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3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10篇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017-6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一):等待期盼

  沈从文的散文,与其小说一样,散发着湘西大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他的行文中,水是必不可少的,像人体中的经络与血脉流动着、跳动着,构成了文章基本元素。沈从文的散文,看上去似乎是湖面般波光粼粼,水波涟漪,但是其深处是对生命自然深沉的关照与爱。从体例上说,沈氏的写作、用词不仅是乡土派的特征,他力图创新散文的形式,沈从文把写小说与散文的格式融合在一起,经过整合出来,以思想情感先生,他“想试试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诗的效果。”

  在这本书中,沈氏写的是他熟悉故乡,是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湘西社会生活,并对进入民国之后新时代出现乡村社会问题进行纵深式的观察。沈从文坐着船回家,似乎在旅行路途上的细微感触成人生之路。用流水般的笔调将其所思所得笔尖流露。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与污染,对原本秩序冲击,对湘西人民内心产生的冲击,他心中的桃花源,纯洁世界似乎正在慢慢的离他远去。但是,这次回故乡之旅,他看到了传统的生命与故乡人民的精神,如同亘古长流的河水,散发着新的力量作者在最后的篇章中,《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呼唤,作者等的不是一封信,或是一个人,沈从文期盼的是新的社会在进化中形成一种生活的方式,是对文明再造的期望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二):谈一个作家传奇本事

  沈从文这个作家是有一点执着的,像他说的水的精神,水滴石穿,这是往好听了说,说不好听的,死脑筋,脑筋不肯急转弯。但是对于沈从文来说创作却不是这样,始终在不断完善,有时让人有点惊讶,原来他真的像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玩弄各种花样”,只是评论家意思在贬,我的意思是在褒,这个作家总是在求新求变。他的创作丰富,不观全貌倒是觉察不到,好在现在出版业发达,沈的作品说不上热门,但在现代作家里算是引人青睐的,《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这类选本,可以对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有个完整把握

  这本书编选的跨度非常之大,既有沈从文最早发表的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也有沈从文生命中最后的一些散文作品《友情》。当然书的主题还是沈从文最重要的散文作品《湘行散记》以及92年重见天日的《湘行散记》底本《湘行书简》。沈从文的写作始于书信,他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往往也和书信有重要的关系。如果这本书可以编选《从文自传》《湘西》以及沈从文各时代的家书的话,倒是他整个散文创作的精选,可能编辑限于篇幅吧,有点遗憾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最精彩部分永远和两个词相关:湘西(或者说故乡)、家书(当然这里的家书仅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每到贴近故乡的时候,他的思想和灵魂异常活跃起来,他1934年以及1937年的回乡都促成了他最重要作品的产生,1934年因母病返乡,沿途写了一大堆书信给张兆和,后来以这些书信为底本,沈从文创作了《湘行散记》,底本的书信直到1992年之后编选到《沈从文别集》里的《湘行集》才和读者见面。也让读者读到了一个私人书信的世界和公开发表的散文的世界有多大的不同,一个作家心底情怀和示人的情怀又有何异同,其实这点来说,沈从文足够坦荡,他的家国并不只是对心爱的人念念戚戚,对读者就化为了那些水手、小婊子的故事,让人懂得心底冷暖,大抵是共通的,超越时间空间界限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和小说创作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小说含蓄蕴藉,散文通常就直抒胸臆多了,所以看他的散文让人明白许多,小说总还是要往深里体会一点苦涩,散文就大体直接告诉大家了。但是可能是老来运笔迟滞,像《友情》诸篇,文字总显得生硬刻意了许多,远不能和壮年时创作一争高下了。在《沈从文全集》中一些未完稿比如怀念徐志摩的一些文字,却墨水饱蘸,足够的精意犹未尽处尽是遗憾。

  总的说来,对于沈先生书的印行出版,于我这类读者总是一件大好事,引更多同好,扺掌相谈,谈一谈这个作家传奇的本事,万般快乐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

  读了沈从文的文章,你会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并且从中有所感悟,对人生或者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理解,就像此书的名字一样,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简单且又随性的生活,言语中吐露着悠然自得状态并且富有诗意,他的文章细腻流畅,把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变成了更有诗意的表达《想牵着你的手 在青山绿水间》沈从文说,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有时候,越是单纯质朴愿望实现的时候才那么动人。他在喧嚣城市魂牵梦绕于故乡的山水,他在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女人;他是《边城》的作者,他曾与诺贝尔文学擦身而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他就是沈从文,一个可以把故事讲得很美很美的人。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四):好书好书

  书收到了 很喜欢

  久仰先生大名,可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散文。这次借着机会,有幸得先生散文集一本,甚是欢喜。于是收到书不久就开始如饥似渴研读。

  这本书的封面甚是喜欢,给人以恬静闲适舒服感觉。不杂乱,不惹眼,静静的躺在那里。但又让你对他充满了好奇

  先生的语言平实古朴,从字里行间里能感受到先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朴素里透着几分浪漫情怀。现在的年轻人交友天天口口声声喊着浪漫。男生们喊着有浪漫,女生们喊着要浪漫。可又有几个能真正有先生这番雅趣呢?我想真正懂浪漫的大抵是得能读懂并且欣赏先生作品的人吧。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最有感触的,是《一天》里的开头那段。每当过节要来的时候,总像小孩子一般,对节日充满了期待。可真正日子到了,又毫无意思的让它过去。过去之后又对逝去的追悔莫及……如此循环反复。我想,这大抵也能代表我们现代一部分人的一种心境。看看文章,有想想自己,不免发出感慨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细节待你慢慢发现,愿你能从书中找到属于你的一段回忆美好时光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五):城市里的乡下人

  作家沈从文不止一次地批评城市中人:享受腐烂的现实,生命在“吃点心喝茶的方式中”消耗殆尽。这种生活方式“去腐烂堕落只相差一间”,“他们仿佛清高,其实鬼祟......老实说,我讨厌这种城里人”。

  我们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看到这样的乡下和乡下人:自然山水秀美而又荒莽,人们淳朴勇敢,他们不分贫富地位,对欺诈、虚伪毫不知情,这些人重义轻利,这些人真实纯粹、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更加可信。

  在沈从文的手中,有一把尺,可以衡量他们。这把尺,一边是生命意识强悍,一边是生命意识的萎缩

  在《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一间》的第一章第一页写着:“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些东西历史毫无关系,百年前和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这段文字就像湘西人的对生活的态度那样:忠实而庄严。不仅是沈从文对遭受苦难的湘西乡下人的体恤尊重,还是对他们富有生气和强韧的生命意识的赞美。我们本该庄严而忠实地活在这个世界。

  没有人更能比他们自己了解自己之于宇宙是何等渺小。所以,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然后扯着嗓子后上一句:“这野杂种的景致,好像是画!”雅致又充满野趣。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也有恩怨纠纷纠成一团的时候,但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相融合,很从容的尽各自性命之理。大概这就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忠实与庄严。

  “这里更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的乡下人,有捕鱼的,有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编制竹揽工人.....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地把日子过下去。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这段文字同沈老的心一样有点忧郁起来。但在沈老看来,这确是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然、健康优美,又不悖人性的”生存方式。在这里,沈先生不是文学家,而是像一个艺术家看待风景那样欣赏世界,看到的便是他呈现的:美好和高尚,还有山端水际的人性味。所以他说:“他一个人脾气似乎特别大,但可爱处似乎也就特别多。”不知道“都市人”会不会这么想。

  都市人被沈从文称为“另外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慢慢改变历史。

  关于历史,参加过军阀部队使沈从文对暴力和血腥的记忆深刻而顽强:“我从小就看到这种残暴虐杀无数次,而且印象深刻,永世也忘不了。”经历劫难多了,生与死见的多了,往往也使得对生命有非同常人的深刻体悟。过多的死亡和过多的反差让人更能体会一种巨大而隐晦的力量。使得他更清楚怎样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虽然也生活在北平这样的大城市,但沈从文觉得自己依然是一个“乡下人”,摆脱不掉的宿命。因为那种健康、自然、朴素的生命形态是他无法割舍、也是在城市中无处探寻的宝藏,他把那些鲜活的“乡下人”以及他们的一切融成执念,在爱与善里挺立。

  一面是朴素有点粗野的生命意识的强劲,一面是被现代文明啮噬的生命意识的萎缩。一面是乡下人,一面是城市人。沈从文说:三三,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船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小山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这种善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方面,做好人为止,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呢,对人和生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是沈从文说的,我想,他自己已经做到了。

  自己拍的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六):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

  我想有些人只是读几遍书名,就想哭。茫茫碌碌的生活,多么想去青山绿水间待待,多么想牵着心爱之人的手去青山绿水间。沈从文这个名字很早就知道了,还记得语文课本中边城的选段,从小说中看到了美好,毕竟小说是小说,自己更希望看看作者的生平见解。 拿到书,直接阅读第四部分,很喜欢编者归类文章的小标题,《湘行散记》《偶然的凑巧,宿命的必然》《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寄常德杰云旅馆曾芹轩代收存转沈从文亲启”,在那样的年代,看见这个地址,莫名的会感动,有一个这样的笔友是多么幸运,有这么份爱情是多么美。以前看见很多女孩网名叫三三,后来才渐渐明白,她们的期盼。文字很美,娓娓道来情愫热烈真挚。很幸运可以读到二哥写给三三的信。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河承载了历史,什么又承载了沈从文先生的爱情呢?文字应该是一部分吧。总是有少数人的存在,让我相信一些东西,沈从文先生的文字让我发现一些美丽。这本书编辑很用心,出现的注解可以增长一些知识,有助于去了解沈从文了解一些见解。书做的很美,总感觉排版很舒服。心烦意乱时翻翻,一篇篇文章,一点点加深了解,书签很美,文字很美。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七):执子之手,在青山绿水间

  初知沈从文先生,是因为先生和张兆和先生的爱情故事。除却徐志摩陆小曼梁思成林徽因之间的爱情纠葛,不曾想民国时代竟还有这种朴实却又浪漫的爱情故事。从书中,可窥见答案。沈从文先生在第一个章节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画卷。慢慢读来,整个人跟着先生乘坐的小船儿,一路欣赏那沿途湛蓝的天、伟岸的山、变幻莫测水流,听那船工粗犷的嬉笑怒骂。哦,原来湘西是这个样子啊,这儿的景很美,这儿的人更是展现了什么是原始的野性美。就连粗话,从湘西汉子嘴里蹦出来,也呈现出别样的美感。也许,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先生浪漫却不张扬的个性。先生还在书中叨叨了一些他年轻时的经历。那种感觉,就像一位久久不见的老友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当年的琐碎事,亲切而又真实。也就是这种絮絮叨叨,我们看到原来湘西虽然景儿美,可依然没能躲过战争的炮火。记得有句话叫做“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最美的撕碎、打破、毁掉给人看!”这儿,又引人深思何为美,何为丑,何为善,何为恶!

  读完,在回头来看看先生的简介,赫然写着“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啊?这到底是先生心中的湘西,还是先生的回忆录?看来,先生已经把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这才让我们傻傻分不清。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八):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作为人性描写的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人的淳朴自然、生命力的蓬勃旺盛,他们纯粹、本真,不经过任何文明的熏染。他说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至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个喜欢他的读者都会追随他的文字,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一份真情。“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这是沈从文在离开故乡十年后说过的话。他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所以他一直都在为心中的印象而创作。他深深地热爱着那片土地,以最温柔的笔触精心地描绘着,以最淳朴的人性尽情地诉说着。

  读了沈从文的文字,你会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并从中有所感悟,对人生或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九):用赤子之心勾勒一片青山绿水

  通常意义上文人大概分为三大类。一种积极入世极力抗争,在追求作品的文学性同时又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政治,亦或是改变世界,这一类的文人古有诸多士大夫,今有鲁迅周树人;第二种则偏爱出世隐逸,喜欢徜徉山水之间,天天把风花雪月江南烟雨挂在嘴边,亦或者徜徉于道家玄宗,无为虚空之中企图在看透世间之后得到超脱。而第三种,也是最多的一种就是徘徊在前两类之间,更多地把目光和笔触投向个人的生活,没有附庸风雅的高贵,也没有执笔为刀的尖锐,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真实。

  这一类的代表,古有陶渊明,今有沈从文。

  沈从文的小说自然是很有名的。且先不说那些小故事,光是《边城》一文就不知道为湘西凤凰小镇勾引了多少游人思它念它的魂魄。相比于《边城》的光芒,沈从文的散文却少了玩味多了坦率。

  没了小说里可以营造的故事和跌宕起伏,他的散文更加直白地表露着清新质朴自然可爱。读小说你可以融入情景,进入故事,随时随地的翻阅;读散文你则需要让心平静下来,慢慢沉淀,慢慢品读着那些文字背后的细水流长。这大概也是小说更容易被人喜爱,散文却相对更加平淡的原因吧。

  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散文没有《边城》出名,可却也有着一批极其诚恳的拥趸。相比于《边城》通过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含蓄地讲述着沈从文作为一个对故土热爱,对家乡眷恋的情感,他的散文则更加不加掩饰表露喜爱,嫌弃,疑惑,赞赏各种情绪。

  如果说你读沈从文的小说像是认识了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那阅读他的散文就足以的称得上是知己的待遇了。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

  这本书重新选取了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重新排序,重现编排,重新出版,将几十年前的平和与宁静,乡土与诗意再次还给如今这个愈发焦躁激烈的时代。

  湘西是沈从文的家乡,也是他的灵魂所在。长期盘旋于湘西的乡土气息孕育了沈从文山上那股带着文人风气又质朴可爱的风格。《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主要是以《湘行散记》为主体收录的散文合集。打开书,铺面而来的泥土气息能让你看到他对于家乡的那份眷恋和真正留恋沉浸其中的真实感动。

  全书分四个部分,“湘行散记”“偶然的凑巧,宿命的必然”“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我明白你回来,所以我等”。除了湘行散记,每一部分的名字都暗合了沈从文对张兆和写过的情书和表白,可见其良苦用心。

  书里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文章,有以人物为核心的小故事小情节,有书信,有哲思性的讨论,有日记,有对景物的描绘。时间跨度也很大,从初期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到生命后期的《友情》,先生无数不同的人生阶段在其中交织,而我们也可以借着这本书从中窥探一二。

  读这本书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它很安宁,你要是读就急不得,就得心静,就得慢慢修炼,就得一点点地去融入它贴近他。现如今人们总是沉浸在一天到晚的忙碌与高频率的机械重复工作中,总是会少了静心体会与逃离城市的机会。总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心灵与身体总是要有一个在路上,那无法离开的我们如果企图片刻逃离,《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无疑是令人短暂脱离压力最好的方法了。

  以前只读过沈先生的小说,如今捧起来散文集,读的更是津津有味,其中许多形象与画面更是印象颇深。记得最深的是他描写了许多可爱的画面,比如船夫的女人呢在吊脚楼上说让他不要着急走,躲在帘幕后面喊他,说还冷着呢,比如第一篇里选的那个既爱收藏字画,又爱说野话的有趣的客栈老板……你总是能看到沈从文笔下无需雕琢于咬文嚼字最好的结合,就像清风带起一片泥土香,读起来,心神俱静。

  除了湘西气氛浓郁的散文风格外,那些哲思性很强的文章其实也很让人能从中窥探不少人生哲理。他说“朋友离我而他去,淡白的衣裙,消失到深蓝暗影里。我不能说生命是美丽抑哀戚。在淡黄色月亮下归来,我的心涂上了月的光明。倘他日独行旷野时,将用这永存的光明照我行路”是在告诉我们友情的重要,他说“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出和完整处。生命之最大意义,能用于对自然和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人之所同”是在告诉所有人美对于一个人的魅力……还有许多零零散散的记不清了,但笔记本上抄写了许多此类既惊艳又不让你觉得突兀的句子。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魅力了吧。安静随和不张扬,朴实无华如小溪细水流长地慢慢给你讲着人生的道理,他讲完了,你也安然接受了。

  最后讲一点这本书的小问题,《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虽然算是选集覆盖及挑选都比较到位的书,但因为他挑选文章的时候没有顾忌连贯性与时间安排,这可能会让刚开始接触沈从文散文的人略有点吃力。但如果是对沈先生已稍微有所了解的人,读这本选集其实也是一种在不同时空之间构,互相连通对比的全新感受。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那片最珍贵的世外桃源的永远都在他的笔下永存,那种牵着你的手,走在青山绿水间的平淡幸福也会从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的文字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十):遇到一个不懂你的伴侣,花光一生情思来爱也枉然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我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你》

  这是沈从文先生被传颂最多的经典情话,而他心中所爱的“最好年龄的人”,就是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兆和。那时候的沈从文是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那时候的张兆和是张家三小姐,全然两个世界中的人,却最终走到了一起。

  世人流传中的动人爱情总是完美无瑕,殊不知岁月不会总是静好。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是近乎卑微的,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爱是迁就的。

  偶然的凑巧,宿命的必然

  20岁的沈从文怀着他的文学梦,踏上北漂的路途。因为只上过小学,没能考上大学的他,开始在北大旁听,成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北漂文青。两年的北漂生活,虽然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但生活极度困顿。在走投无路之中,他写信给郁达夫求救,却被郁达夫一顿奚落。

  “一个陌生少年,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从那时候他发表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不难看出,生活的拮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难免在心中留下自卑的阴郁。

  幸好他的才华被《晨报副刊》新任主编徐志摩赏识,大量刊发他的文章,使他有了较为稳定的一点稿费收入,解了燃眉之急。徐志摩大赞沈从文的散文,用“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描绘了“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对他丰富神奇的“想象力”推崇备至,这些作品都相继收录在沈从文的散文集《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中。后来,在徐志摩的推荐下,沈从文结识了朱湘、刘梦苇、侥孟侃等抒情诗人,又被胡适聘请为上海中国公学的教师。正是这个机缘,让沈从文遇见了张兆和。

  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

  时任上海中国公学教师的沈从文,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的学生,一个生长在富饶秀丽的江南古城,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张兆和。

  沈从文开始疯狂地写信给张兆和,他在信中曾这样写道:“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在信中,沈从文放低了自己的身份,把她奉为心中的女神。他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但张兆和一封也没回。

  不久后,张兆和拿着一大摞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出现在校长胡适的办公室,让胡适转交给沈从文。

  胡先生很郑重地告诉她:“我知道沈从文很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脱口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胡适这样劝说沈从文。

  沈从文依然将一封封满怀柔情的情书寄给张兆和。后来,他受邀赴青岛任教,情书便从上海写到了青岛。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当校长、家人甚至全世界都认可的男人出现,而且看上去如此专一不可动摇,她只需点点头,终身幸福就到手了。她没有理由不接受。

  张兆和用一个“允”字,回应了写了四年情书的沈从文。唯有那么多触动人心的情话,见证这份地纯粹感情。虽然最终与张兆和相伴一生,两人却一直没有在对等的时间,等到对等的回应。张兆和是沈从文的最爱,也是终生的最殇。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边城》中的“翠翠”、短篇小说《三三》中的“三三”、《湘行书简》中的绵绵情话,沈从文心中的女神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只是这份款款深情,不被妻子理解。当轰轰烈烈的爱情,变成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沈从文和张兆和都不知该如何面对。

  沈从文回湘西探亲,途中给张兆和写信“三三啊,上次我说到山中的花事,这次,我跟你说说行船的美妙”,张兆和回复家里的米能吃到几时。沈从文当了她的首饰买各种收藏,她说是打肿脸充胖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辗转去了昆明。张兆和却没随行,在分离中,沈从文的来信很密,张兆和则稀疏得多。后来,张兆和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沈从文也即将下放改造。二姐张允和来探望沈从文,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封信”,接着哭了起来,快70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1988年,沈从文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三三,“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最后的话。张兆和在整理他的信件和文章,曾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现在。”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只是这一等,就是一辈子。他们彼此相爱,却都不曾真正走进对方。

  生活的河底涌动着无数暗流,磨平了岁月应有的滋味。遇到一个不懂你的伴侣,花光一生情思来爱也枉然。遇见爱情,是为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灵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牵着你的手,在青山绿水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