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1 09:4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精选10篇

  《送你一颗子弹》是一本由刘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一):摘录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集体如何通过其“集体性”来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 然而她小小年纪,怎么可以这样放任自己的清醒。简直和纵欲一样糟糕,甚至比纵欲更加糟糕。 他得学了多少物理,才能把自己学成这个样子。 如果说徐晓所经历的悲伤给她留下点什么,大约就是对她的敏感与力量的成全。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件事。 她后来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这就是我的纽约,我的西伯利亚。 一种高尔基式的海燕感。 定义是一种绑架。人们总是恐惧自己在被定义的过程中遗漏掉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在做梦自由的世界里,概率是暴君。 不禁感概千秋其实只是一秋,万代似乎只有一代。 愤怒,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绝望,也会挣扎,也会痛。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如果你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令人心碎的不是这个爱而不得其所的悲剧,而是讲述悲剧时,可以是这样若无其事的语气。

  我想说的是,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会勇于脆弱,眼里有通向神的道路。

  你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都是对的。

  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与其用力不从心的文字去冲淡曾经的光芒,不如用沉默来守护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晚年的少产和她早期的多产一样是因为骄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二):刘瑜与柴静的不同

  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得先用柴静的《看见》来垫一下,因为刘瑜就像一瓶红酒,喝太多了,容易烧心,而柴静是一壶清茶,清淡爽口,喝再多,顶多喝饱了,但清茶可以解酒的醉。

  两个才女风格各异,但都极具才华,刘瑜的文章更像放大一百倍的碎碎念,金句子可以划到手软,初读刘瑜的书,可能会被她的牛逼句子吓到,还会被她的博士后的才华横溢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要风得风的那股强大的逼人的自信与控制力所吓到,刘瑜太能写了。如果有一对翅膀,我觉得她能飞起来。一个能把艰涩难懂的政治哲学用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串联出来,这是很有水平的。

  但读柴静的就不一样了,柴静的更温暖,老少皆宜,有时温和的一塌糊涂,含到嘴里就化了。柴静更像邻家姐姐,睁着一双大眼睛,半蹲着,温柔而慈悲的看着你,好像你哪儿有一点痛,她都心疼的很。柴静天生有一副悲天悯人春风化雨的气度,表面的风平浪静和风细雨的背后是一道阔大迷人深不见底的风光,她以柔克刚,强大的力量隐藏在深处。她的文风与对现实的描述,更符合我的口味。

  而刘瑜就不同了,她似乎离得我很远,我只能望其项背触手不及,我们仿佛活在两个尘世的人,她以她的智慧在她的圈子里骄傲妩媚的活着,我以我的浅薄在我的圈子里卑微苟且的活着。

  我初读刘瑜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渐渐的变成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初读柴静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渐渐变成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两种内化的境界是不同。当然了,看任何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于给三星半,去掉的一星是有些文章里夹杂着英文,对一个英文文盲者来说简直抓狂,去掉半星的是刘瑜所写的生活与我相隔甚远。但我知道她还会改变的。正如她在后记里所言,这是她青春的一段记忆,每段人生都有异样的风光,她以后不会写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重复的道路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生活中,如有这样两个才女作为知己,人生夫复何求,柴静静静的倾听你,刘瑜陪你欢乐的唠嗑,不同的味道,却很好。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三):刘瑜最后一本随笔

  作者在书尾业自己这么写的,以后都不会写这些琐碎的片断随笔了,因为她已经进入了快的时光通道.

  女人通常怀孕生小孩之后就完全的被激发出那股子母性, 不再无聊惬意的为自己活, 或多或少都为了孩子为了那占了25个箱子的生活本身, 更多为那部分无意义而活了.

  有趣的是,这本随笔本身,对于我这种八零后女性, 大部分是因为边看心里边喊Me too Me too.

  困惑, 选择, 需要这种有表达欲的人清晰的抓住那些灵感的瞬间,准确的表达出来. 大部分人都无暇做这个历史性的记录,搞学术研究的作者无疑非常合适.幸好有她.

  我相信作者说的真实性,过了那个阶段想写也都抓不住那些瞬间了. 人变了, 字迹便无法保留, 勉强毫无意义.

  值得推荐的是这个新版本的字体, 不再是楷书,看起来轻松多了,类似英文的那种观感上的流畅, 行云流水毫不费力. 另外就是印刷包装用很硬壳的纸张,翻过去仿佛有了个文件夹顶住,边走路边看都很方便.

  感谢这个出版社,不枉费买同一本书的第二版.带在包里随时可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四):送你一颗 子弹

  每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意义。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本没人说好,或者没有人说不好的书。

  子弹对于我,应该可以说是第一本在读的过程中确信自己会读第二遍的书,是读的时候真诚地想推荐给别人的书。读之前不了解刘瑜这个人,现在对她产生了兴趣,想去了解关于她的更多。书里的她积极而又消极,想要他人的陪伴却又不想被束缚在一段关系里,她可以给你上一碗鸡汤,不管你喝不喝;她也会给你摆摆那些稀疏平淡的日常,回顾一下她的往昔,不管你听不听;或者把你放进一间冷气强劲的房间里,不管你是不是忍不住想打冷战。因为她说,写字,是她记录生活,感知生活,唤起自己所有模糊回忆的方式。

  这本书,虽然不是每一篇都让我带着满分的兴致从头读到尾,让我看完后忍不住想拍掌叫好,但是毋庸置疑有很多篇,或者说大部分都让我在读的时候能够发自内心地点点头,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有让我想记下来的冲动,让我对我所处的这个世界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哪怕只是比原来深刻了一厘米。所以说,在合上书后,我还是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真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这样随笔类的文章,好像总是很容易被认为是在写口水话,不过当然也有比较高大上,比较“有内涵”的随笔。或许“随笔”“随笔”原本就有这种倾向吧,写得琐碎,像是日常小小的碎片,作者把她想说的写下来,想分享的写下来,再加以拼凑整合,送到书店里,有缘的话,就拿来看看。

  一个作家,想说的话,在书里,在她的文字里,不过却不全部在这里,还在你看待这本书的方式里。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五):20、30岁的我们

  本来看的津津有味仿佛看到了知己,结果被再版序言打回原形。原来,不是你和我一样特殊,而是时间对你我的折磨都一样。

  她写了很多关于左和右的问题,这一点在她的另一本书里面《观念的水位》讲的很深,在这本轻松的叨逼叨书里却是多为调侃,有一种年轻人自在小资的情绪。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或者是突然出现的什么事件,总是会让她深刻的想到左或者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不论是哪个阵营,不论是否女权,是否在支持民主,刘瑜从不评论对错,只是诉说两者的不同。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在谈论如果嫁人以后妻子要随丈夫的姓氏,这件事非常的不“女权”。可是她又说,如果不随丈夫的姓氏,保留了自己的姓氏的自己,也不过是跟随了父亲的姓氏,到头来还是不“女权”。让我对于我价值观中的正确性产生了质疑。

  她说,我们(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的她)总是很焦虑,如果没有在“进步”就会难受,我们的社会觉得安于现状、原地踏步是一种罪过。可是,读完整本书,你也没有真的看到什么成功学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她甚至在夸一个人的时候,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做是成功的,这样的人是人生赢家。那么她在讲述“进步”、“向上”的时候我认为又是一种调侃,在调侃处于焦虑中的我们,却没有真的在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她的价值观更趋向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活的自在。如果你喜欢奋斗,那么你就去挑战,如果你喜欢安逸,那么你就乐呵呵的坐在院子门口瞎侃。她有一个说法很有趣,学术没有八卦有趣,八卦没有路边看别人吵架有趣。这种对比就很有意思,没有看不起谁,就像突然发现了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的地方一样津津乐道。

  刘瑜以为她一辈子都不结婚。多有趣,我们在20岁出头,在刚刚参加工作,也觉得大概和异性无缘,要一个人过一辈子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好像身边也没有什么人没有结婚生子。大家都有各种缘分的邂逅,然后结婚,意外的有了后代,我们很多时候的以为,不过变成了那个年龄特别的假设。所以到了刘瑜随笔的后期,看到她给自己孩子写的一些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转变过来这个角色。她是那么的温柔,我甚至是觉得是我一直不喜欢的女性的温柔。仿佛看到她温柔的对孩子说,“希望你健康,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在不幸中慈悲”。

  刘瑜现充了,她说是因为博客时代过去了,我觉得是那个愤世嫉俗侃天侃地的她过去了。希望她幸福,我的女神。希望活的像她一样,活的可爱一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