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6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10篇

  《コンビニ人間》是一本由村田 沙耶香著作,文藝春秋出版的単行本图书,本书定价:JPY 1404,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一):徘徊于“世界”之外的边缘

  「在失眠的夜里,我总会在脑中唤醒那个通宵运转的透明玻璃箱。像在洁净水槽中工作机械一样便利店此时仍在运转。一想到那幅情景,店内各种声音便在耳膜内苏醒过来,心下一松,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等到天亮,我又会化身店员,成为世界的齿轮。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笔者译)」

  ———村田沙耶香《便利店人类》 文:风满蜃气楼 一 、“世界”中的“正常”人 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分为很多重,其中有作为空间存在的世界,作为文化存在的世界,也有作为人际关系存在的世界。这些世界彼此重叠,随着我们的物理位移与情感流动,在岁月穿梭中交织出一张生活之网,将我们笼罩其中。 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一个主流群体,他们掌握着普遍道德观与价值取向,在众人默认的规则下持续运转;拉拢同伴,将异己者排除在外。异己者往往被主流斥为“不正常”,他们中有的性取向非主流,例如LGBT(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有的价值观非主流,例如丁克族、不婚族,有的行为方式非主流,例如异装者,有的则是生活状态违背了社会普遍现象,例如大龄剩男剩女自由职业者;等等。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些不那么寻常特点,但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人们倾向于以一种平面、均一的面貌示人,以获取基本的安全感。而制造出这张均质化面具材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常识”。 “你怎么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这句话大概很多人都听过甚至说过,但什么是常识呢?常识被谁创造,又为什么存在,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浅谈《便利店人类》 2016年日本芥川奖获奖作品之一《便利店人类》(コンビニ人間)便塑造了一位缺乏常识、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主人公。 古仓惠子,女,36岁,无正当职业大学进入一家便利店打零工,毕业后仍以此为生,至今已经18年。她的生活两点一线,偶尔参加老同学聚会或是回老家探望亲人,没有更多的活动。惠子没有喜欢过别人,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性经验,除了家人、同学和工作伙伴,她几乎与整个社会绝缘。 乍看只是一个大龄剩女略显乏味的生活状态,但惠子有一点异于常人:她生来不具备人类的情感装置——无法理解人的情绪,也不懂所谓的社会常识。 由于没有情感,没有同情与怜悯之心,惠子曾多次做出正常人不理解的怪异举动—— 上幼儿园时候公园发现小鸟尸体,别的孩子都伤心地哭了,惠子却把死鸟拿到妈妈跟前,提议把它吃掉。面对母亲怪异的眼神和“小鸟很可怜,要给它做个坟墓”的引导,惠子十分不解。她看着别的孩子埋葬死鸟,又用花的尸体装饰在四周,觉得十分困惑。小鸟死了可怜,就要掐死活生生的花去祭奠类似事情有很多,为了劝架而把打架的人击倒、为了制止老师发火而扒掉她的裙子...每当惠子试图解决某些问题时,由于缺乏常识、不顾后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骚乱,惠子的父母也因此不断受到校方和家长们的指责。 在正常世界里,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都是源于家庭问题,例如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陪伴,导致孩子的性格在某方面产生缺陷。但惠子的家庭普通幸福,父母都是温和老实人,对她也足够关爱。随着请家长次数的增多,父母也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他们带惠子去做心理咨询苦恼地问惠子怎么样才能“正常”起来,却也没有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 惠子虽然对一切无感,但从大人们的举动中,她也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不“正常”的。为了不给父母制造多余烦恼,她决定不再主动采取任何对人行动,在学校尽量保持沉默必要时就模仿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就这样,她渐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普通人”。 在成为便利店店员之前,惠子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鲜明感知,而当她进入便利店,换上店员制服,突然发现所有人无论出身、性别、长相家境年龄、性格、国籍,都被消除原本特色,变成了均一的“店员”。大家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关注店里的动向,齐心协力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只有在这种时刻,没有人觉得她不“正常”。 在便利店中,惠子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觉自己和“普通人”一样,作为一个“正常”零部件维持世界这台机器的运转。而工作结束后换回私服,大家像换皮一般化身成另一种生物,惠子也脱下“店员”的伪装,回到原本的自己。 想要成为一名“普通店员”可以照搬说明手册,但想要成为一个“普通人”,惠子将身边很多人作为模仿对象,复制拼贴他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却仍然无法理解什么是“正常”。 因为大学后半期就职活动不顺利,惠子决定把这份唯一能确认自我存在的工作持续下去,一干就是18年。期间,店内商品一点点轮换更新,店员换过一批又一批,店长也已是第八任,所有人事物面目全非,不变的除了便利店这个空间,就只有惠子而已。她三餐都吃便利店的食物,喝便利店买的饮品,将便利店事务时段刻入自己的生物钟,维持身心健康整洁的风貌,只为更好地扮演店员角色。如此这般,古仓惠子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便利店人”。 故事的转折随另一个“异物”的闯入而出现。 由于店里急缺人手,店长降低要求录用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无业游民——白羽。白羽和惠子相反,他不仅迟到、消极、怠工,还贬低同事、把自己一事无成失败归咎于家庭和社会。白羽进入便利店只是为了找一个优秀结婚对象让自己寄生。为此,他不仅骚扰女店员、女顾客,还试图进一步打探对方隐私。 白羽总是把绳文时代原始社会关系挂在嘴边,说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没有任何改变,仍是弱肉强食弱者被嘲笑被驱逐。他虽然嫉妒强者,却从不尝试改变,只是毫无目的地苟活于世,咒骂社会对边缘人群的排挤;与此同时,自己也对边缘人士(惠子)极尽刻薄。 同样游走在社会主流之外,惠子和白羽虽然一度试图彼此妥协,但最终还是树立起一种边缘群体内部彼此对立的关系。 惠子的异质性来源于情感机能的丧失,她不对世俗人情产生需求,世俗人情自然也将她排除在外。而白羽是纯粹的消极懒惰坐吃山空,不愿参与社会劳动;明明自己一无所有,却还抱着一股莫名的优越感看不起其他人。如果把惠子最后拒绝企业面试、回到便利店继续打工选择,看作一次拒绝被社会主流同化的努力抗争,那么白羽满口原始社会、毫无作为和怨天尤人表现便是彻底的反社会反文明。 惠子热爱便利店的工作,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唯一觉得麻烦的是要应付熟人见面时的聊天。同龄人大都结了婚有了家庭,有的生了孩子,有的打算生,即便有一两个和自己一样单身,但对方是职场女强人收入很高,和她不在同一水准。惠子无法为36岁还没有正当职业和婚恋史的状态找到合适理由,虽然总是以身体不好借口,但无法令人信服需要说明的是,在日本主流社会中,女人归宿通常只有两种:职场或家庭;其中家庭会吞没一部分职场女性——很多女性在婚后选择回归家庭,成为专职主妇。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一些就职不顺利或不愿意工作的女大学生便将结婚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只要结了婚成为家庭主妇,外人便无法对你进行指摘,因为在职场和家庭之间,你做出了选择。 但惠子不一样,她既没有情感经历,也没有恋爱或结婚的意识和需求,因此没有进入家庭。另一方面,人际关系与自我表达能力欠缺让她也无法顺利进入职场。在日本人眼里,毕业后不进入公司只靠打零工度日是不务正业,滞留在职场与家庭之外的惠子就这样成了边缘人。 由于工作怠惰和行为不轨,白羽受到所有同事的谴责,被店长劝辞,而在一个偶发状况之下,惠子和白羽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同居”。惠子为白羽提供最低限度的食物——把吃的做好后倒进洗脸盆里,像给宠物喂食般端给住在浴缸里的白羽;白羽则用自己的存在让惠子应付人际关系中的麻烦。 当惠子试探性地告诉妹妹,家里有了个男人,妹妹突然展现出惠子从未见过的一面。她像自己曾经嘲讽过的人一般擅自曲解惠子的原意,高兴祝福她终于恢复了“正常”。老同学们也替她开心七嘴八舌地聊起恋爱经,庆祝惠子终于进入她们的世界,成为了“伙伴”。 另一方面,便利店的同事们也发现了这件事。之前大肆批判白羽的同事此刻都换上一幅亲切戏谑的笑脸,询问二人在一起的经过、还邀请他们参加店员间的聚会。也是在这时,惠子才终于知道在她以为自己像“正常人”一样被平等对待的便利店中,自己早已被视为“异端”排除在其他店员的小团体之外;而当她的“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同事们才对她摇旗呐喊,告诉她:我们是“同伴”。便利店内的人际关系不再单纯,店员们也从均质的工作伙伴变成社会中的寻常男女,以谈论各自隐私拉拢彼此关系。只有顾客自始至终把她当作普通店员,保持着礼貌陌生。 家人、同学、同事们态度变化十分生动体现出日本社会中间隔分明的人际关系。依照某种标准拉帮结伙,将异端排除在外,甚至不让对方知道小圈子的存在。而进入圈子的方式只有一种:放弃原本立场,融入对方,行为与目的高度统一,成为共同的伙伴。日本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いじめ)便是基于类似的原因。 为了不被当作异己者被人欺凌,尚且年幼孩子们大都会选择沉默、或是加入施加暴力的一侧。对学生而言,学校这个空间和校园关系网几乎构成了整个世界,而校园暴力屡禁不止,也是根源于这种凌驾于善恶判断之上、害怕在所处世界中被集体孤立的深层恐惧。 惠子在便利店工作了18年,即便离开便利店,体内的生物钟也依然紧扣其作息而转。哪怕躺在家里发呆,脑海里也清晰浮现出便利店此时此刻画面。同时,这些经验也让惠子拥有完美的洞察力,听懂了便利店的“呼吸”。 惠子对便利店工作的疯狂迷恋除了跟她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日本企业员工对工作追求极致的一种体现。听懂便利店的声音,意味着在工作中同时把握细部与全局,兼顾内外,在优化内部的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摸清客户的需求并提供完美的服务。虽然小说中对惠子的“店员精神”有所夸张,但作为日本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24小时经营、全年无休的便利店及其工作人员的确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物化的主人公与“恐怖谷现象” 在机器人研究领域中存在一种“恐怖谷现象”(不気味の谷現象;森政弘,1970):由于人类和机器人极度相似,人们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情感。但当相似度到达某个特定程度,这种情绪会突然变得极端负面;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细微差别,也会显得异常刺眼,让人产生恐惧感。而当相似度继续攀升至普通人之间的水平,人们对机器人的反应又会回到正面,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移情作用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二):追求“正常”之路

  在省图借了《文藝春秋》9月特刊,三周的借期内紧紧张张地看完了这部小说。

  一开始对童年女主的塑造就让人明白这只是个活在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为了表达作者意图而存在,而非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真人”。因为自己情商的欠费,所以作者借女主想讨论的少数派被社会的普遍观念束缚压迫的问题(是这个意思吧?ˊ_>ˋ),还是有点唏嘘的。男主一登场就知道作者要开始搞事情了(姑且算是男主吧……),另一个剧情的转折是女主从好像是她和“正常”社会唯一联系和精神支柱的便利店辞职(和男主发生交集和最后的分手倒是一开始就能预料到-_-#)。

  基本走向是女主从小养成对“正常”规则的顺从,想借和男主同居甚至假结婚,来堵住大众对大龄单身女青年为什么还没有男人且还在便利店打工的讨伐,在被迫离开了一直以来扮演“正常”扮演得很好的便利店员身份后(因为自己在便利店的身份从便利店员变成了雌性),发觉不知道该为什么而活着过了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到由于偶然的机会进了家便利店再次燃起了便利店员之魂,并和男主分道扬镳结局女主是决定不再遵循大众对正常的标准了吗?感觉还是很难啊(; ̄ェ ̄)

  话说,芥川奖的作品都是这个调调吗?抑郁是没问题啊,可不可以在苦难中稍微加点趣味呢?女主还好,男主实在是太讨厌了!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三):“正常”的人类

  日亚搜直木赏看到这本有kindle版就下下来看了.开始在地铁上看起,下了地铁发现自己看了有百分之二十.日语稀烂如我居然流畅得看到了百分之二十可见作者用词造句都比较浅显易懂.

  读下来非常流畅没有很难的生词和句子,讲的故事很日常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人的吧.

  我们被教导要合群,要跟随时代,不然就是异类就要被抛弃被这个世界铲除.

  没结婚的时候要被结婚的追问谈了朋友吗?为什么不谈?谈了什么时候结婚?结了婚要被问什么时候生孩子?为什么不生孩子?

  大众的才是正常的.

  这其中的有些人是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啊越觉得自己正确才越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有些人是自己曾经也努力不想成为这样的“正常”但是赢不了现实失败了,于是看到这样的你带着或许是悔恨或许是痛惜的心情想让你放弃挣扎.

  我很喜欢“我”反驳白石先生的那句话“一边说着生活在强奸自己,一边又去强奸别人的生活.”在双标这件事上,好像是大部分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能力.宽以待己律以待人.

  看到“我”把白石桑带回家的部分就想不愧是日本人啊非常日本style.对直男癌的白石桑到文章后期突然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厌恶感了.一个大街上所处可见的直男癌,用来衬托“我”努力逃离所谓“正常”的伟大之处.

  结尾有点仓促.突然就结束了,还想看看“我”去参加面接之后在“正常”生活中和更多普通人接触之后的对抗,挣扎.结果就是一个仿佛童话的结尾.

  看着国内跟“我”年纪差不多的阿姨站在便利店柜台后谈笑风生就想知道为什么日本那边会觉得这份工作很不齿呢.看了好多作品之后这个疑问就愈来愈大.

  为了一份工作而生怎么看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比起大部分为了生存而工作,“我”这样生来就属于某一份工作实在是值得羡慕的事情.

  嘛会这样觉得的我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在我国没有日本那边那么低贱罢了.

  哎世界真有趣啊w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四):普通とは何

  首先,我想说这本书不简单。或者说日剧、日影都不简单,总会透过主人公的目光和生活让那些常人不能理解的怪异之事说的圆满和平常。当然我说的“怪异”,全是以我这个平常人的目光来看。

  这本书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人的好天气》这本书,女人公明明是个偷窃癖、还不伦,可是看完那本书之后,却对那种生活方式表示理解。

  看完这本书也是,作为我其实是不能赞成主人公的生活方式的,我不能想象那样的生活的。可是看完这本书,会觉得人就是各种各样的,她只是不同而已,没有必要强求一样。

  这种感觉很微妙,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如果经常看日剧,日影和日本的书籍,自己会不会也变成一个别人眼中奇怪的人。

  在妹妹知道姐姐惠子养了一个没有工作,也不准备工作的男人时气哭了,惠子还是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感情的波动,只是说:“那我要怎么做才可以?怎么做才是正常的?怎么说不算异类?你告诉我,你告诉我就好了。”看到她这样,心里会没有原因的烦躁。

  看到白羽完全没有出去工作的打算,一门心思想要惠子养自己的时候,特别想要冲进去摇醒她:“你这个笨蛋,这是在干什么?有什么理由养一个废物?”

  “奇怪”如惠子,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受到担心和烦恼。惠子尝试着通过与白羽的同住生活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最后还是失败了。

  惠子辞职之后,一下子抽离熟悉的一切陷入了消沉,看到那样的她,内心有一点心疼。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也不是一个坏人,可是却被这个世界逼迫的无路可退。

  过年回家,弟弟没少被家里人难为,因为他既没有好的工作,也没有好的恋爱,甚至没有一种端正的态度,一天里除非必要是不会离开自己的手机的。说实话,对于弟弟是有点失望的,所以忍不住催促他,也忍不住说落他。

  看到他眼眶红红的样子才意识到自己是有多么卑劣,我哪里有立场去说他啊?我不也是常被人要求“你能不能成熟一点?”“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活在童话里?”这样的自己在某个方面也是个“奇怪”的人吧。

  人活在世,向来都是这些方方框框吧,要结婚,要有工作,要生孩子,要有房有车。被这些方框所苦的人有之,但因为这些方框而幸福的人也有之。

  虽然我很理解惠子,可是却觉得生活还是少不了那些方框,少了那些方框人要如何去判断自己还是不幸呢?有了具体的方框,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不是吗。

  读完这本书,并不觉得着世界应该要批判或者怎样,只是觉得在以后会学着尊重别人的选择还有生活。惠子的选择也让我明白尽管人生艰难还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

  普通是什么?谁又知道呢?人这一世,恐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摸索了吧。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五):怪异的コンビニ人間

  感觉《コンビニ人間》有些莫名,不是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故事也很奇怪,故事大致就是讲有一个想法与众不同的小女孩,从小因为怪异的想法收到了各种训斥。她很为此苦恼,于是只好保持沉默,不再显露出这些怪异的想法。

  但是人总是要长大的,要出社会,要和人交往。于是这个小姑娘就找了一份在便利店打工的兼职,她感到获得了新生,因为在便利店里每一个人都是店员,每一件事都有规章制度,她终于可以做一个普通的人了。在便利店打工的日子持续了18年,转眼她也36岁了,再也不是小姑娘了。

  来自周围的怪异的目光再次朝向了她。

  一个36岁的老女人,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正式的工作,住在租的旧房子里,一直在同一家便利店打工打了18年,任谁来看这个人都不正常吧。

  这时店里来了另一个怪人,是个男人,这个男人似乎是可以把她的生活拖入正常的轨道里了,她一度妥协过,她甚至辞去了她干了18年的工作,她要去面试派遣社员了。然而最终她放弃了,她说她是为便利店而生的,她无时无刻都可以听到便利店的声音。她要继续当一名便利店员工。

  然后故事就结束了。其实仔细想想,有人是为音乐而生的,有人是为科学而生的,为什么不能有人是为便利店而生的呢。

  只不过一个人是为便利店而生的不是很没有出息吗。很多人会这样想。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什么是有出息,什么是没出息呢。也许一个人在便利店打工很快乐也说不定。作者可能是想批判这种总是以己度人的社会现状吧。

  但是我不得不说小说里有很多讲不通的地方。

  第一这个女主人公为什么一定要在一家店里干那么久呢!也不是什么很难找的工作,在日本到处缺人的情况下,像她这样的老手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了。

  第二,她不可以选择性的说谎吗,就是已经结婚了,已经有孩子了,为补贴家用才出来打工的之类。

  第三,她不能成为一个便利店的正式员工吗,或者自己开一家便利店。反正是那么有经验的人了,想必可以做的很好的。

  第四,如果说是希望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话,希望做一些有章可循的工作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吧。很多地方都是靠实力说话的。文中有交代她面试过很多家企业,但是都失败了。这显然也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怪异不被这个社会接纳而刻意这么写的。

  呃,不知不觉吐槽了这么多。总之不能用常理来要求这种明显是要去批判某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吧。看看还是会有一些收获的,很多关于日本人生活的日常,喜欢这类现实题材的可以看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コンビニ人間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