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黑以后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黑以后经典读后感10篇

  《天黑以后》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黑以后》读后感(一):交汇的瞬间,之后呢

  姐姐妹妹生活轨迹完全不同,我见妹妹,便觉得清爽;而姐姐,却是说不出的矜持。我觉得和黑天鹅里的白天鹅相似

  对罪名的理解过人之处。那个糟蹋了中国妓女的人,做个给予的仁慈,因为用有血有肉语言描述了他。他和姐姐是相似的。

  高桥是做音乐的,他们的生活在按照自己方式。而华美的姐姐,IT的那个男人,一切都背离了他们的心。

  妹妹只有19岁,很喜欢作者告诉她,一切只是在沉睡,你的脚下不会一直都是不稳的。

  《天黑以后》读后感(二):拉熄灯光

  如果拍成一座电影,我倾向用这个眼神开场:她不作声,看着对方的脸,眼神犹如打量院子一角过于茂盛的灌木。

  之后男女主角,AB路人,即可起立离场,拉熄灯光。

  路人,夜内咖啡店领班老伯:

  “只能放密纹唱片吗?”

  “不喜欢CD。”领班回答

  “为什么?”

  “太唧唧呱呱了。”

  “你是乌鸦不成?”薰插科打诨道。

  “可唱片不挺费时间的?——换来换去。”玛丽说。

  领班笑道:“这可是深更半夜呦!反正不到早上没有电车,急也没用的。”

  “这个老伯,说话就是别扭。”薰说。

  “深更半夜,时间有深更半夜的流动方式。”说着,领班出声地擦然火柴点烟,“反抗也无济于事。”

  路人,情爱旅店的老板娘兼保镖薰:

  男子想知道薰提供了情报需要什么回报,但不想主动发问。他保持原来姿势,缄口不语,等待对方开口。薰也只管抱着手臂,以冷冷的眼神注视男子的脸。她也寸步不让。令人窒息的沉默在持续。片刻,薰看准火候假咳了一声,打破沉默。

  “听好:你们如果找到那家伙,能告诉我一声?”

  男子左手握车柄,右手轻轻放在头盔上。

  “如果找出那小子,能告诉你一声?”男子机械地重复。

  “就这个意思。”

  “光告诉就行?”

  薰点头:“在耳旁轻轻嘀咕一声即可。往后的不大想知道。”

  后续,像是一种插曲,谐趣地插入,作为影片节奏调剂:

  “等着。”薰说,“现在还割耳朵?”

  男子微微扭歪嘴唇:“命只有一条,耳朵有两只。”

  “或许。不过少了一只可就戴不成眼镜了。”

  “不方便。”男子说。

  交谈就此结束。男子扣上头盔,用力踩一下踏板,掉头而去。

  男主角,演音乐的男子高桥:

  “演奏音乐开心?”玛丽问。

  “嗯。演奏音乐开心得仅次于在天上飞。”

  “在天上飞过?”

  高桥微笑,并让笑容在脸上挂了一会儿。“不不,没在天上飞过,”他说,“打比方,不过是。”

  因为他是主角,镜头出现多些,可被原谅:

  “没有,孩子只我一个。也是因为这个,她真是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抚养我来着。这点我十分感谢。所以,问题在我本身。”

  “什么问题?”

  高桥微笑看着玛丽:“就是说,一度成为孤儿的人,至死都是孤儿。常做同样的梦:我七岁,又是孤儿,孤单单一个人,一个可以依赖大人也没有。时间是傍晚,周围一刻刻暗下去,夜即将来临。总做同样的梦,梦中我总是返回七岁。那种软件,一旦受污染,就再也换不成了。”

  玛丽只管默默听着。

  “对这种伤脑筋的事,平时我尽可能不去想。”高桥说,“因为——想起来也想不出结果。今天过了是明天——只能这么极其普通活下去。”

  “多走路、慢喝水就行了嘛!”

  “不是那样的。”他说,“慢走路,多喝水。”

  “怎么都像是一回事。”

  高桥就此在脑袋认真琢磨:“是啊,或许真是一回事。”

  路人,情爱旅店“阿尔法城”职员化名蟋蟀:

  “那以前做什么来着?”玛丽问,“就是说,在这样逃来窜去之前?”

  “那以前当普通女职员来着。高中毕业后进了大阪一家算是有名的贸易公司,身穿制服从早上九点干到傍晚五点,在你那样的年龄。那还是神户大地震时的事情,如今想来,像做梦似的。另外……有个小小的起因,很小很小一件事。起初觉得没什么了不得,不料意识到时,已到了动弹不得的地步,前进不得,后退不得。所以扔掉了工作,扔掉了父母。”

  玛丽默默注视着蟋蟀。

  “呃——,抱歉,你叫什么名字来着?”蟋蟀问。

  “玛丽。”

  “玛丽,我们站立的地面,看上去很结实,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 ‘忽’一下沉下去。一旦沉下去就报销了,再也别想上来,往下只能独自一人在下面黑乎乎的世界里活着。”

  蟋蟀再次思索自己说的话,反省似的静静摇头。

  “当然,也可能我作为一个人太软弱了。正因为软弱,才稀里糊涂随波逐流。本该在哪里觉察出来停住不动,却没做到——虽然我没有对你言传身教资格……”

  我在此间。七七八八随手乱剪,技法拙劣,遗珠满地。

  找不出一个可拼的结局平静如银的时间突然破出口子,内容喷薄而出,只在当下,怎能设法凝住。(关键在于,角色在犹如“破开”的步骤之前与正常实在无异,开口讲话其实也没两样,但时间就是会在其中跌破一地,别无他法)

  拉熄灯光,别无他法。

  《天黑以后》读后感(三):天黑以后:村上春树的罪恶孤独

  10:28

  罪恶。永远文学作品必不可少因素

  在村上春树那些类似于奇幻小说的作品里,主人公往往都要和什么东西所对抗。譬如邪恶组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夜鬼)、心怀阴谋的政治家(《奇鸟行状录》中的渡边升)或是掌握国家命脉的大财阀(《寻羊冒险记》中的先生)等等。这些罪恶都有着明显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啊,他就是大反派。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少能接触到这些一看就知道是反派的家伙。就像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最后,那个小女孩说的那样,“他只是个普通人”。如果恶有着一个总量的话,那么更多的一部分恶,都潜藏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身上。

  《天黑以后》里,把中国女性偷渡来日本卖淫的组织公司职员白川,就是这两种恶的典型体现

  按照书中的说法,卖淫组织是一个“歪门邪道组织”、是一群“猜不出会干什么的家伙”(第3节 0:25)。他们虽然会在自己手下的妓女被打、被抢后威胁白川“逃到天涯海角我们也要把你逮回来”“敲断你的脊梁骨”(第16节 5:10),但很难说他们是为了替妓女报仇或出气,更多的可能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作为一种大恶的权威受到了侵犯,所以才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名誉、体现自己的威慑力。也就是说,大恶存在前提,是他们知道自己是一种恶。

  而白川则不同。他“身高、体形和发型都极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头也几乎留不下印象。”(第6节 2:19),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通人。但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在自己点的妓女来月经后因为干不成事就愤而大打出手,“都打到房间墙壁上去了”(第3节 0:25),而且在事后没有丝毫的愧疚,反而觉得自己从妓女那里抢来的东西是一堆“无价值的废弃物。本来不该侵入他的生活的劳什子”(第12节 3:58)——白川的恶,是一种机械的冷漠的恶。

  从白川的眼中看来,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对方来月经坏了自己的好事,自己打她一顿并把东西抢走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像如果被迫在公司里加班,公司就必须付给自己出租车券一样。世间万物没有人情,全部都是利益关系,所以也无须忏悔、不必自责。

  很令人惊惧不安吧?但仔细想想,现在的日本不也正是如此吗?加班成风导致无暇同亲人接触,距离强烈社会关系使人际关系被物化,这就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利益至上的心理。正所谓“普通的家伙才最凶不过”(第6节 2:19),潜藏在我们身边(甚至有可能就在我们体内)的恶,才是最恐怖、最应当警惕的恶。

  11:26

  善良。正如有光就有影,有邪恶就会有善良。

  小说中善的代表自然女主角浅井玛丽,以及情人旅馆“阿尔法城”中的几个工作人员了。

  玛丽同情于妓女的遭遇,而且“看第一眼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第11节 3:42)。以薰为首的工作人员则是历尽千辛万苦从监控摄像头里截取了白川的相片,并试图借卖淫组织的力量来为妓女报仇。

  这些都是淳朴的、令人感动的善良。也正因为这些善良的存在,使得这个漫长黑夜变得不那么冰冷、孤单。

  但纯粹的善总还是少的。更多的人,似乎还是像小说里的高桥彻也那样,游走在善与恶的边缘

  高桥是学法律的。可能是因为有过小时候父亲被关进监狱经历吧,“一度成为孤儿的人,至死都是孤儿”(第13节 4:09),这种童年时留下的创伤终生难以磨灭。他在围观庭审现场的初期,觉得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住在和我(高桥)不同的世界,怀有不同的想法,采取不同的行动。那些人住的世界和我住的世界之间隔着结结实实的高墙”,但是慢慢地,他开始怀疑自己了,他认为“所谓将两个世界隔开的墙壁,实际上或许并不存在。纵使有,也可能是纸糊的薄薄的东西,稍微往后一靠没准就会靠出洞来,掉到那边去。”,甚至“自身之中本来已有那一侧悄悄钻进来而自己没有觉察到也未可知”(以上均出自第9节 3:07)。这就使高桥产生了极大恐慌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普通人心中都有可能潜藏着罪恶。这还不同于天生犯罪人的自带反骨,这种恶的演变是一种潜移默化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说不定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从天堂堕入了地狱

  11:51

  孤独。这也是村上作品中的一个恒久的主题

  在《天黑以后》里,村上借秘密这一载体表现了孤独。

  浅井玛丽是孤独的。小时候的玛丽 “运动也不擅长,朋友也交不成,有时还受欺负”(第5节 1:18),和学校格格不入;在家里则和姐姐“长时间里各过各的生活”(第15节 4:33),以至于深更半夜了,她还一个人游走在城市黑暗之中。有秘密想传达,但却怎么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这样孤独地将其埋在心底

  浅井爱丽也是孤独的。从小就被当作白雪公主的她,几乎从来没有体验过作为普通女孩感受。身边人——甚至连自己的妹妹都觉得要“保持适当距离”——好像都离自己特别遥远,“没有能够推心置腹女友”,哪怕有秘密也无人可说,她只得选择睡眠,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发出无声的呻吟,流着看不见的鲜血”(以上均出自第11节 3:42)

  高桥彻也同样是孤独的。小时候父亲入狱,母亲因病住院,自己成为了事实上的孤儿。长大后也“常做同样的梦:我(高桥)七岁,又是孤儿,孤单单一个人,一个可以依赖的大人也没有”(第13节 4:09)。无人可以依赖,秘密无人可说,只能将其付诸给长号与音乐。

  天黑之前,我们可以在阳光下装作亲密

  天黑以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12:19

  视点。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特色

  村上春树非常喜欢多线程叙事。《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等莫不如是。

  本书也是一样。在村上按照正常的时间流逝来讲述天黑之后的故事同时,他也以类似于贝克特的新小说式的写法描写了沉睡着的浅井爱丽。

  在那里,第一人称变成了一个视点。

  我们的视点从俯视这颗星球、俯瞰这座城市开始,一点点接近了我们的主人公:浅井爱丽。

  爱丽睡得并不安稳,因为她睡到一半的时候就被吸入了另一个空间。那里有一个戴着“将他的脸庞表情卓有成效地挡在后面”(第4节 0:37)的面具的“无面人”(这俨然就是抽象化的白川),整个空间也“同白川深夜工作的办公室相似,极为相似,或者是同一房间也未可知”(第10节 3:25)。

  很显然,这个空间就是邪恶的所在。爱丽从睡梦中惊醒,发觉自己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了这样一个陌生领域后便开始挣扎着四处寻找出口。与此同时,我们作为一个视点就这样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我们目睹了全过程,但我们始终无动于衷

  视点是什么?视点就是那些在遇到恶事时站在一旁佯装客观的看客。虽然没有直接作恶,但这种不作为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恶。

  难道我们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吗?

  当我们看到爱丽的身体发生变异时,我们“把必须保持中立这条守则忘去一边”,大声呼喊着叫她逃离,然后“场所撤回,意义解体,世界远离,剩下来的惟独麻木的沉默” (第14节 4:25)。

  我们本是可以做的。但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保持中立”这一守则,我们自己给自己留有的一个不负责任的余地,让我们自己变得游离在外,变成了在热闹之后就一无所有的孤独者。

  所幸,爱丽回到了自己的所在的空屋;所幸,经历了这一夜后的玛丽决定 “尽可能同姐姐贴紧,互相传递体温,互相交换生命符号”(第18节 6:40):两姐妹躺在一起,微笑着,幸福着。

  夜已经过去了。新的阳光既照射在了亘古不变的地球上,也洒在了每天都在变化的人的脸上。

  视点逐渐推移,再度回到它一开始所在的、那个永恒的虚无里。

  愿所有人都能抑制住自己心中的恶。

  愿所有人都能不再孤独。

  《天黑以后》读后感(四):Paper Moon

  重读天黑以后,想到了1q84前面那首《it's only a paper moon》: it wouldn't be make-believe if you believed in me.

  “一旦日落西山,往昔的人们就必须钻进洞穴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们体内设定的时钟,要求我们天黑入睡。”

  人本来没有必要在黑暗中醒着的。

  书一开始关于三个兄弟的故事。老大把石头推到了山顶,在什么都没有的山顶定居了下来,没有食物,没有水源,只为了鸟瞰世界。

  想到挪威的森林里那句“牛何苦好多遍好多遍地反复咀嚼这么难吃又难看的东西呢?”活的轻松的人,要么是根本不思考人生,要么就是看透一切的人。最苦恼的莫过于在黑暗中醒着摸索的人。就好像在走钢索,稍微不小心就会完全地被黑暗制服。

  书中的角色在黑暗中相遇。

  对于高桥来说。他看到臣服于黑暗的人被法律制裁,从不施恶的高桥对犯了恶劣罪行的人竟然产生了共鸣。

  制度和法律把“白天”和“黑夜”清晰地划了界线。掉进黑暗里的人再也没有机会滑到白天。在白天的人则拼命地防止自己滑落进黑暗。

  而实际上,我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在这两个空间之间转移。

  法律制裁了犯罪者本人,但是却不能制裁黑夜。黑夜迟早要降临。总有人要滑落其中。

  但是,施恶之人就是无辜的吗?又或者这样问,没有实际施恶的人就是无辜的吗?恶并不属于某个人,恶是universal的原罪。

  09年村上在耶路撒冷的演讲中说过,“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在大人的世界里。法律是必要的,需要清晰地分辨善恶。并不是保护善良的某个人,而是保护善良其本身。

  村上喜欢塑造一个平淡无奇的主人公。这本书里的玛丽,但是活得很努力,有目标。想想如果我是爱丽,应该也很羡慕自己的妹妹吧(后来在《东京奇谭集》的《品川猴》里,村上也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又让人羡慕的女孩)。认真地活在白天。不过这样的角色过得也并不顺利。毕竟不能只活在“善”的世界里,对黑夜置之不理。玛丽在姐姐沉睡不醒之后,主动选择了经历黑夜,与“恶”进行了对抗。并用爱把姐姐从黑夜(或黑夜和白天的界线中)解救出来。

  蟋蟀因为曾经不懂事,沉进了黑暗里,却一直想摆脱阴影。所以隐姓埋名在情爱旅馆工作。“我们站立的地面,看上去很结实,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忽’一下沉下去。一旦沉下去就报销了,再也别想上来,往下只能独自一人在下面黑呼呼的世界里活着。”能够融化黑夜与白天界线的,是对家人的记忆和爱,这也是蟋蟀给玛丽的建议。

  村上喜欢用经血作为暴力的引子。在《海边的卡夫卡》里,班主任老师突然来了例假,将带血的手帕扔在山林里,却被春游的学生(幼年的中田)拾到了。导致老师对中田实施了暴力。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把经血作为隐喻呢?是制度与人类原始欲望的冲突吗?(纯粹胡扯)

  白川因为看到中国女孩突然来了例假,而对其实施了暴力。自己却不以为恶,他是彻彻底底活在黑暗里的人。

  有些评论说,《天黑以后》总共就讲了黑夜的短短几个小时发生的故事,就出版成一本书,性价比太低。我想说《雷雨》不是也就写了短短几天发生的故事,并且也是薄薄的一本么?《天黑以后》可以当作一本话剧剧本来看。最好演的莫过于姐姐爱丽。只要闭眼躺着,偶尔翻几个身就行了。爱丽代表了世界的完美性,只有在沉睡(或黑夜与白天的界线中)才能存活下来(有点像海边的卡夫卡里的佐伯或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但是村上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完美不能永存,但是爱可以拯救一切。

  《天黑以后》很容易让人看了前面忘记后面。精彩的地方不少,有点散乱。感觉很像是海边的卡夫卡写完后剩下的边角料,又重新攒了一个相似的故事。大概的意思还是“责任始于梦中”吧。各种隐喻。

  《天黑以后》读后感(五):小说的结尾

  “但那是最后一次,那是··· ···怎么说呢,是我得以最为接近爱丽的一瞬间,是我们得以心心相印毫无隔阂的一瞬间。那以后爱丽和我就好像迅速远离开去了,越离越远,开始生活在两相不同的世界中。在那架电梯的黑暗中感觉到的浑融无间或强有力的心灵纽带那样的东西再未重新返回我们之间。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总之我们再也不能回到原来了。”

  高桥伸手拉起玛丽的手。玛丽抖动一下,但没有缩回。高桥久久地轻握她的手。小小的软软的手。

  “其实并不想去的。”玛丽说。

  “去中国?”

  “嗯。”

  “为什么不想去?”

  “怕。”

  “怕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一个人去远方。”高桥说。

  “嗯。”

  “不过你没关系,会干得很好的。我也会在这里等你回来的。”

  玛丽点头。

  高桥说:“你非常漂亮,可知道?”

  玛丽仰脸看高桥的脸,然后抽手插进运动夹克的衣袋,目光投降脚下,确认黄色旅游鞋有没有弄脏。

  “谢谢。不过现在想回家去。”

  “会写信的。”高桥说,“写长得一塌糊涂的、像以前小说里出现的那种。”

  “嗯。”玛丽应道。

  她走进检票口,往月台那边走去,消失在那里停靠的快速电车中。高桥目送其背影。少顷,发车铃响,车门关合,电车驶离月台。车看不见了之后,他拿起放在地上的乐器盒,扛到肩上,轻声吹着口哨朝JR站走去。站内来来往往的人一点点增多起来。

  《天黑以后》读后感(六):转念之间

  上次看村上的书大概是两年之前了。没想到现在改变这么多,沧海桑田。村上的主人公大概永远停留在青春期,永远茫然无助,随波逐流,在人群中与相似的人不期而遇。可惜我已经过了在别人的残酷青春中寻找自己孤独的影子的年龄了。真是悲哀,但是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撇开自己的心境不谈,这本书有一种无力感。不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很无力,或者是漫不经心。蒙太奇的结构,却没有冲击感,也没有玄妙的内心体验。我能猜测村上试图表现的东西,但是不得不说,他表现得不太好,所谓的恶就像是万圣节晚上戴着面具的孩子。到最后他似乎有点放弃这个故事了。

  算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尝试吧。改变是好的,希望下一本书,他可以写出自己想要的完美结构的小说。

  《天黑以后》读后感(七):天黑以后,是什么

  喜歡村上的文字,幹淨利落,卻又不乏深度。同《挪威的森林》一樣,《天黑以後》也注入了作者對現代文明社會裏人類精神狀態的嚴肅思考。在這個現代社會裏,人們迷失了自我,人與人逐漸疏遠,理智快要壓倒情感。

  就像情愛管裏的工作人員蟋蟀丟掉真實姓名一樣,女主人公瑪麗的姐姐淺井愛麗丟掉了自己,迷失了自我。她長得近乎完美,初中就當了雜志上的模特,受到周圍人的一個勁誇獎。完成別人給的任務,滿足周圍的人,似乎從小就是她的工作。但是,外表光鮮的她在不斷滿足周圍人對她的期望中漸漸迷失了自我,“在人生最關鍵的時期未能完整確立自己這一存在。”就像電視機裏那個坐在凳子上戴著面具的男人一樣,她也帶著一張面具,久而久之,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終于,她的精神崩潰了,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深淵。她希望永遠地睡去,永遠不要醒來。她不敢面對現實。這不僅僅是淺井愛麗的病,這是現代社會人的通病。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希望通過外界來確立自己的存在,但是就像村上暗示的一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牢不可破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瑪麗一樣,能在該說“不”的時候明確說出來。只有這樣才不至于隨波逐流,最終“我是我,又不是我。”

  在這個社會裏,人與人的鴻溝也逐漸加深,不管是姐妹,父子還是朋友之間。愛麗和瑪麗是雙胞胎姐妹,但是她們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沒有交集。妹妹覺得姐姐忙得不可親近,姐姐覺得妹妹在故意疏遠。姐姐生病了,妹妹沒有立刻伸出援助之手,而是選擇了逃避。高橋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沒有什麽親情,在他父親出監獄以後,“真正的父親永遠消失去了哪裏,而另一個人爲了前後銜接而暫且以父親這一形式被送到了”他那裏。高橋與他的朋友愛麗的距離也遠到讓他覺得無能爲力。當忍受著精神折磨的愛麗找到高橋訴苦的時候,他有一種“自己不被包括在那裏的感覺,盡管她就在眼前,卻又相距好幾公裏。”愛麗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無論高橋說什麽都無法抵達她的意識。而她說出口的話也難以抵達高橋這邊。這種溝通的困難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揭示出了愛麗的無助和高橋的無奈。

  理性在村上的筆下猖獗地發展,情感被扼殺。現代文明在理性的基礎上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發展是要付出代價的。人類的情感正在一天天被淹沒。人們正在建立一個阿爾法城,在裏面,流淚哭泣的人要被逮捕、公開處死。因爲阿爾法城不許人有很深的感情,比如說愛情。在白川的眼裏,“只要不怕麻煩不吝惜時間,故障就能最終得到邏輯上的、解析上的處理。”他是一個崇尚邏輯的人,在他眼裏,他出了錢,就該得到性服務,如果因爲妳來月經而不能提供這個服務,那麽妳就理應該挨打;就像因爲他是電腦技師,所以電腦壞了就該他加班,又像因爲加班晚了所以該由公司出錢讓他打出租回家一樣。他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沒有情感。村上對這種純粹的理性給予了辛辣的諷刺。愛麗房間裏的電視機的電源插頭已經被拔下,“電視機理應死掉,理應硬邦邦冷冰冰的,保持著午夜的沈默,在邏輯上、在原理上。然而,它沒有死掉。”

  難道人類就沒有一點希望了嗎?在我看來,是有希望的,這個希望就是情感,就是勇敢地去面對。瑪麗對姐姐的愛最終將姐姐從深入的睡眠中喚醒的。她們兩個都得到了拯救。同樣,每個人都要勇敢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人生很長,要像高橋說的壹樣,“慢走路,多喝水”,不要逃避。天黑以後便是光明。

  《天黑以后》读后感(八):有关村上小说的碎碎念

  每次读完村上的书,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心里的某一处感受,如空虚、失落、迷惘或者孤独的感觉得到了共鸣,却又搅起了更大的漩涡,似乎那种空虚孤独不仅没有得到补偿,反而更加让人心痒。或者说,像是那种若有如无的香水,觉得有芳香存在,仔细一闻,却又什么都闻不到。每次试图真正想说清楚他的小说里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意义,有给了人什么样的触动,常常是茫茫然说不清楚。

  在我看来,村上小说的魅力,由如下因素杂糅而成:

  首先是边缘存在感的情节设定。是各种形式的“边缘存在”:生活上的、工作上的、行为上的,心理上的。看了他的作品,可以承认,这种设定相当适合“孤独感”的表达。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身或者心的活动更自由,能做一般人所不能做、不能体验的事,也可以想和说一般人说不出的感受。即使是囿于一般社会格局的正常人,小说里着重描述的也是他正常生活之外的想法。其实之所以处于“边缘”,是因为有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在;每个人心中所想是完全自由的,不受任何现实的法则约束;只是行为上,我们要尽量与他人相安无事,所以很多欲望行为化之后变成了边缘的存在。小说里展示的那些事件和人物得到了共鸣,实际上便是我们心里向往之的证明。

  然后是村上自带的忧伤但是顺畅的叙事语调。故事本身未必会多深刻,只要能引起人的共鸣,激起人莫名怅然的感觉,就能成为一些人心里难以忘怀的作品。而行文间又常常会出现妙手偶得的修辞、与文章情调相称的形容与比喻,以及其他智慧灵光显露的表达方式,这文字本身看上去,大部分时间是很让人愉悦的。

  还有的是他大段大段对于形形色色感受与问题的叙述。人物与人物之间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对话,是人物在倾吐他们的内心更是村上按耐不住的表达。这应该是村上写作时的大乐趣之一,即约源源不断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观点想法,展示自己的智慧。与他的行文风格相结合,很多话说出来的方式自成一家,有的读者能理解有的不能,但有耐心的人大都可以从这些叙述中获得很多新鲜感,觉得这样说话的方式很有趣。能学得一两点那样说话的方式,与别人谈话时保持有趣或者精彩不是难事。

  尽管如此,还是说不清楚,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的那种意犹未尽、混沌不清的感觉是其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其一直以来的刻意为之的败笔?

  关于《天黑以后》,还是不习惯只有展开没有干净收尾的小说,习惯了传统的起承转合所以还是不适应以另外的方式欣赏小说啊

  《天黑以后》读后感(九):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

  我总是深夜睡觉前在床头灯安心舒服的读小说,这本让我有一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为什么喜欢读他的小说,是因为他说出了一直困在心里但是无法表达的东西。

  比如这个“嗳,你可相信轮回?”

  玛丽摇头:“大概不信,我想。”

  “就是说认为没有来世?”

  “那种事没往深处想过,觉得好像没理由认为有来世。”

  “就是说死了以后,下面就只有无了?”

  “基本那样认为。”玛丽说。

  “我嘛,认为轮回那样的东西应该是有的,或者莫如说如果没有那太可怕了。因为理解不了无是怎么一个东西,理解不了,也想象不来。”

  “无就是绝对的什么也没有,没什么必要理解和想象的吧。”

  “不过,万一有坚决要求理解和想象的那种无怎么办?你没有死过的吧?那东西不实际死一回怕是弄不明白。”

  “那的确是那样的……”

  “每次想起这个,都吓得一阵紧似一阵。”蟋蟀说,“光想想都喘不过气,身体缩成一团。那一来,相信轮回还算叫人好受些。……”

  以上是蟋蟀与玛丽就“无”的谈话。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躺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读过佛教教义,我在想这个问题,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我。没有醒来。没有意识。什么都没有。这当然跟睡着了完全不一样。但是想到什么都没有我就很难受,不是因为觉得要死而害怕,而是那种“什么都没有”的感觉让我像掉进漩涡里不可自拔。因为连任何感觉任何意识都没有而感到不可思议。/

  《天黑以后》读后感(十):人这东西怕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的城市正处于梅雨季节。

  我盘腿坐在家里橘色的沙发上,面向窗台,听着潺潺雨声敲打玻璃,那感觉别提有多美好了。

  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迷幻、氤氲的氛围愈加浓厚,加上天气越来越暗,我突然觉得这部小说和《海边的卡夫卡》太像了,全书存在太多的隐喻和暗指了。它没有《海》那么长,且文中夹杂了大量的人物对白,但它所蕴含的隐喻部分产生的分量好似并不亚于前者。

  作为一个非政治爱好者,虽然我很认同短评中关于作者对于侵害事实的承认与忏悔、日本当局右倾势力意欲揶揄蛊惑普通民众,但我最喜欢、感兴趣的段落时蟋蟀——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逃遁者和她的言论,以及她对于玛丽的开导,俨如一个大姐姐。

  人这东西怕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的,在现实中无论记忆是否重要,它终只是作为燃料。对于这样的言论,我这样一个感性的文青是不能再认同了。人,如果没了记忆,他的活着的意义大概就失去了一大半了吧。那些丰盈的、隐晦的、愉快的、不悦的,我们都应该珍惜。那些记忆!

  高桥玛丽作为故事叙述的主线,情节的设计,包括中国黑帮、偷渡者,以及爱丽沉睡不醒玛丽尤为担心的锻炼一如既往的高明,虽然有点晦涩吧。这部分我不想谈了,反而更喜欢从小众的角度谈谈。

  可能是受了林少华前面大概相当于序的内容的影响,我一直对于他说的村上在探索、思考的极恶的部分甚为期待,所以在读白川的片段时脉搏都会略为加快。结局是他并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被割掉一只耳朵,反而被作者借助他遗留的手机来繁衍另一个隐喻,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是很喜欢的。

  白川这个人,在办公室会保持身材、摆弄铅笔、在洗手间长久的凝视自己。他本身的狠与深入骨髓的狡猾从他健硕的肌肉、对爱人不动声色的谎言中可见一二,在自家客厅只是装装样子的看早间新闻,我认为作者对这个人角色的设计是很成功的。冷酷,是最直观的认识,做的恶事堪称绝。他好像也不像林说的那样因为通过正当途径释放压力未遂而发泄,因为他拿走了中国妓女的所有东西当然也包括本应付给旅馆和妓女的钱,而且好像没有任何情感波澜的对于妓女的暴打——用力不当导致自己手背的青肿——我认为是极其狠毒的。

  无论如何,他让我想起了杀手里昂,他又杀手同样的特征——规律、习惯、狠、准、不留痕迹,只是缺少正义感,取而代之的是毒辣。

  除了狠毒,我相信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应该具备他的所有品质——健硕、准确、规律、不动声色。

  我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所以,我喜欢白川这个角色,哪怕是作为一个反面角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黑以后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