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记》是一本由[日] 岩崎朋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筑巢记》读后感(一):怎能不幸福?
成功有定义而幸福没有。有一个人告诉我幸福就是把生活慢慢修正成喜欢的样子。
岩崎朋子,女,国籍日本,1968年生,“巢巢”家具杂货店的主人,《筑巢记》的作者。
岩崎朋子大学毕业时,对以后每天要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她去一家做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的老牌公司工作了两年。她有些迷茫,和许多年轻的你我一样。因为喜欢出国,所以特别用心学习英语,半公费的英语学校、国外的研讨会、各种学习会,岩崎朋子都去参加,她的英语交流能力大幅提升。迷茫中,提升自己投资自己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岩崎朋子却不曾忘记思考“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许多人也经常会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不知道想做什么”类似的话,却不曾真的采取行动,就像是在一潭死水里折腾,既不能脱出水潭,又不能让自己清净下来。岩崎朋子却不同,她隐约感觉到方向后,辞掉公司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重回美大学习设计,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木工。合理的理财计划,让工作两年的朋子可以支持她半工半读的生活,这又将一大批空有梦想的“月光族”远远抛在身后。
在职业技校学习过之后,岩崎朋子分别自两家家具店工作了几年。接待客人、打包、出货、维修、设计、海外采购、报关、交代接手,大部分家具店的必要工作,岩崎朋子都一一掌握,她有了自己开店的基础。目标既定,发现缺少什么能力,就去学习补充什么能力,岩崎朋子做得很好。
怎能不幸福
《筑巢记》读后感(二):来啊,把生活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啊-----《筑巢记》
大名鼎鼎的《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其中有那么一段,一直让人们传为佳话,某封信上,她告诉弗兰克:“我要一本情诗集,不要济慈或雪莱,请寄给我一本不太煽情的情诗集,你自己挑选吧,要一本小开本的,可以放入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去”,为什么海莲要去公园看诗集,因为春天来了。
的确,在北京7月难得的好天气里,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虽然太阳当头照,但29度的气温佐以时时而至的微风,相较之下,想想上海、南京的40度晒,在担心彼地人民身体健康之余,心中又有一丝小窃喜,不,或者说是小确幸,也不,心中岂止小确幸,简直酬神的心都有了。
在这种天气里出门去,坐在空荡荡的公交车上抬头向外望去,天空如浅海一样蓝的发亮,街边的行道树们也都滴翠似的碧绿如洗。那么在这么好的天气里,坐车去图书馆的路上,带去阅读的书自然要精挑细选。对于一个业余时间被各种赶稿任务填满的人而言,路上看一两本闲书,已是难得的小憩了。
虽然,在这种大背景下,拿一本以旧屋改造为主题的《筑巢记》似乎不如一本园艺书更切合主题。但是,只要读者喜欢,书籍自身自然不会有太大意见。
这本《筑巢记》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家具设计师岩崎朋子。看到书上的[日]标注便令人长出一口气,有关生活方式的书,日本人的出品一向很有质量保证,老实说,我们现在搞的那些精致生活,基本没什么不是日本人民玩剩下的唾余之作,在这位水平一流的老师面前,我们这些小学生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说回这本小书,虽然只有100多页,且为图文版,但内容依旧丰富,仍然有不少可借鉴处。首先说,图书的主题非常讨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买下一间42年历史的老公寓,亲自动手装修,设计家具,中心思想既如何把生活一点点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段落大意也可直接分做三部分,1、旧屋改造。2、生活手记。3、开店心得。
对比当下大热的各种爆改出租屋帖,这本去年6月出版的书在描述上却平淡写实的多,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什么新旧对比,有的,只是作者淡淡讲述,娓娓道来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何买房改造,如何找工匠,选了什么颜色的涂料来涂墙壁天花板,怎样依据自身实际设计一个合适自己的厨房,如何自制一个洗脸台,担心读者不明白,作者还专门在书里放了洗脸台的手绘图给大家参考。就在这样如叙家常的描述中,一所新房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生活手记里,作者饶有兴致的记录了自己如何在拉脱维亚寻访编织柳条筐的老手艺人,讲述亚麻织物的特点,还有如何在房间中用吊钩安放各种小东西的点点滴滴。
可以说,虽然书的名字叫做《筑巢记》,但与其说这是一本讲如何改造旧屋的书,不如说是作者的心得随笔集,在经营手记中,作者针对如何把爱好变成工作这件事,认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总结了自己的心得。
如何布置店铺,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寻找供货厂商,一桩桩一件件,各种辛苦琐碎中作者自得其乐的表示,当我们直直站着的时候,面部微微向上或向下都会使眼前的景色大不相同。要将脸转向那些美丽的景色,这种向上的阶梯,就是我们的力量。
最后得说,在书的封面上,印了这样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语: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是20年前,次佳时机是现在,生活亦然。作者也在书中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总会有办法的。人生中没有徒劳的事。信哉斯言,看了作者的经历,让你相信,只要努力,总能把生活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
虽然是一本讲作者自家经历的书,但看完书后,却让人觉得自己也变得元气满满,马上就想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去。看了作者的经历,你会觉得,只要努力,我们总能把生活改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的。老实说,从一本讲生活方式的书上,自家读到的,居然是满满的正能量,对作者和书,也是只有佩服二字可说了。
《筑巢记》读后感(三):为什么一本关于装修的书,这么多人感兴趣?
看完《筑巢记》后,我首先把它推荐给了那些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读者,没想到他们也都很喜欢,看完后,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起。从目录上来看,这仅仅是一本教大家如何装修的书,可为什么这么多人感兴趣呢?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翻了几遍后,似乎找到了答案。
《筑巢记》读后感(四):如何过上诗意的生活
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想过的生活也不能轻易过上,但我们可以把它慢慢修正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所谓“取之易者毁之易,取之难者毁之难”,正因为是一步一步争取来的,所以当有一天我们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时才会更加幸福和得心应手。
作者岩崎朋子就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辞了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开了一家个性杂货店——巢巢,卖自己最喜欢的实木家具,买了房子,把它装修成了自己想要的100分的房子。她说,“生活并非一蹴而就,也许要慢慢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去实现这种理想生活的能力则需要慢慢累积。”,而如何得到这种诗意的生活,她把所有都写在了书里。
对于岩崎朋子来说,家是她最看重的地方,所以她开篇就着重介绍了在实现财务自由后如何才能拥有自己100分的房子。“找寻这件事情,结果不是0分就是100分。”在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后她就着手准备进行翻修的事情,并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装修的tip:
“因为没有相熟的工匠,我就让买公寓时中介找来的房地产商介绍了一个。这些房地产商总会认识一些常为他们做公寓修缮工作的工匠,这种长期的合作交往就是比什么都更令人信赖的证明。”
“装修,首先要从让对方提出报价开始。先要在房屋的平面图上标注出自己想要做的变更,平面图的版面不那么干净整洁也没有关系,标注得简单易懂,能够清楚地向工匠传达自己的希望才是关键。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所有的要求都告诉工匠,若是工程进行之后再更改样式或追加工程项目的话,就会让双方都不愉快了。同时,还要在和工匠商量研究的基础上,让他拿出报价、工期和交付的条件,如果双方都认可就可以签订合同了,工程也就要开始进行了。”
美味的饭菜是连接一个家的纽带,所以一个舒适的厨房能为家的和谐作出许多贡献,岩崎朋子是一个喜欢烹饪的人,对于厨房的设计也就格外用心:
“厨房台柜的空间并不宽敞,所以我在一回头就触手可及的地方做了一个高度便于盛菜装盘的烹饪台。什么样的高度才合适呢?这一点相当重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和作业种类的不同,合适的高度也有着微妙的差别。”
“我在餐桌的一侧,设计了一个能放烹饪书的空间。”
《筑巢记》读后感(五):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
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总有人把梦想变成现实。
今天在豆瓣从线上活动看到一句话: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请相信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突然就想到了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如何装饰房子,是带着收藏干货的干货的心情来的,看到最后,不免失望,现在想想,薄薄的一本书,想拿那么多干货,肯定不实际。实际上这本书最大的功劳在于,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游离在体之外的生活 。
在办公室呆久了,最大的改变在于,就是没有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最近,会突然感慨:原来时间已经那么久了。温水煮青蛙,大抵就是如此。
很可怕,真的。
那些你忘记的梦想,那些在温水中被遗忘的美好,真的就切实的被某些人实现了。
比如说这本书的作者,生活过得逍遥且自在。木制家具,钢琴课,养活自己和实现梦想两不误。像这样的人应该开心的吧!每一天都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一定很美好。最近看大冰的书,书中传递的价值观是我喜欢的,我们既要有能力养活自己,也要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梦想。若不管三四五六就辞职浪迹天涯,那是脑子晕了。真正要做的是,若有可能,就将梦想变成工作,就像本书作者一样,要么就踏实本分工作,养活自己的梦想,像大多数有梦想,又要面对现实的人一样。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筑一座属于自己的栖息小屋。
《筑巢记》读后感(六):打破自己的外壳,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自我,和自由。
“种一棵树的最佳时机
是20年前,
次佳时间是现在,
生活亦然。”
曾经在北海道函馆入住酒店时,前面有一个旅行团的人在办入住手续。工作人员看我们在等待,主动将我们两人引到check in柜台之外的另一个位置,很快的办理了入住。
过程中那个日本姑娘的笑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去多少次日本,每次依旧会感慨,日本姑娘妆容之精致,微笑之亲切。如果说这是一种“事务性”的微笑,他们怎么能做到一直如此到位呢?
同样不解的是,同样是正能量的鸡汤,霓虹的书或者剧,似乎鸡汤的味道更清淡容易入口一些。
不禁哑然失笑。
《筑巢记》的作者岩崎朋子,大学读林木专业,对木材很感兴趣;毕业后,去了一家做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的公司;每天一大半时间被工作占据,越来越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开始去英语学校走读,参加研讨会,慢慢明白了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再之后,她通过函授课程学习设计,辞去公司的工作,开始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木工。
完成木工的学习后,岩崎朋子去两家家具店上班,经历了接待客人、打包、出货、维修、设计、去车间转交图纸制作家具、在国外采购等开店必须要做的工作。
海外采购的过程中,她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为了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决定去英国留学一年。
在利兹留学期间,因为寄宿家庭的缘由,认识到拉脱维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存在,和其富于魅力的民俗物品。
留学结束后,岩崎朋子回到日本,开始筹备开店的种种事宜。寻找家具制造厂商,亲手设计,和车间讨论制作家具,去拉脱维亚订购杂货,寻找店铺,内部装修,陈设,准备开店通知,营业证明等。
到岩崎朋子的“巢巢”开业,之前她作为公司职员工作了两年,又经历了八年的准备时间。
励志吗?
“创业”两个字,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出名要趁早”的同义词。我们看梦想和希望迸发,我们看迸发转瞬即逝如烟火。
但即使如此,仍然有太多小小的梦想,并未看到成为现实。
为什么呢,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一蹴而就当然是原因。
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当中大多数,只不过假装有梦想而已。
那些所谓的梦想,如果有人认真的问,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多半会尴尬的笑笑,
对以:“那有那么容易啊。”或者“其实我也就是说说而已”这样的回答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岩崎朋子的经历,即使不算是特别的励志,多少让人有点惭愧吧。
在《筑巢记》这本书里,岩崎朋子分三部分介绍了自己的住所如何装修,生活手记,以及“如何把爱好变成工作”。
住所装修部分介绍了住所位置选择、装修材料运用、保存老房子的韵味、空间分割等,我最喜欢的是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布置厨房的思路。没有一个可心的厨房,想下厨也会很难办的吧。
生活手记则提到了很多在生活中会很好用的小物、收纳技巧、和制作自己喜爱的食物。岩崎朋子自己开的是生活家居杂货店,对于这些自然颇有心得。
最后一部分的开店手记,除了开店的准备历程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在经营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时间、空间管理的。而我最喜欢的,是“巢巢”这家店作为一个空间的作用在一步步转变,从一开始的家具和杂货店开始,到变成展览室、工作室、学习班和音乐会的场地。因为转变,岩崎朋子认识了很多朋友,一起愉快度过短暂光阴,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回头来看,岩崎朋子与“巢巢”的故事,可以看到深深的“自律”二字,那些藏在淡然背后的坚持,那些对于店铺经营的不放松,那些看似幸运而实际做足满分的努力。
关乎梦想,当然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不仅仅是积累技能,还要与人沟通,打破自己的外壳,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自我,和自由。
“把生活慢慢修正成喜欢的样子”
这句话,我非常喜欢。
尽如人意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总存在或大或小修正的可能性。
明知不愉快却还勉强自己继续,明知有所向往却不敢向前。
这样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放在现实生活里偏偏是理所当然的。
究竟是满怀自信的人能修正自己的生活,还是修正生活让人找到自信?
总之,试试看吧!
《筑巢记》读后感(七):如何一步步把生活修正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由于资金有限,在城郊的大学城购买了一套跃层。上下加起来面积有80平米。一楼依次是客厅、厨房、厕所以及榻榻米。二楼依次是书房、主卧、次卧以及厕所。目前正在装修!
在日本,收纳整理可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本《筑巢记》就带我感受到了日本女人在改造房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虽然这本是改造,但是对我目前正在装修房子的阶段,给了很多很切合实际的建议。
厨房:使用更方便,收纳更加的合理。作者因为没有考虑到玄关门,而导致不锈钢台面从户外吊上四楼的。就像最近,师傅让我把餐具烘干机直接搬到施工现场,师傅比着尺寸大小给我砌筑灶台。
洗脸台:我购买的是一套成品的,作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了一个符合自己心仪的洗脸台。
作者还从收纳的角度考虑了很多,非常值得我借鉴,同时也还考虑到美观性,作者采用的是质感更棒的实木家具。
我现在房子,楼梯是现浇的,表面铺石材,没有考虑木作,是因为石材更方便收边收口。一楼采用的玻化砖、这种砖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强度最好,更棒的是它的几何尺寸最好,它的缺点是款式非常少。二楼采用强化木地板,更加温馨。
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一本改造书籍,那你就错了作者还就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爱好等等跟大家做了分享。
比如空间管理:随着工作的增加,资料也会相应的成几何形增长,所以,首先就要做到不去积攒,对于没有用处的东西要立即处理掉。因为干净整洁的空间,不仅仅能使人心情愉悦,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就是用一点一滴的智慧,将生活修正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筑巢记》读后感(八):被樱花树和绿色植物装点的生活,你想要么?
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片深远的森林,其中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中盛满清澈的湖水,一点点的风浪并不会扰乱湖面的平静。深吸一口气,再缓缓有力地吐出。于是,担忧与不安的波浪就会渐渐远去。 ----------《筑巢记》
拿到这本《筑巢记》的时候,我们家碰巧也面临装修。看着封面就很喜欢,简约的木制家具。抚摸着书籍,闻到的不是书香,竟有一种不一般的木料味,是我的错觉吗?还是做书者的有心为之。这本书顿时变得不一样起来。
《筑巢记》作者岩崎朋子大学毕业后,按部就班做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几年后,渐渐意识到自己喜欢的是原创实木家具,辞职开店——巢巢,致力于制作原创实木家具和出手纯手工制作的优质生活日用品。这本书,不是教你怎样开店的繁琐适宜,而是提供一种生活理念。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去实现这种生活需要慢慢积累。但关键在于,你敢于去实现梦想吗?也许这过程很难,但把生活慢慢修成你喜欢的样子,是最美好的事。
翻着这本带有木料香味的书,我不禁感慨日本果真是个注重细节的民族。也许这正是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关,它是岛国。中国说到高山也许会想到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峰,而日本不过是富士山罢了。如果说中国热爱磅礴大气的作品,有着无数雄心,那么日本执着于这些充满匠气的东西。这些小物,到了他们手里都精益求精,不断地打磨。把一个椅子做好,做好一顿米饭,收纳的小钩子,一针一线全是细节。
主人公只用了三周时间就把自己的公寓房装修好了,完全的简洁无印良品风格。她选此公寓的原因很简单,老房子房价适中,格外加分的是门前那几棵樱树,几乎都是高达五层的大树把建筑包围。到了花季,站在楼梯的平台上向下望下去,地面简直犹如樱花织成的绒毯。你能想象门前有棵樱花树,落英缤纷的时候在楼下散步的情形吗?生活会因此美好得令人向往。现代人选房子的时候都更注重其他,很少像主人公这般感性的生活吧。
岩崎的小店卖的精致小物大多来自拉脱维亚,位于欧洲东北部波罗的海三国之一。你能感觉到她精挑细选的这些手工艺品有着非同一般的品味,给你的生活增色不少。能用100年的手工编织篮,亚麻制品,衣物以及实木家具。。。。用心感受这些有质感的生活用品,会慢慢放松下来,心情会变得充满幸福愉悦感。店门口摆满了绿色植物,主人精心打理,随着季节搭配白色芳香花朵,吸引来来往往的客人们。
如今社会浮躁,许多人都在打拼挣扎挣钱。想要歇一歇却总也停不下来。也许你也有开一家小店的梦想吧,但大多数人仅仅是梦想。岩崎是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工作的少数人,她开的名叫巢巢的小店,门口养满了绿植物。随着时间流逝,交友广泛,不仅仅是卖家具和杂货店,开始变成各种学习班,皮革手工艺品制作,干花制作,烹饪,小点心,钢琴, 吉他,木雕,拉脱维亚手工。。。。把生活变得更丰富。
你还在纠结时间管理和空间管理吗?你总是想要时间排的满档,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空间密集,舍不得扔东西。其实,你更应该停下脚步来,思索一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说,想要达成梦想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勤奋不是吗?我不否认。但,请相信,梦想是一点一滴累积的。总觉得时间过得飞速,你不得不抓紧,总被各种琐事缠身,完成不了工作。心中仿佛越焦急越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样子。好像心中装着各种时间轴,以几小时为单位,以一周,一个月,几个月为单位,马不停蹄地催促自己。其实,你可以相对拖延的。不必有愧疚感。你努力地去做了,有了那个过程,每天向你的目标又前进了一点,那就够了。你越在意,它越不会来。你需要顺其自然。摩西奶奶在晚年依旧能提起自己的画笔,开始自己的梦想,并且之后名声大躁。你何必要把自己逼的那么辛苦呢?
你的生活,不能急躁,慢慢来,把生活修成你喜欢的样子。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珍视当下每一天,继续走下去。
《筑巢记》读后感(九):巢巢——原创•木艺•手工•家居的打磨手记
最近心里很是欢喜,说小确幸吧,好像是喜欢玩点新词跟个小风,没啥意思。不过就是因为读了两本写得很老实的书,快意会心的爽利就这么不期而至,心满意足叹口气。
《筑巢记》就是其中的一本。
工作8年之后,岩崎朋子慢慢明白了自己想做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她没有仅仅停留在知和想,而是采取了行动。先是辞去公司的工作,然后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需要的技能,然后很好地经营了一家杂货店兼家具店——巢巢。然后,更让人心动的是,卖了一间有42年历史的老房子,一点点把昭和住宅风格的公寓打磨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必须要声明的是,我是个手很笨的人。但逐页翻阅《筑巢记》的过程中,看着质朴详细的文字、雅致柔和的图片,忽然间觉得,想要打造一个喜欢的房子、一种适意的家居生活,真的没有那么难。从没有一本家居营造的书籍给过我这样的信心,这是很奇怪的发现。原因恐怕在于两个字——简单。
不知是岩崎朋子本人的风格,还是译者徐凯蒂的表达,整本书的行文剔除了夸张和煽情的用力过猛,不疾不徐缓缓道来,从怎么买房子开始,装修的过程是怎样,如何让老物件焕发活力,如何挑选配件,厨房怎么做,自制的洗脸台又怎么做,还附上了手绘的装修图样,当然,从整体到细部的实景图片一应俱全,仿佛触手可及,完美的视觉享受尽在其中。
这些只是开始,慢生活的优雅才在随后展开。每个篇章都不长,但一路走下去,分花拂柳,整个人的感觉就像长胳膊长腿地伸展在阳光下的老摇椅上,半是晕眩半是暖。“少,但是更好”作为作者的生活准则,被贯彻到了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能用100年的手工篮子,能用“一生”的亚麻制品,优美悬挂的手工挂钩,实木家具的独特韵味,各式实用的收纳妙招,还有容易上手的美味料理。就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描述中,阵阵清新的气息萦绕不去。
当然,还有把爱好变成工作的她的店。有绿植有钢琴的家具杂货店。开业12年的“巢巢”。
重要的是,无论对于哪个细节的描述,作者都不是单单在以成品进行展示,而是极其耐心温柔地一步步告诉你,我是怎样做到的。这一点相信对大家来说至关重要。我想,这也是我在前文所言,“从没有一本家居营造的书籍给过我这样的信心”的原因所在。正如作者所言,“分享是向上的阶梯”,毫不吝啬的分享不仅是她在开店中的积极状态,也是在这本书中所能给我们传递的善意。
“保有自由也需要莫大的顽强”。从“巢巢”中飘来的气息宛如木材的质地,风中自在的大树只因扎根坚实。与木头、与手艺、与自然、与传统的亲近,吸收到的应该不只是物件本身的味道吧。
《筑巢记》读后感(十):把生活慢慢修正成喜欢的样子 | 筑巢记
1.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枕边书是《筑巢记》,读完这本书用了三天时间,温习寻找书中的细节却用了一周的时间。作者的生活细节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实用,都是平常被忽略掉的部分,用心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