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第十三部)》是一本由[日] 山冈庄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一):一只乌龟的胜利
家康被称为“乌龟”,他这一辈子就是一场龟兔赛跑,最后成为了那只战胜了所有兔子的胜利龟。大家小时候都听过龟兔赛跑的寓言,知道乌龟赢在坚持,家康的一生完善了这个寓言,他补充道:“活得长即可!”
没错,他就赢在活得长,当最能跑的兔子信玄武运不佳,信长自酿苦果。家康这只乌龟活了下去,无论是拉屎兵败三方原,还是本能寺兵变后浑水摸鱼狼狈逃回三河,都该是作为豪杰心中所深深惭愧的。可家康不然,只要能活下去,保存实力地活下去,总是缩在壳里被人唾骂也未尝不可,这就是家康的荣辱观。他为了天下,可以不要尊严,不要面子。宋丹丹戏言:“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都高!”像家康这般思维的人活得长也许就是必然。
然后是新的领头兔秀吉。小牧长久手之后双雄对峙,谁都不太可能一口吃掉对方,于是两方的精神领袖的耐久就决定了胜利的归属。丰臣方实力虽稍占优,但猴子亏就亏在命数不够,且猴子猴孙们弄了半天也只出一个白痴秀赖和一个二杆子秀次,怎比得上家康这边的枝繁叶茂。所以家康放心地学起了司马懿家族,等曹丕曹睿归西后找霸王后继者中的软柿子捏。可以说秀吉晚年的许多昏招,如杀秀次、侵略朝鲜等等大多反映了他对自己死后江山的强烈不安全感。毕竟,看不到老乌龟归西,就只能任由老乌龟在自己归西后逆袭。德川氏对丰臣氏的最终胜利,还是寿命使然。
等猴子蹬腿后,原来有兔子资历的毛利、岛津、上衫、长宗我部等等,要么后继乏力,要么被整得元气大伤,要么本身家底就不大,一个个又都被老乌龟压在后边了。不要说关原幸村奇袭的假设,纵使成功,老乌龟去见天照大神,秀忠那几万毫发未损的精兵也可以轻易改变战局。所以当老乌龟把养生之道传给龟子龟孙的时候,生命力已然决定了关原的成败,即天下的归属!
老乌龟,终究还是胜在了命长啊!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无论这部书有什么样的剧情,但是武士与忠义一直都是贯彻始终的线索。无论这部书是否过于美化德川家康,但是他的思想却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值得借鉴的思想。
本书经历三代统治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是疯狂的,丰臣秀吉是残酷的,德川家康是智慧的。德川家康一直秉持着一种忍的哲学。忍过织田,忍过秀吉。最后人们才发现,德川的势力是如此惊人,没有战争,没有夺权。当秀吉去世以后,德川家康稳居天下。
信长的被刺在于其狂傲,逼的手下不得不反。秀吉的惨死在与野心,自不量力的进攻中国。相比较而言,德川的善终就是靠,忍与善。
我不认为这是种美化,或者不现实。恰恰我以为这种德川最厉害的地方。他看透了人世的变化。坚持以神佛的信念治理日本。不是不战,只是找最正义的时机去战,以不变应万变,一边获得了实权,一边也没有损害其信誉,不失去信誉,也就不失去民心。
书中,很多人都骂德川家康是老狐狸,骂的没错。老狐狸就是这种不露锋芒,暗中得利的人。虽然骂他是老狐狸,却做不了这种老狐狸。差就差在不会忍,不珍惜民意。
个人认为,书中把日本女子描绘的也非常的勇敢,外柔内刚。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不过於大、淀夫人等描绘的也相当出彩。所以无论男人的故事还是女人的故事,或者男人与女人的故事都相当的好看。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三):为尊者讳
总算看完了十三册的《德川家康》。从这本书里看到两个字:虚伪
从作者的描写来看,德川家康简直就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圣人,神佛的化身
但真的有这么完美么?这样的人连一对孤儿寡母都保护不了?有那么困难吗?
可能东亚的文人一直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但过犹不及。充满了马屁的无休止赞扬只能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四):诶。。。
终于看完了 13本真是个浩大的工程
从读第一本时完全不懂日本历史 想着竹千代这小屁孩是谁 怎么和吉法师的相遇就成了绝代双骄了。。。
到后来的筑山夫人 信康的切腹 石川的出奔 忠辉 秀赖的下场 都令人唏嘘不已
中间的时候 有些拖泥带水 但最后的几本则是一口气看完的
若是只看本书 家康绝对是个有着神佛之心的绝顶智慧以及幸运之人
若是武田信玄未死 天下轮不到信长
若是没有本能寺之变 羽柴秀吉也成不了太阁
若是没有淀夫人 也许就不会有秀次之死 关原合战 抑或是大阪冬夏了。。
这样看来 历史比小说要复杂的多。。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五):德川家康vs.伊达政宗
德川家康乃持王道的慈悲老人;伊达政宗为持霸道的阴险独眼。正如家康在病危之际谈到一生中遇到的四位枭雄: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前三位都在家康有生之年仙去,唯有伊达政宗给德川家族的治理、天下的太平带来威胁。枭雄焉有不争之理?寄希望于海外势力、依靠拉拢女婿忠辉,毕竟实力、气量不均如人,在家康仙去之前化解了这位枭雄的野心,也得到他的尊敬。在斗争中家康让我看清了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往往霸道之人具有较高的能力,但在德行方面缺得不到神佛的帮助。信长公一生天下布武、戎马驰骋完成了上洛,令人钦佩其果敢和勇气,但较之家康之稳重和坚毅,还差火候。所以要长久,不能依靠小聪明,要大气、用大志、成大事。家康处理秀赖和淀夫人便怀着这样的信念;同时对忠辉的绝情亦源于此。
但持王道者往往易累筋骨、伤劳形。看家康一生,从小为人质、成年中年为信长、秀吉驱驰、老年还要为儿孙操劳致死,实属不易。我的父亲常对我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后来我才发现如果事事都依父亲所述,自己便会成为持“王道”者。面对社会之艰险,持王道者往往首当其冲,竟易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什么要成为持王道的圣人呢?或许怀着这样的想法稍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才变成现在这样的自己。总之,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包括节俭、自检、自省等确实需要勇气和毅力,这也是为什么德川家康备受尊敬。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六):“菊与刀”的历史演绎
“百家讲坛”在遭遇“审美疲劳”,且逐渐为学者所诟病之后,历史类的读物似乎有淡出公众视野的迹象,然而,由于创新的乏力、思想解放的迟缓,历史仍然成为大多数读者寻找思想资源乃至处世之道的所在。西方的背景与中国相差太大,而近邻日本则与中国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就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丰臣家族》《德川家康》《上杉谦信》《宫本武藏》等一系列小说畅销的原因所在。
这其中,《德川家康》一枝独秀,洋洋五百五十万言,日文版的总销量已超过4000万册,在中国13卷尚未出齐。总销量据说已超过百万,可能有所夸张,但卓越网历史类前十名,《德川家康》各卷独占了前八名,另外两本也是日本历史小说,应该是今年最热的文史书。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之中,残暴好杀、称王称霸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织田信长锐意革新,对新思想新潮流兼收并蓄,对传统保守势力毫不留情;丰臣秀吉则宣布脱离中华文化圈,其霸权思想成为后世军国主义的源泉;而德川家康的隐忍坚强,崇尚儒学及“内圣外王”的理学,延续了封建专制统治,开创了日本近三百年的幕府时代。
若是以个人魅力而言,德川家康远不及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他毫无新的思想与创建,为人也迂腐懦弱,与杀死自己盟主(今川义元)的敌人(织田信长)结盟,完全无视武士的尊严,其后在织田信长的要求下杀妻杀子,更是令人唾弃。但是,他屡败屡战,等待每一个对手的每一次错误,积蓄自己的力量,在先后败给武田信玄、今川义元、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终于等到了他们死的那一天。而后,他背信弃义,将丰臣家族一网打尽,终于统一天下。
最不幸的是,这个甚至令人感到可恶可恨的德川家康是最终的胜利者。在他身上,没有道德、理想、创新等一系列令人崇敬的字眼,有的只是儒家的实用理性和市侩的利益哲学。在他所信奉的朱元璋身上,这种哲学也一样获得了成功。一位台湾学者说,来到大陆后,发现中国农民只对当皇帝和搞女人有兴趣,谈论起来眉飞色舞,一套一套的。看来,今天,中国的商人与知识分子似乎也是要重新拾起这种思潮,将中国文化中在五四以后被打倒的孔家店,穿上市场经济的外衣,送回到我们身边。同时,在这股阅读风潮中,不难发现人们现在的心态。德川家康的人生哲学——忍耐、等待,应该是在改革到达深水区、各种矛盾弊端日益显露后无奈的妥协。毕竟,今日中国人对未来再也没有30年前那种发自内心的“振兴中华”的期待,如何更好的拥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正经——网上流行做俯卧撑打酱油就是最好的证明。
与德川家康不一样,上杉谦信虽然未曾建立霸业,却被尊称为“战国军神”, 除却他的战术奇特而猛烈,一生少有败绩以外;在杀伐无常的时代,他尊神佛、重人伦、尚气节、好学问,被称为“乱世莲花”。他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却坚持自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一人一国之力,先后对阵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织田信长,保全自己的家园;在与武田信玄的对战中冲锋陷阵,三次刀劈武田信玄,令敌人心神俱寒而一战告捷。在他身上,传统武士的信念、勇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柏杨先生说《德川家康》,“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谋略、诡诈、杀机,但也充满忠贞、效命,和崇高的统一全国的理念。”相信这可能是很多读者选择读《德川家康》的原因,然而,历史本身并不只是给我们以获取名利与功业的启示,教我们权谋、欺诈与凶狠,更多的是,历史人物中人性的光辉、崇高的信念、不屈的斗志、自由的精神,才是我们在走向现代社会中所必需阐发与光大的精神财富。在我眼里,上杉谦信最大的贡献不是留下了多少战阵之法,而是悟到“完美的世道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可能有。不谈不完美,也不期待完美,但一切言行举止自然朝完美前进”的人生格言,而唯其如此,他才能达到日本“剑神”宫本武藏所说的禅剑合一的至高境界。
别尔嘉耶夫说:“社会革命者往往是文化上的反动派”。换而言之,文化上的革新者未必能取得社会革命的成功,但却给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是促使历史走出新的变局的源泉。织田信长烧庙杀僧,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激起保守势力的全面反抗而功败垂成,其思想却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爆发;丰臣秀吉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身败名裂,但军国主义却成为日本发动战争的源泉;德川家康却顺应保守势力成功延续封建统治,却使得日本在近代全面落后。应该说,德川家康的胜利,是人性中的守旧思想战胜了革新的胜利,是走向愚民专制的胜利,也是全民族丧失活力与激情、走向封闭与落后的开端。回顾中国历史,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德川家康在中国的最好范本。能屈能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使其获得了一朝之祖的称号,但也同时扼杀了民主、自由、宽容、博爱的现代精神,成为了专制思想的延续者,而非现代民主精神的创建者。
柏杨先生曾说,“在《德川家康》中,我们会了解,这正是日本文化深层元素,你只有在日本文化深层元素中才可以找出破解之道。”由此可见,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但仍然摆脱不了其民族思想文化的怪圈。日本自诩为近代化的优等生,危机时刻即全面革新,但这种革新并非是求同存异、自新自强,而是忍耐以寻找再次崛起的机遇。如同日本战国后期,德川家康最终扫荡群雄、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一样,当二战结束后,面对美国的制裁,德川家康的“等待”“忍耐”再次成为日本的处世哲学。也正是这种精神,日本经济一度超越美国,而后,其狂妄自大的扩张思想再度迸发,经济泡沫终于在一夜间全灭破灭。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动,是隐忍、坚强,也是偏狭、狡诈——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则是其历史上的最佳演绎。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七):《德川家康》系列阅读后记
从2008年到2011年,断续读完了山庄冈八的《德川家康》系列,由柏杨组织编译的这套中文版本共13本,全部读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就,在此对这套书以及阅读的过程做一个回顾。
这套书阅读的过程,正是我个人阅读习惯改变的过程。第一、二部是08年7月买的,看了一遍就放在那里,后来为了腾出空间,也是为了图书流动,转赠给朋友。09年办了上海图书馆的参考阅览,开始从买书(买来反而不怎么看)转向借书(读了觉着好再买),09年借阅了第三部。10年借阅了四~九部6本,11 年上半年一鼓作气读完了十~十三部最后4本。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因为是翻译的作品,所以翻译的质量很重要。这套书各部是由几个不同译者分别翻译的,一个人几本的样子。个人的感觉,翻译的风格是统一的,比较麻烦的比如人名的部分处理得也很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有让人感觉比较晦涩的部分,特别是前几部,但不能确定是因为文化的差异难以理解还是翻译的不畅。总体来说,值得一赞。
内容方面,书的前半部分,日本还是信长和秀吉的舞台,家康只是作为和两者有紧密互动的角色存在,书的写作风格主要以叙事写实为主。前半部分阅读的感觉很顺畅(我果然还是欣赏有性格的信长和秀吉)。而后半部分,随着家康来到舞台的中央,作者一改写作手法,开始着墨于还原家康的心理活动。也许是因为家康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毕竟是东照神君啊),作者可以说是完全倒向了家康,试图为家康的一切行为找到更高尚的、更具大局观的合理解释,赋以神佛的姿态,完全无视人的局限,并不惜丑化、妖魔化这一时期家康的各个对手。美化主角很正常,但正所谓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个人以为刻画心理的手法留下的空间太小,不好。若以交集部分比较,这一点上这部书反而有些不如以影像方式表现的2000年NHK大河剧《葵·德川三代》。只能说,这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不是严肃的历史书,作者有其自身的视角与立场。
在封底的宣传文字里,这部书被柏杨还有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强力推荐,并被拿来与《三国演义》相提并论。这本书到底是不是好书,恐怕只有读过才知道,而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感。也许是文化的差异,书中读来觉得解释不通的“道理”还是不少,窃以为比不上《三国演义》。以豆瓣的数据为例,基本每一部的评分都在8.5以上,但是阅读人数却直线下降(见下表,2011年5月数据)
第一部 乱世孤主 5000
第二部 崛起三河 2250
第三部 天下布武 1650
第四部 兵变本能寺 1400
第五部 龙争虎斗 1050
第六部 双雄罢兵 850
第七部 南征北战 750
第八部 枭雄归尘 650
第九部 关原合战 600
第十部 幕府将军 550
第十一部 王道无敌 450
第十二部 大阪风云 450
第十三部 长河落日 550
可以看出整个系列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差别,也契合我之前对书的评价。越往后剩下的恐怕是些死忠和做事情喜欢有始有终的人们。如果大家都认为一部书至少是四星以上的好书,为什么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不读下一部呢?说明有很多人在评分这件事上随了大流,欺骗了自己。集体无意识啊,好在统计数字可以告诉我们真相。
附上十三部的阅读笔记,一~三部无记录;四~九部有简短记录;十~十三部为单独的概要文章的形式,只记录不评价。
……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八):男人应该有的承担能力
十三卷本的巨著看完,久违了的失落感又重上心头。
其实从看完《关原合战》以后,我的阅读速度就放得越来越慢。不为别的,只是想把这种看完好书的失落感推迟一些。
每一位正在看《家康》,能看得下去又还没看完的朋友都是幸福的。
篇幅原因,相信有时间看第二遍的朋友不会很多吧。我可能会看第二遍的。但也许会隔上很长一段时间了。
要比较的话,《通鉴》、《三国》都不是恰当的比较对像。在我心中,有足够份量能拿出来比较的,是二月河六卷本的《乾隆》(我看过三遍)。
讲气象,还是《乾隆》更宏大。
但讲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我觉得《家康》潜得更深入。
看完《家康》,我最大的感触是,作为男人,在这个世间注定是要承担许多许多,只看你如何承担。一个人的智慧达到什么高度,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广,那这个男人的世界就有多大。
不需要担心有没有时间看完。这本书有足够的张力让你一口气不停地看下去,前提条件是你有足够的耐心看完第一本。
对于这部巨著的阅读立足点,于我就是“家康的智慧”。我是一路看着家康是如何不停地从生死线上走过来,他的智慧是如何不继得到锤炼,每一次面对生死存亡,他是如何思考与决择?他是如何处理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教育?等等。
诚意推荐朋友们读一读《家康》,做一次阅读的马拉松吧,时间不会白白付出的。我相信每一位能读完《家康》的朋友,人生中必定会多出一份别样的东西。我说不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东西,但拥有了这样东西,跟没有读过的人相比,只有读过的朋友才会心中有数吧。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九):杰克张的绘本《德川の城——元离宫二条城》
我读过很多史书小说,不得不承认,这是我目前读到过的最好的一部,客观的说绝不逊于我国的《三国演义》。为此
,出于兴趣,我特意走访了日本的京都,亲到德川家康当年在日本京都的御所二条城。并用绘本的方式呈现出来,相
不过更让我震惊的是,如今的京都依然保持着当年幕府武士时期的城郭,着实不可思议,你甚至可以看到早在中国消
失的唐代建筑风格在日本京都依然屹立,不禁令人感叹万千。。。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读后感(十):德川家康
终于把这13册的长篇看完了,由于文化的差异,还是费了很大的功夫,对于小说中德川家康的很多说法、做法不是很理解,或者说就是作者故意粉饰和硬掰,如家康对六子忠辉的处理,其实就是为了消除伊达的野心,不让伊达和忠辉有联手的机会。
整本书对战争的描写还是比较精彩的,如家康一生中经历过的几次大的战役三方原之战,小牧长久手之战,关原合战,大阪夏之阵,还有信长和秀吉的几次战役。其他方面则显得过于冗余了。
通过该书也可对战国时日本的方方面面做一些大致的了解:那时的日本比较穷苦,普遍吃不起饭,连一般的大名能每天吃上白米饭都算是很好的享受了。穿基本上都是穿的草鞋,这个可能是习惯问题。离婚、改嫁情况很多见,甚至于秀吉让自己的妹妹离婚改嫁给家康、家康将自己的妾侍赏赐给家老;日本人名字一大堆,不同的时段名字也不一样,甚至于为了让自己出身高贵,改姓也是常见的。对于人伦日本人更是看的很淡,亲戚之间差着辈份的婚姻普遍存在,德川家康还要把小儿子过继给大儿子当儿子,这在对于讲究礼仪之邦的中国可是闻所未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