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9: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10篇

  《历史知道答案》是一本由夏昆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一):幽默又严谨的历史答案

  做为一个偏文艺的女性而言,我一直以为都不怎么喜欢读历史,现在之所以硬着头皮读史,完全是为了能和家中的少年在沟通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正史野史的书为他收集了不少,有读得下去的,有读不下去的,但硬读下来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后,居然对历史越来越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虽然在这方面还有巨大的空白,但一些名人也说过,越是让你感觉到读起来困难的书你越要读下去,就像爬山,累才是向上。

  我在这位几乎算是七零后的作者夏昆的《历史知道答案》一书中涨了不少知识,这算得上是好事,也不算好事。好的方面不言而喻,不好的方面就是这证明了我在历史知识这一面的欠缺太多了。所以读得很慢,因为书中的信息量太大,常常纠结在一堆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钻不出来。不过要告诉读者的体会却是,这确实是一本非常有见地地读史心得,从一桩桩一件件的史事人物中,作者并不只是为我们讲历史中的轶闻趣事,而是要从类似的事件里总结出历史带来的感悟,当代人读史后应有的收获,这才是读书之目的。而作者风趣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写法,让历史变得有趣,读史不再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同时,作者以古谈今的思想,又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作者夏昆是2015年度诗词大会的擂主,年龄也不算很大,应该是不到五十岁,读史已有二十年。出版的几部作品都可以看出夏昆老师是一位对古代文学颇有研究的学者。

  我们知道,历史这部书,有人正写有人戏说,正写太枯燥,戏说又有可能偏离太远,可是夏昆老师的作品很好地揉合了这两点,将历史写得有趣又严肃,很适合我们这些对历史感兴趣又不想费力气的读者。

  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应该是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读得比较通透的,他常常将两本书中的一些事件写法拿来对比,尤其是作者对一些人物的评价,除了史书的评价,作者最终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而对于一些人物的历史评价,作者并不是单纯写出他的生平,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类似的人物引出主人公,然后分别给予对比,就当下的历史做出客观评判。

  确实如果读中国的历史,看到的更多的是权谋,知识分子的作用往往被异化。在第113页的《嘴皮子,枪杆子,印把子》一文中,作者就提到:中国古代学者学习的终极目的很少是为了追求真理,探索广阔的世界,大多是为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诸候相,为帝王师,这才是讲求现实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至于学问,如果有的话,也只不过是敲门砖罢了。

  所以结尾中作者说:对真理与学术的追求被庸俗化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此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臣妾人格逐渐烙进他们的血液和灵魂,直到今天,仍阴魂不散。

  而到了今天,我们的眼界被全世界打开,虽然历史的一些阴魂仍在,但更多的人却也在追求着知识带给人心灵上真正的安稳。所以此时读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虽然有糟粕,却要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分辨,虽然有权谋,却也有光亮。读史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读史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局限性,也让我们对生命心生恻隐,更加珍惜当下。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二):轶闻趣事,尽在此书

  现在写进历史书的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们不得而知。各种历史文献、著作,又有多少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呢?换位思考,很多历史记录者会因为个人的立场、喜恶而决定其记录的偏向性。明明历史上可恶的人,但是记录历史的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偏袒他,而有的人原本耿直为善,却偏要被抹黑,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不过,这次读了《历史知道答案》倒是让我明白了,不管怎么以误传误,历史终究会告诉我们真实的答案。

  《历史知道答案》这本书是中国诗词大赛擂主夏昆的作品,我喜欢他的这种写著风格。说道历史,不是传统的史书记载形式,倒是一种轻松幽默的讲故事形式,在“调侃”之中与我们一起来揭示历史的谜底,像野史的戏说,但又非也,它是考究的,因为有理有据,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但也不同于正史的一本正经,因为那样太枯燥了,它是轻松的,让人喜闻乐见的。

  他敢于披露《史记》等一列正统史书的不妥之处,以独具风格的评说方式来解读历史的真相。按历史发展的脉落,以一则则短小的故事形式来分析历史中各人物的性格、立场、为人处世、以及轶事奇闻。

  其中有楚汉相争两大霸主,谁正谁邪,后人是因为历史选择了由谁继续往前推进,而把这人列入正道,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众说纷纭,而夏昆的这番解说又让我耳目一新,且不说到底是否分出是非,而是这种客观的分析耐人寻味,并且很有兴趣读下去。

  秦末的起义,那真是为了正义吗?非也,更多是为了政权。西汉吕氏权力过倾,而被诛灭,大臣选择继位者,挑选温和一族。历史上,有人求荣,有人坦荡,有人为利不择手段,有人软弱涣散,一朝朝更迭,一代代推翻,有外患有内讧,有人的性格里好多过坏,有的人为人里恶大过善,这些历史人物都归何处,历史终究给出答案。

  处世之智,立身之本。汉丞相周勃陈平,面对汉文帝的问话,一个老实答不上来,一个回答巧妙避开不知的答案,幸好汉文帝还算明理,所以,两位丞相都没遭罪。看夏昆的文字写得是相当风趣,而且文字还与现代接轨,“领导”、“下班”等现代汉语都巧妙得穿插其中,既让读者看懂,又不禁宛尔一笑。为人臣子者,伴君如伴虎,处世之智更显重要。

  历史中的这些逸闻趣事儿还真不少,不说不知道,说了我们不妨也客观地来瞧一瞧,没谁也能从中悟出些许道理的。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三):以古观今,可以明是非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事件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可给她装扮的人必定会依循一套准则。这个准则或许是当时的记录风格,或许是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或许是当时的舆论倾向。许多史学家们的工作就是为历史这位小姑娘脱去衣裳,卸去粉饰,以求历史露出本来面貌。

  历史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做对的事,也有做错的事,有值得参考的事,也有极需避免的事。以古观今,可以明是非,多读历史的人,一定会有着比常人更加高超敏锐地判断能力,若能懂得灵活运用,必定不会混得太差。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四):离历史近一点,再近一点

  以下文字,来自一个学了八年历史的,有点含辛茹苦的文科生。

  从来没想过,高考的那一天,我会以文科生的身份,因为,理科真的好难啊,学不下去。

  初一开始学历史,第一课,远古人类,我们的祖先,蓝田人,元谋人。

  初中的历史老师,似乎真的有点头盖骨的感觉,他从来不照着书读,喷的天马行空。

  那时候的历史啊,就像故事一样啊,听五代十国三国鼎立,听文艺复兴文化革命。

  历史书成了故事书,就这样走到了中考,开卷考试,写的洋洋洒洒。

  高中的历史老师,圆圆的脸,很严肃,他不爱讲故事,考试也改成了闭卷考试。

  历史不好玩了,我要记住那么多年代,那么多人物,那么多事件,那么多结论。

  以至于高考结束后很多历史的东西我秒忘,基本上身边的人谈历史的时候,我都很难插进去,我不说没人会相信我曾经学过这么久的历史。

  再后来,我常常问自己,我们去学历史,学了那么久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学的历史真的为我们所用了吗。

  是死记硬背考高分吗?是侃侃而谈讲故事吗?是纲举目张写结论吗?

  成王败寇固然残忍,历史的立足永远是你死我活,你追我赶。

  更多的史诗,更多的基于现实的事实,更多的适者生存,弱者灭亡。

  你看,自然界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也是另一种生物进化论了么。

  让人唏嘘感慨的,让人会心一笑的,让人肃然起敬的,让人过目不忘的。

  现在的我们看了太多《雍正王朝》,看了太久《甄嬛传》,真正能诚心去看历史书的人真的太少了。

  我们生活了这么久的现代,离正儿八经的历史真的太远了,史书,没有文学积淀的人,真的很难读懂。

  历史的版本太多,野史太多,解读也太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太多。

  所以我们会去看《百家讲坛》,去看《中国诗词大赛》,去看《历史知道答案》。

  我们需要一个人,一个说故事的人,一个把故事说的很好的人。

  历史是散落在市场的各种食材,我们自己难免目不暇接,甚至忙碌起来会挑花了眼。

  有个厨师帮我们把食材整合,分门别类,做成好菜,我们可以很果断的汲取食材的营养。

  这也是另一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吧。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五):不一样的历史

  文/河北小珊 评《历史知道答案》

  历史的趣味性之一就在于它的可评判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读史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独到的见解和体悟。但同时对不少读者而言,历史又是一门严肃晦涩的学科,无数的年份和人物搞得人头昏脑涨,很难寻觅到其中乐趣。

  朝代更迭,其实不过是人来人往的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场,主角在变化,演绎的故事在变化,但是人性不会有大的变化,趋利避害说到底不过是人性使然。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六):读史读人性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费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权利的战争中,残酷地对自己的老父儿女妻子不管不顾,最终靠着厚颜无耻和狡诈荣登大宝,开拓了汉王朝的伟业,但其人其品未免遭受后世诟病。

  项羽虽凶残,杀人无数,可是乌江那慷慨激昂的一刎,为他赢得了后人无数的同情和赞颂。

  石奋不学无术,全靠谄媚上位,却居然混了个家族五人担任二千石的好事,不得不令人一阵唏嘘。

  田横五百壮士之死,用生命诠释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风骨,读来令人动容敬仰。

  任安、田仁、司马迁三位好朋友苍凉而屈辱的命运,到最后依然树起自己生命最后的尊严,让人也思索起自己的人生。

  ……

  夏昆老师这本《历史知道答案》历史点评文集,撷取的是西汉这一历史时段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黑暗与残酷,狡诈和凶残;也看到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一诺千金……

  古今同源。一段段过往的历史及在历史中演绎人生的人物,他们人性的呈现也正是我们人生的写照。再过若干年后,我们也成了古人,成为了别人评说的人物(能登上历史舞台被历史记载的也许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小人物不足矣呀)。然而变的只是一个时代和环境,不变的是人性。

  如此一说,历史这面镜,它旦古不变地照着阴暗与光明,残暴与慈悲,无情与深情,懦弱与勇敢……种种复杂的人性共存。

  历史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人性的存在不会只有黑暗,也总有一抹光明的亮色照向我们的生命深处。无论我们于工作生活中遭遇多大的困境和风雨,内心要有那一线光明指引,指引我们驾驶着自己生命的小舟奋勇向前。

  而每个人受学识和生活经验所限,各自读到、理解到的历史和人性却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从中,相对得到人生的一丝借鉴又或是启示,便是开卷有益了。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七):历史本身就是答案

  历史本身就是答案

  说到中国从古至今几千年来都留下来了什么瑰宝,可能我们会脱口而出,团结相亲相爱的五十六个民族,人民信仰的宗教,地大物博的能源,传遍祖国大地的传统手艺,蓬勃发展的经济实力,国泰民安的祥和社会,井井有条且不断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辽阔壮丽的山河景色,世界顶尖的航空力量,驰骋海陆空的解放军部队,先进现代化的军械设备等等,我们的国家值得骄傲的瑰宝多的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在先进的同时,通常忘了去回顾过去,令人铭记又是非不断的历史。

  历史,在古人反复磨合真实性记载下来后,我们才得以去解读过去,人们对历史的需要不亚于今天数理化对人们的重要性,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科目,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方式,科举考试也只是对四书五经等书的考核,平时的文人墨客们也是以酒为媒,吟诗作对为乐。

  历史资料传承到了今天,人们对历史解读的见解也多,写书的人也多,就催生了很多对各种历史资料对比后独特或扭曲了真正历史进程的书,更巧合的是,在影视作品百花争鸣的今天,人们很乐意将扭曲了历史真相的素材搬到荧幕,人们非但没有排斥而且还越来越推崇,有把历史朝代混为一谈作为创新的,有把时代穿越作为爆款IP的,有把宫斗作为历史进程推动因素的,有把野史当正史侃侃而谈的。

  在手机、平板电脑的影响力远超于书籍的今天,在电子设备和书籍的选项中几乎成一边倒形势,相比史书的枯燥,似乎王者荣耀更入的了00后的眼,时代发展造成的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停止在了学校中的填鸭式教育。

  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下我们对读史学史解史的态度,在这个不进步就要被淘汰的时代,不创新就是退步,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看上去和现代搭不上边的历史呢?我们要在宫斗中学习宫心计么,我们要像四子夺嫡一样建立自己的团伙么,历史能让我们学到什么真谛呢。

  其实历史早就知道答案,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义远没有政权重要,组织中需要左派和右派,长远的计策必须有人付出牺牲。

  历史早就形成了规律,无论我们所处的现代,都要遵循这历史早就知道了答案的规律。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八):历史的亮光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从小时候的《上下五千年》到近年来比较有名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万历十五年》等,这些书籍我都有涉猎。这些书籍陪我渡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最近读了一本书《历史知道答案》,作者是夏昆,虽然他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在他的笔下,却将西汉那些事儿写活了,从斩蛇起义的刘邦到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项羽,再到陈平以及许多或许正史上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一下子变得不在是虚无缥缈,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思想,夏昆老师为我了解西汉那段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本很有见地的读史心得,全书共三十四个故事,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史事人物事件中,作者并不只是为我们简简单单地阐述历史内容,而是从事件里总结出历史带来的感悟,或者旁征博引或者以当今的眼光看待同类问题,我想这才是读书读史之目的。

  对于一些人物的历史评价,作者也并不是单纯写出他的生平,而是通过引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的评价,然后再用现在的眼光分别给予对比,就当下的眼光做出客观评判。

  在“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一章中,激于义而死与苟且偷生,到底哪一个才算是对生命最神圣的尊重。这个问题一直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有的人在尊严和未来面前,毅然选择了尊严。就像是楚霸王项羽,他当年破釜沉舟是多么的英雄气概不可一世。然而在被刘邦所围的时候,项羽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江东子弟多才俊,但是他还是为尊严而死。类似的人物还是田横。类似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如屈原,文天祥等等,他们的气节确实让人敬佩。而韩信在受胯下之辱和险些被杀的时候,心里想的大概就是,不能让自己的一身才华随着生命的消逝而化为乌有。只要留的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而活,肯定他也会有过轻生的念头,但是为了社稷他才会卧薪尝胆,才有了手刃仇人的机会。那么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

  所以结尾中作者说:不管为了未来忍辱负重还是为了尊严慷慨而死,其实都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礼。因为,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长度,而是你选择长度的方式。我想或许这才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真正的理解和真谛。

  而到了今天,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可以放眼全世界,历史书籍也越来越丰富了起来,我们读历史更应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汲取历史上好的地方和思想。如果有糟粕,我们就用现代的眼光去分辨,读史让我们看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逆,更加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九):答案,就在这里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想的东西都是在寻找最终的一个点,那就是答案,每件事情都会走向最终的结点,而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则肯定会众说纷纭吧!

  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基于上一代的过往,从这些过往中提炼经验并进一步发展,才能有现在如此的现代化社会;想想看,我们现在的一切不都是从前人那里学会的,然后再“处理”、“加工”,形成更加美好、完善的制度、科技、管理方法等等么?曾经的过往都可以说是历史,历史告诉了我们太多的知识,所以,一种想法、一条制度甚至一个观念是否适合某个群体或者国家,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相关的答案。

  中学时学习历史课,总感觉是枯燥的、乏味的,认为好多东西需要死记硬背,对历史事件也是不太了解,以至于不愿意看历史类图书,近两年接触了一些图书后发现,很多历史类图书都是很有意思的,跟教科书的模式大相径庭,能够像读故事一般了解了一些国家、朝代的历史事件。

  夏昆老师的《历史知道答案》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一看到封面上十二符漫画版古人图片,就觉得这一定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处世之智,立身之本,古今之事,尽在此书”,这句话足以说明这本书讲了很多古人的处世之道,从这些事情中,我们肯定能学会一些道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本书中的内容很丰富,帝王将相、朝廷制度等等都成为了作者讨论的对象,语言风趣、诙谐,即便再不喜欢历史的读者阅读后都会对历史感兴趣的。作者还运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词汇,“官二代”、“老炮儿”、“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等,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每一个标题也都很抓人的眼球,这样的文章,试问有几人不感兴趣呢?真得很佩服作者的功力啊!

  本书中讲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汉朝时期的故事,也许是被某古装剧“荼毒”较深,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是会想到这部剧的一些情节,混淆了导致弄不清孰真孰假,但每次都是书中的内容将剧中的内容打败。这也是我这几年不愿意看古装剧的原因,大部分古装剧都不太符合历史,想了解历史的人还是应该多看书,从书中了解相对正确的史实。

  历史知道答案,并能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相信历史带给我们的各种感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句至理名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十):历史的真谛

  本书的作者是夏昆老师,是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赛第五期擂主,文史知识渊博,曾出版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最美的语文》,夏昆老师的读史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八卦、戏说的杜撰、漫无边际,而是兼具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趣味。书里不时闪现出来的许多锐利见解和生动流畅的议论,不但给读者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而且在对历史的照察和体悟方面予人智慧的启迪。

  夏昆老师说历史是权谋,是宫斗,是心机,更是一道光,在黝黑的夜晚,照亮我们脚下光荣的荆棘路。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鲁迅说:“二十四史,二十四姓家谱而已。”他还说,中国历史每页都藏着“吃人”两个字。 打开电视,与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大多不是戏说,便是神剧,或者穿越与宫斗齐飞,秘史与权谋争艳。古代的历史为现代的影视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者可以拿来毫无顾忌地对今天的观众“放毒”。我们中国的孩子,有大半以上都被中国的电视看所荼毒了,太多太多的内容纯属虚构,纯属为了让观众博眼球,才瞎编乱造的内容,其实真是的历史根被不是这样的,你瞎编乱造了,以为在每集电视的开头加上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就完事了吗?你知道即便是这样,你的改编的电视有多少的中国孩子,甚至是大人们都深深的不疑有他的相信了吗?但是中国现在这种状况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没有办法去轻易改变它,所以翻开夏昆老师写的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种读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甚至比当年明月写的还要精彩、生动、惟妙惟肖的。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历史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当我们翻开夏昆老师书籍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深深被历史所吸引,这就是中国文字、语言的博大精深了。这也是夏昆老师的厉害之处里。

  全书共三十四个故事,在一桩桩一件件的史事人物事件中,作者并不只是为我们简简单单地阐述历史内容,而是从事件里总结出历史带来的感悟,或者旁征博引或者以当今的眼光看待同类问题,我想这才是读书读史之目的。

  夏昆老师在结尾的时候说:不管为了未来忍辱负重还是为了尊严慷慨而死,其实都是对生命最高的敬礼。因为,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长度,而是你选择长度的方式。我想或许这才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真正的理解和真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知道答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