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食物辩护》是一本由[美]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食的态度,之前因为在减脂健身,所以看了很多关于饮食营养方面的书,所以之后对食物,很多时候都是将它分为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各种来看,也变得比较关注营养成分的标签。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之前想过的,如果天然食物和加工食品他们在营养成分上看相差不大,或者出现加工食品在某类营养成分上更有优势的话,那是不是选择加工食品会对健康更有益处和效果,虽然我内心有个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也没有很有说服性的理由来让我坚信这一点,而这本书就回答了这点。营养学还是个比较新的科学,我们可以依据科学的研究来对食物有了解,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是如果由此而产生还原论的态度,即认为既然食物是由里面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产生效果,那如果将这些营养成分和在一起组合,就能获得跟食物一样的效果,或者还能补充传统食物中缺失的营养的看法,这样的逻辑明显就出错了。
用IPAD编辑,总是出现一不小心就把前面好几段落的字删除的情况,本来还有很多想法想说,但是熬不住总是重复写的郁闷,感想就写这些。
《为食物辩护》读后感(二):本书所倡导的健康饮食。
如题。概括如下:
3.不吃加工食材,也就是零食。
4.同第三条,但有些加工食材已经被现代工业伪造得几乎像真品了,比如一些伪酸奶和伪面包,为了辨别它们,你需要避开如下属性的东西:(1)名字古怪(2)包装上的元素超过5样(3)含高果糖玉米糖浆(4)不熟悉。
6.尽量不要单独进食。
7.无论是否发胖,少吃一些。
9.自己下厨。
10.营养学和食品协会甚至政府相关部门的文件和声明错漏百出,是被资本操控的恶果,不要信,就吃非西方(美式)的传统食物。
11.把食物分成一堆营养素的增减大错特错,评判吃得是否健康要看包括食物、进食方式、食量、生活环境等一切的总合。
——其实读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有些地方虽然挺对,比如11、12。但有些地方觉得不敢信啊,比如10。
可神奇的是,现在我写到这里,觉得这本书说得对。
尽管如此,这位作者的书就看到这里为止了,不会再读他的书了。
《为食物辩护》读后感(三):拨开营养主义的迷雾,找回我们吃的智慧
在这个日益注重个人健康的时代,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成了每个人都会关心的事情。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有了如此之多的营养科学指导之后,人们反而因为饮食问题罹患了更多的疾病。是食物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抑或是营养科学的问题?针对这些疑问,作者写下了本书《为食物辩护》。
作者迈克尔•波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他在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他的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在这样一位饮食作家的笔下,我们将会看到影响我们多年的营养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看到我们所期待的有关于选择食物的建议,我们因迈克尔•波伦看到食物的真相,听到食物所发出的辩护声音。
19世纪,营养素作为一种新概念被发现推广,并且由此发展出了营养主义。在最初的时候,营养素的发现为治疗坏血病、脚气病提供了新思路,并解决了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但随着营养主义的不断发展与扩展,当食物被认为不过是某些营养素的集合的时候,人们对食物的认知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广泛爆发,食物开始了被改造的过程,低脂牛奶、瘦肉型猪肉应运而生。
《为食物辩护》读后感(四):我已经那么努力减肥了,咋还这么胖?
有一个朋友小A经常向我抱怨,她现在每天只吃一顿午饭,其他时候只吃水果,晚上还要去跑步,饿了就喝水,但还是“喝口水都会长胖”,我很好奇她中午吃什么,结果大吃一惊,火锅串串烤肉涮羊肉猪扒饭,好吧,敢情你是一次性把一天的饭吃完了,你如果不胖简直没天理了。
小A就属于“一口气吃成了个胖子”类型,但是我们都注意到,其实她还是很控制住自己的,不仅早晚都不吃正饭,晚上还要去跑步,这么拼还胖一定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吃”。
《为食物辩护》读后感(五):抛却强行解读的营养主义,还原食物本真
文/初晓
在物质丰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于是,吃什么成为很多人研究的问题。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里,不知不觉中多了许多我们未曾见过的食物,它们颜色鲜艳,味道鲜美,形状各异,似乎看一眼就能引起人的食欲。而最近几年,很多标有“胆固醇”、“纤维”、“饱和脂肪酸”等字样的商品也走进大众视野,悲哀的是,这些看不见的营养素商品,似乎更能被人所接受。
为何会这样?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当今人们,对科学有所不知,认为传统食物不健康,而这些营养素是经过科学家认定的,自然是健康了。事实真是这样吗?若是打开迈克尔·波伦所著的《为食物辩护》一书,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所谓的营养素非但不能给身体带来健康,若是食用不当,还会引来各种疾病,例如:心脏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在《为食物辩护》一书中,迈克尔·波伦重点分析了营养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大众所接受,然而科学家从食物中提取出来的营养素,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健康,许多人被蒙蔽的双眼;这种被刻意提取出来的营养素,不仅难吃,失去了食物本来的味道,还不健康,引发了各种病症,尤其以西方饮食与所带来的疾病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伦倡导人们要克服营养主义,做出了一个食者的宣言,那就是:只吃食物,以植物为主,别吃太多。
那究竟什么是食物?你也许会说如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的确是如此,但那些经过花花绿绿包装过的食物,已经失去食物本真的味道,看似很健康,实则不然。尤其是营养素概念的提出,很多人被科学误解,认为脂肪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是引起肥胖的真正原因。可在抛弃脂肪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过剩却使得肥胖、心脏病等各种问题出现。在科学研究最初,科学家甚至忽视了很多问题,譬如微量元素、维生素,因为这些营养物质的缺乏,只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营养素的孩童并没能长大。营养素这种看不见的东西误导了人类对食物的真正需求,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且看西方人所面临的疾病困扰便知,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甚至某些癌症,这些所谓的“文明病”根源是西方土著居民的饮食改变。自从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级典型的营养转换观念之后,这些问题随之产生。在《为食物辩护》一书中,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对10名土著居民进行试验,将这些居民放置荒野七周时间,一段时间住在海边,一段时间住在内陆。试验结束后,在一群罹患糖尿病的土著居民中,所有Ⅱ型糖尿病代谢异常问题,要么有了明显的改善,要么完全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见,许多病症的引起是食物造成的,若是还原食物本身,许多疾病状况就会改善。
其实,最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营养素的认知错误,这不是多数人的错,而是科学发展至今所存在的问题。人类总想走捷径,希望食用所谓的健康食品,于是将认为的营养素提取出来,多食用这些营养物质,身体就会更为健康。这种想法并不错,但是食物与食物之间,营养素与营养素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强行将其分开,所谓的健康也不再健康。科学所研究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在饮食与健康问题上,想法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
那究竟吃什么?正如作者迈克尔·波伦所提倡的,人应该只吃食物,以植物为主,别吃太多。若是不知道食物是什么,在书中作者说出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去问你的曾祖母,若是她能够辨认出那是食物,这就是真正的食物了。其实,从能量转化角度来说,植物是最为直接的食物。要是动物食用植物,转换为能量储存,人类食用动物,这就要浪费更多的能量。于我而言,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不认为别人吃肉是错误,可我却仍然认为食用植物更健康。可能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见不得杀生,见不得如此残忍吧!
不过这都不要紧,通过迈克尔·波伦的《为食物辩护》一书,可以改变人类的饮食观念,可以明白营养主义并不是人类真正的需求。若是希望健康饮食,还要是回归食物本身,让饮食变得更加美味,品尝食物最真实的味道,更可以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如此,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