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枢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1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枢纽读后感10篇

  《枢纽》是一本由施展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6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枢纽》读后感(一):从营销角度看《枢纽》

  2018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安利了施展老师,7次;仅比安利“得到”的9次少2次。

  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重磅推出的就是施展老师,他在得到专栏大师课的专栏,和他的新书《枢纽》,此刻可能得意得笑着:看吧不出意外爆款,限量发售99元,只有得到能买到哦。 “这回我问的是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2017年,我遇到了一个人,他给了我这一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 这个人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判断,也是施展老师这本书的名字——枢纽。。。。

  特别感谢施展老师在2017年给我开的这个脑洞。他把这套思想,和关于中国历史三千年演进逻辑思考,写进了一本书,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这本《枢纽》。。。”(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2016年底,得到策划的现象产品是专栏课,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承诺要开第二季的,由于区块链事件影响迟迟未推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李笑来开发自己平台“一块听听”可能未来是得到的竞争者,最早推出的樊登读书专栏悄悄的撤掉了,因为得到推出了每天听本书,进入了樊登的领域展开了竞争。)

  罗永浩的创业课,由于锤子科技牵扯精力太大,无法完成退场;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等,打造了知识付费领域的标杆和标准。被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冲击很厉害(12月3日,全场半折),后有果壳网的分答模仿推出在行行家的专栏,网易课堂,各种知识付费APP平台的PK。 2017年,得的策划的是每天听本书节目,也是花费了重金投入,做营销、策划、请说书人、找说书稿。微信推出微信读书APP的冲击,樊登、吴晓波的读书会,以及饭团、知识星球的小网红的各种读书会。 随着《罗振宇的骗局》文章刷爆朋友圈,得到APP也迎来了一个拐点,用户从非理性开始变得相对理性,让他们付费成本越来越高。2018年能推出什么新的产品?是得到罗振宇焦虑的点,施展的大师课(中国史纲50讲)能否成功决定了2018年得到的销售增长。所以,这次跨年演讲其实是围绕着施展老师展开的,要力推大师课新栏目和新书。这次是比一年199元专栏更短的大师课,只要99元,一个月30讲讲完,这些人越来越焦虑,需要推出更短的课程而且是立马有疗效。

  其实秋叶他们在之前也有这种预感,学习保险行业,只要粉丝有痛点,我们要集中推更短平快的课程,通过量大取胜去占领市场。2018年的自媒体市场开始呈现BAT寡头、独角兽模式,开始进入行业洗牌、整合阶段。(前几年有房地产行业,再早些年有白色家电行业等)头部市场会赚的满盆,尾部被挤压淘汰,在2016、2017年辞职的一大波自由职业者、超级个体不得不重新回到职场。 2,罗振宇体,他的诉说方式--我的朋友说,大师德鲁克说,上帝视角,杜撰新概念和新词,大谈未来趋势。 “沈南鹏告诉我。。 李丰说。。。 我见到快手创始人宿华,我问宿华,这是为什么?他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 我的朋友喻颖正考过我一个很好的问题。。。。”(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罗振宇的朋友真多,其实他是从媒体记者起家的,有得天独到的优势接触这个圈子的人,现在又做知识付费。所以会给人感觉,罗胖的朋友圈阵容真豪华,堪比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在这之前风靡的有陈安之的成功学和李阳的疯狂英语,后来信用破产。之后有刘一秒,针对中小企业主、生意老板的几万块一堂的线下课。现在有移动互联网,于是有了针对屌丝青年的知识付费课。 “不要忘了熊彼特的教导。。。 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说过。。。。德鲁克说过一句话,。。。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 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说。。。

  查理·芒格说。。。巴菲特说。。。 木心先生所说。。。”(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啊,给超级用户的感觉是:罗胖真博学,我要追随你,引经据典能力,张口就来。 其实后面都有庞大的策划团队。 第一年跨年,请来了柳传志,罗振宇煽情了一把,镜头给到柳老爷子笑得有点尴尬;第二年跨年,请来了王石演讲,讲得不如王石其他演讲,感觉是没怎么用心准备,快到跨年前一天匆匆应付的。

  罗振宇每年会邀请一些大咖来站台,但是当画面切到这些大咖时,他们多少都有一丝尴尬,大部分企业做得还没有马云爸爸那样大到底气十足、应对自如。于是,在现场说支持王石赢的罗振宇打脸了,王石从万科辞去主席职务;支持创业者乐视的贾跃亭,贾跃亭去了美国。 “说到这里,我必须拿我们的“得到”App来举例子了。。。 得到作者刘。。。 “得到”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这是植入广告部分,推荐的是在得到开第二季专栏的老师们,好奇为什么没推也是第二季的万维钢、吴军,莫非是他们没有档期没来现场站台,罗振宇给出席的何帆、刘润总更好的待遇?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配合度更高,确实也应该这么做,VIP中产生VVIP的彩蛋,用罗振宇的话说“铁粉”,他们是铁铁共赢者。 罗振宇的营销能力不得不佩服,广告植入天衣无缝,看不出来是打广告,堪比华少念加多宝广告。 “高晓松的晓说没有一个电商后台,冬吴相对论没有粉丝的近距离陪伴,吴晓波的自媒体矩阵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等未来,秦朔的朋友圈终究有些迟到。如果说做读库的老六,教人读书越读越刁,罗辑思维则教人越读越懒,直接给你上谈资和金句……但是更可能的是,很多书都被存储而未被翻阅。 当你说内容不到100分时,可能喜欢罗振宇的用户说70分就够了,再深了他们可能就听不懂了。当你说讲解内容很多都不是原创,罗辑思维的用户说我们不介意是不是原创。

  当你说这些东西不够精良,喜欢罗振宇的用户说,这是学习罗辑思维的教辅教材错过了可能猜题失败,在命运的轮盘赌中错过标准答案。当你说这些东西买了不会看,罗辑思维的用户会说,我还能加价把这个转卖出去,人家是黄牛思维……” (引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26109177021&wfr=spider&for=pc) 在这么多自媒体阵营里,罗振宇能做到头牌、头把交椅,确实厉害,有他过人之处。 3,罗振宇提出的六个问题,和抛出的答案,偷换概念-----丢一箩筐的新认知给你、杜撰出一系列时尚时髦的新名词,就像讲星座一样,总有一两个点会击中你,啊,讲得很有道理。 罗振宇的诉说方式有一种魔力,知识付费领域的脱口秀、“吐槽大会”,在这个娱乐至死、信息过载的时代里,罗振宇迎合了这种趋势、捕捉到了年轻人的痛点焦虑同时希望标新立异、和上一代人周围人不一样。

  看他的讲稿像段子,让你很快读完,觉得没什么营养,但是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会切台,总会期待,直到最后一刻,因为全是新东西,就像刷朋友圈、打游戏快感,需要不断的新刺激。 用对未来的预测,让你焦虑和恐惧,加上说自己也一样焦虑引起你产生共鸣进入他的场,然后给你引经据典德鲁克说、我的朋友们说,从上帝视角看待,讲家国、天下、世界,谈上下五千年、谈中国崛起、特朗普不行要在墨西哥修围墙全球化,再加点情怀让你不得不动容引起你的感性情绪,最后下单:买买买,罗胖,我用最大的诚意支持你。 再植入广告:得到APP、刘润、何帆、王煜全,独家发售的施展的书,各种赞助商的支持。面对陈旧的各种跨年晚会明星唱歌,罗振宇用一种新的方式让他的超级用户,有了面子、可以标新立异,向过时的跨年晚会说再见。华少用快语速把传统的广告练出了新鲜感,吐槽大会用剧情和调侃、吐槽、幽默的方式打广告也给人新鲜感。

  “问题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放心吧,机会还很多,安慰剂) 答案:确实这是一个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但是机会还很多,属于传统行业和普通人的机会也很多。这是2017年关于中国式机会,我开的第一个脑洞,我称之为叫“动车组脑洞”。 问题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有足够的多样性,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答案:我们的中国跟亚马逊热带雨林一样,它有足够的规模,有足够的内部多样性。你看,这就是大生态系统好处。不管它原来有多少古木参天,也不管它原来有多少野兽成群,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而且新机会还有两种,一种是做物种间的新的连接器。另一种,是维持一个独立的小生态。(这个点,能算一个回答)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都是不错活法。所以,我把2017年开的这第二个脑洞,称之为“热带雨林脑洞”。 问题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告诉你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怎么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这是个好问题,2019年跨年演讲我们好好唠唠) 答案: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比特世界自然会给你寄来船票,什么都不用担心。这就是比特化脑洞。 问题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拔河脑洞是什么鬼?贬低美国、吹捧自己,意淫爽不爽?) 答案: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其实是在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一场拳击比赛;而中国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拔河游戏。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博弈逻辑的区别——

  拳击比赛是强者的竞技,是有准入门槛的;而拔河游戏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人人都可以有贡献。 拳击比赛以击倒对手目的;而拔河游戏只是想把供应链上高价值的部分拉过来。 拳击比赛取胜的关键是让自己更强大;而拔河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这一方。

  拳击比赛的输家必须离场;拔河游戏希望人人都不要松手 拳击比赛之所以玩不下去,因为世界已经越来越混为一体。 问题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答案:我把它称之为“终点站脑洞”。还记得刚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吗?中国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后一站。 问题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地理位置也是这样) 答案:不管方向如何,中国都是联系海洋大陆的中介性、枢纽性存在。“枢纽脑洞” (引自2018年罗振宇跨年演讲)” 看了答案,你是什么感觉?焦虑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4,再送你一个广告,广告即是解药。(得到电子书《原则》,只要39.99元) “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这里面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美国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瑞·达利欧写的,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原则》。现在就可以以全网最低价在“得到”App里购买电子版。 查理·芒格说:“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这就是在说人生算法。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也是在说人生算法。 如果还是觉得费解,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最后套用罗振宇的好朋友和菜头的微信公号签名:请你相信我,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和菜头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公号里发了一篇文章,谈罗胖举办这次演讲的不易让人感动不易;接着罗振宇接受钛媒体专访,狂倒苦水,跨年演讲的六大不易,怎么又是6个?) 看完了,不知道你现在对过去已经一个月的2018年跨年演讲还有多少知识点存入了你的大脑中?2017年的跨年演讲你还记得什么?国民总时间是恒定的?怎么理解?2016年的跨年演讲你又有什么收获?3年过去了,罗振宇带你成长了多少?收获了多少?

  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吧,一定赚回了那些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 参考资料: 1,钛媒体专访:罗振宇狂倒苦水,跨年演讲到底有多难(跨年演讲很难哦,不要和哥竞争哦)http://money.163.com/18/0101/09/D729GN7Q002580S6.html, 2,罗振宇跨年演讲稿,见各大平台转载,得到APP也有录音和文稿

  3,罗振宇的骗局(自行搜索) 4,电商思维的得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26109177021&wfr=spider&for=pc

  《枢纽》读后感(二):施展在读书会上的发言摘要

  【施展发言摘要】未经作者审阅

  这本书我思考了8年多,写作花了1年多时间,当然这里面的思想并不全是我自己独立研究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的思想,研究了将近十年时间,然后才形成这样一个新的解释。

  我们这个共同体叫做大观,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就是如究如何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位置,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路线。

  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寻求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我们就先要把任何观念或者价值判断搁一边。不是说那个东西不重要,那个东西很重要,但是首先我们要先寻求理解,理解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我们所喜欢的观念或者价值,第一它有可能处在什么位置,第二它如何有可能变成现实,第三它有可能未来会引导向什么样的方向。

  要理解现实的话,有几个方向或者说有几个点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思考。首先,任何现实都是秩序性的存在,你要研究理解一个秩序,首先得有基础的物质性约束条件。

  一个观念把它想象得再美好,假如这个物质性约束条件你根本做不到的话,根本不支撑的话,你想象的观念或者价值,再美好也没有意义。

  我举一个去伊犁考察的例子,在此之前,我学习制度经济学一直坚信产权概念越明晰,你的交易成本就会越发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越发提升。而且这个在中国自从人民公社之后的经济史基本也可以证实,在人民公社的时候把过去小农变成了人民公社,于是人们就开始偷懒、相互推诿、吃大锅饭,经济效率极度下降。

  这样一种变化使得人们想:假如把它全方位推广到全国,是不是更好呢?当我去伊犁考察的时候,与当地牧民交流我发现一个此前从没想到的问题。在伊犁这个地方,处于北疆,是游牧地区,当地都是哈萨克牧民,他们都是以部落单位活动的。对于牧民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草场。

  到了人民公社改造的时候,就把这里改造成了人民公社,草场是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来划分了。但是对这些哈萨克牧民来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他仍然是在以一个远远大于单个牧户的单位来划分草场,所以草场的产权结构、生产逻辑并没有遭遇实质性的变化。所以人民公社改造之后,内地农耕地区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草原地区经济没有什么变化。

  可是80年代内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经济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在伊犁这个地方就想把草场划分到以户为单位。划分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头两年确实经济效率提升了,但是时间略长一点,几年后发现草场严重退化。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原因在于羊不能只吃一种草,必须吃多种草营养才足够,可是必须有足够大面积的草场才能长这么多草。

  如何面积才够大?至少以类似人民公社为单位,羊才能营养均衡,才能长得好。以单个牧民的户为单位之后,草场面积变小了,长不了那么多种类的草,羊的营养不够,只好加餐,结果就是草场严重退化,这种产权单位、产权结构的变化一定跟草场的退化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于是我就开始反思,过去我们所学的产权概念是不是遭遇到了它的适用性边界呢?过去我们提的所有概念,或者说理论,都是在资源丰沛地区,在工业、农业经济地区提出来的所有这些理论。而这些理论在一种资源不那么丰沛的地区,它在只能以牧业为生产方式的地区是否遭遇到了适用性边界呢?不是说这种理论不对,第一是遭遇到适用性边界,第二是前提假设发生了变化。

  此时,我们调整了前提假设或者初始变量之后,这个理论结构该做怎样的调整。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去思考经济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思考政治问题、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反思之后,你都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眼里的世界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你理解的逻辑和道理都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空间,进入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层次当中被你理解。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去思考经济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思考政治问题、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反思之后,你都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眼里的世界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你理解的逻辑和道理都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空间,进入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层次当中被你理解。

  什么是相关变量,什么是无关变量,用什么识别?是用头脑中的意义框架识别。意义框架本身也是有适用性边界的,我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释。

  比如刚才谈到了埃及那边,说现在已经没有古埃及人了,都是阿拉伯人了,我要校正一下,这种说法不对,埃及那个地方,从血统来说当然还有古埃及人,他们自称科普特人。我从法国见到一个从埃及来的人,我觉得他骨骼清奇,他说是科普特人,我说你还信古埃及的宗教吗?他说我是基督徒,这是什么概念呢?既使他仍然流着古埃及的血,但是从文化身份认同上,他已经完全不是古埃及人了。

  他的身份认同是由什么支撑的?就是刚才我说的意义框架,当然一个人可能同时会在N多个意义框架里交叉理解世界,而对于我们身份认同这个意义框架最根本的、最底层的意义框架是什么?实际上它来自于对我们的过去、对我们的历史的理解。

  所谓历史是什么?历史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就像盖一座大楼,你要盖大楼的话必须有砖头,但是再多的砖头也就是一堆砖而已,如果成为一个大楼,你还需要蓝图,是蓝图使得这些砖头获得意义和秩序,从而呈现为一座大楼。没有蓝图的话,再多的砖没有用。

  这个蓝图是什么?首先,蓝图尽管它必须得要考虑到砖头的物理属性,但事实上蓝图仍然是独立于砖头存在的。同样一堆砖头,不同的蓝图可以盖出完全不一样的楼出来。

  那么这个蓝图在这儿是什么呢?在这儿就是史观,甚至说得更学术化一点就是历史哲学。我的这本书就是在讨论历史哲学的问题,或者在讨论史观问题。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历史哲学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史观的问题?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我前面说到了历史哲学或者史观是用来塑造我们最底层的身份认同的:究竟我们是谁。通过认知我们如何从过去走过来,来理解今天当下我们是谁。这里就涉及到过去有大量的史实,究竟哪些是相关的事实,哪些是无关的事实,哪些是我们的事,哪些不是我们的事,这些都需要通过某种蓝图才能把它识别出来。

  于是这就决定我们如何勾画我们的蓝图,反过来它也会决定我们认为谁是我们、谁不是我们,什么是历史当中重要的事情,什么历史当中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基于这个思考背景,我们可以说对于当下中国史观需要重新做一个梳理,需要重新做一个界定。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有可能是我们的史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我们对这些状况无法有效理解。

  刚才谈到了重构中国史观的必要性。实际上重构史观这个事情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也不仅仅是在中国出现,在其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很多次。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重构史观?一定是大变革时期。大变革时代,人们必须突破过去的认知边界,才能够理解全新的事实和秩序。你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构想一个全新的未来,这种情况下,就有了一个重构史观的必要性。

  因为我们前面谈到过所谓历史学在相对意义上就是未来学,你要想构想未来,前提是你先得知道当下在哪。而要想知道当下在哪,你就必须得回溯到过去,看看你从哪来。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构想未来,我们必须得先来研究一下历史,研究一下我们从哪来。

  不能仅仅依靠对于过去事实的重新把握,它同样需要对于过去史观的重新构想。举个例子,比如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个海角叫罗卡角,有一个石碑刻着两行字:大地在此结束,大海由此开始。大航海之前的历史上,欧洲人认为罗卡角是世界尽头,因为这是整个欧洲向西深处最远的地方,再往远处是波塞东的世界,没有人能活着回来,所以它成了欧洲人想象的整个世界的尽头。

  但是到了大航海时代,它一下子成为人们进入大海最便捷的渠道,因此它就不再是世界尽头,而是世界起点。所以人们会说大海由此开始。罗卡角究竟是世界的尽头还是起点?人们对它的认知发生过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因为罗卡角在物理意义上发生过什么变化吗?什么都没有发生,究竟什么发生变化呢?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发生变化了,你究竟是站在大陆看海洋,还是从海洋看大陆,你究竟是从世界一个小角度看世界,还是站在全球的角度反观一隅,这就是视角的变化,它会导致所有的变化。

  比如海洋霸国英国,假如你站在大陆角度,英国是最惨的国家,因为它孤悬海外,但是你站在海洋的角度,它不会受到陆地的威胁,各个方向都是海洋,可以最便捷地进入海洋,因此这成为它作为海洋霸主非常重要的先天条件。

  这就是我要谈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重构中国史观,因为我们过去的史观面临一些困境。首先是中原中心论的困境。所谓的中原中心论的直接表征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般的历史叙述里面,基本上所谓的中国史都是围绕着中原史展开的。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其他各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基本上不怎么出现,出现的时候多半时候也不是好人。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可是为什么这个大家庭里面就没有那些边疆少数民族的事呢?这种对于历史的解释肯定有问题。

  再一个,我觉得值得调整的是,我们的近代史基本上是一个悲情史观。我们认为中国在近代以来遭遇到了西方的入侵,在西方武力炮舰压迫下,不断地遭受屈辱,不断地挨打,使我们过去的光辉毁于一旦。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认为中国跟世界是天然对立的关系,因为世界一直在欺负我、打压我,而在这样一种理解视角下,同样也会导致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对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和误区。

  我就这两个角度分别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谈到了中原中心论的问题。假如你读过《天龙八部》的话,你都知道萧峰曾经当过大辽国的南院大王,他是管理大辽国的汉族地区,或者说农耕地区。大家都知道,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皇帝石敬瑭曾经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一直拿不回来。大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建构起长城以南跟长城以北,农耕和游牧地区,主动建构起二元的统治模式。长城以南按照儒家农耕的方式统治,以北按照草原游牧方式统治。

  草原那边由于草原这些人都是流动性的存在,意味着你要想从他们身上征收赋税很困难。因为他天天到处跑,你不太容易找到他,收税的成本远远大于税收的收益。这种情况下会带来一个结果,你没办法依靠税收建立起中央财政,你就没有办法养活一个官僚体系,你就没办法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只能小规模、小部落的模式进行治理。人数上限有一个极限,150人,这是熟人关系能搞定的,超过150人就必须得靠规则治理,而规则又靠官僚执行,你又养不起官僚,所以只能以150人小部落的方式行动。

  为什么草原上又有可怕的游牧帝国?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很多物产只能从中原获取,他要从中原获取物资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贸易,一个是战争。里面成本最低的肯定是贸易,问题转化为中原是否愿意跟草原贸易,中原不统一的时候,诸侯国竞争,他们会从草原买马,此时他跟邻居打仗的时候才有优势,谁不买下次打仗肯定会吃亏。

  这种情况之下,只要中原有N多个诸侯国彼此竞争,对草原来说卖马的价格一定是一个市场均衡的价格,因为中原那边在竞争。但一旦中原这边已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庞大的统一农耕大帝国的话,这个统一的帝国市场竞争关系就没有了,此时就会出现一个结果,中原地该可以规定一个很离谱的价格甚至彻底关闭贸易,草原部落受不了了,他们需要物资,又无法通过贸易获取,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可是抢小部落又打不过,唯一的办法就是联合起来。只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此时一个可怕的大游牧帝国就从天而降。这是我在书里面谈到过的,中原的统一一定会导致草原的统一,但是中原没有统一之前,草原上不会出现强大的游牧帝国。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会导致一个结果。对草原来说,如何确保部落联盟的稳定性?前提一定是大可汗持续带人抢东西回来。因此对大可汗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个人特质就是必须有战斗力,有战斗力、特别能打就意味着他不可能是一个小孩,必须得要是成年人。因此在草原上通常的继承逻辑就是哥哥死了弟弟上,没有办法像中原这边父终子继,因为父终的时候,子有可能还没有成年,这样的继承顺序草原有可能无法继承。

  兄终弟继,如果弟弟全都死掉之后,谁继承可汗?达不成共识,草原就会内战,所以我们有一句话:胡虏无百年之命。这是我在课题里多次谈到的。

  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超过一百年呢?除非是这个草原帝国不用依靠可汗的强大战斗力,也能够稳定地获取到财政来源了。那么这种稳定的财政来源从哪来?只能是从农耕地区来。所以,我们看到大辽帝国是第一个历史破了百年的长寿游牧帝国,一直到了200多年,为什么它能做到?在于它拥有燕云十六州,并且他在长城以南和以北有两种治理模式,北魏时也建立起了二元帝国,但是后来试图用农耕把游牧吸收掉,所以失败了。

  因此这个继承逻辑可以发生改变,这个事对于大宋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大宋来说,大宋是靠财政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对方非常不稳定,隔一段时间崩溃了,你根本不可能用财政方案解决。而大辽是一个稳定的帝国,又因为幽云十六州在他手里,才能跟大宋谈方案。中原和草原之间一方面有彼此之间相互极为深刻的塑造关系,以至于你脱离一方解释不了另一方,没有中原统一,草原就不会统一,这是他们之间极为深刻的相互塑造关系。

  为什么大宋能够发展出那么美轮美奂的文化,为什么能够发展出那么高水平的经济?跟他能够用财政方案解决对外军事安全问题有着巨大的关联。

  因为用财政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解决方式。假如天天靠军事关系解决的话,一定是财政压力巨大无比。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中原中心论的史观理解中国历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刚才谈到了近代史的悲情史观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用另外一个例子,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例子。太平天国是19世纪起来的,起来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即将流民四起天下大乱了。任何朝代到后期一旦出现这样一种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这个帝国一定彻底完蛋了。

  但是大清不仅没有完蛋,挺过去了,接下来还中兴了一下。为什么其他的朝代做不到?流民起来肯定往有吃的地方跑,就是最富庶的地方:财政核心区。流民一旦涌入,意味着帝国彻底完蛋了。没钱养兵没钱缴费,帝国一定完蛋。

  大清为什么能扛过去呢?并不是太平天国没有占领大清的财政核心区,整个江南都被占领了。本来财政即将崩溃,根本养不起可用的兵了,于是就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下去想办法,于是就练出了湘军、淮军等等。给的军饷相当高,靠什么养?朝廷说你们可以征收厘金,就是过境税。

  给出如此之高的军饷就意味着离津规模大,离津规模大前提是内贸规模大,而内贸规模如何变大呢?是因为足够大规模外贸的拉动,这个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从广州一口通商变成了五口通商,对外贸易规模极具扩大,从上海、宁波去到海外的产品很多是从两湖产的,运到上海、宁波一定要经过曾国藩、李鸿章控制的地盘,于是就产生了厘金。

  西方打过来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屈辱,被迫签了城下之盟,开放了很多不得已开放的东西。但是也使得大清帝国意外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霸权的手段,假如没有西方打过来的这么一个事,帝国面对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一定崩溃。因为西方打过来,意外的让这个帝国续命。这里并不是说西方欺负我们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而是说西方与中国之间的遭遇,这种互动、这种碰撞并不是最简单的悲情史就能解释的,反而使中国跟世界发生了更加复杂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我们理解中国和世界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立体的视角。 这个过程对中国并不是用一句悲情史就能够解释的,甚至即使是在中国非常悲惨的时候,历史的复杂性仍然在起着作用。

  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极其复杂的基理,这个也是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极为重要的前提。包括对于我们当下,假如我们对于近代史的悲情史观的话,就会获得一个很不一样的视角、心情、态度和方向。

  所谓重建观念系统,并不是对更多事实的发现,而是更多脑洞的打开。通过开一个全新的脑洞,过去完全同样的事实可以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就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罗卡角的问题,它究竟是世界的尽头还是世界的起点,取决于你理解世界的观念系统。

  所谓重建观念系统,并不是对更多事实的发现,而是更多脑洞的打开。通过开一个全新的脑洞,过去完全同样的事实可以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就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罗卡角的问题,它究竟是世界的尽头还是世界的起点,取决于你理解世界的观念系统。

  说到这里,我们用一个有可能更加开脑洞的故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这么讲。我用大家都很熟知的科学革命作为例子,科学革命大家都知道,它的起点是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就是从过去的地心说转向了日新说这样一种全新的宇宙观。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化,过去我们经常说这是理性战胜了信仰,科学战胜了愚昧,因此人类终于突破过去的困境,走入到一个科学理性昌盛的未来等等。这是我们过去通常的解释。

  假如你仔细读一下科学史的话,你会发现并不是这个样子。历史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所谓的科学革命并不是理性战胜了信仰,科学战胜了蒙昧,而是信仰战胜了理性,又把自己包装成了新的理性。

  哥白尼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尝试重新解释宇宙的结构?因为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哥白尼时代地理大发现开始有一段时间了,大量全新的东西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时,它使得人们过去熟悉的那个秩序、那个世界已经彻底崩溃坍塌了,没有崩溃坍塌的地方,人们也感受到了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依靠过去的体系观念已经完全不奏效了,你必须寻找到新的观念体系才有可能努力尝试解释新的世界,去把握住未来。

  可是这个新的东西、新的观念体系框架靠什么呢?靠你掌握更多的事实。事实本身并不能告诉你意义,新的观念体系和观念依靠的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想象力。所以,面对这种大的变革时代,想象力是咱们能够重新理解世界、能够重新理解事实的一个重要起点。

  而我的这本书我一会就会谈到,这本书本质上来说是一本重建史观的书,史观是什么呢?史观相当程度上就是要给你提供更多的脑洞,要帮你刺激出更大的想象力,并且通过更多的脑洞、更大的想象力,使得你可以发现过去你所熟视无睹,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新的事实。于是你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会出现全新的变化。

  我们当下毫无疑问正是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你在这种大变革时代,毫无疑问你也是需要一个新的历史观的。通过这种新的历史观才能够帮助你突破现在的某种观念上、思想上、精神上的边界,使得你在遭遇到瓶颈的时候,对于未来充满焦虑的时候,仍然可以做到一转念海阔天空。

  史观是什么?就是我前面说到的蓝图。在这本书里,毫无疑问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史实,或者说你可以看到很多刚才比喻的砖头。但是我觉得更值得你关注的是我在这本书里如何尝试勾画一个蓝图,重新解释、重新定位这些蓝图。

  有一个例子,比如像我在答疑讲岳飞的时候,谈到另外一个人物,很多人去读完之后称赞,这的确是一条好汉。过去这种人、这种事绝对是一个无关变量。但是一旦我们突破了史观、突破了中原中心论,而是把视野放在更大的中原、草原、海洋多元结构之下,来理解什么是中国,来理解作为一个体系的中国。我们能够这么做的话,过去的很多无关变量就会变成相关变量,通过这样一个全新的蓝图,你就可以为已经现存的相关变量赋予全新的意义。而过去你根本意识不到的无关变量会变成相关变量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

  你在读我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注意到很多过去你没有注意到的史实,但是我推荐你要仔细看一下我究竟如何勾画这个蓝图,我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结构重新构想这一切。当然不是说我的研究、我所提供的蓝图本身就是唯一正确的,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讨论、可以跟大家聊的是我对这些新的史观的构建,对于这个蓝图的构建还是有信心的,可以打开一些新的问题域,可以帮助人们敞开新的讨论。这种新的讨论有可能最终把我的结论都否定掉了,这也没有关系,但是这样一种努力、这样一种思考尝试的过程有可能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世界、重新理解自身、重新理解中国,以及在此基础上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构想我们究竟是谁。

  所以我在书里,对于究竟何为中国给出一个结论:从对内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系;而从对外的角度来看,中国又是一个世界当中海洋秩序跟陆地秩序之间的一个枢纽。为什么中国有能力担当起它的这个枢纽地位呢?就是因为中国内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中国内部既有大陆的一面,比如咱们的西部地区,也有海洋的一面,比如咱们的东南沿海地区。使得中国可以同时嵌入在海洋世界和大陆世界,内部同时具有多元属性,才能构成连接两个世界的枢纽性的存在。

  我一直在强调,中国是拥有超大规模性的。正是这样的超大规模性,使得中国的体量最够大,能够担负起这样一个世界海路枢纽的功能,能够担负起这样一个责任,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在《枢纽》这本书里面所要谈论的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究竟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理解我们的过去,如何理解我们的未来。对于我们过去的理解跟对于我们未来的理解是一体两面的,它们是穿在一起的。我实际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方法论把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甚至到未来,对于它的走向逻辑的理解,给作出了一个打通式的统一连贯的解释体系,这是从时间上来说。

  从空间上来说,古代的中国,中原、草原、西域绿洲、雪域高原、海洋,对这几个方向,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构造性、相互生成性、相互依赖达到了如此之深的深度,以至于你脱离其中一方完全无法解释另一方。我把所有的逻辑都找到。这是就中国古代的秩序而言。

  对现代的秩序而言,我把它嵌入到世界的海洋秩序与世界大陆秩序更大的空间中。可以看到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用超大规模的要素做一个底层线索串联起来,找到了一个统一连贯的解释框架。用这样一个解释框架,使得我们的历史不再像刚才罗胖所说的,过去所感觉到的断裂性存在,而是进入到一种连续性的存在。通过这种连续性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对于过去的重新理解,而有效的理解当下我们在哪,进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我们的未来。

  《枢纽》读后感(三):用全历史的方式打开你过去的黑暗

  2017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上,罗振宇隆重向全国人民推荐了这本《枢纽》,它的副标题是:3000年中国历史。从副标题看出来,它所描述的是从有考古证据开始的时段,而不包括再往前的上古传说。应该说是一部严肃而通俗的历史读物。

  这本书主要回答的是:中国从哪里来及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在我们看来,中国古已有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一个带有浓烈传奇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到2017年为止,已经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同时也成为了GDP超10万亿美元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放在中国面前的就是以中国这么庞大的体量和经济实力,将要在世界扮演何种角色,中国是否有机会引导世界新秩序的形成,最终又是否能为世界带来更大的贡献等等非常核心的问题。

  这本书正是以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纵横体系坐标为出发点和考量点,重新总结了中国自周朝以来的发展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面前,重新演绎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当我们细细品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叹原来我们在中学时代所学习的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知识的片面性和标签化,也会由衷的赞叹我们的国家,能走到的今天,确实不容易。

  民族问题是每个国家同体都必须要面对。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大家庭组成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汉族与藏族之间都有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并不是今天看到的景象。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实现民族融合,达到稳定的民族团结的状态,实在是不容易。还是老一辈革命家说的好:稳定团结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稳定,一切都是空谈。

  这本书我也正在读。吸收上次读《未来简史》时的经验,这次可能会边读边i写一些东西。

  希望对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学习。

  谢谢

  《枢纽》读后感(四):枢纽

  1,2018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安利了施展老师,7次;仅比安利“得到”的9次少2次。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重磅推出的就是施展老师,他在得到专栏大师课的专栏,和他的新书《枢纽》,此刻可能会得意得笑着:看吧不出意外爆款,限量发售99元,只有得到能买到哦。 “这回我问的是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2017年,我遇到了一个人,他给了我这一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 这个人就是前面我已经提到的,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也是施展老师这本书的名字——枢纽。。。。 特别感谢施展老师在2017年给我开的这个脑洞。他把这套思想,和关于中国历史三千年演进逻辑的思考,写进了一本书,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这本《枢纽》。。。”(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2016年底,得到策划的现象级产品是专栏课,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承诺要开第二季的,由于区块链事件的影响迟迟未推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李笑来开发了自己的平台“一块听听”可能未来是得到的竞争者,最早推出的樊登读书专栏悄悄的撤掉了,因为得到推出了每天听本书,进入了樊登的领域展开了竞争。) 罗永浩的创业课,由于锤子科技牵扯精力太大,无法完成退场;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等,打造了知识付费领域的标杆和标准。被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冲击很厉害(12月3日,全场半折),后有果壳网的分答模仿推出在行行家的专栏,网易课堂,各种知识付费APP平台的PK。 2017年,得到策划的是每天听本书节目,也是花费了重金投入,做营销、策划、请说书人、找说书稿。微信推出微信读书APP的冲击,樊登、吴晓波的读书会,以及饭团、小密圈的小网红的各种读书会。 随着《罗振宇的骗局》文章刷爆朋友圈,得到APP也迎来了一个拐点,用户从非理性开始变得相对理性,让他们付费成本越来越高。2018年能推出什么新的产品?是得到罗振宇焦虑的点,施展的大师课(中国史纲50讲)能否成功,决定了2018年得到的销售增长。所以,这次跨年演讲其实是围绕着施展老师展开的,要力推大师课新栏目和新书。 2,罗振宇体,他的诉说方式--我的朋友说,大师德鲁克说,上帝视角,杜撰新概念和新词,大谈未来趋势。 “沈南鹏告诉我。。 李丰说。。。 我见到快手创始人宿华,我问宿华,这是为什么?他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阿里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说。。。 我的朋友喻颖正考过我一个很好的问题。。。。”(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罗振宇的朋友真多,其实他是从媒体记者起家的,有得天独到的优势接触这个圈子的人,现在又做知识付费。所以会给人感觉,罗胖的朋友圈阵容真豪华,堪比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在这之前风靡的有陈安之的成功学和李阳的疯狂英语,后来大众觉醒发现疗效有限和信用破产。之后有刘一秒,针对中小企业主、生意老板的几万块一堂的线下课。现在有移动互联网,于是有了针对屌丝青年的知识付费课。 “不要忘了熊彼特的教导。。。 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说过。。。。德鲁克说过一句话,。。。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 就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戴蒙德说。。。 查理·芒格说。。。巴菲特说。。。 木心先生所说。。。”(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啊,给超级用户的感觉是:罗胖真博学,我要追随你,引经据典的能力,张口就来。 其实后面都有庞大的策划团队。 第一年跨年,请来了柳传志,罗振宇煽情了一把,镜头给到柳老爷子笑得有点尴尬;第二年跨年,请来了王石演讲,讲得不如王石其他演讲,感觉是没怎么用心准备,快到跨年前一天匆匆应付的。 罗振宇每年会邀请一些大咖来站台,但是当画面切到这些大咖时,他们多少都有一丝尴尬,大部分企业做得还没有马云爸爸那样大到底气十足、应对自如。于是,在现场说支持王石赢的罗振宇打脸了,王石从万科辞去主席职务;乐视的贾跃亭去了美国。 “说到这里,我必须拿我们的“得到”App来举例子了。。。 得到作者刘润。。。 “得到”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这是植入广告部分,推荐的是在得到开第二季专栏的老师们,好奇为什么没推也是第二季的万维钢? 罗振宇的营销能力不得不佩服,广告植入天衣无缝,看不出来是打广告,堪比华少念加多宝广告。 “高晓松的晓说没有一个电商的后台,冬吴相对论没有粉丝的近距离陪伴,吴晓波的自媒体矩阵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等未来,秦朔的朋友圈终究有些迟到。如果说做读库的老六,教人读书越读越刁,罗辑思维则教人越读越懒,直接给你上谈资和金句……但是更可能的是,很多书都被存储而未被翻阅。 当你说内容不到100分时,可能喜欢罗振宇的用户说70分就够了,再深了他们可能就听不懂了。当你说讲解内容很多都不是原创,罗辑思维的用户说我们不介意是不是原创。当你说这些东西不够精良,喜欢罗振宇的用户说,这是学习罗辑思维的教辅教材,错过了可能猜题失败,在命运的轮盘赌中错过标准答案。当你说这些东西买了不会看,罗辑思维的用户会说,我还能加价把这个转卖出去,人家是黄牛思维……” (引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26109177021&wfr=spider&for=pc) 在这么多自媒体阵营里,罗振宇能做到头牌、头把交椅,确实厉害,有他过人之处。 3,罗振宇提出的六个问题,和抛出的答案,偷换概念-----丢一箩筐的新认知给你、杜撰出一系列时尚时髦的新名词,就像讲星座一样,总有一两个点会击中你,啊,讲得很有道理。 罗振宇的诉说方式有一种魔力,看他的讲稿像段子,让你很快读完,觉得没什么营养,但是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会切台,总会有期待,直到最后一刻,因为全是新东西,就像刷朋友圈、打游戏的快感,需要不断的新刺激。 用对未来的预测,让你焦虑和恐惧,加上说自己也一样焦虑引起你产生共鸣进入他的场,然后给你引经据典德鲁克说、我的朋友们说,从上帝视角看待,讲家国、天下、世界,谈上下五千年、谈中国崛起、特朗普不行要在墨西哥修围墙,全球化,再加点情怀让你不得不动容引起你的感性情绪,最后下单:买买买,罗胖,我用最大的诚意支持你。 再植入广告:得到APP、刘润、何帆、王煜全,独家发售的施展的书,各种赞助商的支持。面对陈旧的各种跨年晚会明星唱歌,罗振宇用一种新的方式让他的超级用户,有了面子、可以标新立异,向过时的跨年晚会说再见。 “问题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放心吧,机会还很多,安慰剂) 答案:确实这是一个大者越大、强者恒强的时代,但是机会还很多,属于传统行业和普通人的机会也很多。这是2017年关于中国式机会,我开的第一个脑洞,我称之为叫“动车组脑洞”。 问题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有足够的多样性,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答案:我们的中国跟亚马逊热带雨林一样,它有足够的规模,有足够的内部多样性。你看,这就是大生态系统的好处。不管它原来有多少古木参天,也不管它原来有多少野兽成群,都会有新机会出现。 而且新机会还有两种,一种是做物种间的新的连接器。另一种,是维持一个独立的小生态。(这个点,能算一个回答)在亚马孙热带雨林里都是不错的活法。所以,我把2017年开的这第二个脑洞,称之为“热带雨林脑洞”。 问题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告诉你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怎么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这是个好问题,2019年跨年演讲我们好好唠唠) 答案: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比特世界自然会给你寄来船票,什么都不用担心。这就是比特化脑洞。 问题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拔河脑洞是什么鬼?贬低美国、吹捧自己,意淫爽不爽?) 答案: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其实是在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国人眼里的博弈,是一场拳击比赛;而中国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拔河游戏。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博弈逻辑的区别—— 拳击比赛是强者的竞技,是有准入门槛的;而拔河游戏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人人都可以有贡献。 拳击比赛以击倒对手为目的;而拔河游戏只是想把供应链上高价值的部分拉过来。 拳击比赛取胜的关键是让自己更强大;而拔河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让更多的人站到自己这一方。 拳击比赛的输家必须离场;拔河游戏希望人人都不要松手 拳击比赛之所以玩不下去,因为世界已经越来越混为一体。 问题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答案:我把它称之为“终点站脑洞”。还记得刚开始提出来的问题吗?中国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后一站。 问题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地理位置也是这样) 答案:不管方向如何,中国都是联系海洋与大陆的中介性、枢纽性存在。“枢纽脑洞” (引自2018年罗振宇跨年演讲)” 看了答案,你是什么感觉?焦虑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4,再送你一个广告,广告即是解药。(得到电子书《原则》,只要39.99元) “我想给你推荐一本书,这里面呈现了一个用“人生算法”驱动的生存方式,美国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瑞·达利欧写的,中信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原则》。现在就可以以全网最低价在“得到”App里购买电子版。 查理·芒格说:“当成功概率很高的时刻,下最大的赌注,而其余时间按兵不动。”这就是在说人生算法。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也是在说人生算法。 如果还是觉得费解,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引自罗振宇2018年跨年演讲) 最后套用罗振宇的好朋友和菜头的微信公号签名:请你相信我,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和菜头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公号里发了一篇文章,谈罗胖举办这次演讲的不易,让人感动不易;接着罗振宇接受钛媒体专访,狂倒苦水,跨年演讲的六大不易,怎么又是6个?) 参考资料: 1,钛媒体专访:罗振宇狂倒苦水,跨年演讲到底有多难(跨年演讲很难哦,不要和哥竞争哦)http://money.163.com/18/0101/09/D729GN7Q002580S6.html, 2,罗振宇跨年演讲稿,见各大平台转载,得到APP也有录音和文稿 3,罗振宇的骗局(自行搜索) 4,电商思维的得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26109177021&wfr=spider&for=pc

  《枢纽》读后感(五):《枢纽:3000年的中国》

  我们罗辑思维在2017年的跨年演讲首发了这一年对我思想冲击最大的一本书——《枢纽:3000年的中国》。

  在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这本书,引发了我重要的认知升级。

  现在也可以判断,这将是2018年的必读书之一。它必将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让我们的用户,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回,我们又做到了。

  它能带你看懂:

  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

  中国奇迹持续的原因;

  以及,该如何认知我们的世界角色。

  1 能看多远,取决于你站多高

  在这个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

  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目标的设定。

  而如何设定目标,取决于你怎么理解自己、理解中国、理解世界。

  每个人,都该思考——

  在起伏的浪潮中,一个人怎么认知环境?

  过去40年,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中国式奇迹能否持续?

  未来,世界会有怎样的格局?

  在大环境下,你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

  小到生活、教育、工作、投资,大到国家兴衰、个人命运,高级的历史学,本质上是“未来学”。

  越是在你规划未来的时候,越需要深刻洞察过去。

  2 背靠历史,一套思想体系击穿3000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过去3000年,浩浩汤汤。

  而在这短短改革开放40年,又完成了如此炫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太大,对它的描述,从任何一个单一领域入手,都是不足以描述。

  中国太特殊,历史从来没给过我们样本可以参考。

  《枢纽》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用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融汇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博弈论等诸多学科,重新梳理了中国历史——

  从时间上,从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开始,一直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

  在空间上,会带你观看在中原以外,在草原、在高原、在海洋上,都发生过哪些重要的变化。

  只有从大视野入手,才能获得驾驭时代的大智慧。

  3 面向未来,独一无二的中国角色

  过去40年,我们是一个勤奋的追赶者——

  当中国的公司挤入全球10强,

  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

  当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已经赶上了全美国的人口总量的时候,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必须寻找我们的世界角色。

  如今,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脱离中国,在这个世界独自狂奔。

  《枢纽》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于定义了中国3000年来,一直承担的世界角色——枢纽。

  中国的位置就是十字路口,就是路由器。

  也是资源、信息、资本、秩序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

  中国40年间的发展奇迹,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已经兑现成一种非凡能力;

  第二,我们踩在了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弹性,无人能及。

  在重大技术革命之前,中国奇迹还会持续。可以断言,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终局性的。

  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才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脉络。

  《枢纽》的作者施展,是青年历史学者,在「得到」App开设的《中国史纲50讲》大师课,已经超过5万人订阅。

  他工科出身,因为觉得不够好玩,转向文科。

  在北大拿到了史学博士。现在外交学院任教,教授西方思想史、文明史方面的课程。

  著名投资人徐小平、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都是他的读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特地为《枢纽》这本书做序推荐。

作者施展与其在「得到」App开设的大师课《中国史纲》这可能是2018年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枢纽》读后感(六):“罗振宇+施展”双网红如何用一部《枢纽》为大国崛起唱赞歌

  最近施展的《枢纽》因为罗胖在跨年演讲的推荐而走红,也因此引来了争议,我看了书的目录和施展在得到的大师课内容有很多差不多,大师课听了大部分感觉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关于中国历史兴衰的解释

  施展超大规模效应来解释中国3000年历史兴衰,因为财政体制,对中间的贵族、门阀氏族形成碾压式优势,进而总是能形成大统一帝国,这种解释显然是单薄的。

  我更相信金观涛的超稳结构理论,中国历史的兴衰和治乱循环在金观涛表述为周期性与停滞性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是一个超稳结构,这个超稳机构由官僚政治(政治结构)+地主经济(经济结构)+儒家正统(文化结构)三个子系统新城,三者相互调节,但是在调节过程中会形成破坏组织结构的无组织力量,无组织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要么出现变法,要么出现革命,然后经过革命和变法,超稳结构得到修复,形成新的王朝,一直到今天实质都没有多少改变,当然这也是只是一种解释角度。

  关于国G两党的成败的解释

  在谈到国G两党成本的解释时,施展认为共产主义比民族主义更具有超越性,导致共产主义获胜。这一点在我看错误更大,首先共产主义能获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原因很多,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惨烈抗战,背后....。

  其实中国能完成施展所说的政治整合,不是因为共产主义,反而是因为民族主义,因为现代国家一个想象共同体,而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只有天下(大家)和家族(小家),天下时皇帝家私人的,个人只属于家族,没有国家观念。

  近代西西方的列强的入侵,尤其是后来日本的入侵,加速民族主义构建起想象的共同体,所以抗战时期,很多学者多在做加强民族认同的工作,比如钱穆先生写的《国史大纲》,以及当时兴起的炎黄子孙研究,所以说民族主义催生了想象共同体也就是国家的诞生,然后,偶然因素,两方有一方坐享了成功,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后面你懂的。

  大国崛起背景下,“何以中国”的研究又兴起了,这种背景下有人想搞清事实,有人想借势向上和向下捞好处,好了,不敢多说了,你懂就好。

  本来写通史这个事,现在严肃学者很多不敢轻易为之,毕竟对学术功底要求特别高,但是反而是非专业人士常常敢进行尝试,这点是施展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施展试图以自己的“超大规模效应”来解释中国3000年的兴衰,这种自我想象的理论,虽然他也自圆其说了,但是却很缺乏说服力。

  中国3000年历史复杂性,不是某一种单一理论能够解释清楚的,很多学者都只敢说提供一种视角,当然,施展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结合加州学派的“内卷化”理论,同时,运营了大量的跨学科知识,这是我们很多严肃学者所欠缺的,这也是畅销书作者常用的伎俩,利用知识的广度掩盖自己深度的不足。

  施展是注定要成为网红历史学家的,他口才好,能把历史讲得通俗易懂,就像我们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受欢迎的老师,并非是因为他学识多高,而是因为会讲段子讨好学生,如果你重复两年去听,发现段子都是重复讲的。

  施展和罗胖也深谙社会情绪,现在中国大国崛起需要一种解释,需要一部如《战狼2》一样的作品,为大国崛起唱赞歌。

  《枢纽》读后感(七):还是可以一读

  觉得施展讲的和刘仲敬讲的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感觉其创造力不如刘仲敬。

  这本书也确实有些有价值的地方。传统的历史叙事有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构建新的历史叙事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施展认为中国是一个多元体系存在,这一命题很有价值,是一个值得展开论述的问题。他提到的中原-草原复合结构,对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实际还是有解释力的。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推论,今天的中国应该算是中原-海洋复合结构吧,这种多元复合结构取代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的叙事,对于解释共和国的合法性很有说服力。

  他认为草原帝国的出现是因为中原的大一统,这缺少太多的实证,姑且可以算是一说吧。

  他认为儒家伦理有其地域限制故而不能传到草原,这一点说服力不足。儒家伦理是精英伦理,不赞成平等主义,像古希腊的哲学一样,只会在精英群体流传,不为民众所喜是自然。为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大多数宣扬平等精神的,宗教和自由主义很多都是如此。说儒家伦理有地域性限制,难以让人信服。

  中原帝国有其普遍性,面对草原帝国,海洋帝国,又有其特殊性,这一提法符合实际。华夏文明重文化而不重血缘,处在过渡地带的民族形成了草原与中原二元统治,才真正形成了普遍帝国,这与新清史的一些说法相似,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新环境下解释历史,这个书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吧,还是值得肯定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枢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