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一无所恋》是一本由叶君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一):初读小说之感
了解一座城从了解一个人开始,了解一个人从读一本好书开始,有幸读到《我本一无所恋》,看到了萧红传奇而悲惨的一生。首先作为一部以真人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小说的叙述角度,我会在阅读的开始就关注作家该如何以第一人称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不说多么成熟,但足以看见作家构思的精巧,尤其是文中几个男主人公的情节,第一人称写不出来,作家通过写作技巧表现出来,但同时又不觉得假。然后就是小说的语言风格,小说引子开始写到“月亮挂在天边,长长的影子拖在我俩身后,薄薄的雾霭被河风吹散。呼兰河宽阔平静,水流无声。不一会儿,水面上就只剩下几星零落的烛光,在灯碗里一闪一闪。”细腻的描写我首先想到作家是女性,后来想到沈从文,细腻的文笔让人读来会很舒服。小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是线索,和意象,河灯从开始出现的突兀的奇怪,到后来尾声再次出现,一切就解释的通,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很难表现“我”的死亡过程,于是作家用意象代替,这种表现手法也许是叙述角度的限制,但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收获,为死亡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我不了解哈尔滨,印象中的冰天雪地,没有生气,到这本书告诉我萧红一生以后,我又读了萧红的小说,看了《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感叹哈尔滨还有这样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也许这是我初读浅薄的见解吧!希望有机会了解更多的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二):乘着老师布置作业的机会,写一写从叶君书里读的萧红
“我本一无所恋,却又觉得这世间处处皆有所恋。”——萧红 这是叶君老师为萧红做这本传记的书名来源,也被他引用在开篇第一句,是爱情,又不只是,是寂寞,又残留温情。 关于这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不少名家学者做过传记,甚至用艺术的手法,拍成电影,其侧重点不同,读者体会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叶君老师的这本,从萧红的爱情讲述她的传奇,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用细致的心理描写,将萧红黄金时代的故事娓娓道来,他十年磨一剑,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的萧红。 第一次看这本书,还不是很熟知萧红这个人,我在图书馆觉得无聊找本书看,无意中看到它,封面简洁,白色打底,流金的书名,作者叶君的名字也好听,是我喜欢的风格,我便坐下来看了。大约是看了十几页,我因为有事得回去了,就没有继续看下去。后来,大概有几个月了吧,我想起之前看的这本书来,就到图书馆找,然后百度搜索作者和这本书,才了解了是一位男性作家为萧红作传。后来又找来萧红的作品读,被这位传奇女子深深打动。萧红的文字里,似乎天生带着一种悲凉。而叶君的传里,开篇就奠定了这种孤寂悲戚。年整二十岁的我,没有多少阅历,人生百态也不懂几态,心里藏着微小的目标,守护着青春的小秘密,准备走很多人都走过的路,踏踏实实的读完大学。而当年比我还小一岁的萧红呢,已经为自己求学的自由离家出走,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本书从萧红的幼年写起,回忆她慈爱的祖父和“虽新还旧、不可理喻的父亲”以及生母的去世。整个家里,祖父是她最亲的人。本书的开头,是祖父带着小萧红放河灯,正是由于祖父是家里最疼爱她的人。萧红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结束于母亲的死,母亲去世,一并带走了她的快乐。父亲“不到百日便娶了娘”,“不满周岁的二弟连富”也“没多久就死了”。那时的萧红年仅八岁,天真可爱的年纪,却遭遇了这样的痛心,也许尚且幼小,她还不懂得这些,但长大后明白过来,必定难以释怀吧。一个人出生的命运,总是让人最无奈心疼。不知为什么,萧红竟然那样渴望读书!文中提到她的好友慎如因着美丽被县教育局王局长看中要娶做小,慎如刚烈,进了天主堂做修女。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女子最为悲哀之处了。年轻的一代沾染了自由的新思想,朝气蓬勃向往知识与自由,而老一辈的人呢,还守着旧礼三纲五常,管教下一代。萧红受到慎如的触动,决心“如果秋后不能上学,我也到天主堂当洋姑子”。又有年迈的祖父说情,父亲不得已便让她去读书了。再后来,祖父将逝,在六叔的保媒下,她与汪恩甲定了亲。没有自由恋爱,没有反抗,萧红这次很淡然地接受了。我想,她最大的满足是已经可以上学,而婚姻躲不掉。萧红不反对,只希望汪恩甲可以与她一起到北平念书,可偏偏汪不愿,而他抽大烟这条,又是的萧红更加反感。“春节一过,我就想离开这个一无牵念的家”。到这里,萧红之后离家出走的生活便可想了。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幸好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明的时代,不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下去。在呼兰河,福昌号的生活,其实也成为了后来萧红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离家后的十年漂泊,在文学创作路上的艰辛,与三郎,端木的爱恨纠葛,鲁迅先生对她的赏识与帮助,让萧红的这十年充满戏剧性又丰富。她和三郎的相识,始于患难真情,陷于互相的卓越才情。怀着汪恩甲的孩子,遇见了三郎,从与一个男人的纠缠里解脱,又陷入与另一个男人的爱情,三郎与她,在这样的环境下相爱,大概我这样浅薄不能够懂,这样的传奇,大概现代这样的物欲横流也很珍贵。所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现代女性地位相比从前提高了不少,受旧思想固化的也存在,但大部分人都有资格追求自己的幸福。最能体现的是读书与婚姻。一般的家庭,无论男女,都会送孩子到学校读书,从小学到大学一级不落。我是家里的长女,也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家人不带有色眼镜,同样对我寄予厚望。现在崇尚自由恋爱,其实萧红后来也是自由恋爱了,但其实现在婚姻也逃不过两个家庭的磨合,不过至少门第偏见少了一些,因为大部分人其实都差不多吧。中国骨子里带着的传统,有一些还是存在现代生活,择优保留,没办法完全改变。 萧红在医院生下孩子,转手就送给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妇人,多凄然。后来她也写了一片《弃儿》,回忆她第一个孩子。大概命运太能捉弄她了,几年后她怀有三郎(那时已改名萧军)的孩子时,与他的感情有将破裂,而且又与端木相爱。端木给了萧红婚姻名份,却给不了她温暖与安定。鲁迅先生的逝世,与三郎的爱情变故,许多朋友的离弃,二子的夭折,“它便是我的一生:旅馆、车站、医院”,我很心疼萧红,心疼她这样一个悲惨的命运,心疼她的倔强坚强。借鉴之前书友的评论:书的结尾,作者用虚拟的情节,安排了萧红与张爱玲的相遇,一位作家过早的死去,一位作家命途的开始,对本书小说的定位来讲,无可厚非也是艺术。 本书的最后,是萧红生命的结束,作者又给了这样一个想象的情景“我穿着那件亲手做的旗袍,拎着手提箱,站在呼兰河边。月已落,一盏河灯,远远朝我漂来,停在我的脚边。”这是萧红后半生的漂泊,留下未完成的《马伯乐》而身先死的不甘,与开头和祖父一起放河灯呼应,是萧红想念祖父,想念自己离了十年的故乡,河灯,大概照亮了萧红想走的路,至于她想去哪,我不敢妄意揣测,毕竟萧红,这样,一个奇女子。 现在的我同样二十岁,读着萧红,二十岁离家追求自己向往生活的故事,且不说我有多少感触,现在“鸡汤”也不少,萧红的勇敢我学不来,我也决不会成为她一样的人,但我知道,我同样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有不当之处,请…放过…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三):值得静心潜读的好书
书拿到手不到一周,得空就静静翻读几页,思绪始终沉浸在作者深情讲述的故事中。在这本书中,民国名流悉数登场,那个拎着手提箱四处漂泊的孤零零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散。这本书像是有一种魔力,从触摸到封面以后开始就爱不释手。叶君先生的著作我手里都有,这一本无疑从写作到制作上都是独具匠心的。放在书架上确实能增光添色的好书。很多地方真的有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的感觉,不经过多次修改应该没法达到这种状态。这个年代,有人肯静心满怀诚意的写这样一本书,有人肯好好制作用心打造出这本书,都是应当致敬的。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让大雨侵蚀吧;让他推向我在边界,奋不顾身挣扎。
书名 “我本一无所恋 ”但显然作者笔下的萧红正如他在整本书的开头所说的那样,我本一无所恋,但又觉得到处皆有所恋。书中的萧红也并非我们所曾经认识的市井百姓口中绯闻缠身的萧红、并非语文、文学史课本中的萧红、并非电影中那个一生似乎只流离在情感之中的萧红;这是一个和千千万万个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有勇气又懦弱、有爱情有仇恨、有豁达有自私的萧红。
“我本一无所恋”中的萧红,我更愿意称她为遒莹,正如那个她狠狠爱过的三郎、她所爱戴的鲁迅先生、她日日夜夜牵挂在心头的祖父、那个鼓励她读书的陆哲舜、那些她周遭的人人一遍遍唤她的名字一般。这是她自己的故事,打开书,你仿佛就能听见那时候的遒莹,在一个略冷的却还没有冷透的冬日下午,靠在暖气片上,手里拿着一只略有些斑驳的钢瓷杯,缓缓和你讲她的故事,语调平缓,偶尔因为痛苦或是怀念停顿,偶尔湿了眼眶,冬日哈尔滨的阳光打在她的脸颊上,能看见上面细细的绒毛。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遒莹刚刚脱离家庭求学的时候,“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的暗夜的到来”,太过喜欢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了,而这也是为何在我看来就算在今日也算是生陷人生的极困窘的地步的遒莹从未放弃自己的求学信念的一束光。书中的描写也是极为细腻的,仿佛随着那轰轰的火车声,我也随着遒莹颠沛往来,看着她怎样一次次接受打击,一次次扛下来,奋不顾身地挣扎着;另一处让我动容的,就是遒莹与萧军的爱,“我摇摇头,靠在他胸前:“三郎,我会拖累你。可我又太想痛痛快快地爱一回。不尽兴的爱不如没有。但我知道,我的宿命只能跟那些我不爱的东西周旋。”那是怎么样清醒而又勇敢的女性啊!一个为爱而活的女人,身上总有着一种天真与不世俗的气息,当遒莹靠在她的三郎的身上说出这些时,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极为纯净、无私的爱意,一种苦难中的浪漫。
说来也惭愧,“我本一无所恋”是我读过比较厚的书了,但是读起来并不费力,情感时常会随着遒莹的经历一次次波动,很多长辈甚至同辈无法理解萧红,特别是女性。读书的时候,我是完全能明白她的,我并不是要一味地颂扬她,她也有她的无知和软弱,但更多的时候,她是那么的勇敢、灵气、为了爱不顾一切正如我题目中说的那样,因为渴望太阳,所以看日出复活,狂奔着飞翔!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五):读后小感
非常幸运能够读到叶君先生的这篇小说,拿到书后读了两次,收获颇丰.说来汗颜,本人之前对萧红的印象仅限制在文学史教材,传闻八卦方面,对其本人缺乏整体的了解.读了叶君先生的小说,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立体的萧红:既有任性倔强的一面,又有作为女人脆弱的一面.我时常想,这就是性格的原因吧,骨子里叛逆,不受家庭的束缚,所以注定走一条异于常人的道路.如果当初萧红听从家里的安排,事情的发展又会是怎样.
首先,本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令人耳目一新."我"在小说中提到的祖父,翠姨,有二伯等等,都是之前在萧红作品里遇到过的,所以读起来特别的真切,颇有带入感.读小说,就像与萧红面对面,使我迅速接收到她不同时期的情感活动以及坎坷的个人遭遇.
再者,作为一名男性,叶君先生用特有的细腻情感写出了萧红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作者通过"我"的诉说,牵引出对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等男性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此同时,小说观点又尽量做到了客观公允.
其次,小说中涉及的人物较多,处理不好就会使读者思想混乱,但阅读小说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作者为人物出场作了精心地铺垫,从而给读者争取了心理缓冲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搜集资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时间,地点的设置都有据可循,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果作者没有足够耐心的话,是很难胜任这样繁琐的考据工作的.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六):《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
首先感谢北方文学出版社给我们读者奉献一部很好的精神食粮。民国才女萧红在作者叶君教授笔下爱憎分明性格跃然纸上。……不知是出于同姓的亲切感还是对作者才气吸引,购得此书一口气将其读完,还真有意犹末尽的感觉。看完萧红的故事,联想今天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安定祥和的环境却没有多少时间用在读书和学习上,实属可惜。……
这是一部可以当作“一个人的信史”来阅读的传记小说。大到人物,小至日常琐屑,都本于细致的考订。令我感叹的是,萧红一生的戏剧性,如同虚构。但在这部小说里,最大的虚构只是体现在作者对萧红的理解,以及个别情景与心理的想象上。人生如戏,用在她身上最为恰切不过。萧红的一生,作者是在用心地触摸,忠实地记录,这便是最好。……
《我本一无所恋》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是一个民国女子肉身与精神的流浪史一一在深巨的情感创痛里辗转,在炮火连天里流徏一一其中,作者朴素的叙述,节制的感怀,有限的虚构,还有无法遏抑的抒情,更有深厚文学研究的功底,才能深刻对萧红及其周围人的认知与理解,诸如与鲁迅夫妇、茅盾、丁玲……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深刻细腻呈现一代才女的梦与真,爱与痛……织就作者笔下别开生面的萧红一生,让一个命途多舛的女人真正为人所知。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七):两个人的十年——叶君老师和他的《我本一无所恋》
在没有来到哈尔滨以前,“萧红”这个名字于我而言只是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里介绍东北作家群的一个很短的段落里,一带而过。那时我没有读过《生死场》,也不知道《呼兰河传》,更不了解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她引发的我仅有的一点关注也只是她唯美而感伤的名字——萧萧落红,哀婉凄艳。后来,我来到哈尔滨。这时我才知道,哈尔滨是萧红的故乡,是她很多作品的背景所在地。这里有她喜忧参半的童年生活,有她孜孜不倦的求学时光,有对父权的决绝挑战,有饥寒交迫的流浪经历,也有她刻骨铭心的情爱传奇。而对这一切的深入了解,全部源于我的研究生导师——叶君老师。
叶君老师是湖北浠水人,来到哈尔滨已有十余年。他说:“这十年其实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专注于对萧红的研究。”十年一剑,他倾注的不仅是专注和执着,更是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对萧红的叙述,到2016年的这本传记小说《我本一无所恋》已是叶君老师关于萧红的第五度叙述。在此之前,他写过传记《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萧红与生命中的他们》、电视剧剧本、话剧《落红》以及大量关于萧红的学术论文,成果丰硕,获奖无数。
《我本一无所恋》以第一人称进行书写,真实感十足,似乎主人公萧红穿越了70余年的光阴来到我的面前,将她充满波折却流光溢彩的一生娓娓道来。而本书更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全书以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贯穿始终,并不存在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交替出现的混乱情况。但这一纯粹视角的选择无疑增加了叙事的难度,也是对作者的一个挑战。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叶君老师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不仅解除了限知视角叙事的障碍,也为作品增加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可谓一箭双雕。举个例子来说,1942年,战火蔓延至香港。萧红病重,躺在香港某医院的病床上,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一起照料她的生活。两个男人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拯救她,于是走到病房外商量对策。萧红(即”我“)卧床不起,显然无法跟随他们二人来到病房外。那么,“我”如何知道并描述病房之外的情形呢?如果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这一问题当然会迎刃而解。但叶君老师是严谨的,他不想破坏叙事视角的纯粹性,所以他做了这样的处理:
他俩走出了病房。只听端木说:“明天我就联系玛丽医院。我们一起挽救她!”
一道斜阳将门外两个男人握手拥抱的身影映照在门口,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斜阳脉脉,人影摇曳,这一切尽在“我”眼中,保证了视角的纯粹。而日落将至,“我”亦将死,凄凉落寞的心境更是通过这一道斜阳渲染加重。这是作者的严谨,更是他的机智、才情与诗意的流露。
掩卷沉思,书中的一幕幕犹在眼前。每座城市,每个人物的描写都形象真实,栩栩如生。作者对景色的描写尤为出色,如:
月亮挂在天边,长长的影子拖在我俩身后,薄薄的雾霭被河风吹散。呼兰河宽阔平静,水流无声。不一会儿,水面上就只剩下几星零落的烛光,在灯碗里一闪一闪。
这是幼年时的“我”随祖父在呼兰河畔放河灯的情节,寥寥几笔,似写意山水,如身临其境。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我认为全书最为生动的形象是萧军。在作者笔下,他憨直、鲁莽和霸道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有一段描写十分令人捧腹:
萧军装没听见,继续说:“我写长篇,最伟大!”说着,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接着转向端木,“你的长篇让日本炸没了,那要写出来再看!”又冲我摆摆手,“你也想写长篇,没那个气魄,我看趁早作罢!”最后看着锡金,“你写诗,一行一行的,像个什么?”他翘起右手小拇指,“你是这个!”
三两动作,几句话,将萧军狂妄自大的形象刻画无遗,足见作者匠心。
《我本一无所恋》主要叙述萧红短暂一生中后十年的生活,她历经多次炮火,辗转十个城市,最终客死他乡,落红成泥。虽然题材为小说,但作者依然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创作。他说:“在这部小说中,虚构的东西很少,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我也做过细致的考证。比如我要写几十年前的那个晚上的月亮,我就会去查万年历,查那天的天气和月亮的圆缺情况,我不会瞎编一个。如果一定要说这里边有虚构的成分的话,那便是书中融入了我个人的理解和激情。我认为关于萧红的叙述没有必要虚构,因为她的一生原本就十分精彩。我要做的只是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即可。”
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关于萧红生平的叙述,尤其是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热映之后,对萧红的解读更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很多作品缺少对萧红本人以及历史最基本的尊重,只是一味博眼球赚取关注度,实在令人不齿。如将萧红视为一个无耻浪荡的女人,将萧红与鲁迅之间处理成暧昧的关系等等。而叶君老师十年如一日的细致考证,用心钻研的治学态度令人景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作品中最不缺的就是诚意”。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特别的踏实和放心。
哈尔滨这座城市里,很久以前住着萧红,现在住着叶君老师。他们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有着太多的不同,但我想,他们之间一定是心意相通的。叶君老师说,“我觉得,萧红就像一个姐姐。”他研究她,理解她,同情她,心疼她,爱她,为她付出了整整十年光阴。所以我说,这本书写的其实是两个人的十年,是萧红的,也是叶君老师自己的。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八):冷暖自知
好处已被说尽,我只好大胆说些“不好处”。 之前从未读过这种学者写的第一人称“传记小说”,无从比较,不过以常理论,大概学者作文还是同作家有异。 1长于搜集,短于材料剪裁; 写这样一部作品需要积累的材料数量一定是海量,客观如地理风貌、服饰特色、饮食习惯、物价,主观如人物的家庭情况、交际情况、语言风貌,考证研究一定艰难而繁复,作者不愧是萧红研究专家,整部作品材料丰富而详实,有些地方可谓细致到令人赞叹。 于此同时,因为掌握着自己钟爱的宝贵材料,便很可能舍不得裁剪,如此呈现出的作品风貌也有芜杂之感,以至于各种来去的人物、事件太多,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过少。本书中的多数事件大概可以概括为“社交”,某某去了二萧处,二萧同某某一起吃饭,某某同萧红散步,某某给萧红写信……未免有些单调。 2长于叙事,短于塑造人物; 想起萧红,我们先想到《呼兰河传》《生死场》“左翼”“萧军”,而作者则很可能只是想到了这个人,是一个丰富而鲜活的人。作者一定是对萧红有着非比寻常的熟悉与热爱,所以跳出了一般人将萧首先当做一个“作家”的认知范围,首先将她塑造成了一个女人,文笔细腻而自然,尤其是几次发现萧军移情时的嫉妒与隐忍,笔触真切,令人赞叹。然正如我们观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在山中却只是满眼山石、野花、溪流,作者对萧红的细节过于熟悉过于了解了,整体人物就有些散。 一本书近500页,除二萧、鲁迅三人,其他人似乎都是“扁平人物”,有点“用过就丢”的意思。读完此书,重新翻开现代文学史,看二萧二人的介绍觉得很熟悉,那些列在“东北作家群”五个字之后的从未在脑海中留下过任何印象的“舒群”“罗烽”“白朗”等名字突然有了意义,但非要说出这些人的作品、性格,又实在说不出。唯一一个有趣的汪恩甲,却注定是个不正面的路人甲,很快就消失在了本书茫茫的配角之海,真是可惜。 最后,若多些这种优秀作品,文学院的学生啃课本的时候也可以多有些趣味。近两个月来第一次这么完整地读完一本现代作品,真是不错。 PS:表示一下对两小时读完25万字并写出书评《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的吴女士的敬佩之情,是我不才,本书断续读了两天,感觉再也不敢混豆瓣了。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九):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第一次写书评,紧张而幼稚,但还是想表达,尝试这未尝不可的一步。同时想着不写过分抒情和带入过多个人感情的话语,要求自己冷静观照,滤清自己的思路,提供一个视角。不一定对,又不一定错,个人感受,期待交流。
两个小时看完本书,看完的瞬间感觉仿佛从水中终于浮出头,被人提拉出水,也终于泅渡至彼岸,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像是看罢一场台词鲜少的冷色调电影。心情复杂,因为窥探到太多——对平凡之物的温情,对崇高形象的消解,对一个我们想来觉得有些"作"的有才华的女人命运的作者个人理解。想起沈从文以前说过"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但是萧红作做所为,想想极具人性,为何不合理?唯一不作法自毙或是被扼杀死于那片东北大地的办法是飞。木心先生也说过,艺术家,天才,就是要飞。然而飞高,狂而死。但萧红的性格,也是宁可飞高,宁可摔死。扯远了,回到作品本身,作品内故事时间主要横跨萧红高小毕业直到伊人逝去,前半生没有与萧军的纠缠、与文学的相依,是同家族共处时产生的不甘、反抗、矛盾,令人难以置信,恍若看一部所有巧合聚集在一起的戏剧,几乎在第一章叙述中就开启了同家族彻底决裂而投身于一个像她父亲、胜过她父亲、却也与她父亲不同的男人,开始了另一段自我吞噬同时自我肯定、收获,不断推翻又不断重建的人生。一个烫痛过许多次的孩子,一个心灵世界无限敏感的姐姐,你看到她仍然如飞蛾爱火,从容燃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一个命途多舛的女人真正为人所知",我想最低最低,低到尘埃里的愿望,是我们别再以一个私人情感过于"浪漫"的女人去衡量她,一旦被贴上标签,成为某种概括性的符号,你我都难逃脱,何况她已无机会为自己言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几处地方明显营造了对于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不一的提示,比如说,说到"我无从意识到,我那后半生的宿命,便在这句话里种下"、"我哪里知道,他们的故事今晚只是暂告一段落",类似的地方书的289,340,391,428,444,459页都有,因为都是极能使人注意到的超前的讲述,在看的时候做了标注,这么略统计一下,发现竟然确实是有许多处的,这样的写法固然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冥冥之中牵引着主人公的宿命感,生命太长,但她的又过短,遥遥一梦。但用得过劲,如说毛笔写"老"了,撇捺铺张过大,过于渲染前后宿命气氛和雕琢反而暴露了隐藏在第一人称叙事后的写作者的企图,那就是为读者提供一条也同宿命感般的阅读思路而无暇其他。从我阅读习惯来看,我其实时时想跳出,想抗拒这叙述的必然,反正因为故事的本身传奇性和戏剧性,它的节奏裹挟你向前向前冲,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反应,就进入下一段矛盾、下一段"传奇"。生命所该有的庄严、沉寂,用克制的笔调写就极其考验作者功力,不露出"马脚"几乎不可能,何况"零度写作"其实也是一种 温度的今日视角,既然这是以第一人称写作,同时又是回忆式的,这样的昭示又情有可原。
视角选择值得称道,也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与亮点,第一人称"我",好处在于直述心事,没有遮遮掩掩,也得以窥见作者感受;也有局限,很多剧情掣肘,如萧军一次次"出轨"被撞见,不过也仅限此处重复,其他细节如端木和骆宾基相拥的日光影,还是使人内心一热,双眼湿润的,因为看到这里,我发现此前所有的锋芒所有的压迫感都消失不见,满心只剩下慈悲。萧红也是在此时,真正与命运和解。凡是伟大和解的爱,必经过死,向死而生,有时又以死句读,极好的爱极悲的爱极、幸运极不幸的皆是。
另外我注意到,全文最要害的转折点,大概也在书将近一半的这个位置,就是由三郎名讳到萧军的这一身份转变,使人发现对叙述节奏的安排是颇有意识的,现实把张廼莹劈成两半,一半向前追寻江风空澈温暖,一半向后宛若草叶飘零坠落,一漂就是近十年,本来无根的浮萍,越发如蓬草无可依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作者是男子,想想觉得这样写对他来说应该是很难,但我看到描述之外,他内心有着柔软的水,是倒印着女子心肠的,我认为世上男子皆有脆弱,男性里包含着被压抑克制的女性,女子也是一样。这样的匠心和用心乃至可以称得上"精工",从每章标题也可看出。有句话我觉得表达得特别巧妙,是女性的体贴无奈,水一样的感觉,可又是土一样的厚实,语言简单,但贴切,直截了当,添了爽利,就是电影院画广告那段情节,三郎喝酒后,廼莹心想的"男人感伤了。"读到这里,我甚至意外调皮地笑了一声。
真实与虚构(注意,虚构并非杜撰!)的界限一次次被作者营造的合理性气氛模糊,拉远来又可以看见作者自我的一种满意的愉悦,或者说是一个善意的游戏。举个例子:一个女作家过早的去世了,又一个女作家过早的成熟。港大的高个子女生,张姓女学生,演讲上的一打眼,是作者在有限的虚构里任性了一把,却不让人觉得突兀,这是有意营造出的细节真实性和合理性带来的别样的阅读体验!甚至最动情的尾声,"港大高个子女生"竟然也出现,作者认为萧红是足以和张爱玲比肩的女作家,所以在这本书里也有看到这样的细节,是所谓"无法遏抑的抒情"和"有限的虚构",和作者对她们文学史地位观照的理解的一次深情的体现。就像王安忆写《匿名》曾说说"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故事本身真实与否不重要,关键是讲述出来以后,带来的效果,读者你相不相信,这需要文字技巧,部分事实依据加上环境情况,以及细节(心理细节,动作细节等),最后抓住读者求奇心理。不过这判断仍然留给读者,因为一个有能力的读者,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关键是"作者已死",故事还给我们读者。
除了客观描述人生,一部作品更多的欲望是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诠释,至少这部作品是如此。想象和事实妥协互为表里是需要大量资料的,所以从这一点也可看出作者对文中涉及的史实、人物的苦心经营,是掌握着相当详尽的资料才能"还原"的!这里要感谢作者为一部小说,在大众眼里常常是"故事""虚构"的代名词所做的,已经上升到学术水平的贡献。
quot;倾城时刻,一张纸条便是巨大的慰安",分明感觉这是一场倾城之恋,没有道理,是水中的芦苇,但是却又让人难以不伸手抓握住,你怎么能在下坠之时不本能的拖拽住眼前所能见的一切依凭?只是因为了解了,才敛了尖锐,退了锋芒,和解以后成为圆融的温柔,宽厚的刚执,且更成为自己的牺牲品。但你是否能说萧红不该遇见这些所有人?不是的。像哈姆雷特和霍拉旭,天才必是孤独的,但也必是有朋友启发,只是不论朋友还是婚姻,失和之事常有,因未完全了解而吸引,又因摸透底细后分离。是悲剧吗?是。但并非萧红个人,这可说是人类的悲剧,是所有亲密关系中潜藏着的刺。悲哀吗?很悲哀。但并非只一人悲哀,所以希望我们可以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作品里放不下,但你感觉得到,所以说好。廼莹这样的人,让人体会到爱的艰险,该爱什么人,又该被什么人爱呢?
以死开始,以死终场。前后印证,至诚至情写就。要阴柔的纵情,要阳刚的理性,难。但是好不好?特别的好。因为在细枝末节中突现匠心,整体气氛又是一派苍凉茫茫。所以我才在开篇阅读体验中提到电影,提到泅渡。接着再发现,小说里河灯、旗袍、手提箱,便是这女子的一生了,死亡、归依、离散。其实同那些男子都无关,这女子一开始感情张力便猛而烈,活在荷马史诗般的力量中,活在诗里,活得颇像个曲高和寡的传奇,清唱中的繁弦疾管。一生中,不断南逃南逃南逃,心念回乡回乡回乡,身体是牢笼,唯有在梦中,才得出狱喘息片刻。
原谅我私心只说萧红,其他人物不着一笔,这是因为在我的角度,过多的分析他们的形象和性格无用,大概过偏了,可能也是我的任性。
另外补充两处我最爱处:
一为日本寻弟弟秀珂,描写"他住的那间屋子里放着竹帘,里边静悄悄的,好像有人在里面睡午觉",不知为何有禅意,又有日本腔,怪味道,浅浅的力道是四两拨千斤感,也许还有智慧灵光一现,难说,不见深度,但就是清淡柔软如糯米之美。
二为323页12行,可说是颇痛苦颇有哲理的话,"这世界有些人强到令人讨厌,而有些人却弱的让人心疼",是病着了的叹息,芸芸众生为何芸芸?花花世界何其花花!
最后稍微提一下《黄金时代》,近几年有关萧红的各种形式叙述泥沙俱下,本片态度其实是很严肃的,在我看来看过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之后观影,绝对是一次实验性的享受,并能够沉醉于电影所提供的不断抽离,并时刻和故事保持冷静的距离。这种影像叙述方式不是迎合大众的,甚至是和大众有些抵触背离的,从它的票房可以看出。但如果我们越来越只接于单一舒适的言说,我们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体验也会趋于大众化的统一。
这就是我的一二点感想了,落笔草草,不成体系,只是说出个人的声音,因为这部文学作品带给我的心灵上的感动。
《我本一无所恋》读后感(十):草叶
大概很多人都会更关注萧红的所谓传奇吧。
学了现代文学史, 读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才知道东北这样一个被视为文化贫瘠的地方,曾经走出过一位这样有灵气的女作家。 原来小说也是可以写得像散文这样美 原来哈尔滨严冬的冷可以写得让你如同身临其境 拍案叫绝。
读了《我本一无所恋》才了解这位大姐姐。你知道一位女性在十年间一直辗转飘零吗?你知道一个女性对知识对自由的渴望吗?你知道一个女人曾经怎样为爱情痛苦吗?你知道一个只活了三十一岁的女人经历过怎样的命运的捉弄吗?
有很多人诟病萧红抛弃了她的孩子,但毕竟我们不是她,不知道她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与绝望,若不是万不得已 哪位女性忍心放弃自己的孩子呢?
阅读中会被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栽培与关爱所感动,会被鲁迅先生的家国情怀感动。
“不要紧 经验多了就会好起来 关键是要有一颗关注现实的心”“我老了没什么好在乎的 只是年轻人还要生活在这样的国家” 读着读着,我竟然觉得,叶君先生就是鲁迅先生。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真实,不仅是因为是以“我”来做叙事角度,还有很多的时间 地点 人物 战役 都有作者的考证。 我本没有对萧红的生平有细致的了解,只是曾经细读过《小城三月》。 读《我本一无所恋》第一章时心里想 ,这是萧红的翠姨!我在她的书里见过呢! 那种感觉里有奇妙, 也有真实。
“月已落 一盏河灯 远远朝我飘来 停在我的脚边” 读到尾声时不觉间似乎有泪水在眼眶打转。
萧红带着爱离开这个世界。一位女性生命的最后十年,一位学者用十年的时间来考证,来感受,来诉说她的故事。我感受到的,还有他满满的诚意。
最后,希望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女性,这个命途多舛的女性,能够真正为更多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