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5-16 12:4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是一本由[美] 大卫·巴格特 / 肖恩·克莱因 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一):给你盛一碗我最喜欢的鸡汤

  稍微看了些前方短评有人在贬这本书,说这是鸡汤,很啰嗦等等。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书吧,这本书倒是蛮适合我的。

  我不爱看鸡汤的,更不爱看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为啥这本书,我能看完并且还专门在本子上摘抄了大段的文字。

  第一点,这本书是在哈利波特的世界开了一个小门,让喜欢《哈利波特》的人们纷纷进入,对剧中的人物和故事做哲学解读。这可比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人物的八卦要营养的多。正是因为对原小说的喜爱,使得读者更愿意伸出手去跟着作者的解说走,从我们熟悉的人物入手解析,到我们自身的对照,是否想德思礼夫妇一样擅于使用欺骗术,懂得克里切为什么哭泣,我们的友谊和真正的友谊有何差别。

  第二点,短评里面有人说,这本书是毫无魔幻色彩,显得枯燥无聊!我在内心不禁大呼,笨蛋!若是作者真在书中重抹魔幻色彩,做的不好,读者则会呲之以鼻,哼,竟然想模仿我罗琳大大再创一个魔法世界教科书,既有邯郸学步的糗相,又难懂像尽胡诌。真是光想想不忍直视。想做好的还是有不小的难度。而书中的叙述方式,有趣平实,真诚而想法新奇。

  第三点,对于一些像我这样不爱看鸡汤,一看文邹邹的专业书就懵逼,不善于交际,喜欢哈利波特的死宅来说,这本书打120分,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二):茗柯:站在第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从不同角度穿越解读《哈利·波特》

  ⊙文/茗柯 ⊙图/小丁

  当《哈利·波特》的电影已经彻底变成被分级的成人惊悚片,还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我活在《哈利·波特》的世界”?当然也不能怪书与电影,毕竟当年初见哈利·波特时我不过也是个萝莉,而今都已然华丽丽的御姐了。但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始终站在第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前久久不肯离去,墙这头是现实,墙那头是魔法。有时透过魔法能看到现实,有时现实被施了魔法……

  于是,他们尝试用各种渠道将两者连接哲学、神话传说,甚至科学。

  据说,那些通读了七部《哈利·波特》的人,把它们的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部:哈利·波特抢了伏地魔最想要的石头。

  第二部:哈利·波特毁了伏地魔珍藏多年的日记。

  第三部:哈利·波特赶走了摄魂怪,救出了他的教父。

  第四部:哈利·波特到墓地里把伏地魔揍了一顿。

  第五部:哈利·波特叫了一帮人去和伏地魔打群架。

  第六部:哈利·波特去偷伏地魔的东西,把一个老头害死了。

  第七部:哈利·波特偷了伏地魔好多东西,结果,有一天,他死了,又活了回来,抢了伏地魔的魔杖,把伏地魔杀了。

  结论是:哈利·波特的故事就是,“从前有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没事喜欢找伏地魔的麻烦”。

  这只是个段子,认真你就输了。

  实际上,构建在《哈利·波特》世界体系上的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些作者实在是认真到实诚。

  《哈利·波特》的“哲学同人”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如果亚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汇集了17位美国大学教授,来分析《哈利·波特》世界内的哲学因素。

  对哲学一窍不通也没问题,只要你对哈利·波特了如指掌就能看懂,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声势浩大的“同人文”来看(不过我还是觉得,史上最声势浩大的同人文非《红楼梦》莫属)。

  毕竟,本书的编者大卫·巴格特就曾满世界寻找过带有分数的月台,而肖恩·克莱因最大的爱好是支持他爱的魁地奇球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另一位作者汤姆·莫里斯还宣称自己曾碰到圣母院内的神像,不小心瞬间移动到了北卡罗来纳海滩……他们同时也是美国某大学(或霍格沃兹学院)的哲学老师。

  可以阐释死亡、野心、

  由他们执笔,这本披着《哈利·波特》“外皮”的哲学书,变得很奇妙。

  比如,里面一位哲学教授正儿八经地分析,抚养哈利的佩妮阿姨,其实患有严重的消极自我欺骗,不止是她,赫敏身上也有点而自我欺骗的影子,但程度刚刚好,让她自信满满。另一位则告诉我,霍格沃兹男女同校,常常会有赫敏外的不同美女出现在哈利身边,实际上是J.K.罗琳阿姨女权主义与机会平等的体现……天哪,我一直以为她们是负责暧昧养眼加“骗钱”“哈女郎”,的 我错了?!

  此外,还有一位哲学家认真分析了如果魔法师在利用“门钥匙”瞬间移动时出了岔子,将左脑与右脑移动至不同地方,这位魔法师的人格是否还会完整……

  自然,他们将《哈利·波特》当做真实案例阐释的事情,也包括死亡、野心、社会正义,等等。诚如此书的序言所说:“当伏地魔宣称世上本无善恶之分,只有掌握权力的强者和权力下的弱者之分,带有哲学关怀的读者难道会听不到来自尼采的回音吗?难道我们不会发现哈利·波特的隐形衣和柏拉图的古格斯戒指之间的相似之处?”

  别担心,虽然听起来都是宏大命题,但实际上挺轻松的。因为我相信,他们至少有一半或许是灵魂是生活在霍格沃兹的。

  哈利为什么不与赫敏在一起?

  当J.K.罗琳已经将《哈利·波特》变成一部畅销惊悚小说,哈利也更多地渗透进麻瓜世界。关于他的想象,越来越现实且灰暗。

  我听过最“惊悚”的一个,是关于哈利·波特为何不一举杀死伏地魔的理由:当伏地魔死后,哈利·波特也将同时失去存在的意义。也是,危机解除,人们还需要救世主吗?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什么的用在这里,虽词不达意,但也相距不远。

  另一个“想象”,是关于哈利不与赫敏在一起的理由因为两人的爹都不是“李刚”。虽说赫敏是高材生,但实际上她出生于麻瓜家庭,没有魔法师血统,而哈利虽然是救世主,但却是个孤儿(参见前一条想象)。在这帮小伙伴中间,只有罗恩来自强大的魔法师家庭(父亲在魔法部任职),罗恩明显喜欢赫敏。当小伙伴们都长大成人后,如何维系友谊?赫敏嫁给罗恩,哈利迎娶罗恩妹妹。嗯,这是强强联合的政治婚姻吧?

  当然,不管是哲学还是想象,都是那句话,认真你就输了。

  聚读链接

  《哈利·波特》版的《山海经》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猫头鹰、独角兽与“那个人”在西方世界的来历》[美]寇伯特著

  这大概是一本《哈利·波特》版的《山海经》,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丰富《哈利·波特》背景知识的工具书。

  作者寇伯特毕业于布朗大学,修读人类学和神话学,曾任哈波柯林斯出版社的主编。他发现,书中大部分怪兽与传说,都能分门别类,找到他们的源头。

  比如毛毛不仅是海格的宠物狗,它实际上有着悠久的血统,它的家族成员中,有来自希腊神话里,人称“地狱犬”的著名怪兽。而罗琳自创的巫师门类 “化兽师”(Animagus,是把“巫师”的拉丁文Magus加上“动物”animal而成),用来指那些不但能变成动物,而且还保有法力的巫师。但其实,化兽师的传说早就有了。凯尔特神话里,常可见到人化成雄鹿、雄猪、天鹅、老鹰或乌鸦,印地安巫师也常化为动物,通常是变成鸟。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的仆人普洛丢斯,也会变成动物或骇人生物,逃离众人耳目。

  更有甚者,书里还讨论了罗琳起名的深意。

  天哪,长此以往,《哈利·波特》会不会演化出类似“红学”“哈学”?的

  用科学破解魔法

  《哈利·波特的魔法与科学》罗杰·海飞德(RogerHighfield)著

  有多少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发明,最初都是来自科幻小说?

  现在科学家们或许已经不再满足于科幻小说了吧,他们将“魔爪”伸向魔幻小说。他们的信念是,只要有科技,即使是麻瓜,也能做到像魔法师那样……

  本书的作者海飞德就是这样一位,喜欢将魔幻与现实联系起来的人,他除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与科学》,还曾因一本《圣诞节与物理学》而出名。其实《哈利·波特的魔法与科学》只是一本儿童科学读物,但书中,作者悉心向全世界100多位科学家请教,证明许多在《哈利·波特》中令人叹为观止的魔法,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光轮两千”并不是哈利·波特的专属,因为麻瓜们已经发现“抗重力效应”。很可能若干年后,你儿子的玩具,就叫“光轮两千”,至于魔法师最初相信自己能够飘浮,原因可能是幻觉的结果?还有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实际上用光纤织就能造出;三头巨犬毛毛、独角兽、小精灵……遗传工程完善后,它们或许会出现在宠物市场?至于半狮半鹰的鹰狮只不过是原角龙,人们已经发现过这种恐龙的化石……

  喏,不久前的新闻说,哈利·波特们的记忆消除术,已经被科学家们找到窍门了!

  作者:茗柯 (本文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三):哈利·波特的时空穿越术 by 于霄

  作为一名非典型哈迷,翻译《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当然是一件愉快的工作,而有了刘晓春学姐前九章的精彩演绎,后面的翻译更成了一段无比轻松的旅程。全书统稿之际,我写邮件给远在美国并同为哈迷的友人,告诉他我手上有这样一般“如果亚里士多德掌管霍格沃茨”的奇思妙想。不料他还真的跑去图书馆将这书的英文本找来看,并兴冲冲地告诉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排满了哈利·波特与哲学的各种著作。看来美国的哈迷们的确对“亲爱的波特先生”做足了功课。

  虽然《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并非独一无二,好在它在美国的畅销绝非同类可比,这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安慰。现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已经公映了,深感幸福的同时,总觉得应该再为波特先生写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关于穿越的小文章。

  自从一贴“穿越文”感动了数以万计的“天涯客”,回到过去或洞穿未来便成了每个普通人的日常梦想。但是穿越真的可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的时间观———固定的与变化的时间观。在一般的观念中,时间是变化的。变化的时间观认为,时间与空间不同,它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流逝并向前推移。它还认为,在时间的维度中,未来是不确定的、不真实的、开放的,而过去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现在则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点,是唯一现实的存在。”

  “与此相对,固定的时间观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现实的存在,三者的联系也不是一个有机的推移和变化过程,未来也不是开放的。它认为,空间与时间没有本质区别,时间可以被认为是空间的第四个维度。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虽然不在一个时间平面上,但都同样是现实的,我们可以在一个构想的时空四维图上找到它们相应的位置。一个人的生与死,虽然相差数十年,却与巴黎与香港一样,是同样的现实存在,只不过,它们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维度上。”

  变化的时间观认为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过去和未来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既然都不存在,穿越当然也就没有可能。而固定的时间观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同样真实,这样穿越才有了基本的可能。

  然而固定的时间观也会让穿越产生很多悖论,“如果你真的回到过去改变历史,那就代表你每次到了穿越的时刻,就必须再次回到过去,永无休止。另外,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你本来没有做某件事,而当你回到那个时间时,你又做了这件事,这明显是矛盾的。比如,如果你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暗杀了希特勒,那么,历史上你就永远是暗杀希特勒的那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开始。那么这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必要在今天返回二战之前去杀一个一文不名的小流浪汉。”

  霍格沃茨当然不会对麻瓜们“穿越”的理想不闻不问。在《阿兹卡班囚徒》中,哈利与赫敏就带着我们一起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思议又最合情合理的故事。

  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上老式的蒸汽火车……霍格沃茨的一切还是那般熟悉。在海格的小屋外,我们看到了哈利、赫敏和罗恩离开,他们听到了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被处决的声音。之后,在霍格沃茨外的小湖边,哈利和小天狼星遭遇了漫天的摄魂怪,小天狼星受了重伤不省人事。危急时刻,一只发着银光的牡鹿赶走了摄魂怪,接着哈利也昏死过去。哈利与赫敏在霍格沃茨的病房中醒来时,小天狼星已被关在塔楼上,并准备执行摄魂怪之吻。然后,邓布利多暗示赫敏利用时间转换器回到三个小时之前。于是,一次动人心魄的穿越之旅就此开始。

  哈利和赫敏回到三个小时前,躲在树林边,看着刚才发生的一切,之后,偷偷地将巴克比克救走。哈利和赫敏来到小天狼星变成狼人的地方,救了三个小时前的哈利,并在之后看到了摄魂怪团团围住小天狼星和追上来的哈利。哈利决定看看是不是他的父亲救了三个小时前的自己,直至最后一刻,他才明白是他自己召唤出了那只牡鹿赶走了摄魂怪。哈利和赫敏送走了小天狼星之后,赶回病房,正好看到邓布利多合门出来。

  随着一切恢复平静,在罗恩迷茫的询问声中,哈利和赫敏会心一笑。结果似乎完全改变,然而一切似乎又没有什么变化———巴克比克复活了,但似乎谁也没有真的在“原来”见到了它的处死;哈利被一头牡鹿救下,而未来的自己知道那头牡鹿就是哈利自己。

  “利用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的哈利从摄魂怪那里救出了自己,这个故事听来如此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来却也不违背逻辑规律,理论上可以将它称为‘封闭的因果循环’。一方面,哈利之所以会获救,是因为他回到过去救了自己;另一方面,哈利回到过去救了自己,是因为他在危机中获救。换句话说,哈利为何获救?因为他回到过去。哈利为何能够回到过去?因为他获救了。这两组事件互为因果,往返循环,无始无终。一般说来,原因导致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在时间上是一条直线,而不是一个圆圈。时光旅行虽然改变了原因与结果的时间关系,但却没有打破因果循环。这确实匪夷所思,但好似在逻辑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过去还是那个“过去”,而未来却远非那个“未来”“哈利的哲学”拯救了“穿越”的梦,它让我们明白,虽然我们也许什么也不能改变,但总可以做些什么,而未来的结果却有可能完全不同……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四):接地气的哲学

  提起哲学,估计很多人都头大,在大学甚至中学时代哲学课上睡觉的经历应该不少人都有,而学哲学或者说马哲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就是考试,考完试直接就甩一边了。

  因为学校里讲的哲学,都是太遥远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接地气……

  所以,我们需要选择本书,一本能够读进去的哲学书籍。

  本书以哈利波特小说中的内容为基础,从一些很小的地方分析开,逐步阐述小说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深入浅出,最终将故事讲明白,让普通读者在阅读哈利波特小说的时候,能够不仅仅沉迷于情节,而是读出新的味道来。

  如果能将本书中哲学内容,带入到生活中进行思考,那就会有更好的结果了~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五):书摘

  洛克:法律的停止就是暴政的开始。

  密尔:个人自由的边界是别人的自由。

  歌德:凡实际能为或想象能为之事,就付诸行动。勇敢本身包含一切所需之才能、力量与魔法,立即行动乃刻不容缓之事。

  马克思:餐桌一旦跨出成为商品的那一步,它很快就能实现超越。它不仅立在地上,还会与所有其他的商品发生关系。它会从它木制的脑袋中渐渐生发出一些怪异的观念——一些远比餐桌工艺更为奇特的观念。

  维特根斯坦:如果房间里的人只懂得推,不懂得拉,那么一个只能拉门出去的房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永远无法离开。

  兰德: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存在。因此,人人皆有变好和变坏的可能,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由自己决定。

  诺齐克:每个人都做选择之事,俱得应得之果。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六):曾园:哲学与魔法水乳交融

  奇幻文学始祖柏拉图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销售的时候,美国分销商对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犯起了嘀咕:会有小孩子去读一本跟哲学家(Philosopher)有关的书吗?于是,美国版的书名换成了《哈利·波特与巫师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其实,Philosopher与Sorcerer都有“巫师”的意思,不过Philosopher还有一个意思是“哲学家”,书名中出现“哲学”在经销商看来颇有些赶客的味道。

  hilosopher具有“哲学家”与“巫师”两重意义不是偶然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柏拉图尽管没有尝试过炼金,但身上的魔法师气质是很浓的。在《高尔吉亚篇》、《斐多篇》、《理想国》、《费德罗篇》和《政治家篇》等对话中,柏拉图喜欢频频引用复杂的神话,他还把神话当作素材来强化观点。其中最出名的、绵延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神话,就是所谓的大西岛—亚特兰蒂斯岛—仍然是奇幻文学与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之一。他曾描写雅典面临大西岛的进攻。大西岛位于希腊的西边,是一个富庶、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邦,由于自身缺陷无法克服,只能转而向外界谋求武力扩张。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电影观众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只是大多数观众不会想到很多灾难片、科幻片常用的故事原型原来出自古希腊的哲学家之手。

  柏拉图最厉害的还不仅仅是给奇幻文学“喂料”,他最厉害其实是他不仅钟情于论辩,还爱发奇谈怪论。比如说他虽然也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同时又抛出了“知识乃是回忆”的古怪说法。此外还有“哲学当被理解为应对死亡的训练”、“哲学生活当是严肃的生活,在生死攸关之际,宁可一死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等慷慨激昂的哲学宣言,这些说法即使在今天学哲学的学生看来也是很奇怪的:那些书上的抽象说法和“死亡”之类的人生大问题有何相关?

  但如果把“哲学”换成“魔法”,把柏拉图学园换成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他说的一切就又变得很好理解了。

  尤其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有一段著名论述,将灵魂分为三部分或三方面。他还说过,灵魂可以分成不同部分,这些部分象征性地体现为人和动物。这些论述曾经让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伤透了脑筋。但今天,任何一个读过“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同学,都知道这种说法很好理解:伏地魔就将自己的灵魂分成了七部分嘛。伏地魔此举实现了自己不死的愿望。无独有偶,柏拉图也认为灵魂是不朽的。

  小说家罗琳还特地发明了一个词来称呼盛放灵魂的物体—魂器。哈利·波特要打碎七个魂器,才能将伏地魔真正置于死地。

  哲学家邓布利多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出版后,不仅受到不同年龄的人的欢迎,连世界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们都为此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耶鲁大学的著名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坚持认为这套书是“永无止境的陈词滥调”,而《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则称“哈利·波特”丛书为“史诗”。

  台湾“中研院”的李奭学教授虽然认为“罗琳的英文修为不输金庸的中文”,但感觉罗琳的缺陷在于“没有把文本导向奇幻文学应有的哲学深度中去”。

  巧的是,美国几所大学的哲学教授却看出这套书还是有一些哲学内涵,他们联合写出了这本《哈利·波特与哲学世界》。他们认为,罗琳当然不是把小说当作哲学论著来写的,但是它们充满了各种哲学意味。他们邀请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亚里士多德来执掌霍格沃茨,他行事的方式是不是会跟邓布利多颇有些共同之处?或者发现哈利·波特的隐形衣和柏拉图的裘格斯戒指之间的相似之处?

  黛安娜·谢分析的是懦弱的德斯礼一家,哈利一生的头十一年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她特别讨论了德斯礼一家遭遇魔法世界之后执意进行自我欺骗的行为。雷思·马修斯探讨了时间旅行或者通过飞路粉旅行是怎么样实现的。

  很多人都注意到,哈利·波特的命运其实是偶然的。伏地魔听说过一个预言,他的对手将会是一个在7月底出生的、父母均为魔法界人士的孩子,将来比他更厉害。除了哈利·波特,还有一个人:纳威·隆巴顿。可是伏地魔选择了哈利,给他“做了标记”。这里的问题是:“哈利真的是那个命中注定要与众不同的孩子吗?还是因为伏地魔的选择才使他成为了这个人?”甚至,我们还会意识到,预言不仅是预言了未来,预言还干预了现实。哈利·波特会讲蛇的语言,这来自于伏地魔的选择,这种本领在很多次起到了决定哈利·波特命运的作用。

  前面谈到了柏拉图与“哈利·波特”书籍不无关系。杰里·沃尔斯在《天堂、地狱、哈利·波特》一文中对此有更精细的分析。邓布利多对魔法石有如下一段议论:“你知道,魔法石其实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论你想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长寿命,都可以如愿以偿!这两样东西是人类最想要的—问题是,人类偏偏就喜欢选择对他们最没有好处的东西。”

  这种令人震撼的谈话方式非常类似于柏拉图惊世骇俗的谈吐,当然,这番言论惊得哈利“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一次,在《凤凰社》里,邓布利多与伏地魔有次正面相遇,伏地魔在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死亡,邓布利多就此评论道:“事实上,你最大的失败就是不能理解还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情……”

  伏地魔与希特勒的血统

  正如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那样,伏地魔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就是爱。

  伏地魔,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魔法师(他自己这么认为),为何不理解爱?杰里·沃尔斯这样解释:正因为爱是最终本体,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即使我们必须牺牲掉自己而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也是值得的。而在视死亡为最大失败的伏地魔那里,“牺牲自己”不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事情,而是不可理解的事情。

  伏地魔的形象,来自于哪里?

  ……童话作家罗琳并非单纯是一个写童话的人,她的童话像万花筒一样折射着现实社会。她与政治的联系不仅仅在于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都“敬仰”她,希望与她会面,与她谈谈孩子们都喜爱的故事。

  罗琳2008年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

  罗琳没有像廉价的道德说教者那样将全部的仇恨指向伏地魔。她沉痛地说:那些选择不去想他人所想的人可能激活真正的恶魔。因为,虽然我们没有亲手犯下那些昭然若揭的恶行,我们却以冷漠的方式和邪恶在串谋。

  《哈利·波特与哲学世界》这部书涉及的不仅仅是今天意义上的哲学,它的话题包括了许多领域:道德、女权主义、伦理学等等。其中有些话题极富启发性,让人产生联想,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也许“哈利·波特”小说本身并没有李奭学教授所说的“哲学深度”,但通过《哈利·波特与哲学世界》这本书,童话也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