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前山夏牧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4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前山夏牧场》经典读后感10篇

  《前山夏牧场》是一本由李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一):在放牧时候眺望远方,在走夜路的时候大声歌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李娟”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十几年前,李娟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写下她的生活感想领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单位。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才华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将她挖掘出来,人们这才开始慢慢认识了李娟。

  从《九篇雪》到《阿勒泰的角落》,从《羊道》系列到《冬牧场》,李娟行走在北疆草原,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阿勒泰”之风。她以一颗真诚纯净的心书写着自然生命,勾勒出天山外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风情文化,用一个平凡普通女性视角展示了她的生活和北疆,在散文中构筑了一个行走的世界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二):羊走过的路

  什么是“羊道”?这是看书前的第一个疑问。 “羊群在一整面上坡上弥漫开来沿着平行着布满坡体的上百条弧线(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丝丝入扣。” 春节回家的路上高高兴兴地读了半本,春节假期读了半本,很不舍地读完了厚厚的“羊道”三部曲之《前山夏牧场》,读得很满足很开心。常常读着读着笑起来,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世界很大,天地辽阔,“边缘才是阐释世界的地方”。 李娟用她细腻灵动笔触记录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名族,“这支人群甘心寂静再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栉风沐雨,顺天应地,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平均一个礼拜搬一次家……” 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名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书中的记录的那位小母亲,虽然游牧生活很艰难,但她无可选择命运里离不开牧场和牛羊。成为母亲的她是有根的,她一定得习惯依赖这种生活。 “无论身体多么地不适,多么地抗拒,无论家人怎么指责,怎么叹息。那些日子里,当她无视毡房外广阔澎湃的山野世界,一个人缩在角落,孤独地忍受着疾病失落时,可能就正暗自决定完全接受这一切。” 另一位叫做苏乎拉的奇女子,在李娟的笔下美丽飘渺得像一个梦。“她脚步所到之处,有眼睛的睁大了眼睛,没有眼睛的就睁大心灵。她手指触动的事物,纷纷次第舒展开来,能开花的就开花,不能开花就深深叹息。” 美好精致的苏乎拉想要改变,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次次地离家出走,怀揣巨款,孤身面对浩大的世界……她的美貌与孤独都成为一个传奇。 …… 李白的诗不可学,但可以学习他的生命状态。同样,李娟依靠丰富的生活经验写就的文字很难被模仿,但可以学习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多么艰难,都饱含着一种热气腾腾的希望。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三):我要走向我的夏牧场了

  这是我读娟的第四本书。从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到前山夏牧场,我跟她一起,从乐至老家的幽闭的天井,狭隘街道,挤在一起层次不齐的木结构房屋到广阔的大西北,在呼蓝别斯大片大片的森林里,在富饶美丽的冬库尔,在阿克哈啦公路南面深处荒野的冬窝子里,看见自然与万物壮烈茫苍而又短暂渺小的一生我喜欢富有灵性的文字里所描述常人难以见到的景致,更爱她对于生活生命的描写,那么的平凡,可是却又都是隐忍痛快的活着,那么的坚强不屈,充满韧劲。高中语文老师有次说他有一个初中同学成了散文作家,追问之下才发现是娟,问起老师对她印象,老师只是说“很文静,每天都在座位上写东西女生”。我想这句话便可以概括成为这个女生成长之路上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吧,或许总是沉默的沉默的:娟的爸爸外公应该都是烈士,母亲和外婆是当年随新疆建设兵团从四川到新疆的,后来因为要照顾更加年老的老外婆,外婆便带着娟回到了四川。可是当时的她,没有户口家庭赤贫,住在几户人家挤一处的天井里。每一次老师上课点名时问道“谁没有户口”时,全班孩子总是会齐刷刷的冷眼看着她,老师对于这个贫穷没有户口又不出众的孩子也总是打骂呵责。可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是外婆又是带着年幼的她不知道去了多少家学校流泪求情用多少句“老师,你就可怜可怜这个孩子吧,她是烈士的孩子……”换来的。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她,自然敏感纤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竟是,她的笔下却开了花,结出了对生命生活热爱热烈果实。记得桑格格以前写到过“请注意:李娟,是哪儿也不想去以及什么都有的李娟。但是,按照现实世界的标准,她的情况恰恰相反。准确地说,她现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她有的,就是她眼睛里看到的世界以及肚子里的故事,还有到处行走的自由。这让她目光坚定,确实像是一枚货真价实富翁。”她描写的哈萨克牧人也正如同她的生命。她的文章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哈萨克牧民转场时主人家往往都会换上最美丽的衣服,马和骆驼也会打扮的如同婚礼般喜庆,可是他们要走过的并不是繁华舒坦道路,而是最危险且了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山区,即使在夏季也会下雪和冰雹,寒冷穿透几层棉衣刺进肌肤,让人觉得身体是裹在钢铁负重前行,裤筒袖子里都是冰霜,而仅供一人一马前行的狭窄羊道,稍不留心就会跌入身旁的万丈深渊,加之路途遥远,往往一次行程至少也需要三天,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牧人们仍是盛装前行,女主人长裙上的流苏回荡在山谷,生命是何等的顽强尊贵啊。游牧的生活从来都不像画里那样美好,才十五六岁的牧羊女卡西帕手指皲裂,脸颊红紫,容貌里尽是不符合年纪沧桑。她和斯马胡力(两兄妹)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一个一只耳聋,一个关节有病,却是全家生产的主力军。在森林幽谷,苍山深潭,这群女人看过了人间最美的景致,也成为了最熟悉大地的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艰辛而不稳定,广袤的荒野让他们对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都当作朋友对待。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年老的哈萨克妇给娟儿看她手上的戒指,长年的劳作使手指肿大而扭曲变形,满布皱纹,那戒指的光泽却像是她的眼睛,仍充满纯真向往的光泽,这是她的一生,一个牧人的一生,美丽勇敢孤独的一生。她的书带给了我什么,我想最多的便是在还是十五六岁的我的心里种下生命即使平凡也应有的韧性执着,对自由的向往,面对苦难勇气坚持乐观不屈不挠,不止不息。这里水草丰美,前路艰险崎岖,可是我仍要坚定的走向我的深山夏牧场了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四):纯净的自然与最纯朴的人们

  广袤无边的草地漫山遍野的羊群,如此图景一般只在电视与画报上看到,却让人很是向往。很多时候,想到大草原上看一看,哪怕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似乎也会平静下来。这虽是想象,却在我读完李娟所写《前山夏牧场》之后,认为是正确的。

  《前山夏牧场》属于《羊道》三部曲其中之一,描绘是的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况,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李娟是亲身前往,并与当地牧民共同生活期间所写下的文字。透过这带着牧场气息的文字,可以让人领域不同时期牧场的风光,还可以让人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更能让人窥探这些牧民们在面对自然的残酷所展现的智慧与坚韧。

  走进李娟的文字,仿若看到她和卡西一起生活的场景,发生在她们身上的趣事也让人忍不住一笑。就拿《泡泡事件》来说,平时卡西做饭时候爱嚼泡泡糖,一次不小心掉进拉面里,被李娟吃到。自那之后,每次卡西做饭,李娟就会在一旁盯着。后来卡西说等李娟结婚时,送她一只山羊,李娟打趣的说,等卡西结婚要送她吃不完的泡泡糖。两人的友谊似乎就是在这样小打小闹中建立起来的,当这份友谊以文字记下,我想她们此生不会忘却。

  因李娟生活在扎克拜妈妈家,闲暇时也会帮扎克拜妈妈做一些事情,在《清洁的生活,富裕的肥皂》一文中,她记录了她和扎克拜妈妈一同做肥皂的场景。从这篇文章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那就是熬肥皂这件事,忌讳品行不端的人插手,否则会制作失败。制作肥皂用的是纯天然的材料,这当然并非事实,我想这是哈萨克牧民对纯洁追求吧。有趣的是扎克拜妈妈洗完锅以后,又烧了一锅水,还将新鲜的马粪放进去,这让李娟很是吃惊,后来她才知道马粪原来是为了洗锅。只这一件小事,便可以看到哈萨克牧民的智慧。

  当然,生活中有喜也有悲。在牧场上,最多的就是牛羊群,它们出生,死亡似乎也是平常之事,可在李娟的眼睛里,看到了最为真切情感,小花羊在不知母亲已死时,每日不停的寻找,还有黑牛在生病后体虚活不成,它的小牛陪在身边,结局或许不能够改变,但只要活着,它们的生活还是平静的,可以吃到新鲜的牧草。

  《前山夏牧场》这一本书中,记录的主要是前山夏天的牧场,从书中除了能读到一些或是有趣或是悲伤小故事之外,还能领略到牧场的风光。李娟能将这本琐碎的生活写的有趣,足见她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在哈萨克牧场,她用最纯净的文字,记录了一群最纯朴的人。读她的文字,好像亲身见证了她所经历的一切,这对于心心念念想去牧场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大福利,也许不用千里迢迢的飞过去,就能够体会到。

  沐夕瑶 2017.10.22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五):从草原吹来的风

  有多久没收过手写信了,若不是作家李娟将《羊道:前山夏牧场》修订后再版时写在前面的话以手写信形式附加,我都快不记得拆信阅读时的期待喜悦感受是何等惊喜

  《前山夏牧场》出自李娟的“羊道”系列,另外还有两本《春牧场》及《深山夏牧场》。对比前后两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新版本的封面设计,于是洗版。同时也如作者“写在前面”的话一样,借机重返“那个漫长又寒冷的夏天”,重新感受多年前仓促阅读时我所遗漏的细节,这次将带上更颓丧的自我。

  中国地大幅员辽阔,有太多我不熟悉甚至是不知其存在的地方,正如我从作家张弛的作品中首闻海拉尔一样,我也是在李娟的笔下第一次听说阿勒泰。那是很多年前,出于对新疆的好奇与向往,我读到了一本散文作品,即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开启了一段与印象中的新疆所极为不同的新疆之旅。

  《前山夏牧场》是作者李娟经过跟随新疆北部游牧地区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体验其放牧生活之后写出的作品。它向读者展现出一个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人所拥有的各种生命特质

  开篇第一场从邻居开始讲述,瞬间被带入那个曾经窥探过如今却已生疏的场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贴近我经历过的80年代末期的乡下生活,人更淳朴善良热情,贫穷却慷慨,真爽又不记仇,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他们的独特与他们所经历过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作者笔下体会他们的日常以及独有的风俗人情饮食习惯,除了感到新奇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又一次拷问,你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作者在融入体验哈萨克族生活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与不同的人的相遇,于是我们在她笔下见到了互嫌对方话多的扎克拜妈妈与恰马罕,即便厌烦对方,可是在彼此需要帮助的时候仍会毫不迟疑的伸出援手,也许这是游牧民族共同的习性吧。还有从小就勤劳能干的卡西,恰马罕两个年龄加起来才十岁却能分担家务的小孙女邻家漂亮的莎里帕罕奶奶和她漂亮的孙女阿依若兰。

  每每在文中相遇一个异乡人,都要感叹作者的用情之深,也许这才是阅读此书如此朴实却饱含真情的文字并为之打动的主要原因吧。在最后写到“即将离开冬库尔”时,居住良久的家被拆掉对游牧民族的生活来说再正常不过,也没有过多的不舍,毕竟季节一到他们还会再回来,重要的是家人还有牛羊都在。

  有时我会怀念儿时的生活,简朴又单纯人情冷暖不设防,又乐于分享。也许阅读李娟的作品并不是因为向往那远方的风景,而仅仅是在怀念我逝去的美好时光

  疯猴勿杀20171215读后感

  m7V�g���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六):人生安稳一面有着永恒意味

  读李娟的《羊道》三部曲。

  这套书本来是为俄罗斯之行买的,嫌重没带,往Kindle里装了《如懿传》就走,后来真是追悔莫及火车奔驰在茫茫西伯利亚荒原上,流转了千万年的、蓬勃的自然力量幻化成风霜雪雨落在窗外,我却陷在一堆女人絮絮叨叨的勾心斗角里,尚未脱离低级趣味格局太小。

  回来后开始读《羊道》三部曲,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阿勒泰艰辛的游牧生活与苦寒的西伯利亚本是绝配,一念愚昧毁了一次难得的、书本内外相互交映的阅读体验。

  小时候迷恋华美的文字,觉得那是才情的表现,后来渐渐发现,华美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空洞的灵魂,因为没有切实的内容和感情要表达,只好堆砌文字,为赋新词强说愁。李娟的文字很淡,淡到没有金句可引用,也没有惊人的情节可津津乐道,她安静地描述着事情和心情,忠实地记录下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令我非常感动。

  这些年越来越喜欢隽永平淡的行文风格。之前读汪曾祺也是淡淡的,写吃、写玩。有时就是流水账一篇,规规矩矩地把事情写出来,依然妙趣横生。这大约是因为热爱生活的人心中有丘壑、有柴米,故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红楼梦》里香菱读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她想起自己上京那年船泊水岸,岸边无人,只有几棵树,远处晚起炊烟,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千年前的诗人穿越时空和她站在了一起。

  张爱玲有一篇散文,写胡萝卜的,短短几百个字,把她姑姑说的关于胡萝卜的一席话记下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内容,我却印象深刻;她写战后在香港街头吃热油煎的萝卜饼,几尺外地上躺着穷人的尸体;她写和姑姑住一起,雨天急着去阳台收衣服,撞碎玻璃门。这些生活碎片,我读过都记得好清楚,大情节大事件却模糊了。或许真的如张爱玲所说,“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而能够珍视人生安稳一面的文字也有着永恒的意味。

  《羊道》三部曲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李娟还有一本著名的《冬牧场》,我刚刚买回来,尚未开封。每本记录一个牧场里的生活,对于生长在南方城镇里的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这是最好的旅游推广文案,读完之后,我在地图上找到阿勒泰地区,衡量那里与福建的距离,怀着小市民心思盘算着旅途费用,恨不得马上扑向那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

  尽管还没读《冬牧场》,我却猛然想起自己曾经无意中拜访过一个真的冬牧场,在甘肃和内蒙的交界处,当地人管那里叫黑山头。虽说是山,但充其量一个小缓坡,静静伫立在戈壁深处。李娟在《春牧场》里提过他们的冬牧场在戈壁滩里,不知是什么缘故,戈壁滩上无水无草的。

  冬牧场位于半山,用牛羊粪打成砖块状,垒成圈,就地取材,结实环保。我们夏季去的,牛羊粪砖也没有任何异味。吃草的动物们都有洁净的身体,不愧是好伙伴、好食物。山顶上垒了一个矮石堆,读完《羊道》三部曲我才知道,那是划分牧场的标记,之前一直以为是陇蒙界碑,还纳闷怎么界碑那样小而随性。

  尘封已久的作家梦被这三本书挖掘出来。Eric提过家里有住在沙漠深处的亲戚,放养着50只骆驼和一大群牛羊,或许我也可以去体验生活,去写平淡而有力量的文字。我跟菜菜子说,每次遇到写得这样好的作家,都有种“老子什么时候能成角儿啊”的悲怆。她安慰我说,过了30岁,人生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这。。。

  总之,《羊道》三部曲推荐给大家。愿大家都有平淡隽永的生活,不要活成一个戏精,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真诚以待的美好人事物。

  《前山夏牧场》读后感(七):远离喧嚣的生活

  人的生活形态有千百种。繁华处每每伴随身心的疲惫;喧嚣处常常隐含无边的孤独。人海茫茫,却少有人勇于放弃优渥的待遇、体面的工作、丰富的娱乐,转而投身自我的追寻。一个富有的人,他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生活的奢侈和欲望的抵达,而是应该返回本真,扣问心灵: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平静自足还是永无餍足。 李娟的名气不是很响,但她很务实,尽心尽力做事,不求闻达。一个务实的人,笔下的文字总是透着一种真诚,宛如一汪清水,清澈得令人愉悦。《前山夏牧场》是“羊道三部曲”之一,她纯净的笔触呈现给读者的是原滋原味的生活。这种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很久。用心想想,我们也曾经在其中体味过快乐与幸福,而今只剩下挣扎的无奈和繁华落尽的凄凉。李娟的执拗和坚持,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汗颜。 生活需要赞美,而我们往往忽视。正如哲人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有着多年机关工作经历的李娟,选择在2007年春天回归新疆北部游牧地区,与扎克拜妈妈一家生活在一起。牧人的生活是清苦的,也是快乐的。越是平静而单纯的生活,越容易从中发现快乐和幸福。远离人烟、离群索居的生活,现实中偶尔会见诸报道,他们自愿选择离开富足,在大山里过简单自足的生活。也有人选择皈依佛门,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过往,宁愿陪伴梵钟的清音和孤寂的木质泥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但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内心的宁静和生命的真实。李娟的选择略有不同,她终将回归人群,而这一段离群索居的牧人生活,将是她此后的财富。她的收入远大于支出。 描写牧人生活的文字并不罕见,我们都熟悉的《金牧场》、《黑骏马》的作者张承志,终其一生都在深情怀念下乡时落户的汗乌拉,他笔下的蒙古草原渐渐成长为精神故乡,从那里生发出无尽的灵感和深沉的爱恋。没有在草原生活的人,难以体会其中的甘苦。这甘苦日后成为投身其中者的精神源泉,李娟也是如此。透过牧民琐碎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可贵的原生态。这里没有虚伪和勾心斗角,即便描写牧民之间的冲突,也足以令人讶异,牧民的心胸如广阔的牧场一样,前一刻还在互相厮斗,下一秒就握手言和,如《邻居》一篇。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李娟的笔下都鲜活起来。《牛奶的事》、《泡泡糖事件》、《馕的事》、《家务事》、《茶的事》,都是一些不足道哉的小事。但谁说小事就不生动感人呢?!透过这些牧民间的小事,读者看到的是善良淳朴、没有心机的哈萨克族人,他们的心地仿佛橄榄,越咀嚼越有味道。

  透过小事而能看出背后可贵的牧民精神,就非用心而不能做到。在《牛奶的事》一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任劳任怨、不向困难低头的扎克拜妈妈的动人形象。李娟是这样敬服妈妈的:“而妈妈撞了一辈子,似乎生命中所有的耐心和坚持都是都中磨砺而出。"李娟的文字中见不到华丽的词汇,有的只是那份真情,和不断的感悟,以及对高贵生命的体验。

  李娟笔下的人物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而草根的这种底层生活,在很多作家眼中是不值得描述的。即使有,也大多是少数民族作家所为。作为汉族一员的李娟,从小与牧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许正是这种割舍不断的情缘,使她把深情投注进牧人生活。扎克拜妈妈、斯马胡力、卡西、苏乎拉、加孜玉曼等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如亲见一般,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冬库尔牧场是牧人随季节转场的临时居所,正是在这里上演了平淡的故事。李娟直白、真实、诚恳的文字,带给我们一种久违的亲切,让人暂时忘却污浊的尘世,亲聆自然的天籁。当繁华落尽,最真的内心呈现。生存的意义绝不是欲望无尽,而是体味无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前山夏牧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