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黑以后》读后感(一):快快地通读
看到译者不是林少华,所以有点想看。
从一开始,小说就诉说着一个安静的故事。深夜的丹尼餐厅,熬夜看书不睡的玛丽,熬夜排练的高桥君。他们两个无疑都是讨人喜欢的角色,不那么吵闹,很契合中午图书馆静静、又带一点电子杂音、一丝熙熙攘攘的氛围。
这本书真是超乎我想象地短。总觉得一切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玛丽和爱丽还没有在冰释前嫌后再续前缘(...),高桥还没有和玛丽聊更多的人生。对妓女施暴的白川先生还没有遭到黑帮的报复。都还来不及继续下去,黑夜就堪堪结束了。白天迫不及待地开始了。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要讲的夜生活吧,短暂绽放然后重归平静。自有它合理性又兼具不符合生物本能的矛盾的一面。
作为作者想象力化身的摄像机的视点四处游移,我还没能给爱丽的秘密一个合理的解释。长时间的沉睡是否象征着真情实感长时间的闭合?睡眠时空间的变换是真实存在的还只是逼真的梦境?电视机上的噪点和无脸男子,是灵异片吗,为何会这样?也许这本书只是为了村上先生为了表现自己无处施展的汉语言能力?一切不得而知。
六个小时的故事。小薰,蟋蟀,中国妓女,白川,黑帮打手,营业员,出租车司机,无脸男子,玛丽和爱丽。连人物都少得可怜,足可历历数哩。
疑问太多了。
evertheless,这本书能让心很平静。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大喜大悲。黑夜白天交替轮回,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留得住的时间。
“不管各自的意图如何,我们都以相等的速度朝着时间长河的下游移行。”
也最喜欢这句了。
谜团留待日后解开。
《天黑以后》读后感(二):天黑以后
忘了是谁说的,还是仅仅自己觉得。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从天黑尤其是12点之后很是能体现出来。
天黑之后,村上又给我们展现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一个女子静静读书的夜晚。
一个白领默默撸代码的夜晚。
还是晚上情人旅店各种色欲的夜晚。
村上把不同人的夜晚通过一个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晚上仅仅6个小时,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只不过没想到爱丽的故事最后还是没有融进主线里面)
所以,这么多故事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嗯。想了很久,有没事翻了一阵子。感觉,村上事项描述一个日渐冷漠的社会吗?仔细想想好像真的是。白川作为一个程序员,而且应该还是那种技术大牛类型的,早已被公司社会打磨成一个毫无特点的人了,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在内心里积蓄着力量,在某个不知道的天黑之后,宣泄出来。这个很容易看出来,网上的书评也基本都是针对白川这种性格行为进行分析的。
那还有什么呢?
玛丽。嗯。不知是什么时候和姐姐爱丽逐渐产生了距离。是谁疏远疏远谁?爱丽看起来从来不缺朋友,从小就生活在他人的世界中,在镜头面前表演。最后可能是因为太累了?去睡觉了,而且好像再也不打算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是我,如果人生的路径如此的不同,一 个是“白雪公主”和,另一个是壮壮实实的放山羊的姑娘”。我也或许会产生距离,不是因为别的吧,仅仅就是因为所在世界不同。姐姐与妹妹的关系拉开,或许,只是因为玛丽内心里的世界更加完整更加结实,所以,即使妹妹没有姐姐,依然能一个人出来消遣,看书。而姐姐,看似与世界时刻保持紧密,实际上关键的几条线的断裂就可以让她失去所有的联系。爱丽累了,所以睡觉了,再也不打算起来了。玛丽也不打算去拯救。日子继续过着。
直到蟋蟀说道“开动脑经把各色各样的事都想起来,想你和姐姐之间的事。这肯定会成为宝贵的燃料,不管对你自身,还是对你姐姐”似乎一下就想通了,玛丽回复了多少个“谢谢你”我都已经记不得了。
只不过玛丽突然发现,自己与姐姐的距离并没有那么的远。回家之后抱着姐姐睡着了,滴下了好多眼泪,或许时发现自己与姐姐已经疏远了那么旧了?此时此刻,又回到了一起。
嗯,整本书读完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感觉跑偏了,虽然可能和冷漠的社会无关,但的的确确和冷漠(或许用“淡漠”更好)有关。相比之下,天黑以后活跃的所有人,小熏、高桥、蟋蟀……更像是没有被白天世界所打磨过的人。甚至会觉的更加的有趣,似乎每一个人都能诉说这自己那丰富的故事。
嗯。大概就是这么多了,随感就写这么多了。Over。
同学憨憨地说,他没搞清书中的熟睡的爱丽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的。
看完后,我觉得爱丽就是为了和玛丽产生某种共鸣而存在。
爱丽是明星,是高贵的白雪公主,美丽,优雅,众星捧月。但她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在公众面前随时随地思考如何是自己举手投足间保持优雅。但是爱丽心力交瘁,最终选择睡觉来逃避这一切,来修补自己和亲人间的裂痕。
玛丽是个日本人但她在中国人办的学校学习,去北京当交换生。她所经历的这一切也是因为社会现实而不得不做。她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青年。
公司职员白川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褪下自己棱角分明的外套,带上圆滑世故的面具,看似文雅的一个人心理承受着非同一般的冲击,最终在情人旅馆中爆发。他是挣扎在社会中的白领。
高桥本来是个法学生但是内心热爱着长笛,大学期间参与乐队,但最终还是迫于生计的压力不得不放弃音乐梦想。很显然这是现代很多大学生的代表,从下接受者父母的尊尊教诲,上着不喜欢的学校,听着不喜欢的课,学着不喜欢的专业,理想丢失在河畔的风中。等待后来想去追寻理想,努力以后,还是归于粉尘。
中国黑帮是个异势力,是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一个群体,他们干着为人所唾弃的勾当,满足着主流社会人们的需求,推动着一些灰色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给蟋蟀和小薰这一类人提供了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事实上,社会是需要这个势力的,不然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们无法在社会立足,主流世界因为他们原来或多或少的错误而排斥他们。他们的存在缓解了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负担,从一方面来说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无面人应该是类似爱丽这种人的内心写照,带着面具,把自己囚禁在狭小的房间,信息不清的电视说明这类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得很累。或明或暗的信号传递着内心中的纠结,在摘下面具和继续笼罩下犹豫不决。
村上的这部小说确实很晦涩但是透露的情绪很简单,人们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伪装自己,以致于丧失梦想,淡漠亲情。表达的是现实的无奈。
《天黑以后》读后感(四):一天看完的书
《天黑之后》 会恐惧根本无法理解的事物,是人之常情。 那些虚空的、观念性的存在或是消亡,意义或无意义。线性观照,混沌存在。 引人思考的书,述说那些不知道的世界。 引人感动的书,阐发那些早已埋藏在心底的感受。 时常复习自己,唤醒沉在抽屉里的记忆——那是人生最珍贵的宝藏。 “她发现自己的心情处于久违的安宁状态。” “短暂却深沉的睡眠。这是她渴望已久的东西。” 村上春树大概是在夜间工作的吧。黑夜的神秘,黑夜的粘稠,黑夜的不可知与焦虑。 “我既是我,又不是我。” 时间的流转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别想逃脱。你也许会忘记,我们绝不忘记。” 时间保存着我们存在的痕迹。无论情愿与否,无论遗忘抑或保留记忆,都切实保存着。我们最好记得自己的历史,以免落入时间的泥淖。他们绝不忘记。 “新的一天已迫在眉睫,而旧的一天却拖曳着沉重的依据犹未离去。宛如海水和河水在河口争势,新的时间与旧的时间你争我夺,纠缠在一起。自己的重心究竟是在哪一侧的世界里,高桥也无法分辨。” “我们的人生是不能单单只用明朗或阴沉来划分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叫阴影的中间地带。能认识并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是健全的智慧。而要获得这健全的智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
《天黑以后》读后感(五):他把天黑以后的世界写成了一个秘密
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主旨,就是【逃】
蟋蟀的逃跑。
浅井爱丽漫长的沉睡。
高桥为未来所作的努力。
逃跑,逃避,逃离。夜幕是最好的保护伞,它隐藏一切,也接纳一切。它让整座城市变得和白天不一样。
天黑以后的世界,本就是一个隐匿的世界。你在那里失了视觉,感官的影响被降到最低,你发现自己的、还有整座城市的内心。有一些东西被隐藏,也有什么正浮出水面。
其实深夜独自醒来的感觉很好。有孤独,又茫然。但你很清醒,一个人。在黑夜中无处遁形。
天黑以后的世界是一个秘密。
《天黑以后》读后感(六):多多走路,慢慢喝水。阴影过就好了。
圈子分为两个,这些是圈内的人,而我是圈外的人。
昨天看了【回忆中的玛妮】,影片开头就是这样的句子,唤醒了心中的一些情绪。
女孩独自坐在公园一角的长椅上,另一边不远的地方同样的椅子挤了三个同学,老师询问画得如何她们娇羞状不给看,又走过来想看女孩的画,我画的不是很好,女孩虽不情愿又不知拒绝,这时突然有小孩子发生了意外,老师忙赶过去查看,不自在的收回了画本,镜头只剩下了女孩抓住铅笔狠狠摩擦素描本的样子。
我,讨厌我自己。
她说。故事是这样的。
女孩小时候父母意外亡故被好心人收养,女孩纯真懵懂,这个家庭本来有过一段美好时光,后来她发现养父母背着自己收了政府的补助金,心里的什么好像裂了一块,慢慢和这个家产生了隔阂。她有哮喘,性格变得内向,有固执,无法对人敞开心扉。
在公园里她晕了过去,醒来对妈妈说,又让你破费了。
同学来送她落在公园的东西,妈妈问,她在学校和大家相处得好吗?她从来不提学校的事。
同学温柔的说,她比较内向。
直接的说,那算内向吗。
妈妈和医生聊天,说她在学校可能被排挤了。
医生说,12确实是很难相处的年纪。
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她对医生说。
本来很期待下面的发展,期待着更多关于学校关系和青春期的小故事,可镜头一转变成了小女孩回乡下养病重拾外祖母年轻时的记忆并与之神交明白了她也值得被爱这世上还有人爱着自己和母亲和解的故事。
即便如此,这个故事还是有很多亮点,喜欢童话的人心底一定都有一颗纯真的所在,可以挖掘出很多惊喜。有时候我想,太过敏感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惊惶无措,因为本身特质他们就可以了解到更多不为人知的快乐,哪怕来自于极微小的事情。
女孩因为是孤儿的缘故对自己很不自信,对于要看自己画作的人总是说自己画得不是很好,甚至在烟火大会的许愿也只是,希望每天都过得很普通。
才12岁的女孩子,感觉上比实际年龄老成得多,为了躲避不认识的人群匆忙跑开跌落在草丛也不在意,和周遭隔隔不入,和同龄人相处很不自然,因为怕被人发现异样而极力隐藏。
当被人拿去看并轻易念出自己的愿望,她很惊慌,好像在人群中被剥去了衣服,瞳孔陡然放大了一圈,但是那个人并没有停止,接着审视了她一眼,看着她的眼睛说还真是漂亮呢。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
你想装得普通也没有用。
已经没有用了,她被触到了逆鳞,她不能再呆下去了,她竖起了全身的刺,对着女孩用极其漠然的态度喊,肥猪。
可她没能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她,又丑有笨,不开心,又让人不悦,所以,我讨厌我自己。
有什么可以拯救一个十二岁患上孤独症不愿上学的女孩呢?
一个人只要做过一次孤儿,那他到死都是孤儿。
村上答道。
高桥做过一段时间的孤儿,那是在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因为乳腺癌去世,父亲则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他只有一个人生活。记忆因为太久远也会出错,他还经常做着相同的梦,他七岁,又变成了孤儿,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可以依靠。
浅井爱丽和浅井玛丽是一对姐妹,小时候的玛丽毫无自信,成天缩头缩脑的,在学校老是受人欺负,尽管花费了很多时间,克服了当时不快的记忆,那种感觉还留在心里,会出现在十九岁的玛丽梦里。
她和初打交道的蟋蟀说出了内心的感受。
蟋蟀说,不管跑得多快,人最终也不能逃脱自己的影子。
又说,人是拿记忆当燃料活下去的,珍贵的,无关紧要的,毫无用处的,通通都是燃料。
如果没有记忆的抽屉,我只怕早就嘎巴一声断成两截,梗死在某个污秽的角落了。我是靠各色各样的记忆坚持活下去的。
你姐姐那时候好漂亮,高桥提起往事时还这样讲。
浅井爱丽,和玛丽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从小就努力扮演好分派给自己的角色,当好白雪公主。让周围的人感到满意,仿佛是她的任务。她受到了众人的追捧,却没能成功地确立自我。
在某个方面,她对妹妹感到羡慕,玛丽永远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应该说no的时候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处事待人可以随心所欲。高桥说着和爱丽交谈时的感觉。
玛丽急于打断他,我?弱小,微不足道,缺乏足够的知识,人长得不漂亮,又没得到过特别的珍爱,生活圈子狭窄,还左摇右摆立足不稳。这样的我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你大概属于那种成长期较长的人。高桥说。
我们的人生不能单单只用明朗或阴沉来划分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叫阴影的中间地带。能认识并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是健全的智慧。而要获得健全的智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
这一段话大概可以解答很多青年人的困惑。
遇上艰难坎坷时不妨想想,现在是黑夜最长的季节啊,天还得黑上一会儿呢。
《天黑以后》读后感(七):人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影子
“时不时地,觉着就像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蟋蟀说,“不管跑的多么快,最终也不能逃脱。人不可能摆脱自己的影子。”
书里所有的人好像都在跟自己的影子做斗争,7岁成了孤儿的高桥,即使后来父亲出狱,有了视如己出的后母,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逃亡的蟋蟀,丢掉名字,不敢找正经工作,明天都受噩梦的困扰。
如同白雪公主的爱丽,从小都在认真的做“白雪公主”,不敢有任何松懈,最后选择一个人睡下去,逃避这个世界。
努力奋斗的玛丽,因为有个长相出众的姐姐常常受到忽略,就连妈妈都要偏爱姐姐几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选择努力奋斗。自己却不知道姐姐竟然很羡慕这样的自己。
各种指标都是普通人的白川,摘掉面具之后竟然是个变态暴力狂,不知道他会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这里,好像只有小薰活的最随性,非常喜欢小薰的性格。
阿尔法城里的这几个年轻人,让我想起了《伤心咖啡店之歌》中的那几个人,曾经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
第三本村上春树,权当我在碎碎念吧。
《天黑以后》读后感(八):abc
村上春树 <天黑以后>
日本作家的写作风格大抵如此,平静的外表下蕴藏巨大能量,初读此书有一种轻松之感,在零散阅读下,三天看完全书,可能是因为作者以接近真实的事件所记录下来的吧,过程显得略为轻松自得。记录小说的视角也颇具推究,游离于生活之外,又不逃离生活的视角记录着他想表达的东西。通常这种手法用于电影的拍摄,场景切换自如,不必赘述过多转场措辞。这种方式可以随意逃离不想看的场面,或者说可以在有爱的场景下停留许久。
在冬日的东京,这座大都市下,作者选取了几位普通主人公,几乎每个人的描述文字都差不多相同,没有强加给某个角色更多的戏份,这样,让读者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有了更加公平的审视,没有极度反感或是极度迷恋之角。故事的开头也总是这样的平静、独特且脱离城市之外一个纯粹且单纯的视角扑捉整个三维空间的每个角落,与喧嚣浮夸的霓虹灯下的对比,一位女性在安静的看书,这样简单的对比方式,全书运用很多。突然一位男子的闯入开启了整个故事的大幕,确切地讲是某个冬日的漫长夜晚。浅井玛丽,在许多人看来,是那种日本高冷女性,对待周围的人、事总摆出一副孤傲态度,显得与热闹大都市有着很多冲突和矛盾。此时的这位男子高桥(名)的出现是正式地让其打开心扉的人。可以讲,两人此后的对话对白看出高桥是一位有耐性,懂得尊重女性,让人舒服的暖男。
一些生活经验可能让我们了解到高冷的人有一颗充满故事的内心,总想用一个个厚厚的硬质壳将自己牢牢封锁住,不想让别人靠近,如若有执着的人想前来此种改变状况,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耐心,而高桥恰恰就是如此。在后面的内容了解到,高桥是一位学法律的大学生,母亲在其七岁时罹患乳腺癌去世,父亲因触碰法律而进了监狱,后又出狱。可以说高桥在某种程度来讲是一个“孤儿”,这样的悲惨遭遇让其内心羽翼日渐丰满,没有大悲过后的沉沦,只有自己对于世间世事有了更加平常的见解和态度。
从突识高桥,遇上小薰的求助,注定了此夜的玛丽不会安安静静独处自己的世界。由于会一些中文的缘故,被小薰拉到一个名为阿尔法城的情色场所帮助一位中国卖淫女性。由此次事件牵带出的一个人物也是全书最值得思考的角色—白川。他行为诡异,扒光带走卖淫女的衣服离开旅店,又动手打了她。这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是一家公司的职员,晚上工作加班一整晚,期间锻炼健身,注重自己的打扮方式,是一个典型的气质型白领,尽管寥寥数笔地描述他与妻子的通话,可以看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和睦,也可能仅仅是维持平淡生活。白川在公司里的某些细节,与玛丽的姐姐竟有相同之处,就是那只铅笔。暂且不谈铅笔,全书的另一位有意思人物玛丽的姐姐浅井爱丽,进入读者的视野也颇具独特之感,躺在干净整洁的床上,恬静地熟睡,让旁人都不忍心打扰,作者也有细致刻画其美貌、睡觉姿态、从熟悉到苏醒过程的样子。
浅井爱丽和浅井玛丽是一对姐妹,姐姐爱丽从小的优秀所带来的光芒完全笼盖了妹妹玛丽,父母的偏向让玛丽在生活中更加独立,姐姐是杂志封面女郎,拍广告,一切光鲜的外表下使得玛丽和姐姐的关系没有那样亲密。在一次全家吃饭过后,爱丽说要睡觉,结果两个月都持续睡眠状态,医生也没有办法讲明原由。那天夜晚玛丽在和高桥漫步公园时,也坦露了自己的心扉,觉得父母对姐姐的爱远超过自己。高桥告诉玛丽:“其实爱丽也有自己的苦恼从小有了工作,受到很多人追捧,干了很累人活,在认识的最重要的时期,却没有成功地确立自我,一个名叫“自卑感”的词因运而生。可能是玛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吧。”玛丽固有的本性让其觉得真正自卑感的人是自己,结合自己的经历让自己觉得是一个阴沉的。对于阴沉,高桥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人生不能单单只用明朗和阴沉来划分,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叫做阴影的地带,能认识并理解这个阴影的阶段,才是健全的智慧。而要获得这样健全的智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
浅井爱丽在房间当中起身后的描写也很独到,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想奋力逃离,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一个成功的人也会有沉沦一刻无法自拔,苦不堪言,消失匿迹在茫茫人海中。作者描写爱丽和玛丽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两者性格,行为,成就都有不同之处,这种反差一时半会让读者对于人物偏爱的天平不知如何倾斜。
村上春树似乎很偏爱古典音乐,精致的乐曲充斥着各个场景。
《天黑以后》读后感(九):。
如果说读完一本书除了一些想法比较新奇的值得记下来,再者就是你通过书中的只言片语来辅证自己的思想! 如果一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被巨型章鱼一样的怪物死死缠住拖进黑暗之中,那不管赋予它何等理由,都是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 (白川)他在苦思冥想逻辑与作用的相互关系。究竟是逻辑派生出作用来呢,还是… (玛丽)我觉得经过自己的长期努力,点点滴滴地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人钻进里面,就会感到某种程度的安心。 如此巨大的物体免费悬浮于天上,本身便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的人生是不能单单只用明朗或阴沉来划分的。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叫阴影的中间地带。能认识并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是健全的智慧?而要获得这健全的智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劳力。
《天黑以后》读后感(十):当意识海洋退潮之时,便是天亮之时
在这样漫长而失真的黑夜里,有人摘下了面具,有人戴上了面具,有人变得愈发的保有自我、保有真实,有人愈发的虚假。但是我们又好像说不清楚怎样的变化算是虚假,或者只不过在人的体内本就是多面共存,只不过在夜晚的时候某一方可是苏醒出来作祟。人无法在天黑之后准确地分辨自己的重心究竟是在哪侧的世界,就像人无法在天黑之后准确的分辨出方向。所以人们对这样的未知是恐惧的,但也是好奇的。
天黑以后,这个世界以一种不能被下定义的方式与规律运转着,它的标准无人可以感知,无人可以了悟。在夜间,人们都是被时间的河流推着走的,一直一直飘荡到时间的下游去。人们在床上,在睡梦里继续地感知着尚有余温的白日,让意识漂浮于黑暗的虚无里。
当晨光再次铺设在着纷杂城市的街道上,夜晚里浓稠的深沉的黑暗与沉默最终都淡去了,然后消失。世界将再次回归到白天所应该遵循的时间流逝的规律,人们再去反抗时间,反抗心里某个渴望沉睡的自我。夜晚发生的一切,谋杀、争吵、促膝畅谈、心中涌起的恶意、以及突如其来的温情,都没有人知晓。除了,那个在黑夜里到访的电影人般的视点,他目睹了一切但他丝毫没有介入。这个视点属于谁呢?一头隐秘地居住在人世间庞大的生物,一只隐秘的沉睡在你我心里的微小的生物。它只在白天睡,沉睡。
有人出来作恶,释放了心底某一个相对真实的自我。有人长久的沉睡在梦境里,好像是这暗流涌动的不安深夜的唯一至善的存在。有人在漫长的夜里,漫长的街上游荡,邂逅着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孤独,她的恶与善、自由与孤独交织在时间的河流里。有人在天黑以后不曾改变什么,只是遵循着自我存在的方式去说话做事。但是他们的某种心绪,某种渴望坚定拥有的自我都被另外一些东西觊觎着,窥视着。而这另外的东西,不明善恶,有善有恶。这隐秘的生物似乎是一个守护者,又似乎是一个帮凶。它们是黑夜的女儿,也是你我所幻化的。
大概还是村上的描写最贴近我的理解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在我们鞭长莫及的深深裂缝般的地方展开的。从深夜到天空泛白的这段时间里,那个地方悄然张开黑暗的入口。那是我们的原理不具备任何效力的地方。谁都不能预见那个深渊在何时何地将人吞噬下去,又在何时何地吐泻出来。"
大概只有天黑以后有这样的魔力。让我们怀疑我是我这个事实,当也让我们更加确信我的确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