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是一本由郭敬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80,页数:2017-7-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明媚的忧伤
怀旧是人类通有的一种情感,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无论是迷茫无知还是懵懵懂懂,哪怕有些酸涩,都在回忆中酿出了一丝丝甜意。在未走出校园时,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全世界,又处在那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叛逆敏感的年龄,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特别在意,对隔壁班翩翩少年的朦胧情感也在此时慢慢地发芽开花,那是爱情最初的样子。
其实像这类少年少女读物都已经是过去的回忆,翻开看到每个短篇都感觉是同龄人在讲过去的故事,就像大学里面的卧谈会或者联谊会,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城市的人们在回忆着共同的童年。这些被拿来当做社交货币的谈资,也许讲出来时多少有一点点带着私心的美化,但更多的,还是带着一些对于过往的留恋和淡淡的怅惘。台湾作家吴明益用一封电子邮件把我们带到了1986年的他和他的小伙伴共同经历的日子里,虽然差不多是我们父辈的年纪,可是回忆起校园里的青春萌动和细密的小心思,和自己那段叛逆躁动的年纪并无二致。夏日将逝,可回忆却永远定格在了那年的夏天,少年与白鸟。将channel用生命来珍视的马妖妖,大概也觉得当年那个背着哆啦A梦的那个自己更可爱吧。
毕业后做了高中教师,易位而处,像是窥破了当年的小秘密。班级里起哄某某和某某如何,学生没做作业时随口胡诌的借口,为了搪塞敷衍使用的小把戏……看着这些不知道远方在哪里但却有无限远方的娃儿们,心中总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情感。其实本书也是已经过了青春少年的我们回忆过去的视角,正在经历校园生活当下的彼时所思所想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想想那时,真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像小四说的明媚的忧伤,总带着点年少无知的矫揉造作。初中时代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夏至未至》,那时的青春文学,以为喜欢一个人就是一辈子,身边的朋友都永远不会散。这可能就是青春文学和青春片类型的电影存在的意义吧,不仅写给正在经历青春的少年少女们,也写给我们,曾经的少年。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我们都做过那些不同寻常的梦。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二):致逝去的青春岁月,迎接平凡的大人世界
还记得初中时代,郭敬明的小说如火如荼,上课期间也不忘拿出来多喵几眼。那时,只觉得词藻华丽,字里行间透露着悲伤与细腻,看完《悲伤逆流成河》果真眼泪就流下来了。时隔多年,看了这本《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才发现原来郭敬明是主编,内心不禁为之一振,整个初中时代沉浸在他的文字中,仿佛一瞬间打开了时光的大门,回到那个依然在课堂上俯首倾听的学生时代,那么近那么远。
小四承接了我们的青春,而这本青春之书承载了别人的年少故事。那些记忆,通过文字的记载流传给每个人,掀起一阵怀旧思潮。
正如卷首介绍,这本书的主题的起初是看了《夏日将逝》,以十五岁的青春故事为发想的,后来又结合“一条消失的街和它的秘密”来组稿。故事里的夏天不是现在的夏天,少年也不是现在的少年了。而随着曾经记忆中的空间一起消失的,一定还有秘密。有我们的孤独、倔强、沉默和种种隐秘的情绪。这是一本时间之书,也是青春之书。书里的故事都发生在2000年之前,而提到的漫画店、录像厅、公共浴室、老冰室、音像店……这些地点也已经随着时代被淘汰了。
然而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回忆起共通的情绪。如果你是年轻的读者,也能在这似乎有些不一样的青春故事里感受到独特的时间印记。并且通过阅读,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作者在书写时,寻找到什么珍贵物事的过程。
其中一个选篇《夏至将逝》讲了一群十五岁的少年为了“一辈子的幸福”(联考),而在夏天来临之前拼命努力的故事。每个选篇好似最小说,也有点看《读者文摘》之类的感觉。每篇故事写得很生动,细节描写到位,很适合学生从中摘录一些美词佳句来学习。例如,“许多年后的我回想起那所学校。它就像一个精巧的模型被摆在时间的玻璃橱窗里,而我以无重力的状态从空中缓缓穿透那玻璃进入那里。”
青春这列火车越走越远,随着前方的路慢慢驶近,年少的青春尾巴将逐渐退却,退到失去本来的面貌,你我都忘记了原来的样子,直到某一天,有一些小插曲或一个故事,你才忽的想起,原来青春就在回忆里,不曾消失殆尽,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我们都有不平凡的青春。致敬当时的少年,曾经的我们,以及值得怀念的一切。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三):仍是少年
曾经特别羡慕大人们,那种可以站在年龄的中间回忆前半生的人,他们回忆童年时如何玩乐,童年的遗憾。曾经看到大人们说,最羡慕孩子的童年,因为那时是一个人最无忧无虑的时刻,当时看到还不经意的嘲笑。但如今,终于混到了可以回忆过去的年龄,终于明白大人们所说的最无忧无虑的年龄是真的,但是自己仍然不怀念,我还是那个希望快快长大的孩子,希望可以体验不同年龄的美好,希望可以感受岁月带给我的快乐,这些是一直处于一个年龄的我们体会不到的。
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平凡不平凡另说,但是岁月的痕迹一直都在,晚睡之后会头晕,感冒再也不能不吃药就好,一点小病就慌忙去医院查清楚,开始因为好多梦想没有完成而惧怕死亡,不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自己想着曾经也出了神,想起小时候的那些因为小事引发的梦想,因为喜欢旅游想当可以全世界飞的空姐,因为家中的纠纷想成为律师,因为很酷的样子想成为翻译,虽然后来这些梦想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却造就了最后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有自己毕生爱好可以追逐,有喜欢的事情可以慰籍,在慢慢看清的世界的过程中看清了自己。
我不能说自己是个不平凡的大人,但自己至少不平庸。我的经历不能给你吹上三高三的英语老师改变,毅然放弃理科选报英语专业;偶然的机会开始写书评,从最开始的小众书,到现在给各种大家写评。曾经被小四的书迷得神魂颠倒到现在有幸可以为他的书写评;从最初因为自己的大学自卑,到进入某著名英语培训机构。未来还有很长很长,我不知道还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记得小四的一句话:一个人开始惧怕死亡,就是开始堕落。虽然至今还不太理解这句话,因为我一直在向前飞奔,完成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但是我还是惧怕死亡,因为好怕清单上的愿望没有完成,害怕忘记初心,害怕有一天回望时会因为什么而后悔。
都说人会随着时间变得远离期望的自己,趋于平凡。不管有多少人给我说这样的事情,我都仍然相信,我不会是那其中一个。我会随着自己的改变不断吸收外界的正能量,一步一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这是我的故事,愿我们永远没有成为大人,永远都是少年。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四):《夏日将逝》里的无声城堡
「你知道圣修伯理为什么要把《小王子》献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吗?」
「原来大人已没有童谣。」
1986年的那个漫长的夏日,吴明益老师在《夏日将逝》里写到,“正是我国中三年级的那年”。
2016年的那个短袖从3月初穿到10月底的最漫长的夏日,在文化大学何致和老师的小说课上,我第一次知道吴明益这个作家,和那个会让小纸人行走的《天桥上的魔术师》。
有些大雾的早晨,微微昏暗的教室,黄色的椅子靠背,何致和老师好听到让人不想下课的声音,竖排的繁体字里有中华商场、天桥和眼睛充满神奇力量的魔术师……你上过一堂觉得很梦幻的课吗?在我的记忆里,大概就是学小说《天桥上的魔术师》的那一节课。
一年后的这个夏天,为了看吴老师小说《夏日将逝》,买下了一整本《在成为平凡的大人之前》
「为什么要骗我们“成就不平凡的一生”?一群平凡的人想叫我们变成“不平凡”的人,想想就好笑。」
小说里有一群为了“联考”拼死拼活的少年,有一整个过度压抑和瞬间释放的夏天,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不爱说话、理科很好、偏偏不喜欢历史的“外星人”徐曜。这样的夏天,这样的故事,讲到烂,也不会觉得没意思吧。“再平凡的大人,也有不平凡的青春”,《在成为平凡的大人之前》的封面上写着这句话。其实,不是不平凡的青春,是再也不能那么平静的日子。
「气味会留在墙上,透过纱窗,有时还在时间的某一处皱褶里,顽强地残留下来。」
小说里的徐曜给吴清贵的email里写着“曾经发生过的物事消散了,但气味还在。”对吧,我们的记忆里常常有画面、色彩,偶尔有些声音。气味常常被忘记了,你要知道其实气味的力量似乎比画面更强大,不信,回到你高中的食堂去看看,一买进门,那个熟悉的气味,藏在食堂的每一个角落里,许多年没改变的气味,一下子就能把那个一下课和好朋友匆匆忙忙跑到食堂却永远也抢不上最喜欢的那个菜的你、端着盘子也能和同学嬉笑打闹的你、有时吃完饭和朋友一起压操场的你重新甩进你的身体里。那个曾经的你在那些熟悉的气味里突然有着真实的立体感。记忆里的校服,好像也有点好看。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五):那些旧时光里,我们都是闪闪发光的少年
小时候的我呀,是那么盼望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可以穿上妈妈的高跟鞋;意味着可以吃无限制的冰淇淋;可以任意地到朋友家玩耍 ;可以每天无论多久起床都不会挨骂;可以化鲜艳的妆遮住脸上稍许的瑕疵;可以买一堆垃圾食品回家无形象地躺在沙发上看一通宵的电视;可以一整天都开空调;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进网吧,冲老板说,帮我开台机;可以不用再写那恼人的作业;可以不用笔直笔直坐在凳子上一刻不停地抄着笔记;可以不用在周一晨会时听教导主任说着冗长而又难听的废话。可是当我长大了,却又开始怀念,怀念那些未曾长大的时光,拙劣的撒谎,幼稚的语言,难看的作业,和心中那遇见帅哥的小小悸动,这是我的青春,我的成长,我的荒唐,我的一切!
人啊总是如此矛盾,小时候盼望着长大, 长大了却开始怀念小时候,怀念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些旧时光仿佛依旧发生在昨天一般,与小伙伴嬉戏打闹,欢声笑语飘荡在院子里,现在童年玩伴却各奔东西,很怀念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禁回忆起与表弟在湖边抓螺蛳;与同学在学校小溪边抓蝌蚪;与妹妹在外婆家湖边抓蚌与龙虾;与堂弟在冬天结冰的湖面上,在冰上走路;与邻居家的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与同学课间一起踢毽子、跳绳。。。。。。可惜这些都已成了美好的回忆
“要成为被人仰仗的大人物好难啊……” “那不如,先成为闪闪发亮的少年吧!”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
《在成长为平凡的大人前》是由最世文化出品,郭敬明主编,痕痕、吴明益、王一、幽草等多名作家一起合作编写的一本书。首先我想说封面真的很小清新呢,喜欢没有腰封的设计,书里面有许多精美插画,字与字之间都有间隔让人看了没有压力,而且这本书排版真的很漂亮,让人耳目一新。从初中就开始追郭敬明的最小说,每周新书出来都必买,简直就是个狂热粉。班上好多郭敬明的粉丝,书都是一买回来就互相借阅,喜欢那些故事,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时隔多年, 再读最小说 ,我远远地望着,过去的夏天,仿佛总比现在炎热。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我记得自己有不平凡的青春,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也要望不见前后,才能对月下酒。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六):逝去的时光
很久没有看类似风格的书了,再拿起这本书,依稀仿佛是回到了17、18年前高中时代看萌芽的感觉(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本以为是郭敬明写的,结果不小心漏掉了主编这两个字,翻开书才知道这本书就像当年的萌芽一样,是由一个个像我现在这么大的80后甚至70后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只是不知道这本书受众面是什么,是像我一样的80后?或者再老点的70后?还是90后00后?我想90后00后的人看如此时代感十足的书,恐怕会觉得没啥意思吧。
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时代感的书,是讲述那逝去的时光的,描述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事情,比如歌舞厅、游戏厅、漫画、打口碟、CD机、下岗潮……一个个的词都打着那个年代所独有的烙印,而作者所描述的当年的学生时光,也正是我所经历的时光,所以看起来,有着一种别样的熟悉感。幽游白书等漫画作品,当年我们也是疯狂追过的;打口的CD唱片、摇滚音乐,虽然当年我没怎么听过,但是却也是无比熟悉的;录像厅虽然我没进去过,但是当年也是无数次的从门口路过;《儿童文学》我从小学就开始看,也是看了很多年的杂志;公共浴室,小时候爸爸每周带我去洗澡,那是每年冬天的一件大事;讲述台湾的联考那篇文章,小时候曾经看过林志颖写过的他当年准备联考的文章,备受鼓舞,现在再看联考的,还是那么熟悉的语言和场景。。。。。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勾起人们的一丝丝回忆,当年那些或青涩或激动的场景,随着一篇篇的文字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不禁有一个感慨,现在的这个时代,真的是变化太快了,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大哥大BP机,转眼间就成了如此智能的手机,当年的磁带、复读机、CD、CD机、录像机,如今早已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中,而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下岗失业、下海经商、炒股……这些个时代的节点让无数的家庭经历了悲欢离合,起起伏伏。人们的适应能力,在这一场场的巨变中,也越来越强悍,一开始就像是文章中的孩子们一样,迷茫、无措,而之后呢,不得不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者迷失在了时代的浪潮中,变得手足无措,每日混沌度过,或者摇身一变成了弄潮儿,呼风唤雨,指点江山,再或者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小世界,任凭外界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性格的不同,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结局,这一切,一篇篇文章中,这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本类似杂志的合辑书还是很适合怀旧一下的,在这个世界迅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偶尔的回头看一看,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罢。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七):我们终将成长为那个平凡又落拓的大人
喜欢郭敬明那个时代早已远去,好像记忆中,大约应该是十年前的事情。那会儿,我还是个孩子,他也是个孩子,和他一起主编作品的作者也都是个孩子,可一晃时间过了这么多年,所有人都成长为一个落拓、平凡的大人。
这两年,小四的新闻满天飞,各种娱乐八卦小道消息将他的人设一次次更换,可无论如何,他都曾经是我们这代人青春时期的回忆,尤其是女孩子,总是记忆犹新那些号称“浩浩荡荡的青春”、“悲伤逆流成河的往事”。
这次, 郭敬明携手插画师年年,再次演绎属于浅川的“夏至未至”。笛安、落落、自由鸟、项斯微、萧凯茵等实力作家,融情怀旧。是啊,所有的人依然还在,情怀依然还在,但笔锋和故事已经变了,毕竟矫情的年纪已经过去,所有的美好却还在脑海。
这本书还是郭敬明主编书籍里独有的调调,很文艺、很情怀、很浪漫、很忧伤,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多了份怀旧的味道。
正如这本书的简介里提到的“ 所有存在过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漫画店、CD 店、公共浴室、录像厅、老冰室……这些不再时兴的地方,却曾经有着无数少年关于爱情、友情、梦想、青春的声音……”是啊,年纪越大,越不知道青春、梦想为何,甚至友情爱情都变得浅薄,所以通过这本书,你似乎又有了点熟悉的感觉,隔靴搔痒?的让你突然就泪目。
长大意味着什么?长大意味着你不再做着傻兮兮的白日梦,不再甘于做个平凡的大人,而是承认自己的平凡,并接受和承认它在你生活里存在的每一天。
平凡也很可贵,正如朴树《平凡之路》所唱,: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
但愿,在你成为平凡的大人之前,可以心怀华丽丽的梦想,怀着璀璨明亮的希望,然后勇往直前!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八):一路走过
一路走过
小时候觉得二十多岁的人就是大人了,大人的世界可以肆无忌惮的吃雪糕,可以跟喜欢的人牵手而不必躲避父母的眼神,可以带着心爱的人去看夜场的电影,可以工作拥有比零花钱还多的钱,等到二十多岁从校园的象牙塔一下子步入社会的大熔炉,才发现当平凡的大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和惬意。大人的世界也有烦恼和无奈,也有委屈和求全,也有无聊和不堪。大人们有时候更加向往孩童的时期。
长大的路程真的很辛苦,长大之后,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也不是青春期的叛逆就只有张狂和个性,每一个按部就班长大的孩子,都曾经在成长的道路上丢掉过自己部分的棱角,等回首再想找回时,已经不复存在。有些青春的坚持,走着走着就忘却了,有些青春的不朽,仅仅停留在那个年代。
最世文化郭敬明携手插画师年年,落落,自由鸟等实力作家,一起融情怀旧,用青春的文字来祭奠逝去的年代,打造复古文化专题,唤醒热烈又疯狂的灵魂,让最青春最可爱的人们找寻自己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这个世界既残酷又温柔,我们处于这个最好的时代也处于这个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下,追逐自由、个性,奋不顾身和一往直前,短短百年人生,尝遍喜怒哀乐,生活在当下功利的社会下,有些人为自己的命运吐槽或抱怨,或自怨自艾或一蹶不振,或充满信心,白手起家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在成为别人口中的大人前,回头看一眼自己遗落下的青春。
每一代人的青春年少都有相似之处,每一个青涩少年又各有不同。不论是八零一代还是九零一代,转眼已经奔三奔四的人,孩子都可以上小学了,年少时的梦想可能还没有实现,青春时许下的愿望可能再不去实现就永远不会去做了。平时太注重活成别人的复制版,成为一个外表看起来“积极”“阳光”“自由”“随性”的人,在内心和别人的眼中未必是真正想要成为的自我。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过大大小小不同的伤痛,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伤痛,人们伤痛中流泪,也在伤痛中成长。青春就是这个样子,青春之路上我们一路跌到,一路爬起,大步向前,追求梦想。漫画店、溜冰场、游戏室、录像厅等等这些不再时兴的地方,却曾经有着无数少年关于爱情、友情和梦想的脚印,我们本是平凡人,在世俗中生活,有欢愉也有失落,有确幸也有悲伤,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再回顾下一路走过的青春,再回首下自己的许下的愿望,坚定信念,收获幸福。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九):蝉鸣中闷完了暑假,新学年再也不用剪头发
小时候,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也许自己会成为画家、科学家、设计师。长大后发现原来这些幻想都不是我存在的意义……我没有成为画家,也没有成为科学家、设计师,我正在变成一个平凡的大人。
所以看到书名后就被戳中了内心,好像看到了那个不甘平凡的四眼钢牙妹仍在做着长大后的梦……
已经很久没看《最小说》了,但是,这一本仿佛又让我重拾了以往的感觉。这期纸张的选用比第一期选题书更有质感。摸上去的那瞬间,仿佛摸到了十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买到的第一本《最小说》。躲在爸妈房里开着空调偷偷的翻开,然后,我的人生就在那刻悄然无息地发生了变化。属于我的第一本《最小说》
《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读后感(十):即使成为了平凡的大人,也莫忘了当初的那份柔情与勇气
我们往往以大人和小孩来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却忘了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孩子势必会成长会为大人。他们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着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生活的勇气,那些看上去再平凡的大人,或许都有着不平凡的青春。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那些记忆里的故事如同灿烂的阳光般暖人心田,一想起来就深深地陷入往日的情景里,也怪不得有那么多作家爱写往事。《在成为平凡的大人前》就是由郭敬明主编,最世文化出品,集合了郭敬明、年年、自由鸟、落落、笛安等诸多作家的青春故事。
这是一本时间之书,也是一本青春之书。书里的故事大多发生在2000年之前,而那些故事中的漫画店、录像厅、公共浴室、音像店……这些地点早已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被悄然取代,留下的那些和关于青春的秘密,似乎只有其中人在回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的一句话,后半句更加印证了来自文字的魅力。那些来自书中的悲欢喜乐,经过作家的笔写出来,就如同把把世间冷暖写到了字里行间,读起来五味杂陈。
八篇青春故事,八中种鲜活的少年人生,每一种都似乎把读者带入往日的记忆里,怀念起自己的青春来。记得在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叫做《无声仿有声》,讲述的是一个刚刚失去妈妈的孩子因为读到了作家张洁的作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而决定写信一诉衷肠。她认真地写每一段书信,却迟迟得不到回音,哦,不对,是只得到过一封回信,不过或许是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点,她一封又一封的持续不断得写着。可以说,给张洁写信成了她唯一的心灵慰籍,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原来世界上有无数个“张洁”,而收到自己那些信的那个人一直默默听她讲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不可置疑,原来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这样的温情,才能滋润着那个孩子健康成长,相信不管是谁,在经历过这样的“少年荒唐事”后,也终究会牢牢记住。在这些故事里,有爱情,有亲情,有梦想,有青春,也有你我的影子在其中。
虽然有一天我们或许会成为平凡的大人,但是别忘了我们的少年时代一样可以闪闪发光,只是莫忘了当初的那份柔情与勇气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