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的城市政治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9: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的城市政治的读后感10篇

  《美国的城市政治》是一本由[美]丹尼斯·R.贾德 / 托德·斯旺斯特罗姆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城市政治》读后感(一):有趣又靠谱的美国城市史

  有趣又靠谱的美国城市史——读《美国的城市政治》

  文/凡悦颜

  美国的历史相当短暂,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却是相当迅猛,经济方面也是可圈可点,但相比中日等国家,他们在民族团结方面却比较弱。提到美国,总给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党派之争、种族排斥等新闻屡见不鲜,除了所谓人类“自私的基因”之外,想必与其历史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引进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则对美国城市史做了相关探讨,较系统地梳理了城市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政治变革与分化所带来的影响。全书分“美国城市政治的起源:前100年”、“20世纪的城市危机”和“分裂的大都市”三部分共十五章内容,大体上以时间为行文顺序,从较浅显明了的主题逐层细化深入、环环相扣,并用大量精准的数据和表格提供佐证,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兼顾趣味性,用来入门是非常适合的。

  城市,既要完成经济增长的目标,又要调和集团的竞争。全书的两位作者围绕城市这两大“职能”展开讨论,借此抽丝剥茧,让读者看清美国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

  利益的依存与冲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关注点。首先是随着19世纪后半期移民大潮而出现的机器政党,他们由少数民族选民和擅长动员追随者的新一代政客组成,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纪律性,成员在里面的等级逐层上升,并且同机器一样听指挥,协同完成一系列任务。他们的出现为被排除在选民之外的族裔开辟了道路,帮移民更好的融入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机器政党为重塑美国城市出了一份力,城市获得了平等的代表议席。

  其次是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两派之争。他们最初因为大、小政府的意见不同而各分战营,其选民基础在南北方与收入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各自利益的变化,两党也一直进行着分化与重组,直到近些年达到政治上的动态平衡。尤其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除了部分黑人加大了对民主党的支持以外,公共工程和救助措施使广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收益,因此也让这部分人成了民主党的支持者。而如今看来,虽然两党轮流执政,但其在原则与利益上的分歧却越来越少,所谓唇亡齿寒,从根本上说来,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还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整体经济向前发展,利益冲突总不至太大。

  而后是城郊分离、住宅区隔离与社区隔离化。种族与族裔隔离是住宅区隔离的根源,就连同在郊区,白人和有色人种的住宅区也不在一起。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外,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财富差异也比较大。美国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强者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强弱者之间的差异也势必将越来越大,私人化社区的目标是创建同质的环境,每个社区都在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努力着。

  伴着郊区的兴起、大都市分裂、中心商业区的沉浮,美国城市也在空间与经济重组中跌宕前行。城市的出现与运行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通过提问、论证和结论一系列完整的逻辑链条让美国的城市史明朗起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城市的发展既主动又被动,主动采取一系列变革去平衡经济增长与民主治理的同时,也要随着社会不定时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就像种族冲突与合作是塑造城市政治的强大力量,也会是城市发展中始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反复性,《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注重其时事性和关联性,将城市与政府、个人与社区等处的互相牵制与平衡体现出来,他们之间有为共同利益而产生的情感依赖,也有着为各自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城市正是在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前进。作者通过很多案例分析政治变化中的那些繁荣与落幕,也让读者思考其背后的偶然与必然,而后在看待其他问题时也能够举一反三。

  《美国的城市政治》读后感(二):几处体会

  美国城市内部的dynamics与中国城市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元素,譬如种族政治与社区自治,所以不能拿来主义。

  美国的城市-郊区的使用和文化上的区分,在世界上不常见。郊区/社区有自治权——美国人喜欢分裂的治理,这与他们的小政府理念同向。

  书中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描写了城市政治的转向: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种族隔离不再以主要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下,但城市仍因为种族-文化-财富差异而呈现分裂状态。

  60s民权运动时少数族裔进入城市政治场,伴随着合作和折中主义;而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城市领导人white again,也在政治经济上保守起来。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在开放/封闭上的选择过程将描述未来的城市政治。

  创造性阶级(creative class,richard florida)将在多大程度上主宰未来城市景观的变化?与消费社会的理论有多大的契合度?

  教科书,文学性不强,后来知道在小标题上做段落小结,效率提升不少。

  《美国的城市政治》读后感(三):美国的城市政治

  美国的城市政治三大主题:经济增长、治理挑战、分裂大都市。

  第一部分,起源(前100年)

  1.城市起源

  1789年建国时,仅五个城市人口超过1万。

  1920年城市化率超过50%。

  五大城市增长迅猛。

  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

  2.机器政党

  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工业城市出现了朋友邻居或地方追随者式的政治,政客们通过熟人关系进入政界,不少比例是酒吧老板。

  分区和分队长是机器政党的基础,普通分区为400-600选民。结构如图。

  机器政党的特点:权利集中,腐败贿赂盛行。帮助移民融入当地。

  多数机器政党由爱尔兰人控制。

  3. 改革运动

  改革者的目标是解散机器政党,但是收效甚微。

  机器政党的消亡主要源于:机器政党无法适应人口变化,尤其是爱尔兰移民数量急转直下。二是因为移民加入中产者的行列,机器政党的蝇头小利不再有吸引力。

  4.城市选民与民主党多数派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后,城市工人群体逐渐成为民主党的支柱。

  禁酒运动是针对移民及其文化价值观而发起。新移民大多信仰天主教,且和饮酒联系在一起。信仰新教的中产阶级担心天主教移民,发起禁酒运动,右翼组织,3k党。

  严重的排外情绪,1921年《紧急限额法案》,1924年《国际法案》限制少数族裔移民。排斥中国移民。

  大萧条是美国政治的转折点,民主党保护城市少数族裔,城市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增强。

  新政的城市方案,推进公共住房。

  第二部分 20世纪的城市危机

  1.城市郊区分离

  二十世纪的两大人口迁移。一是富人和中产迁出城市到郊区,二是南方黑人迁移到城市。

大都市区很人占比大都市区区人口增长1900-1940

  郊区化四阶段:

  浪漫的郊区理想1815-1918,浪漫田园生活。

  汽车郊区1918-1945

  城郊住宅区1946-1970年代

2004年度拥有移民最多的7个大都市区

  2.国家政策与城郊分离

  高速公路导致城市衰落。

  地方政府对城市重建的影响

  公共住房的问题:隔离、选址、质量低下。

  1934年《全国住房法案》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贷款担保公司。

  《美国的城市政治》读后感(四):透过美国城市政治看民主——《美国城市政治》有感

  lue编辑

  关于民主这个话题,相信很多人们都会讲中国的民主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进行对比,并由此对比得出美国民主的优越性。虽然这样的对比看起来是荒谬的,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此乐此不疲。美国的民主真的就是那么美好吗?为什么中国国内的城市建设效率能够远远超过美国,为什么以包容性著称的美国却屡屡爆出移民问题呢?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针对美国的民主方面,2016年 中信出版社就出版了一部名为《民主的不满》的学术书籍,对于美国民主的诞生的历史从哲学方面进行了论证。对于美国的孤立主义的根源进行了探讨,但是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探讨与民主有关的一个重要地域,那就是美国的城市政治方面。而在另一本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财新传媒编辑部编著的《世界期待一个怎样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美国随着特朗普的上台,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趋于保守,其移民政策也开始逐渐收缩口子,在城市基建方面也开始由大刀阔斧前进的迹象。但是这一切的实现其实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这个问号在这本书中我们是不能够找到答案的(因为本书的主要着眼点还是中国的国际发展)。

  今天带来的这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出版,有着伊利诺伊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和大城市研究所研究员身份的丹尼斯•R.贾德和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托德•斯旺斯特罗姆编著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则对美国的城市政治这个很多人不太熟悉的话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诠释。

  全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五个章节,分别从:美国城市政治的起源、城市危机和大都市分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字展开大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这个时间流逝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实美国的城市最开始也是不存在的,最开始的社会构成还是以农村牧场为主。城市的出现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1789年美国宪法生效时,美国国内能够称得上城市的,人口达到1万的,仅有5个。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最开始乃至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农场主也就是农村人的人口是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政治可以说在这个时期还是非常孱弱的。这种孱弱不仅仅表现在人口数量上,更表现在政治层面:“农村精英们牢牢地控制着州政党的预选会议,掌握州长、众议员、参议员和总统的提名……城市代表的名额不足造成州议会、州长办公室、国会和白宫对城市问题的态度冷淡”。这些都可以看出早期的城市生活在和农村相比是有很多天然和人为的困难需要去克服。

  而这种城市政治为什么能够与美国的民主搭上线,沾上边。这就是因为美国的早起城市人口的构成主要是后期的移民构成,而农村精英们代表的是早起移民团体的利益,新移民的不断加入势必要求在经济上,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权益。这就形成了冲突,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政府在移民政策的制定的态度的复杂多变性。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将美国的城市发展以及美国的城市政治与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做对比了解。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城市政治,即使在机器政党的统治时期,美国的城市政治也是各自为战,不是统一的联合体,这和美国的联邦制体制有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相比美国的同阶段其实少了很多血腥暴力的一面,少了很多不公平的一面。

  比较有趣的是,国内对于城市的看法和美国人民对于城市的看法也是大有区别的。在美国,美国人习惯将事物一分为二:城市/郊区、黑人/白人、聚居区/住宅区、穷人/富人,这种惯性思维总是将城市笼罩在阴暗的一面。从这种观点视角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大众对于移民是有着一种排斥的态度。而对待移民的态度本身也可以看出美国民主的一种缺陷。

  当然这里仅就移民和民主的角度来一窥本书,其实本书的重点内容——城市和城市政治在这里还没有重点进行介绍。对于美国城市政治有相关研究,想探讨美国的政治特色,看透移民政策的本质,本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帮助和启发。

  《美国的城市政治》读后感(五):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城市是什么?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卫,一般会用城墙等围起来,《管子·度地》中称“内为之城,外为之廓”;而“市”的主要功能是交易,亦即所谓“日中为市”。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既应该是一种定义上的深化,更具有内在品质的丰富。比如在社会学意义上,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如人口相对比较多、密集居住、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组织形式等——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可以被视为家庭或者社区的扩大化、复杂化的产物。以这个定义来观察美国的城市,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相似性。当然,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具备阶段性,甚至还难免会经历某种程度上的反复。

  从建国到现在,美国的历史不过200余年,但城市的发展却可以也能够成为一个标本。其中的关键性就在于,从一开始,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是在“一张白纸”上建立起来的;城市的发展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移民们从欧洲大陆来到“新大陆”,待到城市的雏形形成之后,必然会有治理的要求与规范。相比较旧大陆的种种弊端,新大陆上的城市对此当然会尽力避免;然而也必然会经历一个发展、纠正的过程。一方面,美国的城市发展也是伴随着美国版图的扩张以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另一方面,移民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的诉求影响力也非常巨大。对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和大城市研究所研究员丹尼斯·R.贾德和华盛顿大学政治科学系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托德·斯旺斯特罗姆合著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既追溯了从1789年建国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100多年美国城市的发展历史——可谓之美国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古典”时期,又呈现了20世纪城市政治的发展轨迹——城市的功能具备之后,现代意义上的治理随之提上日程,但更为集中的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浪潮进一步席卷以及蔓延的趋势下城市政治的新的发展变化特点。对比美国城市政治的发展,可以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在《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中,丹尼斯·R.贾德和托德·斯旺斯特罗姆两位作者认为,从国家建立直到如今,自由市场和民主治理的传统始终是美国文化的两个支柱——城市的发展,亦体现了这样的浓厚传统以及影响力。城市的形成、功能及作用发挥,以及城市居民的诉求,决定了城市不仅要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繁荣的目标——显然,这是首要的——又肩负着对当地社会中的不同竞争团体进行协调的任务,而且必须维持经济发展与竞争团体协调两者之间的平衡。这个过程既对城市的发展趋势有着明确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到底会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模板,“今天”——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城市发展——显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毕竟,城市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以及规律,很多时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样可以证明,作为城市的元素之一的“人”,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效果必然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以美国城市政治的发展来观察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可以看得出来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当年的美国城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分化趋势,即大的集中的城市分化为若干个独立的直辖区以及其他政府单位,这些部分又拼接成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而在中国,从乡镇、县城到地级市,再到如北上广深之类的大城市,城市的发展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区别大概只在于规模。与美国的城市发展相比较,更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发展程度远远留念在量的程度上,对城市定位、功能、作用的探索显然还有很多不足。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城市发展也与过去相比有了某种变化,即移民的作用在显著增强,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城市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定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也许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甚至模板——因为总要与该国、该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无论如何,中外、古今城市的发展、变化的趋势总是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是各种因素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必须以人为本,“人”这个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会更显著一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依然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的城市政治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