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是一本由渡边淳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塑造小桥医师,这个与主人公直江医师个性和处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只为了说明,我们通常理解的诚实,公正,善良,这些都不是“道德圣经”。然而我们,时常打着这样“正义”的旗帜来蒙蔽自己或苛责他人,为的不过是粉饰自己脆弱的高尚价值观。
石仓老人,时日不多的胃癌晚期患者。切除手术对他来说只会加重疼痛而且很有可能激发癌细胞的活性,加速死亡。因此在小桥医师看来,直江医师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按照患者的医院为其动手术,这是不能理解的。但当他从直江医师那里得到这样做的原因的时候,他更加恼怒,认为这是一种“毫无道理的卑鄙做法”。直江医师选择只剖腹然后缝合,制造一个“手术完成”的假象给患者。所以,欺骗在小桥看来是对医师这个职业的亵渎。
两人关于说谎爆发另一个冲突,是由一个名为花城纯子的艺人病因泄露引发的。对于在荧幕上走清纯路线的纯子来说,人流和痔疮手术都是需要绝对保密的。小桥医师却在一次电话中,无意将这个信息泄露给了娱记。当直江问道小桥医师的时候,他却认定自己“没有撒谎,没有说错”,同时指责直江医师因为花城纯子是艺人而偏袒她,声称“所有患者都应该是平等的”。
对于小桥医师来说“尽量少说谎话,诚心诚意为患者做事”是他认为医生该有的职业操守。
下面是关于“诚心诚意为患者做事”的一个故事。直江和小桥所在的是一所私人医院,院长的功利心很强,开医院的目的当时是为了赚钱,而非悬壶济世,普济众生。因此,医院病房按照价位分为三六九等,对待那种没钱没社保的患者也是敬而远之。为此小桥医师屡次为病患垫付医药费,同时指责院长只顾赚钱,不满直江医师不顾病患死活。这是他认为一个职业医师应该有的“善良”。
小桥觉得自己善恶分明,依着他的价值观,做着他认为对的事。并把这种标准做成一把道德标尺,时不时拿出来标榜一下自己,批判一下别人。这样听起来未免觉得替他委屈,小桥医师看起来明明做的是对的-正直,公正,善良,怎么没被表扬反而被指责?
其实小桥医师是我们好多人的缩影,我们看似都是“正义的化身”,却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莽撞视当做正直,偏激视当做公正,狭隘视作善良。为什么这样说?对于石仓老人这类不知自己病情的癌症患者来说,医生的诊治能消除他的对疾病的疑虑,从而能够平稳,安详的度过最后的时光,那这样的剖腹缝合是一片苦心而非有所图谋的欺骗;而花城纯子一事,为患者的病情保密是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更是《医师法》的基础。小桥之所以指责直江偏袒,其实是他本身认为花城纯子这种职业是不入流的,他为自己的偏见披上了一件公正的“外衣”;至于为病患垫付药费,当初他不顾众人劝说,最终也发觉那个病患只是不务正业的社会混混,没有能力,更不愿还钱给他。他懊恼又执拗,最终不得不为自己的伪善买单。
我们需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这世界上正确的价值观不只有一个,同一个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更是千姿百态。这也就注定了每个人的认知有很强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在小范围会造成冲突,大范围则会让人陷入偏执。或许,我们只有不断突破这些价值观的枷锁,不断建立新的价值观,才不会变成滥好人或者随意实施道德绑架的人。
2015/2/4 于广州
《无影灯》读后感(二):我们从来不可能学会生活,除非我们死去
直江说,活得长短不如形式重要。 在医院里,他尽力给了病人和家属最好的形式。而最后,对自己的家人和情人,只给了戛然而止纵身一跃的投湖自尽。
是不是有些残忍?
可独自忍受了那么久的痛苦和绝望,谁还能批判他自我了结的权利呢?
对于死亡这件事,正如对于生活这件事一样,我们都始终在学习的路上。直江对于医生的定位和作用看的那么透彻,我开始以为是像他超群的技艺和医学知识一样,源于智商和清醒。后来才知道,是死神找到了他。死亡的爪印沿着脊柱攀爬,他成为濒死者的一个,同理心啊,许多事情没有经历就不存在同理心。
“从前那种不甘落后、奇妙的正义感、形而上学的观点等,都觉得无聊起来。在这种面纱里的人的善恶都令我爱怜,令我留恋”
这段是遗言告白里最打动我的话。活着是囿于游戏规则的身不由己,唯有死期已至,才开始真正能以人为本听从内心。也许听起来荒诞,可正义和邪恶一样可笑,善良和罪孽一样无辜,他们都只是“名义”,是“头号”,是“标签”。
朴素的,本义的,眼里看到的是个人是生命本身的,即便乍听起来荒唐,直觉也会告诉你,那是对的。
直江,难道你在告诉? 我们从来不可能学会生活,除非我们死去。
《无影灯》读后感(三):我的一点体会
我不想故弄玄虚,但是我想如果一个读者曾经接近过死亡,那么他才会真的体会小说中所说描述的东西。
我曾经在19岁大一那年生肺炎住院,体验过濒死感。那时,病毒可能还有sars留存的某种变异,用了最好的抗生素还是不退烧。几乎每天的后半夜我都会高烧,出的汗会把整个床垫子弄湿,一点也不夸张。
这病生的很突然,我又是一个人在外地,某个后半夜,应该也是高烧中,我的脑子里突然想到许多以前根本不会想到的事情,比如传宗接代啊、还是处男啊、人生的意义啊之类的,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下子内心深处从“没听过谁肺炎死了啊?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肺炎肯定没事啊!”之类转到“我可能要不行了吧”这样。
期间有同学来看我,我感觉在有发自内心的濒死感存在时,他人做作的表情一下就分辨出来了,可是却也能一下子就原谅他们。他们还要活着,自然要表演。我全程比较冷漠。
后来还有同学带着责备的口气跟我说,他们来看我,我却毫不理会的感觉。我很想跟他说,等你有那种体验你就知道了,但也没说出口,知道说了也没用。
后来飞回老家,过了一个月好了。
当时也正赶上暑假,秋季开学回去上课,第一天上课,老师说过有一个同系别班的女生暑假期间肺炎死掉了。
其他同学都惊讶一下,然后议论纷纷,可一会就安静了下来,该上课上课,该睡觉睡觉了,而我只感觉后背一阵发凉,完全说不出话来。如果死的是我呢?。那女生我不认识的。在当时的气氛中,我却感觉我和那个女生比我和身边的同学更近。
从此以后,世界观可能有一些改变,比较能想得开了吧,可是某些事又很坚持。不太好说。
看这个小说时,也就是现在,我29岁。书中写的我感觉我都能理解,我感觉没有大病经历的人,可能不好体会。就像已经10年了,我和同学提起当时我们有一个同学死掉,他们根本不会记得,而我却会记得牢牢的一样。
《无影灯》读后感(四):面对死亡,何去何从?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没有办法选择并设计生的模式,却可以选择死,并能自主地创造设计死的仪轨、死的象征、死的价值。这是看完此书之后,我感悟最深的一点。
这并非第一次在渡边淳一朗的笔下感悟他对死的看法及态度。在《光与影》的短篇合集里他也曾讲诉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一位名冠天下的艺术画家身患绝症,医生认为艺术家是与众不同的,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如果得知自己仅有一年的时间,会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在痛苦中完成的作品留给世人,是艺术家生存意义的体现,所以告知画家时日无多,起初画家被死亡的恐惧击垮,而后凭借对画画的执着来抗击生命。最后作家留下了两幅画,都包含着对生的执着与眷念。
而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借用医生表达自己对于死亡的理解及态度。
身患癌症命不久矣的石仓老人并不知道真实病情,以为是一般的病症要求医生开刀手术,在明知手术无法延长余生,并有可能加快死亡的情况下,医生之间发生了分歧。主人公直江认为,让癌症患者觉察不出自己是癌症而安安静静的等死,做无意义的手术是可行的。而小桥医生认为患者有权力知道事实真相,医生不应该对患者有任何的欺瞒和隐藏。
上野幸吉患有再生不良性贫血,并没有完全根治的办法,只有输血来避免一天天衰弱下去的趋势,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多半有政府补贴而最终因为政府不予负担,医生之间再次发生争论。直江认为活的时间长短并不是重要的问题,问题在于是否能让病患及其家属接受死亡的方式方法,提出输液并加以药物显示是输血的印象。而小桥医生认为此种方法是弄虚作假,违反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任何生命只要他能活就该让其活下去。
从上述事件来看,直江医生的冷漠无情以及人品医德存在问题这是显而易见的,最初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直到随着故事的发展,传来直江医生在支芴湖自杀,才开始感觉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封遗书的出现,才让我开始深思:面对死亡,何去何从,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选择。
直江医生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并只有三月余命的情况下,辞去令人羡慕的大学医院讲师的工作,在一家私立医院给患者看病已度余生。他酗酒,注射麻药,沉湎于女色仅仅只是因为这样才能减轻病痛对于他的折磨。什么时候死,心知肚明的死,作为医生,他比谁都清楚,这是既无法回避也没法安慰的死。他唯一希望的希望只是与他发生过肉体关系的女性们都能够保存他的种子为他怀孕。他希望尽可能多的他的子女留在这世上。
在所有真相都揭开之后,我再次回过头去翻看直江对那些等待死亡的患者所采取的医疗措施,慢慢的能够理解他的做法。
当小桥医生质问他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时候,他曾回答,毫无缘由地让等待死亡的人活下去就是人道主义吗?
我想答案个人都有个人的回答。而我的看法与直江医生是一致的。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生的模式,却可以选择死的方式。
安乐死也好,自杀自裁也罢,静静等死也行,这都该是合理的自由的选择。
而对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这却需要思考:到底,医生是否该告诉患者身患绝症?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实言以告,什么情况下保持缄默?
《无影灯》读后感(五):让人又爱又心痛的直江
多年前就看了本书改编的日剧《白影》,剧中优美感伤的音乐、中居正广饰演的直江医生独自躺在小舟里漂浮于湖面的画面至今印象深刻。今天终于读了渡边淳一的原著《无影灯》,书比电视剧丰富和现实很多,关于医疗伦理的讨论很有意义,直江这个人物也更饱满和复杂,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理想化,却更有魅力。直江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矛盾,明明表现得冷酷无情,却能感受到他对身边人尤其是病人的悲悯,虽然书里的女人们看似都是被他冷峻的气质所吸引,但我觉得真正吸引她们的其实是那隐藏在冷峻背后的悲悯。书看完后很心痛,忍不住又重温了电视剧里那段忧伤的旋律,直江啊直江,真是个让人想飞蛾扑火的男人。
我不能理解女主角对于二人关系的安于现状和适应,如果是我,应该早已不堪折磨了吧。两人在北海道那段真让人心酸啊,两人手握着手走在夜晚北海道街头的一幕尤其让我心酸,可能因为这人我联想到自己与爱的人,这一幕是如此平凡,正因如此,所有恋人都能感同身受吧。
另外,虽然我喜欢这个故事,但我不得不说,我认为这个故事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人在病痛中通常是不会有性欲的。也许作者没有生过重病。。。
《无影灯》读后感(六):冷漠的"渣男"也有人爱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渡边淳一的书。渡边最擅长的是男女声色描写,加上本身是医科出身。所以这本书里算是把他的特长都表现出来了,比较“超值”的体验。
男主角直江医生就是一名外科医生。对于外科医生,给人的印象就是冷酷、精准、严谨的象征,直江医生出场就很神秘很酷。从开场对待因酒后打架入院的无业游民的态度和方式,就知道他是一个很有经验又很冷酷的医生。整本书他表现出的就是沉默和神秘,每次值夜班他神秘的失踪,每天早上到岗又肯定迟到,医院给患者的镇痛药突然增加等等,让人觉得直江医生是一个怀有天大秘密的不合群的人。
他对不同的医疗患者又有着隐藏着的爱心。为患者留下最后的尊严,在医疗政策上为患者出主意,冷漠的背后却有着一颗温暖的心。正是他当了多年医生,以及推己及人后做出的行动。
在一方面擅长的人,在另一方面可能会惨不忍睹。至少在我看来,在感情方面,直江医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
专业素质一流又不容易亲近的职场男性,加上并不差的相貌和个头是很具吸引力和杀伤力的,我们的直江医生就是众多女性想要试探和接近的对象:护士志村、院长女儿、院长夫人、院长情人,或者还有更多小说中并没有描写出来的女性。
志村和院长女儿都是单纯的女性,追求爱情是在追求自己的本心,她们觉得这个男人冷,愿意去用身体暖和他。就算没有太多回应,也愿意跟随其身边。
院长夫人和情人,则因为寂寞和猎奇心态,觉得直江是一块充满诱惑可以攻破的堡垒,就算知道他有众多女伴,也想尝试着与其发生某种关系。
直江对于这两类女性来者不拒:你们愿来我愿给。他挥霍着自己,也挥霍着这些女人的情或欲。
护士志村是作为恋人一样的关系存在着的,影子恋人的存在。她在这段关系中没有主动权,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她柔软又坚韧,直江的冷漠也没有让她受挫,从努力想多了解爱人到只要能在爱人身边就可以的这种思想妥协,近乎于一种执拗。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为相约-上床-喝茶-收拾房间,完全介于炮友和老夫老妻的那种不咸不淡。就连试探直江医生是否有别的女伴时,志村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多深入,也不敢过多介入他的生活。只是默默等待“召唤”。
即使这样,志村仍是最了解直江的一名女性:“直江的想法和行动有种看穿一切的准确性。猛一看既冷漠又自暴自弃,其实在他心灵深处,却有一种静静观察人生的温情。他既不像小桥那样幼稚的空想主义,也不像院长那样的利己主义,他是个对善对恶都予以体谅的人。如果说他有不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稍稍有点孤僻感。”——这是志村对于直江这个人的判断。无疑是十分准确的。
直江给不了太多,志村也就顺着医生的喜好给出自己能给的最多,静静躺在他身边就觉得幸福,默默为他生育孩子也是可以的。
直江不敢爱,他想在众多女性中撒种,凭概率随机选一个女子延续后代。这是他又冷又渣的地方。而志村扭曲的爱情观却莫名其妙让她身陷这种不正常关系中,并勇敢到自己要承担这份关系产生的“结晶”。女人是专情得有点傻的生物。
多希望最后直江是真的因为很爱志村才选择和她一同去北海道度假,而不是因为志村愿意为他生孩子才做选择。志村最后得到直江医生的遗产和遗言,可能也就满足了,还有肚子里的她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直江的孩子。
《无影灯》读后感(七):屌丝女与男神的故事?
直江是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但也是一个男人,一个将死之前放纵自己尤其是性欲的男人。对社会尤其是医患相关的事情看得很透,而且很有道理。但对于女人他做的其实很过分。但由于面容气质等原因还是有一堆女人趋之若鹜,尤其是对于想让所有女人生下他的孩子这点不能理解。
伦子是贱啊,虽然算是得到了直江的真爱,可是整个过程却不好评价,可能这就是真爱,而且伦子喜欢这中性虐屈辱的感觉。
对于三树子感觉最后没有交代清楚。当然最后的结局仿佛只有直江和伦子两个人。但是对于院长和绿子的生活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是对于一个爱着直江拒绝相亲的人似乎感觉需要交代一下。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她就是开始相亲继承事业啦?
小桥就是个处世未深的理想主义者,或许很多时候他是站在正义真理这边,但是真理未必代表着正确。就像世界上存在着善意的谎言,有些时候或许谎言才是正确的。
真弓是个比较可怕的人,看起来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但最后其实并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无影灯》读后感(八):一点感受
在医院读完这本书也是命啊,拖拖拉拉地看了有一个月。上大学时候就喜欢渡边淳一的心理描写,加之有医学背景,总觉得分外可信。
直江的影响抽丝剥茧般从人们口中,简短交谈,甚至是大量省略号中慢慢构造,直到最后揭晓。在与小桥的两次争论中,他带有强烈伦理,将“人”而不是“病”当成医生的治疗对象的处理方式真是过瘾。
也许直到自己也走上末路才会有豁然通达,看淡一切的心态。在渴望延续生命却身为医生很明白无法治疗无奈感的矛盾下,直江是悲惨的,平常病人的不知情可糊弄性都是另他羡慕的。作为医生,只能用女人,麻药和酒精治疗自己的神经,这一刻才是真正的他。
但是为什么用“无影灯”作为点题和结尾……形容他的人格么?
《无影灯》读后感(九):冷漠的外表之下隐藏着是他生命之行将终止的坦然淡漠
渡边的第二本书,前一本是欲乐园。无影灯的结局有点出乎我的一开始的预想,开端时以为是黑暗文学总觉得最后直江会被揭露出不可告人的见不得光的丑事过罪恶,因而选择逃避,也许是东野圭吾的看多了,总会不自觉的东野的思想带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靠近结尾越渐渐的能发现最后的结局。直江和伦子去湖边散步的时候,直江那句这个湖里的枝丫会让绊住死者因而见不到尸体。这个地方渐渐的可以看出结局了。其实读完整本书,直江最后给伦子的信可以看出他的无奈,因而对自己的生活尤其爱情自暴自弃,他不敢奢望拥有爱情,总是让自己很冷漠,很不近人情的样子。而另一方面在疼痛发作时他又是那么脆弱,渡边常用的手法,对医学以及手术等细致入画的描绘,同时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医疗不均。
思维好乱,开始自己尝试写一写自己看过的书的感受。无非是肤浅的乱写一通。
《无影灯》读后感(十):如何面对死亡
渡边淳一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还未散去余温,写下这篇关乎生死的书评时也自然多了一些沉重的感觉。
这本书涉及到一个关于生死的悖论,没有答案,没有正解,却很自然的让我想起《仙草姑娘》里面那个人人知晓自己死期的天年镇,那里的人们天生具有这样的异能,却也因此终日沉湎于茶肆酒馆,人人浑浑噩噩的度日,对未来丧失了期待和欲望。或许这个小镇如果真的存在,就是这本书的答案吧!
高帅富的直江医生在事业鼎盛风华正茂之际毅然辞去了大学医院里令人羡慕的工作,转而屈就于一家私立医院,并从此纵情声色,仿佛变成另一个人。关于在工作中如何处置病况与病患的知情权方面,他与其他医生发生了激烈的观念冲突,面对无法治愈的重病,是告知病患让他们在无望中等待?还是为了保持他们暂时的欢愉而隐瞒?面对高额医药费才能维系的低质量生存,是选择一家人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而活?还是选择安心的逝去而解脱?其实这些令人纠结的问题也同样无时无刻不横亘在我们的面前,家有老小的中年人都明白这其中抉择的艰辛。在这一系列冲突的背后,在他反常表现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令人震惊的秘密呢?最终直江用他的死亡和一封遗书昭示了真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他所讲述的才是人性最本真的追逐吧!至此,我们才知道刀子不割在自己肉上,是不会觉得疼的,当直江作为一个医生面对每日病患的生死时,他的内心必定与此时是不同的吧?而他与同事发生思想碰撞时,他的身份究竟是一个洞悉真相的医生还是一个感同身受的患者呢?
关于这本书所讲述的无解之题,在我的生活中也曾发生。面对老人病重,我们作为儿女的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尽全力救治,但半年的努力换来的也只是一朝手术之后老人更加孱弱的身体和医生的一句已无能为力。这件事回头再看,却依然无解,所有的选择也不过是当时别无选择的选择罢了。所以此刻这本书更加深刻的显示出对人性最深处最难以揣摩处的刺痛,有争议又能引发思考的书,往往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与思量。
这本小说是渡边淳一的“死亡美学”系列当中的翘楚,小说禀承了渡边淳一描写细腻的风格,充分展现了渡边淳一通过精准细致的文字描摹人物性格的能力,以及层层铺垫、抽丝剥茧的情节架构能力,当然对于情节叙述的卓越能力更是毋庸置疑的了。正是因为作者如此强悍的才华,才使得这本书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在爱情与伦理之间,布上了一道悬疑的迷雾,令人读来更加欲罢不能了。