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洄游》是一本由胡德夫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洄游》读后感(一):传奇歌者胡德夫
想做成一件事,向着目标去奋半时,这个过程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往往还未开始,便惊觉时间流逝得太快。对于心怀梦想正追求人生成功的人来说,时间是最无价的最珍贵而又最惋惜的存在。把握住时间的人,便把握住了生命,胡德夫用这本《时光洄游》告诉读者人的一生要怎样过才算有意义。
胡德夫,台湾民谣之父,感动过无数人的传奇歌者。但他的一生就如同封面这张极为生动的照片所呈现的矛盾与和谐:满头稀疏白发根根耸立,眉毛的白张扬着个性,紧闭的嘴唇让人可知这是一个拥有坚韧灵魂的老者;才思的敏捷透过沧桑的双眼展露,而这样坚强硬汉子的外表之下却拥有一颗柔情似水的心灵。胡德夫先生的歌曲有温婉的浅吟低唱也有昂扬的生命旋律,种种风格迥异的歌曲,构成胡德夫不平凡的一生。词曲为心灵的写照,也是真实灵魂的呈现。在胡德夫极为特别的音色里,是岁月沉淀的沧桑,是不屈灵魂的呐喊;回家的路,在贫瘠的思维里仅仅只是回家的路,而在敏感多思的歌者眼里却拥有丰富多彩的内涵——胡德夫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从灵魂中让人敬佩的音乐人。
这本《时光洄游》流畅的文笔将自身情感真实展现于世人,不畏惧流俗,不阿谀谄媚大众,坚持自我的一生耕耘终成影响台湾大陆东南亚等的著名音乐大家。人的一生,在于自我努力奋斗。向着心之所向的目标坚持下去,相信也会如胡德夫先生一般取得所热爱领域的成功。无论美术、书法、音乐还是写作,都要付出千万倍超越常人的努力方可有所成,胡德夫先生的这本《时光洄游》为更多的正在艺术路上打拼的有志者树立了榜样。
这是一本真情并茂,真正的直面人性的好书。真诚是最好的通行证,音乐是拯救人心的温柔利器。因为真诚的记录下所思所行所想所感,胡德夫先生回溯时光,回顾成长的点点滴滴,告诉了读者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一树紫藤花开,坚韧是所有困苦的良药。音乐一打动人心的音乐正是籍由心思纯净的大师所缔造并成为经典。
《时光洄游》全书基调昂扬,充满生命的拼搏气息,真性情,真追求。十六个小篇章将作者一生的追求真实记录。敢于面对自己一切的人是真正有勇气的人,这样的人值得读者来敬佩与学习其中蕴含的精华。
最早认识民谣是在《中国好声音》的《南山南》的影响下,对民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随着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我对民谣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四川的人,对成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大学也在成都上的,加上《成都》的歌词韵味满满,让我感受到了成都的美。
“让我掉下眼泪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温柔
余路还要走多久 你攥着我的手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歌词中洋溢着对成都的那一份喜爱之情,只有对成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浓郁的感情,才会写出这样的歌词。民谣带有独特的韵味。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看着对民谣的解释,忽然又想到了《南山南》的歌词。民谣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显示了这个地方的独特性。而民谣也是展现一个地域人生活的本质。地大物博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特点。由于地大物博,带来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因此,想要更加仔细、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民谣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台湾属于我们国家的宝岛。它独具特色,由于所处地带不同,气候不同,它有自己最独特的,与大陆不同的特色。胡德夫作为“台湾民谣之父”,他的民谣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台湾的特色。他的《时光洄游》,记录的是他对民谣的热爱,也记录了宝岛台湾的一些独特的地方特色。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台湾,了解另一个不可分割的宝岛。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份特别美好的回忆,记录了他生活的种种。“回忆的思绪,像鱼儿一样,在时光之河的斑驳光影里,洄游上溯,舞动婆娑。”
唱着民谣,走在乡间小路,寻一片蓝天,找一棵绿树,捧一本爱书,饮一口清茗,人生足矣!
《时光洄游》读后感(三):有些人,会成为时光里年轮深刻的树
有些人,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年轮深刻的大树的。这是每一次,在现场,在播放器,听到他的歌声时都会产生的感想。
今晚书店的签售会设备太差劲了,昨天草莓音乐节上暴雨,胡德夫老师今天就一直重感冒,以至于开头感觉自己在梦游,这真的是胡德夫吗?
可是到了后面渐入佳境,也觉得是他开了嗓子。那把浑厚低沉到麦克风根本无法好好收录声音的嗓音,也渐渐宽厚了起来。嗯是熟悉的声音。然后又再次感受到久违的他现场的人格魅力。在谈及原住民运动和音乐的时候,那双沉沉的白眉都扬了起来,是真的挚爱自己生长的土地和自己咏唱的山川河流才会显露出的光。
他谈及高山族这个称呼的由来,说这是日据时期日本人起的名字,而大陆也就如此沿用下来,没人深究过背后的山地九族有怎样的历史过往。其实听完自己心里还是会感到有些遗憾,会觉得自己对小岛的事情知之甚少,因为不知由来,导致也根本无法去深刻理解那个小岛的深情与哀愁。我们对这个海峡之外的岛,有很多臆想,也有很多迷思,现在更因为经济上的优越感,往往一味居高临下的嘲讽,有时言辞真是难听。可大概在六七年前去过一次台湾,风土人情之美是我至今仍然感怀的。在自我认识与人文美学哺育这一块,毫无疑问他们有自成一格的成绩。如果更多的,是通过这样柔软而有力的渠道去增进了解,大概是不会将关系恶化至此吧。
到了提问的环节,有人问了个倒是十分琐屑的问题。前面胡提到,他小时念的学校人数极少,依然有同侪间互相在课业上“帮忙”的好情谊,问胡是怎么做到的。这听起来,几乎是个,会有点尴尬和冷场的问题?
胡用一双手理了理身上的粗布褂子,不疾不徐地说,哎呀那是因为我的牛很会跑,在山上能载我去到采到甜蜜果子的地方。这在那时,是非常好吃的东西。又拉起褂子的袖管,亮出了胳膊,一下子兴致高涨起来。手腕内侧赫然刺着一个大小的“小”字。他说他是班上的老幺,所以要刺一个“小”。这个字总共有14针,是同班同学们人手一针这样刺上去的。其他人身上也都有这样的刺青图腾,有个男孩子喜欢的姑娘叫“花”,于是就把花刺在胳膊上。他说完,笑眯眯地拍了拍自己的臂膀。
他说,于是每次看到这个刺字,就会想起曾一起漫山花遍野,奔跑放牧的儿时好友。能够拥有能在自己身体上留下烙印的友谊,真是让人艳羡。你看看,有故事的人永远不慌不忙,见招拆招。
还有个人问,台湾原住民的歌是怎样的歌。他哼起了调子,是那首我曾经在现场听过的、一千年的歌谣。还是像太平洋的风掠过粼粼的浪扑向绿岛的山川。他说原住民的歌从来就是祭祀的歌,是唱给人,和天听的。他说古谣里有大量无实义的虚词,喜怒哀乐都能被这些接近最原始声音的元音虚词所囊括、所表达。就像你走在山上,很寂寞,他轻轻地哼,眼前仿佛真的有崇山峻岭密林丛间,一人踽踽独行的孤独姿态。而如果是快乐,他站起身,用身体打起拍子,唱起节奏明快的歌谣,那一个瞬间,现场就是他在部落的篝火旁,仿佛应该有酒有笑语有音乐。
音乐真的很厉害,堂皇便能构筑出一个鲜活的画面。又遇上哼唱的人是胡德夫,整个人都在风里,一下子被带到山上去,一下子骑在牛背上。
胡德夫最后说,我们的民族部落从以前,就没有文字,依靠歌谣和音乐传承了历史。而当你哼唱这些甚至不必有歌词的音乐时,唯独你知道,而它(上天)也知道。
听懂音乐的人谈音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有夜晚听有故事的人,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更加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
最后一个小花絮。
在给胡先生签书的时候多问了一句,说想看他的演出的话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的了解。他笑眯眯地请经纪人过来,说Clavin你可以介绍一下吗。于是我们在场的人都知道了,四月会在台北中正音乐厅有演出,五月二十号在北京天桥演艺中心也会有。
然后他继续签书,我就说老师不考虑来广州演出吗?上一次听到您的广州场好像是几年前了。胡先生一边签一边碎碎念,对啊该来广东演出啦。又像一个小孩子,非常非常可爱。
虚荣地放个合照,嘻嘻
《时光洄游》读后感(四):总要有人歌唱过往
我曾和友人谈起遇到过的流浪歌手,他和女朋友从偏远的贵州漂泊到北京,只为了他心里的歌手梦。民谣歌手唱尽了地域城市这样的评论只当调侃,但却不可否认如今的民谣大多逃不开流浪,爱情和理想。新一代民谣歌手多是青年一代,怀揣着的多是对音乐和梦想的热忱,但是民谣不单是这样的,这样的调侃极富偏见而不公正。
总有歌唱人生沧桑,苦难岁月的歌声,总有歌唱自由和过往,总有人用歌声代替呐喊传达反思。多希望听民谣的朋友听一听胡德夫,他那样动人。
这一本自传单从文学角度或许并不出彩,语言平实,叙事散乱,主题和时间线凌乱,一切都像作者面对着我们闲聊。可是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写给粉丝的书,他的朋友们活在他的记忆里,他用文字将鲜活的形象呈现出来,这一点已足见作者水平,而他所写到的民歌历史和民族运动,更赋予这本书深层的意义。他在书中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歌运动,一群青年人,怀着对艺术诗歌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决定要写属于台湾的歌,而不是去唱留下来的英美民谣。让人遗憾的,他的好友李双泽,在写下《美丽岛》后因下水救人遇难,这样一个年轻的蓬勃的生命,他的创作宁静却满含感情,充满了对热情和自由的向往。更使人痛苦的是在之后的各起事件中,这首歌被打上政治的标签。胡德夫在书中表示了难过和不屑,本是李双泽留给世间的单纯美好,却被人当作政治工具,可又有哪一个艺术家愿与政治为伍。
谈民谣必然绕不开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诗一样的歌词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文学性,更重要的,他直言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悲惨,他一直奔跑在各地,向人们揭露战争的本质。同样的,胡德夫也曾为台湾少数民族运动奔走贡献,两人所做的事情虽然相差甚远,但其信念相似,他们的民谣不只是低吟浅唱,更有坚定号召。
鲍勃·迪伦曾说,假如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对他来说就是莱昂纳德·科恩。科恩的声音低沉而性感,音乐始终是平淡的,所写的感情却细腻。你会听得出,写歌的人有着怎样一个多情敏感的灵魂,而歌唱者又是多么迷人。和鲍勃·迪伦号召者的身份不同,莱昂纳德·科恩几乎囿于自我,他深沉的独孤的歌唱自己,可是胡德夫说的没错,科恩是会催眠的,没有哪一位民谣爱好者可以抵得住科恩的魅力。
胡德夫也曾翻唱过科恩的歌曲,和科恩不同的,他的翻唱因嗓音而显得沧桑。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改编,听到时总轻易想起过往。
《时光洄游》读后感(五):我手写我心:记忆与歌声沉淀在时光中
文|轻禅
时光仿佛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沉淀出来的是最美的歌声与永不凋零的记忆。——题记
打开音乐,听胡德夫的《美丽的稻穗》,心似乎一下沉静下来,虽不能理解歌词的意思,却能听出来其中的意境。这歌声似乎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霎时间只想静静的聆听。也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于匆忙繁杂的生活中慢下来,只屑停一停,心情就会变得不同。
了解胡德夫,从他的歌声开始,然后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很多人都有痛苦不堪的过去,都有“故事”,胡德夫也不例外。他的人生,并不平坦,经历过贫苦的日子,可即使如此,他未曾放弃是的音乐。这一路的辛酸、坚持,他写在了《时光洄游》这本书里。书名选“洄游”也颇有内涵,胡德夫认为:“回忆的思绪,像鱼儿一样,在时光之河的斑斑光影里洄游上溯,舞动婆娑。”言外之意,这是回忆,是他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梳理,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胡德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看过《时光洄游》一书,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做自己敢做,做到最好。
中学时代的胡德夫,因家庭条件较差,参加了橄榄球队,对自己喜爱的音乐只能默默观望。即使是在橄榄队,他也争取做到最好,最终还拿到了保送去师大和体专的资格。但是胡德夫却选择了参加高考,最终被心仪的台湾大学录取。不过,他的大学不同于一般人的大学,因身体及其心理原因,胡德夫大学并未读完,就踏上了唱歌之路。这一路,他走的很艰辛,幸好在困难时有朋友相助,有女朋友的理解。最终,他成功了,他成了台湾有名的民歌歌手。
从他的人生经历看,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执拗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他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故。
胡德夫经历过离婚,又在中年时遇见了年轻的姆娃,遇见爱情。在他一无所有时,姆娃仍然不离不弃,后来他们一起创作音乐。在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中,他还学会了反思,如果当初自己性格不是太过执拗,也许他和前妻的关系会缓和。但如果时光回到从前,我想他还会是那个执拗的胡德夫。
《时光洄游》一书中,胡德夫还提及了几个对他帮助很大的人,其中有德姑娘、Stanley(斯坦利、严长寿)等。
德姑娘的胡德夫在中学时代遇见的。中学时代,胡德夫虽喜欢音乐,却深知自己家庭情况,只默默在心里喜欢。德姑娘看出了他的心思,在生活与音乐方面都很照顾他。可以这样说,德姑娘算是他的启蒙老师。可惜的是,在他读大学之后,经历退学,各种苦难,渐渐与德姑娘失去了联系。多年之后,当他成功,他开始不忘寻找德姑娘。在胡德夫看来,德姑娘在他音乐之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一个人就是斯坦利,这是一位美国友人,年轻时他与胡德夫认识,后来因为一本书《总裁狮子心》他们再次联系上。也正是这再一次相见,斯坦利给了胡德夫很大的支持,为他提供唱歌的场所,帮着他发行专辑等等。在我看来,虽有朋友的帮助,但还是因为他的歌声有影响力,有故事。
合上书,我不禁思考:如何过一生,才是不后悔的一生。就如同胡德夫一样,不管命运给了我们什么,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力量,迫使自己去坚持,不放弃。若是能如此过一生,这一生也就不会留有遗憾了。其实,看别人的人生,也是反思自己人生的过程,无论是谁,无论从中感悟出什么,这都是《时光洄游》给我们的礼物。
唯愿人人都有可坚持的东西,如此一生,便也无遗憾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