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一生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你一生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特德·姜(Ted Chiang)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一):世界奇妙物语即视感

  前段时间看了《降临》这部电影,所以就找了原著来看看。这本书是一本短篇集,翻完后感觉几乎可以说是每个短片都可以做为《世界奇妙物语》里的内容。在每个故事中都是在反应社会的现象和讨论思考。其中喜欢的是《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赏心悦目》以及《你一生的故事》。《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讲述的是一个可以穿越未来和过去的门,通过使用过这扇门的人故事来让人明白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什么,抹去什么,但是你可以忏悔,可以赎罪,可以得到宽恕。《赏心悦目》讲的是通过佩戴审美干扰仪来避免外貌歧视。但是这和掩耳盗铃的性质是一样的,歧视者不戴你自己带你还是要遭到不公的对待。所以我觉得问题是应该是要去面对的,一味地逃避终不是解决之道。《你一生的故事》和由其改编成的电影一样,但是就是编排的问题,未来和现在转换之间没有空开,让人有点乱。当然在电影的辅导下我看起来就很明白。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于琢磨外星语,很多外星科幻片都回避了这个过程,但是这个故事画了很大的时间在这个上面。而另一方面,对于能够预知未来发生的一切但你也只能够顺应的走下去,确实也很引人深思,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或许知道了也无所谓而是好好的活好当下也是种人生意义吧。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二):些许感悟

  正因为有了期待,世事才有了美好,才有对未来的憧憬。可是已经知晓未来的一切,还如何产生憧憬,如何去期待呢。不尽会企盼未来不要赶来,哪怕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可又无可奈何的只能去经历已经知晓的未来。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里所述,“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你一生的故事》

  人生就像这巴比伦塔一样,每一个高度有每一个高度的精彩,开始与结局却都是生与死。不论生在何等条件的家庭,不论生命附带了何种遗传基因,或好或坏,最终都会如众人般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不论你从哪个点切入进来,最终都会走回起点。生来病魔缠身也好,荣华富贵也好,穷困潦倒也罢,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生命的起点,也不能改变生命的终点,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生命的旅途中,放飞自我,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当走回起点时,才不会心有不甘,。懵懵懂懂的开始,极尽精彩,心存对生命的敬畏走向结束,理当不虚此行。—————《巴比伦塔》

  当一个人的智商和意识能凌驾一切之后,优越感就产生了。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世界是所有人的通病,当有了优越感后,自然会忽视比自己差的个体的独立人格,去试图改变他人,甚至强行改变。领悟是个缓慢的过程,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会不断领悟生命的真谛,能明白的便是明白,想不明白的也逐渐懒的去想了,当到达临界点的时刻,融会贯通了,便是明白生命最深刻的真谛。生命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前行,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精彩,每种选择有每种选择的取舍。虽然世界上拥有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完全不同的叶子却也共存在世界。————《领悟》

  我们人类作为有限世界最有限的个体,从自我出发去逐步向外以求了解有限世界中之有限真理和无限宇宙中无限之真理,而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却仅仅是人类有限知识之中的有限真理,放之于无限宇宙间能否称之为真理还未曾可知。我们所谓的真理在日后的某天内,终会被证明是虚幻的梦境,而无限宇宙中无限真理终会一步步被人类所理解,从而颠覆人类以往所深信不疑的东西。自我否定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的成长,万事总是相对的。———《除以零》

  物质守恒定律,就是物质是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的,只能由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物质守恒定律里说到:物质不会凭空产生,只是从一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了。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始终者乃长生不死”。而《列子》中更深刻的指出“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往来相接,间不可省”。即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七十二个字母》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标榜不同的对象,以树立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试图改变他人,却从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改变。我们总是在做我们自认为对的事情,也仅仅只是自认为,每当我们盲目的自认为时,我们离真相也就愈加遥远了。———《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对每一个人来说真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否认美貌拥有更多的优势,相貌平平不宜在某些时候脱颖而出,而丑陋却会惹来歧视。人是视觉动物,爱美也是人之天性,这无可厚非,不同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美的标准。若是美的标准都被统一的话,岂不是不符合人性!不论是文化、文明、价值观、还是其他任何一种观念都需要多元化,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组成的,若是基础都单一了,那这世界还美好吗!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而且人的思想是永远不会被统一的。—————《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

  真的是想象漫天飞,换一个角度便是不一样的美。脑洞大开。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三):语言和文化形成的可能

  1.你一生的故事

  1.1.特色

  你一生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语言学家通过和七肢桶交流,学习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未来对她来说就跟回忆一样老老实实地呆在脑海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可以“预示未来”。

  1.2.关于物理

  “光之所以改变路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它抵达目的地所耗费的时间。这便是七肢桶看待世界的方法,两种全然不同的解释。”

  对于七肢桶而言,他们认为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最简单的,而人类普遍认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最简单的。当然,当年男神施老师当年在《分析力学》上从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导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同时,我也又去回顾了一下费马定理,感觉光学也没有当年那么难了。

  所以啊,是不是真的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学学理的时候被各种公式推导所淹没,完全忘记了自己出发的目标是在哪里,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证明什么。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具有时间上的对称性,也就是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物理的物性不会发生改变。”——我记得当时大学的时候物理上有一个叫做“宇称”的东西。这也许应该称之为是宇称,宇称守恒的条件是什么来着?宇称指的是空间上的对称来着?这个我还真不记得了。

  其实物理也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描述世界(比如质量、速度、动量,这些都不行了再用宇称、拓扑序等一些新的可能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方式,区分开了被描述物体之后才能研究其性质)

  1.3.关于教育与前辈

  “曾经发过誓,等我当了妈妈,一定和孩子讲道理,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智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待——所有誓言全都成了零。我正一步一步变成我自己的母亲那样。”

  我们都想要活的和父母不一样,但是其实很多人最后还是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也许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挣扎,所以我们现在的心理斗争,是不是在父母眼中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他们知道,这样的斗争能难有结果?同时在工作中,其实很多前辈的做法在现在的我们眼中是无法认同的,但是等到自己到了那一步,可能会做出相同的,甚至是更差的决定。

  就像在大学中看那些教育励志类电影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定要跟学生讲道理,要爱学生,要相信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两年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一个成年人都很难有明智的思维方式,更不要去指望一个学生能控制自己了。如果新老师对他们太好了,他们反而会觉得在你这里可以不那么辛苦,而蹬鼻子上脸。所以啊,在一个孩子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就别跟他们解释了,强迫他们去做就好了。当然,其实我内心还是不死心的,可能,我还会继续跟那些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

  1.4.关于预知未来和是否要改变未来

  很多人会提问:如果说人可以像四维生物一样预知未来,那么像人类这么不甘寂寞需要找存在感的生物难道不会试图改变未来?那如果改变的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特德·姜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但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就是因为人来是“因果论”认为有因就有果,那么如果能够预知未来自然就会去改变它,但是如果说将这一现代科学的基石,这个爱因斯坦捍卫终身的理论推翻的话,人类才有可能去预知未来。

  同时作者还总结了:“人类是因果论,七肢桶是结果论。”这也就意味着,人类之所以是“因果论”是因为时间对于人来而言是不可逆的,而对于七肢桶而言却又是可逆的。并且这两种方式并没有谁是谁非,即使最初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是选择了不同的解释方式,最后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就大相径庭了。同时,既然思维方式不同了,那么语言的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2.巴比伦塔

  “可事实上,天堂与地面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途径卷成了一个圆筒,在圆筒上,天与地相接相连。”——所以人类是不是要从新思考自己看到的东西是不是你看到的样子?

  “人类所能迈过的最长旅程并不能让他们冲破边界,而只会带领他们回到最初的出发点。数百年的劳作并不会多向人类透露一丁点造物的秘密,多于他们现在的所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并不比古人更加聪明和清醒。

  3.领悟

  既然是这样,那我我所笃信的理论是什么呢?

  “渗透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实在枯燥乏味。我看得出这种事对某些人是一种诱惑,对这种人来说,只要稍稍撩拨一下他们的机灵劲儿,他们就按捺不住了。不过说实在的,黑客破解在智力方面没有一点美感。一幢锁着门的房子,你一扇扇拽门,找一扇锁没安好的——有用,却谈不上什么趣味。”

  “阅读时,我不由自主地可怜那些作者:他们艰难地从一个论点磨蹭到下一个论点,摸索寻觅他们看不见的内在联系。他们如同一群不懂乐谱的人,偏偏却要分析巴赫的大提琴奏鸣曲的总谱,试图解释这一个音符如何发展为下一个音符。”

  “通常,一个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年纪更长、更为成熟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在我眼里,世人就好像在游乐场游乐场嬉戏的孩童。我被他们的认真劲逗乐了。”——那么是不是我的那些小把戏,在比我年长的人眼中看来也就是像小孩?

  4.除以零

  从这里往后的故事就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了,摘录一些“我所希望看到的”短路如下:

  “结婚六年后,卡尔对雷内的爱淡漠了。他憎恶自己有这个想法,但事实是她变了,现在他既不理解她,也不知道如何设身处地替她着想。雷内的理智和情感交织在一块,密不可分,因而她的情感也令他不可捉摸。”——是不是爱情就是一种最终会淡漠的东西呢?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要数学定理描述现实,它们就不是确定的;只要它们是确定的,就不描述现实。”——所以这就意味着现实是不确定的?

  “今后,也许会有人证明数学其实并不具备人们一直相信它具备的一致性,所谓数学的美只是虚幻。在我看来,世间再没有比这更煞风景的事了。”——如果说数学的美是虚幻,那么人类的一切对这世界看法都可能是虚幻了吧?

  5.七十二个字母

  “不出五代,男性胚胎将不再拥有精子,女性也不再有卵子。种系将终结于不育的一代。”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东西有生命,但没有形体?”命名师长者没有等他回答就说了下去,“答案就是没有受精的卵子。卵子包含了能驱动最终由它产生的动物的生命要素,但本身不含形体。通常来说,卵子必须与压缩在精子内的胚胎结合,这就是受精。那么,我们的下一步就很明显了。”说到

  “雌性是生命要素的源泉,赋予后代生命,而雄性提供基础形态。由于这个分工,两性都不能自我繁育。”

  “但是,请不要指望光靠改善经济状况就能提升下层阶级的精神素养。””

  6.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我们与周围光彩照人的数字幽灵共处的时间越长,与真人的关系就越糟糕。”——看来我们与真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糟呢。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四):时间流逝是一种幻觉

  就像物理事件,用它们的因果论和目的论解释,每个语言事件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个是信息的传递,一个是计划的实现。我们实际上并不是 「遇见事物」 ,那里没有一大堆事物等着我们,只是我们的意识将它们联系起来。不管有没有因果联系,一切都在那儿了。「只有在时间流水中,我们才能感觉自我」,或许应说「只有在语言的时态结构和关于过去将来现在的词语中,我们才能感觉自我 」。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五):假如你一早就知道答案

  Arrival是我心中去年科幻的top1,特意补了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同是震撼。时间是人生哲学极为重要的命题,在故事里,时间的架构感像是钢筋水泥撑起的大厦玻璃那般的立体和富有冲击力。基于此,故事通过预叙和倒叙走了两条平行时间线,把路易斯的一生因果演绎逆推。作者用上了第一人称,以及男性少有的细腻文笔来打破虚实之间的间隔。语言影响思维是故事另一核心,最早接触到这一概念是在一关于英语起源的纪录片里。而在作者Ted笔下,这一概念通过外星文字做载体,赋予了更大胆的外延,即预见未来。可即便技能通天,故事的结尾却还是选择了宿命,如同外星文字画了一个圈。或许作者认为,接受才是现实最好的答案。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六):文艺的科幻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看了电影《降临》再来看《你一生的故事》的。书到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还有其他故事。这个版本的装帧很好,纸张柔顺,触感如婴儿的肌肤。

  我看的科幻小说不多,直到看了姜峯楠的文字,才认定:一个好的科幻作家,必然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

  就拿《你一生的故事》来说,关于《岁月之书》那段思考就很有意义。如果有这么一本书,能够预知未来,世间发生的一切在发生以前就已经白纸黑字写了下来。那么,一个人看了这本书后,他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如果改变了,那《岁月之书》上的预言就不会实现了。这就是关于预知未来的悖论。而《你一生的故事》,就是对这个悖论的另一种诠释。班克斯通过学习外星语言,拥有了洞见未来的能力,但她依然不慌不乱,走完自己的故事。

  在爱情还没开始之时,便知晓结束;

  在生命尚未诞生之日,就预见死亡。

  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然而班克斯还是选择了开始一段已知会分手的爱情,选择了孕育一颗注定不会长寿的生命。这,便是命运。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我们的文化里,常有一句“天意不可违”。年轻时,自负地认为那是向命运的妥协。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方才发现,知天命而后方能从心所欲。

  把时间拉得足够长,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宇宙从一开始,就走向无序。我们的生命,在这条漫长的时光之河中,不及一粒尘埃。所有的挣扎,到最后都是虚无。所以班克斯选择了顺从,顺从时光之河的流淌,接受无法改变的命运之殇。在殇痛到来前,享受短暂的幸福。《你一生的故事》不长,长的是,怀着种种不甘和悔恨过完一生。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七):很久没看书了...

  书本身

  先看了电影,看了影评,知道为了银幕表现做了不少改动。 于是才打算看看原作。 确实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讲了同一个故事的感觉。 连标题的选择都反应了不同的侧重点。 喜欢这个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每篇都是像是在读主角的日记。 包括后面几个故事,不管算不算科幻, 可以看出作者是遇到一个觉得有意思的概念或者思路的时候, 把它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路数。 所以基本在每个故事在前几页就觉得这作者脑洞好大... 然后自己再去慢慢接受里面各种设定。 比较赞的就是,读着读着才会慢慢注意到故事里的世界的逻辑, 和现实世界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但又不会刻意去强调, 意识到的那个瞬间,想象力一路狂奔... 讲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这句话现在想起来, 到底有没有可执行性呢ww

  看书和文字

  虽然读书靠想象力,也丰富想象力这件事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作为电子游戏爱好者+视觉效果相关搬砖工还是觉得挺尴尬的。 虽然一直挺喜欢科幻小说的但是还是会花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上, 但玩游戏的时候很少有一种想象力被激发的感觉。 也许作为娱乐活动,本来就需要实体和抽象的平衡吧? 图像,声音,文字其实都根植于现实世界,只够给想象提供起跳点, 而脱离这些东西的瞬间,不管是书,电影,音乐,游戏, 在间隙中脑袋一瞬间空白的时候,才有了把自己的意识夺回来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中,才有作为自己去理解这个作品的感觉。 最近发现个问题就是,不管电影还是游戏,不知道该说是节奏好还是不好, 一口气下来总找不到一个可以思考的瞬间。 而书的话,在一行的结尾,翻书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有那么一个思路发散的瞬间。 虽然按这个故事来说,文字也可以是时间无关的呢ww 最近看游戏剧本和一些情节片段也很有感触。大概就是日本人所谓的”間”? 电影有演员来负责表现这个,而游戏里,大概又是个软肋了吧。 不过音乐好像不是这样,所以是带文字的媒介所特有的吗? 音乐的话,要不了几分钟沉浸进去之后,本来就不会有“我在听音乐”这个感觉, 类比到电影和游戏中的话,大概就是靠画面营造氛围,传达世界观的那部分。 好像自己还是比较吃这一套...

  不管怎么样得多看点书了。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八):想象的维度

  降临上映,发现是特德姜小说的改编,基于第一本作者的小说给我带来的震撼,我恨不得马上首映第一场就看到,满满的期待,但是由于有了小孩子,无法跟媳妇去看,为了缓解饥渴,便先买了小说一睹为快,小说不错,静静的、淡淡的悲伤中蕴含着宿命。我是一个坚定的宿命论反对者,我讨厌宿命,我讨厌一成不变,我恐惧自己的一生早已注定,如果成真,我想我将失去活着的意志,我一直认为希望是人活下去最根本的动力,一天比一天好,或者坏,但权力在你自己手中,而宿命则让生命本身失去了意义。所以在我看来,降临还是一个绝望的故事。我喜欢这部小说的风格,喜欢这种意境,穿插叙述,喜欢这种寂静平淡的调性。但我依然要说,虽然你一生的故事作为本书的主打比上本书的主打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好,但依然距离前路迢迢和审美干扰镜风波有差距,缺少那种用逻辑和思辨打败你的霸气。但风格我喜欢,忧郁、寡淡。后来我去看了电影,超级喜欢的类型,喜欢那种色彩,配乐和寂静狂野中的风声,让我沉入电影的氛围中不愿自拔。但怎么说呢,要是没看过小说,我可能看不懂剧情。

  总体上说,特德姜第二本书,不如第一本惊艳,但依然在水准上。读完两本,深刻的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宿命论者,相信一切早已注定。无论是前路遥遥,还是你一生的故事和巴比伦塔等等,充满了人类的徒劳,命运的无可改变。

  读第一本书的时候那种受到作者丰富开阔的想象力和缜密的逻辑的震撼在这本书中减弱了。同时又侧面反映了作者思维的广度,以及写作的不拘一格。这本书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奇幻,但两种文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强大到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作者有两个特点,即前述中的想象和逻辑,缺一不可。没有想象,陈述逻辑将枯燥无味,光有想象,而没有逻辑,则空洞庸碌,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而不显突兀,内涵深刻,是作者拉赖以成功的基础。

  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类似巴比伦塔的文章更像寓言,其他科幻的故事也都是表皮,都是为了作者能够更好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的交汇点则是宿命论。他的故事缺少人的意识能动性,充满着客观世界的无可改变,人就像一个从出生到死亡都被设定好的机器,按照一切都被设计好的套路走一遍,而自己由毫不自知,让人悲哀和恐惧。作者说他写不了长篇,我也有同感,这次读第二本书在内容上距离第一本是有差距的,他的短篇要么极为精彩吸引人,要么则略显平庸,水平差距比较大。同时感觉第二本的时候已经有所局限和退步,所以我想作者不适合当大产良的作者,也不适合以文为生。在感觉好的时候,灵感迸发的时候是不是来一片经典短篇,我认为最适合他,当做一种爱好更好。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九):《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

  《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十):另一个世界?一个更完整的世界。

  如果问我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什么,我不会回答故事情节。最值得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几种对事物的特别切入点。

  此书最让我感叹的地方是,作者思考事物新奇却又一针见血的角度,以及平日生活里我们思维的“视觉盲点”的展示。描写的都不是现实社会,却又从平日里人们不可忽视却又忽视了的角度切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说实话,学习到了许多新的观点,也让我稍微更完整地看待这个世界。非常赞成书后大卫•布林对其的评价,“点子、才智、鲜活的想象”以及【少见的洞察力】!

  划重点:

  你一生的故事

  同步并举式的思维方法。行为的意义思考。【也是看了《降临》才看的书,感觉电影里想传达的中心思想跟书里的不一样。电影里讨论的是,人类现世思维下的选择问题;但书里,个人感觉更多是以行为方式为载体,探讨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构成方式】

  巴比伦塔

  个人很喜欢这篇。这篇的代入感相比下来很强,故事性也很强。人与科技与自然与神的关系。“在云端里生存”“逆天的崇天”以及“天”。

  领悟

  特德•姜的故事总是没有特别重的“结束感”,但你也会感觉,嗯,确实好像已经完整了。他仿佛是一个纪录片转述记者,告诉你,“我用另一双眼睛目睹了这些事情,现在我把它告诉你。”之于关于事情的思考,作者有在细节处表明自己的一些态度,但我更多获得的是一种思考方向,“原来还可以这样想!”。《领悟》这篇让我想起《超体》,但不同于《超体》具有明确的观点态度,《领悟》只是帮我们展示了超人的世界,之于有什么态度,感想,就你自己来弄吧。说实话,觉得这篇阅读性也挺强的,通俗点说,就是“有趣”。有没有深意,就看你自己去不去思考了。但我还想再说一句很俗的话,“学到很多。” 除以零

  书中:“如果连数学思维都有缺陷,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真理与正确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一生的故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