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词人之舟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23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词人之舟读后感精选10篇

  《词人之舟》是一本由琦君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人之舟》读后感(一):小词大雅:琦君教你读词

  关于诗词,旧有“诗庄词媚”的说法古人认为诗言志,多用以抒发胸臆,故而偏于庄重;而词源于诗,有诗余之说。最初多用于描写儿女情态,也就予人柔媚印象。这种看法大体上是不差的。词的历史虽没有诗悠久,却因其句式长短参差,语言含蓄典雅,风格婉约,或豪放,而广受喜爱。历来解读词的著作不胜枚举,有如百花争放,迷人耳目。在名家辈出的当下,不志于此的杂家之言,却往往值得一观。譬如琦君的这册薄薄的《词人之舟》,虽选取词家之名重一时者甚夥,然亦有名不甚见经传的有清一代女词人吴藻,而弃吴梦窗、周美成、姜白石等大家,可谓独具慧眼。 琦君是名动台湾及至华语界的散文大家,其《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母亲的金手表》诸作,向为时下所重。文字清新脱俗,以忆旧见长,读之每每令人动容。读者若有心,也必定注意到了她文字中无处不流淌的古典气质,随手拈来的诗词用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作为词学大家夏承焘的得意弟子,琦君对于诗词的领悟与解读,自是非一般诗词爱好者可比。《词人之舟》是小雅文丛之一辑,正文选取13位词家,总体进行评介,并就其代表词作进行解析点评。于正文前附”词的简介“一篇,对词的形成、名称、体裁与词调等娓娓道来。正文后附录“卓文君”、“花蕊夫人”两篇。 与诗一样,词与音乐密切相关。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传之后世,渐成独立之势。由诗至词,始自唐代。唐代的包容开放文化融合统一,使得诗向词的发展成为可能。词的形成正是由于音乐的兴盛和歌唱需要,应时而现。琦君关于词的简介,条理和脉络极为清晰,详略得当,使得读者对于词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总体的、客观把握。 词为今天的人们所喜爱自不必说,古人对于词却有着欲说还羞的复杂心态。在北宋的晏殊、南宋的陆游等人看来,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他们耻于在人前言词,作词是不务正业,陆游甚至中年以后不再作词,实在令人叹惜。对于词家的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忸怩,琦君是持批判态度的。虽然个别词家存有这种心态,但词在他们的生活中却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晏殊最脍炙人口的《浣溪纱》一词,其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众所周知有着一段曲折故事。琦君关于这首词的解读,十分精当。而关于诗与词情调不同之处,她举例晏殊送朋友的一首律诗,其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读来与《浣溪纱》风味殊异。琦君认为这两句放在诗中就显得柔弱了一些。我们不妨多吟咏几遍,细细体会。 对于词比诗蕴藉含蓄的特点,琦君在《词人之舟》中多次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要眇宜修,能方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加以修正,她认为词非“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而是不欲言,确是的论。 琦君说,“写情要以淡笔托浓,远处喻近,才有隐约回旋之妙”,并举杜甫《月夜》以兹佐证,其中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不说自己想念亲人,而从对方来写。在词中这种情形也不鲜见,琦君举了晏几道的《临江仙》,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杜甫的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上。琦君更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上乘之词,总是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含意常于欲言未言之间,见仁见智,当由读者吟咏而自得之。”细思诚如此,有境界之词自成高格,有境界之词人们总是反复吟咏,细细品鉴。 琦君擅长散文写作,以散文家之笔,写成的这本《词人之舟》,自然清新耐读。琦君对于词家名作的解读十分到位,不输于专业名家。立论公允、客观,分析独到、精当。却十分可惜地有一处白壁微瑕,一般读者也许没有注意到。在赏析辛弃疾《青玉案》时,琦君说,“扑火的蛾儿停向柳枝”。却没有注意到这是一句误解。辛弃疾的原词是“蛾儿雪柳黄金缕”,其实读者如果读过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一书,就会知道所谓的“蛾儿”乃是指闹蛾,是用绫绮等织物剪成,在剪好的蛾形上,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也就是“蛾儿”是妇女头饰。“雪柳”则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状饰物,饰以金线,又称为“捻金雪柳”。所以这句可以这样解释:妇女们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笑盈盈(尽兴)归去。 瑕不掩瑜,琦君的这本《词人之舟》对于诗词爱好者,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读宋词,了解宋人的喜怒哀乐,走近古人的真实生活,在词中正可体味点滴。 勘误: 1.P09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欲梨花同梦。”其中的“欲”乃“与”之误; 2.P097“月雾茫茫晓析悲”,“析”字应为“柝”之误。读作tuo(拓),本义为打更用的梆子; 3.P106 “若问闲愁多几许”,“多”系“都”之误,古代读为du(阴平); 4.P143“但无论加何,这是一首儿女情长的词。”,“加”系“如”之误。

  《词人之舟》读后感(二):以词为舟载情愁

  从散文开始接触琦君,《烟愁》、《母亲的金手表》。她的文字很动人,充满诗意灵性笔下很多美好事物,与母亲相关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人心。余光中说过,琦君在台湾作家的第二代中“笔力最健”。琦君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在她的《词人之舟》中可见一斑

  《词人之舟》是琦君的一本鉴赏词的书。在对词的基本知识做出介绍后,琦君选择了十几位词人,精选他们的词作进行赏析。在词作赏析中,琦君以词作为本,又结合了词人的性格生平处境,注重对词人的心境和真实想法理解,尽力还原词人创作时的环境,不过度揣测,不轻信无可靠依据的附会故事。对词作本身“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寓情于景、景显情隐的含蓄,都有详细的解析。在对词作和词人做出评价时,琦君也会对照前人的不同评价,不同见解之处也做出说明,力求客观公正,最终给出比较中肯的结论

  我们平时写文多数都是“我手写我心”,真情流露,善于表达的词人更是如此。文字给了人们广阔的抒发空间嬉笑怒骂都可以尽情发挥,现实的空间有限,文字的空间无限。词作可以说是词人抒发胸意最趁手的工具。因为词最初就是从宫廷和民间娱乐在唱曲助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非常放松舒适的环境下创作、传唱和欣赏的。虽然被士大夫阶层视为不登大雅的小调,唱词的形式却让词人们在放松和愉悦之间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可以说,词即是词人的舟楫,让词人借以表达不能通过其他严肃文学形式抒发的、更私人化的情感,给词人一片私人生活的自由天地,泛舟心湖,惬意舒畅,大情小爱、悲喜忧愁,都有了出口。

  有些词被称为“艳词”,表述一些词人、歌姬之间的情情爱爱。这些情绪,虽然远不及报效朝廷、抗击外辱的雄心壮志来得豪迈激昂,却是词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情表露,是最接近生活、最接近心灵的,最容易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得人心。其实,许多官至高位的重臣,也曾随手写下表露私人情感的词,这是人之常情

  柳永自我调侃“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的词作也多是歌姬们所传唱,被许多同时代人斥为“艳词”、受到轻视。千百年来,他的词流传至今,被多少人喃喃吟诵,感慨万千。“《四库提要》说词至柳永一变,如诗家有白居易”,正说明柳永的白描词对词的发展贡献不小。跟柳永类似,生活潦倒又非常个性的温庭筠,在词的发展上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说起来,跟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算是个恃才傲物情商太低的耿直boy了。才思敏捷没的说,不用起稿,靠在案头思考一下,或者双手叉八下,就能作诗,人送外号“温八韵”和“温八叉”。还常常替其他考生当枪手,被监考官逐出考场。说他耿直,一点都不夸张。好友令狐滈的父亲令狐绹,好意向他讨教诗文,他却用“中书省内坐将军讽刺令狐绹不懂诗文;请他代做几首《菩萨蛮》讨宣宗欢心,他代笔之后又到处宣扬。打人不打脸,这样不给人面子,仕途自然无望了。好在才华不竭,作“侧艳之词”一样出众,奠定五代小令的形式,在词的发展上有承上启下的贡献。

  所谓“婉约”“豪放”,词的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其代表词人也未必只擅长一种风格。苏轼、辛弃疾都被认为是豪放派的大家。但我们不会忘了,他们也能够写出婉转动人、情感细腻的婉约词。其实这些词人在创作之时,只是想着如何表达心中所感。在词学方面达到足够高的造诣,什么类型的词都可以信手拈来,只贵在发乎于心、情感真挚。李后主的词,即使没有经历过人生巨变的人读来,也能体会到他亡国受辱的沉痛辛酸,正是“国家不幸文章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琦君紧贴李清照的生活状态,把她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美满婚姻生活中的“笑语檀郎”,夫妻别离时的“人比黄花瘦”,丈夫过世后的“物是人非”。不同的生活状态,自然创作出不同情感的作品

  言为心声,最打动人的词,都是那些顺其自然、抒发真挚情感的。即便偶有规则不合,也不必过于计较。真情流露而形式上略有瑕疵,总好过满合规则却过于斧凿堆砌的。我们欣赏流传千百年的词作,正是要通过这词人之舟,去体会词人当时的心绪,触动心灵,求得共鸣

  2018.02.11雾凇

  《词人之舟》读后感(三):词心婉转,物态温柔

  读琦君的《词人之舟》会深为琦君有那伤沉静下来的时光感叹想想如今社会浮躁,能潜心做学问文人少之又少了。

  谁是琦君?琦君,原名潘希真,是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外婆的澎湖湾》的作者,是她的侄子。在她的这本《词人之舟》诗词鉴赏集中,有的是淡然而悠远的情怀,这份纯粹的对文学的喜爱与造谐,让读者也能随着琦君的文字进入中国优秀文学的殿堂

  著书成文的某一时刻总会出现提起笔却不知如何来描写的情景,而琦君丰富词汇在《词人之舟》中一一呈现,让读者也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一个如鱼得水般的诗意词汇世界之中。琦君用字用词并非华丽,也并非奇拗,更不生僻,看似普普通通的字眼,经过巧妙的组合,立刻给人一种新鲜而别致的感观。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博大的中国文化让有志向学的灵魂得以升华,读琦君的文字更可深刻领会周围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影响,能有“花雨纷纷入梦甜”的幸福家庭一生的幸事,而“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国之不幸。

  人类复杂的情感在琦君的笔下娓娓如讲故事般道出,这讲出的故事能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灵无声。琦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词的理解,自成体例,虽与其他文学爱好者有观点相悖之处,但也只是学术文化上的研讨,从无贬损他人人格之处,这也是在“文人相轻”大环境下的高贵品德的再现。

  人贵于真,立身处世在于守信守真,倘若契约已成,却又反悔,这样的毁约行为想必也会为他人所不耻,琦君女士以其真敢于正视生活里的各种不公勇气而获得赞许,“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都当以温存的心,细细体味,哪怕当时是痛苦烦恼,而过后思量,将可以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使你有更多的智慧与勇气,面对现实”,这样以个人经历总结出的话语,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也更让人易于接受。

  将对文学的热爱转化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十三篇的词折,有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蜡泪”的艳丽凄清,有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无望凄凉,有柳永“杨柳翠晓风残月”的悲伤,有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恬淡,有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洒脱,更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辛弃疾“灯火阑珊处”的明朗......篇篇有真知,启发读者未曾留意到的细节之美。

  琦君女士对女性词人的推崇,在朱淑真、李清照、吴藻、卓文君、花蕊夫人的词作分析里也有体现。琦君女士所言是自我真实情感的凝聚,唯真方能动人,这也是最能打动读者之处。

  书很美,词亦美,琦君的文字也美。此外,我想读者也更应从琦君的文字中体会到精进的治学精髓

  《词人之舟》读后感(四):解读词句词境,感悟词人之心

  我之前所知道的琦君,是擅长用散文体裁描写人物回忆故乡的琦君,也是写的小说优美的像散文的琦君,对她的诗词造诣却是不知,如今阅读此书,才发现琦君的诗词造诣,不仅远远超越当今绝大多数撰写诗词评论的作者,也超越和她差不多时期研究诗词解析的作者。

  她是夏承焘老先生的女弟子,因此也在老先生那里受到了不少诗词方面的启发。夏承焘曾说:

你不一定要做词人,却必须培养一颗温柔敦厚,婉转细腻的词心。对人间世相,定能别有慧心,另见境界。正如你不必是一个宗教信徒,却必须有一颗虔诚,恳挚的心,才能多多体验人情,观察物态。

  琦君的散文可谓将夏承焘老先生所谓的虔诚心融入了每一个字,而解析诗词方面,也是遵循了老先生的教诲。她解析诗词,不像一般作者那样简单地解析说这句话讲的什么,为什么那么美,而是结合词人当时的心境,词人的身世经历等外在因素,剖析词句的深层用意。

  自左丘明这位采用春秋笔法的先祖开始,文人墨客们喜欢在词句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很多景色其实并不仅仅写景色,很多人物哀叹某件事,也其实是暗指另一些事。言此即彼,指桑骂槐的事,历史上的诗词作者并没有少干。琦君解析词句时对深层含义的剖析十分谨慎,虽没有断言某些词必定暗指某些事, 但还是将作者经历及相关事件列出,以供读者玩味词句时感悟词人的心境。

  比如温庭筠这位以温八叉外号闻名于一时的年轻词人,为何年轻力壮,才华横溢的他局限在香艳的词句中?并且因风闻喜好风流而久久不仕?琦君犀利的指出,香艳的词句被指摘,其实只是其他人的一个托词,温庭筠也写了不少不香艳的词句,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流传,并且温庭筠的脾气也使得他的其他作品被埋没。至于仕途,更是因了他的臭脾气,他连朋友令狐滈的父亲,那位曾经十分欣赏他的当朝令狐绹都要讥讽得罪,可见他为人处世的水平有多低。

  其他许多词人也有不少类似温庭筠的臭脾气,以及因此而招致的才华被埋没或被远迁的憾事,琦君都在分析诗词意境中一一指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阅读。

  我们需要阅读宋词三百首,否则我们不知道前人流传了多少经典好词给后世,我们同样也需要琦君这样的解析词句的书,否则我们无法在浮躁的社会里沉下心来感悟前人的心境。

  这本书值得喜爱诗词的人收藏,特别这个版本,装帧是不会开线,并且可以完全平摊的线装本,既方便阅读又十分有逼格,放在书架上常翻常看,常能有所感悟。

  《词人之舟》读后感(五):词人词心品词解词之悟——评琦君《词人之舟》

  琦君《词人之舟》是一本鉴赏古词之书。琦君作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得意女弟子,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词人及其作品,为人们了解古典文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一般认为,词兴起于唐末,盛行于宋朝,宋末后式微。所以,书中提及的词人,大多是北宋和南宋年间的,偶有唐末和清代的。书中共写了十几位词人及其词作,大致有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先、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淑真、吴藻等。

  介绍每一位词人词作的模式大抵相同,先是介绍词人的生平,“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样可以了解词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词中所抒发的情感。然后再是重点评析词人的代表作,评析主要是从词作的用词用律用词用字入手,再结合作者创作词时的背景,以及其他鉴赏人对于词的评价,进行综合阐述。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者认为,词是文学中最足以象征苦闷抑郁的,因为词的本色是婉约、蕴藉、柔媚与缠绵的。而这十几位作者之中,仕途顺利的就没有几个,有的根本就没有步入高层,有的也是起起伏伏不得志,“国家不幸文章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运与个人命运的惨淡,却在另一方面使词人留下了更多传世名篇。

  在十几位词人之中,作者最推崇的是辛弃疾。从人们日常的观点来看,宋词大抵是分为两派的,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然而辛弃疾却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集婉约和豪放于一身。既可以写出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雄壮之词,更有咏史、咏物、写景、咏怀、赠友、赋别等婉约之词。

  当然,其他的词人,也都是各有特点,在词史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也为后人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随之而来的,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名作的鉴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鉴赏眼光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词作,会有不同的感受。至于词人当时作词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原作者已经无法回答了,后人们只能根据词作的内容结合词人的遭遇,进行分析、揣测,进而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古典文学,就在这样不断的传诵、鉴赏之中口口相传、薪火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虽然词作在那里,然而常品常新,可能隔一段时间来看,会有更深的感受。尤其是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更会有不同的感受。

  拿虽未收入此书,但也是传诵名篇的宋代蒋捷的一首词作为结尾吧: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词人之舟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