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歉的力量》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歉的力量》经典读后感10篇

  《道歉的力量》是一本由[美]艾伦·拉扎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一):我知道我错了……

  最近江歌案件的舆论海啸中,陈世峰前女友刘鑫出来“道歉”激发了民众的怒火。案件没有开庭,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蹭流量,倒是想从“道歉”这个话题谈谈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该领域的权威著作《道歉的力量》,作者是美国作家艾伦·拉扎尔,全书详细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作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道歉这件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这让我对“道歉”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为什么刘鑫的道歉会引起民愤。想要知道为什么,那就继续看下去。

  1、为什么要道歉

  相信很多朋友听过他人对自己说:“我为所做的一切向你道歉”自己实际上并未感到这是一个真诚的道歉。人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为了减轻内心的内疚感,为了打消对方的报复的念头,会用”道歉“来试图修复破裂的关系。但并非所有的道歉都有用,上文图片截图,刘鑫对着镜头一句:我知道错了。她作为死者江歌的“好闺蜜”,她的道歉毫无诚意且缺乏力量。从现有资料分析,她只是觉得她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在正常生活和工作,才不得已说出:我知道错了。但她的实际行为毫无悔意。她的道歉显然无法治愈被害人一家的伤害。不论从“同理心”还是“内疚感”又或者是“羞耻感”上面分析,刘鑫的做法都无法抚平全世界的情绪,无法让江歌的母亲觉得可以被原谅。道歉的本质或许不是一句:我错了,而是知道错了之后的行动。

  2、怎么样道歉

  道歉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而是一个对话式,互动或者协商的过程。书中作者把道歉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tep 1:认错

  tep 2:提出解释

  tep 3: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

  tep 4:进行补偿

  对于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失误的事情,可以通过这个流程来道歉。比如,和同事之间因为工作的事情闹了些不愉快,和大学舍友因为房间几点关灯吵了架,和恋人因为琐事发脾气有了争吵……生活不可能总是心想事成,一帆风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冒出来考验你。不论微小的伤害还是严重的伤害,做错事情,主动去认错道歉十分重要。但很多时候, 人们往往不愿意主动道歉。最常见的理由居然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冒犯了他人。刘鑫之所以被众多网友唾弃,可能大家从现有资料和报道中看不出她有半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江歌的死亡。只是迫于舆论无奈,站出来道歉。

  3、道歉的意义

  这本书作者取材于一千多个道歉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道歉的过程,希望又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真诚道歉对于修复破碎关系的重要性和限制性。

  道歉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弥补行为,通过向对方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行动保证这类事情不再发生。真正去做才是道歉的意义。没有力量的道歉,没有真诚的敞开自己的人,他的道歉毫无意义。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二):你道歉了吗?

  文|苏诉

  1970年12月7日,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向犹太人死难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后,突然双膝跪在死难烈士纪念碑前湿漉漉的大理石板上,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细雨蒙蒙中,这一超出礼仪的惊人之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波兰人,使在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和记者无不动容。

  已经过去很多年,在看到总理惊人一跪的照片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依旧无法忘记。

  对于历史,对于已经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做不到忘记,也不能忘记,忘记是对历史的背叛。

  作为被伤害的一方,我们知道历史已经无法更改,所以,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道歉。

  总理的举动,已经在忏悔之前的罪行,面对这样诚心诚意的忏悔,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宽恕,即使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真正地原谅,但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放下。

  这就是道歉的力量。

  在阅读艾伦·拉扎尔的《道歉的力量》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过道歉的力量会如此之大,我曾经只是单纯地以为一个人只要做错了就应该道歉,至于为什么有人不愿意道歉,又该如何道歉则是我从未想过的。

  而《道歉的力量》一书却给了我诸多思考。

为什么道歉越发重要?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这杆称就是衡量我们是否要道歉的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无意之间冒犯了别人,被冒犯的一方肯定会觉得心里不舒服,除此之外,我们作为冒犯者难道心里会如平常一般平静吗?自然不会。

  而如果道歉的话,不仅仅对方会不再为此烦恼,也会减少我们自己内心的负疚感,可谓是双赢。而这仅仅是从心理层面上说。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社交的越发频繁,更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在此基础上,如果你冒犯了一个人而未曾道歉,这个行为也许很快就会在你所在的圈子里迅速传播,进而影响你的声誉。这是外在的压力逼迫冒犯者道歉。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伪道歉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那些浮于表面、毫无诚意的道歉不就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道歉越发重要?

  当然,弱势群体影响力的逐步上升也是道歉作用凸现出来的重要原因。在过往的时代,弱势群体没有发言权,很多时候都是作为附庸而存在,也自然在受到伤害时只能默默隐忍,但现在弱势群体地位的上升,将很多被伤害的事情公之于众,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愧疚,还是外在压力,都在迫使伤害者道歉。

道歉如何治愈疗伤?

  说道歉可以治愈疗伤,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但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作者在开篇讲述了一个故事,曼纽尔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因为恐惧而没有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在他身边,虽然之后关系依旧很亲密,但这件事情横亘在曼纽尔的心底很多年,一直未曾忘记,已经成为曼纽尔心中的一根刺。

  直到61年后,曼纽尔向朋友道歉,才从伤害朋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大概两年以后,朋友去世,他庆幸自己在朋友离世之前将道歉信交到朋友手上,否则他一生难安。

  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在面对伤害别人的事情时,内心难免会产生愧疚感,而道歉之后不仅仅会宽慰对方,还能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疚感。

  这是对于冒犯者而言的治愈,更多时候,道歉是对被冒犯者的治愈,帮助他们重新恢复自尊和尊严,以及自我价值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之所以道歉,是源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而内心产生愧疚感,羞耻感。在这种情况下的道歉多数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道歉双方拥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也更容易接受并重新建立良好的关系,确立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看到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并向受到伤害的人道歉,这是最大快人心的时候。电视剧虚假的剧情尚且如此,何况是在受到伤害的人眼中呢?看到伤害自己的那个人接受惩罚,并补偿自己也是不能缺少一个环节。

  我们一定经历过这样一种情况,在生活中由于我们的言语不当而伤害了某个人,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创伤。为了弥补这段关系,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我们选择向受到伤害的人道歉,与他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

  如果你认为这样会使两个人更加尴尬,那你就错了,借助道歉,更多时候会缩小两人之间的隔阂,会因坦诚的对话使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那么该如何道歉呢?

  如果你冒犯了一个人,那么你会怎么道歉呢?是当面说,还是写信,亦或者是其他方法?

  道歉,它绝对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也绝不是很难的事情。

  首先,道歉之前,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认错不仅仅是正确辨别自己的错误,更是明确了彼此的责任,认识到行为对受害者产生的影响。

  自责是因为伤害别人而自我惩罚的方式,并因此而自制,以防止重蹈覆辙。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道歉,并得到被冒犯的那一方的谅解。

  其次,选择恰当的时机道歉。

  我们更多时候倾向于选择在意识到自己过失的那一刻道歉,但这很多时候针对个人的错误,且错误不严重。

  怎么算是恰当的时机呢?在我看来,双方都足够冷静的时候就是最恰当的时机。

  当然,即使是迟来的道歉也不会晚,只要心怀诚意就是最好的道歉。

  最后,在道歉的时候,我们要诚心诚意,真挚的道歉。

  我们知道很多公开道歉都是在公众的压力之下被迫的,那么这样的道歉都是浮于表面而没有丝毫诚意,看起来很是惹人厌烦,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迫于公众的压力,为了维持自己的声望不得不如此。

  虽然讨厌这样的道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有总比没有好,他的道歉至少是迎合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只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选择恰当的时机,并诚心诚意地道歉,才能更好地得到他人的谅解。

  当然,即使做了很多也可能会面临不被宽恕的状况,那么这时候你就要考虑自己的道歉是否满足了对方的需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写到最后,突然想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冒犯过某个人,欠他或她一声对不起?

  那么事不宜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苏诉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三):你根本不懂什么叫做道歉

图片来自网络。

  降温了,到了周末都懒得出门,我就宅在家里看书。

  这次,我看的是美国知名道歉学专家艾伦.拉扎尔积十年之功写的《道歉的力量》。关于道歉,80后的小伙伴肯定会想到一个无厘头的金句:“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可是,即使是警察,也不见得道歉就有用啊。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至少解开了我的两个疑惑:

  •道歉有什么用?

  •怎么样道歉才有用?

  不过,在揭晓答案之前,我先讲两个故事作为铺垫。

第一件事

  2014年,我刚到上海找工作,面试了几家。当时,我刚从一个准三线城市一下子到了国际大都市,信心不太足,这个促使我收到一个入职通知时,我就答应了。

  入职的企业是一家仅有十余人的传统文化培训机构,除了老板和一名行政人事专员,其余全是业务员。可是,第一次参加全体人员会议就遇到尬尴了。

  当时,老板叫坐在一旁记录的小王把材料分给大家。对了,这个小王就是公司的行政兼人事+出纳专员,说难听点就是打杂。小王脸蛋白晳,白衬衫搭黑色西装,看起来虽然还有刚出社会的稚嫩,不过已有点职业化的倾向了。

  “你放着, 我自己拿,我可不想闻你身上那股怪味。“会议室里响起一个刺耳的声音,我转眼一眼,是个带着手串,一嘴拉杂胡须的中年男人。

  小王愣在那里,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此时,老板正低头看资料,小王心下明白了,她问那位中年男人:“你什么意思?”

  “哼!什么意思?你身上有股臭味,该回家好好洗洗!我看你的样子,就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刺耳的声音再度从那位中年男人的嘴巴发出。

  小王被刺激到,胸腹一起一伏,脸涨得红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把资料掷在地上,转身跑出去了。此时,老板才茫然地抬头问:“怎么一回事呢?”

只想抛无数白眼给中年大叔。图片来自网络。

  中午我和小王一起吃饭,她说,老板一大早就让我收拾仓库,仓库里都快堆积满了,连转身的地都没有。我全身都湿透了,没有异味才怪。可是,他犯得着当着大伙的面说我吗?

  “你想怎么办?“我问她。

  “道歉啊。当着大家的说我有臭味,那就当着大家的面道歉。不道歉的话,这个公司也没什么好呆的了。“

  第一天入职就遇到这种尬尴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天,全体人员的会议还是准时开始了。老板说,小王不来了,你帮忙做一下会议记录。

  这个人员流动也太快了吧!幸好,我昨天留了小王的电话号码,趁着午餐时间,我打给她,问:“你为什么不来了?剩下的工钱都不要了啊?”

  小王说,我昨天去找老板谈了,除非那个中年男人正式在会议上道歉,否则我就辞职。口气虽然有点不好,但这件事是那位狗日冒犯我了,一句道歉会死了啊!可是,老板不把这个当回事,还觉得我提道歉很过份。这种企业的价值观不好,我宁可不要那点钱,也不要多呆一天。

  当年,我并不太完全理解小王的做法,但我以后我也有很大可能会像小王一样被冒犯而得不到道歉,所以这家企业不能呆。

  于是,第三天我又重新开始找工作了。

  现在看了《道歉的力量》后,想想当年的决定还是英明。至于为什么,往下看就知道了。

第二件事

  今天我想谈的另一件事,是一起娱乐事件。

  1999年10月份,曾经“亚洲小姐“吴绮莉召开记者会,宣布自己的肚子里怀了成龙的孩子。不久后,吴绮莉就生下了”小龙女“。18年来,娱乐新闻时不时就要爆出“小龙女“的近况,吴绮莉酗酒啦,”小龙女“出柜啦等等。

  我注意到这件事全是因为当时成龙对媒体人回应,他说了一句经典的金句:“我做错了,全世界男人都会做错的事。”此话一出,一片哗然。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全世界的男人都会出轨,都会有私生子喽!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成龙大叔自己一个人犯错了,非得拉上全世界的男人给他垫背。因此,他在接受杨澜的访问时改口说:“我是犯了天下某些男人会犯的错事。”

图片来自网络。

  他还说:“如果孩子是我,我一定会负责。”言下之意,孩子可能不是她,是吴绮莉自己乱搞了。

  当时,成龙面对媒体时,他觉得很对不起林凤娇和房祖名。发生这件事后,成龙把全部财产都转到林凤娇的名下。的确,成龙是伤害了婚姻,但这件事最大的受害者是吴绮莉,道歉的对象完全搞错了,好吗?

道歉很有用

  艾伦.拉扎尔认为道歉对于事件双方都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受害者来说,一个道歉可以满足多各种心理需求,具体如下

  •重获敬意与尊严;

  •确认冒犯者和自己有共同的价值观;

  •确认错不在自己身上;

  •让对方承诺不会再伤害自己;

  •知道犯错的人已经自作自受;

  •冒犯者承诺会给予合理补偿;

  •有机会表达因对方的冒犯而遭受的痛苦及其他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你们大约能知道第一件事的小王为什么向老板要求要那位中年大叔道歉了吗?

  其一,小王想通过对方的道歉,确认错不在她,是对方的粗鲁无礼。

  其二,小王之所以要求在会议上道歉,是想重新获得公司其他同事的的敬意,从而挽回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一个女职员的尊严。

  其三,小王向老板要求那位中年大叔一定要道歉,真正的用意是确认老板是否和她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很可惜,老板和她不是一路,老板和那位中年大叔都不觉得有必要道歉,那么小王觉得继续呆在公司里就会有继续受冒犯的可能性,因此,赶紧离开是上策了。

  我之所以觉得自己离开那家公司是英明,真正的原因在于一个不认可道歉的价值的老板,不会好到哪里去。

  换个角度想一下,对于冒犯他人、伤害他人且愿意道歉的人,道歉对他们来说有什么用呢?艾伦.拉扎尔认为有以下的用处:

  第一,他们因为冒犯他人而感到羞耻、内疚,对给他人造成伤害感同身受;

  第二,他们试图修复彼此的关系,他们害怕遭到遗弃、报复或其他处罚,使关系进一步恶化。

  综合来看,无论是对于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想要让内心坦荡并处于良好的关系中,道歉是必须。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道歉都有用,关键是如何道歉。

这样道歉才有用

  看这本书时,我会想起一些陈年旧事,试想:如果当时道歉了,会怎么样呢?

  也许会不一样吧!

  说回“小龙女”事件,18年前成龙大叔对着媒体的镜头,一直没有向真正的受害人吴绮莉和“小龙女”说过一句道歉的话,他一直愧疚的是林凤娇和房祖名。道歉的对象错了,根本就是一个伪道歉。

图片来自网络。

  希望我的读者不要学成龙大叔哦,艾伦.拉扎尔认为真正的道歉有六个方法:

  O认错

  O做出解释

  O表明态度和行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

  O提出补偿

  O选择恰当时机

  O协商双方分歧

  人生在世,难免会做错,错了就道歉呗。

  有一句话:“说一个谎言就得再说十个谎言来圆谎。“

  同样的道理,做错了一件事,不道歉或道歉的方式不对,就得再做十件事来弥补了。

  道歉,不一定要趁早!但是学习道歉学,一定要趁早!

  2017.11.20灵林玖玖原创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四):你真的学会道歉了吗

  我在看《道歉的力量》这本书的时候,随手拍了一张很有意境的图片发在朋友圈,刚好露出了书名,下面不少的人评论“要是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这句经典的台词。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终究还是有差别的,道歉在生活中可是相当重要的。

  道歉与接受道歉,都是意义深远的人际沟通行为。道歉可以让冒犯他人的一方不再那么恐惧会遭到报复,减轻内心挥之不去的内疚感、羞耻感,不然它们成为紧箍心灵的桎梏:接受道歉则可以化解被冒犯一方的屈辱与怨恨,打消其报复的念头,进而给予对方宽恕。道歉的理想结果,是和解,是修复破裂的关系。

  艾伦.拉扎尔历时十年研究的道歉学权威著作,可是利用一千多个实际案例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以及道歉与宽恕的关系等。

  不要觉得道歉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是简单的说句“对不起”就可以完事的,道歉是一个复杂又需要方法的事情。关于道歉,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学,在冒犯别人后,应该怎样道歉,才能换得别人的原谅。

  懂得辨别道歉的真实含义

  如果你接收到来自身边人简单的“我道歉”这样的话语,就要好好琢磨对方想要传达到底是真心诚意的道歉,还是单纯的表达同情之心,或者只是简单的敷衍。同样在你向别人说“抱歉”的时候是想表达哪一层意思。

  明白道歉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要是和别人发生了摩擦和一些恩怨之类的,心里总是害怕别人会在背后使坏,来报复自己,那么最好的和解方式就是道歉,道歉真的有这么大的功效,能消除那么大的怒气和怨恨,还真的有。作者在这本书中,说到了道歉具有强大的治愈功能,不管是在路上别人撞了还是被别人误会了,被冒犯者都希望得到一个道歉,因为在道歉的过程中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些需求是:

  1、恢复自尊与尊严

  2、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3、确认错不在自己

  4、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5、看见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

  6、冒犯的一方对伤害给予补偿

  7、与冒犯的一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要是一个道歉能满足被冒犯者以上七个需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就能获得原谅,也就不会再想报复或者惩罚冒犯者。

  很多人在犯错后,干巴巴的冒出一句”对不起“就认为是自己道歉了,认为对方就该理所当然的原谅你。一旦对方没有明确表示宽恕,冒犯者就会觉得对方小心眼,锱铢必较。要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该认真思考是否对方想要在道歉中获得什么,是想要补偿呢还是想要确定是你的错,再回头来看看你自己的道歉是不是有满足对方这些需求。

  学会道歉的方法

  能够分辨受害者的各种需求,不代表就能顺利满足这些需求。有时,可能你不小心说话侮辱了别人,你想通过道歉得到别人的原谅,你也知道对方就是想要为了恢复尊严,为什么你的道歉却并没有成效呢,因为方法不得当啊。

  要满足被冒犯者的需求,道歉过程必需的四个部分是:认错、自责、解释、补偿。

  如何认错

  想要道歉有效。认错是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大部分的人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的,认为一旦认错就会受到惩罚,会没有面子。还有的人会含糊不清或者不完全的方式陈述自己的过错,仅仅是简单的“我道歉”“对不起”,这样的认错,谁都无法原谅你。

  想要认错就该明白这个事情错在哪里,应该去向谁都道歉,详细的陈述自己的过错行为。明白了这些,再去道歉,就显得有诚意多了。

  表达自责

  从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教给我们道歉的时候要真诚,态度要谦卑。在道歉过程中,对于自己给别人造成的麻烦要干到自责、感到羞耻。,真心诚意的为自己的过失道歉,态度要谦卑,不能傲慢、狂妄自大。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并无悔过之意,也并没有改过之心,当然不会原谅你啦。

  作出解释

  通常在矛盾发生后,被冒犯的一方都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为什么你会伤害他,以后还会不会再做这样的事。这个时候,冒犯者最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才能更快的让对方释怀。

  提出补偿

  很多的道歉,即使运用了前面的几种方法,依然没有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给伤害行为提出补偿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予经济补偿,以消除对方内心的怒火。

  道歉永远不嫌迟

  好些人总觉得一些冒犯别人的事情都过去几个月,几年,几十年,再去道歉还有用吗,还会得到原谅吗?艾伦.拉扎尔在文章开头就讲述了曼纽尔在61后向小时候玩伴道歉,并且获得原谅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私人或者国家之间,为几十年前的事情道歉而和解的事例,告诉大家道歉这个事情啊,永远不嫌迟。不管是私人还是团队或者国家之间,只要肯真心诚意的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就能化解矛盾。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五):人际关系的最后一瓶解药,你会用吗?

  看完《道歉的力量》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我亲爹。

  我老爸脾气一上来,什么狠事都做得出来,全然不顾后果,而且事后再后悔也绝不低头认错。自从我有了“自我意识”,他对我放过无数次狠话,“断绝父女关系”都说过好几回了,可从来也没听过他说过一句“对不起”、“错了”之类的软话。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多多少少有点伤疤,就算他最终没有兑现“断绝关系”的誓言,可每次想起吵架时他那狰狞的面孔,也有一阵微凉的轻风从心底拂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有点释怀了,我开始理解,“不肯道歉”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越是对自己在乎的人,我们越是在乎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道歉,更担心他们会不会趁机报复自己,因为越是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越大。所以,有时候犯错的人,宁愿把自责、愧疚、羞耻深深地埋藏起来,也绝不会给人机会再插自己一刀。

  于我老爹而言,我知道他肯定是内疚的。因为,作为他的X染色体继承人,我也有他一半的倔强,我也会在冲动的时候说过自己并不想说的话,却在事后深深的后悔,真不该在吵架时把口才发挥的这么好。可是,吐出的话,就像是锤进墙上的钉子,就算我们费尽心思,把钉子拔出来,可是伤疤永在啊。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最后一种可能: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是一段关系的破裂,也可能成为更加亲密的契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转折,正是当事人懂不懂道歉。道歉做不好或者不做,墙上的洞永远都在或者会更大,而做好了道歉这件事,轻则修补了伤疤,重则重新筑起一座全新的墙,让关系更加紧密。

  好了,说完道歉的重要性,我想简单分享几个书中提到的道歉要点,你可以大致了解下,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深入研究下。

  作者把道歉分成了4个步骤,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

  第一,承认错误。

  第二,解释原因。

  第三,表达愧疚。

  第四,提出补偿。

  如果,这四个步骤中,一个或者多个做的不到位,你就很有可能弄巧成拙,还不如没有这个道歉。所以,我们接下来就分享一下,这四个步骤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来说说第一个,承认错误。

  很多人在这第一个环节,就注定要道歉失败了,因为他们在既想要道歉,又努力避免或者减少自己承担的责任,“避重就轻”地承认自己犯了错,尽可能寻找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辩解。可是谁也不是傻子,这点小心机很容易被受害者识破。

  这种道歉更多程度上一种辩解,是在努力维护自己,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不是为了修补关系,或者尽力挽留对方。真正的承认错误,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你承认的错误,越是接近对方认为的,道歉被原谅的几率越大。

  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我觉得我们很难完全猜到别人在想什么,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伤害了对方,可对方不以为然也极有可能。而认错,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表达出来,就够了。

道歉的第二个步骤,是解释原因。

  这一步非常重要,也是治愈对方心理创伤的关键一步。作者说,冒犯者对过分行为的充分解释,可以让加强受害者对伤害本身的理解,增强内心的安全感,还能对未来减少这种伤害有一个合理的预防。比如说,如果我知道你有起床气,那我就不会在打扰你睡觉,或者看见你刚起床那就躲开一阵。

  当然,解释不充分,会给人留下一个“不尊重、不在乎、不真诚、不当回事儿”的印象,道歉也就徒劳了。就比如说,迟到这件小事儿,如果你满不在乎的说了句,“不好意思来晚了”,当事人肯定会觉得你不尊重别人的时间,太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可是如果你迟到的前因后果,详细的阐述一遍,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因为临时接了一个领导的电话,让我敢去公司送文件,我提前出发了2小时,可还是没有掌握还时间,路上又出了点意外状况,真的非常抱歉,这次我请客。”这个原因一听,是不是忍不住要原谅他的迟到了。

第三个步骤是,表达愧疚。

  这个步骤,是双方都有利的一个环节。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冒犯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过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陷入自责、内疚和羞愧等等负面情绪中。这种负面情绪严重了,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会造成“抑郁”、“自我否定”等等影响。

  所以,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所承受的折磨,是一个良好的情绪出口,可以让冒犯者自己得到释放和解脱。

  而对于受害者而言,当我知道伤害过我的人,他也因此受到了折磨和惩罚,我内心的公平感得到了保护,更能确认我们双方信仰相同的价值,如果我原谅了你,那你再次伤害我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很多人担心,吐露自己内心的愧疚,会被认为软弱、胆小、无能。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得知冒犯者的内疚之后,对他的恨意也就减少了。

最后一个步骤,补偿。

  关于补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以为:“补偿可以让伤害一笔勾销”。这是极其忌讳的一点,尤其是对他人的健康、时间甚至是生命造成的伤害。

  过分得夸大补偿,会让受害者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冒犯者在居高临下。比如很多事故之后,肇事者甩手一笔赔偿金,就希望能够息事宁人,这对受害者而言就是极大的冒犯。

  金钱仅仅只是补偿,但绝对不能用它来等同于造成的伤害,更不能将其一笔勾销。补偿只是在忏悔自己所犯的错误之后,努力减少对方的损失,它代表悔过并将原谅与否的权利交给对方。

  结语

  道歉之所以难,有很多原因。首先,他需要强大的勇气去低头承认错误;其次,还要冒着不被原谅,甚至再被羞辱的风险;再次,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道歉。

  可是已然铸成的错误和冒犯,你就宁愿放手一段亲密关系人气破裂吗?危机有时候就是转机,而《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介绍的方法,也许就是转机的最后一瓶解药。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六):向错误致歉

  1970年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为重建与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于12月到访波兰。第二天,勃兰特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

  勃兰特缓缓地走上石阶,表情严肃地凝望着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纪念碑。沉重的石块、黝黑的人形,犹如在代表千百万无辜的死难者向这里默然注目。勃兰特敬献完花圈之后,他慢慢直立起身体,肃立在无声的石像前。就在那个致意的瞬间,他的双膝却弯了下去,他竟然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

  他的随同人员惊呆了!这个出乎意料的举动,让他的随同人员一时手足无措。而周围的波兰官员和民众,却被这突如其来的举止深深地震撼住了。各国记者们也在短暂的愕然之后,纷纷举起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阶上的德国总理的形象旋即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有人说,跪下去的是一个德国总理,站起来站起来的是德国人民。从此,在深受德国纳粹铁蹄蹂躏的东欧人民心中,德国人不再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屠夫,德国与东欧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这便是道歉的力量,道歉与接受道歉,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类互动行为。在我们身边,每天经历的事情不计其数,可能总会有意无意的与他们产生一些矛盾或摩擦甚至是一些伤害,可是我们又有多少次会真正的给别人一个诚信诚意的道歉呢。或许我们会碍于面子,拉不下脸去道歉,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又错过了多少?

  多一个道歉,解一个恩怨。美国知名道歉专家艾伦·拉扎尔在1990年至1994年、1998年至2002年期间,分别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份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进行(公开)道歉统计。结果表明:1990年至1994年,两份报纸共有1193篇道歉文章;1998年至2002年,两份报纸则共有2003篇道歉文章。道歉的数量在不断上涨,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歉的重要性。

  艾伦·拉扎尔,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精神病学教授,国际知名道歉专家,著有70多篇学术文章和多部著作,长期致力于道歉学研究。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如今已渐成显学。

  美国道歉学权威专家艾伦·拉扎尔积十年之功出版道歉学领取权威著作———《道歉的力量》。从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旁征博引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全面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以及道歉与宽恕的关系等内容,全书共1000多个道歉事例。可谓21世纪文明社会的必读书。

  关于道歉,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必须意识到道歉的日益重要性

  2.道歉的巨大作用

  3.真诚道歉,避免伪道歉

  日益重要的道歉

  道歉的重要性,前面已略有提及。实际上不单国外比较注重道歉,国内目前也已有好几家道歉公司,国家级电台也有“人生热线·今晚公开道歉”的节目,等等。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冒犯到他人,即要及时道歉;同样别人向我们道歉也应该获得原谅。

  道歉之所以越来越重要,艾伦·拉扎尔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道歉意识的提高;二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三是,2世纪人们所遭遇的巨大灾难;四是,过去几十年,国家和群体之间的权力平衡发生了变化;五是,女权意识及影响力的提升。

  了解了这些原因,便可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道歉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道歉的巨大作用

  道歉的巨大作用即是可以疗愈创伤、修复破裂的关系。实际上成功的道歉也就是满足了被冒犯或伤害一方的心理需求,因此可以起到疗愈创伤、修复破裂的关系的作用。这些心理需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自尊与尊严

  2.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

  3.确认错不在自己

  4.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

  5.看到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

  6.冒犯的一方对伤害给以补偿

  7.与冒犯的一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明白了道歉的巨大作用,我想今后大家遇到相关问题时,便知道应该直面面对,而非选择性逃避了吧。

  真诚道歉,避免伪道歉

  既然要道歉,那么就要真心实意,故作表态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加剧彼此之间的芥蒂。道歉要想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认错。但如何认错,同样具有很大挑战,因为起码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的辨别谁该对伤害负责,又该去向谁道歉

  2.详细的承认错误的行为

  3.识别这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

  4.确认伤害是对双方社会契约或道德契约的违背

  只有将这几个问题考虑清楚,才不至于在道歉的过程中再发生其他意外。当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还需要十分详细的说明,那就是一定要坚决避免伪道歉。或许我们的出发点并非伪道歉,但因为某些方面未受到重视,反而使本欲诚心道歉变成了让人难以接受的伪道歉。

  1.含糊不清或不完全的认错。比如,我为我所做的一切向你道歉。谁知道你做了什么?实际上是道歉一方在刻意避免提及真正冒犯的那样事。

  2.使用被动语态。比如,错已铸成……。实际的潜台词就是,以经这样了,还想怎么着吧。照这样的逻辑,正如《流星花园》里面道明寺的经典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那么,这个道歉怕是要已失败告终了。

  3.认错时有附加条件。比如,如果错已铸成……。如果?如果错没铸成,你来干嘛?

  4.质疑受害者是否真的遭受伤害。比如,要是有任何人受到伤害……。好像根本就别人受到伤害,而是逼迫着道歉者来道歉,这样的道歉简直就是在伤口撒盐。

  5.尽可能地轻描淡写。比如,事实上没有什么可道歉的……。说出这样的话来道歉,简直就是再挑战受伤害者的底线。

  6.语带同情地说“对不起”。比如,炸掉你的村子,真是对不起……。那您这对不起可真值钱,用一个村子换了你一个对不起。

  7.牛头不对马嘴的道歉。

  等等……

  类似于这样的道歉,皆可称之为伪道歉,因为看起来永远不是在诚心诚意地道歉。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大家受害者对你的怨恨。

  道歉不止是承认自己犯了错,并露出自责的样子,它是犯错的人不断改变自己行为举止的承诺。真正的道歉是所有人类交流中优雅和深刻的体现,直面分歧与冲突,进行对话与和解,最终维护尊严与正义,重塑关系与信任。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七):致那些离开我的人

  以前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但自从姐姐跟我说,哪怕你这一辈子只遇到一个坏人,你的人生也可能就因此改写了。

  于是上大学之前就在祈祷,宿舍的舍友一定要好相处呀,害怕遇到那些新闻中曾经提到的“狠毒”舍友。之前教导主任跟我们说,你们大学的这四年里,都会住在一起,所以有什么摩擦,说出来,解决掉,不要放在心里,膈应自己。为了增加说服力,教导主任还讲了一个小故事。

  之前有位学长,大三的时候硬是要换宿舍,问原因才知道原来他想早点睡觉,但是舍友通常熄灯半小时后才会去洗漱,他觉得两年了,他真的是受不住了。

  叫来舍友之后,舍友就拍了一下学长的肩膀,说到:兄弟对不住啊,我之前不知道,你一直没说,今晚就早睡。再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别换宿舍了。

  没有多大的仇,多大的怨。很多时候,一句对不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道歉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道歉都可以得到原谅。有些事情已经超过道歉可以解决的范畴,上升到人性问题时,道歉是冒犯他人者认错的虔诚,被冒犯者可以不接受道歉。

  如果自己想要跟别人道歉,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可以参考一下《道歉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艾伦·拉扎尔是国际知名的道歉学专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兼医学院名誉院长,精神病学教授。

  美国作家艾伦·拉扎尔的《道歉的力量》中通过分析各种真是的道歉案例指出:我们为什么要道歉,又该如何去道歉,道歉有什么意义。有时候心里会想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伤害已经造成了,道歉又有什么用呢?但是等不来对方道歉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又老觉得憋屈。其实仔细想想,就是想要等一个道歉而已,没有那么多过不去的事情,事情过后虽然会觉得失去了朋友,但也不想多出来一个仇人。

  1 为什么要道歉

  艾伦·拉扎尔的《道歉的力量》这里的道歉不是无原则的,既然道歉可以解决,,那么久证明事儿不大,大家都可以消化。对于被冒犯的人,当时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羞辱,对于朋友之间的安全感大家也消失殆尽,当迟迟等不来对方的道歉时,会变得愤怒,憎恨伤害自己的人,甚至想要去报复。

  而冒犯他人的人,当然前提是这个人还是有良知的。当TA冒犯他人是,或许害怕自己当下的道歉换来的是对方的恶语相向,自己心里愧疚、自责懊悔,但是又害怕自己的道歉后遭到朋友的遗弃,或是冷言冷语的处罚。又或者只是当时一时愤怒,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不想败下阵来,做了对朋友有伤害的事情。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则会错综复杂些,对于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应尊重历史,对便是对错边试错,现在是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共处地球村,追求双赢。但是对于历史问题还是要理智、正确合理的去看待,当年做的不对的,该道歉的便道歉,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饱受折磨的人。电影《二十二》中的人,便应该获得道歉,哪怕是迟来的道歉……

  1

  2 怎样道歉

  艾伦·拉扎尔的《道歉的力量》中讲到道歉的四部曲:认错、自责、解释、补偿。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若想要诚挚的道歉,得到对方的原谅这四点就必须做全了。

  认错

  在很多时候,我们是知错但不想认错,总是会想着自己认错了,岂不是低人一等了,他会不会就此看不起我呢?于是在认错的时候,便会自动的把自己的错误减少些,把自己所造成的伤害在自己的心里自动降低。减少自己的责任,模糊焦点,常见的一句话便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句话给人的潜台词好像是:伤害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我也知道错了,你还想要我怎样?

  伤害了谁就去向谁道歉。记得之前读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上课不好好听课,不知怎的就提到这些不计划生育的家庭,家长都是些鼠目寸光的人。这下子我们班便炸了,当时计划生育抓的紧,但我们班里的同学却大多都不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个老师讲的话气极了,虽然害怕但是还是跟老师说,要她道歉。当时老师看我们众怒难平,便说,我不该说你们的家长的,都是我的错,如果给大家造成了伤害,不要介意,我不是那么想的。

  其实老师应该向那位同学道歉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愤怒”,她面对全班同学道歉了,却没有向那位同学致歉。她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对,她只是想要安抚大家,她的道歉并不走心,而我们也并不买账。

  自责

  当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自责、后悔,有时会因为伤害到他人而感觉到很羞耻。这时我们就会在心中暗暗的下决心,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作者艾伦·拉扎尔也说“自责的一个有益结果就是自制,即决心克制或避免将来重蹈覆辙”。

  那么如果缺少自责,则会有再犯的风险,也削弱了道歉的价值,这样的道歉也是不真诚的。狂妄的态度便证明还未认识到错误,目空一切的道歉没有任何的意义,还会起相反的效果。

  解释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听的不止是一句对不起,而是这对不起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让你做出这样伤害我的事情。是想要故意针对我,还是当时你也不想那样做,一时失去了理智,伤害只是一个意外,今后不会再次发生。

  在这里请注意,解释并不是让你找借口,而是把当时的情况自己的想法解释给对方听。或许在哪之前你遇到了一件特别烦心的事情,或许是早上迟到而导致全勤奖泡汤而不开心,但是你做出的对朋友有伤害的事情还是要负责任的,那是你应该承担的。而不是在解释完自己的原因之后,凉凉的说一句:“你该不会生气了吧?”受到伤害,生气不是挺正常的吗?

  补偿

  艾伦·拉扎尔的《道歉的力量》中指出:补偿是某些道歉的主要特征,因为它们能完全弥补损失。补偿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自己对错误的认知,对方可能不会真的要你赔偿,但是你要有这个心,没有这个举动就证明自己还是没有打心底里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

  我其实不讨厌小孩子,感觉他们挺可爱的,那种纯真真的是很惹人爱的。但是自从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打破了我的存钱罐,我便没那么欢迎他来我家做客了。但是真正让我感觉不舒服的是他的妈妈,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摔碎我的存钱罐的时候,先对她的孩子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然后转过头来跟我说对不起啊什么的。我当时还在想如果人家硬是要提出陪我存钱罐,我改怎么拒绝,结果人家根本就没有提这回事儿。就连那些碎片都是我自己打扫的,因为害怕伤到自己的孩子,就跟着孩子到另一个屋了。

  事后妈妈跟我说,小男孩儿比较皮,以后不让他来你的房间乱动你的东西就好了。我小时候在别人家碰倒花瓶,老妈便给人家买了个模样差不太多的陪给对方。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我不小心给你造成了损失,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事的,赔上损失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赔钱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金钱就相当于是变相的侮辱。这个取决于被冒犯者内心渴求的道歉方式和冒犯他人者在提出赔偿时的态度。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个恶毒的人,傲慢的拿着一笔巨款,然后拽的二五八万似的,跟那个被冒犯者说:这是赔给你的,不就是想要钱么!然后再吧啦吧啦说一大堆,惹的被冒犯者气的半死。

  2

  3 道歉的意义

  道歉不是万能的,有些伤害既已造成很难恢复原来的模样。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还是可以通过道歉来缓解的。或许是为了之后团队合作时的和谐,也或许是为了彼此的友谊,又或者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好过些,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人。

  那些在人生路上因为转弯时的离心力而离开自己的朋友,想想离心力或许没有那么大,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向心力不够,从此便成了陌路。

  因为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性格和习惯等的不同可能会给我们的相处带来摩擦,学会道歉,让彼此变的更加亲密。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八):你的父母跟你说过“对不起”吗?

  有一句歇后语叫做“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对不起”。这句歇后语可以说是我的童年阴影,因为小时候我经常由于打碎东西而挨骂,即使我立马道歉也不能避免指责。

  可是更让我受伤的是父母在打碎我最爱的水杯时,不仅没向我道歉还反过来指责我说为什么把杯子放在这个地方。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至今我都耿耿于怀,我不明白为什么平时爱我的父母却偏偏不愿意承认错误向我道歉呢?

  所以当我看到《道歉的力量》这本书时,我心中想着一定要把这本书给父母看,让他们学习道歉,然而当我自己看完以后,我却不这么想了,因为这本书让我对道歉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让我释怀了父母当年的行为。

  《道歉的力量》这本书是道歉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作者艾伦·拉扎尔耗费了十年心力,分析了数千个研究案例,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差异等角度来揭示道歉的深层意义,方法以及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书中,拉扎尔对道歉做了如下定义:

道歉是指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者一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的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

  作者还把道歉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部分:

一、认错二、做出解释三、表明态度与行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四、提出补偿

  这样一看其实道歉挺简单的,既然道歉可以分成这四个步骤那么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不就好了吗?然而看起容易做起来难,在《道歉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他家人的例子。

  这个事例是这样的:有一次作者拉扎尔的妻子买了一块核桃仁蛋糕,但是到晚餐时她找不到这块蛋糕了,而当时最小的女儿是唯一呆在房里的孩子,于是妻子就认定是小女儿拿了蛋糕,但是小女儿否认了。到了第二天早上,真相大白,小女儿没有拿蛋糕,而是妻子忘记了自己把蛋糕放在了橱柜上。

  事情发展到这里,小女儿知道了自己没有做错,错的是母亲,于是要求母亲道歉,拉扎尔的妻子极度挣扎又愧疚的开始向小女儿承认错误并道歉,然而小女儿并没有马上原谅她,而是斥责她说:“你应该知道我对核桃过敏,我不可能拿走有核桃的蛋糕,难道你不知道我过敏吗?”

  由于小女儿没有原谅她,所以作者的妻子就不断的道歉,直到有一天,他的女儿觉得母亲吃够了苦头,才带着洋洋得意的表情说道:“你道歉的样子我可爱看了,因为那让你看起来像个傻瓜。”

  事情到这里应该就算结束了,但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在这件事情过去了几个星期后,妻子告诉作者说小女儿为了某件她做过的事情而道歉,可在此之前,小女儿从来没有因为某件事道歉过。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关于成功道歉的案例,我相信类似这个案例的事情发生在很多的家庭中,但是我不确定有多少父母会向作者的妻子一样选择道歉,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个年纪,我会像那个小女儿一样确定父母吃到了苦头才原谅父母。

  所以道歉的本质是满足心理需求,在不了解对方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成功道歉的。而且即使在了解对方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一定做的到,别说完成道歉的四个步骤,就连简单的“对不起”这三个字都难以启齿。

  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于“对不起”这三个字的解释,算是给出了一个贴合中国国民性的答案:

“对不起的对是面对面以及对等的意思,既然要面对面,那么就一定要有面子才能面对面!你没有面子,你怎么面对别人呢?所以大家都要有面子,有了面子就可以面对面。你有面子,我也有面子,对起来,这叫什么?对了,这就对了。这不对上了?如果我不小心伤害了你的面子,我应该怎么说?“对不起”!!“对不起”是什么意思呢?哎啊,我呢是想对的,我不是不想对,我也懂要面对的道理,可你老人家面子这么大,我呢小人一个,面子这么小,我想对我对不起啊!“对不起”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对方就说“没关系”,就是我们没有发生关系,就不存在对不对得起的问题了,但是现在我搭了你的话,我们就对起了嘛,这就是对不起三个字里面隐藏的对等原则。”

  由此可见,无论谁对谁错,当我们要求父母说对不起时,也就意味着要父母丢掉自己的面子!这对中国父母来说是多么大的障碍呀,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国人都是特别好面子的,而且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是家里的权威,即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好,也不会是完全对等的朋友关系。

  所以这本书让我释然了,我了解了父母选择不道歉的心理机制,并且给予谅解,最终选择原谅。

  作者拉扎尔也在书中提到,这不是一本让人学习道歉的书,道歉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学习,真正的理解道歉之后也就自然知道该如何道歉了。至于如何克服羞耻感,我觉得作者的这两句话也许会让我们对道歉中的羞耻感有一个新的认识:

1当你冒犯别人时,被冒犯者受到了羞辱,而你现在只不过是把从别人那拿来的东西还回去罢了。2羞耻并非道德上的失败,而是正直的体现,我们大多数人宁可觉得羞耻,也好过无耻。

  《道歉的力量》读后感(九):关于道歉,你必须了解的四件事

  一说起道歉这个话题,很多人脑海中就浮现起《流星花园》里面道明寺的经典台词: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实际上,道歉与接受道歉,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人类互动行为。道歉学在西方自20世纪末兴起,如今已渐成显学。美国道歉学权威专家艾伦·拉扎尔十年磨一剑,出版这本《道歉的力量》,全面介绍了道歉的意义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心理机制,旁征博引历史上和当代各种真实的道歉案例,全面阐述了道歉的疗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和拒绝道歉的原因、道歉的时机把握等内容。堪称一本道歉百科全书。

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

  这是我们从幼儿园就学到的事情,如果说这就是道歉的全部,我们为何还需要专门研究它?事实上,当今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在社交场合上说“对不起”(I‘m sorry)很常见,不过并非说“对不起”就意味着真正意义的道歉,甚至,并不意味着道歉。

学会分辨道歉、遗憾和敷衍

  初中英语教材上就会告诉我们,在听说某人遭遇不幸,比如生病、发生意外或者亲人离去的时候,我们要说:

I’m sorry to hear it.

  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道歉吧?只是一种表达遗憾和共情的方式而已。可是,我们有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有人提醒你说:

对不起啊,这里不让抽烟。

  或者机场广播的时候传来:

我们很抱歉通知您,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延误起飞……

  有人因此而大吵大闹,认为怎么能轻飘飘一句道歉就完了!其实,人家真的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表达遗憾,或者给你通知一声的时候维护一个礼貌的形式而已。在艾伦·拉扎尔这本《道歉的力量》中,清晰定义出什么是真正的道歉:

“道歉”是指双方相对时,做错事的一方应该向受害一方承认自己的过失,为对方不满负责,并且表达悔恨或自责之情。

  很多时候,人们说“对不起”的时候,并非认为自己有过失,这种时候抱歉并非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在《道歉的力量》中,把真正的道歉过程,明确为四个部分:

认错;提出解释;表现出自责、羞耻、谦卑、真诚等行为与态度;进行补偿。

  这四部分道歉,可以是国与国之间对某一战争罪行的反省,也可以是地铁上踩到别人脚而进行的回应。不慎踩别人一脚一般并不需要进行金钱的赔偿,但同样需要认错说对不起表达自己的真诚态度,同时用肢体语言或者笑容补偿对方心理上带来的不快。虽然大家说对不起的时候显得很随意,但一次真正的道歉需要四个步骤才能构建完整套路,难怪一个真正的道歉是如此难以出口了。

得罪了女朋友只能跪键盘吗?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关于得罪女朋友后,怎样跪键盘的文案,因为是机械键盘的广告,所以文案中大力宣扬跪在青轴、红轴或者茶轴键盘上是怎样的体验。我兴致勃勃的把文章转发在群里。女王气质的千尘菇凉冷笑了一声,回复道:

得罪我以后还想买机械键盘糊弄?我让他跪榴莲!

  我为她的男朋友默哀三分钟!突然发现,得罪女朋友以后,关键并不在跪键盘还是榴莲,更不在于跪机械键盘还是普通键盘,而在于你当初咋得罪她了,怎样才能让她更好的原谅你。这个时候,道歉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令人遗憾的是,在《道歉的力量》一书中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道歉的机会少。原因在于女性在谈话时更加关注的是:

这次谈话会拉近还是疏远我们的关系?

  而男性则更加关心:

这次谈话会让我处于领导还是服从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上看,男性对于道歉,尤其是公开道歉会更加抗拒,也因此更加不愿意去学习如何道歉的方法,以至于他们宁可去跪榴莲也不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很多人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想要道歉(或仅仅说一声对不起敷衍了事),原因就在于此。

为什么有些道歉让人感觉适得其反

  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某些公众人物 因为某些事情道歉,有的让人感觉真诚而接受,有些却让人变得更加反感。艾伦·拉扎尔在这本书中,从道歉者和被侵害者两个角度上进行了分析,他们究竟想要从道歉中得到什么。从被侵害者角度上来看,不管从地铁中被人踩了一脚,还是自己(或家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遭遇不法侵害。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要求的道歉是得到一些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有的是心理的,有的则是其他外在部分:

恢复自尊和尊严。确认双方遵循相同的价值观。确认错误不在自己。确信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看到冒犯的一方受到惩罚。因为伤害得到补偿。与冒犯的一方坦诚对话。

  一个好的道歉,可以使受侵害人满足一项或多项需求,从而使得他们得以放下过去,继续前行。

我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很多人道歉以后往往感觉自己已经“完成任务”,因此对方“应该”原谅自己,这个时候不妨参考一下《道歉的力量》中涉及到的被伤害者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是被无视自己辛苦准备爱心早餐的女朋友,还是因为你的错受到损失的客户。需要考虑的,是他们需要的“道歉”和你做出的“道歉”是否真正一致。

  而对于道歉者来说,为什么要道歉更加值得关注。通常来说,道歉有很多理由,本质上却只有两条:

内在动机。因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他人造成了伤害,并因此产生了内疚、后悔和自责的情绪,由此推动自己道歉。外部压力。由于外部因素而“不得不”进行的道歉,因为自己拒绝道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被迫道歉。

  与我们大众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并不认为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就比“内部动机”道歉的价值低,但如果仅仅因为外部压力而道歉,有可能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从而在道歉的时候没有真正用心准备,没法满足受害人的需求,进而收效甚微。作者在书中拿咬掉霍利菲尔德耳朵的拳击明星泰森举例子,他咬伤霍利菲尔德以后,发布的道歉声明却是对着决定他职业生涯能否继续的职业委员会隔空喊话,期望自己不要被终身禁赛。而被咬掉耳朵的对手,和广大付费观众被无视了。他的“伶牙俐齿”和这个不真诚的道歉,最终毁了他的拳击职业生涯。

即便道歉有用,我们依然需要警察

  回到一开始那句话: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需要警察做什么!?

  因为道歉的本质在于一种协商。当人们道歉的时候,并不代表争端已经解决了,伤害已经消失了。不管是接受道歉、拒绝道歉都是协商的前奏,有的时候甚至是协商惩罚的过程。之前我对“积极赔偿被害人可以减轻处罚”的刑法条文特别不满,这样做,有钱人不就可以花钱消灾了吗?这样明显造成了不公平!而读过这本《道歉的力量》以后,我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首先,积极赔偿本身就是一种道歉。在认清自己错误的前提下,积极对被伤害者进行补偿。其次,积极赔偿时,被告人的态度一定是低姿态,法律赋予被害人这个权利,可以让被害人得到满足恢复尊严的心理需求。再次,积极赔偿是一种协商惩罚的过程,认罪态度、赔偿幅度、被害人谅解直接关系到处罚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让被害人这个弱势方获得主动权。最后,被害人有拒绝原谅的权利。在我看来,能够出具谅解书的只有被害人本人,如果斯人已逝,则伤害无可挽回,那么,就应该把认定是否积极悔罪的权力**完全**交还给公权力。

  关于是否真的悔罪,记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在服刑四十年以后,面对假释审核,老黑人瑞德有段精彩的发言:

改过自新?要让我说,我根本不懂那是什么,(就是重返社会),这我懂,年轻人,那对我来说只是虚词,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打领带的,有活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你后悔吗?)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很多人反对积极赔偿,其实反对的不是道歉本身,而是认为犯错就该得到相应惩罚,而道歉以后得到原谅是虚伪的,是农夫和蛇故事。其实,我们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以直报怨”,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忏悔,积极的补偿,本身就是一种“率直”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歉的力量》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