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29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精选10篇

  《披着羊皮的狼》是一本由乔治.K.西蒙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一):争斗其实从未远离你

  争斗,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词。可小到两个孩子玩具,大到地区冲突国家战争,斗争从未远离。

  其实,斗争本身是无害的,只要公平合理。可总是有人外表极具魅力,暗地里却用狡猾、卑劣的手段获取所需,甚至不惜操控他人。处于操控之中的你,要么是毫无察觉,要么是感到了什么却在犹豫,最终的结果都是成为攻击人格受害者。为了摆脱受摆布的地位,你不仅需要熟悉操控者的特点,他们控制他人的策略,还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

  《披着羊皮的狼》讲得就是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阅读时可以先跳过开头对于人格类型的探讨,读一读那些发生家庭中,职场上的小故事,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作者本意。在对控制型人格的本质表现认识之后,第二部分的应对策略会为困境解决提供方案。哪些人是在假装无辜,扮演受害者,哪些人在用愤怒恐吓,实施诱惑。这些都能在本书中得到答案

  当你读完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是在刻意渲染人性阴暗。只是,为了在这个尚不完美世界中,以适合的方式生存,教育下一代,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行为。克服不足创伤,获得完整生活,这才是生命意义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二):假神经症的性格障碍者——隐性-攻击者

  “斗争本无所谓错误或者有害,是为人本能。但人若不能约束和掌控自己的本能,人性中的恶便由此产生。”乔治•K•西蒙如是说。

  由此,西蒙教授引入了神经症患者和性格障碍者这两个概念,这是让从前对心理学涉猎不深的我所感到惊讶的。神经症,如书中所言,是具有care别人能力的人,具有责任感,同理心;而性格障碍者,他们没有“同理心”这个概念,其一切行为都是受到原始欲望的驱使,他们如何想,就如何去做。我的惊讶之处在于,西蒙教授的观点在于,人,在内心深处并非都是善良的(可能最初的时候是),即“每个人并非都是神经质的”还有许多性格障碍者,衡量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单纯的从大多数人具有的神经症的方面考虑,而这也就是大多数人难以分辨隐性-攻击者的原因,因为大多数隐性-攻击者都是性格障碍者,“他们的攻击并没有原因。他们只是想赢。”

  不仅如此,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看出,这书中满篇都写着“虚伪”二字。隐性-攻击者虽然都是性格障碍者——冷漠自私良心缺失,但他们清楚明白,神经症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知道,只有做出神经症的样子,把毫无良心的自己隐藏在或优雅迷人或蔼可亲或楚楚可怜面具之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利用受害者的弱点,他们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这个目的是什么,都关乎“赢”或者,只是想“赢”。即,隐性-攻击并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隐性-攻击者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目的,该如何去做,这是最让人感到惊悚的。

  对于隐性-攻击者想赢的目的,我觉得自己是有所体会的。或言,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回想起曾经接触过的让人感到浑身不舒服的几个人来,觉得他们,可能具有隐性-攻击的倾向。D总是想向对方输入自己的价值观无论对方是否接受,无论ta的价值观是否真的正确,ta总是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错误的。“你错了”“不是这样的”“我说的才是正确的”“我只是想帮助你接受这个观点”是ta的口头禅,在被人指出明显错误之后死不承认“不,是你错了”“是这样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与ta相处时我会感到很不舒服。现在看来,ta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斗争,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正是西蒙所提到的攻击者都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倾向)、否认(不承认自己错了)、厌恶输渴望赢。

  而隐性-攻击型的人格是如何养成的呢,书中给出的解答“在孩童时期习得”,即他们只懂攻击,不知控制,并且从不盲目攻击,而是理智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受害者浑然不觉。书中写道“当控制型孩子不断按下父母愧疚感的触发按钮时,他们很容易忘记发生了什么,操控者通常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而如果孩子最初的隐性-攻击行为未能被及时发现与纠正,不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走向畸形,孩子的人格发育也将受到影响——他在隐性-攻击行为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会寻求更多的隐性-攻击行为来满足自身需求,即“赢”。警惕与纠正孩子表现出来的隐性-攻击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西蒙教授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攻击你,关注他的行为,而不是意图。”即使把攻击的理由说的冠冕堂皇,如果行为本身就已经越界,那么毋庸置疑,ta是一个隐性-攻击者。

  “这是一个满是操控者的世界。”书的开头如是说。而大多数神经症患者如我们,既然不能避免与性格障碍患者的接触,能做的就只有明智识破他们,避免遭受控制,或者,在被控制之后能够努力脱身。仅此而已。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三):各自安好,放弃不该有的幻想

  “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不幸的原因在于持续徒劳地试图理解、应对和控制操控者的行为。”我滴麻麻就是一位拥有极强控制型人格的大妈,她的套路就是站在一种所谓的制高点上不停地羞辱我,利用羞耻感来让我屈服。今年8月份,当她再次利用这种方式对我进行多方位的羞辱时,我在她面前狠狠地扇了自己无数个巴掌,大哭着告诉她:“我就是不要脸,我就是没自尊,我就是下贱!但我以后再也不会听你的任何话!"然后她就傻眼了,她擦擦泪也不哭也不闹了,因为套路无效了。很庆幸我在25岁的时候从她的羞辱中走出来了一点,我再也不会怀疑自己的直觉,虽然她是我妈,但她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私又狠心的人,且非常善于用”爱“来包装她一切攻击性的目的,但她是她,她的生活与我无关,意识到这些后,我的心态就很坦然日子舒畅多啦!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四):只是一点想到的话

  其实有点借着书评写几句没啥营养的随想的意思

  读这本书是因为在某处看到了推荐,因为已经对这种畅销书的写法大概了解了,自己又不是十分喜欢这种写法,并不是非常想看,不过因为推荐处与自己对题材兴趣,还是推动自己看了这本书。

  关于畅销书,越发感觉有一种套路式的写法,那就是讲小故事,故事是生动易懂的,道理基本都在故事中,作为一种叙事而存在。我并不很喜欢这种方式,然而也说不上反对。这种形式自然主要是为了“畅销”而服务的,大家都喜欢看看故事,顺便明白点道理。其缺陷在于论证逻辑危险,大部分论据都是以一种主观小说口吻出现的,所谓“主观”,意思就是一旦作者选择了叙事基调,你基本上只能选择信与不信,无法做更多的深入思辨。书中道理的准确性也基本上依赖作者本身德行保障,这本书是消化了成书时的坚实研究,形成观点?还是被任意发挥,加入了很多虚妄的情感?其实是无从得知。具体到本书,我只能说是相信它吧。

  关于控制行为,自己是早已知道控制的无处不在,也不会再因为发现这一点而惊讶,广义的控制不会也不应该消亡。有一些像抑郁一样,从消灭转为共存的意思。新的感想(或疑惑)是,关于控制行为的理论,有多少是具有时代性的?有多少模型论的意味?一定是会有一部分模型假设韵味,想到这一点的意义是不是在于帮助自己摆脱对控制行为的善恶仇恨呢?也许吧,不知道。的确我是容易因为控制行为的存在让自己十分低落、不知如何防御,而又比较痛恨。

  关于对自己的反省,也许我需要注意一点被动攻击的存在。也许是什么凝视什么深渊什么变成的事,也许是我过度思虑。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五):最怕的就是长着一张无公害的脸 却在背后捅刀子的渣渣儿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一张无害的脸,展露给外人的是纯真无知形象,总是表现得很谦虚,尽最大的努力去避免暴露自己,在一开始,会给人一种可以信赖、没有缺点的感觉。但他们的内心却是自大偏执喜爱猜疑,认为自己被低估、被忽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内部的需求和期望并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是控制型人格者。

  当我们说起“控制型人格”时,这个词往往和外向、狂妄、自负、冲动这样的形象特质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很多人会披着羊皮的外衣,掩饰自己的攻击性,甚至展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极具魅力的外在形象。他们会用狡猾卑劣的手段获得所需,操控别人的反应,还能将自己的攻击意图隐藏得天衣无缝。因此,这类人又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

  控制型人格的影响范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大多数人都至少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听说有人正设法利用或“欺骗”他人,直到他们的真实面目被揭穿。比如,主管声称会支持你的工作实际上却阻挠你获得成功的一切机会同事悄悄地破坏你在老板那里获得的青睐;伴侣自称爱护你、关心你,却好像也在控制你;孩子似乎总是知道为了如愿以偿该怎么操控你。无论操控者是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都会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表面上迷人和蔼,私底下精明无情。他们以狡猾和微妙的方式利用你的弱点,使用聪明技巧来占你的便宜。他们是那种会不遗余力地争取想要的一切,却又竭尽全力隐藏自己的意图的人。

  也许接下来描述场景听起来会很熟悉:丈夫坚持女儿所有的学科都要拿到A,这让妻子生气,但她又怀疑自己的愤怒是否合理。当她说考虑到女儿的能力水平与他提出的成绩期望可能不合理时,他回击道:“任何合格的父母不都希望孩子好好表现,取得成功吗?”这让她感觉反而是自己在无理取闹事实上,每次夫妻两人就某些问题争辩时,不管结果为何,她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坏人。女儿最近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当她建议最好寻求家庭咨询时,丈夫反驳道:“你是说我有精神病吗?”这让她后悔提出这一话题。每次她都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总是屈服于他。有时候,她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觉得他是一个自私、苛责、令人生畏、有极强控制欲的人。但是,他又是那样一个忠诚的丈夫、称职的持家者、受人尊敬的社区成员。不管怎样,她都不应该怨恨他。但是,她还是忍不住抱怨了。然后呢,她总是怀疑是否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一位母亲拼命想理解女儿的行为,她认为一个年轻女孩除非在极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和可能抑郁的情况下,才会威胁离家出走,说出“每个人都恨我”“我希望我从未出生”这样的话。一方面,她眼里的女儿还是小时候那个未能如愿,就屏住呼吸直到脸色发青或大喊大闹的小女孩。毕竟,女儿仅在受到规则约束或试图想要得到什么时才会这样说、这样做。另一方面,她也有些犹疑,担心 “如果女儿说的就是她的真实想法怎么办?”“如果我真的做了伤害女儿的事,我又没有意识到该怎么办?”她讨厌被女儿用威胁和情感牌左右的感觉,但又不能让女儿冒险受到可能的伤害——她能吗?毕竟,孩子们只有在真的感到不安或威胁时才会这样——应该是吧?

  在初期阶段,受害者都不相信“直觉”,在不知不觉中沦为防守状态,但是他们会清晰地感到那个处于攻击地位的人就是操控者。一方面,他们感到别人试图战胜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又没有找到任何的客观证据支持他们的直觉。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精神错乱了才会这样想。

  他们并没精神错乱。事实是,人们总是处于斗争状态,而控制型的人是以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的方式在斗争。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当你被操控,别人很有可能正在与你争夺地位、优势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轻易察觉这一切。

  为什么受害者深陷操控关系,还很难看现状?其实控制型人格者最擅长的就是蒙蔽他人:

  他们的攻击性是不明显的。我们可能会在直觉上感受到他们试图压制自己,获得权力,还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威胁。但因为不能指明他们攻击自己的清晰而客观的证据,我们很难证实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正确的。

  他们频繁使用的策略都是强有力的、具有欺骗性的,我们很难识别他们的狡猾伎俩。操控者将自己伪装成心疼的、关怀的、呵护的或任何样子,反正就是不像要利用我们来获利的样子。他们的解释总是足以让对方怀疑是自己滥用了直觉和预感,他们的策略不仅让人难以清醒客观地认识到操控者正在努力控制他们,同时还会让自己无意识地处于防守状态。所有这些使得操控策略轻而易举地发挥出显著心理效应。当情绪上感到不安时,你会很难清晰地思考,所以更不可能识别他们真正使用的战术。

  所有人都有弱点,都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聪明的操控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有时候,我们熟知这些弱点,也知道别人会用它来对付自己。例如,我听到有的父母说:“是的,我知道我有一个内疚感的触发按钮。”当控制型的孩子不断按下这个按钮时,他们很容易忘记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有时我们不知道我们最大的弱点是什么,操控者通常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他们知道利用我们哪一点、什么时候利用、怎么有效利用。缺乏自我认识可能会让我们处于轻易被利用的境地。

  直觉告诉我们,操控者真的很喜欢挑战我们被灌输的关于人性的那些认识。心理学使我们倾向于把人看成有问题的人,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恐惧、缺乏安全感或“心理有点问题”。所以,直觉告诫我们要如何去对付一个残忍的罪犯时,理性却在劝导我们罪犯的“内心”一定是害怕的、受伤的、自我怀疑的。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一般都讨厌把自己看成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人,我们会谨慎地使用严厉或负面的评价来判断别人。我们要相信他们的无辜,相信他们没有恶意。因为不敢相信直觉告诉我们的控制型人格的特征,我们更倾向于怀疑和责备自己。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六):只愿你余生安好,再也不见

  披着羊皮的狼,温柔无害的外表下藏匿着伤人的利器,你不知道ta何时会呲着獠牙扑上来给你一口。 乔治.k.西蒙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他所著作的《披着羊皮的狼》讲述了控制型人格,给这种人格的定义是坚定且狡猾,为了赢能够采取各种手段而又掩藏自己的真面目。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与控制型人格共同生活,会引发抑郁、焦躁、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而我,曾经就经历过,虽然我到现在才知道她是属于控制型人格。 我曾一度认为自己会得抑郁(也许在别人眼里会认为我矫情,怎么就这么容易就会抑郁了呢?),如果我继续留在沿海城市的话,如果我没有离开她身边的话。 大学考研复试被刷下来,还没有来得及排遣自己压抑失望苦闷的心态就立马开始外地工作(公司与学校签有合作合同)…她比我早实习一年,本想着可以在她的怀抱里感受一下爱的关怀,走出心里的那点阴影,共同携手过得潇潇洒洒,坐卧来浮云,走马去观花……但是,但是,但是,尽管我们两个在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同一个房间,我和她在一起她对我的态度很明显的感觉:我是电视里面的人,她是电视外面的——她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观众,一个围观者。她对我的生活不存在什么关注,只有在她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开口。 我到新公司的第二个月,第一次我没有答应帮她上带一下业务(之前她开口我都会答应——对了,我是顺从型人格),中午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她毫无征兆直接说我“忘恩负义”,当时听到这句话眼泪没绷住直接掉下来,饭都没有吃就逃跑了(一是她觉得我是因为她才来这个公司工作的,二是她给我介绍了一个业务——这是“恩”,而我不给她带业务就是没义气,按照她的话来说,她不是不帮我带业务,而是怪我自己业务少她想帮我带也没得带)。后来,她吃完午饭回来之后没有张口再提这件事,之后我也当做没有发生过。 在公司里,她对别人和对我的态度是不平等的(按照她的话我俩这么熟,大学四年加上工作一年,不用玩虚的),对别人总是谦谦有礼,对我大多是以通知方式。次数多了以后自己都感到跟她在一起伤自尊,何必呢。很多时候都说一起约好一起回去,最后我都会被心冷的直接走回去,夜里十点压马路,路上调整自己的心情。还有一次我声带开刀做完手术医生说尽量不要说话,当天晚上因为我不同意一点琐事就跟我吵架,不达目的不罢休。 还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她送了我一个包,然后圣诞节时候去商场给现在弟弟买生日礼物,她看中了一个毛绒鳄鱼,我想从唯品会买,她拒绝,并告诉我她从唯品会上给我买的包花了将近两百(对不起,我记性不好但记得那是淘宝的包装盒)。我并不在意她送我的是什么,至少她还记得我生日还给我送礼物,但没有必要骗我,真的。 跟她在一起的这一年里,我的心情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每次晚上十点下班后我都需要一个人散步去平复一下心情,每一天对于我来说不是新的一天,只是重复的一天,我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美有自信,越来越像一只蜗牛只想躲在壳里。也许我不够成熟,想的事情太少,也许是因为我心里还是有些娇气,在我需要朋友安慰陪伴开解的时候我没有从她那里感受不到一点的感动,并不她没有对我好过,肯定是有好过的,只是那一点点甜早就被那些的苦淹没了,我记不起,我只记得她是怎么让我受的委屈,只记得怎么让我对她的那颗心冷下来,只记得那些我一回忆就会掉眼泪的事。 我还记得我让她唯一一次哭的时候,是她在大学过第一个生日的那一天,我在前一天晚上买好礼物然后第二天托学长给她打电话说有快递,而我暗自偷笑窝在床上假装睡觉等着她开心的表情,当时她都激动的掩饰不住眼泪直接来我们寝室找我,那个时候的我在想,这么容易感动的丫头以后我一定要跟她一起好好的……多么美好的回忆~噢,还有一个,我长智齿脸肿发烧的时候你拖着我去逛街,各种拍照,蠢蠢的,回来体温更高了…… 后来我辞职了,我觉得我的生活有问题,我的心里有问题,是时候走了,必须走了。走之前我和她一起去吃了饭,她笑眯眯地说以后常联系,我冲她笑了,再见。 我也不知道我们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也许就像这本书说的,你是隐形—攻击者,而我是顺从者,我软弱了那么久,也该解放了。 过去和你的记忆我都不会再打开了,以后互不打扰了吧。 只愿你余生安好 再 也 不 见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七):狼和羊的转变

  这本狼之前,看过了《非暴力沟通》和《冷暴力》。

  看前两本书的时候,已经很有感觉了。觉得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人时时都在做暴力沟通,有时候也会用冷暴力。

  再看《披着羊皮的狼》,分析到狼所使用的那些伎俩,在家庭中、职场中、社会中经常见到,自己有时候读到某个细节也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个想要控制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原来我曾经被实施过,甚至我自己也实施过。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纷繁多变的世界上,一直有三个心理问题在不停寻求答案,我是怎么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延伸开来,大概就是我需要是什么样才能在这个是什么样的世界上生存,才能获得所需、所想、所欲的一切资源,才能活的像个样儿。

  带着这个问题,可能就像《狼》书里说的,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代表了两种极端基本人格(顺从型人格和攻击型人格),顺从型人格或者叫神经症人格过去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它是文明教化的结果,人们主要通过性和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痛苦和折磨(弗洛伊德),文明社会又谴责随意的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人们将社会禁忌内化,从野蛮中进化,神经症是自我克制付出的代价。因此神经症人格的人对于应对和保障自己的基本需求极度的迟疑和焦虑,内心的焦虑源自本能区里和良心谴责之间的冲突。

  相反,攻击型人格倾向于向一切潜在的冲突宣战。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在于“赢”, 并为此全力以赴。他们奋力客服困难和挫折,扫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野心勃勃地追求权力,并且完全地、恣意地试用权利。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力求登上巅峰和掌控一切。不管他们对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有充分信心,他们都会嫉妒的自信,不受情绪的影响。

  在如今宽松的社会氛围里,个体的神经症严重到需要治疗的程度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了。有着适度神经症的人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了。

  在文明社会里,性格障碍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性格障碍者不为良心谴责所累,狂热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视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若是让自己痛苦就是神经症,若是让人人都痛苦就是性格障碍,在诸多人格类型中,顺从型人格大多是神经症型人格,而攻击型人格则多是性格障碍。

  社会的大背景,越来越推崇成功,而且最好是一夜成名、一举暴富,我们在生活中也看到很多再这样主流舆论下不知所措的人,到底在顺从型和攻击型这两个极端之间,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时候也能和周围的人和平共处,这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这本书带个我的思考。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八):死的那个是狗

  以往我总是会在被欺骗和背叛之后,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这样对待我的目的,或者还是我的不足。总是在万丈深渊,恶性循环里垂死挣扎。我反复的尝试原谅,谅解,等待改变。哦不,确切的说我从来不会在伤痕累累后指责于谁的错,生怕错怪了那些我自认为性本善的人。反而是不断的自责。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我又累又愧疚还迷茫。因为实在是无法明白他们对‘地位’的追求和‘赢’的意义,却天真的归咎于自己的不完美。真是讽刺,‘有罪的人安然自得,无罪的人不断自责’。可怕的是,我时常感到痛苦不安,却没办法直面承认,因为我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反而会更加痛苦不堪。

  既然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的我会去万丈深渊,那我何必不坚定‘对峙’,也许那样我会如释重负。可是我发现每一次我不后退,前面就是会慢慢陷入泥潭。我感到了更加深刻的愧疚,就像‘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的荒野,火光闪烁,来势凶猛,但经过半小时的沉默和反击。深感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人又被人嫉妒的处境的悲凉时,我内心的这片荒地,便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黑色的焦土’。无奈的我又开始反复审视自己,开始自我认知。我开始看更多书,就像对这本书的发现。

  也许我还做不到书上说的那样,然后得到救赎。所以我总是对这些让我受伤的攻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我从中拾取那一丝的自信,这至少不会让我在只是深渊和泥潭里蹒跚。

  看完书一大半之后,我的疑惑也被提到了,为什么需要改变的是我?知错就改的改吗?还是错了吗?伤痕累累后,我开始相信他们的自私和冷酷,可是能有什么办法呢,多的不过是自责里夹带的咒骂,抑郁里的长叹。后面我明白了,既然‘赢’让他们如痴如醉,又怎么会羞愧,他们不接受改变,又会妨碍到我什么呢。这样的人对我来说就像他们追求的‘赢’一样,无关痛痒不堪一击。我要改变的只是让自己看清并且义无反顾追求我的‘赢’,这样的地方这些伤害和背叛,利益和理由是不用存在的。就像是...

  两个房间一个写着‘无罪’一个写着‘有罪’,我绝对还是会去‘有罪’的那间,永远听不到他们在旁边那间侃侃而谈,而我会在这边孤独自怜,然后望着窗外刚好的天。

  ‘我能够清楚地分辨罪犯和他的罪孽,我可以真诚的宽恕前者,而对后者无比憎恨’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九):慧眼识人,自信待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安利了一本心理学书籍,书名叫《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书名很形象,不过说起控制型人格,在不知道具体定义的时候,脑海里不自觉的浮现出一些人的样貌来对号入座。为了映证我的猜测,于是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全书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控制型人格的本质和独特表现,即告诉你什么是控制型人格,如何识别具有控制型人格的人;第二部分是有效应对控制型人格的策略,即告诉你该怎么对付具有控制型人格的人,或者说与此类人该如何相处。13万字的小书整体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写作手法以案例切入,通过案例中人物心理描写和外在表现引出作者所要概括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容易去理解。

  “斗争本能是生存本能的近亲”,生而为人,无论生存环境和个人境遇好坏,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生存和发展这两个永恒的命题。生存是基础,发展是必然,正如整个心理学其实就是人的发展心理学。既然要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竞争,或者用一个更形象的词那就是斗争,这是每个人贯穿整个人生阶段,一直在做的事。为了获取正当或不正当的利益,为了一个高尚或邪恶的目的,每个人都需要去斗争,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与人的交往也是“斗争”。所以说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吃饭睡觉是一样普遍正常的事。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就必然要经历“斗争”,所以出家人讲求“与世无争”,那也是真正“舍得”和“放下”的得道高僧可能达到的理想境界吧。说了这么多铺垫,无非是想引出我对书中比较有感觉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掌控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才是人性中恶的来源”。

  作者列举了两种最基本的斗争类型:显性-攻击和隐性-攻击,并对隐性-攻击行为做了基本的解释:一个人为了实现“赢”的目标,为所欲为,支配或控制他人,而且用了微妙的、卑劣的、欺骗性的方式来掩饰他的真实意图,这种行为就属于隐性-攻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阐释了5钟攻击型人格类型,并对神经症人格与性格障碍进行了科学区分,即“一个人若是让自己痛苦就是神经症,一个人若是让人人都痛苦那就是性格障碍”,这个解释特别形象。作者在对一些必要的心理学概念进行解释铺垫后正式进入了本书的正题,首先他对隐性-攻击性人格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分解剖析,对每一类型都用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阐释;接着,他对控制型人格所用的各种欺骗和操纵策略进行了介绍,足足有19种之多;最后作者提出了与控制型人格和谐共处的原则和14种应对策略。

  这本书的优点很突出,非常鲜明地让读者了解到控制型人格的各种做法,读者很容易将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曾经遇到的人对号入座,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也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因为直击人心。但同时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这类人、这类行为,被控制、被操纵的人到底该如何应对,有什么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的其实不够详细和具体,实操性不强。这点从本书的章节分布就可见一斑,总共十章,只有最后一章介绍应对策略,前九章都是在摆事实和讲问题,所以不免有头重脚轻之感。可能也是因为案例都在前面描述了,所以前面的篇幅会显得过长,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那么多案例那么多人名,在讲策略时直接引用人名,我真的不记得是哪个案例的谁谁谁,经常还得翻回去对应。所以希望作者在今后的改版中对这两个问题可以进行优化调整吧。

  看完全书后自己一直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隐性-攻击一定是恶的么?形式恶代表意图或者整体就都是恶?如果不能从形式来判断,那书中教我们应对的此类斗争方式很明显就是恶的代言。2. 那什么是好的攻击或者说斗争方式呢?显性-攻击就是好的么?隐性-攻击就一定是不好的行为方式?

  最后回到开始读书前的猜测,我得承认我之前对号入座的人确实就是这类控制型人格的典型代表。怎么办呢?唯有慧眼识人和自信待人吧,前者让自己看清状况不要被骗,后者让自己加强自我认知,不要吃亏。希望我们都可以摆脱控制,掌控自己的人生。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十):不要被控制型人格虐成渣了都还不知道!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气愤!

  每读一页,我都感觉心中的怒火上又浇了一桶油。用爱的名义来控制,是如此恶劣卑劣的伎俩!

  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

  女孩丽萨又做噩梦了,她原本是一个优等生,但她越来越易怒、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差。虽然她妈妈已经多次提醒丽莎说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可是她的父亲认为学习成绩下降比丽萨的情绪问题更严重。父亲不但竭力说服母亲,并不断以关心女儿的名义采取了各种提高成绩的方法——他安排女儿去更好的学校学习、让女儿做学习能力诊断、为丽萨购买新电脑并配套了顶尖的学习教程。

  父亲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丽萨全A的成绩单!

  这是一个多么自私的父亲啊,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知道止步、让步、退步,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连自己的女儿也不放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见得太多了,多少孩子被父母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多少员工被老板逼着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都是优美言辞下控制的卑鄙手段!

  多留个心眼,不要被控制型人格虐成渣了都还不知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