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4 21: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10篇

  《疯子自由》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勒洛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一):生而为人的自由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伏尔泰、达朗贝尔、狄德罗、孔多塞群星熠熠。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人们认识到生而为人,就有获得被尊重权利理性提高前所未有高度,与宗教传统悍然相对。这也是个糟糕透顶的时代,启蒙阳光照满整个法国大地,却留下了疯人院这块暗影。

  这一时期的疯人院里精神病患者限制、捆绑、监禁甚至肆意虐待,好像他们已经不是人,而是没有理智、没有道德怪物治疗方法,也不外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放血、冷水淋浴、惊吓、催泻和服用没有经过实验的各种药剂。相信心理疗法的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在来到比塞特疗养院的第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来到这里,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宣教士去到食人族部落!”。

  皮内尔称自己为“心灵医生”。他希望减少对病人的非人对待,转而通过更温和、理性的对话、聊天等方式了解病人发疯的原因。在贝洛姆疗养院的时期,皮内尔通过耐心细致的谈话疗法,成功让不少精神病患者返回社会;在更为落后更为“暴力”的比塞特疗养院,皮内尔实验性地将曾经作为贵族仆人却到处攻击神甫的威尔伯从囚室中释放出来,看到威尔伯为蓝天感叹,他意识到为什么自己会有非常强烈欲望去释放精神病患者,那是因为“我愿意给他更多的自由,因为我所给予的,是我很想得到的。”

  比塞特的“巨人”是头号危险分子身强体壮武力值高,第一次见面就和医生发生流血事件。明明是下士却坚信自己是中将。尽管整个比塞特疗养院都认为放开任何人的铁索也不能给“巨人”以自由,但皮内尔始终认为“巨人”的病情也可以通过谈话有明显改善。在一次次中断又复始的谈话中,“巨人”慢慢道出心事:曾经作为最优秀士兵,却眼睁睁看着战友全部阵亡,极大罪恶感让他选择逃避,他相信自己才是中将,要杀死那个自称是中将又下了命令骗子。借助不断的回忆,强烈的罪恶感让“巨人”泪如雨下,也顺利找回了发疯前的理性。

  疗养院外是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人们轻率地决定政敌或者同僚的命运,断头台上一拨又一拨;疗养院内,皮内尔医生相信生而为人的自由,依靠语言温柔,不断推进着一场温和的革命,改变人们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固执偏见

  终其一生,他耐心地对待病患,不会鄙夷病患的任何疯态;他真诚地对待朋友,在孔多塞逃亡的时期,冒着被砍头的风险保护他;他认真记录生活,对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留下自己冷静平和思考;最后,在自己专长的领域,他留下《论精神错乱的精神治疗法》,开创了后世道义疗法的先河。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二):三百碗书友会12月作业

  18世纪末的法国,对待(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囚禁,和以放血和喝糖浆为代表物理方法。这两种无效的方法各自对应两件东西缺失。第一个是同情。第二个是科学方法。

  对精神病患者缺乏尊重没有同情,因为他们已经“疯了”,已经不是“正常人”了,所以某种意义上非我同类了。皮内尔医生则认为他依然能够从很多病患的眼神里看到人的精神气,并且他们也会对事物或事件的反应仍是有人的思维行为模式逻辑可循的。所以他认为温柔地与其进行谈话和疏导,然后坚定地奖惩他们的行为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囚禁只会让他们病情更加恶化。这些观点现代看来再自然不过了。可是在当时法国以营利为目的的精神病院里,和以囚犯为主组成的杂役们面前,可以想象传播执行这种理念有多么难。皮内尔先生身上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对病患努力理解尽量去同情,他对待杂役也是这样的,对待精神病院里各色的管理人员也都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量。他没有因为自己站在了平等自由这面高尚历史大旗一边,就自以为是起来,更没有进行无意义懦弱的自恋自怜或者自我感动。他知道自己在乎的事情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尽量解救更多的病患,给疯子们自由。在这个目的达成的道路上,他表现坚韧和充满实用主义运动员精神。作者对他的塑造通过第三人称描述和第一人称日记同时进行,让人看到的他,始终是一个纯粹的,令读者透过纸面都能觉得其存在就是具有治愈效应的人。

  在同情这条线的铺陈中,作者很有意思地穿插了另外两条线。一个是法国大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舞台上的背景,一条一条冷不丁地丢出来。我们依稀可以看到皮内尔医生也好作者也好,对这些历史的一些观点、一些评价记忆中中学历史书的某些章节得到奇妙唤醒。

  另一个是皮内尔医生个人感情:从一开始病人里那位迷人的贵族夫人对他的爱慕,到后来他在聚会上见到过一眼之后无法忘怀后来终于有机会再见的美丽的“寡妇”,到最后并不重笔墨但却最终走到一起了的妻子。这些描述都坦率自然,一点儿也没有想要“美化”主人公意图在。而且皮内尔医生对情感问题态度上的变化可能也是作者对于情感的一种观点:激烈热忱总会过去,最终回归到平凡愉悦波澜

  与这种观点相关地,最有意思的,就是革命和爱情这两件事,与疯子的关系了。书里面好多处穿插着写革命,写爱情,都会要么默默地对照、要么明显地指出、要么借人物之口像是在半开玩笑,总归中心思想就是看看革命里和爱情里的人做的事情,难道不都tm是疯子吗。所以疯子和所谓正常人,怎么可能会有泾渭分明界限呢。这种对照的应运,像极了某种电影手法。虽然其中心思想被我这样拎出来说,会让人觉得这不又是老生常谈的观点吗,但其实每次看到这一闪过的“蒙太奇镜头”,那种阅读体验都是很美妙的。

  说回第二个缺失,科学方法,皮内尔医生所做的实际上就是在精神疾病治疗的领域摸索和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法。疗法的采用,不应该再是因循传统,也不应该是把含有众多复杂成分的天然糖浆盲目地当做药剂,或者把放血与放血之后病情的短暂消停这样的表面相关理解成因果,而是通过反复的、有控制的方法对疗法进行测试;并试图了解精神疾病背后的原理,到底是热忱强烈的情绪导致了错误怪诞的想法,还是错误的想法导致了抑郁或激烈的情绪。这些不也就是applied micro最核心的内生性问题、reverse causaility,还有reduced-form v.s. structural的研究方法撒。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呐。

  就个人来说,也许可以试试用皮尔内医生对待病人那样,温柔坚定地对待自己。而理解身边的人和一定程度上的被理解,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吧。而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理解,也许也都是可以得益于科学方法的。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三):特殊时期的特殊的人

  读完这本书,忍不住称赞,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对于好书,每个人有不同看法,而对于我来说,最直接的就是由内到外的喜欢,忍不住推荐给每一个人。

  《疯子的自由》,这本书是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在1789-1795年间的日记,真实而又有趣字里行间体现着他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他对待他们不像之前的“统治者冷酷无情,而是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病情,制定方案。真诚与爱是打开内心钥匙沟通是最好的方法。在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下,病人们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这期间,正处于法国大革命的时段,内忧与外战。收容所内与外部世界俨然是两个战场,但却无时不散发着人性光辉。那时间,启蒙运动出现,自由的萌芽越来越绽放,人们在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切都是变革的时代。而“院子里”也进行了一场变革,由“淋浴、放血”到“逐步释放”,给予他们自由。这虽是两件事,却表达了法国在这一时期的自由之路。

  不难看出,文中处处体现出菲利普医生的精湛手段。对于病人,他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真诚而友好。不是把他们当做“怪物”而是一个“人”来看待。在慢慢沟通中感化他们,找出他们的心结。对于“仆人”病人,发挥它的专长与本能;对于“士兵”,让他慢慢回忆起事情的经过,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根源所在,直面所逃避的事件,勇敢坚强处理;对待“钟表匠”,让他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这是一个缓慢过程……

  由《疯子的自由》可以得到这么一句话:我们都是疯子,在不同事件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爵色不同而已。在见到玛蒂尔德时,医生变成了“爱情的疯子”,为爱情着魔。他不顾一切的治疗她的叔叔。但在最后,他们都清楚的认识到事情的不可能性,友好的分开了。他才去寻找下一个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亦是如此,疯狂的自由,不停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文章中,有一初深刻描写,写“仆人患者” 看到天空时的表现,由此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到那位老人仰望天空惊叹的样子,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欲望去释放精神病患。他应该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别人叫他的名字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凄凉吗?再也听不到别人友善地叫你的名字,那几个音节,是母亲把你抱到怀中时曾温柔念出来的。”这一段话 是医生内心的独白,事实的确如此。自由,是每个人心之所向的。

  “不论疯癫与否,我们总活在我们作为人的局限里。”精神病患者如此,正常人亦如此。我们的局限在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对待他们,以真心换真心,唯有爱可以打破一切。一个医生的日记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而在每个时刻,精神患者都存在,对于他们,只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得到自由,得到释放,享受属于他们的真正的快乐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四):如果一切都只是故事

  人活着需要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去给本来无意义的生活假如生活赋予意义。假如生活只是一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那么的执着呢?是不是可以不那么的自我物化呢?是不是可以跳脱一点呢?是不是可以更乐于改变呢?是不是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生活呢?

  既然生活意义源于各人编造的理由,那为什么不能更同情地理解别人的选择,并加以尊重呢?

  《疯子的自由》读后感(五):观点很温暖技巧骨感

  故事很简单结局也算是圆满,人物性格也算是鲜明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主人公,反对当时的精神病治疗的主流思想——把病人当做“病人”——甚至不是人来对待,坚持用对待“人”的方式对待精神病人,最终取得成绩,同时赢得尊重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内向却内心坚韧的精神病医生,而且颇具现代人文主义情怀。作者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了自由主义思潮涌起,时局动荡不安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正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文主义面临诸多波折一样,构建于人文主义思潮基础上的主人公的治疗思想,也面临很多障碍。但是菲利普依旧充分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治疗成就——治愈或者缓解了许多被当局认为是无可救药的病人。

  这是个很暖心、很励志的故事。甚至于,让人感到这是在以小见大,用精神病治疗思想的冲突暗示当时大时代背景下自由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冲突。这一点在小说赤裸裸的到处可见。

  但是——终于说到但是了——这不是一个好故事。

  首先故事情节与当时的大背景结合不够紧密。男主整天就像宅男一样把自己关在精神病院里,和一帮疯子打交道。外面事情根本很少提及,当时那种白色恐怖并没有给这位“温文尔雅”的菲利普带来太大的影响,反倒是他一再提及的导师——孔多塞最后被追杀致死。时局的动荡只是为了给主人公从一个医院换到另一个医院提供了借口

  其次,人物性格单一。无论是主人公菲利普还是他的好助手好朋友,性格都是一根筋。孤傲的孤傲,腼腆的腼腆,从头到尾没有随着剧情有所成长,这一点很遗憾。与此同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现的不够。其中有个桥段,那个菲利普的死对头杂役为了报复,把一个精神病惹恼了险些酿成事故,这引起了菲利普的警觉,并从了解这个杂役的身世体会到他的言不由衷。但是情节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深挖,让这个杂役立体多元化的线索戛然而止。很可惜

  最后,小说观点很鲜明,但是情节设计的却有些为了表达而表达。每一处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是为了作者一再的强调“疯子也需要人文关怀”这个观点而设置的,冲突性不强,逻辑也不算合理

  无论是主人公的探索之路还是立场对立两派人物的互怼都没有特别精彩地方

  很可惜,这是本小说。

  观点很温暖,技巧很骨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疯子的自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