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5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10篇

  《别爱上任何人》是一本由[美] 玛丽·库比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一):这是一个情感丰富、让人思绪万千故事

  这是一个情感丰富、让人思绪万千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权有势法官女儿失踪的事件。不过它并不止如此,它还是关于一个女孩被同一人绑架又拯救的故事。作者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从三个不同视角讲述样子,视角来自被绑架女子米娅的母亲夏娃、接到寻找她这个苦差的警探加布、绑架她的科林。它分别从过去时和现在时来进行讲述,这本身就并不常见,同样不常见的还有每个章节都在三个视角间转换。对于创造故事来说,这是一个很冒险的方式,不过在这里效果很好。它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一个极好的故事,我读完、把书放回书架上之后还会回味良久的那种。

  米娅是个独立顽固年轻女子,她的父亲是个颇有名气的法官,来自显赫家族,而她则旗帜鲜明地为自己选择了超出家族可接受范围生活。科林是生活没有步上正轨的那种人,他又借又偷来照顾他的母亲,搜罗他能求来的每一分钱,而他母亲的健康状况在不断恶化,恶化的速度让他无法跟上。当有人愿意给他一大笔钱,只要他把米娅引诱到想利用她来威胁她父亲的坏人手中时,他决定答应,可却发现自己无法在知道她可能遭到杀害的情况安心生活。所以他作出了鲁莽的英雄之举,将她带走藏了起来,实实在在地开始为自己活命而逃亡。

  随着故事展开,你会对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有很多了解,以至于你会情不自禁地同情他们,同情他们在绑架案和之后的几个月中表现出来的模样

  这真的是个很独特的故事,它吸引住了我,将我带入了故事之中,一个我看得停不下来的故事。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二):非常出乎意料惊人结尾

  最初发表于:

  玛丽·库比卡的《别爱上任何人》是She Reads冬季读书活动用书之一,读书俱乐部又一次选择得很成功!《别爱上任何人》是库比卡的处女作,也是一部文字很好、令人紧张激动心理惊悚著作。从第一页到那个非常出乎意料的惊人结尾,我完完全全被这部书吸住了。我听了《别爱上任何人》的有声书,制作得超级棒。由多个声音来进行叙述——林迪·奈特森、约翰尼·海勒、汤姆·泰勒森、安迪·阿迪特,他们的合作真的赋予了这个故事生命。我感觉像是在看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以至于我无法将自己抽离。大爱!

  米娅一直是家族中的坏女儿,和她显赫的法官父亲詹姆斯也一直争执不断。在一个注定要出事的夜晚,米娅决定和一个她在酒吧里遇到的男人回家,她寻求的不过是场一夜情。而她得到的却是绑架。绑架她的人科林本该将她送走,可他转而决定将她带到明尼苏达州一间偏僻的木屋里去。与此同时,米娅家中的母亲正因为女儿的失踪而坐立不安,也想知道詹姆斯为什么没有显出更加担心的样子来。他认为这不是米娅第一次做出疯狂事情,他也坚信她什么时候就会自己现身的。可是米娅不见了……没有人索要赎金……米娅遭遇了什么,她在哪里?

  接下来,故事是由多重叙述组成的——米娅、夏娃、加布、科林的叙述,分成“之前”和“之后”小段。这种方式看起来也许会很难搞懂,但其实一点儿也不会。库比卡将这个故事天衣无缝组织在一起,让我惊叹。有一种书从一开头就会抓住你,让你为了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而一路猜测行进到最后,《别爱上任何人》就是其中之一。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三):激动人心的惊悚作品风格独特

  激动人心的惊悚作品,风格独特

  夏娃彻底被那通电话惊到了。打电话的人,也就是她女儿的朋友,已经穷尽了其他全部的可能性来寻找米娅,在绝望中希望米娅不过是和她的妈妈在一起。米娅是芝加哥名律师和名流太太的女儿,对她的搜寻工作立刻开展了起来。

  玛丽·库比卡的《别爱上任何人》从米娅的母亲夏娃、被安排负责这起案子的警探、绑架米娅的科林的角度进行讲述,这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推理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反转和转折。

  我有点处于阅读倦怠期——我的床头柜上堆满了读了一半的书。我知道She Reads读书俱乐部和玛丽推特聊天的时间快要到了,所以我从架子上抽出了《别爱上任何人》,希望它能让我不容易专注的头脑一直保持对结局兴趣。它正是我打破坏习惯需要的。

  我特别喜欢从犯罪者的角度来看谜题展开。这是很少能获得的享受,身处他混乱危险脑海之中也非常令人着迷。这本书的结构,由三个叙述者来讲述以及有些章节为“之前”有些章节为“之后”,加强了神秘性,深化了对角色的塑造。这个风格很不同,但库比卡做到了,尽管这才是她的处女作。

  推理的部分让我不停猜测,不过也提供了足够的线索,所以惊人的结局依然是合理的。有了令人感兴趣的人物,快节奏情节引人入胜的推理,库比卡献上了一部令人满意的无血腥惊悚著作。* 我收到了一本免费的《别爱上任何人》。所有的观点都是我自己的。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四):努力要成为好人的米娅,也有不那么金子一面

  努力要成为好人的米娅,也有不那么金子的一面

  这确实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小说。章节在绑架前、绑架本身、受害人回家之后跳跃,视角也不同。这本书伴随着诡异意识流展开,而那意识流在读者心中引发出了相互对立的怜悯之情。这个故事从主要负责的警探、绑架者、受害人母亲的角度展开。遭到囚禁过后,米娅已经回到了家中。她是一个无情而强势的法官已经成年了的小女儿书名中毫无怜悯之心的引文就出自这个法官,当时他在评论米娅对自己回家所感到的震惊。她因为降临到她头上的事件而得了彻底的记忆丧失症。故事中的一条线就是她恢复记忆的过程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绑架米娅的男人富于同情心的视角。我们了解了他的过去,还有他为脱离一个糟糕处境所作出的努力。我们看着那个母亲开始理解丈夫内心空虚是多么深,也开始理解那个主要负责警探的温暖。在寒冷的明尼苏达州一间没有供暖的木屋里,那个男人和他的绑架目标在努力撑下去,我们就这样读到了一个关于幸存的故事。但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米娅得救了。尽管这个故事是反向的,悬念还是在加深。

  让我减一颗星的地方是那个米娅以为叫欧文的男人身纯粹的纠结。我们从来没有抽身出来,思考这个男人身上完全危险的那一面。即使有也很少。有着金子般心灵的坏人,这个符号在我们的文化中经常出现。我对于这个形象没有任何意见,但我确实觉得欧文被解读得不够全面。西。犯罪分子邪恶的一面。即使是如此努力要成为好人的米娅,性格上也有一些不那么金子一般的东我们可以呈现这样的人,但永远不该没有一些反英雄的色彩。话是这么说,不过这本书还是很吸引人的,阅读体验也很好。文风可人精致但没有炫耀。情节流畅,没有因为虚妄的巧合或者虚妄的惊人之笔而磕磕巴巴。结尾令人无法呼吸。我向各位推荐这本书。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五):阴谋下的爱情,是否可以全身而退?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绑架案展开,以三个人的视角叙述,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全角度的情节曲折起伏跌宕的悬念惊险故事。虽然题目为《别爱上任何人》,甚至看完故事之后一度想着是不是“别相信任何人”会不会比较好。但再斟酌一番,或许,还是“别爱上任何人”来得更为贴切。与相信相比,爱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行动。所以,即使说了“别”,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真的“告别”自己的情感。

  独特的陈述角度

  《别爱上任何人》的叙述角度与一般小说有所不同,本书由三个不同的角色(不算女主角米娅的话)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交替叙述。叙述也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线形时间进行的,而是救援女主角前后的故事穿插着进行的。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作者埋下的一个隐藏线索。最后故事的真相解开,也就会发现,以这样的角度将这个绑架故事呈现出来,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安排。

  叙述的主角一个是米娅的妈妈,一个是处理案件的加布侦探,一个是绑架犯科林。妈妈印象中的米娅,加布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米娅,与绑架犯科林日夜相处的米娅,三个人叙述中的米娅才成了读者观看这个故事时的真正的米娅。但,这真是我们认识的米娅吗?

  受害者与加害者

  看完整部小说之后,到底谁是受害者,到底谁是加害者,这个问题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当然也有人经历过这次的绑架事件之后,得到了救赎,比如米娅的妈妈夏娃,重新找回了自己,再次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书中出现了以下主要人物:被绑架者米娅、米娅的妈妈夏娃、米娅的爸爸丹尼特、侦探加布、绑架者科林、传说中的幕后黑手达尔马等人。

  在社会属性中,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多重性的。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说米娅是夏娃和丹尼特的女儿,是格蕾丝的妹妹,是学校老师等等。也因为这些身份角色的不同,为绑架案件的发生和绑架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不安定的因素,让故事的结尾充满了未解的答案

  阴谋下的爱情

  在这个绑架事件中,那些主要人物的生活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爱情

  夏娃选择和身为律师、法官的丹尼特离婚,但她也没有和在案件中产生情愫的加布侦探在一起。

  丹尼特当初选择和夏娃结婚,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夏娃出得厅堂有利于他的事业

  而绑架者科林和被绑架者米娅这两个人,在爱情的这场阴谋里,更是让人心惊、心疼,充满了疑惑和猜忌……

  当然,每个人在读到故事结局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具体怎么去看到,就仁者见仁

  总体来说,这本小说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挺吸引人的!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别爱上任何人》

  很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看一本小说了,从拿到书到读完整个故事,手不释卷。 看到书名的时候莫名地想起了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部给无数人留下童年阴影的家暴电视剧,二者营造的恐怖气氛非常像。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可避免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个故事将如何发展,真相到底如何,坐作者真的能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吗?在阅读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故事其实一直在意料之中,虽则有悬疑也有推理,然而却并不至于让人惊艳。直到最后女主米娅的内心独白出现,作为受害者的她其实是谋划整个阴谋的始作俑者,大概只有鸡皮疙瘩一震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了。 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独特,女主出事前以及营救后两条时间线并行,分别用女主母亲夏娃、警察加布、绑架犯科林三个主角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同时还原整个绑架案的始末以及厘清小说人物们的生平,试图通过这些讲述来推理出故事的真相。 然而,作为受害人的女主,其实一直没有正面出现。明明是主角,她却从来都只出现在他人的讲述中,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在父母眼里,这个女儿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实在是不讨喜;在同事眼里,这个姑娘是一个热爱她的教师职业积极的人;在男朋友眼里,这个女朋友可有可无…大概所有善良柔软的人需要有的性格特征她都具备。 于是,在读者认知里,她就是妥妥的受害者,可怜的受害者。所有的同情都给了她,我们谴责她父母的偏心,从小不关心关注这个孩子;我们厌恶她那游手好闲能被金钱收买不去管女朋友的男朋友;我们更是怀着所有恶毒词语去诅咒绑架她的团伙以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科林… 是否从这里开始,作者就已经开始铺垫了呢?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引导读者的情绪,我们怜惜女主的悲惨命运,痛恨冷漠的父母与残忍的绑架犯,都是因为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啊! 所有阴谋的始作俑者,隐藏在背后的人,从受害者到是施害者的角色转换… 这样看来,作者在架构整个故事的时候就下了好大一盘棋。之前我们有多么心疼受害的女主,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内心就有多么的五味杂陈… 所以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一个不满于父亲偏心姐姐从小无视自己的女儿,一个对父亲仇恨满满想要报仇的女儿,亲自找人策划了一场绑架案:以自己为饵,向父亲讹诈一笔钱财。 不考虑道德因素,她的设想其实还不错,因为她豁的出去。只是,纵然是“智者千虑”,也“必有一失”;更何况她一个天真小女孩。 当不知真相单纯的去实施绑架行为的科林一时心软不忍将米娅交给穷凶极恶的团伙而是带到了偏远山林中小木屋的时候,所有事情的轨迹都开始不受控制了起来。 绑架并没有成功,而米娅的失踪却已成定局。母亲焦急,冷漠的父亲依旧无动于衷,甚至藏起了绑架犯的威胁信,警方全力追查事件的真相… 而另一边,受害人米娅和绑架犯科林正躲避在小木屋里,在严寒中对峙着熬日子。然而长久相处之后,他们似乎爱上了彼此。很多人认为米娅大概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才会爱上绑架自己的凶手。起初我也在这样怀疑,却又摇摆不定地觉得两个缺爱的孩子这般相处似乎真的能擦出爱的火花。 及至得知真相,我却是坚定不移地认为米娅是爱上了科林,才会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失去了记忆也要留着肚子里科林的孩子了。 整个绑架过程中,米娅都知道这是自己策划的,是有心理准备的。因此小木屋里,她其实随时可以告诉科林真相,然而米娅却一直缄口不言。读者也许永远也无法推测出当时的米娅到底在想什么,也许是想利用自己的失踪吓一吓自己那不负责任的父母,也许是自暴自弃,当然,也有可能,是觉得就这样与世隔绝与一个陌生人相处,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不一定啊。总之,谁知道呢? 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条件极其艰苦的逃亡日子里,科林一直在照顾着米娅;后来两个人更是开始交心,谈论自己内心的痛苦…或许就是这样,米娅打开了自己的心扉,爱上了科林,甚至开始幻想着从此与他过上幸福的日子。 只是现实终究残酷。所以在他们计划圣诞节出逃国外从此逍遥的时候,被警方追捕,科林更是被一个嫉恶如仇的警察一枪击毙… 我不敢设身处地地去思索当米娅看着自己的爱人在眼前死去的时候内心是怎样一种心情,是痛苦还是悔恨,是绝望还是无力… 我实在不敢想。人世间最痛苦之事,大概就是当好不容易找到了人生希望的时候,这希望又转眼间被打碎,体无完肤。 所以看完整个故事,大约最无辜可怜的,是绑架犯科林了吧。因为想要钱,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一场阴谋;却又因为一时恻隐,放过了米娅,继而将自己置身万劫不复之地。 回到这本书的标题——别爱上任何人,是在告诫谁不要爱上任何人呢?起初以为是米娅,后来才知道,大约是在警告科林,别爱上任何人! 因为一旦爱上,只能以性命为代价。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七):安静的心里悬疑小说

  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新作者和她的处女作,《别爱上任何人》(2014),毋庸置疑地令人瞩目。对于喜欢情节上悬疑精彩,但文字上又要结构优美、切近生活的作品的人来说,玛丽·库比卡很快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作者。库比卡有法子将读者拉进去,向他们揭示所有让我们具有人性的东西。她的第一本书,《别爱上任何人》,会让读者在翻完最后一页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别爱上任何人》常被拿来和吉莉安·弗林的《消失的爱人》来作比较,尽管《消失的爱人》的粉丝也绝对会喜欢《别爱上任何人》的情节——不得宠的富家女被一个她在酒吧遇到的神秘男子绑架,准备用她来索要赎金——但这两本书在风格和语调上天差地别。《别爱上任何人》充满了快速、令人头晕的反转和转折,而《别爱上任何人》则慢慢展开,让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情节的复杂在字里行间自行流露。《别爱上任何人》是一部安静的心理悬疑小说,聚焦于人物内心最深处是怎样的,还有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所做作为。人的处境与一些复杂问题相关,所有对这些有兴趣的人都会享受库比卡带我们走过的这段旅程,因为我们会在其中对她笔下独特难忘人物的灵魂挖掘得越来越深。

  米娅·丹尼特是她在芝加哥的显赫家族的反叛者。她的父亲是有权势的法官,姐姐是成功的律师,妈妈是端庄的贵妇妻子——米娅是平民区的艺术教师,对于她的人生选择和她所成为的样子,她从未从家庭中得到过认同。至于她那个忙的时候过于频繁的男友,她也没有留住他的爱情和忠诚。在又一次被男友放了鸽子之后,米娅遇到了一个迷人的男子,他或许就是答案,可以改变她生命中所缺乏的一切。在她同他跑出酒吧,进入夜色之中时,她并不知道,她在和一个受雇来绑架她的男子一起逃离自己的生活。接下来的事情出乎意料,绑架她的人,科林·撒切尔,既没有那个心也没有那个意愿去执行那个“抓完送人”计划,他转而将米娅转移到了一个位于明尼苏达州荒芜地区的小木屋里。在那四面墙之内发生的事情是让读者来发掘的,而米娅和科林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

  《别爱上任何人》的故事用多重视角和过去、当下之间跳转的方式进行讲述,读者会进入那些与失踪女孩相关联的人物的生活和内心,这是一次让人有切肤之感的旅程。读者会听到来自警探加布、母亲夏娃、绑架者科林的叙述,他们会带我们经历米娅失踪各种事件所带来的精神迷乱。当读者发现万事都不像表面那样简单时,被揭露出来的东西绝对让他们心有所感,思绪万千。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八):【雨枫试读】浅谈来自美国mystery中的绑架案

  首先很感谢雨枫试读和须叔的赠书。欧美当代mystery是我这几年比较有兴趣的类型,因此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整理点东西。

  本作写的是绑架类题材。作者通过女主角米娅的母亲夏娃、侦探加布以及绑匪科林三个人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个事件。期间又同时以绑架前和绑架后两条线呈现整个案件背后的隐情。米娅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曾经是不择手段的律师,现在是大法官,对家庭几乎不关心甚至厌恶。不讨父亲喜欢的米娅是一所学校老师,有一天在酒吧喝酒认识科林,随后跟他回家。科林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接下了绑架米娅的活,但就在到手后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将她交给绑匪,而是带着她逃到了明尼苏达州的山区里。而在这段隐居的日子里两人互相了解陷入了爱恋。被救出后的米娅怀孕了而且失去了记忆,母亲夏娃和侦探加布则试图调查绑架案的真相。

  看了这么多评论在此我不想多谈爱情、家庭教育、父女问题等,已经有很多人写的相当不错了。我想谈谈mystery小说中的绑架案。众所周知,在mystery中,绑架、失踪一直是一个热门的题材和话题。在日本推理中,绑架案几乎全部都是侧重于绑匪如何用诡计夺取赎金、或者如何躲避警察追捕,偶尔也会有一些真凶和动机的逆转。而对于欧美尤其是美国当代mystery,仅仅这2年里个人看过的作家和作品中,就有丽莎·嘉娜 《虐》、劳拉·李普曼《艾丽斯与罗妮的秘密》《贝塞尼家的姐妹》、雪薇•史蒂文斯《请你帮我杀了她》、玛丽·海金斯·克拉克《消失的蓝衣女孩》《孤身走我路》、莫.海德《失踪》。这些作品(包括本作)几乎是近10多年来美国mystery的一大主流,囊获了国际惊悚作家协会奖、2次巴瑞奖、2次安东尼奖、1次麦卡维蒂奖、惊悚小说协会处女作奖、爱伦坡最佳小说奖。且这些绑架类作品有着太多共同点:作者都是女性作家、主角都是女性、作品特点都是以幕后凶手身份之谜为最大卖点、都在最后有个大逆转、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最后的BOSS基本都很相似、都得到了各种主流奖项的肯定。

  本作无论在写作手法、结构还是设定的动机上都有一定的创意(起码对国内读者而言)。即使看过如此多同类作品,个人依旧十分喜欢本作。仅有的遗憾恐怕就是本作在如此多的同类作品出现之后,对于美国人而言有了一些免疫力,已经无法再给读者更多的震撼。希望作者在一炮而红后,其后续作品能有所突破。个人会继续支持作者的新作。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九):大反派到底是谁?

  读《别爱上任何人》

  作者:苏术

  很久不看悬疑小说了。猛然间一打开,看到37页,竟然没看懂。于是乎我又翻回到第一页重新读起来。琢磨了一会儿,终于被我发现了这本书的破绽。

  这本书用了常见的倒叙和插叙风格,采用第一人称使人物表述更加真实。因为作者采用的第一人称一度混淆了我的感官,我一直抓不住这个“我”到底是谁。于是出现了上面我说的情况。幸好,最后我还是抓住了这个“我”。

  此书原名《The Good Girl》(直译:好女孩),中文出版名《别爱上任何人》。一部爱情和悬疑相结合的小说,也是作者玛丽•库比卡的成名作,《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畅销书。

  悬疑推理题材的小说,我也看过一些。著名的“反推理小说”《特伦特的最后一案》,开启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小说也首次将爱情元素代入侦探类反推理小说。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深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主要特色的哥特派小说的影响,小说在神秘气氛的同时还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

  而玛丽•库比卡的小说带给我的感觉是细腻的。人物刻画非常细腻,比如文中的加布侦探和夏娃之间的暧昧关系。在刻画加布上就带着一丝色情的意味,在夏娃身上带着一丝抚媚。还有米娅与科林之间的爱情。尽管科林绑架了米娅,但是科林并不是真的想绑架米娅,他内心是善良的。也许正是科林的善良,使得米娅在相处中慢慢喜欢上了他。然而这段爱情的悲剧也着实让人心疼不已。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作者却运用了很多手法,使之构成一个悬疑小说,让你摸不着头脑,只能继续看下去直到结尾。

  我们刚打开这本《别爱上任何人》时,会先看见加布•霍夫曼侦探在询问夏娃•丹尼特以及她的丈夫詹姆斯•丹尼特法官关于他们的女儿米娅•丹尼特被绑架的事件。没错米娅被绑架了,她的母亲非常着急并且打算求助警察来调查是谁绑架了米娅。于是就有了这次交谈。

  然后从科林的视角,我们了解到米娅在被绑架期间的去向,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囚徒她是如何生活的。在故事的开头我们知道她最终安然无恙地回到家里。我们不知道她是怎样回到家里的,也不知道为何她失去了被绑架期间的记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米娅的家人以及其他人物的各种交织。我享受这本书,即使它不能算完全的推理故事。但我仍然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好奇,我想继续阅读去发现结尾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对于最终的结局始终不是很确定。

  科林的前传章节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从他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发生在米娅身上的那些事情,以及两个年轻人如何一步步爱上彼此。我匆匆地翻看了中间的章节,就为了能够尽快地看到科林的那个部分。侦探加布的章节也很精彩,因为他把各个片段整合起来,从而能找到米娅,同时他也发展了一段和夏娃更加亲密的关系。也许最无趣的当属夏娃救援前的章节,因为她总让人有一点“我好命苦的”的感觉,但夏娃救援后的章节却十分精彩,读者看着她变成她想成为的母亲的样子。

  科林和米娅之间关系的变化,让我想起了精神心理科里的一个病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受害者对罪犯产生了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此症状始于1973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一家银行。两名罪犯意图抢劫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这四名被挟持的银行职员竟然对绑架他们的歹徒起了怜悯之心,他们拒绝出庭指控那两名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集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不但感激绑匪没有伤害他们,还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这还没完,其中有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了绑匪,在其服刑期间与其订婚了!

  而文中的米娅就爱上了绑架她的科林。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事情还在发酵。结局也没有童话般的于是他们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要申明一下的是,米娅的父亲詹姆斯法官刚开始并不相信米娅被绑架了,只有他妻子夏娃非常坚信。詹姆斯一直觉得米娅只是出去鬼混了。后来接到达尔马的绑架信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当然,由于科林已经带着米娅逃跑了,达尔马自然没有办法让詹姆斯相信他的女儿在他手中。由此,詹姆斯认为女儿已经死去,也没有要给赎金的打算,他只当这件事从未发生,看着妻子夏娃在担心女儿的生活中日益憔悴。

  这本《别爱上任何人》情节迂回曲折,你将会痛恨故事里的某个人物,爱上故事里的某个人物,为他们揪心,为他们痛哭,你将被绑架案的真相击倒。但请不要直接跳过翻看大结局哦,它值得等待。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的很久,我都很困惑: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谁又是真正的阴谋家?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生总会有特别艰难的时光,熬过伤痛,就是最大的自由!

  ------- 本书副标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