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国之惑》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15:3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国之惑》经典读后感10篇

  《开国之惑》是一本由张鸣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国之惑》读后感(一):【书评人俱乐部】不是弱小是傲慢

  《开国之惑》是张鸣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作,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叙一系列清朝鸦片战争前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鸦片战争”。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是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的军舰敲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也惊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自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我们从中学一直到大学所接触的历史。

  那么为何中国是如何从领先世界科技水平数百年的文明古国落魄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呢,学校的教科书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自我封闭导致了科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理由听上去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细细想来,日本也曾经颁布过锁国政策,也被诸多欧洲列强欺辱,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和中国截然不同。看来闭关说过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伊索寓言》中说,当初普罗米修斯奉宙斯之命造人的时候,特意在每个人的身上挂了两个口袋——胸前一只袋装别人的缺点,背后一只袋装自己的缺点。结果人们一低头就能看到他人的不足,却很少有人回头找自己的毛病。这是人的通病,但是中国人尤其严重。

  我觉得大部分人看到的历史都是由两种人写的。一种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也是历史中的王道,毕竟我们都听过那句话。另外一种就是失败者写的。很显然,我在学校所读到的中国的近代史就属于这一种。

  学校教材里的中国近代史就像张鸣老师所说的那样,“有着严重的受害人情节”。将自己摆在弱势群体的位置,强烈控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将自己的落后与弱小归咎于无知,一味的强调别人的恃强凌弱行为。这完全不是对历史的正视。

  《三体》中有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句话正契合了中国近代史的状况。

  这是一次和平的文明交流机会,中国人应该认识到落后的差距。然而傲慢的皇帝和官员们让这次机会白白流走了。满族人“万国来朝”的自我感觉毁掉了一切。

  傲慢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怀柔政策,可以对自己人狠,但对外人一定能怀柔就怀柔(貌似现在也是这样,少数民族高考可以加分。某僵某藏人犯了事也不敢过问)。中国是天朝上国、天下中心这样的观念一直被统治者固守。因此对于欺负到头上的外人,都热衷于怀柔远夷。胡人吃饭可以不付钱,上贡一块石头都可以换回金银财宝。打不过英国人就签条约,赔钱。这样的傲慢进一步将中国推向了深渊。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近代史的傲慢似乎并未泯灭,在复兴的路上,我们要走的还有很长。

  《开国之惑》读后感(二):被踹开的大门

  历史是很有趣的,同一段历史在不同人的笔下会呈现不同的模样,有真有伪,难以分辨,不过也没所谓,闲书就是用来消遣的,只要读起来舒服,事实也并不太重要了。

  张鸣教授的作品就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我不敢说看过他所有的作品,但也可以说大部分看过吧。史实方面我不好说什么,但文字方面确实不错,娓娓道来,易读易懂,这本《开国之惑》也是一样。

  对于鸦片战争那段历史,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那是一段屈辱史,帝国主义国家就是准备来殖民统治的,记得那时候每次看到近代史部分都是义愤填膺的感觉,有着深深的屈辱感,以至于根本不想看这一段。长大后,看得书多了,大概思想也复杂了点,回头看小时候的想法,有时会觉得有点可笑,大概那时候真的有点怨妇心态和鸵鸟心态吧。

  鸦片战争总体来说不是为了鸦片,尤其是第二次。禁烟只是个导火索,或者说只是战争的一个由头,英国的目的在于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把大清帝国拖进整个世界的贸易架构里,它当然不是为了大清的发展,它没那么好心,它是为了赚钱而已,客观的说,如果清政府自己愿意打开贸易大门,战争没有必要出现。

  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战争当然是出现了。战争的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战术素养还是军事实力方面,大清都不可能是英帝国的对手。总有人喜欢把战争的不良结果归咎于个人,让所谓的汉奸们充当军事失利的替罪羊,好像只要林则徐似的人物来主导战争就能改变结局一样。

  这样的看法不只是这次战争才出现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很多战争后都有类似的论调。南宋不能击败金是因为秦桧,满人能入关是因为吴三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历史的事件中,人的作用有时候的确很大,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战争,实力的对比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有一些以弱胜强的战例,但大部分还是靠实力说话,而且,即使是那些少数的战例里,也并非都是人起主要作用,说得泄气点,这个世界少了谁,地球还是照转。

  大清的大门是被踹开了,但是天朝上国的心门却没有打开,皇帝如此,大臣如此,子民们也是如此。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是个别人的失误造成的问题,天朝还是那么伟大,老祖宗的东西还是那么完美,战争过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除了一些替罪羊们。战争是白打了,门是白踹了,天朝的美梦还是在继续,继续到天朝崩溃的那一天。

  《开国之惑》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开国之惑——从“开始”说起

  世界的开始,历史的开始,其实都很难说清那个“始”应该定在哪个起点上,就像贡布里希的《世界小史》开篇所说那样,无限延伸过去,是看不到尽头的。所以我现在读史就会选择从近代史开始一点一点回溯过去。

  近日随缘来到我手中的这本《开国之惑》,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里的第一册。说到作者张鸣,在书店的社科类柜前晃悠时总能看到他的名字,所以感觉熟悉的很,但仔细回想了下,在《开国之惑》之前,我也只读过他的一本《辛亥:摇晃的中国》而已。

  翻看了《开国之惑》的目录,明确将要阅读到的大致内容。本书是从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初开始讲述,鸦片登场带来了利益的纷争,很快就看到了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林则徐。就算把历史课学到的知识都已经还给了老师,也很少有人能忘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吧。

  其实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书籍以前也翻看过一些,战争打来打去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利益,来龙去脉也就那些,也变不出什么新内容。

  之所以还要同一主题看N遍,是想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看历史,以及讲述历史的方式我也很感兴趣。就像作者在总序中写到的“写一套通俗的,图文并茂的中国近代史”是其多年的心愿,那么能以轻松舒适的方式来阅读历史就是我的念想了。

  至于作者本书的文风从下面这小段其实已经可以感受到了。“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局,尽管被打得丢盔卸甲,没有还手之力,窝囊死了两任皇帝,换了一个女主,但是,比照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中国能有这样的开局,已经不错了。”

  以前看历史读物大部分内容正经八百,说它严谨吧其实相对读得也枯燥。近两年不知道怎么了,开始冒出一堆“戏说历史”“历史八卦”之类的版本,阅读过程倒是轻松欢乐,就是不知道可信程度在多少。

  少年时的历史课,学什么信什么,如今看的越多,记忆被颠覆,反而越不容易相信,总是在存疑阅读。

  其实每次写与历史有关的评论是最难的,因为我读史不过才短短几年而已,我常常会忍不住感慨自己在几年前对历史还是漠不关心的,而历史知识在我的脑袋里那就是上学读书时熬成的一锅浆糊。

  我对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是混淆的,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在我的记忆里也是纠缠在一起的,历史事件在我的脑袋里像散乱的拼图一样,而我又不知从何拼起,于是束之高阁。

  这一情形的出现其实并不是朋友所说的因为“女人对历史和政治无感”,就我个人而言,更多是因为读书时被要求死记硬背所留下的后遗症。

  直到几年前一个契机出现引起我想要了解历史的“怨念”,在单位图书室借了一套12卷未拆封的《全球通史》来读,结果读得很崩溃。

  友说先挑感兴趣的朝代读吧,或者从近代史往前读,想想也好,于是选择了后者。

  现在“天国之惑”已解,“天国梦魇”又已上线,这个端午假期拖友一起掉进历史的泥潭吧。

  《开国之惑》读后感(四):揭开晚清屈辱而沉痛的伤疤

  揭开晚清屈辱而沉痛的伤疤

  鸦片战争时近代中国“屈辱”的开端。一谈到这段历史,很多人总会义正词严地斥责清廷的无能和列强的霸道。翻开历史,从晚清到近代,“挨打”几乎是主旋律。用张鸣的话说,“中国晚近的历史,是段痛史,悲惨的事儿多……总是无缘无故地挨打,挨欺负,打了又打,欺负了又欺负。”大国崛起就在于摆脱这种“受害人”的情结,公正地去分析这段历史:英国人的想法、表现和作为,清廷政府的想法、表现和作为,以及中国百姓的想法、表现和作为,《开国之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不留情的揭示了“民族的劣根性”,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或者无视“镜子”中最丑陋的一面,也就永远不能看清落后的根源,更惶论以史为鉴了。

  《开国之惑》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开国之惑》,又名:“格局之祸”

  1954年,有个人发现一家餐馆生意非常火爆,仅牛肉饼就让很多人心甘情愿排队4小时。他向店主建议开设分店,被执掌的两兄弟以离家太远为理由拒绝。

  于是他提出自己来开分店并提供分红的建议,在六年里,他拥有了这家餐馆的280家分店。

  1961年,这个人向两兄弟买下餐厅主权,成为这家餐厅唯一的主人。

  这人名叫克洛克,这家餐厅叫麦当劳,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马戛尔尼率领英国外交使团拜会。在将英王国书交递后。马戛尔尼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岛屿一事,清政府决不能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以上两个故事的共同主题:格局。

  同时我们可知:格局问题是不分种族的存在,而两个故事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故事中店主的小格局只影响了他自己,至于乾隆爷的决定,则是让整个中国在他拒绝英国外交使团之后迎来了轰然巨变,影响至今。

  张鸣先生的这本书,从史料运用来说,并无太多新鲜,但却仍然值得一读,其原因有二:

  其一,人们提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常有“怨妇心态”,就是我们觉得被打了很委屈,很需要伸冤。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摆脱了这种“受害人”嘴脸,非常客观、公正地来分析这段历史,英国人的想法、表现、作为,中国官方的想法、表现、作为,中国百姓的想法、表现、作为都有理有据地陈列出来,鸦片战争的全貌更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其二,就是我们在开头便花了大段文字去讲述的关键词:格局。或者延展开了说,叫做”论证了格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格局“这个词,最初是从棋术概念里衍生出来的。

  大师级棋手和普通棋手的区别在于,后者想一步走一步,前者走一步想十步。

  治大国如下好棋,当深谋远虑。而张鸣先生在《开国之惑》中描绘的,正是从清政府从君王到臣、民的因狭隘的棋盘格局观造成的祸乱悲剧。

  书中的君王如道光,

  用张鸣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个色厉内茬的角儿。胸怀天下,深知鸦片之祸害,支持禁烟的是他;洋人一闹,立刻“意识到”汉臣就是用来办事,林则徐身为汉人办事不力,就该负全责的也是他。惹事的时候,不怕乱子大,一旦乱子出来,却又吓得半死。

  书中的大臣如杨芳,

  一代名将到了广州前线,不是先张罗调兵遣将,而是挨家挨户广收马桶,且最好是女人用过的、年头多、味道越难闻越好的马桶。杨芳自己呢?进庙烧香,扎草人。这般行径不为其它,只是杨大帅坚信洋鬼子只是巫术厉害,他这些大法施展下去,洋鬼子的巫术就都要失效了。

  甚至一些如林则徐、徐继畲等,也逃脱不了“格局”带来的见识限制。从最早的洋人不吃茶叶便会大便不通胀死,到洋人腿脚弯曲不便论,再到后来“洋人只因船坚炮利善海战,陆战清军失利全怪汉奸”的成见,今天看来无一不让人叹息。即便已是那个时代官场上最开明的一群人,他们仍然无法了解资本主义体系呼唤出的巨人能有多大能量。

  书中的子民呢?

  当然是没有现代国家公民必备的国家共同体观念,不仅跟洋人做买卖,也一起吃饭喝酒。更为讽刺的是,大清国的子民们配合起清军来甚是低效,甚至很少有人响应清军号召。无它,一是实在看不出这个朝廷哪里可爱,二则更加现实的意识到:掉脑袋的冒险买卖,不划算嘛。

  如此这般大清国,被英国反衬得格外愚昧。如此这般大清国,与西洋文明碰撞时便言语不通,规矩不明,挨欺负,遭蒙骗,甚至挨打被抢,似乎便成了应有之义。如此这般大清国,被打得丢盔卸甲,丝毫没有还手之力,窝囊死了两任皇帝,换上了一个女主。但是,比照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中国能有这样的近现代历史开局,似乎已经是老天爷的仁慈。

  人类的历史进程,总会伴随着巨星闪耀,这些受到历史宠信的人儿们,往往有着人间少有的见识、眼光、胸襟、胆识和气魄,这些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就是格局。于清王朝而言,一介草民的格局,会影响王朝世风;一介大臣的格局,会影响王朝时局;而一介君王之格局,影响的,将会是整个历史。

  当我们不再用怨妇心态看待鸦片战争,当我们每个人都开始正视格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也许,也就是这个国家及其个人最为幸运的一件事,毕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于怎样拥有大格局,似乎又是另一本书讨论的议题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国之惑》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