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是一本由邱国鹭 / 邓晓峰 / 卓利伟 / 孙庆瑞 / 冯柳 / 王世宏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3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一):读《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走价值投资之路
本书可以看成是高毅资产成立以来的「传记」,分享了该私募平台自成立以来的各种投资心得。要说到读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高毅资产将股市里不可控的千万变量浓缩成了相对可控的三大变量,即行业、公司、管理层。只要我们对这三个变量研究得比较透彻,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坦然应对股市里的各种波动。
其实书中说的不仅是关于投资的心得体会,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学东西万学那些通用的知识,能广泛迁移的知识。例如你炒股如果注重技术分析,那么你学的这些技术分析只能在股市的数字之间发挥作用。而如果你专注于行业、公司分析,那么你不知不觉会了解很多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仅在股市投资中使用,它能广泛地适用于其他行业。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所有。既然如此,方法论就很重要了。所以说学东西,要专注于广泛适用的通用知识。
在说到他们如何应对2015年股灾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专业投资人和业务投资人的差距。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可能是牛市中后期,于是已经做好一系列预备方案,并做好一系列调整,例如:寻找估值相对安全、流通性较好的公司。等到真的发生了股灾时候,虽然资产量很大。但因为选择了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他们顺利完成了减仓的目标。而在2016年股市低迷,许多优质资产出现了超跌时,他们果断购入。而在2017年蓝筹股大涨,基本上许多地产、消费股都翻了倍。通过他们对股灾的应对策略,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一本书最终还是得落地到实践中去的,如果没有实践,那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有停下来跟着书中思路去做的冲动,但还是按捺住,读完了本书。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我将会做这么几件事情去实践书中所说的理论。第一,减少每天对盘中股票价格的反复关注,转而固定晚上时间看盘做决策。第二,从技术分析的细枝末节中挣脱出来,转而寻找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方法,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框架。这两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特别是第二件事情,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有多少险阻,方向对了,总归还是在前进的。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反复品味的思想,有机会还是亲自投身到书海中寻找吧。书中还推荐了一些著者认为不错的书籍,这里一并列举,分享给相同志趣的朋友。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分享了巴菲特10多年的投资心得。《3G资本帝国》分享了一个资产团队是如何逆转濒临破产的公司从而获利的。《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经典的价值投资书籍。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二):价值为标,各有所长
#说好要认真写读后感的#
这样一本书让投资人对高毅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又个大致的了解,是不错的宣传手册。
邱国鹭:几篇文章都写的比较学术,或者复盘回顾过去的事件点评。一套一套的价值理论很正气,但看不出灵魂。
邓晓峰:不同生意的回报率来做选择,是个大概率不会出错的方式。看起来很学院派,但如果一直在好的赛道里选择优秀的领跑者或者黑马,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很聪明的投资者!
从个人角度来说,基本面投资能给方向和空间,但相对难把握投资节奏,邓建仓的方式应该借鉴。白酒若在2015年一次性买满,确实有一段煎熬时间。当时市场还不认可逻辑拐点,基本面转变但业绩还没有完全兑现。
冯柳:整体来说,对于他的投资方式我不是特别认可。在市场逻辑演变的过程里做选择本质是赚市场的钱,所以其投资方式是博弈的另一种演变么?如果只是做市场选择,非深度研究,市场变化很快,又如何做长逻辑?有点自相矛盾。
但是他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不易为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世界没有真相的说法比较认同(感觉用绝对真相四个字更合适),真相往往是一种阶段性的逻辑,所以是会不断变化。这个世界太复杂,很难充分认知。如果认为市场都是对的这个前提,那么市场的变化代表着阶段性的逻辑和真相演变。
卓利伟:非常赞同研究框架,逻辑体系很严谨,谦虚优秀幽默的研究总监。求知欲(好奇心)、诚实、独立,确实是做一个优秀研究员基本要素的非常棒的总结。“如果你不够真诚,那么你终将成为自己的牺牲品。”这句话直击心灵。投资如是,生活亦如此。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三):读《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走价值投资之路
本书可以看成是高毅资产成立以来的「传记」,分享了该私募平台自成立以来的各种投资心得。要说到读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高毅资产将股市里不可控的千万变量浓缩成了相对可控的三大变量,即行业、公司、管理层。只要我们对这三个变量研究得比较透彻,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坦然应对股市里的各种波动。
其实书中说的不仅是关于投资的心得体会,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学东西万学那些通用的知识,能广泛迁移的知识。例如你炒股如果注重技术分析,那么你学的这些技术分析只能在股市的数字之间发挥作用。而如果你专注于行业、公司分析,那么你不知不觉会了解很多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仅在股市投资中使用,它能广泛地适用于其他行业。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所有。既然如此,方法论就很重要了。所以说学东西,要专注于广泛适用的通用知识。
在说到他们如何应对2015年股灾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专业投资人和业务投资人的差距。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可能是牛市中后期,于是已经做好一系列预备方案,并做好一系列调整,例如:寻找估值相对安全、流通性较好的公司。等到真的发生了股灾时候,虽然资产量很大。但因为选择了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他们顺利完成了减仓的目标。而在2016年股市低迷,许多优质资产出现了超跌时,他们果断购入。而在2017年蓝筹股大涨,基本上许多地产、消费股都翻了倍。通过他们对股灾的应对策略,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一本书最终还是得落地到实践中去的,如果没有实践,那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有停下来跟着书中思路去做的冲动,但还是按捺住,读完了本书。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我将会做这么几件事情去实践书中所说的理论。第一,减少每天对盘中股票价格的反复关注,转而固定晚上时间看盘做决策。第二,从技术分析的细枝末节中挣脱出来,转而寻找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方法,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框架。这两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特别是第二件事情,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有多少险阻,方向对了,总归还是在前进的。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反复品味的思想,有机会还是亲自投身到书海中寻找吧。书中还推荐了一些著者认为不错的书籍,这里一并列举,分享给相同志趣的朋友。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分享了巴菲特10多年的投资心得。《3G资本帝国》分享了一个资产团队是如何逆转濒临破产的公司从而获利的。《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经典的价值投资书籍。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四):一本让散户看了绝望的书
投资不简单,如果觉得自己没戏就趁早放弃。
高毅资产,金牌私募,高手中的高手, 新出的《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不算倾囊相授,但也很有诚意,除了此前已广为流传的数篇好文,还新增内部的投研会议记录、反思,足以让读者管窥一下中国股市的聪明钱是怎么玩的。
散户看后一定会比较绝望,会发现投资太tm难了,更难的是对手都tm太强了,而且对手比你强几百倍还比你努力几百倍,自己手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劣势:
1、投资体系劣势。金牌私募基金经理,大多是资深研究员出身,科班毕业,专业训练,历经多年市场洗礼,熟练运用各种市场工具,还有不少是中外市场通吃。比如2015年股灾后,可以快速把仓位从9成降到2成以下,并辅以期指对冲。
2、行研劣势。机构有大量研究团队,跟踪重要数据,可以直接见公司老总,也可以一线蹲点数进出的货车数量 。高毅属于不爱浪费的,也有30多个研究员服务这几位大侠,每人还配了投资助理。
3、认知劣势。你天天见的什么人吹的什么牛,人家天天见的什么人聊的什么话题,投资境界能一样吗。
即使人家有这么多优势,还说投资不简单,散户们情何以堪?
但也不是说散户完全没机会。冯柳就是散户出身,现在也能列在高毅几大高手。而机构也会犯错,很多错也是屁股决定的脑袋,散户倒是可以努力努力不犯的。
比如业绩排名和心态问题。 公募里赚了最多钱的邓晓峰就说,早年跟市场认识不一致时,也不敢偏离指数太多,万一犯错就要排在很后面。
还比如等待和仓位问题。2015年四五月份邓晓峰就在5000点前一夜发了两只产品,高毅并不是不够良心、想高位圈钱,而是市场不可知的太多了,当时类似消费品、银行、保险的估值都还比较低,非要等牛市结束才开始募资或者建仓也不现实。
妖怪虽多,但唐僧如果好好听孙悟空的话每次躲在圈圈里应该不会被吃了。 投资里最大的难题不是能力圈的大小,而是守在能力圈里不乱动,散户如能做到这样,也能战胜大部分机构。
冯柳(茅台03):比较适合散户学。先认清自己的劣势,知道自己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如机构和市场。
散户有天然的信息劣势,所以更适合在消费品、医药和零售等行业投资。消费品不像其他行业那样容易被订单、政策或上下游左右。(换言之,想在其他行业里从机构虎口夺食有多难。)
只做选择,不做研究。散户做研究往往靠碰运气,你以为研究对了,其实赚的是运气的钱,运气不好就很惨。散户研究大多很片面,容易陷入偏见。
市场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个人力量在复杂系统前微不足道,要弃智和谦卑,用常识、信仰及运气去面对。
下跌时候把所有看多的逻辑放一边,全面理解看空的逻辑。觉得看空的逻辑已经体现后,再去想看多的逻辑,过早思考容易出现偏见。
估值像钟摆,任一张截图看不出下一步摆动方向,但如果是极限位置,就很容易判断。
策略——不择时、不做衍生品、不做期指对冲、不用杠杆、不回避系统性风险,始终高仓位进行集中逆向投资,中长期持有。做擅长领域里的投资,用好价格买入好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控。
市场的三种操作模式——情绪决定的短线波动交易;逻辑决定的中线估值交易;事实决定的长线翻盘交易。
邓晓峰:国内价投的顶尖高手,掌舵过200多亿的基金,业绩依然优秀。
公募十年,修炼对公司的观察力、增加行业覆盖、认识自己、修正投资方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其他参与者。社保基金有利于培养了基金经理的框架,也有利于打破规模的限制。
一二级市场差异——一级市场怕买不到;二级市场怕买错,不存在买不到的问题,只有真正觉得有空间,随时可以买。
看行业的时候,通常算一下整个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先看人力成本、企业税收,再看未来空间是否大。(行业壮大,但谁把钱拿走了?航空业——消费者;影视业——明星。)
猪也会飞的时代过去了,行业高度分化,未来要选择没有完全标准化、没有高度同质化、没有运输距离限制的行业。能实现差异化的行业,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实现赢家通吃,份额和利润同时提升集中度。
邱国鹭:高毅掌舵人,大局观出众,详细的看他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选股——等战国七雄后再挑赢家,买最强的诸侯。行业格局清晰后再买龙头,风险收益比最佳。
孙庆瑞:成长股投资。出身于固收领域,宏观把握能力强,擅长资产配置和风格转换,连续7年排在前1/4。
卓利伟:高毅的研究总监,研究能力比较强。
影响投资的N个变量降维到3个最重要的变量:企业价值,产业大趋势,系统性风险水平。
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要研究最重要问题: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
人总是容易接受、强化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有人对抗自己时,大部分人会逃避或抵触,这对投资和研究问题是不利的。
从四个逻辑(宏观、产业、业务、财务 )去分析研究四个行业(消费品、服务业、制造业、TMT行业)。
王世宏:市场老司机,涉猎比较广,各种行业都说了些,但一遍看下来没有印象太深的东西。主张创新比护城河更重要,对新经济比较关注。
产品差异和行业差异——搜索引擎只有第一可以活,强者恒强,数据决定未来;新闻来源很容易迁移。区别是用户对两者的质量要求不同,搜东西希望最准确的,看新闻就无所谓。
A股有底没有顶,港股有顶没有底。
我的观点:投资不简单,如果觉得自己没戏就趁早放弃。
文 | ILoveRMB 来源 | 自由引导RMB(Money2Free)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五):高毅投资方法论
本书是高毅资产数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经验之谈,可谓字字珠玑。但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所以全书内容显得比较杂乱,特梳理如下:
投资框架:自上而下思考,从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圈定行业范围;自下而上选择,从人和机制的角度挑选标的。
选股方法:有未来,有成长性,否则容易有价值陷阱;行业格局清晰,赢家先发优势明显,后来者无法追赶;估值合理。
调研方法:调研之前,跟公司的研究员讨论,与调研过或买过公司股票的基金经理讨论,与最了解公司的卖方研究员讨论,读一篇深度报告,读一篇近期报告。调研中,问高管几个问题,怎么看竞争对手?最近竞争对手有没有什么做法让你特别难受?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做法让竞争对手感到难受?调研后,深度分析和讨论,对管理层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定性分析。
判断管理层的方法:一看个人能力——战略是否清晰,是否聚焦,转型的公司从来不碰。战术执行力,中小公司看老板的能力和魅力,大公司看中层干部KPI。二看管理层的诚信度。
跟踪公司的方法:看到好的行业、好的公司,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下。如果真的找到产业方向有巨大空间,并且行业内优秀的公司已经跑出来,就不要轻易放弃对这些公司的跟踪和研究。
大势判断方法:看当时起作用的主线是什么,顺着市场的角度思考:是流动性,还是经济本身的结构转化,还是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当逻辑不断得到市场验证的时候,就可以坚持。如果市场发生变化,就要重新梳理,看看主线是否动摇。
抄底方法:站在最强者的逻辑上,把最悲观的逻辑列出来,当觉得最悲观的逻辑成立也不怕时,才可以去抄。千万不能在下跌时用上涨的逻辑来证明跌不动。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六):大智慧需要断舍离
如果在错误的方向上持续重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有方向中药,时间才会是你的朋友而非敌人;
股市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天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主动实验条件;
市场中有极少数高手,他们通过对少数最重要变了进行长期有规律的把握,加上极其严格的自我纪律约束,有可能实现远超市场的收益;
基本面投资的3个最重要变量:产业大趋势(好行业)、企业价值判断(好公司)、系统性风险(好价格);
投资框架上,最好以自上而下思考和自下而上选择;
好的生意模式需要符合可预期(1年内的业绩和估值)、可展望(3年内发展路径)、可想象(有想头);
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要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从宏观、产业、业务和财务上去思考这个课题;
格雷厄姆更强调安全边际,提倡以2/3净营运资本去购买股票,这样的股票在当时的大萧条时代是很多的,而现在这个时代很少,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投资主题并非一蹴而就;
要站队大时代、大潮流,在鸡毛蒜皮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
像高毅这样的顶尖团队,也有过看好3P为代表的环保产业,过度解读政策对产业带来的红利,而忽视与C端最为密切的消费和医药机会,说明不是每一个基金经理都能完全把握每一个机会,所以选择信什么是很重要的。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读后感(七):读《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走价值投资之路
本书可以看成是高毅资产成立以来的「传记」,分享了该私募平台自成立以来的各种投资心得。要说到读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高毅资产将股市里不可控的千万变量浓缩成了相对可控的三大变量,即行业、公司、管理层。只要我们对这三个变量研究得比较透彻,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坦然应对股市里的各种波动。
其实书中说的不仅是关于投资的心得体会,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学东西万学那些通用的知识,能广泛迁移的知识。例如你炒股如果注重技术分析,那么你学的这些技术分析只能在股市的数字之间发挥作用。而如果你专注于行业、公司分析,那么你不知不觉会了解很多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仅在股市投资中使用,它能广泛地适用于其他行业。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所有。既然如此,方法论就很重要了。所以说学东西,要专注于广泛适用的通用知识。
在说到他们如何应对2015年股灾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专业投资人和业务投资人的差距。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可能是牛市中后期,于是已经做好一系列预备方案,并做好一系列调整,例如:寻找估值相对安全、流通性较好的公司。等到真的发生了股灾时候,虽然资产量很大。但因为选择了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他们顺利完成了减仓的目标。而在2016年股市低迷,许多优质资产出现了超跌时,他们果断购入。而在2017年蓝筹股大涨,基本上许多地产、消费股都翻了倍。通过他们对股灾的应对策略,让我对投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一本书最终还是得落地到实践中去的,如果没有实践,那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有停下来跟着书中思路去做的冲动,但还是按捺住,读完了本书。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我将会做这么几件事情去实践书中所说的理论。第一,减少每天对盘中股票价格的反复关注,转而固定晚上时间看盘做决策。第二,从技术分析的细枝末节中挣脱出来,转而寻找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方法,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框架。这两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特别是第二件事情,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有多少险阻,方向对了,总归还是在前进的。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反复品味的思想,有机会还是亲自投身到书海中寻找吧。书中还推荐了一些著者认为不错的书籍,这里一并列举,分享给相同志趣的朋友。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分享了巴菲特10多年的投资心得。《3G资本帝国》分享了一个资产团队是如何逆转濒临破产的公司从而获利的。《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经典的价值投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