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极》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3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极》读后感10篇

  《南极》是一本由[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极》读后感(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一次读吉根,已然被圈粉。若问我为何有这样的评价,我想最合适一句话,应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吉根的文字朴实故事读起来也似乎颇为平淡,至少在阅读初始是如此。她描绘的大多是日常生活场景,最普通的人的感情,可这样的情感,阅读者却能得到很好的共鸣。当然,吉根作品成功之处却不在于将日常琐事描绘的多么细致,而是在看似平淡的故事之后,华丽丽的来了一个转折。

  言外之意,故事结尾:韵味深长。

  《南极》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故事,几乎每一个都会让人眼前一亮。15个故事,所涉及的主题不同,但是每一个似乎都写进人的内心。譬如第一个故事《南极》,单看标题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婚姻之中的女人寻找刺激的故事。而标题与故事似乎更无关联性,但真正读过故事,却又觉得仿佛只有这样一个标题最为适合。此处的“南极”,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极,而是内心深处的南极,是贴近绝望与死亡的南极……故事结尾处,温情散去,只留了一地冰冷,这何尝不是南极?

  《爱在高高的草丛》一篇故事并未终结,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说起来,这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却并不让人觉得讨厌,故事最终会走向何处?不得而知,但阅读这篇故事后,无论主人公怎样选择,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始终认为讲故事最高境界不是告诉,而是展现,这也就是吉根故事的高明之处,她于细微的故事中,展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读者细心,兴许能够通过人物性格推测出故事结局

  这兴许也是让人值得玩味的地方吧。

  一本并不厚重的书,包含15篇小故事,每一篇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姐妹》,尤其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实在是让人猜测不到。但读完结局,再仔细品味,又觉得这个结局合情合理。一对姐妹,身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境地,内心世界全然不同,一个辛辛苦苦,看似憨厚,内心却满是嫉妒;另一个看似光鲜亮丽,过着姐姐羡慕的贵妇人生活,嘴里却满是虚假的话。当两个人相隔数年再次相见,各种矛盾凸显出来,只是一切看似平静……倘若不看结局,似乎故事一直在延续。然而,一把剪刀戏剧性的结束了一切。

  或许,这就是生活。一个人最在意的东西不在,就不再是这个人。《姐妹》故事中的妹妹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吉根用朴实的文字很好的做诠释了这一切。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正如鲁迅的诗一样,“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无奇中,给人惊喜

  沐夕瑶 2018.2.20

  《南极》读后感(二):克莱尔•吉根:好的小说关乎转瞬即逝的情感

  从19世纪现实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至今,如果要说有某种主潮的话,我想也许可以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或者如阎连科所说的“心绪写作”。当代作家已无需像托尔斯泰那样,如镜子一般如实反映纷繁的现实,塑造典型人物。而现代主义则干脆取消了故事,比如像伍尔夫那般,一头坠入人类意识幽微缥缈不可捉摸的洞穴里,而这无论对作家还是对普通读者而言都是极大挑战

  “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得多。” 马尔克斯这句话可谓心理现实主义的最佳注脚。现实之所以神奇,不仅在于现实的复杂多样、无法穷尽;更在于不同个体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与性格气质,对现实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在当代,文学看似重新回到现实,回归讲故事的传统,然而这现实已不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现实,而是从作家内心投射出去,为人物的情感与情绪所浸染的现实。人的存在意义取代了社会意义,人物的意识与情绪替代了人物性格,人物的心理逻辑取代了戏剧冲突逻辑。甚至,在一些作家笔下,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勾连或暗示着人物的内心思绪

  这一派作家的典型代表,远可追至亨利•詹姆斯、塞林格,近可论及雷蒙德•卡佛、理查德•福特、艾丽丝•门罗,以及我特别喜爱的爱尔兰天才女作家,有着“短篇小说女王”美誉的克莱尔•吉根。

  关于小说创作:

  好的小说关乎转瞬即逝的情感

  克莱尔•吉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才作家。她毕生钟爱短篇小说,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她写得很慢。处女座《南极》于1999年出版,仅在爱尔兰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一直到2007年,她才推出第二部短篇小说集《走在蓝色田野上》,之后还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寄养》。但她以这仅有的三部作品跻身世界一流作家之列,获誉无数。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福特称吉根对词语直觉“令人毛骨悚然”,“对生命重要过程和结局有着极为耐心关注”。

  吉根谈自己的创作观时曾说:“所有的细节都是来自生活,再离奇的想象,也要回到生活中,从中产生细节。”而其中她最感兴趣的,则是生活中某些关键时刻,她认为这些关键时刻应当以某种激烈方式来描写。因此,她的小说在平静俭省的叙述下,总涌动着一股激烈的情感,也正是这股情感,构成她小说的叙事动力,是人物内心难以言说的秘密引导人物与故事走向终局。正如她所言,“一部好小说是我们感情的一部分,是有关转瞬即逝的情感,是感动人心的。”

  因此,读她的代表作《南极》,就像在一阵又一阵凛冽的情绪风暴中历险。如在平淡婚姻中渴望冒险与失控(《南极》《有胆量的就来吧》),失恋前后的内心变化(《唱歌的收银员》),对往日生活的逃避与自我救赎(《烧伤》),亲人间隐秘的嫉妒(《姐妹》),无法消解的懊悔(《冬天的气息》),生命中也许仅此一次的恐惧(《千万小心》,失去挚亲的悲伤与自我救赎(《护照汤》)……吉根绝大部分小说都以某种情感为核,其中有些情感,因为过于细微与短暂,甚至难以为之命名。而想象力、故事结构、人物设置、细节捕捉、词句的选择与锤炼等等,都是紧紧包裹着这个核而生长出来的,近乎完美地将小说的精神性与物质性融于一体

  内心或者说情感,才是最深刻的现实。在吉根笔下,这句话是不证自明的。她写小说如搭建蜂巢,在人们习以为常乃至面目可憎的生活表皮上,凿出一个又一个孔洞,四面八方的光隐隐照射进来,光影斑驳。而蜂巢的内核,也即故事与人物的核心,就玲珑剔透地展露出来,瞬间将你击中。这一切来之不易,但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几次这种可称之为“了悟”或“和解”的时刻。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吉根的创作承接了伍尔夫、普鲁斯特开创的内心写作的传统。正如伍尔夫所言:“生活是一圈光轮,一只半透明的外壳,我们的意识自始至终被它包围着。对于这种多变的、陌生的、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无论它表现得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总要尽可能不夹杂任何外来异物,将它表现出来——这不正是一位小说家的任务吗?”

  吉根的小说高度浓缩缜密,技巧高妙精致的结构与隐喻,富有意味的细节与对话设置,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敏锐发现,对日常生活中内敛、隐性情感的精准捕捉与表现,以及那如爱尔兰的冬天那般简约清冽却瞬间将你俘获的语言……因此阅读吉根需要细致敏锐的感受力。她早已预料到这一点,所以提前提醒你了:“我愿意认为我的故事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有时候让人感觉突然,但它是必然的,顺着主人公的情感逻辑发展的。如果读者觉得结尾突然,他们一定犯了一些错误,漏掉了一些信息。”

  关于内心真实

  一个人是如何被自己的念头给毁掉的?

  最让我痴迷的,就是她对人物心绪,或者称内心真实的深刻又极度精准的、充满发现的刻画。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它的戏剧性不容易。吉根说,自己一直在尝试寻找一种清新的语言去描述我们每天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的同名短篇《南极》,一开头便暗藏着一股阴冷的气息。“每次那个婚姻幸福的女人离开家时总会想,如果和另一个男人上床,感觉会怎么样。那个周末她决定试一试。”这个可能人人都曾有过的幽暗心理,就像一个火花,嘶的一声,点燃了整个故事,女主人公平幸福的生活也就此轰然破碎

  人物内心深层次的隐秘欲望,成为这个故事的发动机。接下来,一切按照女主人公的设想,顺利地进展着。然而,女主人公这个心理动机,却让小说中的诸多细节都沾染上一股隐隐的不安感。“她在浴缸里放满水,把水调到她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他走进来,脱掉上衣,背对着她站在洗脸盆边刮胡子。她闭上眼睛,听他涂皂沫,在水池边磕剃须刀,刮胡子。仿佛这一切以前就曾发生过。她认为他是她所认识男人中最没有威胁的一个。” 貌似纯然客观安静叙述,却让读者内心的恐慌潜滋暗长,长了脚一般密密爬满肌肤的纹路。

  小说的结尾,她被那个男人捆在床上,裸身停留在南极般寒冷的12月。“她想到了南极,雪和冰和探险者的尸体。然后她想到了地狱,想到了永恒。” 故事走向急转直下,女主人公最初隐秘的心理终致其令人惊愕的结局。人类可以探索浩瀚宇宙,却无法厘清内心纤细的念头,无法遏制欲望的风暴。人是如何被自己的一个念头给毁掉的?思之极恐。

  书中最后一篇小说《护照汤》,男主人公弗兰克在家门外把自己的女儿弄丢了,从此这个家就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失去心爱女儿的悲恸,寻找女儿未果的绝望,对丈夫“滔天大罪”的不饶恕,让妻子步步跌入疯狂。半夜弗兰克做噩梦,妻子打来电话,“他能听见她的呼吸,能感觉到她的憎恨正沿着电话线传到房间里来。”他们已分房睡。而电话里那句“做噩梦了?”是女儿丢失以来妻子和他说过的唯一一句话。

  和马尔克斯一样,吉根是营造场景的高手星期五,弗兰克回家,一切都不一样了。妻子装扮得艳丽,且为他准备丰盛晚餐。“他感到自己又像一个丈夫了。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也许他们能够走出这件事的阴影。也许他们还可以再生一个孩子。” 但很快,整本书中最令人惊悚的场景出现了:弗兰克正要拿勺子舀汤,然后他放下了勺子。“飘在汤面的是九张护照照片大小的失踪女儿的照片。九张油腻的已经变了色的照片。”

  吉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因为失去女儿而发疯的疯妇故事。护照汤事件只是妻子长久压抑后采取的最为激烈的发泄方式,然后,她使劲儿地骂他、打他,她的话是刀子,“把他割开”。“但是弗兰克感觉好多了。这是一个开始。这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疯狂的极致,指向的是谅解与彼此救赎的微光。从凛冽的《南极》开始,读到这里,几乎要为这一丝暖意动容泪下。

  吉根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跳舞课》《暴风雨》《唱歌的收银员》《男孩子的怪名字》《男人和女人》《千万小心》这几篇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写就。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一方面使得这些小说呈现出坦诚天真的朴实感,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人物与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说起谎言来,谁不是更擅长说关于自己的谎言呢?

  关于省略的艺术:

  生活不会把真相都说出来

  吉根是一个谙熟各种写作技法的大师。她小说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对小说中“省略”艺术纯熟的运用。小说是关于省略的艺术,省略的目的不是为了忽略,而正是为了呈现,即小说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没有说什么。而省略艺术的集大成者非冰山理论的开创者海明威莫属:“如果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

  本雅明也说,在写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这里,把“遗忘”换成“省略”亦完全成立。记住一些东西,省略一些东西,而一个足够完整人生,是由所有这些东西构成的。在吉根的小说中,只有读出那些省略掉的内容,挖掘文本的秘密,才能真正读懂她笔下的人物与故事。

  有时,她在开头就抛出一个谜团,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篇即重音,直击秘密、命运、生活这些宏大主题。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言:“短篇小说更有张力,冲突发生得更早。通常在故事开始前,冲突就已经存在。”因此,读她的小说,也像是一次辨认冲突、找出被作者隐藏的线索的过程,充满了猜谜与发现的乐趣。比如《烧伤》的开头就引人注目:“他们决定在夏天试一试。他们将要共同面对过去——所有麻烦根源——并且把它消灭。至少,他们是这么想的。” 抱着这个略显悲壮决心,故事开始了。他们一家人搬到了新家,故事的最后,从新家的地板下面涌出潮水一般绵延不绝的蟑螂。这段一家人对抗蟑螂大军的场景可谓声色全开,壮观之极,也恐怖之极。

  然而直到结尾,作者似乎也没有明确告诉读者,他们所要共同面对的过去,所谓“所有麻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然而细心的读者却可以从几处细节理出线索,麻烦的根源即男主人公的前妻。前妻是一个疯狂的女人,烧伤了孩子。为了避开她,男人再婚,带着新婚妻子和三个孩子搬到环境简陋的新家。这一层隐性叙事让这个故事充满诸多富有意味的细节,笼上一层神秘的氛围,似乎有另一双眼睛透过文本在窥视着你。但是,前妻疯狂的原因是什么?这又属于更深一层的省略了。

  《跳舞课》中,十三岁的女主人公“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主动钻进伐木工吉姆的被窝里。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吉姆时,“他吊在绳子上的身体轻轻地转动。”吉姆为何而死?这个答案随着他的身体在风中飘荡。而“我”的青春依旧看似不知疼痒地发酵着,似乎吉姆的死只是生命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逗号。“生活不会把真相都说出来。一件事情发生,我们可能静静地继续走下去,也可能在迷雾中继续摸索。”

  《冬天的气息》中隐藏了男主人公妻子被黑人强奸而精神失常的黑暗经历,如一场大火灾之后,读者从遍地的余烬中辨认那难以直视的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有胆量的就来吧》中,一个对丈夫失望进而寻找一夜情的中产女性,与一个蓝领工人约会。隐喻用得颇为巧妙,“有胆量的就来吧”既是两人乘坐的巨型滑梯的广告语,又是对女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某种暗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描写两人乘坐滑梯的场景,亦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她低头往下看。下面比她想象的还要深。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那只手没有问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就推了他们一下。”到此,小说戛然而止,漂亮极了。所谓“结局”亦被省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面多棱镜,我们竭力把自己打磨光亮,将最明亮的一面示人。但显然,吉根更关注那被遮蔽起来的一面。那是内心的欲望,是无法排解的激烈情感,是长久的怨恨,是飘忽不定的心绪流转。她说,“语言比人的生活更古老,更丰富,通过语言,我试着去明白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我喜欢想象,我认为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中有想象的成分。有时候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彻底想象另一个人的生活,就不会去伤害他们。”

  吉根用文字在生活与人内心的缝隙处寻找心跳与微光,那里藏着悬而未决、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虽然吉根是悲观主义者。但她的悲观是“坐在这里,描写一个病人,感觉到太阳正在冉冉升起,这感觉非常美妙”。(语出《漫长而痛苦的死亡》,收入她的短篇集《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南极》读后感(三):《南极》:生活的吉根式写法

  文/吴情

  爱尔兰虽然国土面积有限,但爱尔兰人却不以为意,走到哪儿,都要提别标注自己的身份,尤其是文化身份,因此,常常会在“我是爱尔兰人”后面补充一句,“乔伊斯、叶芝的同胞”或者类似的话。当然,爱尔兰的文学名家,远远不止《尤利西斯》的作者和《驶向拜占庭》的作者,著有《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科伦·麦凯恩,以及出版了《南极》《寄养》等作的克莱尔·吉根,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对象。

  以上提及的作家中小说家居多,几个小说家的创作历程中,又以长篇小说为主,尽管乔伊斯也曾发表《都柏林人》这样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短篇小说集。如果认为这些小说家拥有自觉的文学史意识——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入文学史,显然,创作长篇小说,容易达成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克莱尔·吉根可能算是个独特的意外。出道甚久,但她却是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并因此获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目为比肩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大家。

  《南极》(Antarctica)出版于1999年,十几年后读来,仍无生涩之感。《南极》一共收录了十五篇短篇小说,单篇长度在三千字到七千字(以中译文计数)之间。在这些小说中,吉根描绘了许多小人物的苦辣酸甜:头一次性爱冒险、数十年单相思般的坚守、无意之举造成了别人的苦难、前半生都活在父亲与妹妹的阴影下(《姐妹》)、以丈夫为天但偶尔也会出于本能反抗他(《男人和女人》)、搬来新居但过去的忧愁仍然笼罩着家中每一个人(《烧伤》)……

  生活是危险的,每个人都很难预测到明天会怎样,尤其是试图冒险的女性。同名小说《南极》中的婚姻幸福的妻子,“她”临时产生了与陌生人偷欢的想法,却不料事情的进展超出控制。不过,有时这种危险你最终不一定被裹挟其中,比如《水最深的地方》里的互裨差点就目睹自己看护的男孩落水,她没能让他真正知晓水的恐怖之处。如果你有一颗勇敢的心,也不是完全避之唯恐不及,《有胆量的就来吧》中的罗斯琳,在丈夫去世许久以后才开始新的生活,她见到了格里恩,竟然答应与他一起坐自己害怕的过山车,尽管自觉没准备好,但仍被工作人员推了下去,或许她会觉得:新生活也可以不那么可怕……

  当危险的可能成为冰冷的现实,生活可能是致命的,或者充满创伤。《爱在高高的草丛》中,科迪莉亚在十年中默默等待心爱的男人,因为他曾说十年后在一起,十年中她几乎足不出门,头发都花白了,然而,情人并未对誓言太过认真。《跳舞课》里,“桃儿”轻佻的性爱举动,最终(或许)驱动老实的雇工选择自缢。到了《燃烧的棕榈》,小男孩在外婆家贪玩、撒谎,没成想意外“害死了”母亲,外婆故意烧掉了房子,但却难保这不会终生缠绕男孩的心田。

  除了以上提及的小说,《暴风雨》《唱歌的收银员》《男孩子的怪名字》《冬天的气息》《千万小心》《护照汤》等作都可圈可点。吉根的短篇小说,很少先锋的试验色彩,但她那简洁的叙述往往包含一股韧劲,由生活自身的逻辑赋予。写好短篇小说,很重要的地方在于妥当地处理结尾,而《南极》中的大部分小说,都为开放式结尾,一方面让小说变得更为开阔——它是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另一方面,它给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小说内容的构建或续写,尽管不一定非要以白纸黑字呈现。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南极》读后感(四):越是情深,越要克制丨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克莱尔-吉根

  (读书公号:山林之音)

  寒假重新读了一些西方小说集。

  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真的是不一样的。

  一般而言,男作者更理性,而女作者会显得更感性。他们在叙述的语言、观察事物的角度、布置故事的起承转合等种种方面,都会有明显的不同。

  但优秀的作者,会超越性别的桎梏。如,男作者在冷酷的本性之外,又同时杂糅女性的包容和细腻;而女作者在自我陶醉和哀怜的沉醉之外,能够跳出“我”这个境界,以冷静、理智的方式,观察和表达自我与他人,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能力。

  克莱尔-吉根就是这样一位女作家。

  1999年,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极》。8年后,她出版了《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同样是短篇小说。前者为她赢得了爱尔兰文坛重要奖项鲁尼奖以及《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奖;后者获得英国边山短篇小说奖。两本书的豆瓣评分都很高。

  看《南极》的时候,被这个女作者惊艳到了。

  写传奇易,写生活难。写险峰易,写寻常难。

  她写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欲望,语言简洁、克制如深潭之水。但能让人觉察到潭底之下,那深不可测的流动。

  就算是在日复一日的绝望中,依旧有所求。

  对远方,对爱情,对肉欲。

  一切匮乏皆成欲望。

  而等到《走在蓝色的田野上》时,吉根对文字和情节的把握更臻成熟。里面的七个故事,每个都在不动声色中,陷入作者为我们精心准备好的结局。

  越是情深,越需要克制。

  隐蔽的,故意略而不提的线索;如影随形的孤独;禁忌的,无法宣之于口的爱恋。

  这些,都如同爱尔兰旷野深处无处不在又无法捕捉的风,那是人们的欲说还休。

  她在里面写:“作为一个成年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黑暗中摸索。”

  多少过往,已是云烟。虽然是过往令我们成为如今的样子,但对过去,我们已学会三缄其口。

  因为在成年后,沉默是高贵的。

  沉默是一种美德。

  所以在她故事里的人,都有一腔心事,但又都已无话可说。

  只是重复着,坚韧地,活下去。

  “她不让自己深想任何事情。往事已发生,再用语言说出来显得毫无意义。往事是很狡猾的,慢慢地往前移动。它到一定的时候会赶上来。而且,还能怎么做呢?后悔改变不了什么,悲叹只能让一切重新袭上心头。”

  多么克制而充满张力的语言!

  里面有两个短篇很有意思,《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和《花楸树的夜晚》,可以看做是一段禁忌之恋的正反两面。虽然都是女孩爱上神父,但终因为恋人不肯放弃信仰而分离的故事。但前者是以男性(神父)的视角来写, 后者是以女性(神父恋人)的视角来写。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女孩理智地选择了另嫁他人,昔日恋人依旧以“神父”的神父主持了她的婚礼。两人虽然因为不能结合而伤心欲绝,但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被治愈,继续活下去。即使田野由“绿色”变成了充满忧郁的“蓝色”,但“星星慢慢划入自己的位置”,他感知着爱,同时也感知了“上帝”,并继续他的工作。“活着真是件奇怪的事”,而他的种子也许已如蒲公英一般在她的体内发芽。

  《花楸树的夜晚》里人物虽然已换,却依旧可以看做是这个故事的后续和补充。很多年以后,神父死了,将一所房子留给了昔日的恋人。生活让她从无忧的少女变成沉默的中年妇人。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女性的坚韧在于,只要活着,总会有希望。

  克莱尔-吉根这样解释她的创作:“作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好的小说,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物的欲望,也是作者的欲望。而欲望注定会失去控制,就像你无法控制的一段恋情。我跟随人物的情感逻辑,会找到等待着我们的结局。”

  故事的结局究竟如何?你可以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

  《南极》读后感(五):评论

  是是在本赛季初拿到44分打破个人单场得分纪录之后,人们在雄鹿的更衣室里发现了一个字母哥的篮球。上面写道:“这个篮球送给我的父亲,我们今天晚上获得了一场胜利,我拿到了44分。”在本赛季初拿到44分打破个人单场得分纪录之后,人们在雄鹿的更衣室里发现了一个字母哥的篮球。上面写道:“这个篮球送给我的父亲,我们今天晚上获得了一场胜利,我拿到了44分。”在本赛季初拿到44分打破个人单场得分纪录之后,人们在雄鹿的更衣室里发现了一个字母哥的篮球。上面写道:“这个篮球送给我的父亲,我们今天晚上获得了一场胜利,我拿到了44分。”在本赛季初拿到44分打破个人单场得分纪录之后,人们在雄鹿的更衣室里发现了一个字母哥的篮球。上面写道:“这个篮球送给我的父亲,我们今天晚上获得了一场胜利,我拿到了44分。”

  《南极》读后感(六):力荐 豆瓣读书-写书评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力荐 豆瓣读书-写书评

  《南极》读后感(七):在爱与孤独中抵达内心

  迄今为止,只专注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屈指可数,取得辉煌成就而为人们喜爱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克莱尔•吉根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这位爱尔兰女作家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即《南极》和《走在蓝色的田野上》,产量如此之少令人惊讶。吉根本人认为,“短篇小说很紧凑,你必须把大多数可说可不说的话删掉,这是一种减法原则。就如聊天,似乎说得很多,其实真正说的内容很少。我认为短篇小说可以很好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沉默、孤独与爱。”

  吉根的写作速度很慢,在今天高产作家早已遍布的圈子里,她的创作既严谨,又耗时。她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反复掂量、斟酌,重视细节和通篇结构。她的短篇小说开头常常出语惊人。《南极》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每次那个婚姻幸福的女人离开家时总会想,如果和另一个男人上床,感觉会怎样。这个开头真是妙极了,它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它不故作高深,不隐藏主题。而是开门见山,直接点明。短短一句话,却有极丰富的内涵。我从中品味出几点,一是“她”想体验一下婚外情,这种欲望虽深藏内心,却蠢蠢欲动,不安分;二是平淡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往往使人失去激情,存在着外遇的危险;三是这样写,点明主题,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个开头可谓是凤头。

  有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而意料不到的结尾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吉根的小说开头起得有些突兀,却又合情合理,耐人回味。她的小说结尾一样出色,并且往往让读者沉浸其中。《爱在高高的草丛》一篇中结尾是这样:三个人就这样坐在那儿等着:科迪莉亚,医生,他的妻子,三个人都在等,等一个人离开。这个结尾真是意味深长,三个人的等待时间究竟有多长,三个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如何。这就像海水表面是平静的,其实内里暗潮涌动。人物的内心没有给读者呈现出来,却又让读者去猜想。故事的结局是如何的?有几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自有不同的看法。而《南极》的结尾,让读者体会到“她”的绝望和无助。“猫看着她,黑色的眼睛像两粒苹果籽。她想到了南极,雪和冰和探险者的尸体。然后她想到了地狱,想到了永恒。”在平淡的生活之外,人的欲望总是有着更多的企求。一个想法付出实践,却带来了灾难。这是谁之错?不能不令读者掩卷之后有所思。

  而在凤头豹尾之外,小说的结构也不能忽视。写得不成功的小说,内部结构一般都很松散。即使文采出众能弥补一些不足,也是小说的硬伤。专注于写短篇小说的吉根很好地避免了平淡、松散。她认为,“短篇小说很紧凑,你马大多数可说可不说的话删掉,这是一种减法原则。就如聊天,似乎说得很多,其实真正说的内容很少。我认为短篇小说可以很好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沉默、孤独以及爱。”吉根小说经过了精心的谋篇布局,既紧凑,又能做到使读者不感到乏味、沉闷。她冷峻的笔调,离奇的想象,入情入理的情节,都令读者读之欲罢不能。

  吉根的笔下人物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平凡人物,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下,故事如水银泻地,优美生动。《南极》中“她”的欲望与毁灭,令人反观现实人生。我们每个人其实内心里都存在着某种不可告人的欲望,只是在社会规范内如被禁锢的野兽一样无所作为。《爱在高高的草丛》的孤独与理解,《跳舞课》的负罪感与突破,《烧伤》的爱与弥补,《有胆量的就来吧》的渴望与激情,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这些普通人的情感和日常生活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小说的意外其实就是生活的某种再现。吉根认为,不写出美丽的东西是一种耻辱。她对于个体人性的关怀和挖掘,在爱与孤独中常常抵达人物的内心。

  《南极》只有15篇,文字容量也不过12万字,每一篇故事都不长,却耗费了吉根大量的写作时间。她写得慢,也希望读者不要读得过快。读得太快,故事就不能被很好的理解。读她的小说有如咀嚼橄榄,越嚼越有味道。

  《南极》读后感(八):你必须面对可能的糟糕局面,才能面对一切

  断货了这么些年,《南极》的中文新版终于面世了。这一版完全忠实于02年的英文版,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作者匠心的一版了。

  都说克莱尔·吉根有雷蒙德·卡佛的神韵,但是我觉得吉根的文字更清冷、透彻,相比于卡佛文字中简约意境下的回味,吉根的文字更有一种直戳人心的力量。

  特别适合冬日的午后,配一杯咖啡,窝在躺椅上阅读。

  《南极》读后感(九):短篇小说的捆扎艺术

  前段日子,阎连科称卡佛、门罗、乔纳森·弗兰岑等作家的作品为“苦咖啡文学”,他还说村上春树的成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灾难。阎连科的评价颇为苛刻,他是站在自己的文学视角,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标杆,对于他来说其他文学手法不过是沧海一粟,终究会被历史的洪流卷入大海深处。他强调文学要将历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作品去反映某一环境,作品中出现的情感与作品的背景相比,就如烙饼上稀疏的芝麻,芝麻虽香,但终究是不起眼的附属品,毫无分量可言,这是阎连科的文学观,而门罗、村上春树等人的写作手法与阎连科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与历史背景在作品中的地位,犹如君与民之分,后者不过在叙事时一笔带过。

  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与门罗有着相似之处,克制、隐忍、碎碎念,两者都擅长用主人公的动作去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吉根在1999年的时候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极》,并获得爱尔兰隆尼文学奖,2000年时被《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吉根的语言十分简练,用词造句极为克制,作为爱尔兰短篇小说女王,她的笔调中还有一丝海明威的神韵。

  吉根的短篇小说犹如一颗巨大的粽子,她笔下的文字则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糯米,她用简洁干练的手法,将粽子巴扎的结结实实,在剧情升腾时,“糯米”也不会因此膨胀出来,当一篇小说完结后,你可以看见这颗粽子规则的形状,以及它棱角分明的线条。吉根能够在一个框架内将情感把握的很好,即使剧情起伏跌宕,但感情的变化依旧只在某一区间内,这是吉根的文学艺术,或者说是他短篇小说捆扎艺术。

  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第一篇小说《南极》,讲述的是在外散心的已婚妇女与陌生男性的故事,已婚妇女对待爱情就如她对待桌边的水与红酒,丈夫是水,平淡乏味,却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陌生男性是红酒,鲜艳温润,是偶尔调剂生活的附属品。当墨守成规的她遇上放荡不羁的他,她内心里的那座冰山被一滴滴可口的红酒缓慢的融化了。吉根对女主人公心境的描写只有开头简单的一句话,“每次那个婚姻幸福的女人离开家时总会想,如果和另一个男人上床,感觉会怎样。”仅仅这一句话,就将鱼水之欢、翻雨覆雨之势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当违背道德的初衷时的炙热感裹挟着陌生男性的阴郁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已婚妇女的冰山随之融化,但另一座更大的冰山却悄无声息的竖立了起来。吉根所塑造的情感氛围,仿佛将读者置身于一场巨大的暴风雪中,这是眼见为实的寒冷,第二天来临,雨雪停霁,白雪融化之时,冰冷犹如一根根无形的细针,在身体里来回的抽插着,这是比肉眼所见的冰雪更为刺骨的寒冷。

  在这个长篇小说盛行的年代里,吉根怀有着独有的匠人匠心,坚持短篇小说的创作,她以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将现实生活最为激烈的冲突,以最为平淡的方式复述出来,未知的危险比已知的困难更让人感到害怕,暗流涌动比波涛汹涌更让人提心吊胆,她的文字就犹如大海之下潜伏的捕食者等待着猎物上钩。

  《南极》读后感(十):很精彩

  远山如黛近水碧,风转叶落满秋意。明月逐波千万里,思念随流遥相寄。天高云淡云无心,悠闲快乐无可替。寒蝉切切诉别离,鸿雁声声祝顺利。

  11、 有山无水难成景,有酒无朋难聚欢;曾经沧海成桑田,情意交心亘不变;金菊飘香话思念,惹落小雨两三点;大好时光多缠绵,愿你快乐每一天!

  12、 风花雪月,忘不了曾经的美好;时光飞逝,斩不断友情的链条;地域变迁,舍不下情谊的美酒;海阔天空,断不了联络的真情。朋友,愿你安好,时刻开怀!健康幸福,时刻如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极》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