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治疗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1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理治疗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理治疗之路》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一):阅读本身的过程就可以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之路》

  这本书读完有两周了,这本书挺薄的,内容晦涩的同时有很丰富,读的整个过程几乎花了我近一个月,对我来说这也不是仅仅是一本书这么简单

  以前我对心理治疗的理解常常来源电影电视,我曾经脑海里理解的心理治疗是治疗者用一些玄而又玄的方法类似催眠的方式,能够一下子解决当事人精神上的困惑。我想其实心理治疗对我们大多数人还很陌生,既不会觉得自己心理会有问题,也怀疑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这本书和其他心理学介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具体事例很少。固然作者这么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隐私,但我想在这背后其实很有深意。心理治疗的成效看似是依赖治疗者的能力,但说到底还是引导当事人自己找到自己解决自己困惑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同样的,具体事例诚然能将作者想表达想法描述清楚具体,但也拉开了读者自己和事物距离。书中正是在不断用大量对话语言在不断暗示我们,多想想自己吧,多考虑考虑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自己面对这样的选择又该如何去做。

  对我而言,除了内容丰富精彩,这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只要你自己努力,阅读本身的过程就可以是心理治疗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没有压力才会带来轻松感觉,而这也是塑造自己智慧的过程,而这一点也是我佩服河合隼雄的地方

  摘抄:

  选择一个学派,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适合自己。或者说它是一面合适镜子,能够鉴定自己做出的判断,所以才选择了它。

  尽最大可能照顾到来访者的整体存在状况,帮助其发现性地走自己人生的道路

  每当遇到问题,都得启发当事人自己去发现。

  人们是多么习惯于按因果律来考虑问题。在以物质对象自然科学范畴内,已经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正因为太有效了,所以不由得想把它也用到人身上。可惜,人不是那么简单的。

  并没有把解决问题或者烦恼作为直接的目的,所以使用了“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的表述,心理治疗就是这样依赖着当事人自己的力量

  如何维持着关系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需要特别讲究听人诉说的方法、提问题的办法。这里说的“自主性”不是指当事人的“自我”,而是超越了“自我”的无意识心灵作用的“自主性”。

  在一般人表现兴趣容易偏见的地方,治疗者并没有简单地被表面现象迷惑

  感到共鸣时,心灵才能开放。心灵开放了,当事人的诉说才能达到一定深度

  我们的意志无法左右梦,梦让我们看到了无法预想的意象

  人的深层意识对现实把握的表现。

  要随时考虑任务复杂性和对方坚强程度,来决定我们需要面对对方的哪一个意识层面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叙事,找出适合自己的智慧。

  “喜欢的叙事”比“正确的理论”更重要

  事先考虑自己的条理和故事。一旦开始,就对对方的自主性、无意识的自律性敞开胸怀

  探索能够进入对方肺腑的表现内容。

  “共情”知道痛苦意义

  觉得顺利了,不知不觉间懈怠了痛苦的共鸣。越是顺利的时候,越是应该想到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痛苦可能更强烈

  痛苦,反过来,它也起着保护“自我”的作用。

  目的不是为了把“坏人”变成“好人”,适合结成同盟共同去解决问题的人

  不仅对现在的自我,对将来的自我的发展可能性同样有意义

  明白事情的意义,但不单纯解释,而是深化其意义,向着它的方向前进。

  旧秩序破坏跟建立新秩序的联系。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不要忘了破坏也有带来建设成果的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所有创造性活动都是对边缘挑战

  对方的表达和自己的状态深刻关联

  当这个意象变成了跟自己同等的存在,就迎来了“终结”。终结并不是断绝关系。甚至可以说正因为关系变得很深,反倒没有必要总是见面了。或者也可以说,在自己内部拥有了对方的形象,已经不需要再跟一个存在于外界的治疗者频繁见面了。

  治愈本身伴随着悲伤

  对心理治疗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有效地发展当事人的个性,而不是让自己的人生经验找到可以验证的地方。兴致勃勃地想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就跟心理治疗的根本姿态背道而驰了。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二):属于东方思维的心理治疗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所以很多经典著作都是翻译过来的,带着很深的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适合于西方社会的心理矫正方法。读起来既烧脑又很晦涩。

  然而河合隼雄所写的这本书有所不同,读过他的心理自传书籍了解到他此生都在致力于思考东西文化差异对心理学的影响,和西方心理学如何东方化的过程。看多了西方的著作,第一次接触到东方人思想的心理学书籍,读起来真的感觉不一样,除了更易懂之外,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还给人某种熟悉感,进而真正发挥了心理咨询平易近人能量。书里所涉及的内容讲得蛮有深度的,但因为结合了东方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由译者李静翻译整理成册,读起来很舒服,如果说很多经典书籍是出于对知识追求而去阅读的话,那么这本书则会让人有种在愉悦中,边思考边享受收获心理学知识的体验

  很多人对心理治疗了解不全面,将其等同于聊天或者催眠等等,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笼罩着一种神秘性。其实要说心理学神秘,不如说是人类大脑神奇,探究心理的过程,离不开对大脑思维惯式及其对身体影响的探讨。心理治疗过程通俗些说,是一个治疗师同来咨询的人站在同一片境遇中,感受着来咨询者的所有感受,并要求理性全面地思考分析,通过培养或激发来咨询者本身的疗愈能力,来实现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种困惑和问题的目的。

  这也就对治疗师提出了诸多要求:

  第一、感情是属于来咨询者的,要尽量体会其当时处境真实感受,开心或痛苦。

  第二、理智与思维是属于治疗师自己的,要钻到情境中凭借感受到的情绪信息来思考。

  第三、出于对来咨询人员长远考虑,治疗师不允许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直接干涉,而是要帮助其成长形成对抗未来再次遭遇问题时的能力。

  第四、因为要置身于来咨询者的环境中,而每人环境不会相同,因而需要创造性的联想与工作,解决和对待每个求助者的方式方法均不相同。

  第五、心理咨询有很多学派与方法,咨询师可能会根据需要从一个学派的态度转变成另一个学派的态度,并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有固定模式的。

  这样看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不是一般的耗费心血差事啊。

  书里在阐述东方心理活动特点的时候,提到了“意象”这个概念,大概意思就是说头脑中的一种模式,一种特别的形象。而这种模式或形象通过意识不到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着人的生活。比如说道的思想,认为无为以达到无不为,这就是一种思维意象。其影响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刻意去做很多事,到最后肯定不好,放平心态使整体回归了,做好该做的自然而然就得到所求。再比如说一个妈妈孩子管的很多,孩子在抱怨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母亲,但可能是自己存在这样一个意象,即我做的不好,只有妈妈能做好,这时候周围的一切便会围绕这一意象而运转并实现真实诉求

  在做咨询与分析的时候,作者河合隼雄还讲到,来咨询的人迥异万千,有些时候,他们的表述未必是字面的意思,人的某种情感到了极限,就会产生非常极端的表达方式。而在咨询过程中,由于问题的逐渐深入,展现出来的矛盾和新问题会越来越多,此刻来咨询者在承受者逐渐增加的压力,当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很可能以“我想死”的方式表达当时的情感。需要治疗师来分辨语言背后的真实目的,或者以“你压力太大,真的想找个地方好好放松下”的语音,来帮助对方明确其表达的真实意图

  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原则上是谁想咨询就解决谁的问题,即使来的人是要求给其他人做咨询。家庭系统对其内部成员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因为各种不同意象的作用,在咨询中出现的各种奇怪现象,作者也都一并提出,比如说持有我要照顾家庭,所以咨询很久当初来求助的人丝毫没有改善,但是他的家庭成员一个一个发生变化并得到改善。另一种则是当事人在改善的时候,他的问题突然转移到另一位家庭成员身上,或者其他人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遇到这种系统性问题时,就需要治疗师去考虑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范围适当选取,最好不要同时咨询同一个系统里的多个人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比较新又容易接受观点,适合心理治疗人员学习借鉴,同时由于其语言的舒适性,也适合非专业认识阅读,来了解心理治疗及自身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三):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之《心理治疗之路》有感

  谈到“心理治疗”估计很多人都是闻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就算自己心里特别压抑,以至于不能正常生活工作,都还是不肯去见心理医生的人比比皆是,唯恐让别人知道之后说自己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理上的疾病人们往往还比较能够接受,也不怕别人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到底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到底有什么作用?心理治疗的流程是什么?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有什么异同点?本书《心理治疗之路》就是为我们来解疑答惑的。

  《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的作者河合隼熊是日本著名的荣格派心理学家,他以自己专业的角度来为我们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本书一共分为十一个章节详细的从心理治疗的概念到心理治疗与现实,教育宗教等的联系,从心理治疗的特点到心疗治疗的技法,从心理治疗的过程症状到最后如何训练心理治疗师,作者都用自己专业的眼光给出了他的见解。由于本书的主题是心理治疗,就注定了本书中相关的专业性词汇较多,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结合相关的书籍一起阅读。

  由于我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对这方面还是比较感兴趣,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了一个主旨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章“何为心理治疗”里面的重要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正文P3)、医学模型、教育模型、成熟模型、自然模型、痊愈与治疗中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这一章中还初步提到了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1、在一般人表现出兴趣、容易有偏见的地方,治疗者并没有简单地被表面现象迷惑;2、不要在极限以上勉强硬拼,对超过极限的状况没有清醒的认识是很危险的;3、在接近结束时,要注意话题转向现实,让当事人的意识回到日常状态,做好回家的准备

  第二章“心理治疗和现实”主要讲述了现实,意识,幻想三者的意义和区分。首先通过讨论‘现实’与‘意识’的关系来引出心理治疗师该如何对待‘现实’这一概念:“心理治疗师与其认为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现实’,还不如多去关注:当事人是如何认识现实的?这个人认识现实的方法对本人有什么意义、跟周围的人有什么关系?”,然后对‘意识’进行重点解剖分析,讨论了意识的层状结构,并对给出的示意图中针对‘零点’这一概念作出了解释。

  第三章:“心理治疗的科学性”的重点:深层心理学的本质(一种‘自我心理学’,也就是说,‘我研究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我自己’)、因果律式的思考。

  第四章-第七章主要讲解了在教育、宗教、文化社会中心理治疗的地位,当然这里分析的主要是日本人。第七章-第十章主要讲述了心理治疗的具体过程。最后一章则是对那些有志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们给出的训练建议

  总体说来,本书真的要看的很懂的话还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在里面, 我这里只是写的一些我初步的感受,不过即使这样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的良苦用心——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四):心理治疗室=狂欢的市场

  河合隼雄老先生是这样的人,当你不知道他的时候吧,也没什么,可是当你读过他的第一本书之后呢,他就成了你不能也不愿绕过的那个人。这老先生的书似乎有个共性的特点,都不太厚。也不知道他是惜墨如金,就像人家日本流行的极简主义,还是实在不愿说那么多,只嫌浪费时间。可这一本本薄薄的小书,怎么就让人觉着越读越厚,厚得需要一读再读。 卖瓜的总是吆喝瓜甜,每个行业的人基本都不愿贬损自己的饭碗,当然,吐槽抱怨总是难免,但要从根本上讨论一个行业存在的价值,真是不大容易做到的。河合隼雄偏偏要这么干。《心理治疗之路》就是一本从根基上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进行深刻反省的著作。毫不隐晦,根根见骨。 就像他用山口昌男对狂欢节众人聚集市场的特性分析来比照心理治疗室,开放的、人们自由地接触的、平等的、流动的、体验放弃和获得的改观的、唤醒非日常性的,当真是异常精彩的描述。 倘若有人寄希望于不费任何力气就被“治好”,或者对治疗师随心所欲改变自己而担忧,那么,河合隼雄会告诉你三个字——不存在。他认为心理治疗是要当事人“发现性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没有什么好的共同的方法或者法则来对付你。兄弟,拍拍肩膀,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吧。 同时,治疗师也别不知不觉把自己放在神的宝座上,尤其强调痊愈模式的治疗者,认为自己有本事把别人搞定,这一来,着实犯了大忌。“在一般人表现出兴趣、容易有偏见的地方”,不被表面现象迷惑,治疗者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实属不易了。 以这样的方式开启对心理治疗实质的论述,按老百姓的话讲,河合隼雄实在是够实诚了。说得透,还不端着,所谓大家,就是这个意思了。 接下来的阐述中,让人抚掌击节的华彩段落层出不穷。在心理治疗与幻想的章节中,他说,“听人说梦,不能忘记这是一种现实。同样,听人说现实,则不能忘记这是一种意象”。将梦与现实的关系解说得精准到位。更具现实性的是,老先生指出,“心理性的腔调,往往掩盖了真正的心灵。”以及哲学性的、精神性的、文学性的种种腔调,往往让人在“需要决一胜负的时刻,逃避现场蒙混过关。”联想到现今业内某些“大师”博古通今的自我标榜以及由此造成的偏颇导向,不禁喟叹。 对于心理治疗的科学与非科学的辨析,难免牵扯循证科学的范式,河合隼雄将之形容为“科学的知识”,而心理治疗是在帮助人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神话的智慧”。前者可以客观,后者则需要参与。尤其对于学校、教育的启示是,心理治疗不是用教导、不是用正确的理论,而是用“喜欢的叙事”,关注当事人的发育与成长。来自教育学背景又深受荣格学派影响的河合隼雄,对家庭、学校、教育的认识无疑是更为深刻的。 简单却不粗浅,旁征博引却不卖弄,构架严谨却又深入浅出,读一本书,仿佛从幽闭密室走向开阔自由之地。喜欢这样的河合隼雄。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友情提示一下,这本书的对象是心理工作从业者,有实践经验读起来会非常有共鸣,也更能体会到河合隼雄先生集几十年经验于一书的难能可贵,没有花架子,朴实无华,直指要义。简直起着督导的作用。

  解答了我最近很多困惑,包括心理学与科学、与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当然也包括流派和技术问题,但主要还是前面说的。河合先生这本书买来一段时间一直没看,今晚却突然强烈地想看,大概也就是思考触及了边界必须寻觅更多道路吧。一味地看书囤积知识没有意义,知识不增长智慧。一味思考不取经不交流也不行,轻则受到限制,重则走火入魔。亦即《论语》讲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把昨晚剩下未读完的一点读完了。 CH老师昨晚看到我分享这本书,表示她也很喜欢河合先生。我当时说,感觉河合先生是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座桥,连接东西方心理学和咨询工作实务。没想到,今天阅读剩余的部分时,看到河合先生回忆60年代结束荣格学院训练刚刚回到日本时内心的忐忑以及当时做的梦,梦到自己的分析师一同来到日本定居一个叫“丰桥”的地方。真是令人感动,先生果真做到了“丰桥”所象征的事情。单单就内容而言,60多岁退休了才写的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畅销书相比更为朴实无华,也更直指要义。如果说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给治疗师带来勇气和希望,可以起着一种督导者的作用,河合先生的这本书就更有资格担当“督导”的名声了。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六):此书费脑,慎入

  用时半个月,终于磕磕巴巴的翻阅了一遍这本不到十六万字的小书。其实并非我有多严重的阅读障碍,而是此书内容确实有些“费脑”。

  之前刚刚读完作者的《给未来的记忆》,原以为两本书一样易读,同时可以从中学到一点点窥人心理的小技巧,可是一翻开书没读多少,就发现我大错特错了——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没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哲学、历史等日常知识储备是很难啃动。可以说后半段我是强忍着看下去的,基本上耗光了我脑中存量不多的关于“心理学”、“哲学”甚至“玄学”等知识储备,越往后读不止有了起初“费脑”的感觉,甚至偶尔会有精神意识的分离感......这也可以理解为我确实读进去了,并非浮于“看”的表面。

  如果用级别来划分,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为一本进阶级的专业读物,适合从事心理学或心理学爱好者来读,要是怀有和我当初那种肤浅的心态,还是另寻他物吧。以此入门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况且河合隼雄的名望在心理学界也是有一席之地,有志于此的初学者由此入门也算是“正道”。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七):河合隼雄如何成为世界心理学大师?为什么他的经验具有全球性价值?

  20多年前,接触到河合隼雄的著作,那时极为敬佩他对人心心理的谙熟,仿佛没有任何他不能理解的人心。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一个世界越来越纷繁、越复杂、越碎片的时代,河合隼雄要贯通一种全能且有效的理解,我总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实上,接受他治疗的成千上万的人,都认为河合隼雄是最积极、效果最好的心理医生。

  当然,河合隼雄显然不是满足临床效果。河合隼雄有其学术的野心。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有时会想,河合隼雄如何面对一个普遍化的事实——全球化的心理问题。如果族群的传统、文化的传统、地域的差异,甚至政治的差异,阶层的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的话,河合隼雄的经验能否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有效积累?《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提供了的已经被证明的多元背景下的各种经验和事例,有些还极有传奇性,但这对于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心理学家来说,并不算什么。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八):我想看看这本书,小兔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看看这本书,小兔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是想看看~心理学是什么东西,心灵是什么东西,两者有什么关系,我想看看~

  读书当读的多一点,接受不同人的观点,不同人的心思,不同人的思维方式。

  评论说: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先生,以多年临床分析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上,写下的心理治疗概述性论著。全书分十一个专题,下又细分为各个小主题,紧扣心理治疗的过程,心理治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心理治疗针对的多样化现实这三条线索,并穿插各种事例,以“河合式”的亲切行文,对心理治疗及其针对的对象——人类心灵,做了系统深入的概括,逐步引领读者去发现认识心理治疗,认识人类心灵的的道路。

  我想好好看一看~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九):爱好是爱好,专业是专业

  我本科学了四年机械,毕业前特别想学心理学,想研究生考试转个专业。毕业前的一年,除了应付专业课学习和机械设计,时间全用来读心理学的专业书籍了。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转学心理学,而是学了教育学。工作后进一步了解到,心理学的专业的学习和那些业余爱好者的想象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我所崇拜的弗洛伊德、斯金纳、荣格、马斯洛等大师的充满魅力和力量的文字,以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高峰体验等漂亮的理论建构,在心理学的专业学习里见不到踪影。我认识的北师大的一个研究生说,重心还是在统计分析,实证定量的研究范式是普遍通用的。现在想想,现实和自己的想象之间差距如此的大,好庆幸自己没有从前一个坑里掉进后一个坑里。相反,教育学的研究,我选择一个偏向于质性的研究路径,就很契合自己的兴趣。

  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根本的原因在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是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发生关系的,我想河合隼雄的《心理治疗之路》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心理治疗把每个生命都视为独特的,面对心理问题不能寄望于一个通用的方法拿来就用,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和办法。独特性、个体性、故事性,显然同心理治疗的特征更相关,每个心理治疗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险。

  《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十):我的河合隼雄

  河合隼雄(1928-2007)是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日本第一位荣格派精神分析师,同时是日本著名教育家、社会评论家,曾出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据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传奇性文化人物。

  我因为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村上春树在他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写“河合先生“,而未对他做什么介绍,只能从内容中看出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因为村上春树的所写到的,我对《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罢感觉很好,进而又专门去找河合隼雄的著作,首先买来一本他的《心理治疗之路》读了。

  看这本书的封皮折页介绍,才知道原来河合先生在日本家喻户晓,怪不得村上春树直接写他,未作介绍。

  这本书写的很平实,很好读,简单不深奥。可是这种简单,却是极有价值的那种简单。

  读过之后,我会觉得河合先生也在对我微笑,用他淳朴而宽大的心灵。甚至可以用纯真这个词。河合先生就是第一位把沙盘治疗从欧洲引入日本乃至亚洲的人。

  没那么细心的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到他的生卒日期,书读了一半发现他已经不在人世,知道他的遗著名字叫做《爱哭鬼小隼》,想到这样一位爱哭的小孩,眼睛红了。

  爱哭鬼,我好像能感觉到那个小孩在哭泣时候的心。

  河合先生在书里说,在他最初做心理治疗工作的时候,因为对客户的情感感同身受,总是动不动也掉起眼泪来,回到家里辗转反侧睡不着,难过。在他做这个工作的后来,才慢慢学会不受客户的影响,当然那不是一种排斥、隔离或是麻木,而是他已经从他经历的种种伤痛中复原,从而拥有了免疫能力。真正的医者,在最初,都是要从染上对方的疾病,然后自我疗愈开始的。

  在书的一开始,河合先生就谈到他的心理治疗的哲学基础。尽管他选择的是荣格分析学派这条路,但对他来说,本质上的内核却是很日本化的。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子长时间不下雨,请来一位巫士求雨。巫士什么也没做,只是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让自己重回“道”的状态。当他达到了那个状态,雨来了。

  在治疗中,河合先生随时准备接受他自己的判断和客户的完全不同,然后随时跟着事实调整自己。常常会发生的事是,在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或是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客户忽然说自己好转了。

  前些天我看一篇公众号文章,一个人访问了许多心理、精神治疗师,问他们让“治愈“发生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是“时机”,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爱,有人说是共情,各种。而我最喜欢河合先生的回答,他说:我不知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治疗之路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