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边城》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边城》经典读后感10篇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 / 黄永玉 卓雅 插图.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是自作孽还是上帝玩笑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读完这句话便是看完了《边城》。合上书页,内心遗憾惆怅,更有一股郁闷之气郁结于胸,无法舒缓。

  湘西边远小城,似乎没有名山大川,也无甚名胜古迹,但有青山绿水,古朴民风。沈从文一支妙笔,他闲闲描摹,竟将小城淡雅极致朴素宁静之美绘得恰到好处。这样的山水,养就了古朴的人民,他们在书本里上演悲欢离合,演绎平凡人生,汇成一篇《边城》。关于《边城》似乎有许多东西可以探讨,古朴的民风,傩送和天保的手足之情爷爷与翠翠的祖孙之情……但好像最为人津津乐道扼腕叹息地还是翠翠与两兄弟间的爱恨纠葛吧?

  “翠翠”这个名字,在如今听来,多少有些土气,似乎是不愿多费心思父母随性地赋予并不讨喜的女儿的一个小名。但是《边城》里的翠翠之名,可是有来历的。“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便名为“翠翠”,如此听来,这样一个名字又富有诗情画意起来了,承此名之女,也必惹人怜爱。翠翠这样一个女子,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双眸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样的性情模样,也难怪大名鼎鼎的船总家的两兄弟皆倾心于她,愿与其同舟共渡。

  可是,我却并不欢喜翠翠,甚至有些讨厌,觉得边城之悲,皆源于她。她似以天真浪漫单纯娇羞为外衣,将自己包裹其中,严实保护。爷爷,大老,二老都要围着她转,需要细细体贴到她的小情绪,所有的事情便绕着弯子拐来拐去,不便明言,误会迭生。

  两年前的端午,河畔相遇二老,后惊闻自己骂的人竟然就是岳云傩送,从此这个名字,那抹身影便在翠翠心中长住不去。从一开始,翠翠就是倾心于二老的。可是偏偏大老率先向老船夫表明自己对翠翠的情意。老船夫在询问翠翠意思之时,翠翠只是佯怒。佯怒可以是真生气,也可以是小女儿家的娇羞,爷爷已经老了,如何能准确把握孙女儿的心思?如果翠翠一开始就向爷爷正经说明自己的心意,爷爷果断回绝了大老,大老也就不会仍然一门心思在翠翠身上,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此是翠翠酿成结局悲剧的开端。

  在大老深知自己竞争不过弟弟灰心下桃源之后。爷爷恳切地询问翠翠“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可是翠翠的性格导致她竟然把话题岔开说:“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看毛月亮啊!!!!)或许此时明言,有情人还是可以终成眷属的。

  填报下桃源出事过了些时日之后,傩送来到渡口搭船,翠翠看到搭船的是傩送,竟然自顾自的向竹林里跑去。此情此景傩送会错了意,以为翠翠定是不喜欢自己的了。而此时,傩送与船总顺顺因误会皆对爷爷生了嫌隙,爷爷再说什么都是找人厌烦。

  于是,连日因误会而生的的郁闷郁结在爷爷地心中难以排遣,终于在一个雷雨之夜,爷爷永久的离开了翠翠。

  爷爷死了,二老走了,无父无母的翠翠一个人守在渡口,撑船载客。

  哎!就像是大漠风沙注定养出性格刚烈直言不讳的女子一样,茶峒的山水注定养就翠翠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那样的山水,那边城就不是边城了,如果不是那样的山水养出的那样的性格的翠翠,那翠翠也就不是翠翠了。

  也不能全怪翠翠是不?如果爷爷没有将夜里唱歌的人误以为是天保,如果天保下桃源没有出事身亡,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又好似造化弄人。上帝开了一个玩笑,生活在那一刻,原本有着无数种可能。想到这,对翠翠的讨厌又都化作了心疼。

  白塔倒了还能重盖,爷爷死了不会回来,那,翠翠等的人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边城》读后感(二):爷爷酿造的悲剧

  还是上学的那一年读的《边城》选段,只大概知道故事梗概。这两天突然想起来,就读了一遍。颇有那个时代味道。一部好小说不是他用的辞藻有多么华丽,也不是他的主人公一定要有怎样曲折人生,而是他要足够扣人心弦,足够打动读者,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平实的语言朴实人物简单的生活。没有什么大波大浪,但足以使我们牵挂着里面的每一个人物。

  翠翠,书中的女主角,也几乎是书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角色青涩、娇羞、美丽淳朴,和大部分人一样,在青春萌动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人就成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从此以后,默默关注,默默欢喜,却不懂得表露和争取。

  大老二老,两个正直年轻、义气、有活力年轻人,为了自己喜欢姑娘勇往直前,但也绝不肯为了姑娘而使兄弟不睦。

  爷爷,女主角的爷爷,虽然整个故事的主线好像是在讲翠翠以及他和两个男孩的故事。但实际上,边城中人们生活状态,边城中每一个人的人物性格无一不是通过对爷爷的描写来表现的。同时,大老的悲剧,二老和翠翠的悲剧,甚至于翠翠母亲的悲剧,不论直接或间接,也几乎都是因爷爷而一手造成的。可以说,爷爷是整部作品中的灵魂人物,爷爷的死去也让小说的色彩从开始的彩色变为了灰白。

  故事一开始,就讲述了翠翠母亲的故事,作者还特意提到了爷爷,说“事情业已为做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平静的过下去”……而翠翠的母亲“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翠翠母亲的悲剧是爷爷性格使然,这样的性格也几乎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翠翠之后的悲剧。生活在小城里,他安分守己,从不多拿别人一分钱,他守岗敬业,几乎一辈子都没离开那艘渡船。他寡言少语,不懂得该如何表达。即使他迫切的想给翠翠找户好人家,可依然让大老二老等了三年,又在大老死后,让翠翠继续等了十年……就这样,岁月被他耗光了。也因此,人人怪罪于他,终究让翠翠以孤身一人收尾。

  性格决定命运,小说虽讲的是一座边城人民的生活,可我们每个人却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中实在不乏“爷爷”这般性格的人,安分守己不多言,质朴待人,也许已经哪里得罪了别人,却还不自知。

  恐怕现如今,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再发生这样的悲剧。早已不是那个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也早已不是那个女孩为此而娇羞不得说一句的年代。可有多少人,像“爷爷”一样,忙忙碌碌了一辈子,也庸庸碌碌了一辈子,却在不经意间无端为他人设置了许多障碍和不应有的麻烦,然后就这样终了此生。

  《边城》读后感(三):边城与受戒

  《受戒》向来喜欢得紧,简直会背。《边城》这么大的名气影响凤凰城的产业,却一直没读完。先前拿起来读,觉得文字直,涩,平淡,多叙述,多描写,心理活动也直白,甚至不恭地说,简直有学生气。读了几节就没读下去。一直喜欢鲁迅那种文字,劲道,韧性,硬扎扎的,像白纸上写的魏碑。 晚上呆坐在杭城的房间里,听喜马拉雅里的有声书,听了一节就放下,赶紧找出书来读,一气读完。然后想起受戒来。 故事是一脉相承的,人物设定也像。两个里面都没有坏人:妓女是浑厚的,偷鸡的人是正经人,和尚杀生喝酒做生意都是本来的事。唯一那个做米场经纪人的中寨人,在老祖父面前说了个谎,虽一时气结,倒也没闹出什么坏处来。 相比之下,汪曾祺是用了劲的,文字结实结构紧张,小英子和明子更晶莹透彻更美好,像童话,像射雕里的郭靖和蓉儿(近几天来第二次说了)。翠翠和二老呢,也单纯美好,却没那么混元,已经有了情绪,有了爱憎,却像神雕里的杨过与小龙女。汪曾祺是对的,受戒真是几十年前的一个梦,像露珠一样的,不忍触碰,惟恐醒来。而沈从文写的是现实的生活,即使良善平和得不像人间,总还有那些烟尘和水气在里面。沈从文是铺开来写,不急不燥,人物,场景,风月,对话,故事,水彩一般化开来,似乎没有多少匠心,甚至连文字都多少有些浅白,好像那方水土就这样,阳光坦然,水气蒸腾,汗珠淌在油黑的胸膛上。而汪曾祺或许是篇幅短了,所有描写、所有世界都有意图在,围着人物转,精致得像工笔画。 所以受戒好得喜欢,读时只愿早些结束,就这么结束吧,多好。边城读了心伤,读时已知道老祖父终将死去(泪目),读到最后还想,不要就这么结束啊!而明明没有什么障碍的,没有坏人,没有作恶,就是走不到一块,横在中间的这个,才最是万般无奈。 另,贾平凹(“凹”这个字五笔倒底怎么打啊?)从边城起,商州系列学了风物,便语言往古里走,故事往俗里走,虽然真的好,总觉得可惜,仿佛极美好的女子偶露出恶的一面,虽然世间真相本该如此,总是梦醒来的惘然。至于后来贾生进城,一如既往的好,一如既往地恶,却已经是另一回事了。

  《边城》读后感(四):以今之名(读后感)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不知道他回不回来,也不在意了。可我清晰了解,那简单朴实的小镇,那温暖善良的民风,那清纯明媚的姑娘,如今,几乎是,难以回来(还是存在的)。不同以往。小镇上人愈来愈多,建筑物更是从四面八方拔地而起一栋更比一栋高;人们的生活、分工得愈发精细,各种新出的行业层出不穷,旧的营生门可罗雀节奏变幻迷离应接不暇。小镇似乎不小,不简单了,变复杂了。不过怎说,毕竟学过马哲嘛。现在老船夫(翠翠祖父)也不会再过于含蓄甚至以至于迂腐了、傩送也应不至于再不管三七二十一,撂担子一走了之了。从这一方面讲似乎也未尝不好

  温柔善良的民风,每个时代都会有。书中亦有此幕,令我颇为触动:“真死了嘛?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那人回到茶峒城边,一见熟人就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知道…家中人进进出出,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呜呜地哭着”。一人身死,百人相告,全城皆知,纷纷相助,这就是我感受到古镇民风,温柔善良。既有温柔善良,那也相对应存在残忍邪恶。哪儿都有,哪个时候都有,古镇也有,不过感觉现在我,头发短说不出。但是对当今似乎可报怨一番。这几十年,上有数只称王的大老虎祸国乱政(其实感觉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应也是),下有苍蝇蚊子(不专指当个小官的差吏)又多又臭又烦专吸,无辜百姓精血(官场小说看多了吧)。虽说如此,民风还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体产生的社会风气,有一部分确实是要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只是遗憾,现在越发难以保持初心

  至于清纯明媚的姑娘嘛,咳咳,被河里的大鲤鱼叼走了(开个玩笑^_o)…身边其实也是蛮多的。

  《边城》读后感(五):润物细无声

  前阵子在看《一个陌生女人来信》,读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茨威格的文字阅读时心理紧张,因为太细腻真实。沈从文则不然。极少修饰,淳朴透明,如同溪水清澈而极富灵性。可以这么说,读茨威格的时候读者是个木偶,被作者扯着走;读沈从文的时候读者是浮在湖面叶子,被轻轻托起。茨威格急角色之所急,沈从文在叙述中则不参杂任何个人感情,看似撇得干干净净却意味深长。对我这种对文字不敏感看书极易睡着的人来说,倒起不了催眠作用了。这就是大师魅力吧!随风潜入夜物细无声。

  当然啦,两位大师处于不同的时期背景客观自然很难有可比性,这只是我的阅读经历罢了。

  《边城》读后感(六):喜剧左转,悲剧右转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先生的笔倏尔停了。然而,翠翠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不能不为这神来之笔叹服:翠翠何必和二老长相厮守呢?自古眷侣伉俪的佳话不绝,但是他们真正的生活,是否真如世人想象般那样鸾凤和鸣,我们无从得知。

  我独知,千百年前,勇敢明艳,如此卓文君,本是大家闺秀,与司马相如私奔,当垆卖酒艰难营生,多少美梦,“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最后终是落得“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般狼狈心碎收场。

  倘若翠翠二老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未必谱成佳话。

  甚至我总是怀疑,他们两人间,那懵懵懂懂、模模糊糊的情感,未必就是爱情。在一个萌动的年纪,郎才女貌,难免情愫暗生。我更倾向于把这样的感情定义为“表达自己向真善美靠近的决心”。残忍地设想一下吧,假如翠翠不幸是一个缺了门牙的村姑,二老不幸是个过早谢顶的壮汉,大概此二人连多看对方一眼的兴致都全无了吧?茶峒依旧碧水青山,但罗曼史一旦扯下了俊男美女的噱头却是多么可笑荒唐!

  抛却这大胆的设想,纵使二人一时真心相爱,就能一世相濡以沫么?岂不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翠翠家贫、二老殷实,成长在不同家境,虽是一般淳朴善良,但终是避免不了阶级不同造成的、无法逾越的代沟。相看两不厌,大概只有在情投意合而又恰好门当户对之时才成立。说什么爱情能够融化一切差异,你告诉我,你见过大鱼大肉的资本家和食不果腹的女工人白头偕老吗?阶级不同是没有未来的。且美好只有在无法得到时方能永恒,这是世人早已烂熟于心的真理了。

  不由得想起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当年Jack要是和Rose一起爬上了木板存活了下来,恐怕他们早就变成《Revolutionary Road》里的Frank和April了。

  就成全他们吧,最后,在柴米油盐的磕磕绊绊里,他们仿佛敌人一般日夜争执不休,爱情在艰难的日子里消磨殆尽。甚至,有一天,二老会痴痴地呢喃,我当初怎么就放弃了那磨坊呢?

  不如就这样,就不求相守。

  守着渡船,日夜眺望那远行的、不知所去的情郎,丝丝“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哀婉凄愁;行船河上,望穿秋水,记挂着故乡的她,屡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清愁悲绪。不能夙夜对望,却天长日久地,霸占彼此心灵一隅。清新的爱情,就留在刚萌芽的阶段吧,那么,就毋需担心会有虫害、有日腐烂。

  纵是孤独,但,已在最美的年华相遇,夫复何求?

  《边城》读后感(七):美丽总是愁人的

  诶!不得不说 造物弄人 明明每个人都那么的赤诚和淳朴 但是冥冥之中却红事变白事 每个人似乎都都有错 但也没有错 二老顺顺埋怨老船夫插手年轻人的事 吞吞吐吐不讲明 间接导致大老的死 可是仔细想想 这只是一个老人在知道自己油尽灯枯后想尽心尽力地为自己那可怜的孙女觅得一个好归宿啊 他希望孙女能嫁给一个可以依靠又喜欢的男子 又何错之有呢?只有大老向老人说明过意思 老人回应指明两条路“马路”和车路” 在大老走“车路”不顺的时候 突然响起了有个男子唱着悠扬歌声走“马路” 误认成大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 看着这么一个老人 一片爱孙女的赤诚之心 却被他人误解和埋怨 真的感到心酸悲凉 翠翠的羞涩和扭捏 何尝不是误会的根源呢?花季少女的心思要靠爷爷笨拙地猜测 爷爷好不容易猜到了所以爷爷才会忍受二老和顺顺的冷漠 就算很苦恼很“掉价” 也想在临死之前把翠翠交到心上人二老的手上 因为翠翠的母亲的遭遇 爷爷格外地疼惜宠爱翠翠 似乎把对女儿的爱加倍地付诸于翠翠的生上 想来这个老人唯一的心愿便是翠翠能有段好姻缘 不至于像母亲一样 可惜啊 误会就这么在青涩少女脸红却说不出的心事、老人模糊温吞的回答、一条意外的人命中悄然降临 最终酿成悲剧 茶峒那秀丽优美的景色 二老那悠扬动人的歌声 两颗互相欢喜的心 两条人命的基石 翠翠和二老又能否相遇 真正“赤诚”、真挚、坦率地相知 相守呢?

  《边城》读后感(八):沈从文:《边城》题记

  《边城》题记

  本篇发表于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署名沈从文。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新题记

  本文原由作者题写在上海生活书店初版的样书上,收入《沈从文全集》前未曾发表过。现据作者手稿编入。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文卅七年北平边城

  《边城》读后感(九):“明天”回来!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这样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说,躺在床上两个夜晚就读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从文的行文纯净质朴,描绘出来的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像是记忆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那种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终贯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撑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总,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这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少年时代的爱情、因为懵懂、因为纯粹、再回忆的时候才倍显珍贵,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好彼此喜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为喜欢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剧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去与现实抗争。小说的最后,因为船总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纯粹的喜欢之间便夹杂了对已故人的罪恶感,所以一切都变了,即使还是喜欢,那也和原来不一样了,纯粹的爱情搁浅了,青春已经不在。

  因为年轻,所以关注了太多小说中的爱情,但小说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止于爱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也是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小说结尾: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个感觉没有结局的结局,也许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终究会在“明天”回来,因为有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姑娘,需要最简单纯粹的爱情。

  《边城》读后感(十):关于爱情,善良和生死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翠翠以及她的母亲、父亲等人,莫不是善的,美的。他们是如此地质朴,似乎种种的不幸应与他们绝缘。然而,他们对爱的追求,却因为种种的不凑巧,最终变成了一声无奈的叹息。

  两省接壤处的生活,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

  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生活淳朴,在这山水养育下的秀秀充满了一份难得的含蓄与纯真。然而因为这样的善遇见了不凑巧: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子是不凑巧,天保意外失水死亡是不凑巧,翠翠含蓄不及时回应是不凑巧,二老被有钱的人家看上是不凑巧,船夫想让翠翠自己做主而不给大老回应是不凑巧,最终变成一声无奈的叹息。

  开启吐槽模式:无法认可顺顺一家把天保的死亡归咎在船夫身上的行为,自己的儿子得不到人家翠翠的喜欢就认了呗,非要觉得是船夫意思不够痛快才使得天保死去,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看到,非要把责任牵扯到船夫身上顺便因为天保的死再让翠翠进门心里存有一个疙瘩,就不怕二老接着再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意外吗?最后还不是远走他乡了,十分不赞同顺顺一家的做法和想法。一切的悲剧起始于大老的死亡,让船夫背负莫须有的罪,让翠翠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让二老远走。死的人已经死去,生的人还要背负死去的人带来的沉痛影响与愧疚,非要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觉得对不起谁谁谁,这么想首先就是对不起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边城》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