气氛,读到旧馆内的章节总是猜测下一个被害人是谁,凶手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是一个终止,被害人被害时的场景描写也是令人起鸡皮疙瘩(其实也在暗自着急当一个接一个的人被害后剩下的人聚在一起睡觉吃饭不就行了么。。。当然这样情节也进行不下去了),紧接着到了旧馆外的章节首先感到的是一丝惬意,跟着鹿谷不紧不慢地观察着周围环境,推理着诗歌,没有“将会有人被害”的压迫感,有种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旧馆内一个旧馆外的章节的穿插写法,也让读者的心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两次时间表的对比让读者在震惊之余,思路更加清晰,随着核对着一次次的杀人时间,纱世子的不在场证明一个个被推翻,真心佩服作者的逻辑严谨性(来个马后炮,其实读到第一次推测由季弥是凶手时,摸摸书剩下的厚度差不多能推测出真正的凶手是谁了。。。因为剩下的不明底细的人没剩几个了,不过作案手法还是云里雾里,另外当鹿谷最后揭秘时先提出纱世子运用耳机操控由季弥作案的时候,我竟然傻傻地信了。。。)

  作为凝聚了古峨伦典对女儿偏执到极致的爱的钟表馆,真的是一间充满着谎言的牢笼,当永远走入森林与四个孩子聊天得知了真实的时间时,永远的感受应该会比新见梢走出暗道的惊讶更颠覆吧,一个自认为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却是别人建造的幻境,自己一直活在别人为了欺骗她而建造的世界,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狠那件婚纱,她是那件婚纱的主人的分身、替代品,她狠她的父亲为了一个梦想却夺去了她的自由,所以她穿着那件婚纱将剪刀插入自己的胸膛,这样的结局,只能用悲剧形容,而另一方面,也理解了古峨伦典为什么会在日记里写到“终究,我不能不恨他们”,他知道小孩子是无意的,但他们却打碎了他为女儿营造的时间的梦,一个家族就此支离破碎,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着想,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他已经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已经忘却了女儿的感受,他认为为了十六岁的那一天,五年的自由当然不算什么,这可能是他对妻子的爱转化后的极致偏执吧,女儿的梦想被无限扩大,大过了女儿存在和活着的意义。

  看到豆瓣书评中提到了新见梢走出暗道的那个情节,真的是精彩绝伦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读到这一情节时首先的感觉就是新见梢发现了暗道可以通向旧馆外而惊讶,但书中的具体描写却是新见梢“刚想进入雨中”的时候产生的惊讶,是她又看到了什么东西或场景么,应该另有玄机吧,带着疑惑继续读下去,读到第一次揭秘中鹿谷进入骨灰堂并发现三个棺材中有三具尸体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感觉,难道当时新见梢是看到了凶手忘记盖上棺盖的尸体而惊讶的么(当然还是可以用新见梢是“刚想进入雨中”才产生的惊讶来否定)直到最后一次揭秘,才终于明白惊讶的背后竟然是这样的原因,自己理所当然认为的午夜其实是白天,一下子旧馆发生的一切好像是梦里,是这么的不真实,这种时间观念的颠覆着实让人震撼感谢作者在这里特意为读者指出了正确方向,给读者来了一个“恍然大悟”。

  相比较其他的许多侦探推理小说,我更喜欢绫辻行人这样的相对不开放的结局,对一切都有交代(这里的一切指不只作案手法,包括每个人的结局和归宿)有的小说给的结局过于开放,不给出一些人物的结局,确实一方面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读者缺少了一份“官方答案”,读者也许希望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再和自己的想法作比较(个人看法)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三):有点淡淡的失落

  【此文泄底!慎读!!】一句话点评:如果这就是行人的巅峰之作了,那这个作家迟早药丸。下面是严肃版:经过最近几本书的冲击,我基本相信,果然书还是读过了再来发表评价才靠谱。之前在知乎、豆瓣上,众人对于行人的钟表馆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让我在开始读这本小说时心里抑制不住地欢欣雀跃,以为我的心灵马上就要受到一次头脑风暴的洗涤,结果。。。。中肯地评价,钟表馆无论是在情节还是诡计上都不止一星半点超越十角馆(但是这也是必然的啊!十角馆毕竟是处女作嘛),但是,只要是有对推理小说有一定的阅读量的读者,应该都能猜出凶手和大概的手法吧?在一个密闭且拥有大量钟表的空间里,利用时间作为诡计,实在不能算得上的是新奇的手法。虽然具体的细节普通的时间诡计略有不同,但还是脱不开这一范畴。因此,虽然有紧张的情节,虽然没有猜到是如何调整时间的,但是已经知道了凶手和手法,在读到解谜部分时,心中已经没有了惊喜与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失去了推理小说本身最吸引人的部分了。所以,对于豆瓣和知乎上给予此作的高分评价,我读完后总有点名不副实的感觉,10分的满分,我顶多也就给它7分吧。豆瓣上有人给出这样的公式:中村青司=密道=无密室。其实我觉得行人本身也无意于为密室贡献新手法,正如他在十角馆中所说,他只是想借助暴风雪山庄模式,将犯罪现场与外界(也就是现代科技)分离开来,以此回归到传统的本格推理中去,因此密室不是行人的重点,只要它没有将密道与诡计融合在一起,那就不算是踏入了雷区。总的来说,钟表馆算是中规中矩的传统本格推理,它有一切本格应该有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对传统进行创新。钟表馆适合刚入推理小说新人阅读,相信如果是他们来阅读此书的话,一定会得到难以言表的惊喜。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四):前言就是精华【摘录】

  一九八七年,在日本推理文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年份。在这一年,绫辻行人的“馆系列”登上舞台,改变了推理文学在这个东瀛岛国的发展方向,而这一改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在“馆系列”之前,日本推理文学被一种叫作“社会派”的小说统治。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淡化了谜团和侦探在故事里的作用,注重揭露人性丑陋和社会的阴暗,和之前人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推理小说大相径庭。   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创始者是日本文学宗师松本清张,他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小说《点与线》是这类作品的发轫之作。小说诞生于日本经济飞速崛起之后,刻画繁华背后日本社会隐藏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因此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举取代了传统的“本格派”推理小说,统治日本文坛长达三十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每一部推理小说均或多或少地带有社会派痕迹;每一位创作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松本清张的影响,当时评论界有“清张魔咒”这样的说法,其统治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一代读者迅速成长。这些读者对于日本战后的情况缺乏起码的“感同身受”,导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读者群日渐萎缩;加之由于内容过于“写实”,导致作品出现风俗化”趋势,进一步失去了读者的爱戴。   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有几位创作者进行了尝试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有“推理之神”之称的岛田庄司和他的代表作《占星术杀人魔法》。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馆系列”的灵感来源于绫辻行人的老师岛田庄司的作品《斜星犯罪》,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新本格式的“建筑推理”。所谓“建筑推理”,是指故事围绕一座建筑物晨开,而这座建筑通常是宏大的、奢华病态的、附有某种机关功能的、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这种超现实主义舞台赋予了谜团全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加具有冲击力。这种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二十一世纪”的推理,正是新本格派的存在价值和最高追求值得一提的是,“馆系列”的主人公侦探名叫“岛田洁”。这个名字来自于“岛田庄司”和岛田庄司笔下的名偵探“御手洗洁”,也是绫辻行人以另一种方式在向老师致敬。 “馆系列”影响了当时所有从事推理创作的日本作家,直接鼓励了麻耶雄嵩,我升子武丸,法月纶大郎,歌野品午等一大批人走上了推理之路,其中也包括绫辻行人的夫人小野不由美。而其后京极夏彦,西泽保彦,森博嗣的出道,也和“馆系列”的启发密不可分,以至于这三位作家被评论界称为“新本格二期”,出道于二OOO年以后的伊板幸太郎,道尾秀介、东川笃哉、凑佳苗等新人,也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馆系列”的熏陶,二O一二年获得直木大奖的女作家过辻村深月更是为了向绫辻行人表达敬意,特意起了“辻村深月”这个笔名。如果说岛田庄司是当时第一个向“清张魔咒”发起挑战的作家,那么绫辻行人就是第一个击碎“清张魔咒”的推理作家。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五):凄美到偏执的童话,时间与谎言交织的钟表馆

  读的第一本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希望先从评价最高的一本了解,模式已经定下,建筑物与密室杀人的结合,相信每一本都是在这个既定模式下展开的不同背景的故事吧,这种写作模式的选择有点类似于丹·布朗的兰登系列,同样的也有一个模式,主角以一座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悠久的城市为舞台,将宗教、符号等结合起来推理解谜,这样的模式的固定,更能让老读者产生对系列的期待,期待着作者下一本书又会在一个我们好像熟悉的模式下奉献给我们一个怎样精彩的故事(个人感觉)。

  书中多以江南和鹿谷为主角展开旧馆内与旧馆外两条线的情节,穿插着以被害人为主角的小段描写,更加凸显了旧馆内压迫的感觉和恐惧的气氛,互相的猜疑也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读到旧馆内的章节总是猜测下一个被害人是谁,凶手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是一个终止,被害人被害时的场景描写也是令人起鸡皮疙瘩(其实也在暗自着急当一个接一个的人被害后剩下的人聚在一起睡觉吃饭不就行了么。。。当然这样情节也进行不下去了),紧接着到了旧馆外的章节首先感到的是一丝惬意,跟着鹿谷不紧不慢地观察着周围环境,推理着诗歌,没有“将会有人被害”的压迫感,有种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旧馆内一个旧馆外的章节的穿插写法,也让读者的心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两次时间表的对比让读者在震惊之余,思路更加清晰,随着核对着一次次的杀人时间,纱世子的不在场证明一个个被推翻,真心佩服作者的逻辑严谨性(来个马后炮,其实读到第一次推测由季弥是凶手时,摸摸书剩下的厚度,差不多能推测出真正的凶手是谁了。。。因为剩下的不明底细的人没剩几个了,不过作案手法还是云里雾里,另外当鹿谷最后揭秘时先提出纱世子运用耳机操控由季弥作案的时候,我竟然傻傻地信了。。。)

  作为凝聚了古峨伦典对女儿偏执到极致的爱的钟表馆,真的是一间充满着谎言的牢笼,当永远走入森林与四个孩子聊天得知了真实的时间时,永远的感受应该会比新见梢走出暗道的惊讶更颠覆吧,一个自认为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却是别人建造的幻境,自己一直活在别人为了欺骗她而建造的世界,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狠那件婚纱,她是那件婚纱的主人的分身、替代品,她狠她的父亲为了一个梦想却夺去了她的自由,所以她穿着那件婚纱将剪刀插入自己的胸膛,这样的结局,只能用悲剧形容,而另一方面,也理解了古峨伦典为什么会在日记里写到“终究,我不能不恨他们”,他知道小孩子是无意的,但他们却打碎了他为女儿营造的时间的梦,一个家族就此支离破碎,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着想,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他已经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已经忘却了女儿的感受,他认为为了十六岁的那一天,五年的自由当然不算什么,这可能是他对妻子的爱转化后的极致偏执吧,女儿的梦想被无限扩大,大过了女儿存在和活着的意义。

  看到豆瓣书评中提到了新见梢走出暗道的那个情节,真的是精彩绝伦,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读到这一情节时首先的感觉就是新见梢发现了暗道可以通向旧馆外而惊讶,但书中的具体描写却是新见梢“刚想进入雨中”的时候产生的惊讶,是她又看到了什么东西或场景么,应该另有玄机吧,带着疑惑继续读下去,读到第一次揭秘中鹿谷进入骨灰堂并发现三个棺材中有三具尸体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感觉,难道当时新见梢是看到了凶手忘记盖上棺盖的尸体而惊讶的么(当然还是可以用新见梢是“刚想进入雨中”才产生的惊讶来否定)直到最后一次揭秘,才终于明白惊讶的背后竟然是这样的原因,自己理所当然认为的午夜其实是白天,一下子旧馆发生的一切好像是梦里,是这么的不真实,这种时间观念的颠覆着实让人震撼,感谢作者在这里特意为读者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给读者来了一个“恍然大悟”。

  相比较其他的许多侦探推理小说,我更喜欢绫辻行人这样的相对不开放的结局,对一切都有交代(这里的一切指不只作案手法,包括每个人的结局和归宿)有的小说给的结局过于开放,不给出一些人物的结局,确实一方面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读者缺少了一份“官方答案”,读者也许希望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再和自己的想法作比较(个人看法)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六):凄美到偏执的童话,时间与谎言交织的钟表馆

  读的第一本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希望先从评价最高的一本了解,模式已经定下,建筑物与密室杀人的结合,相信每一本都是在这个既定模式下展开的不同背景的故事吧,这种写作模式的选择有点类似于丹·布朗的兰登系列,同样的也有一个模式,主角以一座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悠久的城市为舞台,将宗教、符号等结合起来推理解谜,这样的模式的固定,更能让老读者产生对系列的期待,期待着作者下一本书又会在一个我们好像熟悉的模式下奉献给我们一个怎样精彩的故事(个人感觉)。

  书中多以江南和鹿谷为主角展开旧馆内与旧馆外两条线的情节,穿插着以被害人为主角的小段描写,更加凸显了旧馆内压迫的感觉和恐惧的气氛,互相的猜疑也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读到旧馆内的章节总是猜测下一个被害人是谁,凶手究竟是谁,什么时候是一个终止,被害人被害时的场景描写也是令人起鸡皮疙瘩(其实也在暗自着急当一个接一个的人被害后剩下的人聚在一起睡觉吃饭不就行了么。。。当然这样情节也进行不下去了),紧接着到了旧馆外的章节首先感到的是一丝惬意,跟着鹿谷不紧不慢地观察着周围环境,推理着诗歌,没有“将会有人被害”的压迫感,有种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的感觉,这样的一个旧馆内一个旧馆外的章节的穿插写法,也让读者的心里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而两次时间表的对比让读者在震惊之余,思路更加清晰,随着核对着一次次的杀人时间,纱世子的不在场证明一个个被推翻,真心佩服作者的逻辑严谨性(来个马后炮,其实读到第一次推测由季弥是凶手时,摸摸书剩下的厚度,差不多能推测出真正的凶手是谁了。。。因为剩下的不明底细的人没剩几个了,不过作案手法还是云里雾里,另外当鹿谷最后揭秘时先提出纱世子运用耳机操控由季弥作案的时候,我竟然傻傻地信了。。。)

  作为凝聚了古峨伦典对女儿偏执到极致的爱的钟表馆,真的是一间充满着谎言的牢笼,当永远走入森林与四个孩子聊天得知了真实的时间时,永远的感受应该会比新见梢走出暗道的惊讶更颠覆吧,一个自认为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却是别人建造的幻境,自己一直活在别人为了欺骗她而建造的世界,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狠那件婚纱,她是那件婚纱的主人的分身、替代品,她狠她的父亲为了一个梦想却夺去了她的自由,所以她穿着那件婚纱将剪刀插入自己的胸膛,这样的结局,只能用悲剧形容,而另一方面,也理解了古峨伦典为什么会在日记里写到“终究,我不能不恨他们”,他知道小孩子是无意的,但他们却打碎了他为女儿营造的时间的梦,一个家族就此支离破碎,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着想,为了实现女儿的梦想他已经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疯狂,已经忘却了女儿的感受,他认为为了十六岁的那一天,五年的自由当然不算什么,这可能是他对妻子的爱转化后的极致偏执吧,女儿的梦想被无限扩大,大过了女儿存在和活着的意义。

  看到豆瓣书评中提到了新见梢走出暗道的那个情节,真的是精彩绝伦,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读到这一情节时首先的感觉就是新见梢发现了暗道可以通向旧馆外而惊讶,但书中的具体描写却是新见梢“刚想进入雨中”的时候产生的惊讶,是她又看到了什么东西或场景么,应该另有玄机吧,带着疑惑继续读下去,读到第一次揭秘中鹿谷进入骨灰堂并发现三个棺材中有三具尸体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感觉,难道当时新见梢是看到了凶手忘记盖上棺盖的尸体而惊讶的么(当然还是可以用新见梢是“刚想进入雨中”才产生的惊讶来否定)直到最后一次揭秘,才终于明白惊讶的背后竟然是这样的原因,自己理所当然认为的午夜其实是白天,一下子旧馆发生的一切好像是梦里,是这么的不真实,这种时间观念的颠覆着实让人震撼,感谢作者在这里特意为读者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给读者来了一个“恍然大悟”。

  相比较其他的许多侦探推理小说,我更喜欢绫辻行人这样的相对不开放的结局,对一切都有交代(这里的一切指不只作案手法,包括每个人的结局和归宿)有的小说给的结局过于开放,不给出一些人物的结局,确实一方面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读者缺少了一份“官方答案”,读者也许希望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再和自己的想法作比较(个人看法)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七):小小的恶意,疯狂的情感,养育出一颗参天恶魔

  外界评价颇高的一本书,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一早已经对案件的诡计有所感,所以最后的结局并没有给我意外和恍然大悟的感觉。因此之前那些铺垫在我的体验看来,就颇有些冗长和故弄玄虚了。这就是被剧透后的无奈感,被剥夺了解开谜底时的豁然开朗的乐趣,被剧透真正是覆水难收的悲剧啊,哎!

  整体读完的感觉,是一种莫名的悲凉和寒冷,我画的关系图上,红彤彤的叉触目惊心,活下去的人屈指可数,一个馆,短短几天,轻巧的逝去的这么多条性命。复仇,复仇,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可悲沉重的字眼,带着冰冷的审判之心,放弃自己内心的热血和人性,毅然决然无路可退的踏上这条路的人,最终一个被复仇者,就是自己。局外人没有资格劝她看开点,可是,每杀掉一个人,填补那因仇恨和不甘而空虚的内心空洞的,是用仇人鲜血浇筑的冷硬寒铁,没有尽头啊!

  我感伤于复仇者满腔的恶意,又惊心于少年无心恶意的后果。失去挚爱的父亲向命运挑战的执着和痴狂,少年人因妒而行的小小的恶意,弟弟被刻意培养出的扭曲的仰慕,母亲压抑于心中那颗成长为参天恶魔的恨意种子,“人都会疯狂”,扭曲的情感跟着馆一起轰然倒塌,三口丧钟齐鸣,生前身后所有人与物跪倒在三口棺材面前,他们安息了么?我只感到浓郁的无奈和粘稠的寒冷。

  书里有漫溢的罪恶,疯狂的沛然情感,灰飞烟灭的终结。这里的侦探和我们读者一样,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不阻止犯罪不审判罪恶,只是对事件真相本身感兴趣。我只觉得空虚又悲伤。勿以恶小而为之,收敛恶意吧。莫要小瞧人类的疯狂。

  从非情节角度来评价一下,这是我第二本绫辻行人的书,虽然这本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核心诡计的复杂上讲是进步了,但是还是不少缺点。整本书的节奏安排的节点不够合理,铺垫长,真相大白前的怀疑到解开谜底的过渡不够自然,而最终揭秘并没有营造出那种气势(情节设想是上是挺好的,但是文字描写上并没有把那种感觉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塑造的不丰满,过于平铺直述了,人物有些脸谱化,没什么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人物的存在的确完成了作者赋予他的这个身份本身所应完成的任务,但就只是一个角色,并没有更好的表现出超脱书中角色的那种活生生的人类灵魂来。江南的形象倒是让人更加深刻,侦探岛田洁的设定很多,但是设定应表现出的各种火花和碰撞,实在比我期待的要少一些。岛田洁,40多岁,僧侣,瘦高竹竿身材,鹰钩鼻,深深凹陷的双眼,寺庙主持的三子,未来的继承人,现任初出茅庐的推理小说家,好奇心旺盛心态年轻,不囿于世俗规矩,忠于自己,擅长与人沟通获取情报,看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也许因是僧侣之故而对情感和世事有种独特的超然,擅长折纸,穿衣品味奇怪。就读了两本,我对岛田洁目前为止的印象就是如此,虽然写出来的确不少,但是没啥连续性,也没啥独特性,虽然不讨厌但是也没啥特别的讨喜之处。本来推理小说的侦探,他们理应在在血腥和肃杀的气氛中,给人一种安心和光明在望的感觉,看他我就没这种感觉。

  虽然如此这本书还是比十角馆有进步的。值得一读。但要说有多么优秀多么高明,那还真是有待商榷。其他的几本我还是要看的。果然我还是喜欢岛田庄司的斜屋多一些。比起叙述性诡计,岛田庄司那种本格推理我更喜欢,京极夏彦的那种泛着妖异粼光的也不错,凑佳苗的冷峻和东野圭吾的通俗都不错,起码他们文笔更好。但是我还不想对叙诡下这么绝对的结论,绫辻行人的其他几本还是要看的,折原一的我也准备挑战一下,检验一下叙诡的和我的接受度的极限。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八):扭转的时间

  “我常常这么想,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发疯。如果把组成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各种意义上的平均值作为正常的定义,而将以不同形式脱离正常的行为称为异常的话,那么在严格意义上的正常就是不存在的。”

  继东野圭吾、岛田庄司之后又认识的一位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据说是岛田庄司的学生,豆瓣上也有人拿这本书跟《占星术杀人魔法》比较,这基本上是看这本书的动机啦。

  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残忍、气氛最恐怖的推理小说,喜欢馆内外双线同时进行的推理,逻辑性很强,不太喜欢被作者强行误导,有一种“明明那个人就不是凶手嘛,疑点这么多,还是要被强行引过去再拉回来”的感觉,也可能是我太聪明啊哈哈~

  格局非常大气,时间诡计也令人惊叹。最打动人的部分——钟表馆的存在原因——还是与案件本身无关,关乎人情。但同样不足的也是在这点上,感觉杀人动机还不够啊。

  所有的犯罪都逃不开时间的追击,如果能完美地重新修正时间,就是最好的摆脱罪恶的证明。

  绫辻行人馆系列跟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都是手法精湛,动机不够。东野圭吾的许多书则是人情味浓,感情线饱满,逻辑欠佳。但都是值得一窥真相的作品啦。

  2017.7.15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九):《钟表馆事件》读后感

  绫辻行人的书,朋友推荐了两本,一本是《十角馆事件》一本就是《钟表馆事件》,前者看的时候单纯觉得还不错,加上后来看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发现《十角馆》结局部分有借鉴阿婆所以没有太多意料之外,也没有太多惊喜,而且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阿婆用那首小士兵童谣营造的诗意犯罪美感。而用两个字来形容《钟表馆》带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首先,钟表馆旧馆的构造足够震撼,十二个外围房间和钟摆房组合成的钟表形状,房间和房间之间的机关,当我想象一百零八座各式各样,各种音色的钟表齐声报时时,我甚至迫切地希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一声声敲击,那一次次震动。当然最震撼的还是结局沉默的女神奏响终结的交响乐,整个钟表馆也随之沉睡。整个故事的构造都完美地指向时间,钟表馆是古峨伦典为自己和两个他最爱的女人创造的一个时间的流逝方式与外界不同的空间,而这也成了伊波纱世子制造完美不在场证明的最佳机会,玻璃间的沙子也时时刻刻地流动只为那一首只唱一次的歌声。绫辻行人就像古峨伦典一样将“噩梦”变为现实,拼命地抓取时间,只是前者利用时间写出完美的推理,后者招来罪孽深重的野兽骸骨。“沉默的女神”预言了一切或许是个巧合,但是这样巧合的悲剧才更有艺术感。

  在很多描写到犯罪的作品中,最后的恶都始于最初的爱,我甚至在想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宏大的犯罪场面,如果真的有,爱还是好的吗?或许根本不该用好坏来定义爱呢?既然作者写了这样的故事,能否认为在作者心里也对罪恶抱有一丝理解呢?看《白夜行》、《占星术杀人魔法》的时候我都尝试走进凶手的内心世界,走进之后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独忧伤的灵魂,如果他们的爱是恶的源头,那别人带给他们的恶又有谁替他们承受?伟大的人只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而普通人的善恶观标准谁来定更公平呢?书中岛田洁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我的思考,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社会这个东西最大的功用就是制造出了一个名叫‘现实’的巨大幻想,并不断施压,使大众承认它,相信它,将它当作确实存在的实体。只有这样,它才能给予人们‘安定’。从古至今,这种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不管是现实还是所谓的“自由”都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不得不接受的,而真的的“自由”只有那些“噩梦”培养者才能得到,而作为代价,任何一个与之相关的人或事最终都会走向悲剧的结局,这样看来又逃不了悲观主义了。我始终认为“善”和“恶”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说用一群人的悲伤安慰一个人的悲伤不公平的话,那一个人承受所有即是公平吗?所以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常见的规则都是公平的吗?可能我的问题太多了,但是一本书能够让读者思考才是好的吧,而《钟表馆》绝对是这样一本好书。

  《钟表馆事件》读后感(十):读绫辻行人《钟表馆事件》(超级剧透。。)

  自十角馆杀人事件后三年,研究生毕业、就职于某杂志社超自然刊物编辑部的江南被委任负责灵异建筑“钟表馆”内三日封闭式降灵会特别企划。而这栋据传有白衣幽灵出没的钟表馆,其缔造人正是三年前的杀人舞台十角馆的设计者---贯穿整个馆系列的建筑设计师---中村青司。以此为契机,江南拜访了久疏问候的岛田(如今已是推理小说作家鹿谷)。

  带着往昔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隐隐不详的预感,江南与灵媒光明寺美琴、摄影师内海、副总编小早川以及五名当地大学超自然现象研究会学生一起造访了钟表馆。迎接他们的是女管家伊波纱世子、占卜师野之宫、佣人田所与现任钟表馆的主人美少年由季弥。在这座由旧馆、新馆、骨灰室、钟塔共同构成的钟表馆建筑群中,圆顶恢宏的主体建筑旧馆无处不彰显着身为钟表公司会长的前馆主伦典对钟表近乎痴狂的热爱。其内收藏有108件珍贵的古董钟表,是名副其实的“钟表之馆”。当旧馆大门随女管家的离开而封闭之时,宣告晚六时来临的钟声齐鸣,无人察觉望不见底的深渊就在身边。深渊中有一双手,毫不迟疑地拉开杀戮的序幕。

  而馆外,兴之所至驱车前往钟表馆的岛田偶遇因事迟来的另一名超自然现象研究会成员—大学生福田凉太,两人接受女管家纱世子的委托,着手调查几十年前初代主人伦典家族及相关者频死事件。

  馆内的屠杀始于带着旧馆钥匙消失的灵媒光明寺,而后是被座钟暴击致死的女大学生。一个接一个,暴风雪山庄式的集中逐个屠杀一旦开始,便似乎无休无止。与不断增加的尸体共处于填满钟表的诡异建筑内,活着的人终日惴惴,却又莫名嗜睡昏沉,肉体与精神都徘徊在崩溃边缘。而江南和大学生瓜生仍然执着地思考与推理,他们破解钟表密码,开启密道,试图还原真相、找出凶手。

  馆外馆内双线交错,隐藏在钟表馆背后的昔年恩怨渐渐展露,矛头直指因死去的姐姐而神志失常的少年由季弥。而此时,馆内的屠杀终于走到终曲。活下来的,只有江南一人。

  连通馆内外的密道(中村青司=密道=没有密室“孤岛”) 被尽数毁坏的108钟(时间诡计的直接物质证据) 摄影师(因相片标示真实时间而被灭口)与副总编(企图砸破暗藏光源控制机关的天窗逃生,发现大厅圆桌下的窃听器被灭口)之死 灵媒与占卜师之死(知晓钟表馆时间差秘密的最后两人)颠倒主次被埋葬的尸体(不顾仇恨孰深孰浅优先埋葬新死的尸体,延迟尸体发现的时间以降低尸检死亡时间的精确度)安眠药物(干扰馆内之人的生物钟、便于实施犯罪) 被灭口于逃生门内女学生尸体的惊恐神情(惊恐于仅一门之隔,原本认知中的午夜时分在门外竟是一目了然、确凿无疑的白昼) 时间差诡计—不在场证明 日期误区—动机反转 少女与时间囚室 父亲 母亲 虚假的时间 残酷童话 沙漏建筑 女神的临终旋律 钟塔跪倒在墓碑前 时间终结

  这些关键词大致能够还原整个故事的核心诡计和隐藏真相。

  馆内108座钟从钟表馆建成之初起,其运转速度便被设定成是外部时间的1.2倍,一分钟快十秒、一小时快十分、一天快四个小时……馆内馆外的时间差被凶手加以利用,一方面以各种手段强化馆内之人对凶犯作案与出现时间的记忆,一方面在对应的馆外时间保证自己与岛田等人共同行动而替罪羊则始终处于独处或行踪不明状态,从而巧妙制造出凶手本人的不在场证明。但是一旦这个诡计被戳破,在修正后的时间对照表中,不在场证明瞬间支离破碎,真凶几乎无所遁形。再加上日期误区揭露出的动机反转(10年前跌入瓜生、福岛俩熊孩子作死挖的坑中受伤的人并非伦典的女儿|由季弥的姐姐,而是纱世子的女儿。因由季弥的视而不见,最终得破伤风而死),真凶便已呼之欲出。

  女管家纱世子。

  几十年前,伦典与少女时代相遇,展开一段忘年之恋。而如同印证着占卜师的预言,时代在她28岁生日当天死去。他们的爱女永远也被预言活不过16岁。永远的梦想是和母亲一样,在16岁时穿上嫁衣,于28岁生日年华最盛时死去。但她身患重症,身体日复一日的衰弱下去。伦典对女儿的痴爱促使他为永远建造了一座时间流速快于外界的钟表馆,并将女儿常年闭于馆内。他希望,在这座为她而诞生、为她而存在、也终将因她而覆灭的钟表馆内虚假的时间里,永远能提前一年迎来16岁的生日,完成她的梦。然而,十年前,永远偶然中与林间玩耍的四个孩子(正是参加钟表馆降灵会的瓜生、福田等4个大学生)接触,得知时间的真相,在绝望中崩溃自尽。悲伤至极的伦典请设计师中村青司在旧馆之外建造了一座沙漏钟塔(在灌满细砂的箱体之上蒿筑地下塔基,塔基之上建塔。箱体底部设置机关,下挖空间浇筑空洞。机关与地上建筑墙体内置玻璃中的七色流沙联动,流沙尽则机关启,箱体内的细砂流入空洞,塔基失衡,钟塔倾覆),钟塔的时间和钟表馆内的时间保持一致,当馆内时间迎来女儿二十八岁的生日爱妻二十八岁忌日(母女的生日为同一天8月5日)这一对他来说无比神圣而重要的时刻,七色流沙的光芒如神光溢彩交错,钟塔内没有机械机关连动、亦无钟舌的三口“无法敲响”的大钟在塔身撞击地面的瞬间,因毁灭而奏响仅存一瞬的临终旋律。钟塔跪倒在伦典一家的墓碑前,虚假的时间走到了尽头,残酷的童话也翻到了最终页。而在时间真实流逝的现世,对于钟表塔相关者来说,真正的终焉也许在一切毁灭之前就已经来临了。

  世上最残酷之“物”,应当就是“时间”吧。无可撼动,翻覆天地,却又是那么理所当然。

  在阅读过程中,我曾试着代入死于逃生门内的女学生在打开门,看到门外的白昼之时,那一瞬间她的感受。时间的错乱翻覆天地,至少那一刻,她恐怕被天旋地转般侵袭而来的震惊与茫然击溃,那种恐惧尤甚于来自身后的死亡威胁。人们制造钟表,制定精密的计时规则,试图掌控时间。但事实上,正如书中被时间颠覆了日常、一生甚至生命的永远、伦典、凶手、侦探、死者与幸存者,被支配,被操控的那一方,自始至终,都是我们。

  人们。

  【看完小说之后在网上看到某大神对书中时间精确度漏洞的计算分析贴,对闰年问题的剖析很有道理。根据馆内外时间差设定,真实时间1974年到1989年相当于馆内时间1974到1992年,很显然馆内时间比馆外时间多一个闰年,也就是说1989年的8月5日=1992年8月4日(馆内),那么,8月5日岛田众人在钟塔解密之时钟塔根本不会发生倒塌,因为还差了一天。这个漏洞很大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钟表馆事件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