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咱们学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7 21: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咱们学生》读后感10篇

  《咱们学生》是一本由艾苓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咱们学生》读后感(一):《咱们学生》:今天的主人

  《咱们学生》是艾苓的第四本书,非虚构创作

  其中,部分篇章曾在《读库1403》、《读库1603》刊发。

  “老六”张立宪将《读库》定位于书而非杂志,但对于这本定期出版的杂志书,他在选择每辑的作品时,也会考虑刊发时机因素。仅就近期而言,在春节前推出邓安庆的《回乡》(载于《读库1601》),在毕业季推出艾苓的《毕业生》,皆有此意。为此,他可以在接到稿件六天之内做出决断,将艾苓的《咱们学生》就近刊登于《读库1403》,也可以延迟六个月以上,让《毕业生》在合适时间面世。

  《咱们学生》当年发表后,引发了读者热议,在读库九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还成为白岩松与老六讨论话题之一。

  白岩松说:“今年(2014年)《读库》里我最喜欢一篇文章,是绥化学院的一位老师写的,《读库1403》里艾苓的《咱们学生》。在座各位恐怕都是在中心,相对受宠的。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老师上来就写,进这所学校的学生一开始都是带着失望来的。他们有一种受挫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疗伤,才能慢慢从校园里找到自信文章里写了很多二十来岁、十七八岁的孩子的事,这些东西不会变。”

  老六回应:“我认为他们比清华、北大的学生更丰富,他们身上的那种冲突性,或者说悲剧感更强烈。而这种强烈我觉得会好玩名校的学生。另外一点,他们恰恰是大多数,他们的故事,那种标本意义,也比我们做清华、北大的更好。”

  两年后,在单行本后记里,艾苓说:“我供职的学校绥化学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因为众所周知原因,部分人物化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可能要走更多弯路。”

  这是艾苓的“上课记”,记述了她教书育人思考行动,以及新一代普通人身上的阳光阴影,读来让人心暖意。正如艾苓所说,学生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生命。进入社会,他们便成为今天的主人翁,带着家庭影子,更带着时代的影子。

  转引几位主人翁的话语

  支教带给我的最大改变学会感恩,让我学会站在对方立场问题,让我明白苦口婆心的训斥往往是对方最真诚关心。我本来脾性急躁,支教还让我学会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那个时候我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可能并没有多么高尚,但要凭良心,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必须要用心去爱,谨言慎行

  (《求证梁爽的2007》)

  我始终相信,当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一步经历都不是白费。也许一次错误判断拖慢了前进的脚步,但也让前面的路更加清楚。所以,是对是错都是对,是好是坏都是好。

  您注意到我的微信签名了吗?“在大时代里,做一个坚定小人物”。从古至今,任何时候都是大时代,任何时候个体都是小人物。在大时代里,小人物渺小沧海一粟,卑微尘土一般,但小人物也要有小人物的担当和底线,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眼前的世界纷繁复杂,显然一己之力无法扭转乾坤,涤荡所有还世界纯净美好,可我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事情,哪怕点滴;我能够在能力范围内不做有损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哪怕利益魅惑。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守住底线。

  您问我是否还有新闻理想,其实,到现在我才敢谈新闻理想。理想必须付诸实践,否则便成为一句空话。我的新闻理想是,在有限空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三段:《记者李娜》)

  您说焦虑啊,以前有过,焦虑是因为还没有认清自己。我现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只需要把优势放大。我的优势是声音情感文字。我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而是为了表达情感,诠释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美的理解

  在音乐圈,那些专业型或比赛型的歌手,渐渐会变得物质,会因为太在意包装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慢慢迷失自己,忘记自己真正的样子,那种感觉不是我想要的。在音乐的路上,我可能会走得很慢,但绝不会停下来。

  (以上两段:《歌手森森》)

  过目学生们校园内外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涉世之初的种种。那时候,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也就在那时候,我经由阅读《中国青年报》自我疗伤,因此结识了还未启用笔名艾苓的张爱玲。一晃,整整二十年了。如今,我虽非世事洞悉,却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对现实存在,有些试着去改变,有些试着去适应,有些试着去宽容,有些试着去放弃

  祝福今天的主人翁。

  附记:

  在《咱们学生》里,艾苓说:“我在课堂上基本不讲天赋,因为天赋属于极少数人。我经常强调,经过训练,每个人写作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众所周知,艾苓是姜淑梅的长女与写作老师。母亲的写作经历,是她这个观点生动体现

  近日,姜淑梅也推出了第四本书《俺男人》。阅毕,除了同名文章,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挨饿年代的记述。转引于此:

  政治课上,老师总说国家形势一片大好,(晚上被路上饿死的人)绊了两个跟头,他们这一学期的政治课都白上了。

  (《摔烂的罐子》)

  挨饿那几年,饿得百时屯的女人都没月经了。到了1962年,掺菜掺糠能吃饱了,百时屯一年添了五十多个孩子。

  (《贾翠玲逃荒》)

  挨饿那几年,俺们到处找吃的。有的刨茅根,有的到白菜地里捡白菜叶子,有的挖耗子洞。

  到了春天,饿得一点儿办法没有了,有人去地里挖耗子洞。有的忙一上午,啥也挖不出来;碰巧挖着了,一个耗子洞里能挖出三四斤粮食,也有少点儿的。这样的粮食,回家用水泡,泡完再洗,洗干净了晒干,放磨上磨成面,掺菜吃。

  没啥吃的了,庄里人开始扒榆树皮。明白知道这榆树没皮就得死了,自己不舍得扒皮,别人也偷着扒走了。

  到俺那儿,榆树从根到梢,皮都能吃。那时候,榆树皮很好吃,吃到嘴里滑溜溜黏糊糊的。俺老家的榆树就像十七八岁的大闺女,长得直溜溜的,水灵灵的,很高。

  1960年,俺来到黑龙江,黑龙江的榆树弯弯曲曲,干干巴巴,像八十岁的老太太。俺以为,榆树皮都扒了,老家的榆树得绝种呢。1963年俺回老家看,不是俺想的那样,小榆树又长起来了。

  (以上五段:《找吃的》)

  《咱们学生》读后感(二):一本好书

  读(咱们学生)这本书要有一颗平常心,慢慢地品味安静地看一段文字,端详一幅照片,不知不觉间,窗外云淡风轻,眼里一幕幕映像闪现,熟悉的,有共鸣的,经历过的,那些世间最真诚的温暖大学时恩师的赞赏叮嘱公正的,充满尊重的,即使在不经意间关切的话语,都饱含着一个高修养、高素质的人的情意值得珍惜。还有,那日一个人独行,失魂落魄,迎面一双手伸过来,握住我的肩膀,是那个大学时说服我父母,劝我重返校园的女老师,还帮我娶了媳妇,她知道我在艰难地努力,她拍拍我肩膀,我突然就来了力气

  艾苓用她的笔把老师眼里的一个个“我”描述出来了,文字简练,干净利落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书中文章看似篇篇独立,实则“大爱”的意蕴贯穿始终,悄悄地构成这本书强大气场,值得大家关注。而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在写作中的文学意义平常的生活场面,下笔自然流畅,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点”和“域”地切入准确恰当,能够挖掘出人性深处的色彩,用正能量感染读者。不是长篇大论,不是复杂构思,看不到写作技巧,确实精心构想,真不容易,是艾苓在写作中一大优点,这样的文字才能长久停留在思考里,就像那年春晚,那个情景歌曲画面,“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人物、画面和韵味都让人难以忘怀

  清新淡雅的艾苓同志,更像邻家姐姐,走在人群悄无声息,其实,她一直在注视着你们,充满情意,感知着她的学生们,欣赏着那么多青春的灵魂里散发出的魅力。于是,勤快的艾苓同志提着篮子孜孜不倦,拾起一个个灵动念想日久天长里,满载而归,祝福她!

  《咱们学生》读后感(三):咱们学生看咱们老师的书

  初读这本书,觉得这就是一个老师记录着所教学生的点滴的一个纪实散文这样的书。可是,越往后面读,越觉得自己的肤浅,这是一个老师用宠溺的、温柔的、骄傲的、慈祥的、好奇目光观察自己的学生,记录学生百态的一本书。平淡,却很有滋味

  在老师的眼里,我一直以为,或者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这样误读,我们以为,老师只能看见优秀的学生,对默默无闻的学生,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是看不见的。但是,我发现,并不是如此。艾苓老师的眼里有世间百态,她用她那极具包容的心,接收着学生们的各种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各种信息,各种情绪。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让人感动

  粗枝大叶的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把世界观察的那么细,也很难想象,作为一名教师,怎么能记住那么多学生,更神奇的是,怎么能一直关注,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关注,而且一直记得每一件小事,这份心力,真是让人佩服。

  这本书,记录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故事,可是,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间真情,如此浮躁的社会,还能有如此的纯情,真是让人赞叹。师生情之所以让人歌颂,或许就在于此吧。

  干净的文字,让人读了非常的舒服,这些故事,有学生上课的不着调,有学生对于梦想追求,有学生社会实践的切实感受,有学生找工作艰辛,有学生从懵懂青涩坚毅成熟历练……在各个不同的平台,学生不同的表现,而这里就是普通高校学生的群像,每一个,都不是自己,但是又觉得每一个都是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叛逆、追求,有自己的坚持困惑,有自己的艰辛、快乐……这个中滋味,每个人尝到的都不一样,却又都是一样的,因为这可能就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吧,就是我们非走不可的弯路吧。

  艾苓老师用她的包容与细腻描绘的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的群像,她爱她的学生,我想学生既然愿意与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应该足以看出学生是有多么的信赖她,或者说,依靠她。这份情谊,着实难得。她在看学生,淡然,平静。学生也在看她,慈爱祥和温润如玉,可以信赖。

  推荐大家来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看老师眼里的学生,同时,也体会一下学生眼里的老师。共同怀念一下我们已经逝去,或者正在逝去的青春吧。

  《咱们学生》读后感(四):旁观者

  初次接触到艾苓的文字是在2015年的一期《读者》上,标题是《长途跋涉苹果》,文章中讲述的是她远在陕西的学生历经多次中转,将家乡的苹果带去东北读大学的城市,送给他的写作课老师,在学生临毕业的时候,艾苓邀请学生去自己家,亲自下厨,做了几道拿手菜,和学生小酌了几杯。算作为学生的饯行。

  今年有机会再读到她的学生故事的合集——《咱们学生》,看到了更多像那个“苹果小伙”一样的故事。艾苓将她自己执教的大学——绥化学院称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来这里读书的学生算不上是应试教育的成功模板,过了二本线基本上都能来。

  这所东北小城中的唯一一个高等学府能提供大学里最基本的需求。但要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只能依靠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的也是更多的彷徨

  在书中,考公与考研是学生们最多的选择。在经济萧条的东北,公务员是很多家庭最心满意足的选择,由此可想,其竞争难度更大。书中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考公当中的黑马,而有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奋斗在考公路上,成为了专业户......

  书中记录的学生群体多半在2010年之前面临以上选择。时隔六年,很多已经成为在自己的岗位上站稳了了脚跟,脱离了原先贫苦的身份。虽然这里毕业的学生很少有光鲜事迹,但他或者她就仿佛是我们生活中最经常打交道的一批人。

  即使默默无闻,也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而艾苓恰恰是他们大学时光中的路人

  《咱们学生》读后感(五):我看到一个老师的快乐与疼痛

  认识艾苓的时候,她是中学教师,现在,她是大学教授。这中间,她也走过其他道路,但不是弯路,是丰满人生途径,是一个作家成长经历中的沿途风光

  用艾苓的话说,她供职的学校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艾苓又恰恰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又几经周折回来任教,她对母校的情感,对学生们的关注,加之作家的视角,使《咱们学生》承载了一个师者期待的目光、一个作家的悲悯情怀,可谓意味深长。《咱们学生》所描摹的学生群体,是作为教师才能看到的视角,却又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用心体察和感悟的,与其说艾苓聪明,不如说纯善,因为她与咱们学生的交往有担当,重情义。

  作家看待生活、面对工作的态度与众不同,艾苓教的是新闻写作课,但是她不仅传播专业知识,她指点他们的人生,规划他们的人生,《成长协议》里的甲方和乙方让人忍俊不禁,又感慨用心良苦。我曾经以为,大学生都已成年,也应该逐渐成熟起来了,后来才知道,成熟与否跟年龄无关,在适当的时机被适时地点拨和引领,也许会很快觉醒,反之,靠自己迟钝的觉悟,靠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迷惑,也许就此混沌下去。会有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担任班级干部,锻炼能力,更有一些隐晦的心理,希望孩子将来也能升官又发财。艾苓跟她的学生交流,建议他当班干部,后面又跟了一句,这样可以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不能不叫人钦佩!这才是当干部锻炼自己的真正意义所在。艾苓在许多学生的青春里承担了着灯塔的角色,贾春联同学这样说:“一位老师对一名学生的爱,不惊天动地,但却影响了我的一生。”无疑,艾苓应该是快乐的。

  艾苓的目光在咱们学生身上,又从学生身上看到他们背后的来路,因为这来时路的贫寒,使得他们的成长更为艰难。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经济上的……他们挣扎,她尽力疏导。就是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在同学患有尿毒症的时候众志成城,向社会发起捐助,有的学生拿出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有的学生即便自己靠助学贷款读书,依旧使出洪荒之力……艾苓自己也动员亲朋好友奉献爱心,我那时虽也无助,但毕竟身体健康,内心硬朗,做了一点小小的奉献。后来艾苓的文章《谁该做慈善》在《读者》杂志转载。此书中收录了这一篇。

  艾苓不仅关注咱们学生的来路,更关注咱们学生的去向。她做班主任的时候跟学生有十年约定,毕业的时候,她告诉他们:“还有六年,到时候我登门核对。”学生们支教的题材占了该书很大篇幅,关键词是艰苦、乐观、青春无敌。但是这些正能量后面,我也读到了辛酸。支教地的孩子,看到老师来了先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走啊?称来这里的老师们都是小小的一片云,只是暂时停下来。通过咱们学生支教的目光,我们看到,女孩子说辍学就辍学,不到十六岁就结婚生子。八年级的孩子会在课堂上问老师“战争”的“战”怎么写。有电视台去做支教纪录片,片子审核未被通过,原因是条件太艰苦,影响本省形象。

  作为一个老师,很多东西是无奈的。《我爸妈说》这一篇,艾苓依旧娓娓道来,主人公的偏执叫人愤怒,家庭教育的不当直接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谁为她开门》一语双关,直指孩子成长中为人处事教育的缺失,在该学会开门的时候没有人教,也许是不具备条件,需要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这种无能为力,对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来说,其实是一种疼痛。

  从《咱们学生》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老师的快乐和疼痛。

  《咱们学生》读后感(六):在大时代里,做一个坚定的小人物

  一所不知名高校的普通学生的生活是不值一提的吗?

  读库曾经连载过一位大学老师的教学日记,里面讲的都是学生的故事,那位老师像古代的史官一样,每位学生择几件事写在一起,勾勒出他的大学时光。

  这位替学生立传的老师在绥化学院执教,用她的话说,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处在共和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端,但是,透过她笔下的故事,我好像发现了一种被忽视的生活。

  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熟人,我们也早已麻木他们生活的幸酸苦辣,他们其貌不扬,一直独来独往,他们心怀大理想,可惜钱包装不下,命运女神也从不垂青屌丝,他们发奋学习,考研考碗,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失败。

  你们一定能注意到这些人的存在,但你也一定会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因为他们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甚至,有的看起来还有点倒霉,所以他们的从来生活无人经过。

  我们向来爱为大人物树碑立传,他们处在时代之上,指点江山,挥斥方裘。这些人经历沧桑,坊间流传着它们的风流轶事。我们去看名人传记,青年想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商人能总结出一套商业哲学,浑浑噩噩之人妄想从里面看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人愿意承认他们的成功无法复制。

  大人物长成大人物,是时代选择了他们。

  我们能做的不过尽人事听天命罢了,看了 腾讯传就想做下一个马化腾?你有一个在深圳当官的爹吗?你赶的上第一波创业潮吗?

  我知道,我们过不上那种能随意改变历史进程的生活,但是,我也知道,那些青年为生活付出的努力比之那些传奇不差分毫,我相信小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大人物比也丝毫不逊色,我们都能体会人生的起起落落,你或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如他们高级,但你们在人生起落中获得的体验绝对是一样的。孩子会因为一个玩具的遗失而痛苦流涕,你也会因为爱人的离去悲痛欲绝,看起来爱人的离去更重要,但两人的伤感却是一样的。

  所以走慢一点,把目光从聚光灯的中央移到你的周围看看吧,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没有聚光灯下的精彩,一眼看去,只有真实。我觉得这个不加修饰的世界,对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更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没有给我感动,我从中看到的是许多人的生活,我们都被囚禁在名为生活的牢笼里,你的生活也许很无聊,也许很辛苦,也许你命途多舛,被生活欺骗了,但这就是生活,不是吗?接受这个混蛋吧,或许,你还可以把他胖揍一顿。

  当然这本书也有我不太喜欢的地方,就是言语之间有太多温柔,女老师嘛,可以理解。

  《咱们学生》读后感(七):平凡的青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所感动,多年以后还会有文字记录他们的过往,这是许多小人物都不曾想象的。在这看看星星的时代里,如果你没有噱头就没有新闻价值,而如果你拥有的只是平凡,那你只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读的时候,我想起了柴静的《看见》,也许你在里面看到的只是新闻和故事,但是通过那些人、那些事也让我们看见自己。《咱们学生》又何尝不是一本让你看见自己的镜子。”多读人生传记,平常如我辈,也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所未能体验的丰富。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那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这是当年白岩松写《痛并快乐着》里写得一段话。也许这就是读这本书最好的理由。

  《咱们学生》读后感(八):生活平凡而琐碎,愿你我乐在其中

  人复杂到每一天都不同,而每个阶段对人生的体悟又不同吧,所以书里有我的故事,现在看会在心里打个问号,这真的是自己吗?

  或许等年龄再大一些,足以谈人生了,给老师提供的素材才够写成书吧。

  但认真看完全部书,在那些知道不知道,能猜到不能猜到是谁的校友的故事中,却如此熟悉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考研、考公务员那些毕业抉择,比如同在北京的几个校友的那些纠结和感悟。好想和你们见一面啊!

  没有出国的故事,鲜少创业的体验,没有高大上的一切,没有那么激情燃烧的青春,平凡如我们,有人承担着原生家庭的苦难,有人选择在大城市飘,有人在乡间农场开始新生活……

  平凡到不值得记录吧,然而这就是真实发生的的生活。

  以前上新闻课程关注了太多底层故事,总觉得走入崇拜苦难的怪局,但深入生活发现苦和难的确不少,但并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关注这些“社会底层”,记录那些平凡,比如靠写字为生的我,忙着选吸引大众眼球的选题。

  这不是宏伟巨著,如果不知道那个学校,某些故事,我恐怕也很难被这本书戳中,但身在其中,却要谢谢老师记录了我们这些故事,虽然可能只是一生中的零星片段。

  如果注定平凡一生,那愿你我都能乐在其中。

  《咱们学生》读后感(九):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平凡

  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是我认识爱玲老师的前两个月。《咱们学生》是以教师的角度记录了这群在高等学校神经末梢成长的孩子的故事。他们多数从社会底层来,然后又默默无闻的回到基层工作,做普通人的工作,过普通人的日子。2016年我考入这里,所以更能体会小人物的心酸和不易。

  绥院的学生大多是贫寒子弟,又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相比于同龄人更要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他们努力考研、考碗(指考公务员),想要开启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伸向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老师用温暖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这个学生中的“大朋友”总是在人生迷茫的路口突然出现,“约谈”、签订“成长协议”,也许是一句不经意间的肯定,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是朋友。人生路上多了这样一位“伙伴”,是每一位绥院学生的幸运。

  我喜欢文章恰到好处的结尾,也喜欢老师叙事的角度。我对书中一篇名叫《我爸妈说》的文章印象很深。通过记述生活中的事加上各种“我爸妈说”,让人读了心中不免生出各种杂陈,不知他爸妈若是听到他这番言辞,又会怎么想?

  07年的时候绥院第一批学生去支教,那里条件艰苦,对前去的老师身体和心理都是严重的考验。而每一个归来的人描述支教经历的时候也都是洋溢着幸福笑容。爱玲老师是十分支持学生去支教的,我想,人的一生总要有几次难忘的经历,支教带给人的成长,也绝对会让每一个归来的人不虚此行。后来,也有人放弃了高薪选择了基层,或许,他选择,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海多带过的34个学生中,9个学生考入高中,现在在读大学,她说:“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成才,一个是成人。虽然没有谁考上名牌大学,可是他们都成人了,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的身边,也有很多像书中这样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命运,他们有的要靠助学金、打工才能完成学业。贫富差距的落差,让他们不得不努力挣扎。其实大家还不都是一样,如果能好好生活,没人会选择孤单。

  若干年后,即便你的大学的名字不能成为你的敲门砖,也希望你的努力能被这个世界认可。“你知道吗,他是咱们学生。”

  是的,他是咱们绥化学院的学生。

  愿奋斗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有梦想的人都能如愿以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咱们学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