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3 20: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10篇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017-6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一):小船流水人家

  作为一个深度颜控一定要夸一下这本书的颜值简直不要不要的高啊~所有的设计文艺又符合少女心哈哈哈,我简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啊。但打动我的不仅仅只是外表,还有文字。 本书精选了沈从文老先生的12篇小说,每篇都是不同主人公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丈夫》是写湘西某地烟船妓船上的妓女生活的故事。来自于穷乡僻壤年轻女子“老七”,由于维持生计,不得不上城里卖身。生活艰难,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这在当时是一种正当的谋生手段也就不奇怪了。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心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这篇小说的男主人公是老七的丈夫,作者并没有赋予明确的名字。也许作者认为他的命运和其他妓女丈夫的命运差不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完全没有必要指出他姓甚名谁。丈夫在看过一次次的真相一次次经历人性洗礼”,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离开是两夫妇最后的选择,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丈夫与妻子双双携手抛弃了花船,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土地去。 《萧萧》讲的是那时候的童养媳,十二岁出家,丈夫小她九岁。萧萧没有父母也没有受过教育,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老先生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小说最显悲的地方是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 《三三》和《贵生》相似又不一样,三三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对自己的初心萌动是没有察觉,只是在城里来的养病的少爷死去了才发觉自己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贵生知道自己喜欢金凤,或许金凤对贵生也有托付之意,可偏偏就是晚了一步,有的时候当你纠结纠结再纠结最后打定主意可能就已经晚了,就在贵生准备提亲时,金凤已经要出嫁了。可能是因为不接受,可能是因为无力,可能是因为自尊心作祟,贵生选择的方式是一把火烧了房子逃避了。

  12个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不幸,但每篇都是那个时候湘西各个阶层人物故事的缩影。 喜欢这本书,喜欢它好看的外表也喜欢它有趣灵魂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二):生活是偶然的宿命

  文中开篇的故事《丈夫》,讲述了在河滩上停泊的船只里的妇人是做陪客烧烟的生意,将赚取的钱银给乡下丈夫做补贴。其中有一个细节颇为真实,船上各人外出上岸烧香,留丈夫一人在船刚好碰到水保过来打招呼却误以为是妇人的客人,这做丈夫的呢,原来是乡里人进城,好难得遇到城里人不嫌弃,热心络地把话夹子打开,还因为约了晚上一起喝酒而高兴。待到夜晚众人还不归,气恼不熟悉船上厨房规矩空饿了肚子又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才觉得不对劲,暗自个儿憋了恼怒

  倒不是说这人的性格善变,而是人性的本能趋之。人极容易被眼前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当前的乐趣给人带来错觉,以至于昏头昏脑的,做的事说的话也是不知道受了什么指令一股脑的顺从,而事过之后理智慢慢上来将事情捋顺才会发现各项细节的不妥,这时候懊恼和悔恨也因为事前的随意而滋上心头。这故事的丈夫就是如此。若不是后来发生了有醉客闹酒事件也不知做丈夫的会怎样生气故事如何收场会有什么发展,而也是正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丈夫才知道妇人的不容易,第二天大早带了妇人离开,过得又是另一番生活景象了。

  另一篇《贵生》是沈从文《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里十二组短篇故事里的其中一篇。讲述了爱自由的贵生喜欢桥头杂货铺的女儿金凤,却因了金凤的命理八字而踌躇不前,正当下了决心一往而前的时候,金凤已嫁作他人,无法接受现实的贵生采取了自毁的结局

  故事里贵生常来寻金凤,在杂货铺里作陪唬着那些有非分心思的人却也不曾开过口做允诺,送上门前的约定也一直往后退。日子天天重复着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贵生以为日日如是,当真打算就是自己的了,等到发生改变的时候一切却又太迟了。他以激烈的方式作手段像是赌气似的怪责他人毁了承诺,却不曾想来自己不曾给人希望。漫天的怨气像火光一样冲了天。

  除了《丈夫》和《贵生》,其他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因为某件事的发生才改变了故事的方向,各种人物的性情本是平缓的像河流,遇到拐弯和碎石,冲过阻挠后破碎又粘合在一起,是复原但其实又不全是,改变是真实地发生,又将着日子恢复原来的秩序

  沈从文写到“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在《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塑造了十二个各具特色的有关“人性”的故事,这些故事散落在世间,以虚幻形式充满了趣味性,但是也却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用一连串平凡的日子连接成生活,期间偶有不同的一天就可以将整个事件的方向改变,好像在冥冥中已做了决定,只等着这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各人的命运该如何似乎全是由他们自己的“人性”做主导。这“人性”的特征在平日里并无明显之处,如无声的隐忍,因着某事的突变才显得格外清晰,让人惊讶它的力量。各种人性是散在人间各处,建造了纷繁的世界,既平淡新奇,仿佛众多的“平常”只是为了等待那天的“偶然”。

  书面的腰封上写着“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一语便概括了人的一生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三):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用“赤子”来形容沈从文先生是最恰当不过了。他的文字是干净的,优美的,没受过污染的;他的思想纯粹的,健康的,不掺杂杂质的;他的人生简单的,顽强的,虽受到各种冲击但不改初心的。他一辈子魂牵梦绕于湘西那个山清水秀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飘花落雨的乡村,终日陪伴着身边的鸡鸭牛羊榛松栗桐。纵然身处北平昆明,混迹一堆所谓“文化人”之中,他的内心,一直在湘西的山水间,无怪于张兆和女士在整理他的遗物时说,“二哥的内心,我大概从未走进过”。

  拿在手里的这本《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出自沈先生那句名言:“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的曝光率太高,有些“俗”了,但细细琢磨,依然十分美好,直击人心。本书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丈夫》《萧萧》《三三》《菜园》等经典作品

  用数据库来统计一下沈先生文字里头出现最多的词,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随手可见的日头、河水、远山、水牛、柴火、风、炊烟、船、街道树荫男人女人……都是那么鲜活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活生生地铺在你眼前,领着你勾着你也来到湘西小城,身陷其中,同着书里的主人公一道,感受人生百味。他的文字一点都不刻意矫情,就那样自然流淌,像极了候麦的镜头语言,看上去啰啰嗦嗦拉拉杂杂,但是你竟然舍不得把眼睛离开,就这样随着他,陷入他预先布置好的网罗,甚至还愿意一再品味回味无穷

  他其实在写人生的苦,但这苦,大约是与生俱来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所以竟然就欢喜地接受了,也许惟其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地活下去吧。萧萧从小没有母亲,从伯父处被买去当童养媳,出嫁的那天又不害羞,又不怕,只是笑。及至过了门,带着丈夫,做点杂事,天晴落雨地过日子。受花狗引诱的那天,也是云淡风轻,之后虽然苦恼,总不至于寻死。而结局更是让人意想不到,照规矩哭天抢地气愤填膺一阵之后,大家就都释然,有说有笑地继续生活。萧萧抱着新生的儿子,在篱笆下看大儿子媳妇热闹,这一幕真是让人过目不忘浮想联翩,凝聚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像是一道中国哲学命题

  他也写人生的悲,但这种悲不是气壮山河的壮烈,也没有国恨家仇的浓郁,而是折射在个人际遇中,让你的感慨虽然也是淡淡的,却在化为烟云的那刻又被猛地呛到,无法抑制地咳嗽不止。贵生那一晚的大火,烧在金凤的父家,烧在自己家,唯独没有烧到五爷家。朴实忠厚的乡下人,大概从不会想到报复,他们只是接受,接受掠夺,接受欺压,而无法接受的,就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永远的诀别与断裂。反正,终归有一死,早一点与先人一起融入山水中,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在《柏子》中,沈先生这样写道:“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若说这生活还有使他们在另一时回味反省的机会,仍然是快乐的罢。这些人的心,可说永远是健康的,在平常生活中,缺少眼泪却并不缺少欢乐承受。”这段话,大概是沈先生笔下这些人物的人生哲学吧,你若以为他们的头脑简单人生无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才是沈先生“人与自然相契合”人生理想的体现,他们出生在自然,又回归自然,他们的人生,才是鲜活的,自然而然的,值得走一遭的。

  结合《从文自传》来看,本书收录的小说明显有着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子童年,逃学,当兵,这些文字在自传中写得更为细致,而在小说中,就更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

  后来的汪曾祺、黄永玉,及至现在的沈书枝,这种文风文脉,幸而保存下来了。在历次运动和浩劫,以及现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之下,依然有着干净纯粹的汉字、自然流畅表达,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都是幸事。

  沈先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我多么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一些这样的希腊小庙,而不是多精美多细致的古代服饰。当然不是说文物研究重要,而是叹息于这样美好脱俗的文字、精致结实的建筑留下来得太少。然而,这样的遗憾,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呢?也许我也当欢喜地接受罢。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四):腼腆宽厚的爱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中文周刊100强排行榜,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作家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在这一排名中小说集《呐喊》排名第一,《边城》排名第二,呐喊的作者是鲁迅,《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祖父曾任贵州提督,父亲年轻时入伍从军,辛亥革命参加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沈从文高小毕业后先后入伍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后随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驻留,见识军队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非同一般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造成了他独特气质,以及对生命的丰富体验。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沈从文只身一人从湘西来到北京,经历燕山大学考取失败后,开始用休芸芸的笔名开始文学创作

  1931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到青岛大学文学院担任讲师,而徐志摩空难的消息让醉心于青岛山色美景的沈从文陷于悲痛,直到三年后,他才写文章追念徐志摩,“志摩先生的突然死亡深一层次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倏忽,自然使我感到分外沉重,觉得相熟不过五六年的志摩先生,对我工作鼓励和赞赏所产生作用再无别的师友可以代替”,沈从文深深怀念徐志摩,并用他的人格鼓励自己向上和热情信念,在青岛教书的两年里,沈从文写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散文,构思成文之快令人叹服,常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不仅创作了《八骏图》、《三三》、《泥涂》和《三个女性》等小说佳作,而且也写出了《记胡也频》和《从文自传》这些散文名著

  这本《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共收录了《柏子》、《萧萧》、《三三》、《在私塾》、《菜园》以及《灯》等12篇经典作品,每一篇都是沈从文在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创作心态中的温暖篇章。正如高中语文课本节选自《边城》的那一篇课文中描写的少女翠翠,沈从文笔下的乡土社会美丽的、浪漫的,但也是充满哀伤,沈从文对乡土社会的反映固然是出自自己内心深处对乡土社会的热爱眷恋。然而,通过对他笔下乡土社会的观察,沈从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变化中的中国。这个乡土社会无论是从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组织结构都是如此的完备,沈从文通过叙述乡土社会中一个一个零散化的事件,书写了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沈从文的笔下,日常生活是沈从文重点关注的部分,他对社会风俗的敏感总是通过对一个个的小的场景来表现,他并没有大规模的描写环境和行为,他的作品犹如生活的切片。这种零碎化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却也写到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而流畅的表现了乡土社会的完整画面。

  正如《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中收录篇章中所描绘的,这个乡土社会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时如此的疏远,妻子和丈夫的关系逐渐的走向经济化。而在这个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则是呈现出传统和现代相互交织的过程。传统的旧的婚俗依然存在着这里,并且使一批批青年男女饱受伤害,而现代的婚俗制度似乎还不成熟,这一切都是显示了那个社会的新旧交替在农村中的表现。沈从文用手中的一支笔,如实客观的书写了上个世纪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战争侵蚀之下的变化过程。

  沈从文是从乡土社会中长大的人,他对乡土社会从始至终保留了一份深情,满怀的深情使得沈从文的创作是披着浪漫的外衣,然而内在的却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对旧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这种矛盾的写作方式是建立在沈从文自身的文学理想的基础之上的。沈从文塑造整个乡土社会,然而最终当他意识到理想中的乡土社会仅仅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存在安放他自己文学理想的地方时,沈从文最终认识到了乡土社会的弊端和落后,最终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理想。虽

  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沈从文先生已经远离这个世界,但是在他文字的边边角角中,仍能感受到大师宽阔的内心。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五):那些曾经令你无比在乎的东西历经弥新

  沈从文写《灯》一文,其实是对与灯这一事物带来的“光明”生活的反思和悲悯。作者在文中对一位经历半个世纪的苦命老兵的情状声音颜色条分缕析,观之都不由得深受感触。关于“光明生活的活计”,作者说,“从前完全由他提出,我虽加以否认,也毫无办法挫折他的勇气”,“但到后来,反而需要我来为他说明那些梦的根据,如何可以做到,如何可以满意,帮助他把梦继续来维持了。”与灯紧密相联的“光明生活”看穿看透后,不过是勇气与梦的维持,多么悲哀和无奈的发现。薄明微黄的灯光,古典风度的军人,本是不相干,但因为作者的一缕思绪,一些相熟与不相熟的幻想情绪,多了耐人寻味的韵味和光影风度。

  “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在微风中掠鬓,向天空柳枝空处数点初现的星....”《菜园》一文中流落小城的旗人窘迫的生活因白菜而得以生计。生计的忙碌之余,遇小城恬静风景,欲吟和两句诗也不得,唯有沉默。围绕着菜园,一面是回忆老北京烈油烹火的盛景,一面是赖菜园种菜活计的维生。时代转变,也是新旧两代人的转变,最后成了全无用处的回忆----让人唏嘘的故事。

  《虎雏》一文是对一小兵的描摩,“这小兵乖巧得很,气派又极伟大”----“伟大”一词用在这里是让人疑惑的,也许当下能用得上“伟大”二字的,实在少,所以看到半个世纪前对一小兵,作者毫不吝啬地给出“伟大”的标签还是很惊讶。文中的我与六弟为让小兵去读书一事说了一通话,关于人生从文还是从荣戎,关于表象,也很有道理。“战争使人类灵魂野蛮粗糙,你能说这句话却并不懂它的真实意思”,而我只是想“因为身边的小伴,可以野蛮放肆一点”。“日子从容的过云,一会儿就有了一个月”,小兵和我的两种生活方式在相互影响,看起来皆有不同,然而结局却告诉我“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盒子里”,“同大都市里长大的读书人比较起来,你们已经就觉得我太粗糙了”----到最后,变,亦是不变。

  许多人都写过幼年时的逃学记,比如三毛的《逃学为读书》,对比看沈从文的逃学,有种乡野的朴实趣味,沈从文在《在私塾》一文中写道“春天爱逃学,一半是初初上学,心正野,不可驯;一半是因春天可以放风筝,又可大众同到山上去折花。论玩应当数夏天,因为在这季里可洗澡,可钓鱼,可看戏,可捉蛐蛐,可赶场,可到山上大树下或是庙门边去睡”。沈从文的用字用词,非常朴实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亲切而传神,也是湘西那片地域酝酿出的特色风韵。

  沈从文于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 1918年正式参军,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入伍记》一文便是回忆入伍后的生活。“凡事都得耐烦去做,忍了痛对你生活去努力。你应当用力量固执着你的希望向前去奋斗,到力尽气竭为止......”伤痛于二哥的死亡,也感概“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养成的一切权威,就是你的敌人”。悲痛于“我们是在同一命运下竭着力量来同生活抗拒的人,看了为可怕的时间所捏碎我们的天真与青春,真是只有抚着脸儿来痛哭。”但他仍心怀光明,“过去的是已经成为过去了。好好的运用着未来也不为迟!”

  山嘴路旁的乡村在沈从文笔下细腻中透着生活的温润气息,也特别喜欢他笔下眼中的种种事物,有种寻常光景皆成永恒的神奇。《三三》中的杨家碾坊,“磨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贵生》中的山围子“山上泥土松松的,树根蓬草间,到处有秋虫鸣叫。”

  西蒙·范·布伊在《爱,始于冬季》中说,“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彼此的过去已经不重要,那些曾经令你无比在乎的东西就好像半途而退的潮汐一样似乎没有了提及的必要。”可是时隔这么多年,重温沈从文的文字,仍为他笔下单纯又厚实的人、事、景而心动,仍不禁地醉心于其中。他的文韵味十足,情态或欢喜,或对人生忧虑,或有对生命沉思,他笔下诸人诸事,性情鲜活,优美脆弱而又顽强,触之自然优美,笑里带着隐隐的哀痛。

  余华在《写作的捷径》一书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沈从文无疑是这位一位忠于内心,了解自我,又善于表达“丰厚细部”的作家。写作没有捷径,写着写出自我便已是成就了自我。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正是赤子。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六):湘西,沈先生的世界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这本书,选自于沈从文作品小说集。书中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丑态不堪的湘西世界,之前先生的代表作品边城,也是拜读过的。 这湘西的人文地界他是爱过的,也许你会以为,沈从文是写的爱的是现在的湘西,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写的是上个世纪的湘西,那个在丈夫中,养子送妻的湘西。 虽然现在生活富裕的我们来看,这是陋习,是应该谴责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这种陋习所处于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在那个剥削极为苛刻社会,老农民一年劳心累力的种地,到最后还没一年的口粮的生活,还得吃糠咽菜勉强度日。如此乡里生活,就怪不得会出现送妻子去城里陪客人,之后用陪客钱来养孩子生活。 其中丈夫一篇文,就写的真好。我不知道你们看过是怎么样的感受。我看时,虽短短几千字就觉得能把丈夫内心世界刻画出来,蛮了不起的。 这一篇文章就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场景来看。其一为乡下丈夫来看城里做“生意”的妻子。这时的丈夫的心理是怀着高兴,欣喜。看看他全身的打扮就知道,什么浆洗净的衣服,烟袋,以及婆姨爱吃的红薯糍粑。。这心里甚是想念久违见面的妻子,恐怕心里早已经打好夫妻话,床上话的草稿了吧,这之后在与水保的谈话中可以看出。 也许他没有想到,生活会和他开了个玩笑,时间其实是改变一个人最大的边际因素。更何况,两个人生活所处的环境不同。一个在百年来几乎不曾经变化的乡下,一个是在福禄繁华城里,哪怕她只是在船上做生意呢!改变终究还是存在的,看看乡下丈夫见到自己婆姨的惊讶劲,活脱脱像是看一个稀罕物。这也不怨他,我们来看看先生的描述,油头发髻,捏的细眉毛,白粉胭脂的装扮,城里人的衣裳,无不透着城里人的气势,但之后的描述也是精彩,终究还是乡下人的淳朴体现出来。你在怎么改变,如果你内在的东西不曾改变,就算你穿什么衣服,也不像什么人。这就像是说学一个人一时容易,学一世不容易 学不来的。。 在二那!是丈夫与水保交谈的场面,这时的丈夫已然接受,习惯妻子的生意。这就有点可怕,说老七名分上还是自己的妻子,但是在城里确是陪其他汉子的女人,这是心里接受的表现。此时丈夫已然没有初次来城里的新奇劲了,但心里还是喜欢城里的生活,茶楼,听戏,酒楼。。 在初次见水保时,那气势已然把他镇住了,殊不知来人也只是个混子,一个管理水船的水保。交谈中把自己放在下位者位置上,向上位者水保报告这自己本来要说与老七的夫妻话,这有点卑躬屈膝的意思。。也为之后的,丈夫剧烈的羞辱情感世界埋下了伏笔。 三呢!我觉得应该从两醉酒军官到船上闹事,以及之后的巡管要细查老七。这次间的种种才是最为关键出彩的地方。为何?从俩不知道哪冒出来的军官闹事撒酒疯,一船的人都瑟瑟发抖再到应对这送上船来的生意,还好是生意应下了,终归也到底是生意。。。 此时的丈夫已然是心中羞愤与无奈掺杂其中,早不知是何种味道?如果能当场问他,我想他一定会说,苦么?有吧。。。这之后的巡管细查事件才是,压倒丈夫心里世界最后的一根稻草。之前的种种事情,说到底还是生意,你来我往,一手交钱一手生意,而巡管细查这事情,根本就不是生意,亏本的生意,丈夫自己也再也骗不了自己的良心,无法为自己找台阶下了。先生此时此刻才是放的一个大招,有权的官老爷就是这样的欺负你,而你又不能吭声,还得自己老实巴结。吃亏也得打碎了牙,自己咽下去,这虽是无奈之事,却也是真实 社会百态,先生印象中的湘西世界,也是曾经的湘西,历史终归是要过去的。。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七):爱是多么神奇的东西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是我最喜欢的沈从文笔下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致张兆和情书》中,也正因这句话,我彻底迷恋上了沈从文。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而沈从文往往能用一句话带领读者去旅行,而且还是蜜月旅行。沈从文的文字细腻,相信很多人的情书都是从他的文章里学来的,不过这么好的文字,一般人也是很难学来,只能摘抄。

  这本《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是沈从文的小说精选集,共收录了12部作品,皆为最经典的。看这些文章,仿佛这就是生活,有时又让我们对生活产生疑问,现实真的是这样么,这就涉及到了哲学问题。在他的字里行间中,仿佛一句话绕来绕去什么也没说,有仿佛其中蕴含的不只是字面上的简单表达,这才是文字的极致运用。

  《三三》那篇我实在喜欢,但我绝对不会说我看懂了,其中的细腻感情实在是太过细腻了,三三站立溪边,眼望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强烈对比,仅仅通过两人的感情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地域与文化的力量。三三正是沈从文(沈二哥)对于妻子张兆和的别称,这部小说再创作完成时两人还未结婚,所以可以从文中看出他的对于爱情的努力。《三三》的创作本身就是作为一封情书的存在,单从名字就可以直白地看出了。

  《菜园》是一篇不同于《三三》风格的短篇小说,这篇略显凄美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沈从文的另一面,文章讲述了一个衰败但是依靠自食其力仍然过着宽绰日子的旗人家庭。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娘儿俩雇工种了菜蔬,养活全家,过着安恬而舒适的日子。平静被儿子的强烈求知欲打破,他外出上学,告诉了母亲很多新的知识,还带了一个儿媳,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幸的,儿子和儿媳都是共产党员,被官府枪决了。母亲在儿子去世后的三年,最终也放弃了这世界,去了。

  从沈从文的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够看到强烈的冲突,大都是自然于文明的冲突,看过之后总会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在私塾》里面的情节是最贴合我们现代学生的,逃学的孩子一直都有,从古至今老师们也没找到解决的办法,而那时的回忆也是会影响一生的。

  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过,为什么沈从文就能过的这么有诗意,从他笔下的文字可以看出,虽然他的生活也很普通,不过他却活的很不普通,关键在于内心怎么看了。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八):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拿到书,书名先入为主,总爱很自然地由书名推测书的内容。以前八九不离十,现在多少有所出入。究其原因,一则自己的主观世界难免固化;二则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自带流量属性,多半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名承担起销售量的责任,编辑们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取个惊艳的书名,以便夺人眼球,大卖。

  然而,书名与内容的契合度和概括性、主体性,渐趋弱之。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听上去是沈老说给娇妻的小情话,带着温和圆润的美好。猜测书中可能会谈及爱情,以及自己的罗曼小史,对漫漫人生路的感悟,相处的智慧。然而,并非如此。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那一刻,幡然惊觉:原来自己之前所想是多么的狭隘与肤浅。我们堂堂的文豪,怎会叨叨地书写小情小爱,我的男神心怀大悲悯,大情怀,大世界。我为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幼稚狭隘而羞愧。

  纵观书中内容,其实是小说合集。“石子船”,“入伍后”,“萧萧”“三三”……各式人物,多样场景,百态人生,俨然一幅幅生活大杂烩画卷,每一幅画卷,便是一个小社会。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苗条美丽的三三踏着轻快的步子跑向鱼塘喊着“不要钓鱼”,正面“迎战”城里白脸人的内心小恶语,想着那人跌入水里自己的小得意……俏皮与善良并存;童养媳萧萧背着丈夫上山干活,诞下他人儿,与丈夫安好度日,十年后抱着新生儿子同当年抱丈夫一个样;船中陪客的妇人,乡下而来的丈夫,感恩与妒火纠缠着,小心谨慎着,又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乡下生活;被寄予厚望的极富天资的小兵,“你”是要在他身上创造一种人格,验证了你是个“极善于在小事情上做梦的人”;老实勤快稳妥的贵生,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却晚了一步,与失之交臂的姻缘葬身于火海;丰富多彩的私塾生活,各种趣事、玩物,孩童们的小心思,看打铁、斗鹌鹑、鸡打架、菩萨上金……连逃学捣蛋都让读者倍觉美好,深深的时代印记与文化,甚是感动。

  作者对文字的驾驭技巧很高,字里行间读得出置身其中的场景,画面感极强。

  知晓了书中主线,更爱深究字里行间的韵味。

  “外国人既要等着我们中国桐油油船打仗”,地方小有名气的五爷这胡话,竟也唬得住众人。“不懂得应当读书时旧的制度强迫我读书;到自己觉悟要读书时,新的制度又限制我读书”,这便是成长的滞后代价吧。“我们是在同一命运下竭着力量来同生活抗拒的人,看了为可怕的时间所捏碎我们的天真与青春,真实只有抚着脸儿来痛哭”,经历过生活揉搓的人可以为此共鸣哭泣。“多少文章就是多少委屈”,个中酸楚。

  好书,值得深读,当读到拍案叫绝之处时,我也禁不住回一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对于美好的执着,还好我没放弃。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九):跟随小说进入那充满神奇和诱惑的湘西世界

  提及沈从文,大多数人立刻会想起他在30年代的代表作《边城》。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从20年代起,他先后创作了《雨后》《长河》《丈夫》《贵生》等一系列短篇小说。到了40年代,沈从文更有大量的哲理性散文、文学评论、诗、书信等作品。沈从文的文字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文体风格,早在30年代就有人称他是“文体家”。

  最近读了沈从文小说精选集《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书中收录了《柏子》《萧萧》《三三》《在私塾》《菜园》《灯》等12篇经典作品。读了沈从文的文字,你会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并从中有所感悟,对人生或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沈从文的很多短篇都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在《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也不例外。书中写满了湘西父老乡亲的血泪悲欢,表现他们屈辱的人格、卑下的地位和不行的遭遇,以及与自己命运抗争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精神。《丈夫》是沈从文3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乡下人为生活所迫将妻子送进城里妓船去卖身,乡下人到船上看望妻子,不能与妻子团圆,却目睹水保、巡警等人对妻子的蹂躏,妻子只能在半夜里悄悄爬到丈夫身边递给他一块冰糖。耳闻目睹的实情实景终于唤醒了丈夫的自尊,他从切肤之痛中发现了自己的可怜与可悲,终于连城里的酒也不喝、戏也不看、妻子给的钱也不要,领着妻子一同转回乡下去了。而船上的另一些“妻子”呢?她们何时才能终结这屈辱的命运?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十):湘西之美,大师之作

  这本《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是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精选而成。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收录的这些小说都是沈老围绕‘乡下人’这个主题来描写的。沈从文总是以人性为主题的文学家,描写的都是在湖南湘西乡间的乡下人。至今我们重新读起来依然还是最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是以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精选集,是一本难得的纪念珍藏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