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贫穷》是一本由赵皓阳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8.00,页数:4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而贫穷》读后感(一):还需要打磨的畅销书
断断续续读完了,真是不太好打分。 本书的选题角度相当不错,切中了当代中国人的痛点: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累,挣得也越来越多,却感觉越来越穷? 主要问题还是选题太大,贫穷这个话题维度太多了。政策、历史、体制,“面面俱到,则面面不到”。作者在谈一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论证还是比较精彩的,但是综合在一起,就显得功底不足了。 列出各种论据以后,是要跟出论点的,提出论点的过程中,是要给出自己的逻辑的。 书的前半部分,像是一个网文合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一看,合在一起,连贯性不太好,论证过的几个点反复在说,得出的结论也简单粗暴。 总结一下就两句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地区越来越不平等。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我们又何尝不知道呢? 最后匆匆给了个定论,社会是金字塔形,头顶都有天花板,戛然而止。就显得缺少自己的逻辑主线,还有一些重复的部分。(也有一些借鉴别人观点/文章的影子) 书的后半本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串烧,把课本上说过的几套理论都点评了一遍。一样的问题,还是没有一个逻辑主线,而且还基本上是套用课本里的框架。内容看得出,是原创,但是打磨和修改还不够。需要再删除一些不精简的部分。然后把逻辑主线再多提炼一下。 总的来说,作为畅销书,文笔还需要打磨,阅读起来仍然不够流畅。作为一本用于提出自己观点的作品,水平还不够。 能打磨细化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作者以后要再版,可以再进一步打磨一下。
《生而贫穷》读后感(二):一本有良心的左翼青年思想者的“集大成”之作
律师:《生而贫穷》过度引用 构成抄袭
对「“抄袭”这口锅太重,我不背」一文的回应——chenqin
最后引用某位知乎用户的回答来评价一下这本书:
启蒙书。好书。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生而贫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买这种书的人,智商税把自己交成穷b问题不大。智商是天生的,所以,生而贫穷。——————————————————————————
出版社的声明澄清了一些问题:
“《生而贫穷》一书共549000字,所引用的学术论文、新闻稿件、专业书籍、自媒体内容,平均在1-2千字左右,即便按照学术的标准也不认为构成‘过度引用’” “《生而贫穷》一书中有超过二百条的引用标注”1500x200=300000,所以这书超过一半……?!嗯,这很可以。
《生而贫穷》读后感(三):这是一篇五星的文章,四星的书
我想不论是在哪里,
初读《生而贫穷》那篇文章,都会被其中描述的现象与问题引发思考。
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对我而言就可以称得上是好文章了。
作者身为一个年轻人愿意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分析思考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好的。
后续的内容越发言而无物,空洞。
也许大多数反感作者的人,其实并不反感那篇《生而贫穷》,而是反感作者日益渐趋的骄纵。
关于贫穷,
它关于从国家到个人,关于我们的无数前辈,我们的父辈,关于我们自己。
时代变了。
——
但是,代价是什么?
这一切。
时代变了,古尔丹。
《生而贫穷》读后感(四):大浪淘沙
首先,麻烦各位“精致而高贵”的一星差评用户绕道,我不想更不屑和你们有任何交流。个人比较喜欢带脑子的人类,谢谢。如果涉及物种歧视,你来咬我呀。
好了,正文。
我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关注的大浪淘沙这个公众号,也忘了是通过朋友圈的哪一篇文章发现了赵总,总之,我受益匪浅。在这之前我基本是一心在读春秋到汉代的一些典籍,零零散散也把《史记》看了百分之九十。读这些历史的时候,大脑中总是有一个疑问在那,但是我又无法切实的抓住这个问题。后来开始关注赵总的公众号之后,我大概明白那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王朝兴衰更替是必然——因为制度和阶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每一个王朝的结局。
那这个问题有没有解?或许是有解的。马克思提出了属于他的解。赵总的文章基本就是结合现实,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揉碎了,变成相对通俗易懂的文字传达出来。当然了,他也是考虑到了各种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人命运,将政治经济和历史、时间结合起来,这点让我十分佩服。
这本书里面的文章,我基本都一字不漏的读过一遍,可以说写的深入浅出。无论你对于马克思思想抱着批判的态度还是学习的态度,这本书都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入门。实际上,直接读一些典籍和著作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底才能感觉很有意思,像我现在这样半吊子的水平,看起来也确实很枯燥(但也还在坚持)。
总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希望更多理性的评价,谈一些自我感受,抛砖引玉吧。
《生而贫穷》读后感(五):偏粉丝向吧
终于看完了,总体感觉更像是文集,每篇文章的质量高于整本书的质量
以“一本书”来看缺乏一个明确的主线,如果说通常的叙述方式是12345…这样,这本书更像是351532…。相比较而言后半部分的逻辑更连贯脉络更清晰,我想这得益于关于希腊三贤到马克思哲学史的简介原本就是一系列的文章,而不像前半部分都是一些原本独立的文章重新编辑后的集合
对于公众号的粉丝而言购买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的,毕竟在这个时代不能盈利的创作基本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是给其他人推荐,我想我不会推荐这本书
最后提两点小问题,一是由于书是黑白印刷,一些原本是彩色的图片转成黑白之后看不清了;二是原本文章中引用的一些qq和微信聊天截图,放在公众号里还好,放在纸质书里就有点不严肃了,改为用文字转述会更好
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作者用两幅漫画(三个不同身高的小孩),直观展示了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平等。
同样的种子,农民同样的劳作,在同样的季节里,水、土、光、热、气、时间、花费的人类劳动……对于每个种子都是公平的、一视同仁,但结出来的果子就是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同样的政策下,有些人发财了,有些人破产了。
公平是外部条件,平等是最终结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无论多么公平的开始,都绝无可能阻止最终结果的不平等。
在老子看来,不平等太正常了,简直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完全不要费心纠结,所以他根本没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没有给出方法论的世界观都是耍流氓),直截了当就给出了实现平等的理论和方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替天行道,去剥夺那些获得多的,补贴那些获得少的。
当获得超过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是多少大概只有天知道,但这个限度一定存在)后,就要失去,不肯失去,拥有者就会变异。就好像一个人活了很久,总要准备棺材,如果总是不死,那肯定是变异为妖,等天雷殛了。
所以,只要时间足够长,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世界早晚是平的。
我相信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