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5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10篇

  《雍正十三年》是一本由林乾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4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一):争议焦点雍正帝

  雍正是清朝比较特别的一个皇帝,在位时间不长,只有13年,但他确是话题度和争议度最高的皇帝,针对他的野史更是大写特写,清宫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康熙之死、雍正即位,有两件都与雍正有关,这疑案到底是民间的讹传、历史的误读,还是确有其事,还是需要通过史料文献来解读。

  林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在史学研究领域有其独到见解,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宣讲“雍正十三年”系列讲座,本书《雍正十三年》即为其对雍正研究的论著。林教授查阅、参考众多史料,如《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康熙起居注》、《雍正起居注》、《朱批谕旨》、《大义觉迷录》等几十种,相互联系考证,形成观点,告诉我们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当时事实真相该是如何。

  说雍正,自然先要说康熙,康熙在位61年,丰功伟绩不算少,大家耳熟能详,另外他的体恤百姓、爱民如子这里都不再详述,这里单说康熙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就有着很多故事。康熙多子多孙,而且他的众多儿子在他的调教下,也大多颇有才干,最终能角逐皇位的不在少数世人都说“九子夺嫡”也是有根据的。历数众多皇位候选人,在当时来说是无论怎么数都算不到四阿哥胤禛头上来,前有“嫡长”的废太子(二皇子)和大皇子,后有“八贤王”和最受康熙宠爱的十四阿哥,从始至终四阿哥压根就没在康熙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康熙长寿缘故,他晚年时,四阿哥往上都是40多岁的人了,已经过了康熙“年富力强”的标准,不符合康熙想要稳定传承、长治久安愿望;而且四阿哥没有其他几个兄弟表现出来的或聪颖沉稳或有担当的性格特征,负面情绪相对过多也是康熙不喜的原因清楚现实的胤禛前期也没多少想法,乐得逍遥自在,做个“闲散富贵”的王爷。

  在康熙晚期众兄弟争夺皇位的白热化阶段,他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欲望,只是随着年龄增大,“越发的沉稳”了,康熙也渐渐地重用起来,但这“重用”还是远不及另外几个兄弟。表面上看,胤禛并不争,大多人也深知他没什么威胁,但他就真没有“夺嫡”之心吗,从最终结果来看,恰恰相反,他在暗中部署,等待时机。他靠着隆科多、年羹尧等少数几个关键人物,最终完成了逆袭。但康熙突然的死到底是真的突然,还是胤禛“顺势而为”,亦或是有意为之,那就是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另一大谜题当然是康熙真的传位于四阿哥吗?从种种史料来看,康熙钟爱的仍是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表现出的才干、心胸都足以成为又一个康熙。但不论是不是矫诏夺位,最终结果反正是雍正即位,所谓成王败寇,不外如是。

  对于一个谁都没想到他会登上皇位的雍正来说,他的皇位显然不够稳固,甚至岌岌可危,他登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然包括分化、区别对待他的兄弟手足和朝中的新旧势力。对于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素有人望、或有势力、或有财力的,最终都没有落下好下场,这是足以预见的。

  我这里三言两语就将两大疑案说完了,林乾教授可是详细论证了一大本书,有理有据内容详尽。包括即位后雍正雷霆般的处理手段,隆科多、年羹尧与雍正的关系演进,反对势力的苟延残喘等都一一展现。

  但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永乐大帝朱棣一样,虽有手足相残,但无碍他们成为千古一帝,难掩他们的丰功伟绩。从雍正继承大宝的“努力”,和他即位后的种种措施,虽说有手段不正当之嫌,但能看出他有勇有谋,也很有能力。历史上提康乾盛世,多提康熙、乾隆,却很少说雍正在盛世中的影响作用,从很多方面来看,他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尤其在康熙晚年诸多乱象弊端的情况下,若没有雍正对政策的及时调整,恐怕乾隆那60年的盛世也就不复存在了。不过雍正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各种贡献,本书并未在这些方面展开讨论期待下一本吧。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二):盛世之中的低调君主——雍正帝

  刚刚马不停蹄的看完了《雍正十三年》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我国的清史研究专家林乾先生所作的。先生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喜欢历史和雍正的人来说,这本书一定是必读的书目。

  喜欢雍正,当然是从电视剧《步步惊心》开始的。不知道是因为特别喜欢吴奇隆,还是喜欢雍正这个人物,总之对四爷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从那时就开始看各种关于雍正的历史书籍,包括《雍正帝》,《雍正传》等等,这本书,刚拿到时厚厚的一本,我觉得可能会跟以往看到的历史书籍一样,翻开看了目录以后才发现,这本书是很有特色的,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的,或者说不单单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进行研究,阐释。这些专题之间也有一个时间上的顺序安排,看的时候非常的有目的性,但是结构上也是非合理的。

  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最感兴趣的当然就是“康熙之死”,“雍正即位”,“雍正后宫的一些秘史”,这本书里并没有讲到雍正的后宫,讲到的都是雍正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还有他即位之前的一些历史研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三个部分,一是康熙之死之谜,二是雍正即位之谜,三是雍正的生母之死。这三个问题在这本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在这本书中非常客观地塑造了雍正的形象,有他的优点,也有他不为人知的一些秘密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雍正即位以及雍正在位期间的一些阴谋,一些权力冲突,斗争,也肯定了雍正在位期间在历史上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雍正在当皇子期间是一个说得少,想得多的人,就像他在电视剧里边的形象一样,他喜欢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不动声色。这在当时众多皇子争权夺位的过程中,给自己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让自己树敌少,更好地观察步步为营。我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这也说明了他是一个非常优秀政治家

  而他在位期间,虽说有一些争斗,运用了一些手段,也有一些残暴之处,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我想这些手段也是必须的,而他对于有才干的大臣,也是非常爱惜和提拔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好皇帝。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基础,乾隆也不可能创造那么辉煌的盛世。这本书在大量的研究和参考了众多史实的基础之上,给了我们非常客观,非常公正的对于雍正的介绍,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研究历史的小伙伴来说,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像我们这样喜欢看历史,喜欢历史人物的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本书。

  不过还是有遗憾之处,为什么不讲一讲雍正的后宫呢?满足一下我八卦心理,哈哈。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三):淹没在时间中的历史拼图

  文/赵客

  清朝最为人津津乐道地是康熙和乾隆二帝,他们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就连影视剧也爱以这两位皇帝为主角。康熙被称为大帝,擒鳌拜、平三番、亲征准噶尔,政绩赫赫在目。乾隆虽然不及其祖,但其在位时期整个国家局面比较稳定,他下江南行为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夹在他们祖孙中间的雍正,则似乎不那么受欢迎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热播,使雍正也被拥上了历史的台前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之余,也被刻画成了“冷面君王”的脸谱角色。那么历史上的雍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雍正十三年》一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试图通过不同时期的事件,还原雍正一个立体的君王形象。林乾先生就任于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对清史颇有研究。

  雍正素来争议颇多,大多集中在他获得帝位是否正当。一直有传说,康熙本意是要传位于雍正的同胞兄弟,排行十四的爱新觉罗·胤禵,还有将传位诏书中的“传位于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的传说。这种小道消息在历史学家眼中当然不足为信,但林氏的观点始终倾向于雍正得位不正,并且康熙本属意于十四阿哥的。从林先生列出的史料来看,雍正确实没有凿凿证据证明康熙是光明正大的传位于他,因为康熙的死亡原因本就是个迷。虽然有传说是被雍正下毒致死,但以康熙的年龄,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也有可能。如果像林氏所说,康熙在去世之前得了感冒,但并不严重,而且在恢复不错的情况下突然死亡不合理,这当然也是另一种推测。

  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身上有很多点确实很难让人理解,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母以子贵变成皇太后,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件大喜事。然而德妃却说出“实非梦想所期”的话,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即使雍正从小被佟佳氏抚养,和生母感情一般,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可见雍正和生母之间的关系非常怪异。后来又有拒绝上皇太后封号、搬到宁寿宫去的事件,都是非常诡异的不合常理的。而雍正登基后短短半年时间,乌雅氏就去世了,更添加了种种谜团。

  支持雍正非正常登位的证据很多,但是也有相反的文献如《李朝实录》、德国和意大利传教士记载等表示,雍正是康熙指定的官方继承人。真正的历史早已消失在层层迷雾中,史家们通过各种史料进行拼图,可是有时候拼图缺失太多,无法还原,徒留话题供后人猜测。

  《雍正十三年》这一书名让人想起黄仁宇先生的名著《万历十五年》,不同的是黄先生是从万历十五年讲起,而雍正在位一共十三年。本书只解读了雍正前期的事件,他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政绩并未收录。欲知后事如何,仍有待下回分解。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四):重构逆袭皇子的内心世界,清史专家林乾专业解读

  言及清代,必提康、乾,仿佛历史上没有雍正一朝。

  雍正的父亲康熙、儿子乾隆,各自执掌大清国60余年,与乃父、乃子相比,雍正执政的这13年,不及康熙、乾隆的四分之一,显得行色匆匆,很不从容。而康熙、乾隆像清朝的两座高山,雍正如同夹在两座高山间的谷底,常为历史所忽略,乃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康乾盛世”,单单把中间的雍正给漏掉了。

  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几位自命为熟悉中国历史的日本人在北京大摆龙门阵。谈话涉及雍正年间时,在座的一人问:雍正是什么时候的年号?其中一位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人当场解释说:雍正是清代初期,康熙之后乾隆之前的年号。这时, 另一位似是而非的中国通说:绝对没有那回事。清初的年号众所周知, 康熙、乾隆是两个连续的年号,没有听说过中间有一个什么“雍正” 的年号。这位中国通旁若无人地说,根据他的研究,雍正是明朝的年号。在座的其他人同声唱和,一致认为康熙、乾隆是清代初年脍炙人口的连续年号,雍正应该是明朝的年号。那位历史学家在目瞪口呆之中被宣判为记忆错误

  学术界尚如此,更何谈普通大众?因而一般认为,雍正不过是在康熙、乾隆之间毫无意义过渡性人物,他统治的这13年,也仅仅是过渡性的13年而已。

  实际上,这与雍正朝在清代历史的地位非常不符,也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

  雍正被误读,主要是他的为人。

  在大众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是个“硬汉皇帝”,其实这只是雍正的一面,他还有非常温情的一面。在一些大臣眼中,他也是个“暖男皇帝”。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五):另眼看历史

  初读林乾教授的《雍正十三年》,可谓感受颇多。不同学识的人读之有不同的感触,鄙人仅从一个层面略述己见。从夏商周伊始我发现在每个朝代的交替更迭中似乎都存在某种“隐形的规则”,如占卜、观星、谶语、道士和尚等等。就拿雍正和年羹尧君臣之间的演变来说,在年羹尧一生的功过是非中,其桀骜不驯的性格成为主因,而“年”性格的形成又跟他秘不可宣的“生辰八字”有密切关联。他观星象,望帝气,算出“明年四月有事”而雍正属于极少知道“年”的真实生辰八字的人,因此雍正利用谶语“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调年大将军赴任杭州,其目的就是威逼年羹尧应谶。年大将军的最终命运也应了面相称他有“目眶骨”的定论!

  雍正本人跟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本人更是一位“参禅高手”。现在禅堂里为了面克期取证而惯用的“打香板”就是雍正发明的。总之,本人隐隐觉得在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似有一种吊诡的规律在左右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雍正十三年》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